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鞍山市有幾個區幾個縣
截止2021年查詢,全市下轄4個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和1個自治縣,分別為: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台安縣、海城市、岫岩滿族自治縣。
鞍山,簡稱「鞍」,別稱鋼都、玉都,是遼寧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遼中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鞍山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距今約兩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有確切文獻記載始於戰國時期的燕國,隸屬於遼東郡;漢代開始土法冶鐵,遼金進入極盛時期,冶鐵文化歷史久遠。鞍山因市區南部一座形似馬鞍的山峰而得名,因盛產岫玉,故而又有「中國玉都」之稱,擁有世界第一玉佛、亞洲著名溫泉、國家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都和祖國鋼鐵之都五大旅遊品牌。
⑵ 鞍山的介紹
遼寧 鞍山
--------------------------------------------------------------------------------
鞍山市位於遼寧省中部,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素稱「鋼都」。鞍山地理位置適中,在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區域中是連接以大連為前沿,以營口、錦州、丹東為兩翼,以沈陽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沖。鞍山資源豐富,市區周圍鐵礦儲量逾百億噸,佔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東南部是菱鎂礦富集地帶,約佔世界儲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礦是我國三大產地之一,儲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區素有「玉石之鄉」的美稱,擁有豐富的玉石資源;此外,農產品資源、地熱資源也相當豐富。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里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一步證明,在這里同中原一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安市縣轄地。今台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
鞍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東北明珠"之稱的千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有中國最大的溫泉康復中心湯崗子溫泉,有堪稱"世界之最"的七彩玉佛,還有東山城市森林公園、岫岩葯山風景區、海城白雲山風景區等;以鞍山國際大酒店為代表的一大批高中檔酒店可以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休閑環境;海城西柳服裝市場、南台箱包市場、岫岩玉器市場及遍布鞍山城區的各大商場,也將為來鞍遊人提供理想的購物場所。
位置:鞍山地處東經122°10』--123°13』,北緯40°27』--41°34』;位於遼寧省中部,東北與遼陽縣毗鄰,西與大窪縣相連,南與大石橋市、庄河市、鳳城縣接壤。
面積:總面積9252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340萬左右。
行政區劃:現轄海城市、台安縣、岫岩滿族自治縣和鐵東、鐵西、立山、千山四個城區。
景觀:千山、千山天然彌勒大佛、千山西閣、玉佛奇觀、玉佛苑、湯崗子溫泉、二一九公園、東山風景區、白雲山森林公園、葯山風景名勝區等。
⑶ 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鞍山評書、千山寺廟音樂、海城喇叭戲、岫岩皮影戲、岫岩東北大鼓等。
1、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傳承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鞍山評書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形成了「三芳爭艷」的局面,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等人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了《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等多部傳統書目,為鞍山評書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奠定了基礎。
2、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這種並不多見的現象讓千山充滿了傳奇色彩。2006年,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唯一被列為國家級保護項目的寺廟音樂。
3、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是清末形成於遼寧海城的地方戲劇種。它的主要樂器是嗩吶,而嗩吶在當地被稱為喇叭,所以有了喇叭戲的稱謂,1958年被文化部門正式定名為喇叭戲。
4、岫岩皮影戲
岫岩皮影戲大約在清代同治年間傳入,至今也有300多年歷史,經過「獨影」、「溜口影」和「翻書影」三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富有岫岩地域特色的皮影雕刻與表演藝術風格。在沒有電燈的時代,它曾是岫岩百姓視覺娛樂的最佳體驗形式。
5、岫岩東北大鼓
岫岩縣志記載,東北大鼓在清末傳入岫岩。清道光年間有東北大鼓藝人在岫岩活動。岫岩東北大鼓唱腔豐富,板式清晰,繼承了傳統風格和傳統技巧。由四大口、澄清板、慢四六、快四六、緊皮風、流水、大悲調、四平調等,又形成四六排連,突出了渲染力。
⑷ 鞍山之旅
我來給介紹一下《鞍山》,旅行從現在開始.......
