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南昌市徐坊客運站有到安義的車嗎票價呢
到洪城大市場做車到石鼻,然後打的或者做班車去古村!
安義古村
古村文化
千年古村群位於南昌市郊,梅嶺腳下,安義境內,有羅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來到這里就象踏入歷史的門坎。一條五里多長的古石板路,越野連村,穿街串巷,曲曲彎彎地牽引你探尋著那昔日古集鎮的繁華、古建民居的藝術寶庫、田園古村的風韻。古街道上商鋪林立、私宅猶如迷宮、墨庄書香四溢、戲台古韻猶存、古樟遮天蔽日、古井古橋、古傢俱、古農俱......
千年古村群由相距不到300米的羅田、京台、水南三大自然村落組成,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86幢,面積21800餘平方米。古建民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飾精美、文化內涵厚重。主要景點有:佔地八畝擁有48個天井的世大夫第;6人合抱不下距今110餘年的唐代黃樟;再現昔日羅田繁華商貿景象的400餘米長的古街道;反映江南農村民俗文化特點的水南民俗館;商賈名媛起居的閨秀樓;雕有一百隻形態各異蝙蝠堪稱中國窗雕工藝一絕的"百福圖";體現忠孝節義的黃氏、劉氏祠堂;雕龍畫鳳江南農村少見的古戲台;散發著濃郁書香氣息的曦廬(墨庄)等等。千年古村群是古代贛文化和贛商文化的完美結合,是都市市民追溯歷史、感受自然、體驗農家生活的絕好去處,它最有神秘風采,最有古郡風韻,最有田園風光,最有鄉村風貌。
古村歷史
千年古村群游覽區,位於南昌市所轄安義縣南面約十公里的西山梅嶺之麓。該游覽區,由京台、羅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組成,面積約3平方公里。三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勢,村間有長壽大道、祈福古道和豐祿大道(簡稱"福、祿、壽』三星』道"相連通,各自相距僅一里之遙。三大村落既是獨立的,又是一個有機整體。
京台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歷史。該村有劉、李兩大姓。劉姓村民,為漢代學者劉向後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遷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間,李氏之祖則由朝廷授封而落戶於此。千年古村,遠離囂塵,許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戲台、磚石大門、四十八天井古屋等。遊人至此,定能感受農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歸園田居之趣。
羅田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該村均為黃姓,傳為祝融帝後裔,為避戰亂,於晚唐廣明年間由湖北蘄州遷徙至此。民謠有雲:"小小安義縣,大大羅田黃。"足見羅田黃家名聲之大。該村乃當年香客赴西山萬壽宮朝拜許真君的必經之地,幫店鋪比肓,商賈雲集,稱一時之盛。該村古街、麻石板道、古車轍清晰可見,整個村莊至今保留著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民居古建、磚雕、石刻、木雕構件古樸而精美。該村有"長壽村"之譽。唐代黃樟生機盎然,"壽康"方井泉水甘冽,駐足古村,不禁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水南村;該村村民為古羅田村黃氏分支後裔。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69年)族祖一能公在此開新基拓新村。該村現存古屋規模宏大,裝修考究,雕飾精美,栩栩如生,令人嘆服,駐足於當年張勛"辮帥"打工時所出入的古屋,流連於丹桂飄香的黃氏宗祠,遊人們彷彿還能蝗到那漸漸消逝的歷史的迴音。這里的"水南民俗館",陳列有許多不可多得的展品,看見這些豐富的物件,不難想像先民們的生活和生產的情和景。
『貳』 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徐古街有多長歷史
徐古鎮位於新洲區東北邊緣,與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轄32個行政村,9536戶,42175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300畝,山林面積58000畝,是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也是武漢市重點扶貧鄉鎮之一。徐古鎮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為群眾開辟了一條致富路,建起了蘑菇「楚天第一鎮」。蘑菇是徐古鎮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鎮種植蘑菇400萬平方米,創產值1.7億元。
洪良品清季進士(新洲區徐古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1854太平天國丞相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翁汝瀛命,辦團練以抗。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 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洪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1897年2月卒於北京。在詩文方面頗有建樹。
中文名稱
徐古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32個行政村
面 積
96.4平方公里
人 口
42175人
著名景點
將軍山
支柱產業
蘑菇
目錄
1簡介
2革命老區
3經濟發展
4行政區劃
5特色產業
6旅遊景點
7相關報道
▪ 古鎮又現百年老橋
▪ 徐古山頂小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 中國蘑菇第一鎮
▪ 打造新洲蘑菇節和徐古蘑菇兩大品牌
▪ 歷史名人
1簡介編輯
徐古鎮為武漢市十大貧困鄉鎮之一,轄32個行政村,9532戶,42100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5.8萬畝,耕地3.63萬畝。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image: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7px; top: 88px; z-index: -6190466;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initial;">
© 2015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徐古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位於武漢市郊東北角,地處大別山南麓,與大別山地區的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是武漢市對外開心的窗口集錦,更是大別山區六縣(市)南下廣州、深圳,西出武漢、重慶等地的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隨著麻南公路、東環公路、新道公路、新徐公路的陸續開通,徐古鎮交通優勢日益凸現,徐古距武漢市中心90公里,距麻城市中心30公里,距新洲火車站12公里,能滿足大規模的物流、客流的往來需要。 徐古鎮依沙河兩岸,東環公路、新徐公路兩旁,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實,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民風純朴,是商家投資建廠進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品生產、物流中轉的理想之地。
徐古鎮境內東山西崗,中流少河。東部山區群嵐起舞,森林密布,溪流淙淙。春來鳥語花香,秋觀「香山紅葉」。西部丘陵,一望無垠,五條山崗,自北而南,似龍爪飛馳,直欲江南。中部徑流沙河,從大別山中,通舉水,入長江,夏時洪流滾滾,波驚兩岸,平日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燕舞鷹飛。
2革命老區編輯
徐古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不同革命戰爭年代分別有方毅、劉西堯、漆光庭、張體學、林少蘭、文祥等革命前輩率部駐扎於徐古鎮將軍山周圍,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威逼武漢、扼制南京」的戰略意圖,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此徐古鎮兩千餘先烈前仆後繼,血灑疆場。為表彰他們的功績,警示和教育後人,徐古鎮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文祥同志和汪敬先同志分別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雖死猶生,浩氣長存」的碑文。
3經濟發展編輯
