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觀是什麼,為什麼要培養正確的歷史觀
您好!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這屬於深奧的哲學問題。
我個人認為,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對多方面理解和分析歷史是有幫助的。面對歷史,不僅需要感性地分析,還需要理性的分析。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建議多讀一些史書,多了解了以後,才會有感覺。ˊ_>ˋ
當然,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B. 試述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思維,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為參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解決當下問題的科學思維活動。
培養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善於向歷史學習,總結吸取歷史經驗,無論對民族、國家、政黨還是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1、培養歷史思維,可以鑒古知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一個優良傳統。
研究表明,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人有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沒有中斷過。從那時起,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以史為鑒,以回顧歷史為指導評判並規劃現實,觀今而思古,鑒古而知今。
2、培養歷史思維,可以古為今用。我們學歷史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或是把歷史簡單地當作故事讀,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歷史思維,做到古為今用。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各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做到古為今用,
首先就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去衡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學。
3、培養歷史思維,可以敬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感就是對歷史的敬畏,正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一個不尊重、不敬畏自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為別人所尊重的,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做事、做人如何,歷史和人民一定會有公平公正的評判。
(2)如何培養正確的科學歷史觀擴展閱讀: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
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思維能力
C. 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首先,歷史是有邏輯的,要懂得用正常人的正常思維看待歷史。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人類是有共性的,也是有個性的,通過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剖析和主人公的履歷能夠對於人物特點有個概要的了解,他的性格不是隨意會改變,因此一個方式是以人來認識歷史。
任何國家的歷史書寫的都會虛虛實實的,畢竟政治是重要的。第二,客觀,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理由很簡單,我們作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我說的是過去的幾千年),我們有客觀評價的資本,任何錯誤都不會維系幾千年。
D. 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如何以理性、科學、客觀的態度思考歷史
歷史不是事實,研究討論才能無限逼近事實;歷史不是科學,無法驗證;人們只能從無限逼真的事實中認識事物,抽象出事物規律的假設。
E.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該如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大學生要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必須正確認識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從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學會用歷史的思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歷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用道理說明道理,用理論證明理論,而是要更多地使用豐富生動的歷史事實、歷史事件,以事實佐證,特別是要結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建立正確的歷史認知與歷史邏輯。
2、守正與明辨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方向就是旗幟,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線,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與本質。
從根本上講,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3、入腦與入行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其指向就在於幫助他們在靈魂深處樹牢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從內心深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意義:
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
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F. 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人們總說歷史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曾經也看到過關於歷史觀的分類,什麼揮格史觀、階級史觀、民族史觀。這些都是從整體宏大角度闡述的史觀,然而整體是由個體組成,個體的史觀是組成民資史觀的微觀體現。我所想說的歷史觀不是這樣一個宏大的概念。因為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似乎沒有意義。我想說的是個人史觀,也就是個人對於歷史的思考、評判和知識體系的建立。
