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棗庄的歷史人物,風土人情介紹
棗庄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時南部為鄫國,北和西北為滕國和薛國。後幾經變稱,明時,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為縣。清循明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棗庄地區分屬台棗專署和尼山專署,1950年5月,屬滕縣專署。1953年7月,屬濟寧專署。1960年1月,撤銷嶧縣,建立縣級棗庄市。1961年9月,定為省轄市。1979年,滕縣由濟寧專區劃歸棗庄市。棗庄市駐地,早在唐寧時就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近百年來,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逐步演進為集鎮,現已建成以能源生產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電力、紡織、機械、電子等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
在這塊土地上,近百年來發生過多次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1923年,「桿子」首領孫美瑤率部在津浦鐵路臨城與沙溝之間毀軌,將2次特快列車上的中外旅客300餘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犢崮,製造了轟動世界的民國第一大案「臨城劫車案」。1938年3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棗庄境內台兒庄會戰,戰役歷時33天,共消滅日軍1萬多人,最後以日軍潰敗而告終。1940年鐵道游擊隊成立,這支搞日武裝活動在棗庄、臨城的鐵道線上,打洋行、扒鐵道、炸火車、拔據點,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涌現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戰國時,齊貴族田文,號孟嘗群,受封於薛,門下有食客3000,先後出任齊相、秦相和魏相,是當時名揚四海的顯赫人物。薛人毛遂,為趙國平原群門下,自薦出使楚國,說服楚王聯合抗秦,「毛遂自薦」被歷代傳為佳話。漢初薛人叔孫通才智過人,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博士,後為太子太傅,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漢曾縣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曾流傳「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遷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職,被歷代推為名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學識淵博,曾兩次出任現南京光祿寺卿,據考證《金瓶梅》作者即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廣、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歷史人物。
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庄地區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西周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屬鄫國、南屬逼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公元前254年,今棗庄地區全境屬於楚國。秦朝,今棗庄地區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庄地區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初屬魯郡,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南北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公元550年以後,今棗庄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今棗庄境內北為蕃縣,後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唐朝,今棗庄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宋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元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明朝,今棗庄地區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清朝,今棗庄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中華民國時期,沿襲清代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庄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庄市。1961年棗庄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國(今滕州市)人。據傳為黃帝之後,夏禹之臣,因善造車,受封於薛,為異姓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熏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為「車正」。後來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為薛國的國君,奚仲遂成為薛國的始祖。今滕州市與薛城區的交界處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車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魯之小邾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一帶)人,約生於公元前48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生於勞動人民並為勞動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學多才,創立了墨家學派。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等主張,其主要思想、業績體現在《墨子》一書。墨子是一位學貫文理、注重實踐、網路全書式的平民聖人。墨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等方面的某些創見與近代科學原理幾乎完全相同,後人尊稱墨子為「科聖」。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
滕文公
戰國中期滕國(今滕州市)國君,滕定公之子。周顯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國,在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增強了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信心。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賢君,善國之名遠揚。
毛遂
戰國時薛(今滕州市張汪鎮)人,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三年無所為,不被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准備挑選20名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19人,尚缺1人。這時,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到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會談,求其出兵援趙。半日已過,會談仍不見成效。毛遂手握寶劍登階而上,陳其利害,毛遂一席話語說得楚王連連點頭稱是,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決心楚趙聯合共同抗秦。至趙國後,平原君將毛遂視為上客。毛遂後卒於薛,葬於薛城北門外(原滕州官橋火車站處),民國初年,修建津浦鐵路時,遷葬官橋車站西,現遷葬墓址尚存。
孟嘗君
姓田名文,田嬰之子,戰國時期四君子之一。薛國(今滕州市張汪鎮)人。田文繼位後,他輕財下士,廣招八方誌士仁人。不久,門下食客達3000人,境內百姓達6萬余戶。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聞知孟嘗君賢能,聘為國相,後聽信讒言,將孟嘗君囚禁。孟嘗君靠門客有「狗盜」「雞鳴」之技方才逃出。後孟嘗君又被齊閔王聘為齊相。在任期間,他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趙,發展合縱抗秦勢力,使齊國名聲大震。有一年,門客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競「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並稱「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後因同姓田甲劫閔王,遭人誣告。孟嘗君謝病歸薛時,「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卒後,葬於薛城東北隅,現墓址尚存。
叔孫通
漢初薛國(今滕州)人。秦末,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孫通在彭城率領儒生弟子百餘人歸順劉邦。叔孫通聰明機警,善於言辯,審時度勢,得到了劉邦的賞識。叔孫通見劉邦為群臣無禮而憂慮,召集儒生,參照周朝和秦朝的禮儀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漢代的朝儀。孝文帝時,叔孫通又任奉常,並制定了宗廟儀法。叔孫通不僅幫助劉邦整頓了朝綱,而且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他的一生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司馬遷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據《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讀書不但刻苦勤奮,而且說《詩經》見解獨特。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匡衡任少傅數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疏廣 疏受
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庄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疏廣任太傅五年,稱病請求還鄉。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就答應了,並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贈金50斤。二疏辭官回到家鄉蘿藤之後,將金遍贈鄉里。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賈三近
(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別號石屋山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出身仕官之家。賈三近24歲舉山東鄉試省魁;隆慶二年(1568年),以博學宏詞一舉成名,高中進士,名次為山東省第一,被選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自此,開始宦海政治生涯。賈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興利除弊,嫉恨貪官污吏如寇讎。明萬曆十二年,賈三近任光祿寺卿。不久又拜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條,接見吏民。改革弊政,嚴懲貪污,政績卓著,受到朝廷嘉獎。萬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嶧縣賈三近家拜為「兵部右侍郎」,賈三近以父母年高,上書辭謝。後因背疽發作,長逝於家,終年59歲。賈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見於賈氏譜載的僅奏疏、雜文等三十餘篇。詩詞、碑記等十餘篇。據張遠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證》一書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嶧縣文學家賈三近」。
