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遼國比北宋早建立幾年是不是。
中國歷史上,遼國比北宋早建立53年。 北宋建國在公元960年,於1127年滅亡。遼國建國在公元907年,於1125年滅亡。
❷ 遼朝存在了多少年
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稱遼國、大遼、契丹,簡稱遼,是中國五代十國北宋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治中國北部的封建王朝。遼國原名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8年被蒙古汗國所滅。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6年改元神冊,改渤海國為東丹國,立其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後為遼的藩屬。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並定都於此)改汗稱帝,正式定國號為「遼」,後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擊退,還都幽州、上京,983年蕭太後(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 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滅。 遼在與中原和西部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為中國北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❸ 大遼國歷史要詳細
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權,它與五代同時開始,又和北宋幾乎同時結束。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雖然與中原地區常年征戰,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卻深受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契丹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原是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人,於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國(契丹於938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改為遼)。契丹建國後,阿保機逐步消滅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於公元926年,消滅了渤海國(今遼寧東部到黑龍江南部一帶),基本完成了其統一的征程。
從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統治的時代,在著一階段,遼國從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以此為基礎,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耶律德光數次對晉進兵,希望征服整個中國,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計劃擱淺了下來。
在太宗之後,經歷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兩代,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直到景宗賢(969~982年在位)時,其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
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後攝政,蕭太後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譴耶律休哥為大將,於聖宗統和四年(987年)進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後,遼國連年發兵攻宋,至聖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定了"檀淵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遼聖宗依靠宋國的進貢,使遼的經濟發展起來,此時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經過聖宗、興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後,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佔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里,佔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公元1125年,金國俘虜了逃亡中的天祚帝,遼國自此滅亡。
❹ 遼朝享國多少年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❺ 遼國歷史概況
帝王簡介
序號 帝王
1 遼朝概述
2 建國(907年─950年)
3 興盛(951年─1030年)
4 由盛而衰(1031年─1100年)
5 滅亡(1101年─1125年)
6 大遼的延續─西遼
7 疆域
8 行政區劃
遼朝概述
遼朝,或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遼朝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所滅。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❻ 遼代的歷史資料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扶搖而起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契丹。這個民族建立的大遼國,雄跨長城內外,以今我國北方遼河流域為核心地區,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拓創了200餘年的輝煌,奇跡般地留下一個個驚奇、一個個謎團後,突然消失得杳無蹤影。
百萬人口到哪裡去了?
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遼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元朝所滅。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隨著大遼帝國的滅亡,最多時曾擁有120多萬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隨之消失得無蹤無影。
那麼,這個曾經創造了眾多文明的優秀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我國史學界以往認為,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高麗、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斗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契丹人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而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在西遼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但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黃斌在《大遼國史話》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紀蒙古族南征中亞、西亞等地,將中國火葯和管形火器的製作使用方法傳到阿拉伯國家,此時契丹已滅亡了100餘年,但成書於13世紀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還把火葯配方記為「契丹花」,把管狀火器記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箭」。
達斡爾人是契丹人嗎?
