⑴ 關於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總結 ,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古代醫葯衛生古代醫學衛生也像其他 文化 科學一樣,來源於勞動實踐,智慧的古代中國人經過實踐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療原則、 方法 。古代醫學成為中國古代 傳統文化 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醫生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四診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我國醫生所沿用。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他搜集民間許多靈驗的葯方,結合自己的實踐,寫成醫學著作。後人尊他為"醫聖"。
華佗是東漢末年一位以治療外科病而負盛名的民間醫生。他製成了麻醉葯劑"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他還創作 體操 "五禽戲",使人體許多部位得到運動。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被後人稱為"葯王"。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掌握了豐富的醫療技術和 經驗 。他研讀大量醫書,走訪很多地方,收集民間葯方,採集葯物標本,並虛心向葯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請教。
2.著名的醫學著作
《內經》是戰國時編寫的著名醫書。書中敘述了人體的內臟部位和血脈循環情況,提出了病理學說,介紹了311種病候和湯液、針灸、按摩等方法。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著作。書中記錄了三四百個葯方,有許多至今還被廣泛運用。書中闡述的中醫學理論和治療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唐本草》是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著作。書中記載了800多種葯物和5000多個葯方。
《本草綱目》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著作。書中收錄1800多種葯物,其中新增葯物370多種。對每種葯物的產地、形狀、顏色、氣味、主治、功能等情況都詳加說明。附有大量葯物形態插圖。載錄1萬多個葯方。
3.古代醫學的發展狀況
戰國時不但出現了著名醫生和醫學著作,而且有的醫生採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當時的分科主要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
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我國古代出現了一系列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們對迷信邪說、宗教神權的批判推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
1.荀子認為,星墜日食,刮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變化,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並使之為人類服務。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規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現象,並非天降災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認為:人死了,形體腐朽,變成灰土,精神也隨之消亡,不會變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3.范縝認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互相結合著的,有了肉體,才有精神;肉體死去,精神也隨之消失。
4.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他還重視實踐對人的認識的作用。
高考歷史知識點
中國的近代化進程1.近代化,也叫現代化
對於這個概念的使用,習慣上建國前的歷史用近代化,建國後的歷史用現代化。指不發達社會成為發達社會的過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的過程。
主要體現為: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實現近代化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國家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英法兩國率先完成封建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其他西方國家也通過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變革而實現近代化,它們都屬於內生型近代化。中國是在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下,以西方資本主義為榜樣而進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國屬於後發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國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2.民族獨立與近代中國近代化的兩大主題
民族獨立主要是改變國家、民族被壓迫的地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從根本上解決生產關系問題。近代化是要改變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地位,要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幹的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兩者不能同時並舉來實現,也不能互相替代:沒有民族獨立,就不能實現近代化;沒有近代化,政治、經濟、文化落後,就不能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
唯一的辦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取得民族獨立,為實現近代化開辟道路。即先獨立,然後才能實現近代化。
3.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化歷程的起點
鴉片戰爭期間,一些愛國志士和開明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外來知識,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這是中國近代化的思想啟蒙。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被應用於中國,外國人首先在中國興辦了使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動力的近代企業。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仁玕提出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這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務運動的核心是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興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是中國大規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展開。這時距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約100年。
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以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為目標,從此,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由經濟技術階段進入政治制度階段,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嘗試。
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運動。這一運動中提出的民主科學的 口號 成為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志。
總之,在近代前期,中國近代歷程由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全面啟動,逐步深入展開。此後的30年,中國近代化的程度不斷深化,收回了一些國家權益,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呈現一種曲折、緩慢發展的態勢。總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近代化的目標最終未能真正實現。
4.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自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擔負了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過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而為實現中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5.把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革命勝利後要把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總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一五"期間我國建立了飛機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這些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世界主要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差60年~70年。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1993年我國銀河Ⅱ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研製成功,2003年10月我國"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這些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距離世界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約20~40年。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說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逐步加快,世界先進技術從發明到應用的時間在逐步縮短。
由此我們得到的認識是:
