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新保守主義,以及他的發展歷史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是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重要傳統之一,通常的含義是指要求維護社會現狀和歷史傳統,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和革新,主張節制政治,以妥協的手段調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利益沖突的理論和思潮。
保守主義的起源:保守主義是20世紀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識形態。70年代以來,隨著西歐福利國家運動和美國「偉大社會」運動受挫,中右勢力赫然崛起,從70年代末開始保守派先後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業大國上台執政,在法、意、奧、瑞典等國也有相當進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來最強勁的保守主義運動。其意識形態也因此而迅速擴大影響,成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義在西方社會淵源深遠,古希臘的柏拉圖、中世紀的阿奎那、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雅維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為一種明確的政治態度,政治哲學和政治運動的保守主義,卻遲至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才形成。那場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旗幟、以暴力和恐怖為手段的社會激變,對歐洲以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沖擊, 並引起各種政治力量的不同反應。保守主義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礎的是英國政論家和議會活動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群眾所表現出來的巨大作用,使資產階級內部的一些保守分子產生了很大的擔心和恐懼。伯克於1790年出版了《法國革命感想錄》(也譯為《法國革命論》),對法國大革命進行了猛烈的批評,提出了一套系統的保守主義觀點。這被公認為保守主義誕生的標志。但伯克從未使用過保守主義一詞。保守主義來源於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保王派創造的。這個術語迅速為其它反對法國革命的政治集團所採納,美國共和派從1830年開始自命為「保守分子」,英國托利黨也於同年得到「保守黨」的稱號。
伯克認為,人性是無知和容易犯錯誤的,平等只是一種虛構,社會政治體內必然存在等級差別,這是一種習慣的社會紀律。遵從社會的習慣和傳統就是人的本性。法國大革命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不過是一派既無價值又含糊其詞的具文。這是其一。其二,伯克認為,同國家相比,個人是渺小和短暫的,而國家或公共生活是偉大的、永久的;文明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財富。國家是最高財富的化身,一個人只有成為社會成員才能擺脫野蠻,一個人所有的精神財富都來自有組織的社會成員的身份;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否則,個人就會成為一幫雜亂無章的逃兵和無賴。其三,伯克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該國特定的自然條件、歷史傳統、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習慣等所決定的,是經過若干世紀、若干代人慎重選擇的結果,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是習慣和傳統。要創造什麼新的政體是極其可笑而可悲的。他反對革命和改革,主張審慎的「改善」。他認為,偉大的政治傳統一向包含有自身發展的提示,社會政治制度可以改進,但必須遵照人民的習慣,符合歷史傳統;改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這種傳統,如同修繕房屋一樣,要使修繕盡可能地符合房屋的格局。(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下,1986,pp.670-694)伯克的思想,對後來的保守主義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伯克對法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作了全面批判,指出自由和法律秩序、倫理准則、個人尊嚴之間有不可割裂的內在聯系,抽象的、孤立的自由只會蛻化為少數人的特權而終歸毀滅。法國革命恰恰破壞了自由的條件,因此其結局必定是空前的混亂和新的專制。西方思想界對伯克的觀點評價各不相同,但公認他對法國革命的前景有驚人的預見力。
伯克未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但闡發了保守主義的一些基本信念,諸如上帝締造的、以身份和財產不平等為標志的「自然秩序」;「時效」所產生的權益;由無數世代共同創造、體現社會共同利益的「民族」概念;容忍漸進的和保存優秀傳統的改良、反對蓄意破壞現存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激變的態度等等。伯克熱情贊頌貴族精神,但並不是一個死板的復古主義者。他所維護的是英國社會由來已久的個人自由,他本人就曾屬於自由主義的輝格黨。因此伯克對西方政治思想有跨時代的深遠影響,不僅為早期保守主義奠定了基礎,而且依然是許多當代保守黨人的精神源泉。