劉平
(1812――1862)原名劉平先,棗庄市台兒庄侯孟村人。清咸豐八年春,劉平以販糧、鹽同夥為骨幹,在侯孟村發動和領導了農民起義。後響應太平軍北伐,參加幅軍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以逼陽城一帶為根據地,起義軍聲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幾萬人,劉平成為幅軍的主要領袖。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封劉平為「北漢王」。清同治元年二月,當清將翼長索爾固善進攻幅軍駐台兒庄的營區時,幅軍遭到慘敗,德棱額趁機率領清軍進攻陽城主寨,劉平指揮軍隊斬殺清將索爾固善、琦勝等人,身受重傷,沖出重圍,率部至蠍子山中養傷時,被叛徒待衛殺害。
戴華藻
號新齋,安徽壽縣人。曾任清政府直隸東明候補知縣、直隸望都知縣,中興公司主要創辦人和總辦。清光緒六年,李鴻章奏派戴華藻等來棗庄設立中興礦局,用土法開採煤礦。他受命後,輕行至嶧,躬自相度,擇地興辦。使棗庄煤礦成為山東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礦。
光緒七、八年間,戴華藻為了進一步籌集資金,先後函請張蓮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資本到位之後,中興礦局便陸續購買了4架抽水機器,又從上海、廣東等地雇請技師和技術工人操作,生產局面逐漸打開。在醞釀籌議創辦中興公司時,他積極支持和協助張蓮芬工作。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興公司成立時,他任協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辭職。
張蓮芬
(1851――1915)又名張毓蕖,官僚資本家,商辦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理,浙江餘杭人。1881—1882年,應山東嶧縣中興礦局創辦人戴華藻之邀,參與礦局投資。以張蓮芬為首的一部分官窯局股東,於1898年10月決定稟告辦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隸總督王部堂,要求復業開礦。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後,於光緒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萬兩,將公司定名為「華德中興煤礦公司」,自任總辦,德璀琳為洋總辦。光緒三十三年,張蓮芬在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趁德國在山東侵略行動較緩和時,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興公司將公司改名為「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注銷「華德」字樣,取銷洋總辦。中興公司從形式到實質都完完全全是中國人自辦的民族工業。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災情慘重,停產半年多,經理張蓮芬因憂致疾,是年底病故。
張蓮芬經營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7年,計籌股本300萬(連同借款共500萬)銀元,修築50公里運煤鐵路一條,近代化大井一座,並附建了自備電廠、機械修理廠和車輛修理廠,使棗庄煤礦成為「唯一能與外人競爭之礦」。
孫美瑤
(1898――1923)棗庄市付庄鄉康宅村人。其胞兄孫美珠,清末秀才出身,為這一帶有名的知識分子。1918年,孫美珠等聯絡地方武裝和各路「竿子」,築寨於君山(即抱犢崮),與其族叔孫桂枝分別為大寨主、老寨主。蘇、魯、豫、皖四省數十縣的飢民,相與雲集,不期而聚者達七八千人。孫美珠等於1920年清明節,正式組成「山東建國自治軍」,由孫美珠任五路聯軍總司令。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戰中,孫美珠為官軍所殺。孫美瑤繼被推舉為司令。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了消滅「山東建國自治軍」,委山東督軍田中玉為剿匪司令,對抱犢崮山區繼續進行圍剿。山上水糧俱絕,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孫美瑤在沙溝、臨城間的姬庄附近,把路軌拆開。1923年5月6日凌晨2時50分,由浦口開出的第二次特別快車,至此出軌,孫美瑤將中客30人,西客39人,虜到抱犢崮山區。臨城劫車案的發生,中外為之震驚。駐北京各國公使團,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禮德為領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頭抗議。北洋政府屈於外力,積極設法與孫美瑤談判。田中玉、鄭士琦等在領事團的壓制下,答應於13日上午9時前把官軍撤離。談判達成了協議:圍剿「自治軍」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並將「山東建國自治軍」改編為「山東新編旅」,委孫美瑤為旅長。
曹錕為了徹底消滅孫美瑤部,於12月19日通過新任山東督理鄭士琦;指使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棗庄中興煤礦公司擺下「鴻門宴」,將孫美瑤誘至槍殺。
㈡ 嶧城的名人軼事
棗庄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時南部為鄫國,北和西北為滕國和薛國。後幾經變稱,明時,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為縣。清循明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棗庄地區分屬台棗專署和尼山專署,1950年5月,屬滕縣專署。1953年7月,屬濟寧專署。1960年1月,撤銷嶧縣,建立縣級棗庄市。1961年9月,定為省轄市。1979年,滕縣由濟寧專區劃歸棗庄市。棗庄市駐地,早在唐寧時就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近百年來,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逐步演進為集鎮,現已建成以能源生產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電力、紡織、機械、電子等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中等規模的工業城市。
在這塊土地上,近百年來發生過多次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1923年,「桿子」首領孫美瑤率部在津浦鐵路臨城與沙溝之間毀軌,將2次特快列車上的中外旅客300餘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犢崮,製造了轟動世界的民國第一大案「臨城劫車案」。1938年3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棗庄境內台兒庄會戰,戰役歷時33天,共消滅日軍1萬多人,最後以日軍潰敗而告終。1940年鐵道游擊隊成立,這支搞日武裝活動在棗庄、臨城的鐵道線上,打洋行、扒鐵道、炸火車、拔據點,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涌現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戰國時,齊貴族田文,號孟嘗群,受封於薛,門下有食客3000,先後出任齊相、秦相和魏相,是當時名揚四海的顯赫人物。薛人毛遂,為趙國平原群門下,自薦出使楚國,說服楚王聯合抗秦,「毛遂自薦」被歷代傳為佳話。漢初薛人叔孫通才智過人,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博士,後為太子太傅,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漢曾縣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曾流傳「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遷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職,被歷代推為名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學識淵博,曾兩次出任現南京光祿寺卿,據考證《金瓶梅》作者即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廣、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歷史人物。
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庄地區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西周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屬鄫國、南屬逼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國時期,今棗庄地區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公元前254年,今棗庄地區全境屬於楚國。秦朝,今棗庄地區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庄地區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庄地區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初屬魯郡,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南北朝時期,今棗庄地區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公元550年以後,今棗庄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今棗庄境內北為蕃縣,後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唐朝,今棗庄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宋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元朝,今棗庄地區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明朝,今棗庄地區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清朝,今棗庄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中華民國時期,沿襲清代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庄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1960年,嶧縣改為縣級棗庄市。1961年棗庄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國(今滕州市)人。據傳為黃帝之後,夏禹之臣,因善造車,受封於薛,為異姓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熏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為「車正」。後來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為薛國的國君,奚仲遂成為薛國的始祖。今滕州市與薛城區的交界處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車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魯之小邾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一帶)人,約生於公元前48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生於勞動人民並為勞動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學多才,創立了墨家學派。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等主張,其主要思想、業績體現在《墨子》一書。墨子是一位學貫文理、注重實踐、網路全書式的平民聖人。墨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等方面的某些創見與近代科學原理幾乎完全相同,後人尊稱墨子為「科聖」。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