①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獨立。
②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④走改革開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目前,我國已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歷史必考知識點
有關東北問題1.近代中國東北,長期受到俄國和日本的侵略。
1858年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2.1860年沙俄通過《北京條約》
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領土。
3.1894年甲午戰爭中
一路日軍從朝鮮渡過鴨綠江入侵中國,佔領九連城;另一路日軍從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佔領大連、旅順,在旅順對和平居民實行野蠻的大屠殺。
4.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
把遼東半島割給日本。割遼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利益,三國出面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5.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俄國強租旅順、大連。
6.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進行
戰後俄國與日本分別控制中國東北的北部和南部。
7.辛亥革命失敗後的軍閥割據時期
東北地區由日本扶植的軍閥張作霖控制。
8.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
,炮轟東北軍大營,攻佔沈陽,不到半年,日軍侵佔東北三省。
9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為傀儡,建立偽滿洲國,中國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
10."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派大批幹部去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
1936年組成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有楊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1.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出兵中國東北,給70萬關東軍以殲滅性打擊。8月9日,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中國人民舉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12.1948年9-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地區解放。
13.新中國成立後,東北地區發揮資源優勢,已成為我國重工業基地。
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有: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鞍山無縫鋼管廠。1963年開始建設大慶油田。
歷史背誦技巧
1.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 其它 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 事跡 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怎樣快速提高歷史成績
1.必要的 課前預習
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准備。在認真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有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語,必須查工具書爭取自己學會。不明白的內容用鉛筆劃出來,准備課堂上聽老師講解。
2.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發現歷史的美妙之處。歷史的美妙之處在於歷史是人類的集體回憶;學習歷史,就像回憶我們的過去;如果你喜歡回憶過去,那麼相信你一定會愛上歷史。歷史不是廢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
關於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大全
★ 歷史高考知識點總結大全
★ 2022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 2022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大全
★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三文科歷史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⑵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在最後的沖刺階段裡面很多學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提高。這次我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總結 ,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
高考歷史大題必背模板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
(一)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必然性)
1、經濟:社會經濟發展 封建生產關系產生 (生產力發展--土地私有制確立--階級關系變動)
2、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壞
3、軍事(戰爭的需要):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內在動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爭鳴 (法家學說成為變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國的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 經驗 教訓(春秋、戰國)
1春秋:管仲改革 魯國「初稅畝」
2戰國:李悝變法 吳起變法
(三)秦國需要改革並具備條件(具體背景)改革可能性
(1)內部有利條件:
1國君權力集中,奴隸主貴族勢力較弱; ○
2法家學說容易得到認同 ○
3民風質朴,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機遇
1三家分晉,遏止秦國發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說各國,為秦國招攬賢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發奮圖強、任用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
1、經濟--"以農求富"(富國)
(1)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對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
2、軍事---強兵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擊貴族特權)
3、政治
(1)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2)普遍推行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
實質:文化高壓政策
影響:壓制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
5、風俗習慣--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變法的結果:"商鞅雖死,秦法猶存"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順應了封建製取代奴隸制的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徹底,執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貴)
(3)充分的輿論宣傳,取信於民("南門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評價商鞅變法(性質、積極影響、局限性)
1、性質: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
2、積極影響: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局限性:
(1)輕視教化,輕罪重罰
(2)加重剝削與壓迫
(3)改革不完全徹底
<<<
如何提高歷史成績
第一點:死記硬背。目前距離高考已經不到一個月啦,要想在段時間內提高歷史成績,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死記硬背,歷史的知識點都是比較固定的,如五四運動發生的時間、意義等這些都是無法篡改的。
第二點:挖掘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歷史不是死的,是人類活動軌跡的記錄,因此我們要將歷史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找到異同點,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等,然後通過自己理解、消化,最後用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第三點:多做測試題。學習任何一門學科多做習題都是沒有錯的,尤其是歷史這種靠死記硬背知識點比較多的門科,通過做習題可以鞏固自己知道的知識,也可以更好的查漏,以便更好的進行補缺。
<<<
高考歷史大題必背模板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
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
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
②階級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
工業革命→市場原料。
2、政治:
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側重於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____、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歷史原因
