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日本和韓國有什麼歷史

日本和韓國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13 02:51:08

⑴ 在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么

日本與韓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戰爭都發生在韓國改名之前的,比如高句麗百濟朝鮮王朝等。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

一、江華島戰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三、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四、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五、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⑵ 韓國與日本歷史簡介

韓國在朝鮮半島南部,舊時為百濟國(西海岸),新羅國(東海岸)的國土,百濟與高句麗一樣出自中國東北扶餘人,其與朝鮮半島北方的高句麗淵源頗深,其立國者為高句麗建國者朱蒙的兩位2兒子(不是原配所生)。百濟國土有一部分曾為中國的國土,漢武大帝時取得,稱為漢四郡。新羅是傳承千年的國家,在大唐的幫助下實現三韓一統,自唐以後一直是中原朝廷的附屬國。
日本原始社會的突然進步,是由於秦朝對外戰爭,逃往避難的人。唐時,自白江村之役完敗於唐、新羅聯軍後,幾百年一直以中國為師,尊重漢人,直到豐臣秀吉登台關系才惡化。

⑶ 日本和韓國的由來

如果說的是「日本」這一名詞的由來,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從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國家是日出之國,故名「日本」。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者認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然而,現在日本語中的「和」、「倭」二字均讀為yamato,與「和」、「倭」二字原來的發音迥異,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日本語中,「倭」讀為yamato實始於日本現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記》(公元712年)和《日本書記》(公元720年),二書均為安萬侶所著,比我國最早記載日本「邪馬台」王國和「卑彌呼」女王的《三國志》晚了400餘年。安萬侶誤以為《三國志》所載「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日本傳說中的神功皇後,但神功皇後與卑彌呼的年代不符,於是將神功皇後以及她以下諸皇的年代拉長,以合卑彌呼的生活年代;《三國志》說邪馬台王國的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這或許就是安萬侶任意拉長的根據。日本古史紀年與中國史籍相符始於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純屬口頭傳聞,那時既無文字,又無歷法,怎麼可能有精確的歷史紀年呢?所以,日本國內研究日本古史的學者,關於崇峻天皇以前的歷史,寧肯相信中國正史的記載,也不輕易引證日本古史中那些傳說。

既然安萬侶誤認為神功皇後就是卑彌呼,而卑彌呼的都城是邪馬台,於是神功皇後的都城也變成邪馬台了。這樣,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歷代天皇所居的畿內即「大和」地方,只好與九州島的邪馬台合二而一。而中國原來稱「倭」,日本素來名「和」的這兩個字,在發音上非讀yamato不可了。日本語「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讀音,其奧秘就在這里。至於安萬侶這樣做究竟出於什麼用心,那不是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

至唐代,中國始稱「倭」為「日本」。在《舊唐書·東夷傳》中,「倭」與「日本」分列並敘,《新唐書·東夷傳》則單敘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並對改「倭」為「日本」作了如下的說明:

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書》為宋歐陽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說法當有所據。從這段話看,「倭」改國名為「日本」當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後。然而,為什麼要改國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緣由,其說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要改「倭」為「日本」呢?說是倭國派到中國的使者略懂「夏音」(漢語)之後,發覺「倭」的含義不好,此後就改稱「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國古人稱日本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譯,本身並無貶義,所以,以其「惡」的說法難以置信。

再是說倭人改國號為「日本」,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這種說法也值得懷疑;因為認為日本「近日」,那隻能是中國人的觀念———日本在中國東方遙遠的海上,從視覺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山海經·海外東經》說:「�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訓》也說:「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身居日本列島的人,並不見太陽從本土升起。因此,說日本是「日之所本」這種觀念只能產生在中國,後來日本人這樣說,也顯然是受了中國觀念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是倭國附近原有一個小國叫「日本」,為倭所吞並,後來倭國遣唐使者便對中國人冒用「日本」這個名稱了。這一說法,當時就很可疑,更不足為據了。
據《史記》記載,殷紂王昏庸無道,他的叔父箕子一氣之下,遠走朝鮮,建立國家。

在《漢書》中也這樣寫道:秦漢更迭時期,數萬名燕人避戰亂進入朝鮮。其中一個叫衛滿的燕人頭目趕走了箕子的後代,建立了衛氏朝鮮。

漢朝征服朝鮮,把朝鮮變成了漢朝的四個郡。

漢朝滅亡,三國爭雄,朝鮮漸漸脫離中國,獲得獨立。

⑷ 在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么

日本與韓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戰爭都發生在韓國改名之前的,比如高句麗百濟朝鮮王朝等。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

一、江華島戰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三、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四、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五、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⑸ 日本與韓國的歷史哪個比較悠久

應該是韓國比較早。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伯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⑹ 日本國/韓國早期的歷史是怎樣的

韓國(確切的說應該叫朝鮮)
多災多難的韓國歷史

韓國傳說中的始祖-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定都,國名叫朝鮮(古朝鮮)。之後經歷了三國(新羅,高句麗,百濟)時期-公元1世紀-公元667年、統一新羅時期(668-935)、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0)、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大韓民國時期(1945,8-現在)。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韓國作為弱小國家,受到了列強的數百次侵略,其中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是從1592年至1597年日本侵略韓國(朝鮮)的壬辰倭亂。通過韓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們可以感覺到其歷史發展特點中形成的民族性。多災多難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韓國人。

