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北京建國前有多少人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口有5億4千萬,1980年人口為9億8千萬,1999年人口為12億5千9百萬。1980年—1999年人口增加了2億7千9百萬,幾乎是1949年人口的一半
★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測算數據表明,到2005年1月6日,中國內地(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總人口將達13億。 中國13億人口日的推遲到來,表明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中國人口的峰值會達到16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翼在《北京日報-理論周刊》上撰文分析指出,這種觀點是不了解中國人口新國情、缺乏實際根據的臆斷,容易在國內外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片面誇張中國的能源需求和糧食消費。其實,在中國政府不懈努力之下,自20世紀後期開始,中國人口的增長就表現出了許多新的特徵,未來中國總人口不可能增長到16億。
13億人口日之後中國人口出現五大新特徵
第一,未來中國總人口不可能增長到16億,而應在14.5億左右。這是13億人口日之後中國人口的最大特徵。2004年中國人口的出生率是12.29‰,但受老齡化的影響,死亡率略有增加(6.42‰),去年凈增人口761萬。如果城市化程度繼續加快、如果未來城市吸納農民工的數量繼續增加,如果中國的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執行,那麼,在出生率進一步降低的過程中,中國每年凈增人口還會繼續減少。受此影響,中國未來的人口峰值會較早出現,大約會在本世紀20年代中後期會盈利人口峰值———但這個人口總量的值可能不是媒體平常所說的16億,而應在14.3億到14.5億之間。
第二,中國人口已經完成了轉型。現在中國人口已經從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為低自然增長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長模式。這一模式到現在已經維持了十多年,基本穩定下來。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經過幾十年不懈而艱辛的努力才實現的。正是這些努力,才有效地減輕了中國和世界的人口壓力,使「世界60億人口日」至少推遲了4年。
第三,「人口紅利」會一直維持到2020年。現在中國人口金字塔底部收縮的態勢明顯,15~64歲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0%左右。在未來的15年當中,勞動力人口所佔比重都在70%左右。這正是中國收取「人口紅利」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只要中國妥善地解決就業問題並逐步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口的人力資本,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那麼,在2020年之後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加深時期,就會有更多的應對餘力。
第四,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將逐漸增加。現在,從總量上來說,中國正在走出最嚴峻的就業困境,未來每年新增加勞動力會處於持續性下降的態勢,一直下降到2015年之後,即會出現勞動力人口的負增長。受高等教育每年擴招人數的影響,每年新增加青年壯工的數量會持續減少,而大學生就業壓力和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在未來數年內,每年畢業的大中專學生會迅速增加到400萬到500萬左右。低端就業人口的短缺(如保姆和民工的短缺)和高端人口的失業將並存於勞動力市場。
第五,女性初婚年齡將進一步推遲,這會持續降低人口出生率。現在,全國女性初婚平均年齡已經上升到了24.45歲左右。伴隨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將更加看重專業教育。受教育時間越長,就業年齡就越大,結婚年齡就越遲,人口出生率就越低。
★ l 、從人口再生產的角度看傳統意義的人口轉變歷程
眾所周知,我們一般所講的人口轉變首先指的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這是經典的人口轉變理論所關注和闡述的。因此,要考察和研究中國的人口轉變,不妨先了解一下我國傳統意義的人口轉變歷程。由圖1可見,從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組合情況來看,如果說一般意義的人口轉變始於粗死亡率的下降,那麼中國建國初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端倪。從1949年到1957年,粗死亡率顯然是下降的,從20‰。降到了10.8‰。1958年至1962年,粗死亡率有一個非正常的劇烈波動,196o年的粗死亡率曾經達到25.43‰。的高水平,但1961年馬上回落到14.24‰入(1961)和10.02‰(1962)的正常水平上①,所以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意外,短時期的這種變化並不能改變死亡率變動的內在規律和大的走勢。