滕文公
戰國中期滕國(今滕州市)國君,滕定公之子。周顯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國,在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增強了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信心。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賢君,善國之名遠揚。
毛遂
戰國時薛(今滕州市張汪鎮)人,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三年無所為,不被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准備挑選20名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19人,尚缺1人。這時,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到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會談,求其出兵援趙。半日已過,會談仍不見成效。毛遂手握寶劍登階而上,陳其利害,毛遂一席話語說得楚王連連點頭稱是,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決心楚趙聯合共同抗秦。至趙國後,平原君將毛遂視為上客。毛遂後卒於薛,葬於薛城北門外(原滕州官橋火車站處),民國初年,修建津浦鐵路時,遷葬官橋車站西,現遷葬墓址尚存。
孟嘗君
姓田名文,田嬰之子,戰國時期四君子之一。薛國(今滕州市張汪鎮)人。田文繼位後,他輕財下士,廣招八方誌士仁人。不久,門下食客達3000人,境內百姓達6萬余戶。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聞知孟嘗君賢能,聘為國相,後聽信讒言,將孟嘗君囚禁。孟嘗君靠門客有「狗盜」「雞鳴」之技方才逃出。後孟嘗君又被齊閔王聘為齊相。在任期間,他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趙,發展合縱抗秦勢力,使齊國名聲大震。有一年,門客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收債,競「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並稱「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後因同姓田甲劫閔王,遭人誣告。孟嘗君謝病歸薛時,「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卒後,葬於薛城東北隅,現墓址尚存。
叔孫通
漢初薛國(今滕州)人。秦末,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孫通在彭城率領儒生弟子百餘人歸順劉邦。叔孫通聰明機警,善於言辯,審時度勢,得到了劉邦的賞識。叔孫通見劉邦為群臣無禮而憂慮,召集儒生,參照周朝和秦朝的禮儀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漢代的朝儀。孝文帝時,叔孫通又任奉常,並制定了宗廟儀法。叔孫通不僅幫助劉邦整頓了朝綱,而且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他的一生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司馬遷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據《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讀書不但刻苦勤奮,而且說《詩經》見解獨特。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匡衡任少傅數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疏廣 疏受
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庄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疏廣任太傅五年,稱病請求還鄉。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就答應了,並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贈金50斤。二疏辭官回到家鄉蘿藤之後,將金遍贈鄉里。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賈三近
(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別號石屋山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出身仕官之家。賈三近24歲舉山東鄉試省魁;隆慶二年(1568年),以博學宏詞一舉成名,高中進士,名次為山東省第一,被選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自此,開始宦海政治生涯。賈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興利除弊,嫉恨貪官污吏如寇讎。明萬曆十二年,賈三近任光祿寺卿。不久又拜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到任之初,宣布科條,接見吏民。改革弊政,嚴懲貪污,政績卓著,受到朝廷嘉獎。萬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嶧縣賈三近家拜為「兵部右侍郎」,賈三近以父母年高,上書辭謝。後因背疽發作,長逝於家,終年59歲。賈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見於賈氏譜載的僅奏疏、雜文等三十餘篇。詩詞、碑記等十餘篇。據張遠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證》一書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嶧縣文學家賈三近」。
劉平
(1812――1862)原名劉平先,棗庄市台兒庄侯孟村人。清咸豐八年春,劉平以販糧、鹽同夥為骨幹,在侯孟村發動和領導了農民起義。後響應太平軍北伐,參加幅軍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以逼陽城一帶為根據地,起義軍聲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幾萬人,劉平成為幅軍的主要領袖。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封劉平為「北漢王」。清同治元年二月,當清將翼長索爾固善進攻幅軍駐台兒庄的營區時,幅軍遭到慘敗,德棱額趁機率領清軍進攻陽城主寨,劉平指揮軍隊斬殺清將索爾固善、琦勝等人,身受重傷,沖出重圍,率部至蠍子山中養傷時,被叛徒待衛殺害。
戴華藻
號新齋,安徽壽縣人。曾任清政府直隸東明候補知縣、直隸望都知縣,中興公司主要創辦人和總辦。清光緒六年,李鴻章奏派戴華藻等來棗庄設立中興礦局,用土法開採煤礦。他受命後,輕行至嶧,躬自相度,擇地興辦。使棗庄煤礦成為山東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礦。
光緒七、八年間,戴華藻為了進一步籌集資金,先後函請張蓮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資本到位之後,中興礦局便陸續購買了4架抽水機器,又從上海、廣東等地雇請技師和技術工人操作,生產局面逐漸打開。在醞釀籌議創辦中興公司時,他積極支持和協助張蓮芬工作。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興公司成立時,他任協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辭職。
張蓮芬
(1851――1915)又名張毓蕖,官僚資本家,商辦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理,浙江餘杭人。1881—1882年,應山東嶧縣中興礦局創辦人戴華藻之邀,參與礦局投資。以張蓮芬為首的一部分官窯局股東,於1898年10月決定稟告辦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隸總督王部堂,要求復業開礦。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後,於光緒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萬兩,將公司定名為「華德中興煤礦公司」,自任總辦,德璀琳為洋總辦。光緒三十三年,張蓮芬在全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下,趁德國在山東侵略行動較緩和時,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興公司將公司改名為「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注銷「華德」字樣,取銷洋總辦。中興公司從形式到實質都完完全全是中國人自辦的民族工業。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災情慘重,停產半年多,經理張蓮芬因憂致疾,是年底病故。
張蓮芬經營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7年,計籌股本300萬(連同借款共500萬)銀元,修築50公里運煤鐵路一條,近代化大井一座,並附建了自備電廠、機械修理廠和車輛修理廠,使棗庄煤礦成為「唯一能與外人競爭之礦」。
孫美瑤
(1898――1923)棗庄市付庄鄉康宅村人。其胞兄孫美珠,清末秀才出身,為這一帶有名的知識分子。1918年,孫美珠等聯絡地方武裝和各路「竿子」,築寨於君山(即抱犢崮),與其族叔孫桂枝分別為大寨主、老寨主。蘇、魯、豫、皖四省數十縣的飢民,相與雲集,不期而聚者達七八千人。孫美珠等於1920年清明節,正式組成「山東建國自治軍」,由孫美珠任五路聯軍總司令。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戰中,孫美珠為官軍所殺。孫美瑤繼被推舉為司令。當時的北洋政府,為了消滅「山東建國自治軍」,委山東督軍田中玉為剿匪司令,對抱犢崮山區繼續進行圍剿。山上水糧俱絕,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孫美瑤在沙溝、臨城間的姬庄附近,把路軌拆開。1923年5月6日凌晨2時50分,由浦口開出的第二次特別快車,至此出軌,孫美瑤將中客30人,西客39人,虜到抱犢崮山區。臨城劫車案的發生,中外為之震驚。駐北京各國公使團,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禮德為領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頭抗議。北洋政府屈於外力,積極設法與孫美瑤談判。田中玉、鄭士琦等在領事團的壓制下,答應於13日上午9時前把官軍撤離。談判達成了協議:圍剿「自治軍」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並將「山東建國自治軍」改編為「山東新編旅」,委孫美瑤為旅長。
曹錕為了徹底消滅孫美瑤部,於12月19日通過新任山東督理鄭士琦;指使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棗庄中興煤礦公司擺下「鴻門宴」,將孫美瑤誘至槍殺。
㈢ 浙江嘉興平湖以前的付庄村現在在哪
平湖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西瓜之鄉 ,瓜燈之城, 服裝名城 ,叔同故里 , 國家火炬計劃平湖光機電產業基地。
平湖,地處長江三角洲,位於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東北部,南瀕杭州灣,東臨上海市,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0度35分—52分和東經120度57分—121度16分(不包括海域),市樹:銀杏 ,市花:桂花。陸域面積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08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7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總人口50萬。 平湖屬江南古陸外緣杭州灣凹陷,為一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8米,除東南沿海有呈帶狀分布的20座低丘和11座島礁共4.89平方公里外,余為大片平原.