2010年,我鎮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3608.35萬元,比上年增長56.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長18%。財稅收入連續5年增幅穩居全區前列,街鎮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區下達我鎮財稅收入目標值為4469.4萬元,今年上半年,我鎮已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679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國稅完成58萬元,地稅完成2585.6萬元,財政完成35.4萬元,預計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可突破5000萬元。
4行政區劃編輯
徐古鎮
徐古鎮駐徐古,人口42029人,面積85.1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徐古、龍岩、成興寨、周灣、桃花寨、雷桃樹、扁擔山、孫家咀、桃花崗、克昌灣、沙河、胡家畈、龍崗、鐵河、大屋、柳河、琵琶堖、將軍山、長崗山、馬崗、萬崗、張灣、周岩、茅崗、劉二、烏缽窯、徐古、曹興寨、謝元、大和灣、謝店、許易、周山、傅山。
5特色產業編輯
徐古鎮
1997年從上海引進蘑菇生產項目、投資32萬元新建1.5萬平方米的試種基地,1998年擴大到2.8萬平方米,獲得投入與產出1:1的經濟效益。1999年採取「政府搭台、農民唱戲,股份經營、社會籌資、幹部帶頭,部門支持」的辦法,規模猛增到28萬平方米,巨大飛躍帶動了快速裂變,此後四年翻三番,2001年56萬平方米,2002年120萬平方米,2003年8月總規模達到240萬平方米,全鎮搭建菇棚2300多個,建立生產基地28個,參與菇業生產經營的菇農達到3600多戶,形成了10萬平方米的周灣蘑菇科技示範園區,10公里長的兩大蘑菇走廊,各50萬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塊,興起了基地十農戶的大發展強勢。
徐古鎮
快速裂變促進了產業化發展。政府主導推動企業運作,2000年組建了武漢市康之源菇業有限公司,壯大成為菇業騰飛的龍頭企業。新建了年產100萬瓶的菌種廠和年產4000噸的蘑菇加工廠兩個股份制實體。2002年生產鮮菇12800噸,加工鹽水菇、保鮮菇4000噸、實現種植、加工總產值5600萬元,創純利178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特色產業。 徐古鎮種植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產鮮菇4.5萬噸,實現種植總產值1.2億元,創純利潤5000餘萬元。省內外14家營銷商,自營或聯手鎮內4家公司,11個加工廠和8家營銷大戶,形成了龐大的購銷網路,並顯現出新的特點:內外聯手收購,鮮銷加工並舉;運輸陸空並進,鮮菇直銷出口;分級優質優價,購銷市場火爆;現采現賣現錢,菇農增產增收。全鎮出現了一大批一年賺2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賺十幾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戶。
蘑菇產業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帶動效應:帶動了10多種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連過去不被人重視的塘泥、牛糞、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帶動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一年進菇棚打工的勞力達到12萬人次,連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塊錢左右;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全鎮1000餘台大、小運輸車輛,圍繞菇業服務的各種專業戶上千戶,全鎮蘑菇生產帶動的經濟效益達到1650萬元。
6旅遊景點編輯
將軍山地處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屬大別山脈,海拔675米,與大崎、接天諸峰構成了大別山在湖北境內的主峰,為武漢市最高山峰,素有「武漢第一山」之稱。是新洲區與團風縣、麻城市交界處,離新洲城區三十餘公里。人們對它的地理位置有:「一腳踏三縣」和「雞鳴三縣聞」的說法。 將軍山東連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應;與西南諸山相對高差二三百多米。臨空俯瞰,它像一隻巨大的金盆,故山頂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蘄黃四十八寨」之一。
新修的盤山公路可直達半山腰,環山近看峭岩削壁,絕谷深幽,樹高林密,山峰峻秀,溪流淙淙,奇石古洞隱於峰巒;絕頂遠眺,三地景色盡收眼底,原野梯田層層,溝壩交錯,農舍星羅棋布。山上有將軍洞、九龍洞、情侶洞、仙人洞、望仙台及自然形成的仙人石、鯿魚石、青蛙石、鷹嘴石、試劍石、風動石和傳說中的巨人足跡等。據清代光緒黃州府志載:「將軍山,峰甚峻,有巨人足跡。」明代詩人、黃岡知縣、湖廣總督瑞徵曾作《登將軍山絕頂》詩雲:非關性癖耽邱壑,何事猿騰絕頂過。千嶺遙翻紅日出,萬松深護白雲拖。雄圖尚說爭蠻觸,猛氣驚看印薜蘿。滿眼巉崖煙霧冷,好將談笑釋干戈。
將軍山一帶,地處大別山南,東鄰英(山)羅(田),入安徽;北上紅(安)麻(城)到河南,可直入大別山腹地。西望長江,是鄂豫皖水、陸兩路通向武漢的咽喉要地,戰略地位十分獨特,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上世紀初至新中國建立的歷次革命戰爭時期,這里都是革命根據地,一直是新洲地區革命火種保存、積蓄之地。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里是中共黃岡中心縣委常駐地之一。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武漢、黃州等較發達地區的中共黨組織遭到全面破壞,將軍山地區由於山高林密,易於活動,部分黨員奔赴江西南昌參加「八一起義」,為貫徹執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部分黨員和農會骨幹參加岡東回龍山暴動,中共黨組織在這里反而贏得了較大的發展。
7相關報道編輯
古鎮又現百年老橋
「我們這里有座石橋,估計有100多歲了」,新洲區徐古鎮柳河村銀河灣村民趙師傅致電本報反映。[1]
2月14日,本報25版報道了徐古鎮柳河村范家咀灣一石橋已有90歲高齡,在當地引起關注。而據報料人趙師傅介紹,像這樣古老的石橋,在當地就有三四座。
他所指的這一座石橋,是一座橫跨當地柳河支流的拱橋,位於銀河灣境內。這座橋寬2.44米,弧長4.7米,橋身由條石砌成。據當地人稱,條石之間用於粘合的,是用石灰與糯米調成的,「歷百年而不壞」。
據該灣一74歲老人戴榮清介紹,他小時候曾聽說這座橋建於光緒末年,由當地趙、余、黃三人出資興建,方便了一方百姓。當地村民希望,政府部門能將此橋列入文物保護名單,並刻碑立傳記錄其歷史。
而據新洲區文物管理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區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已將此橋列入申報市級文物保護的名單,目前正在審批中,「據初步判斷,這座橋應是建於清朝末年」。
徐古山頂小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2011年3月29日上午, 新洲區徐古鎮琵琶堖村的山坡上,幾千隻土雞在松林中覓食,幾十隻黑山羊在山
致富快車道
坡上吃草,種養大戶方進明告訴記者:「這種散養的土雞和黑山羊根本不愁賣,俏得很。」
琵琶堖是新洲徐古鎮東南部的一個山頂小村,海拔400多米,與麻城交界,從武漢驅車要2個小時才能抵達。這個小村只有146戶,550多人。3個自然灣分布在三個山脊上,以前進出十分不便,離最近的小集市沙河也要跋涉8公里。全村耕地不到210畝,種一季水稻維持全村人的基本口糧,集體經濟幾乎空白,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外出打工,農民收入歷來在徐古鎮墊底。
方進明說,是幫扶工作隊為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2008年,小康幫扶工作組來到村裡後,採取養一頭牛補助500元、養一頭豬補助300元的辦法,鼓勵村民搞家禽家畜養殖。剛開始,村民半信半疑,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鄒家順聽到消息,咬咬牙,一次性買了60頭小豬娃,獲補貼一萬多元,當年凈賺2萬多元。「當時我打工一個月也就千把塊,刨去吃喝,自己落不到幾個錢」。於是,鄒家順鐵了心回家搞養殖。
昨日,鄒家順指著坡下的一排豬舍說:「這是我去年花3萬元蓋的200平方米豬舍,去年出欄120頭,賺了5萬多元。現在有57頭豬,馬上還要抓60多個小豬娃回來。」
小康工作組對口幫扶三年來,已多方籌措資金120多萬元,實施進村通戶道路、自來水、有線電視及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
今年,隨著「萬名幹部進萬戶入萬家」活動開展,市委農辦外,地產集團、市一醫院和舟橋旅對口幫扶琵琶堖村。幫扶工作組通過調查走訪,和村委會一起確定了村裡今後的發展方向:一種一游五養。
「一種」指種油茶,計劃達1100畝;「一游」指引進老闆,修建休閑山莊,發展鄉村休閑游。「五養」就是指利用村裡林地資源和小水庫,養土雞、養黑山羊、養豬、養黃牛、養魚,也為村裡的休閑游提供產品和觀賞項目。
中國蘑菇第一鎮
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鎮」美譽的新洲區徐古鎮欲更上一層樓。昨日,該鎮政府向中國食用菌協會正式提出書面申請,申報「中國蘑菇第一鎮」稱號。
據介紹,徐古鎮70%的農民(2萬餘人)從事蘑菇生產及經營,人平均種菇面積110餘平方米。