從人口轉變理論的一般規范和中國所走過的具體道路結合起來看,可以認為,在過去的5O年裡,中國的人口轉變大致可以分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死亡率變動主導型的人口轉變階段(1949-1970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死亡率率先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質上是居高不下的,1970年的出生率水平還與建國初期差不多,在33‰至35‰之間。中國的人口轉變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開始,這第一個階段就是死亡率的轉變階段。但真正對人口增長產生遏制的人口轉變應該是出生率也開始下降的時候——這就是60年代末,確切說是在1970年前後進入了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出生率主導型的人口轉變階段(197年至今)。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死亡率已經降到較低的水平上並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態勢,由於粗出生率不同的變化態勢,所以如圖所示,又可以分出若干發展階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線式急劇下降的階段(1971-1980年),在整個70年代,出生率從30‰快速地下降到20‰以下,下降了10個千分點,幅度很大。
其二是粗出生率波動中緩慢下降的階段(1981-1990年)。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於2O%。的水平上波動,而粗死亡率則穩定在6.6‰上下的水平上。
其三是出生率在一個低水平上繼續緩慢下降的階段(1991-1999)。在20‰以下,出生率開始了拾級而下的下降趨勢。
這樣,整個第二階段經過70年代的快速下降。80年代的波動和9O年代的緩慢下降,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缺口開始逐漸收攏,人口轉變逐漸趨向完成。
中國的人口轉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是一個轉折。大的轉折點是在60年代末。人口轉變從「開口」轉向了「收口」;小的轉折點則有1961年(死亡率)、1971年。1981年和1991年這幾個重要年份。「十年一轉變」是近50年來中國人口轉變的一個顯著特點。
如果進行平滑處理(如圖2所示),我們就會發現:人口轉變經過了兩個大的階段。一是擴口的階段,死亡率比出生率率先對以制度變遷為先導的現代化作出了反映,這也是符合規律的現象。這時,人口增長率趨向擴大,人口膨脹。二是逐步收口的階段,死亡率已經降到一個較低。較穩定的階段,出生率作出了較強烈的反映,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越來越小,人口增長減緩並走向零增長。但顯然,從圖2可見,「增長之口」還沒有收攏,還需要藉以時日。這就是我們未來可預見的前景了。
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大致也有四個階段:
(l )1949年到1970年,經歷了一段爬坡的過程,自然增長率從15‰上升到25‰以上,是人口轉變的增長階段。1958年至1963年的增長低谷是非正常的,並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相反地,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口狀況來說,高速增長才是反映實質的特徵。(2)1970年到1980年,人口增長開始急劇下降。(3)1980年到1990年,人口增長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波動和回升現象。(4)進入叨年代,人口增長穩步下降和減慢。但此後是否一直穩步下降卻是我們目前不能輕易肯定的。
總之,從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變動的趨勢來看,我國人口轉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而且非常巧妙地與每十年的時段相吻合。
從預測來看,今後中國的人口轉變趨勢是在粉出生率繼續緩慢下降、粗死亡率略有回升的綜合作用下,自然增長率是逐步趨向「零。負」的這么一個前景。這一點可以很清晰地從圖4中看出。如下圖所示,中國人口轉變要趨向完成大概是在21紀的30年代以後。從預測結果看,自然增長率是單調遞減的演變過程。2030年前後或許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此前的中國人口是一個增長型的人口,而此後的中國人口則演變為縮減型。這一轉變意昧深長,為中國實現適度人口目標邁進了一大步。根據林副德。劉金塘的預測,人口增長慣性將逐步減弱,育齡婦女占總人口的比重將持續下降,2000年降到26.7%,2020年為24.5%,2040年降到21.9%.這樣,大概到2O33年人口增長將達到峰值15.19億。
根據這樣的前景,中國目前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實現一個徹底的和穩定的人口轉變,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出生率持續的和穩定的下降。黑線以右方向標志著「後人口轉變」的到來——如果考慮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和人口增長類型這雙重轉變的話。我們現在實現的充其量也只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而且是不穩定的一種轉變。黑線以右方向也標志著建國以來我國人口轉變的第五個階段,即零、負增長階段。目前我們所經歷的人口轉變將是歷時最長的,是現代人口轉變從進入門檻(即「實現」)到走出門檻(即「完成」)的整個壯麗歷程。
2、從總和生育率的變動看人口轉變的歷程
生育是人口增長的原動力。我國出生率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育率的變動。1999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題是:「人類對生育的選擇決定著人類對未來的選擇」。那麼建國以來我國的生育率水平又是如何變動的呢?從總和生育率的角度看人口轉變的歷程無疑是重要且獨特的角度。至少,從計劃生育工作的角度說,生育率的變動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指標。
如下圖所示,中國的生育率經過了一個與整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相似的歷程。根據數據所顯示的信息,我們的結論是:
(l )1949年至1969年為生育率轉變的第一個階段。不妨稱之為「前轉變階段」。從全國的情形來看,除了大躍進和三年災害期間非正常的生育減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這一點與出生率的變動幾乎完全一致。生育率維持在平均6個孩子的水平上。
(2)1969年到1977年為生育率轉變的第2個階段,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階段,可簡稱為「快速轉變的初始階段」。生育率從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和出生率一樣,幾乎下降一半。
(3)1977年到1991年為生育率轉變的第三個階段,可稱之為「波動中轉變的中期階段」。
生育水平在2-3之間波動。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計劃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極限的時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內部的反控制力就構成了持久的沖突,形成了「拉鋸戰」的局面。在本階段,我們多年的努力已經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但由於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轉變的文化邊界,所以出現波動也在所難免。
(4)1991年到1999年為生育率轉變的第四個階段,由於這段時期的生育率變動出現了相對穩定的下降趨勢並穩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稱之為「持續的低生育率階段」。與前一階段比較,它的特點一是曲線下延比較平滑,二是持續地低於更替水平。這一階段的成績可以說是既夢寐以求。又來之不易。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大致達到了而且多年來維持了一個1.8左右的低水平。
但未來的走勢到底如何,似乎還沒有權威的說法。事實上,1995年以後的數據也是有多家的估計,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不過,估計的差別很小,大致在1.8左右的水平上波動。
從今後的變化看,有些「波動」恐怕也是情理中的事情。但只要能持久地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就不會影響我們實現2010年將人口控制在14億以內,在刀世紀的上半葉實現人口零增長的目標。
在最後的那個階段,也就是對當下的中國來說,穩定住一個低於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對於最後的和完成意義的人口轉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人口慣性增長時期,生育率的控制和轉變決定著出生率的變動,最終影響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
目前,我們來自人口數量方面的挑戰既有存量方面的問題,也有增量方面的問題。解決或者說降低增量,就是要遏止和減緩人口存量的膨脹。但解決了人口增量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人口的存量問題。而「穩定低生育水平」在短期內服從的是增量控制的要求,從長期來說則是服從於存量減少的要求。這樣,從結合適度人口目標而設計的人口控制目標,決定了「穩定低生育水平」是唯一正確的戰略抉擇。中國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但在付出了代價之後,我們的確為相對減少人口的壓力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3、從「制度一政策一發展」的綜合角度看人口轉變歷程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看人口轉變,譬如以1973年國家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方案開始算起,根據幾個主要年份的數據,可以很明顯地分出幾個階段。這種劃分使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同的歷史作用。結合圖1和圖2,我們知道:建國初期的死亡率轉變和70年代初期的出生率轉變是兩次意義重大的轉變。但顯然,70年代前,出生率已經有下降趨勢。進入80年代以後,出生率下降的空間實際上已經不大,進一步的下降預計會是一個緩慢和漸進的過程。
從人口轉變角度看,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始終處在傳統階段或者說人口轉變的萌芽階段。
而到20世紀中葉以後,人口增長轉入轉變階段,使得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的差距拉大,人口增長急劇加快,形成了現代人口的高速增長,形成現代中國的人口爆炸。1950-1995年間,中國人口實際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7.3‰,是歷史上和平時期年平均增長率(以7‰計)的2.5倍。考慮到70年代以來計劃生育因素的影響,這樣,就不妨以1970年為分界計算進入現代以後兩個時期的人口增長率:1950-1970年年平均增長率為20.48‰,1971-1995年為14.75‰,前者比後者高出近6個千分點。如果1971-1995年繼續保持1950-1970年的高增長率,那麼1995年的總人口將是13.85億,而不是12億,多出近2億人。②任何一個經歷過人口轉變過程的國家必然有一個人口增長加速的過程,所以現代中國人口的急劇膨脹有其客觀必然性。不批馬寅初,也避免不了這樣的歷史命運,只不過人口轉變可能會提前完成,人口轉變增長量會相對減少而已。
這樣,如果中國人口轉變從建國初期算起,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幅簡圖來總結一下中國人口轉變的特點:
其一,在1950-1973年,無論哪種估計,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要大於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死亡率從18‰下降到7‰,而出生率則從32‰下降到28‰。這是死亡率下降主導型的人口轉變階段,又是人口轉變的開始階段。由於當時死亡率的下降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大有關系,所以我們在這里稱之為「制度型轉變」。
其二,在1973—1980年,則恰恰相反,出生率的下降幅度要顯著大於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出生率從28‰下降到18‰,死亡率則從7‰下降到6‰。這一階段是人口轉變的加速階段,是出生率下降主導型的人口轉變階段。由於其時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與我國大力推行的「晚、稀。少」生育政策大有關系,所以我們在這里稱之為「政策型轉變」。
其三,1980年以後是人口轉變的趨緩階段,也是趨向完成階段。其時粗死亡率的變動相對穩定,差不多在6.5‰的水平上波動,粗出生率則比較緩慢地這些波動中有所下降,粗出生率從18‰降到16‰。其間,改革開放為人口控制創造了日趨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社會的生育控制也在不斷地完成自身的變革。越是到後期,越是清晰地展現出綜合型「發展」的偉力。所以我們在這里稱之為「發展型轉變」。
除了上述的階段性特徵,中國人口轉變道路的特點還表現在:門)死亡率率先下降,這同於50年代美國人口學家諾特斯坦(Frank W.Notestein)所概括的經驗模式。
(2)粗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是外力作用的產物,沒有人口政策的作用,中國人口的粗出生率大概不會下降得這么早、這么快。
(3)中國人口轉變的完成階段將比較長,也可能是三個階段中最長的。在完成階段,人口轉變的推動力將更多地有賴於現代化的力量。推促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的政策效應已經大大遞減,所以期望生育率。出生率有進一步下降就要在一個較大的歷史跨度內寄希望於社會經濟的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其中生育文化的現代化可能會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4)1950年至今中國人口一直處於人口轉變的過程當中。70年代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應相當顯著,80年代以後政策效應趨向弱化,雖然在具體工作中離不開社會制約機制,但實際上社會制約機制的功效已發揮到極致。特別是到了9O年代,社會進步大背景下的利益導向機制的作用開始日趨重要。
(5)在三個階段的劃分中,第一階段的死亡率率先下降可以視為制度變革的產物,建國之初國泰民安,醫療衛生條件大有改善,死亡率明顯下降,特別是嬰兒死亡率。到50年代後期,出生率也有了緩慢然而自覺的下降趨勢。第二階段的出生率下降屬於典型的「政策型」,是通過政策的力量壓下來的,但政策的功效畢竟不是萬能的,生育率的下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社會文化邊界。進人80年代以後,「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由於縮小和限定了生育決策的空間,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文化邊界上的生育沖突。這樣,到了第三階段,就可以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歸類為「發展型」。換句話講,沒有社會經濟多方面的發展並觸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育態度,出生率的進一步下降將是難以預期的。
(6)中國人口轉變最獨特的地方就在於7O年代以來引入了強有力的人口政策因素,從而干預了自然的人口轉變過程,使之速成。但為此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例如出生嬰兒性別比的升高、偏高問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問題,獨生子女素質發展的失衡問題,統計數據的失真問題,干群關系的緊張問題,如此等等。
⑵ 北京到底有多少人呢
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萬人。
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口為841.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8.5%。與2010年相比,增加137.3萬人,增長19.5%,年平均增長1.8%,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6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5002元,比上年增長8.0%。
從四項收入構成看,全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5675元,增長10.2%。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3640元,比上年增長12.2%。
全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1.3%。
全年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較為平穩,二手住宅價格呈小幅波動態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概況
⑶ 北京到底有多少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893095人。
北京(Beijing),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截至2020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之間,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
