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歷2月2日是什麼節日
農歷2月2日是龍抬頭節日。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1)關於2月2的歷史說法正確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
南方「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其由來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
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於確定時間,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出現在文獻上將龍抬頭與節俗聯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後。
『貳』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諺語「二月二,龍抬頭」
基本解釋: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叄』 二月二龍抬頭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網路搜藏人人網騰訊微博開心網騰訊朋友網路空間豆瓣網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寶網路貼吧搜狐白社會更多...網路分享
zhoujunchi0 個人資料退出實習小編一級|我的網路我的貢獻草稿箱我的任務為我推薦|網路首頁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圖片 數字博物館 核心用戶 網路商城
拆分詞條 二月二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二月二龍抬頭(舞龍活動)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目錄
簡介文化背景
節日活動簡介
關於龍
由來文化由來
歷史由來
民間一首打油詩
龍抬頭的原因
發展
民俗
食俗概述
吃春餅
吃豬頭肉
吃芥菜飯
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山東省汶上縣
北京
山西省
西北
東北
河北
福建福州
貴州黔東南
詩詞
散文
二月二的傳說關於武則天
「春龍節」的兩種傳說
簡介 文化背景
節日活動簡介
關於龍
由來 文化由來
歷史由來
民間一首打油詩
龍抬頭的原因
發展
民俗
食俗 概述
吃春餅
吃豬頭肉
吃芥菜飯
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 山東省汶上縣
北京
山西省
西北
東北
河北
福建福州
貴州黔東南
詩詞
散文
二月二的傳說
關於武則天 「春龍節」的兩種傳說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文化背景
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朝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要祭祀土地神。
節日活動簡介
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是日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關於龍
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編輯本段由來
文化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
歷史由來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裡,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沖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歷二月二為「春龍節」。 留下
許多風俗。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雲:「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正如這首民謠所雲:「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民間一首打油詩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龍抬頭的原因
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二十八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七個宿。對這二十八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編輯本段發展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像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傳說】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編輯本段民俗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 二月二——春餅
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牆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後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據說龍抬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後此俗逐漸淡化。
編輯本段食俗
概述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葯,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准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准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編輯本段各地獨特的過節形式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山東省汶上縣
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蠍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 每年農歷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 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山東汶上的民俗]【竹林聽書編輯】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須」(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山西省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
『肆』 2月2的來歷是什麼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
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
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4)關於2月2的歷史說法正確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二月二」被定為「龍抬頭」節日,同時也是土地神的誕辰。
南方」二月二「龍抬頭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伍』 龍抬頭是二月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到了農歷二月初二,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會想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美發行業的從業者肯定會認為這是一年正式工作的開始,成就的第一個高峰。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2月2日可能是理發日,而所謂的「龍抬頭」,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剃頭。但實際上,2月2日作為春節之後的一個重要節日,歷史悠久,傳統節日和習俗豐富。相反,這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習俗,但它是後來才產生的。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二月二節」。
『陸』 所謂的2月2龍抬頭是什麼節日
2月2龍抬頭是「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是龍「抬頭」,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
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龍抬頭(臧月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二月二,龍抬頭」,古代天文學方面,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柒』 雪容融接棒冰墩墩,二月二正式開工,二月二是什麼日子
農歷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也是我國一個非常悠久的歷史習俗。冰墩墩已經下班了,接下來就輪到雪容融登場了,在二月二這個非常美好的節日中,雪容融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天上班,也是啊,大家非常驚喜的。
雪容融的原型是燈籠,頭頂上有如意環,寓意是很美好的,有一種節日的氛圍。所以,雪容融在二月二這一天選擇上班,跟它的形象也是很相符的。吉祥物是燈籠外形的,而且可以發光,也寓意著點亮夢想,跟溫暖世界。跟二月二龍抬頭的寓意也是很相近的,二月二這一天非常熱鬧,也表示著大家也進入工作狀態了,而吉祥物也在這一天進入了工作狀態,能夠跟大家保持同步,也讓大家精神振奮。
『捌』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是什麼說法怎麼發生的
1)說法一
農歷「二月二」是傳統的「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風俗。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因為俗信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2)說法二
「二月二」的說法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這天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3)說法三
二月二日剃頭流傳到今天300多年,從1644年清軍入關開始,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必須留那沙壺頭,四周沒有頭發,中間一綹,編上個辮子。
漢族人不是這樣,明朝以前,像小孩,十八歲以下的小孩,可以理發,一般的理發的時候都剃禿光,光光的,什麼都不長,等到過十八歲弱冠之年一加帽子,這頭發就永遠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所以漢族的男子是頭上所有的頭發都要留著,這上面也是編辮子的,盤起來。所以漢族的男子是不理發的,但是清兵入關以後強迫理發,所以老百姓就有這么一個相約,正月誰都不理發,正月剃頭死舅舅。其實是「思舊」,所以叫「正月剃頭思舊」,後來老百姓就叫「死舅舅」了。
4)說法四
俗語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剃龍頭」的說法。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玖』 2月初2龍抬頭是什麼意思呢龍抬頭2月初2是什麼意思呢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歷史
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
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哮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節日來源
龍抬頭[2]農歷二月初二[2],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說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鍾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後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另外一說法: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歷二月初二,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青龍節的傳說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裡來玉米種子?)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想像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恆星組成。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移動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到來的標志。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像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