鎮內共有蘑菇大棚4600多個,生產基地36個,國內一流的蘑菇科技示範園3個,14家蘑菇加工企業、1家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業扎推。
打造新洲蘑菇節和徐古蘑菇兩大品牌
武漢市新洲第二屆蘑菇節將於11月16至17日舉行,主題為「科技·開放」。[2] 舉辦第二屆蘑菇節,旨在進一步擴大新洲蘑菇的影響,促進新洲蘑菇產業上檔升級,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蘑菇豐收(2張)
本屆蘑菇節擬邀請中央及省市領導、中國食用菌協會負責人、全國知名專家、教授、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的朋友等各界人士光臨。屆時將舉辦的活動有:大型開幕式、招商簽約、蘑菇烹飪大賽、蘑菇科技高峰論壇、食用菌科技千人培訓、八藝節「走進菇鄉」大型文藝演出、新洲民間藝術節、新洲農民運動會、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大展示、電影放映周等,同時,將邀請各界來賓參觀徐古蘑菇生產園區及加工企業。
本次活動由紅金龍集團特別贊助,武漢常陽集團、新八建設集團、武漢新七建築集團、武漢祥和建築集團、新洲煙草公司贊助。
十年前,新洲人起步種蘑菇;十年後,新洲蘑菇遠銷八方,出口歐美,小蘑菇長成了大產業,新洲摘取了「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全國雙孢蘑菇標准化生產示範區」、「全國食用菌行業標准化示範區」等眾多桂冠。
小蘑菇形成大產業
近幾年來,新洲區利用稻草、谷殼、棉籽殼、塘泥等農業生產中的副產品,大力發展雙孢蘑菇產業,歷經十餘年,現種植面積達640萬平方米,雙孢蘑菇、白靈菇、香菇等多品種競相發展,形成產、供、銷、貿一體的產業鏈,蘑菇產業成為新洲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
2006年,全區種植面積540萬平方米,鮮菇總產5。2萬噸,總產值6億元,參與農戶8000戶,從業人員1。5萬人以上。單個菇棚純收入2萬元以上,高的達到5萬元,不少菇農種植兩個菇棚純收入過8萬元。當年,新洲區成功舉辦了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會暨新洲首屆蘑菇節,唱響了新洲蘑菇品牌,推動了新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良好的經濟效益,激發了廣大菇農種蘑菇的積極性。今年該區雙孢蘑菇種植面積達到640萬平方米。新建種植示範園區6個,加快了生產種植園區化的步伐;雙孢菇栽培料機械化發酵拌料廠建成投產,為解除菇農繁重體力勞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提高了應用機械化的水平;許易產業園區溫控菇房的建成,實現了蘑菇種植由自然狀態下的單茬生產向數控智能化周年多茬生產的飛躍,形成了現代化生產的雛形;長華食品貿易公司生產的蘑菇醬油已投放市場,標志著新洲食用菌產品加工由初級的鹽漬菇、罐裝菇向更深層次的綜合加工、循環利用方向發展;雙孢蘑菇菌種生產,鮮菇種植、採收、儲運等標准化生產的系統化應用,大大提升了蘑菇產業標准化生產水平。一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的應用,推動了蘑菇產業的整體發展,促進了產業上檔升級。「徐古蘑菇」系列7個品種被國家綠色食品管理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新洲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了起步、擴張、提升、上檔四個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1997年新洲區徐古鎮引進雙孢蘑菇生產技術,點燃了星星之火,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30個,1。5萬平方米,當年收回成本,取得成功,激發了農民種植蘑菇的熱情。
擴張階段。徐古雙孢蘑菇生產取得成功後,群眾爭相仿效,區政府積極引導,蘑菇種植迅速向周邊街鎮擴張。到2002年,全區新建成雙孢蘑菇生產基地28個,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560個,實現了「量」的擴張。
提升階段。正在雙孢蘑菇生產在實現量的擴張時,相繼出現了草棚失火、量多價低、菇多傷農的情況。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積極引導。從2004年開始,先後改草棚為遮陽網棚,改遮陽網棚為菇房,改分散種植為園區種植,改單季種植為周年生產,在生產規模、生產品種、種植技術、產品加工、市場流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食用菌產業得到了「質」的提升。
上檔階段。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新。歷經十年的風雨征程,新洲的雙孢蘑菇從提籃叫賣發展到超市寵兒,餐桌佳餚,走出國門,遠銷歐美。從單一的雙孢蘑菇生產向雙孢蘑菇、草菇、白靈菇等多品種生產,從單一鮮菇到蘑菇罐頭、蘑菇醬油等系列產品,從粗放的蘑菇產品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創建了「徐古」、「徐古蘑菇」等六大品牌,全區食用菌生產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格局。
歷史名人
洪良品
個人主要經歷:
洪良品(1827~1897年),字敘澄,號右臣,別號龍岡山人。出身鄂東黃岡洪家灣(今屬武漢新洲)。
14歲時就讀於道觀河紫霞寺。
1864年(同治三年)舉人,18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曾長期擔任科道官員,熱心時政,在中法和中日戰爭中積極主戰,建言頗豐。從政之餘,更從事著述,在古文《尚書》考辨、湖北地方誌編修等方面均有建樹,同時也留下了數量頗豐的詩文。
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天國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命,辦團練以抗。清光緒《黃州府志》記載,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軍取黃岡,知縣翁汝瀛還真的逃進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內暫避,並在此召募地方鄉紳洪良品、盧璲采、錢崇蘭等人大辦團練。一時,這里成為抵禦太平軍的指揮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為方圓十數里的集市中心。
1868年官至兵部給事中的洪良品游覽新洲境內的將軍山,在其《登將軍山》詩中雲:「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成就及榮譽:
同治十年(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
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上奏彈劾雲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
光緒八年(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
1885年(光緒十一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遷御史,戶科給事中。
洪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
中法之役,權臣主和賠款,洪上疏力諫。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廷議求和,洪聯絡言官數十人,領銜上書,力主遷都練兵,自強立國,參奏李鴻章「志存和局」,「貽誤軍機」。
1895年3月23日,上疏抨擊李鴻章,指出遼海之敗系李鴻章不事戰備所致,議和事應由軍政官員公議利害後而定。4月17日再上疏彈劾李「先存不欲戰之心,馳防縱過,為敵所窺,以致侵擾不已」。主張停止談判,堅決反對賠款割地議和。指出「方今四國虎視眈眈,惟利是歆」,「聞日本蕞爾小國以虛喝獲此重利,勢必紛紛藉此構釁,群起效尤。欲不與,則倭事已有成例;欲與之,則屢賂從何措貲?勢不至以國敝不止,土爾其之削弱可鑒也」。
聞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6月26日再奏賠款甚巨,請廢約備戰,主張啟用宿將,以戰為防,與日軍持久周旋,召回李鴻章「嚴飭將士,各修戰備」,以絕徘徊觀望之念,奮勇直前。後終日孤坐流涕,憂憤致疾,1897年2月卒於北京。
個人作品:
曾作書駁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要著作有《紫藤花室駢文》、《葵國奏議》、《半畝園筆記》、《古榆閣詩談》、《古今稱謂考》、《孔子家語驗誣記》、《經說征是》、《古文尚書辯惑》、《誦經釋要》等,合編印為《龍岡山人詩文集》,並撰有《順天府志》30餘卷、光緒《黃岡縣志》24卷。社會評價
洪良品的詩:
1、赤壁於清端公祠
獨拜荒祠繞薜蘿,堂堂遺貌壯山河。清名白日雷霆動,故老青天涕淚多。千載招魂悲宋玉,一龕香火伴東坡。雪堂夜靜虛明月,風馬雲旗縹緲過。
2、楚懷王墓
沱水彎環齒墓門,嶢關歸魄夕陽昏。當年已雪商於恨,三戶亡秦尚有孫。
3、庾台
昔書《枯樹賦》,如見庾蘭成。故宅空文藻,荒洲繞縣城。遠煙三澨晚,殘雪五溪明。蕭瑟登台意,悲風日暮生。
4、荊南講院晤王子壽先生
先生壯歲謝簪纓,歸卧滄浪白發生。自謂羲皇陶靖節,許身稷契杜文貞。渚宮花老啼鶯盡,夢澤雲荒斷雁征。愧我周南久留滯,巴山夜雨夢春明。
5、登將軍山
隱隱烽煙樵唱斷,蕭蕭戌壘暮雲平。山空澗沸松風響,猶似當年鐵馬聲。