編輯本段[平湖歷史]
平湖歷史悠久,據大墳塘遺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東湖一帶)。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建為平湖縣,縣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以後,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定。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平湖縣,設立平湖市。2000年,進行了行政村區劃調整,將原來的286個行政村調整為138個。2004年,進行撤鎮鄉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區劃的調整,將原來和10個鄉鎮調整為3個街道、7個鎮,即當湖街道、鍾埭街道、曹橋街道,乍浦鎮、新埭鎮、新倉鎮、黃姑鎮、全塘鎮、廣陳鎮和林埭鎮。
編輯本段[平湖名人]
弘一法師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省平湖縣,1880年10月23日(清光緒六年農歷九月二十日)出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大師。
李叔同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並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作為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著名高僧,他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譽海內外。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編輯本段[平湖交通]
平湖市交通便利,滬杭高速公路在我市有兩個出入口,分別相距12km和13km;從我市乍浦鎮起點的乍(浦)嘉(興)蘇(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01省道、07省道和市內四通八達的鄉鎮公路網使平湖與上海經濟區內大中城市保持十分便捷的交通;水路交通也十分方便,有16條水上航線與上海、杭州、蘇州等地相連,南部由杭州灣跨海大橋連接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寧波,被孫中山先生提名的「東方大港」--乍浦港已開辟為嘉興港區,成為浙江省四大港口之一,浙北地區唯一的海河聯運航線——300噸級乍(浦)嘉(興)蘇(州)航道,將乍浦海港碼頭與黃浦江和京杭運河等主要內河航線連接,為貨物運輸提供了低成本的便利通道。鐵路客貨運輸也相當便利,嘉興火車站與平湖相距29公里,為鐵路運輸的中轉站。
編輯本段[平湖經濟]
外向型經濟發達。平湖先後與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已有英荷殼牌、日本川鐵商事、三井物產、丸紅、夏普、日本制紙、日本紙漿紙張商事和日本電產等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落戶我市。外貿出口繼續保持領先。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29.9億美元,其中地方自營出口18.9億美元,分別增長19.5%和26%。
經濟外向度高是平湖經濟的鮮明特點,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已連續六年雙雙進入全省"十強"。2006年,平湖市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連續八年雙雙進入全省縣(市)「十強」。
平湖工業素以服裝業聞名海外,服裝行業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年產服裝2.2億件(套),是國內服裝出口第一大縣(市),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服裝協會命名為「中國出口服裝製造名城」,2006年被中國服裝協會授予「中國服裝跨國采購產業基地」稱號。目前,平湖工業已形成服裝、光機電、造紙、箱包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和紡織、童車、化工、潔具、五金機械等新興特色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局面。2002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全省唯一的省級光機電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2004年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平湖光機電產業基地,成為浙江光谷。平湖還是中國包裝紙生產基地和中國軟箱包出口生產基地之。
編輯本段[平湖旅遊]
國家AAAA級景區--東湖景區
東湖景區位於我市區東側,總佔地面積62.8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7公頃。東湖由九條河流匯聚而成,古時喻為「九龍港」,俯瞰猶如一幅「九龍戲珠」圖。環湖風景秀麗,名勝古跡林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詩贊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環碧靄煙生,支流遠帶群龍合,巨浸中開一檻平。」
東湖是「金平湖」的一顆璀璨明珠,古時原是陸地,在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由於地殼變動,地表塌陷成湖,名為當湖,晉隆安五年(401)改東武湖,又稱東湖,雅名鸚鵡湖、鵡湖。2007年2月,東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東湖景區由八個景區組成,東湖八景各具特色,「八景風光各不同,四時宜游似畫中」。「鵡湖春色」寓意深邃、「案山曉翠」湖山勝攬 、「南村書堆」書香悠遠、「北原牧唱」田園野趣、「含珠凝暉」熱情奔放、「西浦魚罾」魚遨鷺翔、「九龍戲珠」高潔俊逸 、「塔影垂虹」 古樸典雅。同時,這八景又由江南特色的水景和文化有機地組成一個有序和諧的整體。
九龍山旅遊度假區
浙江省平湖九龍山旅遊度假區是國家計委、國家旅遊局推薦的2000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也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浙江「九五」計劃及至2010年旅遊發展規劃的重點旅遊區塊。
度假區位於乍浦鎮,距上海、杭州、蘇州等大中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乍王公路、滬杭公路、滬杭公路復線、滬杭高速公路以及乍嘉蘇航道等均在度假區旁通過,正在建設中的乍嘉蘇高速公路可望於2002年底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將於2002年動工建設。該區海陸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莫氏庄園
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歷三載春秋,耗資十萬兩白銀,方告竣工。是當地豪紳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庄園佔地7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大、小房間70餘間,主體構架為南北向三組,東西向四進。依次有門廳、祠堂、賬房、花廳、佛堂、廚房、轎廳、正廳、堂樓廳、花園、書房及卧室等。其完整的建築,典型的風格,豐富的實物,堪稱江南獨步,為世人所矚目。1989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氏庄園是嘉興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嘉興市旅遊定點單位。
莫氏庄園不僅以其完整、豐富、典型的群體建築贏得了中外遊客的贊譽,也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眾多影視界的朋友。自1981年以來,已有《紅樓夢》、《少林小子》、《家》、《春》、《秋》、《原野》等100多部、集電影電視在這里拍攝。
編輯本段[平湖特產]
平湖西瓜已有八百年的栽種歷史,它具有糖度高、汁多、瓤細、皮薄等優點,被譽為"江南第一瓜",盛名海內外,曾遠銷香港、澳門、南洋等地。平湖優質西瓜品種層出不窮,從二十世紀初引種的"馬鈴瓜",解放初期的"解放瓜",二十世紀60年代起的"中育"系列瓜,直到近年來的"平優一號"瓜等,多次獲得省級西瓜品評會第一名。 在西瓜上雕出各種精美的圖畫,內置蠟燭或電燈的"西瓜燈"藝術,乃平湖人之獨創。 1985年7月,平湖舉辦了建國以來首屆西瓜燈會。1991年以後,每年舉辦盛大的西瓜燈藝術節,中央、上海、浙江和日本有關媒體作了報道。
平湖糟蛋柔軟晶瑩,醇厚芬芳,營養豐富,鮮美開胃,有助消化、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既是佐餐的冷食佳餚,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品。它創制於250多年前的清雍正年間,嗣後作為貢品,受到乾隆皇帝御賜金牌嘉獎。先後在"南洋勸業會"、"英國倫敦博覽會"、"南京品物會"上展出,博得中外人士的好評,並獲巴拿馬博覽會頒發的獎牌。解放以後,在同類產品評比中名列前茅,連獲部級優質產品獎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曾受日本前首相田中等國外友人的好評,產品遠銷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各國。
㈣ 付姓的來歷,有什麼故事嗎
「付姓」與「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是「傅」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及文字改革所致。
考證:
「傅」,字從「人」,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教導。本意上講,「傅」字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產物,與「趙(趙)」字同時誕生。「傅」,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級僕人,就是當今從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領主管一類的角色;而「趙」,則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級侍衛,就是當今警衛、保鏢、保安一類的角色。作為奴隸主,當然希望得心應手的大奴才代代相傳地為自己服務,「傅」字便應運而生,及至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當今社會因之。作為姓氏,則主要源於官職稱謂。「付」,字亦從「人」,起初是人與人近距離傳遞物品之義,後意會為給予、支付,交給,後延義到塗、搽、符合、歸附、附著等。
