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
歷史的答題技巧是具有一定的規律的,當然首先你要對歷史知識點想當的熟悉,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 方法 : ①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
②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
③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3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4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5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6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A、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 文化 、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例: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B、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例:文藝復興的影響(見上課筆記)
7國際化分析
: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例: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8轉化分析
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例: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例: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9學科交叉分析
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例: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貳』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是除選擇題之外考查學生的一種重要題型,在我們政治中考中占據近60%的分值。它的類型多樣,可以是言行評析題、觀點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它的信息容量大,答案的綜合性要求強。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
1.文字型材料題
這是中考材料題中的傳統題型 。一般都是選擇書上的引文或學生比較熟悉的 文章 ,這類題目一般是問得直接明了,考生較好回答。這種類型的材料題旨在考查閱讀材料並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圖表型材料題
圖表型材料題是以數字表格或圖像(線) 變化為信息載體,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反映事物的數量特徵、變化規律及內在聯系。
解決這類材料題的關鍵是通過圖表材料所呈現出的數字或線段的變化,來確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讀設問部分,帶著問題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識地去觀察分析材料。通過觀察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再分析原因然後組織答案。
3.開放型材料題
近年來開放型材料題命題的一個趨勢就是選擇材料時,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聞時事、 名人 名言 、 諺語 詩歌、漫畫海報等,材料來源無法預知。但考生應當把握一點,即無論材料千姿百態,所選擇的材料必定是以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為依託,所設問題必我所學、必我所能,不會超標,所考問題必然是歷史課程中的重點知識。
在解答這類材料題時,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能敢於創新、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獲得高分的保證。
材料分析題是近年來歷史中考的必考題,也是很多學生日常考試中比較畏懼的題目之一,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運用了正確的解題方法,這類題目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1、看題目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於史實答題;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工業革命」就想到「 教育 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看到「污染」就想到「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看到「閉關鎖國」「學習西方」就想到「堅持開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
如「歸納」,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義。注意標好點子。
2、看材料
①、帶著問題,明確方向,提取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勾畫出來,組織答案的時候有可能要用到。)
②、運用歷史觀點,聯系史實,站在歷史高度讀懂材料。
③、注意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尤其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每一個句號、分號就是一層意思,往往就是一個得分點。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④、注意材料前 提示語 或引文出處。出處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由此給我們隱形提示。
⑤、注意分值。一般1分即一個知識點,如3分肯定是三個知識點;2分是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看分答題。
⑥、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每一道材料題一般都有一個主題。找出了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如:改革類;民族團結類;科技 文化 類;國家統一;國家建設類;反侵略類、戰爭等等,每一主題有每一主題答題的套路。
3、規范答題
①、嚴防錯別字。
②、根據材料回答的題,一定要結合材料((可能是材料中的主旨句,也可能是材料的關鍵詞語、 短語 ,或者截取材料的詞語組成一句話。)答題要把材料提煉,言簡意賅,避免整段抄襲。
③、結合所學知識的,答題盡可能用教材文字和觀點,史實准確,言簡意賅;
④、序號化:回答問題要注意按照問題的先後順序,再按時間、空間順序等依次作答,且標明序號。
4、「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這種問法,材料中的點子歸納完後,還要用教材中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看分答題。
5、談看法、啟示、建議之類的題。一定要圍繞主題談,要幾則材料共同反映了一個什麼主旨弄清楚。這種題一般是1分或2分。如果是2分,至少要答2點。
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技巧,3個步驟要掌握好,
第一步,讀懂讀透閱讀材料
首先,要先閱讀題的設問,後讀材料。不少老師和學生會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較大的局限,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才能知曉。因此,我們要先讀題目的設問。先讀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明確設問的要求,然後帶著設問有重點地讀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圖表、圖示等)展示給我們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從中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獲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間的聯系。有時一個材料題往往不止一則材料,有兩則、三則材料。這些材料從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時則分別聯系著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但閱讀時既要認真讀懂每一則材料的中心內容,不能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又要注意其內在聯系性,為下一環節的思考作準備。