6、又渡洪湖口
極目疑無岸,扁舟去渺然;天圍湖勢闊,波盪月光圓。 菱葉浮春水,蘆林入晚煙。登櫓今夜月,且旁白鷗眠。
7、黃州東坡赤壁
水光接天,人影在地,月白風清,問良夜誰來赤壁;好竹連山,長江繞郭,筍香魚美,憶先生初到黃州。
最新相關報道:
新洲發現翰林手書壽匾
近日,新洲歷史名人—清朝翰林院編修洪良品親書的一塊大壽匾現身新洲。據悉,這樣的文物在新洲還是首次被發現。
近日,記者在新洲區邾城街沿河大道收藏愛好者黃仕恆先生家,看到這塊大壽匾,匾長2.6米,高1.05米,中間有「婺煥花齡」四個行楷大字,渾厚蒼勁有力。右側的兩行小字為「恭祝伯母胡母王老孺人六旬慈壽」,左側兩行小字為「欽點翰林院編修戶科掌印給事姻愚侄洪良品敬題」,圖案上的黃金層還依稀可見,很是精美。
從題款上看,這塊匾是洪在被欽點為翰林院編修後,在1871年前後送給他夫人伯母的,距今已140多年。此前這塊匾的主人一直將其放在閣樓當樓板用,一位麻城收藏愛好者發現後將其買走。本月初,黃先生聽說後,又從麻城將其高價買回。
洪良品出生於新洲區徐古鎮,1868年進士,歷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熱心時政,是晚清政治和學術舞台上比較活躍的人物之一。
『叄』 古文意思
徐孺子賞月
本文作者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古文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4釋義編輯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②嘗:曾經。
③瞳子:瞳孔。
④語:對……說。
⑤然:這樣。
⑥戲:玩耍,嬉戲。
譯文編輯
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讓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說:「不是這樣的。比如人的眼睛裡有瞳孔,如果沒有瞳孔一定看不見。」
徐孺子編輯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干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游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干雲日,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型大小命名的。
根據據歷代修撰的《南昌府志》、《南昌縣志》及當代《南昌市地名志》記載證明徐孺子是豫章故郡北瀝村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其《豫章北瀝徐氏族譜序》中也記載「今北瀝徐,自西漢審言始,四傳而至南州高士諱稚字孺子者」,以及范曄的《後漢書·徐稚傳》、唐代張九齡的《全唐文》、北宋曾鞏的《祭漢徐孺文》以及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史料都肯定了徐孺子出生於北瀝村。關於徐孺子出生地,還有豐城市白土鄉隱溪村、南昌市青雲譜區徐家坊之說。
明嘉靖年間,陳蕃的嫡裔陳紹儒時隔1400年後,繼陳蕃出任南昌知府,他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了北瀝徐村的同族。另外,在明代萬曆年間,江西提學副使朱廷益決定模仿山東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創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後選定北瀝徐家的徐廷臣、徐文華為首任世襲的奉祀人選,由此拉開了官方「祭徐」活動的序幕,並一直延續到清初。
徐孺子祠堂記
北宋 曾鞏
漢元興以後,政出宦者,小人挾其威福,相煽為惡,中材顧望,不知所為。漢既失其操柄,紀綱大壞。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傑特起之士,相與發憤同心,直道正言,分別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織羅鉤黨之獄起,其執彌堅,而其行彌勵,志雖不就而忠有餘。故及其既歿,而漢亦以亡。當是之時,天下聞其風、慕其義者,人人感慨奮激,至於解印綬,棄家族,骨肉相勉,趨死而不避。百餘年間,擅強大,覬非望者相屬,皆逡巡而不敢發。漢能以亡為存,蓋其力也。
孺子於時,豫章太守陳蕃、太尉黃瓊辟皆不就,舉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車備禮,召皆不至。蓋忘己以為人,與獨善於隱約,其操雖殊,其志於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節於亂世,不以死生動其心,異於懷祿之臣遠矣,然而不屑去者,義在於濟物故也。孺子嘗謂郭林宗曰:「大木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皇寧處?」此其意亦非自足於丘壑,遺世而不顧者也。孔子稱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孟子亦稱孔子:可以進則進,可以止則止,乃所願則學孔子。而《易》於君子小人消長進退,擇所宜處,未嘗不惟其時則見,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稺,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歷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歷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號孺子台。吳嘉禾中,太守徐熙於孺子墓隧種松,太守謝景於墓側立碑。晉永安中,太守夏侯嵩於碑旁立思賢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時,謂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嘗為孺子宅,又嘗為台也。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閭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歟?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並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後漢書》 徐稺傳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
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書令陳蕃、僕射胡廣等上疏薦稺等曰:「臣聞善人天地之紀,政之所由也。《詩》雲:'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天挺俊拔,為陛下出,當輔弼明時,左右大業者也。伏見處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閎、京兆韋著、潁川李曇,德行純備,著於人聽。若使擢登三事,協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車玄纁,備禮征之,並不至。帝因問蕃曰:「徐稺、袁閎、韋著誰為先後?」蕃對曰:「閎生出公族,聞道漸訓。著長於三輔禮義之俗,所謂不扶自直,不鏤自雕。至於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傑出,宜當為先。」
稺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稺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時會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數十人,聞之,疑其稺也,乃選能言語生茅容輕騎追之。及於塗,容為設飯,共言稼穡之事。臨訣去,謂容曰:「為我謝郭林宗,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何為棲棲不遑寧處?」及林宗有母憂,稺往吊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詩》不雲乎,'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堪之。」
靈帝初,欲蒲輪聘稺,會卒,時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篤行孝悌,亦隱居不仕。太守華歆禮請相見,固病不詣。漢末寇賊從橫,皆敬胤禮行,轉相約敕,不犯其閭。建安中卒。
」
『肆』 南昌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南昌市風景名勝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文化遺址600餘處,人文景觀18處,自然景觀26處,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986年,國務院命名南昌市為首批[1]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南昌加快滕王閣景區擴建、梅嶺景區、象湖景區、天香園三期、樟樹林文化生活公園等旅遊項目建設,逐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強化南昌紅色旅遊珍品、文化旅遊名品、生態旅遊精品、休閑旅遊新品等四大品牌。[1]南昌十景:滕王閣、鄱陽湖、梅嶺、繩金塔、八一廣場、南昌之星、百花洲、瑤湖、青雲譜、八一起義紀念館。
鳳凰溝茶海