起源:
傅(Fù)姓源出八說: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說的後裔以其居地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一說堯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子孫以邑名為姓,稱為傅氏。
3、出自姚姓,為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源》所載,古有傅國(故城今山東省棗庄南),舜之裔也。以國名為姓,稱為傅氏。
4、出自賴姓,源自為避難改姓傅氏而來。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故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出自清代有少數民族改姓傅。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本姓郎佳氏),還有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改為傅姓。
6、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傅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傅氏始祖宏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於舊村,成為傅氏一族。
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滿族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8、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太傅,亦稱師傅,簡稱傅,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傅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在歷代太傅、師傅、傅、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傅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傅氏,世代相傳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付(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灣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付氏名列第八百七十一位,人口總數約八百八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5%左右。
㈤ 宋史洪皓列傳的譯文
這短短幾百字中間包含了三段歷史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秦末楚漢爭霸時的田橫的故事。這段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 田儋列傳》。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田橫游離兩大勢力之外,趁機平定齊國之地,立侄子田廣為齊王,自己擔任宰相掌握大政[1]。
為了穩住這股勢力,劉邦派酈食其去游說齊國,勸田橫同漢軍結盟。田橫同意了,於是就沒對漢軍設防。不料韓信在平定趙,燕之後,卻趁其不備偷襲齊國,俘殺了齊王田廣。田橫就接了齊王位繼續同漢軍作戰,結果被漢將灌嬰擊敗,只得投靠魏相國彭越。是時彭越仍在楚漢間保持中立,搖擺不定。不久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劉邦平定天下。彭越在這個過程選擇了正確的一邊站,所以漢朝建立後,就被封為梁王。這樣一來,田橫就麻煩了,為了不使已經受了漢朝封爵的彭越為難,田橫率500鐵桿弟兄,逃亡海島。
天下初定,首要是鞏固政權,對於田橫這樣的危險人物,劉邦當然不會放心,於是就開出了「大者王,小者候」的條件。當然還有個洪邁沒有提到的尾巴,就是「不來,且舉兵加誅焉。」意思就是,老老實實投效新朝進入體制內,你田橫少說也能混個中央委員當當,要是敬酒不吃,老子就派兵宰了你。於是才有了田橫這段感嘆,意思是想當年劉邦同我平起平坐都是一方諸侯打天下,現在他當了老大,而我卻成了逃亡的流寇,現在要我投降侍奉他,實在太令人羞愧了。史記上,田橫的話後面還有一段,田橫說劉邦要見我無非是想看看我長的什麼樣,把頭割下來給他,不也一樣是看[2]。於是就自殺了,田橫的兩個門客把人頭帶給劉邦,安葬完田橫後隨即也自殺了,消息傳到了海島上,500名追隨田橫的壯士全部殉主自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橫五百士。司馬遷贊嘆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也許是感念司馬公之言,抗戰時,著名畫家徐悲鴻則以此背景特意創作了一幅畫,用以激勵民族精神。
田橫寧死不受辱的精神,也感動了對手漢高祖,不僅「流涕稱其賢」,還「發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3]。漢書作者班固也稱其為雄才,韓愈更是在祭文里贊嘆道,自古以來死去的人有多多少少,(田橫)您老人家直到今天仍然光彩照人[4]。洪邁由此也贊道「其英烈凜然,至今猶有生氣也」。
第二段故事是三國時的曹操滅呂布的故事。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對這段故事很熟悉了。洪邁的時代還沒有《三國演義》,這段故事主要出自《三國志》,但大致情節同《三國演義》的差不多,所以這里不再贅述。呂布被俘後對曹操說的這段話也是出自三國志[5]。目的在於請降保命,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比之田橫「不顧王侯之爵,視死如歸」當然是差遠了。呂布同曹操曾用樣是一方諸侯,失敗卻願意侍奉曹操。雖然其才幹可比田橫,但臨死之際,卻沒有田橫那樣的氣魄,所以洪邁就借蘇東坡的一首詩[6]嘲笑他貪生怕死。
第三段故事恐怕是大家最不熟悉的,講的是五代時,晉王李存勖(即日後的後唐庄宗)滅燕的故事。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當時最大的軍閥是在河東(今山西一帶)的晉王李克用和汴州(今河南開封一帶)的梁王(後封魏王)朱溫。這兩股勢力在討伐黃巢起義軍時因爭功而結仇,後來相互屢次交戰,仇深似海。劉守光的父親劉仁恭是北方一個小軍閥,藉助李克用的勢力,奪取了幽州(今北京一帶)這塊地盤,拿到地盤後就過河拆橋,脫離了李克用獨立,在梁(朱溫)、晉(李克用)以及北方的契丹遼國中間搖擺,忽降忽叛,利用這三方的矛盾搞平衡,「三個雞蛋上跳舞」(閻錫山語),在三大勢力夾縫中生存。
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承襲晉王位子。李克用留下臨終遺言,要求李存勖完成三件大事中的頭一件就是消滅幽州劉仁恭勢力[7]。當時劉守光已殺兄囚父,不久後自立為大燕皇帝,其人平庸無能但為政極其殘暴[8]。這個燕國歷史上稱為「桀燕」,一個兩年就被滅的短命政權,正史上不算在五代十國的十國中,只承認它是個僭偽政權。
而此時,朱溫已經取代唐朝,建立後梁(五代中的第一個朝代)。李存勖欲借恢復唐朝之名討伐後梁。一方面要先安定後方,另一方面也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所以就先展開了滅燕戰爭。面對晉軍,劉守光屢戰屢敗,中間又玩了幾場降而復叛的把戲,而後梁和遼也因為其反復無常而沒有救援,最終被晉軍所俘。被俘後,李存勖要殺他,劉守光怕死,求情道,「王將定天下,臣精於騎,何不且留。」相比之下,表現還不如他老婆[9]。其路數同呂布一樣,但卻沒有呂布的能耐,李存勖當然不會理他。洪邁對此就評論道:「此又庸奴下才,無足責者」。鄙視之意,躍然紙上。
田橫,呂布,劉守光都是一方諸侯,失敗之後態度截然不同,同是難逃一死(即使田橫接受了漢高祖的條件,看他的朋友彭越的下場,恐怕也不會太妙,免不了身死國除,恐怕「以王者禮葬」都辦不到),表現各異,孰高孰下,不言而喻。
洪邁的父親洪皓曾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國,然後被扣留15年,其間屢次拒絕誘降還常常偷偷派人向南宋傳遞情報,九死一生、生還故國。為此宋高宗曾對他說,「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10]。洪邁生於宣和五年(1123年),靖康之恥發生在1127年,父親在他6歲時出使敵國,15年後才回來,家國之難,感同身受。而父親效蘇武於敵營15年不屈,其精神可比田橫。洪邁此文,未嘗沒有暗中褒揚老父的意思。續筆大約寫於孝宗淳熙和光宗紹熙年間(1174-1194)[11],此時距靖康之恥已有半個世紀,故國淪喪彷彿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苟且偷安的南宋君臣們大體已經習慣了「只把杭州作汴州」,以歲幣侍奉金國以保安寧。洪邁借田橫、呂布、劉守光的故事,恐怕更有借古喻今的意味在裡面。
這則筆記倒使無齋主人想起本朝的一段故事。民國遜清後,軍閥混戰,慢慢演化成國共相爭,堪比秦末、三國、五代亂世。當時游離在國共之外還有一些民主黨派和非蔣系軍閥勢力。國朝鼎定之初,太祖揮師南下,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老蔣倉皇辭廟。太祖對這些第三勢力,倒也開出了「大者王,小者侯」的條件。老蔣尚有半壁河山時,各民主黨派要員已紛紛北上投效示誠。國朝初建,太祖兌現承諾,民主黨派人士和非蔣系降將(如傅作義、龍雲、程潛等)從而也紛紛把握要津。對熟詳《容齋》的太祖來說(相傳,《容齋隨筆》是太祖臨終前把玩的最後一本書),上述諸公恐尚不及劉守光(人家畢竟還據地開府,建立燕國)。打天下沒出什麼力,相反還常添些亂,治天下時,倒要來分一杯羹享受果實,還指手畫腳、常嫌杯小。看在熟讀二十四史的太祖眼裡,難免會覺得豈有此理。由是觀之,鳴放之後58年反右之無可避免,恐怕也是順理成章的。
[1] 司馬遷, 《史記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立田榮子廣為齊王,而橫相之,專國政,政無巨細皆斷於相」
[2] 司馬遷, 《史記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閑,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