高麗王朝時期(918-1392)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668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一1910年),它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契丹、蒙古、和日本人等外來國家的入侵。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樂浪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Korea」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末能實現收復失地的心願,但卻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其青瓷的發明和佛教的興盛則廣為人知。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年,即比德國谷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便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版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塊之多,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被稱為《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這些矛盾使高麗王朝走向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

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0)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為了消除在高麗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用儒教代替了佛教。朝鮮統治者以老成持重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利用科舉制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社會運動狀態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因素。當時社會崇尚研究學問,鄙視工商業。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得到了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國文字即「訓民正音」。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鼓勵下創制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年青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他通過崇尚儒教來提高他的統治地位。此後,儒教便支配了韓國人的生活方式。

李舜臣將軍

1592年 ,日本入侵朝鮮王國 , 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李舜臣將軍(1545-1598),一位在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1598年,隨著日本大臣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終於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的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 , 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與西方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1910年,日本強佔了韓國,開始對韓國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語授課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1919年的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犧牲了生命。

三一獨立運動

盡管「三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在中國上海成立了韓國臨時政府,並在當時的滿州一帶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國家節日。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以前,韓國人民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一直過著悲慘的生活。在殖民統治期間,日本統治者對韓國和其人民實施經濟上的瘋狂掠奪。當日本靠從韓國掠奪的財富暴富起來的時候,韓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日趨惡化。

大韓民國時期(1945,8-現在)

1945年8月15日,韓國人民歡欣鼓舞地迎來了國家的光復,但他們並沒能高興多久。因為光復並沒有帶來韓國人民英勇奮斗渴望實現的目標,那就是國家獨立。相反,出現了一個意識形態沖突的分裂國家。由於美國進控制了韓半島南方,蘇聯控制了韓半島北方,韓國人民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所作出的努力又付之東流。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半島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國家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項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無情地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日本
邪馬台國

在1世紀,班固所編《漢字·地理志》寫道:「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這段記載概述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日本部落情況。於3世紀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區,組成了一個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有七萬多戶。女王稱「卑彌呼」,卑彌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權臣到中國訪問,並向魏王奉獻過奴隸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與她「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紫綬,並回贈其他珍貴物品。

大和國

3世紀中期以後,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為中心興起了另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到5世紀,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大和國的首腦稱「大王」,是奴隸制國家中的最高執政者。

「大化改新」

所謂「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國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推翻了以蘇我人鹿為首的大奴隸主貴族集團,奪得了政權;並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次年元旦,發布革新詔書,並仿照中國唐朝封建制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

從「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時間,是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45年到1192年,第二階段從1192年到1868年。

根據帝都的變遷,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539年~年)由於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稱「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是從桓武天皇於794年(一說784年)遷都長岡(今京都市)時起,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為止的時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是從1192年源賴朝正式開創鐮倉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的時期。這是天皇的大權旁落,各地領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團,不執行朝廷政令,獨自進行 根據幕府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者內部的紛爭,這個階段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下幾個時代:

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是源賴朝(1147年~1199年)於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稱「征夷大將軍」正式在鐮地方(今神奈川境內)設置幕府,到1333年北條氏滅亡、鐮倉幕府被推翻為止的時期。

南北朝時代(1336年~1392年)是從鐮倉幕府滅亡到室町幕府初興的時期。上在1270年鐮倉幕府末期,皇室內部就分裂為大覺寺統(龜山天皇系統)和持明院統(後深草天皇系統)兩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縣境內),稱南朝;後者建都京都,稱北朝,從而形成了南北兩個天皇並立,彼此對峙紛爭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並於北朝,這一局面才告結束。

室町時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於1333年推翻鐮倉幕府,1338年稱「征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地方設立幕府起,到1573年織田信長(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為止的時期。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598年)是從織田信長於1573年消滅室町幕府,到1598年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統一日本全鏡為止的時期。因前者統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後者統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見城(桃山),故稱「安土桃山時代」,又叫「織豐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是在豐臣秀吉死後,織田信長的一部將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於1603年在江戶(今東京)設立幕府,到1867年江戶幕府被倒幕維新派推翻為止的時期。德川家康早年結識田信長,1590年隨豐臣秀吉轉戰各地。豐臣秀吉死後,他於1600年握取實權,並於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成為江戶幕府的創建者。從此德川幕府的統治延續260多年。故這一時代也叫「德川時代」。

近代(19世紀-戰前)

受美國逼迫恢復了國際間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權並實行「明治維新」。為了趕上各國,以工業為中心,對發展產業實行了獎勵政策。自1889年頒發「明治憲法」以後,隨著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確立和中央集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形成,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圖將近代教育納入以宣揚忠君愛國、綱常倫理以及日本神道主義精神的軌道,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為軍國主義政治服務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日本走上了通往軍國主義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權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從天皇的更替來看:1868年~1911年為明治時代,是睦仁天皇當政的時期;1912年~1925年為大正時代,是嘉仁天皇當政的時期,從1926年起為昭和時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時期。現今天皇是明仁,年號平成。