保守主義的演變。自伯克之後,保守主義在19世紀發展為三個不同學派。法國的正統主義,也稱拉丁派,屬於保守主義的極右翼。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兩位法國貴族德·梅斯特爾(Joseph de Maistre l753一1821)和德·波納德(Louis de Bonald11753—1840)。他們實際上是封建貴族的代表。這一派發揮伯克的神權思想並使之系統化,指責1789年大革命毀滅精神生活和社會秩序,造成無政府狀態,並嚴厲批判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自利傾向。他們要求恢復革命前「黃金時代」的政治制度,即統一的世界性基督教會和絕對王權相結合的封建專制。正統主義在「神聖同盟」統治歐洲的年代盛極一時,但其專制主義立場完全違背歷史潮流,同時也與溫和派保守黨人不合拍,因而自1848年歐洲革命後便漸趨衷落。不過它在後來的法國保守主義傳統中仍有一定影響,20世紀20和30年代夏爾·莫臘和莫里斯·巴雷斯領導的「法蘭西行動」就是其後繼者。
德國的浪漫主義。該稱號緣於贊美情感、貶低理智的精神傾向。其成員為一批缺乏科學頭腦、憎惡資產階級並支持貴族和君主制度的知識分子,主要代表有諾瓦利斯(1772—1801)、弗里德里克·馮·施萊格爾(1774—1829)、亞當·穆勒(Adam Muller 1779—1829)、海因里希·馮·特萊奇克(1834—1896)等。此外。英國的薩繆爾·泰勒·柯爾律治(1772—1834)和托馬斯·卡萊爾(1795—1881)同他們也有關聯。這派人持一種世俗的、辯證唯心主義的眼光。他們把伯克的思想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將社會歷史理解為一個發展過程,其動因在於自然和時間。他們注重傳統和歷史的連續性,反對社會革命;倡導精神的絕對自由,但是與社會有機體論相結合,主張實現自由的唯一途徑是個人應獻身於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事業,而不是追求個人權益。這種觀點最終導致無限度的種族統一和國家權力,因而同樣與溫和派保守主義有沖突。他們反對理性,主張用人的情感、情緒和激情來體現現實。在政治領導權問題上,他們有一種類似精英論的觀點,論證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如詩人、哲學家等)的統治使命。浪漫主義後來成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英國的溫和派。其主要代表除伯克外,還有威廉·科貝特(1763—1835)、羅伯特·塞西爾·索爾茲伯里侯爵(R·C·Salisbbry 1830—1903)、亨利·梅因(H·Main 1822—1885)、威廉·萊基(1838—1903)、詹姆斯·斯蒂芬爵士(1829—1894)等。此外,本傑明·孔斯坦(1767—1830)、德·托克維爾(1805—1859)等比較保守的法國自由主義者也與他們有相通之處。這一派的價值觀有強烈的貴族主義色彩,但不像前兩派那樣絕對化,而比較靈活、實際。他們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保守派,主要旗幟為個人自由、法治和議會民主,主張以妥協、溫和的手段調解社會沖突。他們厭惡近代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民主,卻又避免直接對抗,並能採取主動行動竭力將其納入自己的軌道,防止其走向極端。本傑明·迪斯雷利(1804—1881)領導的「托利黨民主」運動就是一個突出例證。英國溫和派影響最大、最持久,是早期保守主義的主流。
19世紀的保守主義思潮是一個復雜的思潮,裡面既有封建的保守勢力的思想,又有資產階級保守派的思想。這三個學派之間的界限不是絕對的,它們反對革命、抵制民主改革的基本立場接近一致。每一派在其它國度亦有代表人物,而不少思想家兼備兩派、甚至三派特徵。各派之間之所以存在顯著差別,一是由於各國社會傳統不同,如法國的政:冶斗爭一向十分激烈,左右兩翼沒有妥協餘地;二是由於各國發展程度不同,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進程落後於英國一個世紀以上,而當時的德國甚至尚未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進入20世紀、尤其是一戰後,各國保守主義的差別日益縮小,因為它們的論敵趨於一致:國際上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運動和以意、德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運動;各國國內的左翼和中左翼勢力,即有組織的勞工運動和福利國家運動。在保守派看來,這些不同敵手的實質相同:威脅傳統個人自由的國家干涉。因此歐美各地的保守主義逐漸聯成一體。進入20世紀以來,保守主義的發展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初到二戰前後為第一階段。此時西方政治秩序正發生迅速而劇烈的變化,保守派遇到明顯挫折。他們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現是對消逝的舊傳統的悲嘆、對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抵觸、對民主運動和革命風潮的恐懼和對強有力的傑出人物即精英人物的強烈呼喚,但沒有形成明確的政治綱領。這一時期主要有兩派人物:一是精英派和專家治國派。以義大利的莫斯卡(G·Mossca 1858一1941)和帕累托(V·Pareto 1848一1923)為代表的精英派認為,人類社會永遠存在有文化教養的傑出人物和愚昧無知的民眾。學者、政治家、藝術家和企業的管理人物是傑出人物,而保持精英的素質和領導權是拯救西方的惟一途徑。以美國的伯納姆(J·Burnham 1905—)和加爾布雷思(J·K·Galbraith 1908—)為代表的專家治國派則根據現代工業社會的新變化認為,西方各工業國都進入管理社會,出現了新的管理階級和作為社會主體的技術專家,他們是社會的真正領導者,議會民主行將滅亡。二是以英國的保守黨政治家塞西爾為首的保守主義,塞西爾對伯克的保守主義作了新闡發。