第二步,找取相關信息點
要注意找設問與材料中的關聯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與課本關聯中的相似點,要注意找取材料論述的中心。
試題雖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教材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教材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教材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教材中「對號入座」。
第三步,回答設問內容
①.注意答好第一問。一般情況下,一個材料分析題設好幾問,而設問大都是相互聯系著的。往往答對了第一問,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問時一定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考慮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確。
②.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③.注意設問分值。材料分析題每問分值不同,所以答題時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而分值大的則是要深入分析,回答問題應展開論述,詳加說明。
④.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緊扣題意,論從史出,答出重點。對於材料分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中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對問題作出准確地說明,嚴密地論證,並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悟,有意識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
⑤.解答錯誤分析。一種是死摳教材,有的學生作材料題不太讀材料及題目就開始翻教材,以為教材是萬能的,希圖從教材中找到現 成語 句、段落成為理想答案。一種是野馬脫韁,這樣的學生做材料題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識點,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準,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但往往不得要領。
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方法相關文章:
★ 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思路
★ 高考文綜歷史論述題解答應對策略
★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評價類)
★ 高中歷史綜合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 高考歷史答題思路方法
★ 歷史主觀題解題思路分析
★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方法
★ 高考歷史12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整理
『叄』 怎樣答好歷史主觀題我是一名高三文科生
先審好題目,看清問題,;然後分點作答,要答在點(重點)上,避免不必要的啰嗦字語,條理清晰;能標序號號的就標上(我考試都是標的),字要是寫的漂亮些就更好了(我的字就不好看,很痛心,可是改不過來 π_π嗚嗚…)
『肆』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說明了什麼的類型的題
這種題你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來回答。本題中明顯是要你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比一下啊。所以答案當然是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伍』 高中歷史綜合題歷史材料分析方法
高中歷史綜合大題閱讀時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該怎麼做?我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常見的材料類型
在我們歷史考試中,我們發現的歷史材料分析題中的常見材料類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
可分為兩類:
一是典籍碑刻類。即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字資料中摘取的片斷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類。即從詩歌、小說、劇本,溫聯、歌謠、傳說等資料中選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實是文字材料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以各種項目的數據為主體構成,將文字材料表格化。數據具有說服力強的特點,表格具有簡潔性特點,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達,使人一目瞭然,可以從數字的變化中分析出某些歷史特點。
但是單純的簡單表格題是有局限性的,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這是簡單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來的,考生必須用課本知識來回答。而信息量較大的表格則可避免這一局限。
03
圖片材料
把歷史地圖,有關歷史場面的圖畫。漫畫和歷史文物照片等作為材料。這類材料能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但純圖片材料題也受圖片的局限,只能借用來考查書本知識的記憶或運用課本知識辨別真偽,繼續增大難度的設問則無法根據圖片回答。
二、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步驟
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讀材料、鏈接、答題。
01
審題
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02
讀材料
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03
鏈接
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找准知識點,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系,知識點、材料相結合敘述回答。
04
答題
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即在草稿紙上大致寫一下幾個要點。答題時候①②③條列清晰的寫在答題卡上,切不可從頭到尾沒有順序的寫完。
三、歷史材料分析題中問題的四種問法
01
"根據材料回答"
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否則是寫不完整的;
02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
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03
"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
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是解答問題的關鍵;
04
"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准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
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
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陸』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高考中歷史非選擇題的比重很大,有哪些答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拿分呢?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 基本結構
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 熱點 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2.問題:主要有五大類