(一) 從原因廣度上分析: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內因或主觀原因,一般是指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觀原因則指與前者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觀意識影響的那一方面原因。這和原因分析法的優點是抽象而又深刻,易於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需要指出的是,內外因屬於社會、國家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麼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前者是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原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 方法 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內因: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
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 種植 園主階級形成等。
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外因:
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二)從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歷史發展必然性,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階級本質、歷史發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討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
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促使歷史事物產生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性因素,是歷史事物能夠產生的土壤,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與之相應的歷史事物便不會產生。
主要原因:是指對歷史事物的產生起主導性、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才會以當時的特徵出現。如果缺少了這種因素,歷史事物則不會以當時的特徵出現,甚至不會產生。
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的誘導性因素。「直接」的含義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要注意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繫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一種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
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目的是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結果。它常常用「為了……」的介詞結構表示。實質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語氣上表現得較為直接,較為主觀些,並且一般都屬於直接原因。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
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2特點與特徵;性質與實質含義與區別
特點與特徵: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通俗地講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問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革命運動的特點,就應該把同類事件或革命運動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找出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其一是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掌握革命的領導權(這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其二是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也是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所沒有的)。
再如:黃巢起義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性質、實質: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徵,看它的實質。
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
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麼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出發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
實質,也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來掌握本質。
如:俄國1861年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就其實質而言,實際是對農民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有時候性質和實質會合二為一,如「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集團,無論其性質還是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集團。不過,性質偏重於軍事侵略,實質偏重於帝國主義。
3經過;內容含義與區別
經過所謂經過,就是指經歷、過程。一個歷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後果之外,經過一般至少包括發生、發展和結局三個部分。如:「五四」運動的經過怎樣?就要答出「五四」運動的爆發、發展和結局(取得初步勝利)三部分內容。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
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
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4效果、結果、後果、意義、影響、作用、教訓、啟示含義及區別
效果、結果、後果
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
結果: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後狀態。
後果:是指最後的結果(多用在壞的方面)。
從詞性上看,效果是褒義詞,後果是貶義詞。在歷史問答題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結果,有時用後果。
例如,簡述德國十一月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在這一道題中就不能用後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的表現如何?後果怎樣?在這一題中用「後果」好。
一般情況下,結果可以代替後果。
作用、影響、意義
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
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問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要點總結
★ 歷史高考知識點總結大全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匯總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考歷史重點必備知識點
★ 高考歷史復習必備重要知識點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⑶ 高考歷史考幾本書
必修1、必修2、必修3、選修六本: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3——20世紀的戰急與和平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5——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在繁重的學業中,歷史是一門讓人倍感艱辛的科目,光是其背誦的內容就多之又多。這里就給大家說說學習歷史的注意事項。
工具原料歷史課本充足的學習時間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6
歷史是以時間為線索進行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梳理一遍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以時間為軸,將各個歷史事件排列下去。
2
/6
其次,我們要在記下時間的基礎上,盡量記下各個歷史事件的其他基礎資料,如地點和相關人物。
3
/6
接著,我們就要選取其中重要和有高頻考點的歷史事件,記下它們的主要內容和最後的結果。
4
/6
隨後,我們要了解其中歷史事件的背景和發生的原因。而這些背景和原因,大多來自於時間軸上前一個事件。
5
/6
然後,我們要熟練地將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的意義(或影響、或作用)記下來。這些意義(或影響、或作用)大部分是對於時間軸上下一個時間有推動或鋪墊的作用。
6
/6
最後,我們要把這些整合成歷史的一個專有記憶思路。這樣就能在做題時用整個思路快速定位到要考的事件。
注意事項
要利用時間軸記憶
要形成記憶思路學習歷史有階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會發現,高三的歷史學習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個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復鞏固的過程,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實的基礎和"歷史基本功"。
我的觀點是高一、高二階段,不必苛求知識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識的廣度。你會發現語文水平的高低和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建議 ,你多讀一些課外歷史書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觀和世界觀。這些東西對你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在分數上,但上了高三以後你會發 現它們太重要了。
2.抓住課堂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
我們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聽課是可以照樣考好的,但是一個歷史生如果不聽課他一定什麼成績都別想拿到。 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大致構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麼;然後在聽課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後再和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 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僅供參考