從二戰前後到70年代初為第二階段,此時保守派處境進一步惡化。這一時期,是新自由主義的盛行時期。與此相應,正是新保守主義潛心研究、醞釀和提出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構建理論體系的時期。當代許多新保守主義者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觀點、嶄露頭角的。由於部分歐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參加法西斯運動,保守派在戰後聲名狼籍,以至於除英國之外的其它歐洲保守主義黨派均被迫改換了招牌。與此同時,福利國家運動橫掃西方世界,保守派為大勢所趨在福利建設方面與申左翼競爭,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哈羅德·麥克米倫(1894—1987)的「中間道路」。這種思想現實可行並有所建樹,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卻喪失了獨立價值。在此期間,美國涌現一批以歐文·克里斯托爾和丹尼爾·貝爾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者」,預示著保守主義的復甦。然而其思想並未完全越出「中間道路」的軌范,因而尚不具備改變政局的力量。
70年代中期以來為第三階段。隨著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面臨的嚴峻挑戰和西方社會的困境,從70年代後期開始,保守派開始接連贏得選舉,而新保守主義思潮也迅速蔓延,成為80年代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既是對福利國家的挑戰,也是對保守主義中間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傳統或古典的保守主義,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義成份的保守主義,即把古典自由主義同保守主義結合在一起,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們,通常把他們稱為自由保守主義。而西方經濟學界則多把他們稱為新自由主義者。這兩者含義的角度不同。這個時期另一令人矚目的現象是具有深厚自由主義傳統的美國取代英國而成為西方保守主義的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 l899—1992)、弗里德曼(M·Friedman l912—)及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1919—)等。
70年代保守主義的崛起、崛起的主要原因及該思潮發展的一般概況可見教材pp.53-57。
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首先,保守主義反映一種守舊拒新的社會心理。著名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休·塞西爾說:「謹慎小心的普通人不相信那種未經自己的經驗測試、也不知道別人的經驗業已測試並發現是令人滿意的事情。他寧可選擇他所熟悉的、即使不完善的東西,也不選擇未經測試的新東西,盡管那種東西可能是很吸引人的。」這種經驗主義傾向使保守主義一向貶低理論的作用,因而自身也從未形成嚴整統一的學說體系。其哲學基礎是:承認人的本性是惡的,是有缺陷的,必須通過法律和宗教對這些加以限制,否則,人的邪惡本質就會通過戰爭、暴力和掠奪等表現出來。故在哲學上,保守主義深受基督教原罪教義的影響,確認人類本性和理智有難以葯救的缺陷,社會弊病只可減輕而無法根除。因此保守主義總是懷疑政治活動的功能,反對徹底改造社會的任何企圖,特別是未經檢驗的烏托邦理想。節制政治的觀念是它區別於其它政治思潮的分水嶺。自由主義雖然也提倡節制政治,其出發點和目標卻不同,它所鼓吹的人權、進步和理性等抽象概念都是保守主義不能接受的。
其次,保守主義的社會觀是一種「機體論」。在對待社會變革的問題上,保守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有機體,它所依賴的是傳統、習慣、法律和秩序;對社會變革必須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它把人類共同體理解為生物一般的有機組織,其中各局部之間、各局部和整體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賴關系,局部不可離開整體而獨立生存。同時,各局部的地位也不同,如大腦和心臟在人體中的作用就超過手足和毛發。這種觀念的現實含義是:社會問題是復雜的,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社會的整體或公共利益應高於個人和集團利益,等級和階級差別乃自然秩序所定,因此所以社會成員均應服從命運、各司其職。所以,在處理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保守主義強調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只有成為家庭、集體、國家和社會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義