(1)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2)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4)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異同點(或各自特點)……
(5)簡述……的啟示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 答案類型:
1.據答案來源分:
(1)來源於材料的答案:指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
(2)來源於課本的答案:指出自課本的原話、某種觀點、認識或看法等。
(3)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多指根據相關歷史知識自己歸納答案。
2.據答案內容分:
(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來源於課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和部分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2)開放性答案:指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如:問啟示題和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
3.據答案形式分:
(1)列舉型:如: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寫出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等。
(2)簡述型:對答案要進行簡單論述。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 解題技巧
1.解題過程應把握好五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轉(轉換)、答(組答案)
(1)讀(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或解題的基礎,審題一旦出錯,則整個解題都毫無意義。審題分兩步:第一步是讀材料,建議帶著問題去讀,可泛讀或瀏覽,也可精讀。第二步是審問題,審問題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時間和空間等限定詞;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
(2)找(相關信息):找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尤其是解答「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或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等問題時,帶著問題在材料中找信息顯得特別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過閱讀材料找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但針對不同問題要區別對待,如:解答「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時,有時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處、人物、言論等;解答「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異同點(或各自特點)……」問題時,要找出不同材料的異同點或變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環節。嫁接主要指根據問題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相關歷史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還原或定位到課本中去。
(4)轉(思維轉換):思維轉換也是解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文綜解題過程中所涉及的思維轉換主要有 兩種情況:一是政史地不同學科之間的思維轉換;二是同一學科中縱向和橫向知識的思維轉換。
在解答歷史材料解釋題中的比較說明題時,縱向和橫向知識的思維轉換顯得非常重要。
(5)答(組答案):組答案是解題的歸宿或落腳點(詳見下面的基本要求)。
2.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兩化」:要點化、系統化
①要點化:文綜歷史非選擇題高考閱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點給分,因此,在組答案時,首先要量分確定答案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一個要點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較強的分辨能力。②系統化:組答案時,在注意要點化的同時,還要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次來考慮問題,盡量做到答案的系統化。此外,有關評價題常常要一分為二;問及作用和影響時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
(2)語言要做到「兩化」:簡單化、專業化
①簡單化:組答案時,要盡量做到高度概括、語言精煉,以便於閱卷老師快速閱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題時因為怕遺漏要點,總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閱卷的速度很快,閱卷老師大多反對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況,言多便失,答得太多會沖淡答案要點,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專業化:組答案時,語言除了要做到簡單化外,還要盡可能地用歷史學科語言組答。這樣做可以起到言簡意賅、一語中的的作用。
(3)書寫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號化、條理化
①段落化:文綜高考歷史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往往有幾大問,因此,要求考生在組答案時要把每一大問的答案獨成一段。這樣就不至於出現漏答現象,也有利於卷面保持整潔。還能方便閱卷老師對號入座,快速閱卷。
②序號化:文綜高考歷史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每一問都有1—4個答案要點,所以,要求考生組答案時把每一大問的答案要點用序號標明,以便閱卷老師迅速閱卷和判分。
③條理化:這里的條理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先後順序條理。二是次序條理。有些答案需要從政治、經濟、 文化 等多方面來回答,因此,考生組答案時要有次序條理,這樣做既可避免重復,又可避免漏答,並且卷面整潔。包裝精美,易得高分。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技巧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主觀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答題思路和技巧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匯總
★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知識整理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大全,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選擇題應試技巧
★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方法
★ 高中歷史選擇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柒』 歷史題,材料能證明什麼的關鍵證據是什麼說明理由這類問題怎麼回答在線等急明天中考
根據歷史當時的宏觀角度,不能把自己的偏見厭惡而把歷史狹觀考慮。所以我們思索歷史一定是視角全面公正的角度去評判。
『捌』 高中生做歷史試卷時,答題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其實歷史的主觀題並沒有那麼難,根據近高考題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熱點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玖』 高考歷史反映、表明、說明類選擇題解題方法
解反映、表明、說明類選擇題這樣的題目,其實說白了就是比照書本上畫定的段落語句選擇即可拿到分數。
類似的答案里,優先選擇回答得更接近原文的,注意下一些遣詞用字的坑;不同的答案里,稍微回憶下原文,選最相近的絕對沒錯;如果都沒把握的話,自行分析下所知道的歷史環境,選取最有可能的答案。
在中國,高中歷史這門課程在這一點上與語文幾乎完全一樣-------文科的共性就是死記硬背!