⑷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屆江蘇的,就拿我們那一屆高考來說吧。09年的高考塵埃落地,全國二卷歷史高考試題猶如當頭棒喝,震驚了全國師生及家長。緊接著全國痛罵二卷的聲音鋪天蓋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國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聲討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在網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謾罵。學不學一樣,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時功夫下足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上網、玩游戲的學生成績差不多,覺得實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之際,高考試題在逐年變化。07年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為當時試題偏離主幹知識,師生不滿之餘,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第12題就是一個信號。師生已經注意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有整體性的調整,以為還會是漸進式的變化,尤其高三的師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變動。結果09年做了乾脆徹底的調整,讓師生、家長無法承受。那麼09年試題的特點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國二卷試題確實有偏、冷、怪之嫌。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具體知識。統攬試卷,試題幾乎全部是根據試題給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只有第15、19、21題,算是與教材有隱性聯系。以往試題如果給出的材料是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如果給出的是與教材脫鉤的材料,試題答案與教材內容有隱性聯系。但今年的試題所給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09年的歷史考綱與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沒有變化。以為在向新課程轉型時期,會保持穩定性。實際上是因為今年試卷不依據考綱所列考試范圍出題,所以沒用也就不用變。
2、試題立意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無法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如第39題與學不學歷史無關,只要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作答就可與學過三年高中歷史學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題所給材料是沒有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材沒有涉及的思想領域,內容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較、評價等多種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中學生既要翻譯又要組織答案,實在難以做到。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化」的歷史教育,應該盡力避免中學歷史教育的「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從整體來看,試題顯然是把中學生當作大學生來對待,不從實際出發,測試過於「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區分度,不能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刻板、不活潑,構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觀性試題所給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觀性試題表述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非常濃厚,僅第14題、15題用了一幅圖、一個表格作為點綴。整體來看,試卷板著面孔、冷冰冰的樣子。試卷缺乏時代感,第39題考查三國時魏蜀吳的關系,讓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體現熱點「國學熱」,但因為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隱性涉及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其時代感就大打折扣。試題構思不精,欠缺嚴密。如第37題,所給材料過於突兀,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在試題給出材料前先介紹一下鄧適其人,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容易讀懂材料,也就易於作答。
總的來說,全國二卷歷史難得讓師生絕望。那麼,為什麼命題中心會以全國二卷做這么乾脆徹底的調整呢?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脫離中學教學呢?我分析這實際上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二卷相對全國一卷來說適用於邊疆相對落後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和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但今年是過分的難。是因為命題組就是想從這些考生成績相對差些、人數相對少些的地方入手,進行根本性的變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試題強烈的導向性
1、高考測試力圖擺脫教材的束縛。
全國二卷歷史到底是怎麼調整的呢?仔細解讀09年高考試題,你會發現這種調整實質是脫離現行某一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題、22題、37題(1)、(2)問的部分與老教材有一定的隱性聯系。脫離教材的實質是教材職能的變化,教材的職能也許很多,但我認為過去教材最實用的職能就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依據也是考試目標,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熟讀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問法上或思維上的轉化,所以過去我們老是擔心出題人會在問法上為難學生,絕不擔心超出教材范圍。教材就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當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可能依據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課程標准》規定的知識范圍內命制。擺脫教材、版本的束縛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的必然結果。
2、測試依託《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體現《課程標准》要求,突出對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查了《課程標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13題考查了唐朝的經濟,14題考查的是明清民族關系,15題是經濟體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資產階級革命,19題是德國統一,21題是雅爾塔體系,22題是亞洲經濟,23題是全球化,37題是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等,可見考查的基本是重大歷史問題。試題通篇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考查的是「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題和39題兩道主觀題,在設問中就明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詞語體現其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測試突出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准》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試卷所有的試題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並且是自求教材中沒有的結論。實際就是運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的第(2)問是開放性試題,且在評分標准中明確要求「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另外的觀點。體現了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例如第37題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並且與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比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依據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的特點,我認為今後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課程標准》的三維目標進行。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應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不僅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方法。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研讀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運用材料論證探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高考改革也在進行。我們要及時轉變理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⑸ 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
高考臨近時,我們需要復習的科目有很多,通常留給歷史科目的復習時間是不多的,而最好的儲備知識的 方法 就是進行分類,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希望大家喜歡!