鞍山市地處遼東半島中部,是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有鋼都之稱。因市南郊有一對形似馬鞍的山而得名。鞍山市常住人口361萬人,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第三十四位(2008年)。東部、北部靠遼陽縣,南部與鳳城市、庄河縣毗鄰,東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遼中縣連接。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公里,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連市308公里,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盤錦市103公里。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22°10′——123°41′,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里,東西最寬133公里。總面積為9252.4256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624.294平方公里 (鐵東區21.451平方公里,鐵西區28.784平方公里,立山區15.9平方公里,千山區558.159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台安縣1393.9916平方公里,岫岩滿族自治縣 4502.057平方公里。長(春)大(連)鐵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海(城)溝(幫子)鐵路、海(城)岫(岩)鐵路聯接東西。大慶至大連的輸油管道經過境內。公路成網,遍布鄉鎮,交通十分方便。
鞍山區號:0412
鞍山郵編:114000
鞍山市市花:金銀花
【鞍山交通】
鐵路
沈大鐵路縱貫全境,鞍山與北京之間有夕發朝至的空調列車往返。沈陽北到上海、廣州東的快車都經過鞍山,由溝海鐵路折返回京哈線。境內辟有長大鐵路、海溝鐵路、海岫鐵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盤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線。
【鞍山自然地理】
地勢地貌
鞍山市的地勢地貌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屬於千山山脈延伸部分的山區,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樹嶺次之;山區主峰海拔931米,面積約為5271.4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56.97%。中部為千山山脈向西部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屬低山坡崗丘陵區,一般海拔100——200米,面積約為1232.5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3.32%。長(春)大(連)鐵路以西系遼河、渾河、太子河沖積平原,一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台安縣韭菜台鄉楊塘村,海拔僅2米;平原面積約為2748.425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內有大小河流40餘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遼河、渾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前3條為過境河,後2條流源均在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遼河系全國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經鞍山市境內的最大河流。該河從台安縣西佛鎮達連泡入境,由新華農場的溝哨子鎮出境,經盤山縣入渤海。在台安境內河段長70公里,平均河寬200米,流域面積898平方公里。台安縣境內還有台安縣與黑山縣的界河繞陽河、台安縣與大窪縣的界河外遼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遼河的支流。渾河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長白山支脈滾馬嶺,流經撫順、遼中、遼陽等市、縣,於台安縣黃沙坨鎮朝陽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鎮三叉河匯入太子河,經營口入渤海。該河系海城市與台安縣的界河。在鞍山境內河段長67.6公里,其中海城段31.6公里,台安段36公里,平均河寬140米,流域面積3107平方公里。太子河經遼陽縣唐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鎮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鎮與渾河匯合。該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內河段長34.7公里,平均寬123—150米,流域面積為3009.8平方公里。源於海城境內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於鞍山市區的沙河、南沙河、楊柳河、運糧河均匯入太子河。大洋河系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兩大內河之一。發源於岫岩縣偏嶺鄉一棵樹嶺南側,由西北流向東南,稱偏嶺河。在南流過程中,接納境內的哈達河、湯池河、雅河、牛河、溝連河等,至哨子河鄉哨子河街東與哨子河匯合,經馬嶺村王家溝東山頭出境,至東港市入黃海。境內流長180.2公里,流域面積1968.4平方公里。哨子河系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內另一主幹河流。正源在三家子鄉華山村北黑背區岔口,側源在華山村西北胡家嶺。兩源在王家東山匯合稱哨子河。河段長171.85公里,流域面積2155.03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廟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氣候類型