明治維新開始不久,此時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給其周邊的朝鮮、中國等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

1894年對中國發動了"甲午戰爭",侵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1904年進行日俄戰爭。1910年侵佔朝鮮半島。後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攫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和在中國的特權。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1944年12月發動太平洋戰爭。

中、美、英三國於1945年7月26日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8月9日,蘇聯紅軍正式參戰,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給日本帝國主義致命的打擊。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字無條件投降。

現代(戰後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條約》同時生效,盟國對日本的全面軍事佔領宣告結束,盟國佔領機構取消,日本被締約國承認為獨立國家。美國軍隊根據《日美安全條約》繼續駐在日本。美國對日本保持著半佔領地位。正由於朝鮮戰爭,日本獲得了戰後經濟增長的最初動力,並在美國軍事保護下,一心一意地發展經濟。

1959年,池田勇人內閣登台執政。為了穩定政局,緩和國內矛盾,增強日本的經濟實力,池田表示要實行「新政策」,對內要為「國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福利的增長」而努力,對外要「丟掉從屬於美國的屈從思想」,「對一切國家都採取睦鄰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由1960年的430億美元增加到2184億美元。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日本經濟在1973年受到國際性石油危機的沖擊,增長速度放慢,轉入「穩定增長」時期,但增長率仍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和外務大臣大平正芳訪問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總理和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關系,結束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正式恢復邦交。

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長達十年經濟疲軟的代價。這種狀態將持續進入新的世紀。

⑺ 在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么

日本與韓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日本和其他朝代的朝鮮半島發生過戰爭,比如百濟王朝時期的朝鮮半島。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

一、江華島戰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三、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四、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五、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⑻ 韓國與日本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歷史上日本幾次侵略韓國,都是在中國的協助下,韓國打敗日本。

近代甲午海戰日本打敗中國,殖民統治韓國,日本和韓國之間有世仇。

⑼ 韓國與日本的歷史淵源

說到這兩個國家,不得不提到中國。先說說他們和中國的關系。
韓國:韓國人和中國人同宗同源,韓國人的祖先是黃帝的一支後裔,後來遷徙到朝鮮半島。過去韓國公認他們為韓國祖先,韓國解放後,國內民族主義興起,把過去神話中的檀君說成是朝鮮族祖先。韓國歷史上有個箕子朝鮮,是商朝被周滅掉之後,部分族人逃到朝鮮建立的國家。但是韓國人近年來,因此大做文章,說自己是華夏正統,孔子、諸葛亮等一大批可能有商朝血裔的文化名人被他們追認為」韓國人「。這種思維。。我不多做解釋了
日本:官方的記載是,中國漢代就和日本有過交往了。在2000多年的中日交往史上,中國和日本關系大多數情況下很好,一共打過四次仗,每次都和韓國有關。這里要說說日本的國情,日本是一個島國,除了貴金屬、硝石和森林,其他大多數資源比較匱乏,經濟作物也少,而日本向來地少人多,於是對外擴張就成為他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日本又是一個欺軟怕硬的民族,中國大多數情況下很強大,所以日本對你恭恭有禮,而韓國大多數情況下政治混亂,軍隊弱小,就成為日本獵食的一個對象。
千百年來,征服韓國都是日本政府的一個既定政策。唐朝時候朝鮮半島三國鼎立,其實當時還有一個小國伽倻,是日本的附庸國,新羅吞並伽倻後,日本侵略新羅,而新羅是唐的盟友,於是中日爆發第一場大戰,日本慘敗,但日本反而興高采烈的慶祝唐的勝利,並明白自己與中國的差距,開始努力向中國學習。第二次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想通過對外戰爭拓展土地,同時樹立個人威望。日本出動20萬軍隊,水陸並進,朝鮮節節敗退,由於朝鮮是大明藩屬,大明出動4萬人援助朝鮮,用火器又一次大敗日本,豐臣秀吉病死,日本再次陷入分裂戰亂。第三次就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崛起,當時大清在裝備、人數、輿論方面佔有絕對優勢,英國當時評論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無異於自殺,但是就是因為內部的腐敗,清朝一敗塗地,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從此萬劫不復。韓國也成為日本實際控制之下,不久被日本吞並。在日本統治期間,部分朝鮮普通民眾自認為高中國人一等,也是欺軟怕硬的主,俗稱「二鬼子」,在東北地區胡作非為,助紂為虐,欺負中國人。而流亡中國的朝鮮王室和革命志士,和中國關系良好,中國也幫助他們復國。後來日本投降以後,日本官方從沒對中韓發表正式道歉,在領土上又有所爭議,於是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的關系都比較水深火熱。。。。

⑽ 在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么

日本與韓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日本和其他朝代的朝鮮半島發生過戰爭,比如百濟王朝時期的朝鮮半島。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

一、江華島戰役。

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二、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三、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四、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五、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日本和韓國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