再次,在政治上,保守主義堅持柏拉圖創立的賢人治國原則,宣揚領導權必須交給素質優異的傑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於蠱惑人心的群眾領袖。統治權應該是永久性的,不能受頻繁的選舉活動的干擾和破壞,以確保政治的連續和穩定。保守派一貫強調秩序和法律,維護有利於統一的傳統社會紐帶如宗教、習俗、倫理、家庭等。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得到「秩序黨」的稱號,與自由派的稱號「進步黨」恰成對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守舊拒新的保守態度主要表現為安於現狀,不願看到任何形式的劇變,無論急速前進還是大步倒退。因此一般說來,保守和反動不宜簡單地等同起來。此外,保守態度也並不意味著其思想內容一成不變。首先,不同時代的社會現狀和傳統大不一樣,如自由放任在19世紀是新生事物,到了20世紀就變為妨礙社會進步的一種消極傳統,現代自由主義反而呼籲國家干預以對抗威脅個人自由的壟斷組織,因而當代放任主義者不再屬於自由派而屬於保守派。其次,西方保守派是有執政能力的強大政治勢力,他們出於競爭策略的需要不得不時常變換政綱,以吸引各階層的廣大選民,與自由派和社會黨人進行競爭。當代保守主義者甚至高唱改革,當然這不過是權宜之計,是以變求保,以溫和改革取代激進改革,或者說對別人的改革進行改革。
以上保守主義的特點只是概而論之,某些保守主義派別和理論家每每表現出更極端的論點和主張,甚至混跡於反動陣營。這是政治思想領域的正常現象,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
其它政治思潮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新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和作用。新保守主義最為鮮明的特徵是「反國家主義」即反對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他們對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干預理論和政策及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進行了猛烈批評,認為現在的政府已經超載,主張政府不要干預社會經濟生活,讓市場經濟自己在那裡運行。實際上,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闡發了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些原則。
新保守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發生了重要影響。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國家「福利國家」政策陷入困境,經濟出現滯脹,爆發嚴重的經濟蕭條,同時,政府機構膨脹,這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這表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方式發生了新變化。新保守主義的出現對英國、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發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國家紛紛採取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會福利政策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結果,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80年代到90年代獲得了新的發展。撒切爾、里根、科爾等都因此而曾經連任。
新保守主義在理論上研究了一些重要問題:如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自由與平等、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他們認為,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力圖調節人們收入的差距,得到結果平等,這反過來必然危及機會平等和人們自由競爭的權利,影響生產效率的提高,並且會削弱那些機會好的人的狀況,使那些辛苫勞作的人去養活那些靠社會福利而生活的人,這也是極不公道的。他們甚至認為,這樣也會導致政治上的專制。因為要維護這種不公正的狀況,只有靠專制才能做到。所以,國家不要干預社會經濟生活,從而保證個人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和發展。新保守主義從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處理了國家與個人、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的關系。
新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如果說,新自由主義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立場的糾正,強調國家對市場的調節,主張擴大政府的權力,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話,那麼,新保守主義的主要特點則在於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的重新論證與復歸。在這個意義上說,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區別只有相對的意義。因此,許多人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稱為自由主義者。