鞍山市地處中緯度的松遼平原的東南部邊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冷同季,降水充沛,溫度適宜,光照豐富,大風、冰雹、旱澇、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在不同年份和季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春季(3月——5月)大風多,降水少,日照長,回暖快,蒸發大,濕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發生在此季,氣溫高而少酷熱;秋季(9月——11月)天高氣爽,雨量驟減,氣溫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風多,乾燥寒冷。鞍山所轄區域雖屬同一個氣候帶,但因地理環境(地形、地貌、距海遠近)不同而有差異。年降水量為640——88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次減少;年平均℃氣溫平原地區為8.0——9.0℃,而東部和東南部山區為6.3——7.0℃;日照小時數年平均為2350-2700小時,西北部多於東南部。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里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一步證明,在這里同中原一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台安市縣轄地。今台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幾經變化,鞍山市或屬於行政區,或屬中央、或屬省轄。對下基本定型於目前市管縣體制。
戰國(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屬於燕國遼東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在今東北地區的縣級行政建置增多。
西漢,今鞍山市境域屬於幽州遼東郡;
東漢,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隊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其後一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際,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境域大部分為高句麗割據。今台安境域隸屬北魏營 州建德郡廣都縣。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為高句麗所割,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收歸唐朝統割。在今東北地區實行道、府、州制。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縣數度易名,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隸屬於遼陽路遼陽縣(今遼陽市)。今台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遼東郡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中華民國(1912一1949年)今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遼陽縣、海城縣;今海城市境域為海城縣。今台安縣境域為鎮安縣,後改為黑山縣,後又設置台安縣;今岫岩滿族自治縣為岫岩縣。 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發403號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鞍山。從此,鞍山人真正當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東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為東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為中央直轄市。海城縣、峋岩縣隸屬遼東省政府。台安縣隸屬遼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政府決定,鞍山市為省轄市隸屬遼寧省。城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遼陽專區。安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陽專區。沈陽市、遼寧省遼陽專區、鐵嶺專區和盤錦墾區。岫岩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安東專區。
1959年1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鞍山市管轄遼陽市和海城縣;同時撤消遼陽縣建制,並入遼陽市。台安縣為沈陽市所轄。岫岩縣隸屬安東市(1965年改名丹東市)。1961年4月29日,恢復遼陽縣建制,遼陽市、縣分置,均隸屬鞍山市。
1965年,遼陽縣、海城縣劃歸遼寧省遼南專區管轄。1968年12月26日,撤銷遼南專區,海城縣劃歸營口市管轄。
1973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鞍山市管轄海城縣。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海城縣建立海城市(縣級市)。1976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台安縣由盤錦墾區改為鞍山市管轄,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岫岩縣,成立岫岩滿族自治縣,1991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准將丹東市管轄的峋岩滿族自治縣劃歸為鞍山市管轄。
鞍山的歷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卻很晚。半個世紀以前,鞍山無市可言,舊堡北為遼陽縣所轄,舊堡南隸屬海城縣。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愛新覺羅·博儀頒發的403號「敕令」,鞍山實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偽鞍山市公署,原「滿鐵鞍山附屬地」地方事務所長三重野雄,搖身一變為鞍山市市長,成了騎在鞍山8.3萬人頭上的太上皇。當時鞍山市的轄區,包括鞍山、立山兩個滿鐵附屬地和與遼陽縣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後立山、八卦溝、長甸鋪、大石頭、後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個村屯。面積49.1平方公里,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計劃」,日本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到1939年1O月,市區面積擴大到123.3平方公里,中國勞工也急劇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達到30.6萬人。鞍山城市建設迅速發展,但蒙上了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日本人住在鐵東,不僅居住條件好,還用上了電燈、煤氣、自來水。而中國勞動人民卻住在條件極差的工棚區里,只有解放後,鞍山市的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過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紀念日