所以,你會發現任何評價,都脫離不了前因後果和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我也認識到,對於任何事件的評價都只是一個結果,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不能失去自己的思考,失去思考我們就只是別人觀點的復讀機,這個社會有太多的復讀機。
那麼,對於一個事件和觀點如何去進行自己的思考呢,前面已經說了任何人得出的觀點和評價都有前因後果和社會大背景。因此,思考一個事件和觀點,不能僅看一個結果就全盤接受,要思考這個事件或觀點的前提、原因、產生的後續、結果以及適用范圍。仍以王安石為例,南宋的評價是在北宋王安石變法後不久即滅亡的前提下,原因是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以一種保守主義治世的需要,梁啟超的評價則是以當時的社會思潮為背景的。
這種思考方式不僅適用於對歷史的認知和評價,也適用於任何一個觀點的結論。從人的基因傳承來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對於簡單的碎片化信息更容易接受,只要這種觀點信息跟自己的經驗不相沖突,因此對於自己的知識盲區,人們很容易被自己第一次接觸的觀點同化。
以上關於歷史觀的表達,是我准備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前提,我想將自己關於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政治經濟和人文生活的認知記錄下來。說一說對原始族群、「邦聯制」奴隸國家、「聯邦制」封建國家到「郡縣制」中央集權國家的認知和相關知識整合。也給大家提供一個關於歷史的思考方向和資料。
G. 怎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理性的歷史觀
都說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科學歷史觀,這里就要先說說「科學」二字。所謂科學理論,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實的自恰假說,這是很顯然的,因為不自恰的東西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如何說服別人?但自恰的理論有千千萬萬,我們必須用兩個標准來篩選。
一是事實,你的理論必須能解釋客觀存在的現象,用你的理論預測出來的結果必須符合未來的觀測結果,這樣的理論才能算科學。同樣是邏輯推導,從事實(不管是純觀測的還是實驗室的)出發的叫科學,從無法驗證的假設(比如上帝至高無上)出發的是神學。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與現實發生沖突的理論依然千千萬萬,比如「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就必須利用第二個標准:簡潔——當兩個理論能以同樣的精度解釋現實,且暫時無法比較他們的精度時,我們取更簡單的一方。這個標准一般被稱為奧卡拇剃刀,要刮掉一切多餘的陳述。按照這個標准,「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個理論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在讓理論變的更復雜的同時沒有增加描述精度。
兩個標准篩選下來,一般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實用的理論,或是在觀測不足時獲得一些並存的科學假說。事實上,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假說,我們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說叫理論。一旦有了新的無法解釋的事實,或是有了解釋世界更精確的假說,這個理論就退到科學史裡面去了。這樣的理論和假說可以幫我們解釋世界,預測未來或推測現實中未曾觀測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論都是假說,那麼科學理論肯定不是絕對真理,隨時可以被新理論取代。但科學精神——自恰、符合事實與簡潔——是永恆不變的。
定義了科學,我們再來看什麼是科學歷史觀。
這里又要先定義歷史觀,其實,除了那些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歷史書,死記硬背一些文字的學生,任何人讀了歷史都有歷史觀。因為人不是計算機,一旦了解了一些歷史事實,自然會思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發展方式,給自己一個總體的解釋。……
舉兩個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上帝的光榮,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願,上帝無所不能。這就是歷史觀,教徒讀歷史時就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脈絡,分出主次。同樣,在希特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鋪墊德國的崛起,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偉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間才沖突,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也會理解歷史並指導實踐。
而所謂唯物歷史觀,就是把人類社會,這個特殊的自然現象擺回到與其他萬物一樣的位置,丟掉面對人類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機或是狼群那樣研究人類自身。這種研究方式雖然不免對人類有點不敬,但有利於我們保持客觀,這正是科學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要稱的上科學,必然要通過前面說的檢驗標准。其實光是一個「簡潔」的標准就足以簡化一半探討——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然否認歷史有目的。
因為科學從來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麼?」,科學只回答「事件A是否會導致事件B?」。對目的的探討不影響對事實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瑣,所以科學把這個問題排除在外。加利略當年正是擺脫了傳統的問題「鐵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麼?」,轉而探討「鐵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現代科學的基礎。
所以,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中,歷史沒有目的,我們尋找歷史規律並描述,但絕不尋求它的目標。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麼唯物主義歷史學的全部內容就是探索歷史規律,我們必須說明某些歷史事件與其他事件之間有聯系,有因果關系。按照前面討論的科學標准,這些規律必須來自對歷史自身的觀察和隨後的歸納總結,而且要盡量的簡單。
比如說,如果我們通讀史書,連續幾次發現以強大的政權在滅亡前夕有突破原有軍事體系大規模使用僱傭軍的記錄(埃及的庫施軍團、羅馬帝國的蠻族軍團、阿拉伯帝國的突厥衛隊),我們就可以初步歸納:古代強國的滅亡很可能伴隨著使用僱傭軍的現象。然後我們再讀到某個國家的衰亡時,我們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關材料中找到反映僱傭軍的重要性上升的內容,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三國史中看到軍閥建立私募軍隊的過程與中央政權的衰落同步進行。這樣,我們就在「國家衰亡」和「大規模僱傭軍」這兩個事件之間確定了一定的聯系。
