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梁是古代什麼朝代
大梁,首先這個地名在河南開封一代,自古夏以來就是中國統治的中心地帶,
這個城市作為歷史名城出現在我們眼前,是戰國時一次著名的戰役。
戰國時魏國龐涓統兵攻趙國,趙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援,孫臏分析了戰場形勢,做出了直接攻擊魏國國都大梁城,迫使龐涓率軍回援,在馬陵被齊軍伏擊,魏軍大敗,龐涓被殺,有名的馬陵之戰和圍魏救趙。
秦國統一六國滅魏候,將大梁這個城池的名稱修改,以後的歷史很少出現大梁這個地名。
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東周戰國時期的魏國
B. 大梁王朝一共有多少年
歷史上以梁為國號的朝代一共有三個,南朝梁存在了55年,西梁存在了32年,後梁存在了17年。
1、南朝梁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稱帝之前,在基層政權機構干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
故即位後,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經濟的復甦發展有益。南朝梁後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
南朝梁享國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滅了位於長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殘余。另外北周還扶植蕭衍的孫子蕭詧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隋滅陳之前取消其帝號。
2、西梁
西梁(555—587年),又稱為後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梁朝皇帝,史稱西梁或後梁。
西梁共傳中宗宣帝蕭詧、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32年。
3、後梁
後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實行兩京制,以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2)大梁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梁朝皇帝介紹:
一、南朝梁
1、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
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間兩次參與抵禦北魏,頗受齊明帝寵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並擁立南康王蕭寶融稱帝。
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在統治初期,蕭衍尚能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
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但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盡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又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
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2、蕭方智
梁敬帝蕭方智(543―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人。南朝梁末代皇帝(555~557年在位),梁元帝蕭繹第九子,母為夏賢妃。
初封興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封晉安王。承聖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後,由王僧辯和陳霸先確立為嗣君,入朝監國理政。
承聖四年(555年),在北齊強勢干預下,太尉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以蕭方智為太子,年號天成。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年號紹泰,軍政大事皆決於陳霸先
太平二年(557年),禪位於陳霸先,梁朝滅亡,降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遇害,年僅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二、西梁
1、蕭詧
梁宣帝蕭詧(519年―562年),一作蕭察 ,字理孫,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第三子,南北朝時期西梁(後梁)皇帝,西梁政權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
蕭詧初封曲江縣公,後改封岳陽郡王,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等職。太清三年(549年),其兄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為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所攻,蕭詧於是率眾伐江陵(今屬湖北),兵敗逃歸,於是向西魏稱藩。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打並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蕭詧為梁主,年號大定。僅轄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稱臣,奉西魏正朔,是為西梁。
大定四年(558年),蕭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長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謚號宣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平陵。
2、蕭琮
蕭琮(558―607年),字溫文,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梁政權最後一位皇帝(585~587年在位),西梁宣帝蕭詧之孫,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子,隋煬帝蕭皇後兄弟。
寬仁大度,博學好文,擅長騎射。初封東陽王,不久冊立為太子。開皇五年(585年),正式即位,年號廣運。
開皇七年(587年),接受隋文帝徵召入朝,叔父蕭岩和弟弟蕭瓛趁機反叛,投降陳朝。於是,隋文帝廢黜西梁,以蕭琮為上柱國,封莒國公。
隋煬帝即位後,以外戚之故,深受親近器重,守內史令,封為梁國公。大業三年,民間童謠說「西梁將要興盛」,為隋煬帝所忌,貶為庶民,不久去世,追贈左光祿大夫。從子蕭銑稱帝後,追謚孝靖皇帝,廟號惠宗。
三、後梁
1、朱溫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
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繼立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六年,卒年61歲,上謚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2、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友貞(888年-923年),又名朱鍠、朱瑱,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 ,朱友珪異母弟。
朱友貞是朱溫嫡子,初封均王,擔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朱友珪篡位後,被授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與趙岩、袁象先、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
乾化三年(913年),禁軍兵變,誅殺朱友珪。朱友貞遂在東京稱帝。他在位期間,疏遠敬翔、李振等舊臣,重用趙岩、張漢傑等無能之輩,在梁晉爭霸戰爭中勝少敗多,接連喪失國土,以致國勢日衰。