新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是當代西方資產階級思索和解決重大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難兄難弟,都要維護資本主義的長治久安;它們都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及社會主義國家。它們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故它們在許多問題上吸收、採納對方的主張十分正常。
新保守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長達幾十年的爭論中,主要涉及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策問題,如:如何看待自由市場的競爭和發展?政府要不要干預,如何干預?要不要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盡管它們的觀點不同,但本質上又是一致的,都要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使新自由主義主張的國有化,實際上是私有制的一種變化而已;無論新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干預,還是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競爭,最終都是為了維護個人自由,它們都不可能、也不會完全否認或者拋棄個人自由。這些使它們都可能成為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主流。
2. 20世紀70年代保守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保守主義思想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想你說的是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是美國近年來出現的一種保守主義,由於有別於美國共和黨傳統保守主義,因此稱為「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主要是從自由主義轉變而來。一些左派自由主義分子,反對20世紀60年代的自由主義的激進變革,思想趨於保守,從而形成新保守主義。他們的思想根源,和傳統保守主義不一樣,傳統保守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伯克(Edmund Burke)思想基礎上的。新保守主義並不信奉伯克的思想。
美國新進保守主義者倡導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和平,也不得不與鷹派妥協,去打擊世界上奉行「恐怖主義」與「包庇主義」的國家或地區,這就是「先發制人」戰略,也經常被人戲稱為「國家恐怖主義」,其典型正是伊拉克戰爭。
其他相關:保守主義在不同的語境下,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擁有不同的含義,但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保守」,堅持傳統,反對激進變革。保守主義一般是相對激進而言的,而不是相對進步而言的。保守主義並不反對進步,只是反對激進的進步,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
口語中通常把保守主義解釋為人類維持現狀的行為舉止(傳統主義),乃至頑固堅持陳舊迂腐陋習(反動思想)。作為人文科學和政治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別潮流,保守注意介於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者之間。與日常生活所說的保守並不完全相同,保守主義人文思想的發展路程經歷了啟蒙主義和對理性主義的批判、社會保守主義、「保守改良主義」、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一直發展到今天的社會和文化批判。政治路線則始於對法國大革命的辯論,從第一個保守黨的成立(1832年在英國),歷經俾斯麥頒布社會法(1883年及隨後數年)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民族保守主義,一直延伸至今日,如德國的基督教民主保守黨派(基民盟和基社盟)以及美國的新保守主義。
綜觀其人文思想和政治歷史發展的所有階段,保守主義都是提出了符合時代特徵的、均衡利弊的、推動時代向前發展的綱領。保守主義反對強調平等,推崇自由、自主和權威;反對唯理論,推崇與制度相聯系的理性;反對革命,推崇傳統和進化;反對漠視和無所謂的態度,推崇價值、倫理和道德;反對動盪和無政府主義,推崇民族和國家;反對構成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而信任經驗和未來。總之,形形色色的保守主義理論對人類均有一個現實的把握,因而對那些高估人類和人類活動能力的極端烏托邦主義極具免疫力。
作為中間道路的現代保守主義如果沒有基督教人類學,既人道主義的人類學基礎則根本無法想像。基督教人類學是歷史批判意識的基礎,是個人義務和責任倫理學的基礎,是家庭和集體意識的基礎,是熱愛自然和環保責任的基礎,是集體利益至上的國家倫理和「憲法愛國主義」的基礎。
保守主義的政治內涵一方面體現在保守主義循序漸進的理念上:各項責任原則,像預防戰略(如醫療保健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方面)、公正原則(社會改革和勞資合同構建)和輔助原則(例如聯邦體制下的職能分配)將保守主義的保護性和重塑性特徵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當今政治經濟全球化要求人類意識到全球生活的相互依賴性,保證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動力的、積極發現新事物的、且「不以知識狂妄自居」的競爭有序進行,從而為復雜的生活關系提供可心的指導幫助。
經典保守主義