礦產資源
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
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
⑷ 清朝頂盛時期.北京有多少人
清順治八年(1651年) 42萬人
清朝時期統治當局對北京人口進行嚴格控制 康熙曾經規定 在京任職的非京籍官員被革職、解任後,必須馬上離京 非京籍官員年老退休後也是嚴催起程 回老家休養 各個府衙書吏五年役滿後 也要立即回原籍 而且還明確規定 若潛匿京城或私自來京 均要問罪 對官吏都設置如此苛刻的居留限制 對一般民眾的限制就更為嚴格了 對北京外城的無業遊民實行「逮回原籍」的政策 到1908年 北京內城居民為45萬人 外城居民為30萬人 由此看 200餘年來 京城的人口數量控制效果不錯
⑸ 老北京人佔北京人口總量多少
1/5左右。
擁有北京城區戶口的,就是真正的北京人。1300萬北京戶口,有200萬左右符合真正北京人的標准。地圖以外的都是原先的河北人,1952年劃歸北京的,根本算不上北京人,文化差異,素養品德,根本配不上首都。
簡介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170.5萬人,與2014年相比,增加18.9萬人,增長0.9%。其中,常住外來人口為822.6萬人,比上年增加3.9萬人,僅增長0.5%。
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下降0.1%。這是北京常住人口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龐江倩在19日舉行的發布會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6萬人。
2019年末, 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 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
⑹ 清朝時北京有多少人
古代和近代北京作為國都時的人口數量
遼 (907--1125) 30萬人
金 (1115--1234) 102萬人
元 (1206--1279) 40萬人
明弘治四年(1491年) 67萬人
清順治八年(1651年) 42萬人
民國
1913年 73萬人
1930年 130萬人(南京為首都)
1936年 155萬人(南京為首都)
1948年 203萬人(南京為首都)
⑺ 我國清朝時的「北京」人口最多的時候有多少
古代和近代北京作為國都時的人口數量
遼 (907--1125) 30萬人
金 (1115--1234) 102萬人
元 (1206--1279) 40萬人
明弘治四年(1491年) 67萬人
清順治八年(1651年) 42萬人
民國
1913年 73萬人
1930年 130萬人(南京為首都)
1936年 155萬人(南京為首都)
1948年 203萬人(南京為首都)
建國以來北京的人口數量
1958年 660萬人 ,比1948年增加457萬人
1978年 871萬人 ,比1958年增加211萬人;
因為1968年是文革期間,所以沒有人口數據
1988年 1061萬人,比1978年增加190萬人
(1993年 取消糧票,外地人開始大量來京)
1998年 1246萬人,比1988年增加185萬人
2008年 2213萬人,比1998年增加967萬人;其中本市人員1204萬,外地來京人員1009萬。北京全年外來人口超過1億5400萬「人次」,居世界之冠。
總結:1948年至1958年(增加457萬人)和1998年至2008年(增加967萬人)為兩個北京人口增長的「高峰十年」
最新消息:截止2009年2月北京瞬間人口已經突破3074萬人
⑻ 北京人口2000萬,古時的北京能裝下多少人
北京城市人口兩百萬以下
北京由內城和外城組成,整個城市呈凸字形,內城的面積大概為37.905平方公里,外城的面積大概為24.645平方公里,兩者相加為62.55平方公里[11]。《中國城市地理》一書中明代北京城面積的數字是60.16平方公里,和我的估算也差不多。[12]
紫禁城連外圍的城牆以及護城河算是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好了,去掉各種辦公衙門面積,就算58平方公里好了。
北方城市的生態環境要比南方城市惡劣得多,另外明代的北京還時常被沙塵暴困擾,在眾多明人記載中都有大風揚沙塵,導致路上行人面目口鼻都灰黑的描述。所以明代北京人在冬夏風沙季節出行,無論男女都用長紗蒙面。
盡管如此,由於是首都,大量行政人員和軍籍人員駐扎,再加上本地物產匱乏,全需要南方運輸大量產品,各地商人湧入。遊客和讀書人也都往北京匯聚,其人口密度還是遠遠高於南京。
曾德昭的《大中國志》里說「北京城沒有南京大,而人群壅塞則過之,總之,它配得上是強大君王的皇都。城牆之寬足容12騎並行」[13]
《利瑪竇中國札記》里則說北京「城市的規模、房屋的規劃、公共建築物的結構以及防禦都遠不如南京,但人口、軍隊、政府官員的數目則超過南京」[14]。
北京人口數量超過南京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其城市面積僅相當於南京的四分之一。同樣是首都城市,其人口密度是不可能達到南京的四倍之多的。金尼閣的說法可能是把人口密度和人口數量本身搞混了。
而且安文思的《中國新史》中說北京的房子都是平房「這里的房屋如果能象我們的房屋一樣高,而且建築在街道兩旁,那麼城市會顯得更壯觀,但他們都是矮房,以示對皇宮的尊敬」[15]
顯然北京的居民住宅都是平房,並且大量達官貴人住宅面積肯定很大,我們假設北京是南京人口密度的兩倍多,是上海人口密度的四分之一左右,應該比較恰當,則明代北京人口應該是在176萬左右。
這和萬曆時呂坤說:「今京師貧民,不減百萬」,可以互相印證。貧民尚且有百萬之多,則加上城內的各種商人市民,工匠,軍籍人員,達官貴人以及其僕役家屬等等,有176萬人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根據明實錄,天啟元年明朝政府對北京城做一次戶口調查,曹樹基就以此為據,推算北京城市人口在一百二十萬左右(韓光輝認為總人口只有77萬,曹樹基認為應當加上軍戶得一百二十多萬)。但以明代官員故伎,這種戶口調查沒有大量隱匿幾乎是天方夜譚。
⑼ 北京一共有多少人
北京一共2000多萬人。本地和外地的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