1948年2月19日6時30分,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第六縱隊共5個步兵師,遼南獨立一師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師等部隊, 在完成了對駐鞍山國民黨軍隊包圍的前提下,發起了總攻。六縱隊十七、十八兩個師從鞍山西部平原經劉二堡沿公路向市區猛烈擴展。9時許,該部五十四團由陶官屯突入市內南部,並向轉盤街(今市府廣場一帶)進攻。四縱隊十師由市區東北攻克高地和貯水池,逼進對爐山。四縱隊十二師和遼南獨立一師從市區東南兩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偽市公署一帶猛烈進攻。10時許, 敵軍全部被壓縮在鞍鋼白樓、偽市公署轉盤街、對爐山3個據點。攻城部隊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分別攻下這3個據點。戰斗到深夜12時結束,全殲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及礦警、地方保安團等總計1.3萬多人,生俘敵師長胡晉生,國民黨鞍山市長羅永年自殺身亡,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從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日子,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決定, 把「二·一九」作為鞍山解放紀念日。
鞍山市轄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等4個市轄區、台安縣、岫岩滿族自治縣,代管海城市(縣級市)。縣(市)區共轄58個鎮、7個鄉、48個街道辦事處。
鞍山市 面積9249平方千米,人口361萬人(2005年)。
鐵東區 面積 30平方千米,人口 49萬。郵政編碼114001。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鐵西區 面積 34平方千米,人口 29萬。郵政編碼114014。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71號。
立山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42萬。郵政編碼114031。區人民政府駐北勝利路340號。
千山區 面積 503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114041。區人民政府駐鞍海路28號。
海城市 面積2732平方千米,人口113萬。郵政編碼114200。市人民政府駐海州街道。
台安縣 面積1393平方千米,人口 38萬。郵政編碼114100。縣人民政府駐台安鎮恩良路。
岫岩滿族自治縣 面積4502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1143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岫岩鎮。
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鞍山旅遊資源】
千山
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斗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岩寺、仙人台。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在千山北部綉蓮台景區內,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觀。
湯崗子溫泉
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15公里處,面積為65萬平方米。該溫泉泉水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溫度達72℃,並含有鉀、鎂、氡、鈉等30餘種微量元素。用溫泉水和熱礦泥配合按摩、針灸、蠟療及光電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皮膚 病、外傷後遺症都有明顯療效。療養院內環境優雅,風格獨特。曾經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居住過的「龍宮溫泉」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修建的「龍泉別墅」均保存完好,使該溫泉成為康復和旅遊的勝地。
二一九公園
是鞍山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東部,建於1950年,為紀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園總面積78公頃,有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培育區、安靜休息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和東山游樂園。
玉佛苑
位於鞍山市二一九公園東側、東山風景區腳下,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玉佛苑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牆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別增建仿清建築鍾樓和鼓樓,更顯其氣勢恢宏。殿內有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為高5.23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高2.66米的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
葯山風景區
葯山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岩滿族自治縣北部韭菜溝鄉、三家子鎮、石廟子鎮的交界處,距縣城60公里,因盛產葯材而得名。葯山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一,與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並列齊名。葯山山勢高峻,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餘公里,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石花頂海拔889.7米。分為古城頂景區、清華觀景區、梨花塢景區、石花頂景區和古戰場景區等五大景區。現正在分步開發建設,已部分對外接待。