江西省鳳凰溝風景區擁有茶葉、蠶桑、綠化苗木、果業等成熟生態產業體系,其中生態茶園2150畝,標准化高產示範桑園100畝,生態旅遊果園650畝,生態景觀花卉苗木基地5000畝,水面1000畝。園區內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候鳥成群,為人們享受綠色、親近自然、感受歡樂的世外桃源。
滕王閣因初唐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與岳陽樓、黃鶴樓並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一代文學家韓愈撰文贊道:「江西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江西第一樓」之譽。又與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繼王勃之後,唐代的王緒寫了《滕王閣賦》,王仲舒寫了《滕王閣記》,史書上稱為「三王記滕閣」,成為佳話。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們以滕王閣為歌詠主題的詩作數不勝數,其中就有張九齡、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朱熹、黃庭堅、辛棄疾、李清照、文天祥、湯顯祖等古今一時人傑。
南昌寶葫蘆游樂場
被譽為江西的迪士尼樂園,處於南昌西部,具體位置在素有「中國藠頭之鄉」的新建縣生米鎮,生米大橋、南昌國際體育中心南側,東臨贛江,西接新建縣望城新區,南鄰厚田沙漠,北連紅角洲,周邊還有西山萬壽宮、夢山、象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為今後規劃區際旅遊線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繩金塔
古代傳說鎮火消災的鎮城之寶。建於唐代天佑年間(904年—907年),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塔高49.89米,7層8面,每層飛檐迴廊,八面均有拱門相通,是南昌古代最高的建築。塔頂為銅制鎮火鼎,鼎壁刻有水族獸和陰陽八卦。1998年塔身進行維修曾出土佛家舍利等幾十件歷史文物。每年農歷十五都會舉行大型廟會活動,展示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和各地美食。塔園內設有古戲台、文廟、農家小院。古戲台每天都會上演傳統地方戲劇「採茶戲」,文廟主要供奉孔子等賢人像,香火旺盛。農家小院是以古南昌的農家風格設置,院內設有石磨等古代農器供遊人遊玩。
八大山人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位於南昌南郊15華里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雲譜。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古代畫家紀念館。位於市南郊定山橋畔,原為道院,1959年10月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由郭沫若題寫館名。佔地約1公頃。清流環繞,白牆古木,綠蔭掩映。整個庭院布局巧借地勢,富有江南古韻,因形設景、亭、廊、橋、池、山、花、木錯落有致,古雅幽靜。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書法家,一代山水寫意大師朱耷(號稱八大山人)曾經隱居於此經行創作。三百年來其人品、畫品畫壇上啟迪著「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等畫家,藝術生命力經久不衰。1985年,「八大山人」朱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名人」之一。
天香園
天香園距市中心八一廣場僅4公里,國家5A級景區,是南昌人引以為驕傲的自然家園,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園內以江南民宅藝術為底蘊,集鳥趣、園藝、禪佛、書法等於一身,濕地、湖泊、沼澤串通成片,野生候鳥群落共有132個品種,18萬余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盟的有關專家一致認定為,這里的鳥類之多、密度之大、與人之近堪稱世界城市之第一。2004年天香園侯鳥被確定為「世界侯鳥保護研究中心」,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這里還是盆景之國,6000株樹樁盆景,它們大多是樹齡在100-900年間的森林古樹,置身於園中,總能給人一種擁抱綠色,回歸自然的感覺。
南昌海洋公園
南昌海洋公園一期項目海洋水族館總投資一億元人民幣,佔地40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總水體5000餘噸,海底隧道總長74米,海洋生物800餘種,數量10000餘只(尾),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水族館之一。
南昌樟樹林
樟樹林文化生活公園是江西省首個由老工廠改造而成的創意商業項目,同時是南昌市場上第一個只租不售、全程運營的商業項目,樟樹林文化生活公園佔地約110畝,總建築面積為6.2萬平方米,設車位超過850個,按每100平米配1.37個車位的配備,遠超市區商業車位配備水平。是國內繼北京798廢棄工廠的國內第二個廢棄工廠建設的藝術文化街區,林內共分為四個特色組團,分別是香樟谷、八千錠、尚都匯、體搏會。
百花洲
東湖位於南昌市區中心,湖面約13公頃。自唐以來,東湖即為著名風景湖,唐代詩人韋庄曾吟誦道:明代以後,分成東、西、南、北四湖,有橋涵相通。東湖之中有三座小島,俗稱三洲即百花洲。現有九曲橋、百花橋及海成堤(亦稱「蘇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華」館、中山亭,百花洲亭,蘇圃和文物廣場等名跡。
百花洲位於東湖湖心。原有三洲,其中兩洲在八一公園內。「百花洲」一名出自宋代文學家吟誦豫章的詩篇。南宋紹興年間,豫章節度使張澄在此建「講武堂」以習水軍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碑「豫章十景」中的「東湖夜月」、「蘇圃春蔬」二景均在此間。
摩天輪
「南昌之星」摩天輪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紅角洲贛江市民公園,是全球第二高的摩天輪,2008年4月15日開放的「新加坡飛行者」以165米的高度超越了「南昌之星」和世界第三高摩天輪英國「倫敦眼」。該摩天輪總高程為160米,轉盤直徑為153米,比位於英國泰晤士河邊的135米高的「倫敦之眼」摩天輪還要高。
佑民寺
佑民寺是享譽東南亞的古剎。位於民德路中段,東湖之畔,建於南朝梁代天監年間(502年至519年)。該寺幾經興敗,數易其名,1929年改名「佑民寺」至今。殿宇雄偉,寺內後殿原有巨型銅佛,高5.3米,重達3.6萬斤。近代民謠「江西窮又窮,還有三萬六千斤銅」,即指此。文革時期被回爐冶煉為毛主席像。
秋水廣場
秋水廣場位於贛江北岸紅谷灘新區,南瀕滔滔奔騰江,與江南名樓滕王閣隔江而望。「秋水廣場」取《滕王閣序》中「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意,是南昌市一道靚麗景觀。工程於2003年7月動工,2004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約6000萬元,佔地面積8.6萬平方米,總體平面呈月牙形,岸線長1100米,最寬處110米。秋水廣場以音樂噴泉為主題,擁有全亞洲最高最大的超級音樂噴泉群,主噴高度達128米以上。
孺子亭
位於市區西湖中心。為紀念東漢名士徐稚(字孺子),始建於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解放後擴建為孺子亭公園,佔地面積4.3公頃,水面2.1公頃。
安義千年古村落
千年古村群游覽區,位於南昌市所轄安義縣南面約十公里的西山梅嶺之麓。該游覽區,由京台、羅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組成,面積約3平方公里。3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勢,村間有長壽大道、祈福古道和豐祿大道(簡稱"福、祿、壽''三星''道"相連通,各自相距僅一里之遙。三大村落既是獨立的,又是一個有機整體。
京台村有1400年歷史。該村有劉、李兩大姓。劉姓村民,為漢代學者劉向後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遷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間,李氏之祖則由朝廷授封而落戶於此。千年古村,遠離囂塵,許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戲台、磚石大門、四十八天井古屋等。遊人至此,定能感受農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歸園田居之趣。羅田村有1200年的歷史。該村均為黃姓,傳為祝融帝後裔,為避戰亂,於晚唐廣明年間由湖北蘄州遷徙至此。民謠有雲:"小小安義縣,大大羅田黃。"足見羅田黃家名聲之大。該村乃當年香客赴西山萬壽宮。
梅嶺
梅嶺,南昌市的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南昌市西北部的灣里區,距市區中心約15公里,被稱為小廬山[1]。梅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稱飛鴻山,相傳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此修道,後人築梅仙壇於嶺上,故改稱梅嶺。梅嶺櫻花谷不僅是國內最大的櫻花觀賞園,也是繼日本東京地區的亞洲最大觀賞四季花色的美景之地。櫻花谷共分為國色櫻花觀賞區、浪漫櫻花觀賞區、愛情櫻花觀賞區、友誼櫻花展示區、遠景櫻花觀賞區,濱水櫻花觀賞帶,是成片的五區一帶。