『拾』 初中歷史史論結合和用史實證明的這類題該怎麼答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高考對學科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近幾年高考歷史學科的問答題特別強調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史論結合能力,這類題目既順應了高考突出能力的要求,又為中學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 我們先來看兩道高考問答題:
一、1997年高考歷史學科第48題:
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並在舉例說明。(8分)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麼不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4分)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分)
該題第一問的答案是: 列強的相互關系是相互爭奪。(2分)例如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主張,並拒絕法國關於結盟的提議: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和遠東進行激烈的爭奪,等等。(2分)
與此同時,列強的相互關系又是相互勾結的。(2分)例如共同策劃對蘇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通過《九國公約》共同支配中國等。(2分)
在參考答案中,概括與舉例的賦分是一樣的,均為2分。筆者在當年的高考閱卷中發現,有部分考生的答案非常簡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之間的關系是既矛盾又勾結。"這句話由於全面概括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之間的關系,因而可以得4分。這概括實在是太重要了。
但大多數考生未得到概括分。他們舉了許許多多的例子,有的考生答:協約國之間的關系有美國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有英國和法國在處置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有英、法與美國爭奪國聯領導權的矛盾,但他們又共同反蘇、共同侵略中國、共同瓜分殖民地等等。這類考生寫了這么多,但得分只相當於上述那位只答了一句話的考生的得分,即4分。所以這類考生覺得自己冤枉,自己做了這么多,例子舉得這么全,得分卻只相當於那位考生一句話。
二、1998年高考歷史學科第48題: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時期,我國的文學藝術繁榮興盛,而科學技術則由發展轉為停滯。概述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和特徵。並分析形成這兩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原因。
該題第一問的答案是: 明清時期,
①小說創作繁榮(1分),出現了《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等著作(1分)(六部著作任舉一部即可得1分。)
②戲曲豐富多彩(1分)。出現了《牡丹亭》《長生殿》等戲劇作品,京劇也在這一時期形成(1分)(任舉一部作品即可)。
③繪畫方面,"吳派"畫家,"揚州八怪"開創了一代新的畫風。(2分) 此題絕大多數考生的答案中盡是三國、紅樓、水滸,就是不能從三國、紅樓中概括出小說二字來;盡是牡丹亭、長生殿,就是不能從牡丹亭、長生殿中概括出戲曲二字來;盡是畫家姓名,就是不能從中概括出繪畫二字來。因此此問一共6分,上述這類考生寫得很多,只能得3分,而能寫出"小說繁榮,戲劇豐富多彩,繪畫有突破"這三句話的亦能得3分。
這種多答少得分,少答多得分的現象其實質是暴露了考生的概括能力的欠缺,也反映了我們中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怎樣把概括能力教給學生,讓學生既會舉例,又能概括,即學會史論結合。
那麼,究竟什麼是概括?什麼是舉例呢?我認為:
①歷史課本上第一節的節名是概括,該節里的每一子目都是舉例;
②說一個人個子高是概括,說這個人身高2米就是舉例
③說一個人很胖是概括,說這個人體重150公斤就是舉例:
④說漢高祖是有功的皇帝,這是概括,說他調整了統治政策,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就是舉例;說漢高祖調整了統治政策,也是概括,說他實行了三十稅一,就是舉例。
⑤說唐文化高度繁榮,是概括,說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領先,是舉例;說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領先也是概括,說唐文化有天文成就、有醫學成就、有建築學成就、有文學成就等等就是舉例;再往下分析,說唐文化里有天文、醫學、建築、文學等方面的成就也還是概括,說僧一行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說唐政府組織人力編寫了《唐本草》,說唐都長安的建築和唐詩等等就成了舉例。
由以上的舉例可以概括出:
①概括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得出的觀點、結論。舉例是對概括的充實、論證。
②概括與舉例的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括逐漸深化,史實也隨之深化。
③根據與舉例的關系就是理論與事實關系。
④史論結合就是概括與舉例的結合,論點與論據的結合。
⑤我們在答高考問答題時,既要有充分的史實,又應該從所舉史實的基礎上概括出觀點和結論來,做到史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