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鞍山海城鎮東約40公里處,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曾為古人類生活遺址,曾出土過猛獁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洞內藏有「飛龍飲泉」景觀,這種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岩溶洞穴景觀堪稱東北一絕。
鞍山物產特色】
梨中「皇後」南果梨
南國梨為秋子梨系統,是鞍山地區主栽優良品種之一,栽植歷史有百餘年。樹體健壯,幼齡樹直立生長,成年樹形開張,枝條多而粗壯。4至5年則開始結果,12年進入盛果期。連續結果能力較強,每個果台能結果3~4個,15年生單株產量150公斤左右。果形近圓形或扁圓形。進入成熟期果皮薄而光滑,果色呈黃綠色。色帶有紅暈,果粉很薄,果肉白色,肉質細,石細胞少,采後即可食用,脆甜汁多。經過15~21天後熟,果實底色變黃,果肉變黃白色,組織柔軟細膩,糖分增多,風味香甜,漿汁較多,易溶於口,品質極佳。此品種母樹為自然雜交實生苗,現仍生長在千山區大孤山鎮對樁石村石門溝山坡上,樹下一側腐朽,另一側生長正常。距母樹約兩米遠處長出一株根櫱生長的實生南國梨樹,有60多年,仍然保持原始野生針刺性狀的枝條。因當時大孤山屬遼陽管轄,在遼陽南部,故起名「南國梨」。目前鞍山地區有南國梨樹數百萬株,年產量3000多噸。全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引種栽培,果品質量極佳,不僅風光於金秋,而且成為人們新年、春節的貴重禮品。1984年被評為遼寧省優良品種,獲遼寧省農業廳頒發的優良品種證書。
海城餡餅久負盛名
海城餡餅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海城縣內回族馬德昌、漢族毛香倫兩家專業經營餡餅。馬家經營牛肉餡餅水扎面餡餅,毛家經營豬牛肉鴛鴦餡餅攪面餡餅,1920年,回民馬富恩,馬富春繼承父業,在火神廟街路北開設馬家餡餅鋪;漢民毛青山繼承父業,也在火神廟街開設山記餡餅鋪。1939年,毛青山遷居沈陽,在沈陽火車站附近開設山記餡餅,海城餡餅從此傳入沈陽,歷經半個世紀,海城餡餅已成為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不僅馳名東北,而且盛名關內;不僅店鋪經營,而且登上了賓館酒店的筵席。海城餡餅選用上等麵粉做皮,鮮豬牛肉做餡。豬肉選用前後槽,牛肉選用三叉、腰窩、紫蓋。隨季節變化選用適時鮮菜,豬牛肉比例肥瘦比例搭配合理,並放適當的料酒、鹽、味素、面醬、醬油、鮮姜、白糖、香油、蔥、花椒面、大料面 、海味等作料,另用丁香、沙仁、肉冠、桂子、香葉、邊桂、肉桂、木香、山奈等10大香料煮水拌餡,精工細作,用平鍋烙, 先而後底,做到兩翻三烙,使餅呈金紅色。初期,海城餡餅鋪為招徠顧客,給就餐者奉送一小碗用糯米或大米煮成的粥,加糖, 用綠豆粉面勾芡,再放入百合、蓮子、京糕、葡萄乾、山葯、青梅、紅棗、核桃仁等8種副料製作而成的八寶粥。
岫岩玉雕甲天下
玉雕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岫岩被稱為「玉鄉」,岫岩玉以其質地細膩純凈、儲量多而聞名中外。岫岩玉雕生產始於道光初年,岫岩玉雕以小件製品為主,如筆筒、鎮紙、茶具、酒具、鼻煙壺、首飾等,銷路多是各地玉器商。清光緒二十六年,當時縣城南門里有玉器作坊,「列肆而居,日夜琢磨」,時稱「玉器街」。清末,縣內楊朝工、楊朝華、徐魁元等人分別在大連、營口、安東等地開設商號,專門經銷岫岩玉器,除內銷外,還銷往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岫岩玉雕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產品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國內多次獲獎,岫岩已成為全國玉雕工藝品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⑸ 鞍山古代叫什麼
鞍山,簡稱鞍,別稱鋼都、玉都。
戰國時,屬於燕國遼東郡;秦時期,隸屬於遼東郡;
西漢時,屬於幽州遼東郡;東漢時,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兩晉時,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陽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隋朝時,今台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朝時,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時,屬東京道遼陽府;金時,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朝時,屬於遼陽路遼陽縣,台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朝時,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朝時,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1937年12月,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
(5)遼寧鞍山市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鞍山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東半島中部,東部、北部與遼陽縣為鄰,東南部與鳳城市、庄河巿毗連,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縣、遼中縣交界,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千米,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千米,南距大連市308千米,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千米。
兩距盤錦市103千米。地理坐標位於北緯40º27′〜41º34′東經122º10′〜123º41′。全境南北最長175千米,東西最寬133千米。總面積為9255平方千米,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625.6平方千米。
⑹ 鞍山是哪個省哪個市