梅嶺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主峰洗葯湖海拔841米,共有大小山峰99座,天然和人工湖泊50餘個,岩洞、奇石、泉瀑、幽谷、雲海佛光、古樹名木,處處皆景,融雄、秀、奇、幽於一體,使之成為南昌市郊自然風光最勝之處。梅嶺森林覆蓋率達67%,夏季平均氣溫為22℃—25℃,素有「小廬山」之稱。梅嶺是著名的避暑勝地、中國古典音律和道教凈明宗的發源地,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杏花樓
杏花樓位於市區南湖之中,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 妃的「梳妝台」。萬曆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別墅,稱「杏花樓台」。內設「閑雲館」,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人在此多有吟詠。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改稱「觀音亭」。亭高2層,傍湖挺立,四面環水,有一橋與湖岸相通。現辟為「南昌畫院」。
象湖風景區
象湖坐落於南昌市區西南角,地處撫河支流故道的上游,北起將軍渡閘,南至南隔堤,東起施堯路,西至桃花路,原為一片水草豐茂、湖水浩淼、候鳥聚集的沼澤之地。1958年,箭江、將軍渡建閘堵口,始由自流湖變為固定湖。1998年,為抵禦百年難遇的洪澇實施圍湖築堤、綠化植樹,始具今日公園之雛形。因當年陸九淵曾在此開壇講學,「象湖」一名由其號(象山先生)而來;也有一說因湖貌酷似大象外形,故名「象湖」。
1998年象湖被列入城市重大景區工程:建設旅遊休閑、水上運動、生態園三大功能區,形成了「環湖一路、湖心四島、湖中兩條堤、西南一座山、八千水面柳如煙」的總體格局。主要景點有:灌嬰廣場、觀禮台、渡口長亭、藉香榭、環漪閣、萬壽宮,還有沙灘泳場、千畝垂釣中心等。
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
艾溪湖濕地公園是南昌市唯一的一塊典型城市天然濕地,位於高新開發區艾溪湖東岸,佔地2500餘畝,北起城東一路、南至北京東路、東起長堤路、西至艾溪湖東堤,與4.5平方公里艾溪湖相鄰。
公園栽種喬木5萬余株,竹子4萬余桿,草坪60萬平方米,堆築島嶼30餘個;規劃種植樹木160餘種,已栽種南酸棗樹、苦練樹、臘梅、紫荊、水杉、濕地松、小鋼竹等120餘個品種。公園建成後,將逐步與天香園候鳥公園連為一體,成為鄱陽湖候鳥通道。而艾溪湖4.5平方公里的水面也將與2500餘畝土地一起將構成自然、立體的森林濕地體系,成為南昌繼梅嶺之後的又一個天然綠肺。
西山萬壽宮
西山萬壽宮位於新建縣西山鎮,是著名的道院。清代曾盛極一時。晉朝教武帝寧康二年(374年),為祀奉治水有功的名士許遜,在此建立了「許仙祠」(即萬壽宮前身)。宮內庭院寬敞,古柏參天。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每逢農歷八月,更是人涌如潮。西山萬壽宮四面環水,遊客不僅可以參禪,也可以泛舟湖上。
八一公園
八一公園位於市區中心,面積26.27公頃,其中陸地面積6.4公頃,水面面積19.8公頃。中國共產黨八一起義時,是戰場之一。建於1932 年。原名湖濱公園,1946年改為中正(介石)公園。1949年正式命名為現名。公園由東湖、百花洲及東湖東岸陸地組成。早在唐初,東湖、百花洲就是著名的風景游覽地。園內有「水木清華館」、「蘇圃」、「冠鰲亭」、「九曲橋」、「柳堤」等著名景點和建築。「豫章十景」中的「東湖月夜」和「蘇圃春蔬」就在園中。
洪崖丹井
洪崖丹井,相傳為黃帝的音樂大臣,史稱「伶倫」。他創制了十二音律,被譽為華夏音樂鼻祖。傳說他在此處鑿了五口井汲水煉丹,丹成便脫俗成仙,「洪崖丹井」因此聞名於世。北崖石壁上「洪崖」二字是清康熙年間的摩崖石刻,經歷了三百多年風雨,字跡仍清晰。
南磯山
南磯山,位於新建縣南磯鄉,系鄱陽湖中的兩座島嶼。曾是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時的水軍基地。尚存朱元璋將士墓及軍師劉伯溫的釣魚台遺址。島上觀賞日出、日落及候鳥,美景尤其壯觀。
民俗博物館
位於子固路95號,為中國唯一的一座省會民俗博物館藏機構。博物館展覽主要有四個部分:南昌婚俗、兒童服飾、吉祥圖案、中國歲月風俗畫。展示了南昌風土人情、傳統風俗、藝術等。
青山湖風景區
青山湖位於南昌城區東北,北依贛江。古時因湖四周山丘環抱,山色青青而得名,古時建有徐孺子祠堂,惜現已不存。湖面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1.5公里,水域面積300公頃,陸地面積近65 公頃。建成了相思林公園、湖濱公園、燕鳴島公園。整治後的青山湖顯現出歐式風格,是環境優美的大型城市公園。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位於進賢縣,是目前中國年代最早、遺跡最全、遺物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且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俗稱「燒酒」)作坊遺址。
已發掘出的遺址位於江西進賢縣李渡酒廠廠區內,經過發掘考證,確定這是一個發現面積15000平方米、距今逾800年的特大古代白酒作坊遺址。發掘面積已有350平方米,其揭露的遺跡現象竟然包涵有橫跨元、明、清至近現代的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能夠完全的說明中國古代燒酒生產的工藝流程。
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地處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大塘坪鄉汪山崗,距省城南昌45公里,是清道光初年興建起來的官僚豪門府第。土庫以江南園林建築、徽派建築與清朝宮庭建築相結合,建築規模浩大、氣勢偉絕,在江南乃至全國實屬罕見,在民間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稱。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在此書下一聯饋贈:湖山意氣歸詞苑,兄弟文章人選樓。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馬池「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內。舊址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層大樓,共96個房間。1927年7月下旬,起義部隊到南昌,包租下這個旅社,在喜慶廳召開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的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江西大旅社成為領導起義指揮中心。
『伍』 南昌有多少古橋
南昌市區古橋在1928年前保存了許多,隨著拆城牆建馬路,一些橋梁被拆建,現存的古橋也都是馬路拓展經幾次拆建重修的。市民熟悉的市內古橋有: 高橋 位於今象山南路高橋 巷,也是古代城南區一條最長的橋。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始建,初建時為拱橋,跨湖,長約300尺,為當時南昌城區最長的一座橋。因橋建在漢代南州高士徐孺子祠附近,為紀念這位先賢,故名「高士橋」。後改為石構式平橋。當時在橋附近有南昌、新建兩縣縣學,知府范淶說:「橋龍名,外象也,龍以躍名,內象也。」希望兩縣學子學業有成,像龍一樣騰飛,又將此橋命名為「躍龍橋」。高士橋始建時,兩側無護欄,為安全計,後在其兩側加築石柱82根,間有護板。橋的兩端各設木牌坊一座,上書「躍龍橋」三字,頗為壯觀。明王仲序詩:「橋列東湖隱素秋,橋前故宅抱清流。馬嘶波影青龍見,魚戲檐陽紫具浮。題柱誰論支大廈,洛川人意在南洲。臨分莫動問梁思,把臂如年憶再游。」從詩中可看出當時躍龍橋之情景。至康熙年間,巡撫董衛國、提督嚴明又主持大規模重修,使之成為當時南昌市內一座較大的橋梁。該橋建在西湖之畔,後因橋西逐年淤寒,不少人在此搭棚建屋賣舊貨,逐漸形成高橋露天市場,終是喧囂,已失古風,到清朝未年,橋與路平,已空留「高橋」之名。橋旁曾有「躍龍坡」,如今只有「高橋巷」街名。 定山橋 坐落在青雲譜道觀西南進出口處,建於西漢年間,始稱「陳家橋」。後因處定山又名「定山橋」,是南昌市有據可考修建最早的一座古石橋。清乾隆年間重修,長15米,寬3米,3孔紅條麻石結構,載重15噸,至今仍在沿用。屬青雲譜外十景「五里三橋」之一。 洪恩橋 建於唐貞元十五年(公元799),位於東湖同仁祠左側,由洪洲觀察使李巽所建。洪恩橋的建立,將東湖一分為二,以洪恩橋為湖界,橋西為西湖(即孺子亭處),橋東為東湖(即百花洲處),橋為高拱形,頗有古風。宋治平中,少府監杜植復修,又名「杜公橋」。南昌教案(江召棠慘案)發生時,主凶法國傳教士王安之就是在洪恩橋附近被群眾發現,毆斃後拋屍於湖中。1928年,拓建中山路,在洪恩橋毗近,興建水泥混凝土橋一座,改稱「三道橋」。 狀元橋 位於今民德路東段,靠近當今八一公園,是東湖與南湖的分界橋,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為一座石拱小橋,磚石結構,稱「廣濟橋」。傳說清朝初年,大庚(今大余)縣才子戴衢亭屢考落榜,鄉里人不服,為他出錢捐了一個秀才,使戴衢亨獲得參加鄉試資格。在鄉試中,戴衢亨一舉考中舉人,赴京又得是進士,經殿試高中狀元。戴衢亨榮歸故里,途經廣濟橋時,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又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下聯是「八十日里,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又第一,藍袍脫下換紫袍」,以匯心中之積憤。