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時期有哪些諸侯國,請列名
周所分封的諸侯國
屬於文王子輩的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鄷、郇等。
屬於武王、周公子輩的有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
以上這些封國地望多在今關中地區和今黃河中下游一帶,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此外的姬姓諸侯國還有芮、息、隨、賈、沈、密、鄭、虢、滑、樊等。
除了同姓諸侯國之外,西周時期還分封了不少異姓國,如姜姓的厲、呂、申、向、許;媯姓的陳;嬴姓的江、黃;偃姓的蓼、軫;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鄒;曼姓的鄧等。異姓國里最強大的是齊國,有很大影響的是楚國。諸侯國的分封延續了很長時間,並不都在周初,例如鄭國之封就晚至周宣王二十二年。
以下部分諸侯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
楚國
周成王時,周公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
魯國: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都曲阜(今山東曲阜)。是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諸侯國之一。
齊國:是姜尚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後遷臨菑(今山東臨淄)。是當時領土較大的諸侯國之一。
衛國: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主要統治殷遺民。
晉國: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都於唐(今山西翼城),後改國號晉。
燕國:是周的同姓召公爽的封國,可能原建都於今北京房山縣的董家林一帶,後遷至薊,即北京城西南角附近。這是周王朝北疆的一個諸侯大國。
宋國: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封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平息武庚叛亂後,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給微子啟,讓他統治殷遺民。
戴國
周代姬姓小國,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權縣西北。戴國位於鄭國與梁國之間,鄭、宋兩國不知,戴國多受欺凌,春秋初期鄭國勢力較弱,戴國實為鄭國附庸。
鄭國,春秋戰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於鄭,史稱鄭桓公。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滕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
蔡,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後裔,前447年滅於楚國。
陳,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媯姓。
莒國:有今山東省安邱、諸城、沂水、莒、日照等縣之間,國都在莒(今山東莒縣)。
鄒國:有今山東省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之間,國都在鄒(金山東莒縣南)。
杞國:在今山東省安邱東北地。
郯國:有今山東郯城西南地。
任國:有今山東省濟寧北部地。
薛國:約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地。
費國:有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
倪國:鄒別封之國,在今山東省滕縣東,一說在山東棗庄西北。
曾國:戰國初期,佔有今湖北省隨縣到安陸一帶,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
繒國:在今山東省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後來又復國,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滅亡。
邳國:在丹水與沂水的交接處,應在山東省南部,宋國的東面,郯國的南面。
庸國
古國名,曾隨同周武王滅商。春秋時,是巴、秦、楚三國間較大的國家。建都上庸。
吳國(約前11世紀—前473年)是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
越國
古國名,姒姓。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常與吳國對抗。
申國
姜姓國。
黃國
嬴姓侯國,東夷少昊的後裔,是黃夷的後代。
隨國(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後為楚附庸國,亡於楚國。
項國
姬姓,在今河南省項城縣一帶。
徐國
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徐國。其後,歷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諸侯國之一。
鍾吾國
東周時鍾吾子爵封地,建立「鍾吾國」,在今江蘇宿遷市東北。後歸附楚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
許國的管轄范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方圓30公里左右,包括今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廣大地域,許國作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曹,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伯爵,國君為姬姓
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邳國
夏、商時期,睢寧縣古邳一帶還有一個邳國。邳和薛同祖。邳原來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國的先祖奚仲曾經擔任過夏朝的車正之官,後來向南遷徙於邳,國的名稱就稱邳。
附以下資料:
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
以上為公爵國
魯(姬姓)申(姜姓)紀(姜姓)衛(姬姓)齊(姜姓)
杞(姒姓)陳(媯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
邢為周公之後。二十四年《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鄧(曼姓)荀(姬姓)隨(姬姓)南唐不見於《經》。黎
不見於《經》。
以上為侯爵國
鄭(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不知何姓。賈(姬姓)
不見於《經》。南燕(姞姓)滑(姬姓)
曲沃(姬姓)曲沃不見於《經》。秦(嬴姓)
秦為嬴姓,《傳》屢稱秦女「×。嬴」不贅
梁(嬴姓)北燕(姬姓)
以上為伯爵國
邾(曹姓)莒(己姓)楚(荊)(羋姓)巴(姬姓)小邾(郳)(曹姓)譚不知何姓。遂不知何姓。溫(蘇氏)徐(嬴姓)舒不知何姓
弦不知何姓
陸渾(允姓)鄫(姒姓)
須句(風姓)頓不知何姓
夔(羋姓)姜戎
姜戎自是姜姓。白狄
狄有白狄、赤狄,楊伯峻以為皆隗姓。沈
麇
郯(己姓)萊
不知何姓。伊雒之戎(雒戎)鍾吾
不見於《經》。吳(姬姓)
越「姒」姓。潞
蠻戎(戎蠻)
無終無終為狄之一支。逼陽(妘姓)
舒鳩
舒之一支(參見「舒」)。胡(歸姓)賴
肥
鼓
鄅
以上為子爵國
許(姜姓)宿(風姓)驪戎(姬)
向(姜姓)極
戴
魏(姬姓)黃
貳
軫
鄖
絞
州
蓼
牟
葛(嬴姓)蕭(子姓)
霍(姬姓)耿
陽
冀
江(嬴姓)劉
首封者王季子(劉康公)。甘
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帶之後。蘇(溫)毛
毛為文王之後
詹
原
為文王之後。
羅(妘姓)絞
以上為男爵國及爵位不明者。道
柏
歷
介
召(姬姓)為召公之後。鍾離
巢
六(偃姓)蓼
逼陽(妘姓)
以上為見與<經><傳>者,一百二十多個不見與<經><傳>者估計還要有幾百個
B. 春秋戰國一共有多少諸侯國國名都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百零九個諸侯國,包括: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
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2)中國歷史諸侯國的名字有什麼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制度終於建立起來。
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C.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名稱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名稱有齊國,燕國,晉國,楚國,秦國,宋國等等。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D. 歷史上有哪些諸侯國
東周時期的大諸侯國有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等。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之後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建立東周,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並,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E. 春秋時期主要的諸侯國有哪些
主要諸侯國有晉、秦、齊、宋、衛、楚、鄭、魯。還有其他諸侯國鄫國、呂國、虞國、州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鄖國、芮國、沈國等。
春秋戰國
F.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
春秋時期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是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1、齊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
2、宋國:是周朝三恪之一,國君子姓,國都商丘。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3、晉國:晉國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
4、鄭國:鄭國在春秋時期諸侯國,國君姬姓,初都鄭邑(今陝西渭南華州),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
5、楚國: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
春秋諸侯國的由來:東周前期又稱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G. 春秋戰國時期一共有多少個諸侯國,它們的名字分別是什麼
春秋時,有國數百。
戰國時,除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之外,衛國其實也一直存在,直到秦二世時才被取消
春秋時,有秦、晉、齊、燕、楚、吳、越、申、衛、鄭、許、曹、魯、鄧、郯、蔡、蔣、隨、羅、魚、蓼、陶、虢、莒、庸等。
戰國時,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中山、衛、宋、郯、費、越、薛、莒、陶、薊、代、蜀、苴等
楚國
趙國
齊國
秦國
韓國
燕國
魏國
越國
宋國
魯國
鄭國
衛國
莒國
鄒國
杞國
蔡國
郯國
任國
滕國
薛國
費國
倪國
曾國
繒國
邳國
虞國
虢國
滑國
H.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都有哪些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後遷至今河南濮陽);
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城)等國;姜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
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
另外還有屬於風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
在長期的相互混戰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拓展資料: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