鞍山是遼寧省的城市。鞍山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遼東半島中部、環渤海經濟區腹地,位於沈大黃金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是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遼寧中部城市群與遼東半島開放區的重要連接帶,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城市、中國第一鋼鐵工業城市,有著「共和國鋼都」、「中國鋼鐵工業搖籃」的美譽。
鞍山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距今約兩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有確切文獻記載始於戰國時期的燕國,隸屬於遼東郡;漢代開始土法冶鐵,遼金進入極盛時期,冶鐵文化歷史久遠。
鞍山市地處中緯度的松遼平原的東南部邊緣,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冷同季,降水充沛,溫度適宜,光照豐富,大風、冰雹、旱澇、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在不同年份和季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⑺ 鞍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里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一。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一步證明,在這里同中原一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台安市縣轄地。今台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岩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幾經變化,鞍山市或屬於行政區,或屬中央、或屬省轄。對下基本定型於目前市管縣體制。
戰國(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屬於燕國遼東郡。
秦代(公元前221一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在今東北地區的縣級行政建置增多。
西漢,今鞍山市境域屬於幽州遼東郡;
東漢,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220一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隊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317一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其後一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南北朝(420一585年)北朝之際,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
北魏(386一534年),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分為高句麗割據。今台安境域隸屬北魏營 州建德郡廣都縣(今錦州市北鎮縣)。
隋代(581一618年)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台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代(618一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為高句麗所割,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收歸唐朝統割。在今東北地區實行道、府、州制。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縣數度易名,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l115一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代(1271一1368年)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隸屬於遼陽路遼陽縣(今遼陽市)。今台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代(1368一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遼東郡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代(1644一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⑻ 鞍山簡介
鞍 山 簡 介
鞍山市位於遼寧省中部,東經122°10'--123°13',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里,東西最寬133公里、東北與遼陽縣毗鄰,西與大窪縣相連,南與大石橋市、庄河市、鳳城縣接壤。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89公里,東距煤鐵之都本溪96公里,南距濱城大連308公里,西南距營口跋魚圈港120公里,西距盤錦市103公里。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素稱「鋼都」。
現轄海城市、台安縣、岫岩滿族自治縣和鐵東、鐵西、立山、千山四個城區。全市總面積9252平方公里,總人口344.2萬人。其中市區面積624平方公里,人口173.7萬人,是我國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