一、歷史備考中學生的困境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大綱廣東(歷史)》可知,高考考查范圍主要涉及政治、經濟、 文化 三個必修模塊和改革、民主兩個選修模塊,共99個考點,涵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考試能力要求有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辨別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說明歷史觀點;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特徵、本質和規律;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歷史觀點。可見,歷史高考內容上橫貫中外,歷經千年,人事繁雜,在能力要求上涉及閱讀材料與信息提取、文字表達提煉、分析與綜合等能力,雖然整體難度比X科有所降低,但要拿高分也不容易,很多學生在復習中有畏困情緒,主要表現有幾方面。
1.大量基礎知識記了又忘,怎麼也記不住。
2.非選擇題答題要求言簡意賅,層次分明,史論結合,得高分不容易。
3.教材以專題呈現,試題則為「通史」體例,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教材整合,學生常常張冠李戴,掉三漏四,知識十分混亂。面對高考的要求和學生的困惑,拼時間拼精力,一味死記硬背,題海強化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要尋找新的路徑和突破口和更科學有效的方法,運用認知心理學關於知識分類、學習策略等理論的指導教學,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復習實效。
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理論
「知識」是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人對自身及自然的認識(學習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技能等,它是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現代心理學家們根據不同的原則把知識進行分類,不同知識(不同的學習結果)的學習過程和有效學習的條件是不同的,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學習的規律來選擇教學策略。
1.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分類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1983)的看法,通過信息加工過程人們獲得兩類知識,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主要是回答「是什麼」,它是信息輸入大腦後形成命題網路,並以命題、形象和線性序列形式來表徵。程序性知識則是回答「怎麼辦」,它是需要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美國著名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家R.M.加涅根據學習生成的不同結果把知識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其中,前四種屬於能力范疇。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後天習得的成分。後天習得的能力是由習得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和動作技能構成的。這四種成分中前三種屬於認知領域,第四種即動作技能,屬於心因動作領域。第五種即態度,屬於情感領域。無論哪種知識分類方法都讓我們清楚認識到,知識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要有不同的 學習方法 ,教師只有對不同知識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吃力不討好。本文對歷史知識的分類主要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歷史學科大量的知識屬於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
2.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認知心理學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心理學家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論來說明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陳述性知識的獲得,①由環境(包括教師和教材)向學生呈現新知。②學生把知覺到的信息符號轉換成命題的表徵。③新命題通過激活的擴散,使原有命題網路中與之相關的命題被激活。④新命題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同時處於工作記憶中,產生網路聯系,新的命題即被習得,或通過精加工過程而生成新命題。⑤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題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形成緊密聯系而被貯存於長時記憶中。程序性知識的獲得,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編入學習者原有知識的命題網路,然後陳述性知識在一系列練習中,通過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和分化,規則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
3.認知心理學提出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習的內部過程的外部事件,也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手段、方法、媒體等。這些外部事件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習素材。前者如教師提供的視頻音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後者如在教材中附加問題、引文,以便引導學生注意關鍵的信息。陳述性知識習得的方式通常是記憶,常用的有復述策略和組織策略等,而程序性知識實際上是陳述性知識習得後如何提取和應用的問題,變式訓練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三、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做好歷史備考策略的選擇
根據知識分類理論,歷史學科大量的知識屬於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的獲得一般方式是「記憶」,在這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即應用習得的概念「具體辦事」。歷史學科的高考備考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按教材體例進行,側重基礎知識的回顧與鞏固。第二階段按「通史」體例進行,強調系統地掌握和鞏固知識,而對題目的解答能力培養則貫穿其中,這一復習過程與廣義知識學習的習得、鞏固、應用和轉化的三個階段完全一致。備考過程中要根據知識分類特點指導學生採取適當的學習策略,對知識進行「精加工」。「精加工」是人們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住相關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東西作出有意義的添加、構建或者生發。具體說,指能按問題條件,不斷改變對問題的看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 經驗 ,從而能超越學習條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精加工」表現在具體學習方式上,歷史學科常用的有復述策略、組織策略、變式訓練。