是否還有沒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人源於契丹人的說法,現代學者也認為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我們來到達斡爾人聚居的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行實地采訪,發現這里的達斡爾族有許多傳說、習俗、語言等,與史料上記載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達斡爾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薩庫烈佛,而庫烈兒是800多年前契丹北遷首領的名字。據史料記載,遼亡後,這個不肯降金的契丹將領,率領一部分契丹人來到嫩江流域,並按照契丹人的風俗,組織氏族部落定居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帶的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還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
達斡爾族的狩獵、捕鷹、馴鷹、捕魚方式也與史料記載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達斡爾人愛下圍棋,他們的圍棋和棋盤與我們所見過的圍棋及棋盤有很大區別,但與遼墓中出土的圍棋及棋盤很相似;達斡爾族至今保持著「同姓可為友,異姓可為婚」的婚俗,同性間不管疏遠了多少代,絕不通婚,這與契丹族同姓不婚的習俗也相同;達斡爾族的祭天儀及其神樹與契丹族的祭天及「樹君」有相通之處;達斡爾族過去盛行火葬和風葬,薩滿死後將屍體放在木架上,過幾年再將遺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兩族同屬阿爾泰蒙古語系,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有相同處;兩族都信奉薩滿教,「燒飯」致辭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陽,行跪拜禮等。
此外,遼代把皇帝的宮帳稱為「斡爾朵」,守衛斡爾朵和保護皇帝的軍隊叫斡爾朵軍。皇帝死後,斡爾朵就歸守這個皇帝的陵寢。守衛阿保機的軍隊稱「迪斡爾朵」。專家推測,很可能「迪斡爾朵」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達斡爾」。
雲南發現了契丹後裔
遼亡時,還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來音信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突然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據兩個研究所1990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所珍藏的《勐板蔣氏家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變遷史最具有代表性:「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歷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近年來,我國專家通過DNA測定,發現雲南這些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較高,並同現今的達斡爾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系,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迷。
❼ 遼國歷史簡介
遼朝於公元907年立國,於916年正式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是當時與北宋對峙的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網路》
遼原先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之後由阿保機建國,遼太宗統一了契丹。並且在當時唐朝末年的時候,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遼,遼為了安撫漢人,也制定了相應的統治制度,實行了南北兩面官制度,同樣的也為進一步南下中原做准備。之後遼世宗在位,只可惜遼世宗只喜歡打獵,愛好酒色導致朝政腐敗,雖然有著雄心壯志,多次對中原用兵,但是卻引起許多的民憤,最終被殺於夢鄉之中。
等到之後大遼停止北伐,開始整頓內治也讓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的景象,犯上作亂的人很少,統治也更加的穩定。遼景宗在位期間,可以說非常的勤於政治,並且任人為賢,只可惜了景宗體弱多病,當時就由皇後輔佐處理。等到之後遼盛中繼位大,遼蕭太後開始社政,太後攝政的27年間進行了改革,勵精圖治,新修水利,整頓勵志讓大遼百姓國富民強之後,大遼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甚至在當時,宋遼還定下了檀淵之盟淵,兩朝和好一百年之久。只可惜在最後因為皇帝的腐敗無能,軍隊衰落,大遼也由盛轉衰。
❽ 歷史的遼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號,947年遼太宗定國號為「遼」,遼景宗時期經過勵精圖治,國力大增。遼聖宗時大舉南下入侵宋朝,發生了澶淵之盟,此後遼宋關系比較緩和,遼朝國力也日漸強盛。此後的皇帝統治腐朽導致國勢衰落。983年遼聖宗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遼道宗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朝所滅。
❾ 遼朝歷史
遼朝(916年~1125年)
遼朝為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創建,故遼朝在很長時期內也稱「契丹國」。契丹族源於東胡,活動於遼河上游一帶,唐末、五代時實力得到發展,其中迭剌部耶律氏迅速崛起。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稱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遼。
契丹國的建立第一次使北部中國大部分地區得到統一,中國北部地區的開發和社會經濟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從而為中華多民族走向融合和統一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遼朝統治者根據其境內民族成分復雜的情況,制訂了蕃漢兩種政策法律,分別治理。即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治契丹任用契丹貴族,治漢人沿襲唐制。後經過一系列改革,到遼聖宗時期,已使蕃律和漢律逐漸趨於一致。遼朝中期的政治和經濟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982年~1031年耶律隆緒在位期間,發展到頂峰,號稱遼朝的盛世。遼朝到12世紀初開始腐朽衰落,特別是遼朝統治者對女真族的壓迫激起了女真人的強烈怨恨和不滿。
1125年,遼朝為宋金聯兵所敗,遼朝末代皇帝遼天祚帝被金人俘虜,遼朝滅亡。
❿ 遼代距今多少年
遼代距今1103年。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里」。
(10)遼國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1月,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947年位於中原開封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後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耶律阮稱帝。太後派耶律李胡與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最後耶律阮打贏了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