即地理位置適中,在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區域中是連接以大連為前沿,以營口、錦州、丹東為兩翼,以沈陽為腹地的中部城市群的要沖。交通便利,境內辟有長大鐵路、海溝鐵路、海岫鐵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盤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線,並開通了鞍山至北京的始發列車。�資源豐富,市區周圍鐵礦儲量逾百億噸,佔全國儲量的四分之一;南部和東南部是菱鎂礦富集地帶,約佔世界儲量的四分之一;滑石礦是我國三大產地之一,儲量居世界之首;岫岩地區素有「玉石之鄉」的美稱,擁有豐富的玉石資源;此外,農產品資源、地熱資源、旅遊資源等也相當豐富。這些優勢為鞍山的經濟發展、對外開放與合資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圖片游鞍山之-城市廣場壁紙》鞍山勝利廣場:座落在鐵東區,位於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北側,是勝利路、二一九路、前進路的交叉點。她是以景觀、集散為主的交通型廣場。總面積19200平方米,其中鋪裝12300平方米,綠化6900平方米。雕塑主題為《盛世》,主雕高30米,為白鋼三稜柱框架結構,浮雕表現「鞍山在我心中、我為鞍山奉獻、鞍山為我自豪」的鞍山人精神,上部抽象團花造型象徵鞍山市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也表達鞍山人對未來盛開繁榮之花的追求和嚮往;四組群雕以寫實手法塑照鞍山歷史上主要的人和事件。噴泉主題為團結、發展、歡樂、祥和,12種水型按音樂不同自由組合,變幻無窮,配合8盞大型彩色遙控燈,令整個廣場艷麗多彩,形成有聲有色的壯觀場面。通過積具現代化感的框架雕塑,大型音樂噴泉,簡潔舒朗的綠地景觀,共同組成鞍山人民繼承傳統、把握現在奔向未來盛世的壯觀樂章。(建設單位:鞍山市城市建設局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施工單位:鞍山市市政設施維修總公司 竣工時間:2001.10.1)鞍山站前廣場:座落在鐵東區,位於鞍山火車站東側,經2001年改造,拆除中間有軌車道,廣場已由現「中」字形變成「口」字形。她是以購物、娛樂為主的休閑廣場。總面積34600平方米,其中鋪裝32200平方米。雕塑主題為《有朋自遠方來》,"朋"字造型高16米,線條飛動,恰是綵帶;色彩變幻,猶如彩虹,體現鞍山人的熱情好客與樂觀豁達。寫實造型的人物群像既點明優秀旅遊城市的特徵,又與"朋"字有機融合,突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思想內涵。噴泉主題為開拓、進取、創新。20種水型按音樂不同自由組合,變幻無窮,形成有聲有色有景的藝術效果。通過氣勢磅礴、活潑歡快的噴泉,造型新穎獨特的雕塑,可遠觀可近憩的樹陣景觀,增強人與環境的親和性,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鞍山人民迎八方來客的寬廣胸懷和安樂祥和的幸福生活。(建設單位:鞍山市城市建設局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施工單位:鞍山市市政工程公司 噴泉工程:東方光大北京噴泉工程有限公司 雕塑工程:北京科納特造型藝術有限公司 竣工時間:2001.10.31)銅人像鞍山219廣場:座落在鐵東區,位於二一九路與園林路的交叉處,二一九路東端。二一九公園正門原無廣場,門面普通。2001年初,市政府決定在此修建一座集景觀、休閑、娛樂為一體、與站前廣場、勝利廣場交相輝映的大型廣場,總面積達24900平方米。2002年8月廣場正式落成,並同公園一道向市民開放。「平庸非我、追求卓越」是廣場設計和建築的靈魂。大門「飛輪逐日」是整個廣場的點睛之筆,為白色橢圓形輪狀構架,它因預兆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又如同冉冉升起的一輪旭日,象徵著鞍山正以嶄新的姿態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主題雕塑「未來之鑰」,取鞍山地域版圖之形象手法,通過厚重朴實的藝術造型,使人們很自然地把整體上的鞍山想像成為一把開啟未來的金鑰匙,讓每一個鞍山人都有一把開啟前程的金鑰匙,昭示著只要不懈奮斗,必將前程似錦的永恆主題,中間的鞍山地圖會讓每一個鞍山人找到自己的位置。雕塑「鐵血丹心」採用寫實手法,塑造了一副生動的戰爭場景,凝固了一個難忘的歷史瞬間,它既是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的歷史紀念,也是對革命先烈的永久緬懷。11座圓形噴泉弧形排列,造型優美,以聲光色彩與水形的不斷變換,充分展示出城市的誘人迷人,神奇穿起。整個廣場藝術的再現了鞍山人熱愛生活、崇尚自然、團結奮進、奮發向上的精神風骨。(建設單位:鞍山市城市建設管理局 雕塑設計施工:北京科納造型藝術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上海中海建築設計院 噴泉設計施工:北京東方光大噴泉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鞍山市市政工程公司 施工時間:2002年8月31日)鞍山人民公園:座落在鐵東區,位於勝利路與中華路之間,勝利賓館南側烈士山公園:座落在鐵東區,位於勝利路南端。 鞍山市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解放戰爭時期和為解放鞍山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們無限忠於人民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光榮的英雄事跡萬古長存,永垂不朽!鞍山市第一屆第一次人民代表會議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續建落成鞍山立山廣場:座落在立山區,位於東建國路與勝利路的交叉處,廣場中現有有軌電車從東西方向通過。鞍山新鋼廣場:座落在千山區,位於鞍達路、環鋼路與西解放路交點處,是經沈大公路進入鞍山途經的首座廣場。鞍山火炬廣場:座落在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千山路與鞍千路交點處,是市區通向千山風景名勝區的必經之處。
⑼ 鞍山城的歷史沿革
據文獻記載,鞍山驛堡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重修於明萬曆,為傳遞所。驛內車馬繁多,商賈極盛。據《遼陽縣志》載:「鞍山驛堡,城西南六十里,有西南,東北二門,明時曾設驛站於此,駐巡檢一員,相傳為明初所建。西南站外舊有『鞍山驛堡』四個大字,今頹毀,字跡無存」。又《遼東志》載:「鞍山驛,遼陽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驛,萬曆六年(1578年)重修。設百戶一員(武官六品),定遼中衛帶管,遞運所在鞍山站內,定遼前衛帶管,有走馬二十匹,驢一十頭,專司文報。」明清之際,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交通要沖。城內商旅興盛,十分繁華,長大鐵路通車後逐漸失去重要地位。
城設東北、西南兩門,東北門已毀,西南門保存尚好。門樓高13米,門洞寬3.9米。原門洞上方有磚雕花紋嵌有「鞍山驛堡」匾額,額下有「萬曆六年重修」款識,現已不存。1986年,鞍山市人民政府重修時,經墨玉雕刻「鞍山驛堡」匾額為補,其四字為遼寧著名書法家溫同春所題。
鞍山驛堡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牆長度分別為:東、西二牆為276米,南牆為290米,北牆為283米。總長1125米,牆高10米,基寬8米,石基高2米,磚砌層高7.5米,城牆厚度7.5米,城內夯土。城內原有關帝廟、龍王廟兩處,為清代建築。西南門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為遼代古城遺井。此井在文革期間村內鋪設柏油馬路時壓到地下,現已經無從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