[3] 司馬遷, 《史記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4] 「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出自韓愈的《祭田橫墓文》,全文如下,「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為使余�欷而不可禁? 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敗亂,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於劍�?抑所寶之非賢,亦天命之有常。昔闕里之多士,孔聖亦雲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彷彿而來享。」
[5] 陳壽,《三國志 魏書七 呂布傳》,「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
[6] 蘇軾,《答范祖禹》,全詩如下,
「吾州下邑生劉季,誰數區區張與李。
重瞳遺[足亦]已塵埃,惟有黃樓臨泗水。
而今太守老且寒,俠氣不洗儒生酸。
猶勝白門窮呂布,欲將鞍馬事曹瞞。」
[7] 薛居正,《舊五代史 唐書 武皇紀下》,「《五代史闕文》: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安巴堅與吾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庄宗藏三矢於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
[8] 薛居正,《舊五代史 僭偽列傳二》,「守光性本庸昧,以父兄失勢,謂天所助,淫虐滋甚。每刑人必以鐵籠盛之,薪火四逼,又為鐵刷劀剔人面。
[9] 薛居正,《舊五代史 僭偽列傳二》,「守光慟哭曰:「王將定天下,臣精於騎,何不且留指使。」二妻讓之曰:「皇帝,事勢及此,生不如死!」即延頸就戮。」
[10] 脫脫,《宋史 列傳一百三十二洪皓傳》,「帝(高宗)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豈可舍朕去邪!」請見慈寧宮,帟人設簾,太後曰:「吾故識尚書。」命撤之。皓自建炎己酉出使,至是還,留北中凡十五年。同時使者十三人,惟皓、邵、弁得生還,而忠義之聲聞於天下者,獨皓而已。」
[11]容齋續筆序有,「是書先已成十六卷,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壽皇聖帝清閑之燕,聖語忽雲:「近見甚齋隨筆。」邁竦而對曰:「是臣所著《容齋隨筆》,無足采者。」上曰:「煞有好議論。」邁起謝,退而詢之,乃婺女所刻,賈人販鬻於書坊中,貴人買以入,遂塵乙覽。書生遭遇,可謂至榮。因復衷臆說綴於後,懼與前書相亂,故別以一二數而目曰續,亦十六卷雲。紹熙三年三月十日邁序。」可見續筆是早於紹熙三年完成的。另,四筆序有「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也就是說續筆寫了13年
㈥ 山東棗庄歷史發生過什麼事
最有名氣的就是抗戰時期的台兒庄戰役、又稱台兒庄大捷,山東棗庄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領導下,以台兒庄為重心的廣大魯南地區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台兒庄戰役,中國軍隊贏得了自抗戰以來一次空前勝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棗庄成立的鐵道游擊隊與日軍鬥智斗勇,以游擊戰術擊敗日本侵略者。
(6)付庄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台兒庄戰役簡介: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赴前線,台兒庄是山東省嶧縣的一個小鎮(今屬山東棗庄市),位於津浦線台棗(庄)支線及台濰(坊)公路的交會點,扼運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門戶,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1938年3-4月,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在這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戰,擊敗了日軍兩個精銳師團,取得了震驚世界的輝煌勝利。因為這次會戰的地點在台兒庄,故稱為台兒庄會戰。
台兒庄會戰是在抗戰初期日軍大舉進攻和中國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動下發生的。當時,日軍攻陷了南京,急欲打通津浦線,奪取徐州,然後循隴海線西進,取道鄭州南下,佔領中國抗戰的中心城市——武漢。
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中國軍事當局調集了七八萬軍隊,於1937年10月12日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指揮津浦線的防禦戰。
㈦ 棗庄有哪些名人
棗庄的現代名有:洪振海、李景、楊斯德、李家祥、李繼耐等等。
1.洪振海
洪振海(1910年—1941年),山東滕州人,鐵道游擊隊第一任大隊長,抗日英雄。自幼隨父親在路礦謀生,因生活所迫經常與火車打交道,練就了飛登火車的本領,人稱「飛毛腿」。
1938年3月18日,滕州被日軍佔領。洪振海和王志勝、劉景松正式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洪振海抗日決心大,作戰勇敢,很快就被提升為班長、排長,成為這支人民抗日武裝的基層骨幹。
著名電視劇《鐵道游擊隊》和小說男一號劉洪即是洪振海同志。
5.李繼耐
李繼耐,男,196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67年12月入伍,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系畢業,大學學歷。 曾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上將軍銜。
參考資料網路-李繼耐
網路-李家祥
網路-楊斯德
網路-李景
網路-洪振海
㈧ 誰知道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旨和藝術特點
在「序跋類」古文中,《新五代史》里的一些序,是和《史記》里的《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秦楚之際月表序》等同樣著名的。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目》雲:「余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表志序論數首,序之最工者也。」其中的《伶官傳序》,明代古文家茅坤推為「千年絕調」,雖未免溢美,然而跌宕唱嘆,情韻綿遠,確乎得《史記》神髓而不襲其貌。
《新五代史》「發論必以『嗚呼』」,這篇《伶官傳序》也不例外。為什麼一上來就要「嗚呼」呢?這和歐陽修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政治態度、政治遭遇有關。《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五載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等所述《事跡》中有雲:「先公……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褒貶善惡,為法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其論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治法。余述本記,以治法而正亂君。』此其志也。」
《東皋雜志》的作者曾說:「神宗問荊公(即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對曰:『臣不曾仔細看,必以『嗚呼』為是。』」認為五代之事可嘆,故多用「嗚呼」,這是搔到了癢處的;但還忽視了更重要的一面。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亂世。北宋王朝建立以後,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得到了暫時的相對穩定。然而緊接著,統治者日益荒淫腐化,社會矛盾日益擴大加深。到了仁宗慶歷初年,以王倫、李海等為首的人民暴動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擾西北邊境,屢敗宋軍。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針對當時的弊政,力圖實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卻接二連三地遭到當權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慘痛歷史即將重演。而宋太祖時薛居正奉命主修的《舊五代史》又「繁猥失實」,無助於勸善懲惡。於是自己動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通過對五代政治與歷史人物的記述、描寫和批判,表現了他對北宋王朝的憂慮和對當時弊政和當權派的不滿。這篇《伶官傳序》,和《宦者傳論》、《唐六臣傳論》等一樣,既是史評,也可以說是針對北宋的現實而發的政論。它以「嗚呼」開頭,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寓有無窮的感慨中。
《伶官傳序》是冠於《伶官傳》前的短序,旨在說明寫《伶官傳》的意圖。很明顯,有關伶官的事實,自然應該寫在傳里。事實上,關於後唐庄宗(李存勖)寵幸伶官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任其敗政亂國的史實,正是寫進了《伶官傳》里的。那麼,既要寫明作傳意圖,又要避免和傳文重復,就難免概念化。歐陽修的這篇短序之所以寫得好,就在於既避免了和傳文重復,又說明了作傳意圖,而文字生動,形象鮮明,毫無概念化的毛病。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文章劈頭就講大道理;而「嗚呼」與「哉」相呼應,卻造成極其濃烈的抒情氣氛。「盛衰」二字是全篇眼目,「雖曰天命」一縱,「豈非人事哉」一擒,「天命」是賓,「人事」是主。從感慨萬千的嘆息聲中,讀者已不能覺察:有些人忽略「人事」而將國家的「盛衰」委於「天命」,正是作者所痛心的。而他的寫作意圖,也已經呼之欲出。
論點一經提出,即是過渡到擺事實的橋梁。桐城派古文家劉大櫆認為此句較弱,擬刪去。在全文中,這一句的確弱一些。然而起勢橫空而來,此後敘事的一段又一筆筆騫舉;在二者之間,還是需要有這么個文氣迂緩的句子調劑一下的。一張一弛,也適用於文章作法。何況,「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應「盛」,「所以失之者」,應「衰」;而下文將要寫什麼,也交代得一清二楚。有了它,文章的脈絡就更加分明了。
接下去,自然要先寫「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而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的全部過程,已經寫入「唐本紀」了。何況,即使冒重復之嫌,在這里寫出李存勖得天下的經過,也必將造成文勢的拖沓,且不合「序」的體制。那又怎麼辦呢?