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由戴衢亭出資,知縣錢志遙主持重建,並將此橋改名「狀元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昌繪成圖標稱「狀元橋 」。1935年辟築民德路中段,改為混凝士整體板橋,長9米,寬14米,設計荷載為汽B-拖60。 塔子橋 位於解放西路江西國葯廠東南,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建,稱塔資橋。乾隆《南昌縣志》記載:「塔子橋,亦名塔資橋,在進賢門外灌城鄉九部,位於資溪上,有石塔,故名塔資橋。」後演變為「塔子橋」。原橋為磚石結構。1968年拓寬上海路時被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士水泥橋面,長16米,寬14米,設計荷載為汽15-拖60。 朱姑橋 位於城南南蓮路北段,地處青雲譜岱山,原橋始建於唐代,系青條石結構小型便橋,稱「姑嫂橋」。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兄妹分別隱發達地區瀝水兩岸,改便橋為石墩的青條石橋,更名「朱姑橋」。1928年在修築南昌市至蓮塘的公路時,在原橋(已廢)東30米處建鋼筋混凝土橋,仍用「朱姑橋」原名。1965年將橋改建成長12米,寬12.5米,設計荷載汽10-拖60。原橋為青雲譜外十景「五里三橋」之一。 雞公橋 位於南昌縣劉傅村東1.5公里,原為木橋。傳說晉代有蛟精為害,一夜要犁出99條大河,使江西化成大海。許真君求助觀音菩薩,觀音命土地神半夜在此佯作公雞啼,蛟龍以為天亮,欲逃,被觀音擒住,交由許真君鎖於萬壽宮古井鐵柱宮中,後乃稱此橋為「雞公橋」。1970年將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13.9米,寬7米,載重量為15噸。 南浦橋 位於南昌城外南塘灣之西南角,通蓼洲路。原住此三洲居民均以舟通行城內,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大都督朱文正在此疊石為橋,並覆以屋,名曰「廣濟」。後年久失修,橋廢。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由舒廷璋等組織人員重修,更名「南浦橋」。橋為巨石墩台,五孔,上架重木,墁石橋面,橋上覆屋18間,橋旁還建有圍牆,十分壯觀。南浦橋傍南浦亭,曾是「豫章十景」之一,清未至民國時南浦橋漸廢,今已由鋼筋水泥建成的撫河橋代替。 安義縣歷史上以人名、地名、動物、平安等命名的古橋達66座之多,這些橋大多分布在全縣各鄉鎮,許多至今仍在使用。 黃建橋 位於安義萬埠梘溪村南南全公路北側30米處,始建於唐大順二年(公元891年),距今1100多年,是一座至今仍在供人畜使用的古橋。清乾隆年間曾重修過。橋面鋪設長條麻石,石砌橋台。 濟聖橋 位於安義縣長埠鄉羅田村,建於宋代,築有石墩台3座,石樑6支,至今未損,仍可通行人。 北山橋 位於安義縣東陽鄉下北山村南,明代永樂年間由當地富戶彭毓清資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彭毓清四世孫彭仲肅2人重修。橋台鑲嵌碑記,橋形為花崗石拱橋,長14.6,寬3.3米,高3.3米,凈跨4.3米。此橋古時為北接黃城鋪驛路,南連徐埠之要沖。今為鄉村公路(向平至北山)橋。曾承受5噸卡車通告而無損。 鍾溪橋 位於安義縣城北20公里嶠崚鄉吊鍾村,由耆民帥有序、監生帥達賢募修,是一座古橋,但始建年代已無資料考證。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冬重修(橋東橋台刻記),橋型為青石拱,橋面鋪青石台階。長15米,寬6米,高6.7米。橋下原可行舟,今築水閘停航。此橋舊時為合水山區對外的主要通道。 烏溪橋 坐落在安義新民鄉烏溪村,跨烏溪港,為清時驛道橋。長42米,寬1米,高1.97米,7孔,孔跨5米。石墩和橋面鋪架長條石21支。清乾隆年間,村民陳會洲捐款重建此橋。至今橋面仍有明晰石刻「陳會洲修六墩,條石十五支」字跡。 縣城浮橋 位於安義縣城南門街南端碼頭處,古為津粵驛道要津,今為縣城跨越北潦河之輔助橋。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在北端道建浮橋一座,共9節。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在南端沙灘上建石橋一段,計10墩,橋長30米,寬4米,與浮橋銜接。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重修,石橋加高1米,浮橋增加2節。原浮橋為木製,1981年改為鐵質浮橋,兩邊設欄桿,至20世紀90年代未,這座傳統的古浮橋終止使用。進賢見於縣志記載的古橋有79座,最早的橋建於宋代。 通濟大石橋 位於進賢縣北端,跨通濟河。宋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3 年)由僧人法澄、法凈建。橋上建有屋宇,以利行人趨避風雨。後經元明清歷代維修,覆屋不存。現存的通濟大石橋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當時縣令尚崇震復修的。新中國成立後在橋面兩側增設了護欄。橋為二孔拱橋,孔用麻石,余為紅石,孔徑7.2米,全長22米,寬6.7米,高4.9米。現為進賢縣文物保護單位。 鍾陵橋 在進賢縣鍾陵鄉南端。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進賢知縣趙銓修建,傳說開始建橋時屢修屢塌,鄉人埋一小鍾於橋側鎮邪,橋才建成,故名鍾陵橋。明弘治(公元1488-1505年)初年,縣令褚潭重建此橋。橋為三孔拱橋。紅石料,孔徑4.55米,全長25.9米,寬5.5米,橋面呈弧形,中高4.3米,兩頭高4米。鍾陵橋設計構築精巧牢固,能通行機動車輛。1982年曾將卷拱上部及橋面作了加固重修。該橋現為進賢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池溪橋 在進賢縣池溪街南端,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縣令張沖建造。並在橋上建造屋宇,以便過橋者避雨休憩。成化未年(公元1487年),由縣民車鑾重新建造。橋為3孔紅石拱橋,長29.2米,高5.6米,橋建造得堅固耐用,經歷400多年後,1965年作了部分整修,橋墩、橋孔保持重修原貌,橋面已鋪水泥,兩側增設了石護欄,現為進賢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 南昌的安義古村有什麼歷史建築呢
作為一名南方人,對於南方的古村落,總是有著特殊的情結,難舍難分,大概是它是童年的快樂結晶,街頭巷尾間都藏著細碎的童趣時光。時隔多年,每每來到一座古樸的村落,都會夢回老家,重溫小時候的純真記憶。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一座周末最值得去的古村,100棟明清建築散布其中,門票只需80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耳聞?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過安義古村?歡迎留言評論。
『柒』 我是江西省南昌縣南新鄉中徐村村名2016年我向省市縣反映過我們村村書
吃人個村,期善怕惡
『捌』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時候應該是唐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見當時南昌確實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時江西出了兩位著名的宰相:一是變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時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更是了得:以吉安來說,吉安歷史上共出了18個科舉狀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攬了那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分別是胡廣、王艮和李貫。科舉前三名同出一地,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候,吉安府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永樂二年科舉,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攬全國前七名!從此,天下讀書人聞吉安府色變,當真個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說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時「隔河兩帝相,十里五狀元」,甚至「一門五進士」都並不少見。明朝的吉安,共出過12名狀元、11名榜眼、10探花,並且有10位帝輔、22位尚書。明成祖朱棣創設的內閣中,七個內閣成員(和現在的中央常委一樣),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屬吉安。其中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士奇更是為四朝帝輔,稱他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點都不為過。而正德年間的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華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說了點)
另外說點題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華,為什麼現在不見得怎麼樣了?