最早的保守主義產生於英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那些反對激烈變革,反對革命的人,被稱為保守分子。由於當時的革命對象是君主和貴族,所以保守分子又被稱為王權分子或者保皇黨人。
18世紀和19世紀初,經過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已經進入現代民主政治,或者說政黨政治。也有人稱之為披著君主外衣的共和國。當時英國政壇有兩個主要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輝格黨人具有自由主義色彩,主張變革,反對王權。托利黨人則堅守傳統,反對變革,支持王權。相對於輝格黨,托利黨被稱為奉行保守主義的政黨。
輝格黨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英國的自由黨,托利黨則是現在保守黨的前身。
[編輯]
現代保守主義
現代保守主義又稱為右派保守主義。
美國政治兩百年來基本是兩黨政治。兩個政黨之間,雖然共同擁有一些基本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但也存在著許多分歧,尤其在面向變革方面,正好存在著一個相對支持變革的政黨,又稱為左翼;和一個相對反對變革的政黨,又稱為右翼。前者就是民主黨,後者則是共和黨。
美國的共和黨,並不是18,19世紀的英國托利黨。托利黨主張加強王權,加大政府的權力。相反,美國共和黨反對大政府,反對政府幹預市場,反對政府過大權力對公民造成損害。雖然美國共和黨被稱為保守主義政黨,但和經典的保守主義,還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說保守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擁有不同的含義。
美國現代共和黨在政治和理論上的基礎,可以追溯到20世紀幾位著名的保守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哈耶克,福里德曼等。他們本質上源自經典自由主義,比如哈耶克就自稱是一個老輝格黨人。只是相對於現代西方的自由社會主義思潮,他們堅守19世紀自由主義傳統,反對社會主義,因此被稱為保守主義。更為准確的定義,他們應該稱為「保守自由主義」。
3. 保守主義的涵義和歷史發展為何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語境下,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擁有不同的含義,但它們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學。保守主義一般是相對激進而言的,而不是相對進步而言的。保守主義並不反對進步,只是反對激進的進步,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試圖加以維護,並且尊重傳統,視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的智慧結晶。此一政治立場通常反對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1]
在部分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加澳,現代的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有時候是軍事的)對抗極權主義政權以及共產主義政權,以捍衛他們的保守價值。
保守主義從來不曾產生過、也不太可能會產生如霍布斯的《利維坦》或洛克的《政府論》一般的系統性著作。也因此,保守主義一詞的真正涵義在今天依然有待爭論,許許多多的(也經常是互相矛盾的)政治意識型態或政黨都與保守主義有所牽連。
雖然政治思想在起源時便包含了許多可以被歸類為保守主義的成分,一直到啟蒙時代、尤其是1789年前後的法國大革命震撼歐洲後,保守主義才以一種政治態度或思想的面貌嶄露頭角。許多人指出在宗教改革時期,聖公會的神學家理查·胡克(Richard Hooker)強調為了社會和諧和公共利益而必須在政治上保持穩定,顯現出了早期的保守主義思想。但保守主義一直要到埃德蒙·伯克寫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後成為系統性的意識形態。
英裔愛爾蘭政治家埃德蒙·伯克 大力反對法國大革命,但仍支持美國革命的目標。這些早期的保守思想通常堅持保守主義並非一種意識形態,因為他們認為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理想有所牽連。伯克反對一個完全由抽象的理性所引導的「啟蒙」社會。許多人認為伯克發展出了對於現代主義的批評,不過伯克從來不曾使用這一詞,這一詞也要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伯克擔憂啟蒙運動將會帶來無法收拾的動亂,因此他主張應該保持傳統的價值。
伯克主張,一些人的理性必然少於其他人,因此如果這些人純粹依靠理性行動,他們所運作的政府將會非常糟糕。對於伯克而言,政府的架構不該是由抽象的「理性」所組成,而是應該遵循國家長久以來的既定發展模式、以及如家庭和教會等重要的社會傳統。
「我們擔憂人們會依照自身的理性主導其生活和交易,因為我們懷疑每個人的理性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個人最好是依靠於國家的既有傳統。許多哲學家們都不會試著挑戰傳統,而是會利用他們的聰敏,尋找尚未被他們發掘的智慧。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他們也會選擇繼續保留傳統,同時將理性融入其中,而非完全拋離傳統單純依靠理性;因為傳統,夾帶著其本身的理性,也會允許理性有所活動,這種互動關系是永恆不變的。」
伯克主張,比起純粹抽象(例如「理性」)的事物,傳統更能作為立身處世的依據。因為傳統經歷了數個世代的智慧和考驗,「理性」則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偏見,不但未經時間的考驗,最多也只能代表一個世代的智慧。任何既有的價值觀或傳統都是經歷了過去的時光考驗才流傳下來的,因此都應該被尊重。