龍德三年(923年),晉王李存勖建立後唐,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唐軍攻入東京前夕,命親信皇甫麟將他殺死,後梁隨之亡國。他終年三十六歲,在位將近十一年,後被李存勖追廢為庶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代
C. 大梁是哪個朝代的
1、戰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魏國也稱梁國。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2、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王朝南梁。
南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子姓蕭國後代)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3、南北朝時期,南梁被攻陷後對西魏稱臣的西梁。
西梁(555——587),又稱為後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梁朝皇帝,史稱西梁或後梁。
西梁共傳中宗宣帝蕭詧、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32年。
4、隋朝末期,西梁宣帝曾孫所建後梁。
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徵召蕭琮入朝,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三十三年。在五代十國之前,人們多把這個小朝廷稱為「後梁」,五代後為了區別朱溫建立的梁朝,所以稱蕭詧的梁國為西梁,而稱朱溫的梁國為後梁。
5、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第一個朝代的後梁。
後梁(907——923),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梁,為與南梁(蕭梁)相區別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梁太祖朱全忠原為黃巢部將,助黃巢攻佔兩京,後因黃巢將敗,投降唐朝,被封為宣武軍節度使,鎮守汴州(今河南開封),於文德元年(889年)滅強敵秦宗權,占據中原;
而後又東征山東諸地,稱霸中原,於天佑元年(904年)挾唐昭宗遷都洛陽,後弒殺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終於天佑四年(907年)廢唐哀帝即位,建立後梁。
D. 歷史上大梁國是那個年代的
就是南梁。
南梁(502年-557年),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朝後期國政敗壞,爆發了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又使之趁虛攻奪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日後以北統南的大勢。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定國號為陳。另外蕭衍的孫子蕭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後亡於隋朝。至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在江南重建蕭梁,歷五年,為唐朝所滅。
E. 大梁是哪個朝代
後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南梁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因為蕭衍的封地是在古梁郡,所以在稱帝之後,他將國號定為梁。在蕭衍統治的初期,他關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也有所糾正。他將各州郡控制在自己手下,更換異己,任用親信。
蕭衍在位48年,算是南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早期的時候還好,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隨著年紀漸大他開始怠於政事,甚至是沉溺於佛教。大梁在傳了三世之後,因為嚴重的內耗,國力被大大的削弱,最後還是被隋朝給滅了。
F. 大梁經歷了幾個朝代
周朝諸侯國梁國春秋西梁國(公元前821-公元前641年),為周朝春秋戰國時代的嬴姓諸侯國,始祖為「梁康伯」,秦國滅之。梁康伯為秦國國君秦仲次子,秦庄公為長子。
G. 大梁在中國歷史上總共多少年
你說的是南北朝時期的蕭梁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
H. 大梁國歷史上有幾個
歷史上的梁國不止一個,春秋時期、兩漢時期等等,劇中的大梁國與南北朝時期的南梁最為符合。南梁處在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長期維持對峙的南北朝時期。由於皇室蕭姓,又稱為「蕭梁」,是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所建立的朝代。
公
元502年,南朝齊和帝蕭寶融將齊統治權轉交給他的同族梁王蕭衍,蕭衍正式在建康稱帝,將國號定為大梁。起初,蕭衍經過兩年的戰爭攻入建康,殺掉蕭寶卷,
改立蕭寶融為帝。沒過一年,蕭衍就建立了梁朝。蕭衍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說是成就最高的。他當皇帝以來,實行一種生養生息的政策,重視文化發展經濟。當然了,
戰亂年代,蕭衍得有時間,而這時間就是他的對手幾十年內亂送給他的。
當時,北魏從孝文帝元宏死後,一反元宏的漢化政策,加上貴族的貪污腐
敗,北魏的國力漸衰。在蕭衍建立梁朝的同時,北魏內部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內亂和農民起義,直至北魏分裂。經過蕭衍的努力,梁國上下充滿了文化氣息,蕭梁一
朝在統治的五十五年裡涌現出一大批有重大成就的文學家和詩人。比如蕭統、沈約、蕭子顯、劉勰等等。蕭衍的兒子也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
I. 大梁時期有多少個國家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1-2]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1] )與十國(891年~979年[1] )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五代十國時期,政局混亂,政權林立。朝代更替不迭,不過,五代十國上承唐末亂世,下順宋代承平,後周時期,農業發展良好,人口增加。而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唐經濟發達,文學繁盛,唐後主李煜的詩詞天賦極高,君臣皆善於吟詩作畫,文學達到一個高峰。
J. 大梁皇帝是什麼朝代
南北朝的,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梁朝後期國勢敗壞,北齊和西魏相繼來攻,失去了大片土地,註定了北強南弱之勢。
蕭衍建立,蕭方智時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另外蕭衍的孫子蕭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後亡於隋。
西元550年,梁武帝蕭衍在候景亂兵攻入皇宮,蕭衍被囚禁,後活活餓死在凈居殿中,時年八十六歲。他死後,蕭梁政權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朝不保夕了。
簡文帝蕭綱在繼位不到一年也被候景殺死,雖然後來元帝蕭繹平定了候景之亂,可這時候的梁朝已經是支離破碎,即將土崩瓦解了。西魏趁梁朝大亂,出兵攻佔了當時的梁都江陵,俘虜了蕭繹,不久將蕭繹殺死。
後來,廣州都督陳霸先趁勢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經過近十年的戰爭,陳霸先基本控制了長江下游地區。他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在西元557年廢掉他立的梁敬帝蕭方智,自己在建康稱帝,建立陳朝。自此,梁朝滅亡,共歷四帝,五十五年。
雖然蕭氏後代在北周的卵翼下在江陵建立後梁,延繼著蕭氏的國統,但後梁實際上是附屬於北周的一個政權,國小力弱,仰人鼻息,最終在西元587年被隋朝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