下一步是分析它們之間的因果,我們需要在幾個例子中尋找類似的結構。通過詳細調查和對比,幾個例子都表明:原有軍事體系的敗壞或是作為軍事體系基礎的社會結構的解體會導致對僱傭軍的需求,而僱傭軍的實力逐步上升又導致了對原有體系的進一步破壞。這樣,我們就得出了比較有意義的結論——僱傭軍的擴大與穩定社會的衰退互為因果,很容易同時出現。
當我們考察晚清社會時,這個結論依然適用,這就是唯物歷史觀的一條科學結論了。當我們發現今天義務兵兵源質量的下降、社會地位的相對降低與國家大力提倡軍隊職業化同時出現時,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條結論來推測一下未來。當然,根據科學的原則,從農業社會總結的規律用於工業社會這個不同的環境必須
H. 普通人如何培養國際視野和大歷史觀
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歷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他們保家衛國、矢志不渝的精神,能讓每一位當代大學生體會到什麼叫愛國主義、什麼叫家國情懷。其次,要讓大學生了解、熱愛、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心。
量變引發質變。我即世界,世界即我,貴我通今。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你所謂的可能不行的「我」,並不是你的全部。每個人都有大我,這個大我如果獲取了很多知識信息和感受,就一定會生出智慧。讓大我從這個現實世界中獲取信息,成長發育。需要的是勤於求知,勇於參與,知行合一。從所做的事的成敗,遇到的困難,各種做法的反饋,才能真正體會這個世界,讓大我成長。
I. 如何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觀
本文認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觀上要承認和還原客觀,國家觀上承認和服從治理,民族觀上承認和尊重多樣。
J. 大學生應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英雄觀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做法:
1、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即要求我們不因亂花迷眼而不辨妍媸,不因支流眾多而不識主流。
2、要大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要高度警惕,以史為鏡,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的獨立、自主,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一要始終堅持民族自信,弘揚正能量。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二要始終堅定信念跟中國共產黨走。三要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振興中華,開拓未來。
3、要不斷弘揚、傳承和踐行抗戰精神。要珍惜當下、不斷進取。要丟掉幻想、時刻警醒,正視危機、勇敢擔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要警惕和反對包括歪曲中國抗戰史在內的歷史虛無主義,只有尊重和銘記歷史,才能放眼未來。
4、銘記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住每一個時間,記住每一個人物的名字,而是更應該從歷史的記憶中,從英雄的故事裡,感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魂魄和力量,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准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才能辨是非、知興替,以史為鏡、鑒往昭來。
5、進一步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一代代延續下去。樹立清晰正確的歷史觀,或許說得有些高大上,但至少我們可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愛自己的國家,可以不做造謠傳謠的「鍵盤俠」,可以在工作中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可以在生活中對他人誠信友愛,傳遞「正能量」。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做法:
1、加強網路信息監管力度。
政府監督部門應當加強對網路言論的管理力度,通過相關的法律手段,對發布不實的信息、謠言的網站以及個人等進行嚴肅的處理,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出現。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英雄主義精神的宣傳力度,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網路編輯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不應該為了自身利益,散布不符歷史事實和英雄事跡的報道。
2、不斷提升自身的英雄信念
網路監管人員也需不斷提升自身的英雄信念,為創造良好的網路環境提供保障。任何網站和個人都不能扭曲歷史事實和英雄事跡進行網路傳播,如若發現,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進行嚴肅處理。因此,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網路環境,需要高校領導對網路進行監督和維護。
3、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高校領導需要加強對學校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樣不僅能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提高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網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在網路平台上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所以,高校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規范使用網路平台,對一些網路虛假信息進行識別,從而提升自身的識別能力。
4、採用先進技術傳播正能量。
大眾媒體應當關注更多的網路熱點事件,並且承擔各種輿論引導的責任。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在網路熱點事件傳播中擔負起輿論引導的責任,進行正面引導與宣傳,傳播正能量。針對抹黑英雄惡搞歷史事件,相關媒體應該在後續報道中對英雄事跡進行澄清,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英雄精神永垂不朽且神聖不可侵犯的正能量,提高人民對英雄的認同感。
拓展資料: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本質就是實踐。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礎的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