不過,保守主義並不反對變革。如同伯克所寫道的:「無法接受改變的國家是無法生存的。」但他們堅持變革必須是透過有系統、有條理的改變,而非突然爆發的革命。革命為了某種理論或學說,會試圖改變人類社會中復雜的人類互動關系,這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後果。伯克大力呼籲應該避免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對於保守主義者而言,人類社會有時是根深蒂固而體制健全的;為了達成某種意識形態的計劃而隨意修改之和形塑之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災難。保守主義也強烈支持財產的權利。對於18世紀的輝格黨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比財產權利更為神聖的了,財產權使得個人的利益考量高過那些華麗卻不實際的理論[2]。
隨著拿破崙時代的結束,維也納會議象徵了保守主義在歐洲復興的開端,抗衡經由法國大革命產生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
4. 關於20世紀保守主義文化思潮,學界有多種評說,試作綜述,並談一下你的看法。
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起源在清末民初。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國粹派」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保守主義的文化團體。1905年受日本明治維新後由三宅雪岑、賀志重昂提出的「保存國粹,可以強國」思想的影響,劉師培和鄧實、黃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的「國學保存會」,不久又刊行《國粹學報》,開辦國學講習會、藏書樓和神州國光社,出版《國學教科書》和《國學叢書》,積極從事國學的研究和倡導。1906年章太炎來到日本,在東京留學生舉行的大會上他號召人們「以國粹激勵種性,增進愛國熱腸」,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弘揚與破壞現存社會秩序的反清革命結合起來。經過他的活動,「國學講習會」和「國學振起社」在東京相繼開辦成立。他還利用自己主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的有利條件,改變其編輯方針,使之成了深奧難懂的國學刊物。當時的東京和上海是國粹派活動的兩個中心。
國粹派提倡保存國粹,基於的是這樣一種認識,即國粹是立國之本,保存了國粹就能保國家,救民族。故此,他們從民族、歷史、語言、文字和地域的有機聯系出發,界定「國粹」,發掘中國文化之獨特價值。盡管國粹派對於「國粹」的具體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即認為國粹是一種「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而這種精神又蘊含於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學遺產之中。故此,他們致力於經傳的章句訓詁,歷史典籍的考訂和語言文字的研究,並將此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等量齊觀,欲從復興中國的「古學」入手,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
國粹派雖然提倡國粹,維護傳統,但並未因此失去對傳統文化的反省意識。他們區分中國文化為「國學」和「君學」,認為「國學」中蘊含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主義、民主自由的內容;「君學」是統治者用來宣傳封建迷信、功名利祿和綱常名教,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所以他們對「君學」持激烈的批評態度。他們還通過提高自漢代以來就一直受壓抑排斥的先秦諸子百家的地位,以破除人們對儒學的尊崇和對孔子的迷信。
不惟反省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國粹派也進行了反省。在他們看來,西方文化雖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出了「物質文明」,然而它的功利主義態度卻導致了社會進化、工業化與文化價值和道德理性的背反,導致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分離,結果成了物質享受豐富,而精神生活痛苦。這正好和中國文化形成鮮明對照,中國人是物質享受上不如西方人,但精神生活上遠比西方人幸福。
5. 保守主義的流派
在美國,保守主義一詞是集合了眾多政治意識形態的稱呼,包括了經濟保守主義、經濟自由主義、社會保守主義、和宗教保守主義,同時支持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並提倡地方州的權利。現代的美國保守主義在20世紀後半期結合為一股政治意識形態,以響應20世紀初期以來因為經濟大恐慌而出現的許多社會和政治改變,在冷戰中美國保守主義強調與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對抗,並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在經濟上展開一連串撤銷管制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對羅斯福以降的新政。美國政治兩百年來基本是兩黨政治。兩個政黨之間,雖然共同擁有一些基本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但也存在著許多分歧,尤其在面向變革方面,正好存在著一個相對支持變革的政黨,又稱為左翼;和一個相對反對變革的政黨,又稱為右翼。