寫一部書,像縫一套衣服一樣,如何剪裁,是要作全盤考慮的。僅從這篇小序著眼,已經可以看出歐陽修在全書的總的構思方面,付出了多少心血!遍讀《新五代史》,就會發現:此序所寫的關於李存勖得天下的事實,不僅在《唐本紀》和《伶官傳》里都沒有寫,而且在其他任何篇里也不曾涉及。這大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在通盤考慮之後,覺得這些事實留在這里寫最合適,因而在其他篇里不寫。其二是:這些事實本身的真實性還有問題,不便寫入有關的「紀」、「傳」;但其精神還是符合晉王(李克用)和庄宗的情況的,因而寫在這篇「序」里,「虛寄之於論以致慨」。看來這二者都有,而後者的成份更大。所以先用「世言」二字冒下。
比歐陽修早五十多年的王禹偁在《五代史闕文》中寫道:「世傳武皇(李克用)臨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阿保機與吾把臂而盟,約為兄弟,誓復唐社稷,今背約附梁,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庄宗藏三矢於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及凱旋之日,隨俘馘納矢於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開頭用「世傳」二字,也見出王禹偁的嚴肅態度。對於這些事實,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十八中通過考證,作了這樣的結論:「庄宗初嗣世……未與契丹及守光(燕王)為仇也。此蓋後人因庄宗成功,撰此事以誇其英武耳。」胡梅磵則認為:「晉王實怨燕與契丹,垂歿以屬庄宗,容有此理。」姑無論這些事本身可信不可信,而李存勖「英武」是真實的,後來也確曾「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因而寫進這篇序里,並沒有什麼不可以。而且,這些本來用以誇贊李存勖「英武」的情節,正適合於說明他所以「盛」全在於「人事」。
「世言」兩字,直冒到「及凱旋而納之」。事實根據王禹偁的記載,而文字卻更精練、更傳神。其中寫李克用臨終之言和「與爾三矢」的動作,真是繪聲繪色!簡短的幾句話,說得很急促,很斬截;追述已往的恨事,激勵復仇的決心,如聞切齒之聲,如見怒目之狀。寫李存勖受父命,只一句:「受而藏之於廟」。而「受而藏」的行動,卻既表現了他的堅定意志,也流露出他的沉重心情。而這,又為後面殺敵致勝的描寫和「憂勞可以興國」的論斷埋下的伏線。
從「晉王之將終」到「及凱旋而納之」,「庄宗得天下」似乎已經寫完了。但在這里,關於李存勖復父仇的事未免寫得太簡括,不足以落實那個「盛」字。然而別忙!看來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用「凱旋而納之」一收,卻立刻用「方其……」承上提起,作了追述;並在追敘的基礎上作出判斷,表明了作者的態度。由幾個既對偶又錯落的短句構成的長句,一口氣讀下去,有如迅雷猛擊、暴雨驟至、烈風巨浪相激搏。就李存勖說,「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就作者的行文說,也是「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從「及仇讎已滅」到「何其衰也」寫「失天下」,夾敘夾議,極概括而又不乏形象性。讀之只覺陰風颯颯,冷雨凄凄,與前一段形成鮮明的對照:就史實說,一「盛」一「衰」;就文勢說,一揚一抑。兩相激射,而作者肯定什麼,否定什麼的情緒,也洋溢於字里行間,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光看這一段文字,對李存勖失天下的具體過程自然還不甚了了。但這不能責怪作者,因為那些事實全寫入了《伶官傳》。作為《伶官傳》的序,只要提幾筆就夠了。
接下去,用「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自於人歟」兩個反詰語一宕,既承上,又轉下。前一句照應「得失」、「天命」,是陪筆;後一句照應「豈非人事」,是主意。「《書》曰」以下,緊承第二個反詰語,用「『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幾句,充實開頭提出的論點,揭示李存勖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根源。「故方其盛也……」與「及其衰也……」兩層,回應「盛」、「衰」,先揚後抑,一唱一嘆。
作者通過李存勖得天下與失天下的事實,闡明了「滿抬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從而有力地體現了他的寫作意圖(在《伶官傳》里,便著重寫存勖得天下以後溺於伶人,如何「滿」、如何「逸豫」的事實)。行文至此,似乎可以收束了。但他還嫌不夠,又推開一步,提出更有普遍性的兩個問題感慨作結。從文意上說,更見得語重心長;從文勢上說,也顯得煙波不盡:真有「篇終接混茫」之妙。而其所以語重心長,正由於作者憂國憂民情深。當時的北宋王朝,表面上雖稱「盛世」,但其實已經危機四伏。「禍患常積於忽微」,難道不應該及早注意,防微杜漸嗎?當時的北宋統治者,固然不像李存勖那樣溺於伶人;然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足以溺人者,「豈獨伶人也哉」!難道不應該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嗎?作者寫這篇文章,分明是痛恨當時統治者的「滿」、「逸豫」和溺於姦邪小人,希望他們從李存勖那裡吸取歷史教訓的。
這篇用以「序」《伶官傳》的文章,實質上是論說文,所以不少人管它叫《伶官傳論》;但又和非文藝性的論說文不同。寫李克用憤恨填膺,須眉皆動;寫李存勖始而英毅,繼而衰颯,神態如生:極富形象性,而又跌宕唱嘆,情深韻遠,於尺幅短章中見縈回無盡之意。《文章精義》的作者曾說歐陽修的文字「遇感慨處便精神」。這里所謂「精神」,除了語言的平易暢達、富有音樂感而外,最基本的因素,恐怕就和這「感慨」有關。而歐陽修的感慨,則如前面所說,來自北宋王朝的危機,來自他為爭取實行政治改革而受到的政治打擊。
㈨ 泌陽歷史上最聰明的人是誰
春秋戰國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楚在其北部邊境修築長城。由今泌陽縣白雲山經
付庄、象河出境,境內長約30公里,稱楚長城。
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齊,韓,魏四國聯合攻楚,「夾批而軍」,楚潰
敗。盟軍取重丘(今泌陽縣付庄鄉政府駐地).此後,泌境屬韓.