江西一省為全國貢獻了多少文人,為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恐怕連山東都要退避的,沒有江西就沒有古典文學,哲學的高度繁榮,長征路上三個亡靈中就有一個興國人,而興國只是江西的一個縣。
「 京廣線的一次選擇就讓湖南湖北繁榮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華舊夢。這不僅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包容。江西沒有錯,但是江西卻當作後娘的孩子養了將近50年。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說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種環境。 」
『玖』 南昌的歷史人文小故事
徐稺(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干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游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 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干雲日, 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型大小命名的。
。
『拾』 南昌這個城市怎麼樣
南昌這幾年發展確實很快,
2005年還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活力城市,
亞洲就三座:中國南昌,日本福岡,韓國高陽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蠻驚訝也蠻自豪的(笑~~)
下面是南昌概況:
江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區,贛江、撫河下游,鄱陽湖濱。位於東經 115°27'至116°35'、北緯 28°10'至 29°11'之間。王勃《滕王閣序》概括其地勢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南昌市西接九嶺山脈,東南屬贛中南山地丘陵,土地面積 7402.36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4%。全境山、丘、崗、平原相間,其中崗地低丘占 34.4%,水面佔29.8%,平原占 35.8%。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以非金屬建材礦為主,有花崗岩、石英石、石灰石、陶瓷土、河沙等近30種。全市森林覆蓋率為 17%。主要樹木有413種,常見樹種為松、杉、樟等。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水杉和被譽為水果之王的獼猴桃也有零星分布。 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別佔有林地面積的 39% 和 31.8% ;防護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別佔有林地面積的 20.9% 和 4.5%。野生動物有 480多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 20多種,珍稀鳥類 12種。 境內江河湖塘星羅棋布, 以鄱陽湖為中心散布著軍山湖、金溪湖、青嵐湖、瑤湖等大小數百個湖泊,市區東北有艾溪湖、青山湖和賢士湖;城區有東、西、南、北四個風景湖。水利資源總量為 7.2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45萬千瓦。
氣候濕潤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無霜期長、冰凍期短。一年中,夏冬季長、春秋季短,冬冷夏熱、秋爽春寒,春夏多雨、秋冬乾燥。平均氣溫懸殊,春季平均氣溫 17.5℃,夏季平均氣溫 28.2℃, 秋季平均氣溫 20.9℃,冬季平均氣溫 6.3℃。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
全市共有38個民族,漢族人口佔99%以上。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人口回族最多。 全市除定居港澳台人員外,海外僑胞、外籍華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數較多的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等。
南昌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建城2200年來,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歷代冠蓋雲集、車馬如流、樓台相望,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1927年8月1日,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寫下了中國現代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南昌成為「軍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冊而馳名天下。古老的名勝交融於奇妙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裝點著江南文化古城的獨特風貌,構成南昌特有的旅遊資源。南昌市東有京東、瑤湖水上娛樂區,南有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文化游覽區,西有梅嶺、夢山度假、宗教旅遊區,北有鄱陽湖、南磯山、象山候鳥觀賞區。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滕王閣」聳立在贛江之濱,再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景觀。有「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和位於伏虎山絕壁飛瀑間的洪崖丹井、享有「小廬山」之譽的西山梅嶺及古柏蒼翠的西山萬壽宮、金光燦爛的「繩金塔」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0多處。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百花洲、蘇圃、蘇堤等有中國園林之美,又有水陸花木之勝;水上觀音亭、孺子亭、佑民寺等是名噪一時,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
當人類走到了送走一個百年世紀,迎來又一個千年文明的重要時刻,古郡南昌經過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煥發出青春活力,展現出輝煌前景。從 1978年到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2%左右,提前七年實現了翻兩番目標。特別是「八五」期間,南昌經濟又上新台階,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計劃,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 16.1%。 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 435.10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 46.05 億元,第二產業 205.28 億元,第三產業 183.77 億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地的交往與合作日益密切,先後與日本高松市、 青森縣東北町以及墨西哥托盧卡市和芬蘭瓦·托市結為友好城市,同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1992年國務院批准南昌為內陸重點開放城市,享受同沿海特區同等的優惠政策,國內外、省內外經濟市場全面拓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八五」期間,南昌對外開放程度迅速提高。市政府不失時機地制定了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切實保障外商、外資企業的一切合法權益。
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齊全,交通發達便捷。昌北、京東新區初具雛型,「一江兩岸」格局開始形成。浙贛、皖贛、向九、向樂等鐵路干線穿城而過,尤其是京九線縱貫全市並與浙贛線交匯,成為內地連接港澳、西部地區連接東部沿海的大通道,南昌承東啟西的大區位優勢更為突出。1999年,南昌鐵路局率先購入三列國內最新型機動車組,同時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開發的「電子引航員」IC卡「黑匣子」於5月份首次在路局各機務段試用,進一步提高了南昌鐵路運輸的現代化水平。 公路四通八達, 105、320、316等三條國道在南昌交匯,直貫湘、鄂、皖、浙、閩、粵等鄰省而與全國聯網。境內公路網路直達所轄郊縣全部鄉村。全國最長的雙層立體分流兩用橋枛「南昌大橋」以及新「八一大橋」、新火車站和老福山、壇子口、銀三角立交橋的竣工,極大地改善了交通環境。 水路經贛江入長江出東海。空運有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福州、廈門、南京、西安、海口、昆明等城市的始發航線和中轉航線34條,民航運輸年起飛9330架次。京九鐵路、浙贛復線、國際性現代化昌北樂化機場的通車、通航,使南昌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交通立交化,城區綠化率33.1%,氣化率25.5%,日供水量103萬噸。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3.75萬門,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5萬路端,模擬蜂窩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6萬戶,數字蜂窩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15萬戶。城市年供電量1.27億度,配電系統供電可靠率99.76%。1998年,啟動實施「一江兩岸」 道路防洪系列、朝陽污水處理廠、孺子路綜合改造等工程項目68個,累計完成工作量42272.78萬元。
歷史性的機遇,跨世紀的召喚,絢麗的前景和光輝的藍圖,激勵著勤勞智慧的南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建設花園城市的偉大事業中。到 2010年力爭國內生產總值比 2000年翻1.5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 2000年翻 1.5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在全國的位次前移,把南昌建成「開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強輻射」的中心城市。
為達到上述目標,實施五項戰略舉措:
1、以京九鐵路貫通為契機,在現有經濟格局上,突破行政區劃,在更高的層次、更大的范圍拓展生產力布局,發展相對集中、規模較大、各具特色的若干產業區和產業帶。
2、進一步優化農業,主攻工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繁榮以商貿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形成農業優、工業強、三產興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3、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全面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4、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發展,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5、以塑造文明省會城市形象為目標,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南昌,這座具有兩千多年燦爛歷史文化的古城和舉世聞名的「英雄城」,必將以一個繁榮、富裕、文明的嶄新風貌在新的世紀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南昌市及所轄各縣、區人民政府:
名 稱 聯 系 電 話 郵 政 編 碼
南 昌 市 (0791)3885935(秘書處) 330038
南 昌 縣 (0791)5712189(辦公室) 330200
新 建 縣 (0791)3702737(辦公室) 330100
進 賢 縣 (0791)5664225(辦公室) 331700
安 義 縣 (0791)3422244(辦公室) 330500
東 湖 區 (0791)6221407(辦公室) 330006
西 湖 區 (0791)6616694(辦公室) 330009
青雲譜區 (0791)5231693(辦公室) 330001
灣 里 區 (0791)3760427(辦公室) 330004
青山湖區 (0791)8102242(辦公室) 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