1.復述策略復述策略是學習過程中一種主要記憶手段,為保持對知識的記憶,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過程和學習材料,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之上的學習策略,它分為識記過程的復述策略和保持過程中的復述策略。復述策略有效地促進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而歷史學科以事實性知識和陳述性整體知識為主,如人名、地名、事件等,只有經過多次復述,才能在短時間內記住並長期保持。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養成復述的習慣,掌握復述的方法,以鞏固對知識的記憶。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增強記憶並嘗試背誦,主要使用意義復述、筆記「留白」、「過電影」的方法。意義復述,要求每個學生對教材的目錄進行復核,目的是要把學習內容按一定的規則進行記憶。有三種層次的要求,第一層次是能用自己的語言把目錄說出來;第二層次是能說出每課書與所在單元的標題之間的關系;第三層次是對每一課中的一級標題能說出來並能說出它與課文標題之間的關系。對於學優生還要求就一個主題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三本教材的相關內容能進行復述,如「民主制度」,學生能連接雅典民主、西方代議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民國的嘗試、新中國的民主建設與發展單元的相關內容。筆記「留白」,學生都有做筆記的習慣,研究表明,筆記有助於指引個人的注意,有助於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助於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很多學生只會把老師的話全部記下來,不經篩選,課上記不下來,課後找同學筆記抄一下,往往費時失事,效果不佳。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筆記「留白」是筆者從復述原理中得到啟發而創造出來的,復述策略中有一種方法是「嘗試回憶」,借用一定的線索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提取,做筆記時我們有選擇地記,刻意不記全,留下空白,課上就不用擔心記不完或忙記筆記而聽不到老師講什麼了。課後根據筆記中的線索,嘗試回憶,把「留白」的地方進行完善,知識通過復述方式進入記憶的通道獲得重新提取和鞏固。過「電影」,課堂是師生共同演繹的時光,是知識火炬傳遞的橋梁,課堂上有聲音、動作、視頻等,它會通過學生的眼睛和耳朵傳入大腦並形成「圖像」。復述策略中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及時復習和試圖回憶,過「電影」實際就是應用了相關原理。學生在每天睡覺前放鬆身體,回憶課堂上老師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所講的問題,對相關知識進行及時的「復述」和必要的記憶。
2.組織策略組織策略是指將分散、孤立的知識集合成一個整體並表示出它們之間關系的方法。歷史學科以歷史人和歷史事組成,是有組織的陳述性知識。但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是以專題史形式出現,對影響人和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分別在不同課本中陳述,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運用組織策略的原理對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特別是在高三復習中更要注意組織策略的運用,把「離散」的知識集中起來,尋找其中的聯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把「 思維導圖 」的原理和方法介紹給學生,用點線把知識進行整理歸類,組成網路系統,即用思維導圖來陳述一個事件,從而形成整體知識網路,強化對知識內在聯系的把握與知識的記憶,就好像計算機中根目錄下有子目錄、子子目錄,以延長學生記憶的質量與時效。通過自主構建的知識體系和自主生成知識圖式,能比較有效地實現對該知識的鞏固和保持。
3.變式訓練知識是否真正掌握要看學生能否正確地把知識應用到題目解答,以復述策略和組織策略對大量事實性知識進行記憶和掌握的基礎上學生要通過練習把習得的知識進行提取、遷移和應用,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對題目的閱讀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是師生共同努力的內容,通過必要的高考試題的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達到復習的效果。歷史學科的學習首先是把大量的陳述性事實知識進行記憶,以此為基礎轉變為程序性知識,即智慧技能,具體在高考中就是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辨別事實的能力、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能力、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與觀點能力。可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手段,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而從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是一條必經途徑。當前只是對知識的記憶,不足以應對高考的能力需要,只有學生能把握一定的方法和原理,把知識應用到不同的情景中,才真正說得上掌握知識,在歷史教學上要注意選取適當的練習進行訓練,實現知識的遷移與轉化。認清知識的分類,把握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改變過去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按科學規律辦事,提升自我專業素質,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走「優質輕負」的教改之路,引領學生自主建構,從自主中成長,從自主中獲益。
高考歷史如何進行知識分類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大全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必備的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重點必備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歸納
★ 高考歷史學習技巧及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要點整理
★ 高考歷史知識點匯總大全
★ 高考歷史復習要點知識
⑹ 高考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⑺ 歷史高三必備重點知識 考點有什麼
高考歷史科目有很多必背的考點,大家在考前一定要多溫習這些知識,爭取熟練掌握重要考點,我整理了歷史重要知識點匯總如下,各位考生可以查閱下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的復習。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⑻ 想知道高考歷史的考試范圍
高考歷史的考試范圍包括「中國古代史"主要指從黃帝時期到先秦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六國」,再從秦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包括「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史是指黃帝時期一一184O年之間的政治、科技、文化、和著名戰爭方面的知識,而後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指1840年一至今其中的重點考點包括"鴉片戰爭"中共黨史」「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改革開放"等內容,還有就是世界史方面的內容,包括世界文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兩次世界大戰方面的知識,再有就是美、蘇兩極格局的考點,蘇聯解體的考點等等,總之高考的范圍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歷史三方面的政治、科技、文化方面的內容,有涉及面廣及縱向深的特點,必須下苦功,好好復習!
⑼ 近年歷史高考主要考查哪些歷史素養
高考主要考察學生的歷史素養就是,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
經濟、宗教、文化和政治的變化,影響到社會以及人們生活的學習,科學地認識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世界的發展變化,從而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