西漢
高祖五年(前202年),在今境設比陽、舞陰二縣,均隸屬南陽郡。
高後八年(前180年)夏,特大水。
建昭五年(前34年),南陽太守召信臣督民工建成馬仁陂(今華山水庫舊址),「灌
田萬余頃,民得其利o。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境內大旱,飢荒,「民死十之七八」。
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詔舞陰降,為舞陰大戶李氏拒絕.更始帝遣柱天將軍李
寶往勸,李氏提出:「必得宛之趙熹則降」。劉玄復遣熹去舞陰,李氏遂降。
是年,更始帝封李軼為舞陰王,王匡為比陽王。
東漢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封征南大將軍岑彭為舞陰侯。
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女義王為舞陰公主。自此舞陰為邑。
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九月,南陽春陵(今湖北棗陽)地震,波及比陽,舞陰,
房舍倒塌,人畜有傷亡。
永壽元年(155年)夏,特大洪水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與張綉戰於宛(今南陽市),曹敗退舞陰,張引兵
追至,被曹擊敗。十一月,張與荊州劉表聯合,攻奪舞陰,曹親率士卒復戰敗張、劉聯軍。
三國魏
黃初四年(223年)春,比陽、舞陰大疫,死者甚多。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霪雨,傷禾稼。
兩晉
西晉永熙元年(290年)春旱,九月大水,十月淫雨連綿,秋稼受害。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後秦王姚興割舞陰歸晉。
東晉義熙十年(414年)春旱,五月水災,七月後大旱,河、井多乾涸。
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年間(約450年),我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范縝出生在舞
陰。
宋泰豫元年(472年),桓誕擁潰葉以南、沔水以北8萬余落降北魏,北魏即於比
陽設東荊州,任桓誕為東荊州刺史。
北魏延興三年(473年),置江夏郡,領縣江夏(郡、縣治所均在今付庄鄉古城
鋪)。·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增置西汝南、北義陽二郡(治所均在舞陰),又僑置高
邑縣(治所在今高邑)。
齊建元元年(479年),北魏雍州刺史韋珍與齊將崔慧景在比陽交戰,齊軍潰敗。
韋擁降民7000餘戶內遷,置城陽(治所在今泌陽縣高店鄉丁道村)等三郡。
齊永明五年(487年),桓誕引魏兵萬餘人與齊將陳顯達戰於比陽南,桓敗,退守
比陽。復引兵攻舞陰,齊舞陰戍主殷公愍抗擊,桓之副將張麒麟被殺,桓敗退出走,陳
顯達率眾人舞陰城,協助殷戍守。
永明六年(488年),齊將陳顯達率兵圍攻北魏樂陵鎮(今泌水鎮),樂陵鎮守將韋
珍憑城固守10餘日,後夜開城門出擊,齊軍潰敗。
齊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大舉南攻,齊派軍主鮑舉率眾助西汝南、北義陽兩郡
太守黃瑤起抗拒魏兵。次年春,齊軍全軍覆沒,鮑舉逃跑,黃瑤起被俘。自此舞陰歸北
魏。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樊素安、樊秀安(一作季安)領導東荊州「蠻」人武裝起
義,稱帝。次年初,樊秀安領導的一支起義軍,被東荊州刺史楊大眼所敗,樊素安被
俘,起義失敗。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范縝《神滅論》問世。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酈道元任東荊州刺史。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都城發生內亂,孝靜帝命東荊州刺史馮景昭率兵人援,
被東荊州民楊祖歡率眾截擊,景昭戰敗。是年北魏分為東、西魏,東荊州歸東魏。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冬,西魏荊州(今襄樊市)刺史郭鸞攻東荊州,東荊州刺
史慕容儼堅守200餘日,後乘間出擊,郭鸞大敗。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東荊州為淮州。
隋
開皇三年(583年),廢舞陰郡為縣。
開皇五年(585年),改淮州為顯州。
開皇十八年(598年),廢江夏郡、縣,更名為慈丘縣。
大業三年(607年),舞陰更名為顯岡。改顯州為淮安郡,下轄比陽、顯岡、慈
丘、真昌(今社旗陌陂一帶)、平氏、桐柏六縣。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淮安郡復為顯州,置總管,領顯、北澧、純三州。
武德九年(626年),唐州治所由湖北棗陽徙至比陽。
貞觀元年(627年),廢顯岡,並人比陽。
貞觀九年(635年),改顯州為唐州。
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象河關建清真寺。
開元十年(722年),遷徙河曲六州胡人萬余至唐州落戶。同年夏,大水。
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唐州為淮安郡。
乾元二年(759年),復改淮安郡為唐州,隸山南東道,轄比陽,慈丘,平氏、桐
柏、湖陽、泌陽(今唐河)、方城七縣。
貞元十五年(799年)三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誠叛唐,並攻陷唐州,唐州守將張嘉瑜戰死。
元和十年(815年),蔡州(今汝南)吳元濟襲唐州東界,唐派山南東道節度使嚴
綬率兵十萬進討。次年二月,被吳元濟擊敗於慈丘,嚴綬退保唐州。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命李恕為唐、隨。鄧節度使,駐節唐州。纖周密郎署,
於是年冬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息了叛亂。
中和三年(883年),黃巢義軍在馬谷田,高邑一帶活動。
光化元年(898年),朱溫陷唐州。
天佑三年(906年),朱溫徙唐州治泌陽,更名泌州,比陽以縣屬之。
五代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廢慈匠人比陽。
宋
景德四年(1007年)夏,大水。
治平元年(1064年)春旱,夏大水。
紹興六年(1136年),宋與金戰於牛蹄(今板橋水庫庫區內),金軍大敗。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割唐州予金,比陽屬之。
金
太和五年(1205年),宋兵襲比陽,殺比陽副巡檢阿里恩騰嘉努。十月,再襲比
陽,殺其軍事判官薩都。
正人八年(1231年)一月,蒙古軍拖雷部以少數游騎雪夜襲陷比陽。
兀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改比陽縣為毗陽鎮,設巡檢司,隸唐州。
天歷二年(1329年),今年特大旱,大飢。人死者以萬計。
p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毗陽鎮復置縣,以明初唐縣之舊名——「泌陽」移此更名為
泌陽縣,屬南陽府。
弘治五年(1492年)冬,大雪,深數尺,人有死於飢荒者。
正德元年(1506年),明廷將唐、泌129頃地賜予徽王府(府第在今禹州市)。
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至次年正月不雨,,夏酷暑,人有熱死者。
正德七年(1512年),起義軍趙燧率眾克泌陽。
嘉靖七年(1528年),特大旱,成重災,人有餓死者。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春、夏霪雨三個月,人秋更甚,馬仁陂決口,下游有人
淹死。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夏大旱,蝗蟲遍野,大部分莊稼被食成災。
崇禎元年(1628年)冬,地震。
崇禎八年(1635年)十二:『月二:葉·六日,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部首次到達泌
陽,沿途農民紛紛參加。
崇禎九年(1636年)春.境內大疫,糧價昂貴,民死甚多,田地荒蕪。
崇禎十一年(1638年),李白成率眾與南陽總兵左良玉激戰於泌陽城南關家嶺,萬
有傷亡。義軍離去,左軍割兩軍戰死士卒和百姓頭顱數千,佯示勝利,人城後大掠而
去。
崇禎十二年(1639年),大旱,泌水竭,塘龜裂,蝗災重,秋絕收。人大飢。
崇禎十三年(1640年)特大旱,五穀絕收,野無青草,人以樹皮充飢,有人吃人
者,死亡甚多。
崇禎十四年(1641年)五月初六日,農民義軍首領張獻忠率部乘雨夜克泌陽縣
城,殺死知縣姚昌祚。主簿熊天倫。南陽總兵左良玉聞訊急馳泌陽「進剿,,義軍離去。
崇幀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再克泌陽縣城,擊斃
知縣王世昌、主簿金國柱。建立農民政權,委康畀為泌陽縣令。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委石維瀚為泌陽縣令。同年九
月,義軍在泌陽建立的政權被顛覆,石維瀚遇害。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農民義軍「過天星」和李好率部再克泌陽縣城,捕殺官
吏,焚燒官府,為石維瀚等人復仇。
是年,泌陽縣共5.8萬餘人,因天災戰亂逃亡4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