前者就是民主黨,後者則是共和黨。美國的共和黨,並不是18,19世紀的英國托利黨。托利黨主張加強王權,加大政府的權力。相反,美國共和黨反對大政府,反對政府幹預市場,反對政府過大權力對公民造成損害。雖然美國共和黨被稱為保守主義政黨,但和經典的保守主義,還是不同的。這也證明了為什麼保守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區,都擁有不同的含義。雖然保守主義在兩大黨都曾經有一定數量的派系存在,但到了今天民主黨內的保守主義派系早已消失殆盡,幾乎所有的保守派都自認為共和黨支持者。在2000年和2004年,大約80%自稱為保守派的人都投票給了共和黨。美國現代共和黨在政治和理論上的基礎,可以追溯到20世紀幾位著名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哈耶克,佛利民等。哈耶克就自稱是一個老輝格黨人。只是相對於現代西方的自由社會主義思潮,他們堅守19世紀自由主義傳統,反對社會主義,因此被稱為保守主義。在美國,「自由主義」一詞早已改變了原意,哈耶克認為涵義的改變是從羅斯福任內開始的,羅斯福實行的新政在當時被貼上社會主義和左翼的標簽,由於擔心這些標簽的負面影響,羅斯福於是改自稱為自由主義者。自從那時開始,「自由主義」一詞在美國改變了涵義,與原本18和19世紀的自由主義完全不同了。哈耶克便主張他並不是所謂的保守主義者,反而他才是真的自由主義者,而那些新自由主義者只是冒充者,他也因此一直拒絕放棄這種稱呼。美國保守主義又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保守主義一詞也可以套用至各種的理念或意識形態。
a. 經典保守主義
或稱傳統保守主義、古典保守主義:反對在政府和社會制度上的激進變革,這種形式的保守主義其實是反意識形態的,因為其強調程序(穩定而不急躁的改革)高過特定結果(任何形式的理想政府)。對於經典保守主義而言,只要改變是經由正當的法治程序、而非經由革命或突然的變動,那麼不管最後的政府是屬於右派或左派都是正當的。
b. 意識形態保守主義
又稱右派保守主義:與反意識形態的經典保守主義相較,右派保守主義如同其名稱所代表的,支持特定的意識形態。其意識型態通常又可以分為上述的社會保守主義、財政保守主義、和經濟保守主義。這些子意識形態包含了許多英語國家的保守派支持者,這些子意識形態也常會被個別地吸納入其它政治立場上。
c. 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
是美國新出現的一種保守主義,由於有別於美國共和黨傳統保守主義,因此稱為「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主要是從自由主義轉變而來。一些左派自由主義分子,反對20世紀60年代的自由主義的激進變革,思想趨於保守,從而形成新保守主義。他們的思想根源,和傳統保守主義不一樣,傳統保守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伯克思想基礎上的。
d. 古保守主義(Paleoconservatism)
在1980年代為對抗新保守主義而崛起,強調傳統、公民社會、古典聯邦主義以及基督教的傳統。他們認為社會民主主義、中央集權主義的意識形態是試圖改造人性的邪惡舉動。古保守主義者主張,西方社會的主流政治勢力已經拋棄了創造和形塑其文明的傳統和價值觀,也因此他們認為保守派必須反對現狀。在政治上,他們極力反對中央集權,強調權力分散、地方自治、私人財產、以及將官僚機構最小化。在社會上他們主張傳統主義,支持基督教道德秩序,並宣稱小家庭為人類文明的軸心。他們認為多文化、多種族、而又奉行平等主義的社會在本質上是絕對不會穩定的。他們也反對美國干預他國的戰爭。 在歐洲大陸,保守主義的主流通常是以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為代表。這些政黨組成了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歐洲議會里的主要政黨聯盟之一。這些政黨通常是起源自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的天主教政黨,擁護天主教的社會理念。隨著時間發展,保守主義逐漸成了他們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天主教色彩也逐漸淡去。德國的基民黨、以及其聯盟政黨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都是屬於新教-天主教結合的政黨。而在北歐,保守主義通常是由自由保守主義的政黨如瑞典的溫和黨(Moderate Party)和丹麥的保守人民黨為代表。在國內政策上,這些政黨通常支持市場為主的政策,一般也會從商業團體和白領職業階級獲得支持。而在國際上,他們則會支持歐盟以及國防的重要。一般而言歐洲的保守派在許多社會和經濟議題上會比美國保守派採取更為溫和的態度。他們也較少反對福利國家政策的那些目標,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環境的發展。不過,一些團體也採取了更進一步的自由放任政策,尤其是因為受到了撒切爾主義的影響。歐洲的保守主義團體通常強調在政治上採取謹慎、溫和的態度,主張應以已經實踐過的做法為主,反對激進主義和未經實踐的社會實驗。對於高階文化和既定政治制度—如君主政體的支持也在歐洲保守派之間相當常見。主流的保守派團體通常也堅定的支持歐盟。
6. 美國保守派是什麼啊
保守派一般來講,就是指尊重美國傳統文化,一般以共和黨人居多。當然保守並不是反對進步,而是反對激進式的進步,認為應該採取更為穩妥的方式來發展,參加美國08年大選的赫卡比,就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7. 論述保守
論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閱讀訓練
楊明偉
①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保守主義的理解有許多的歧義,將它與「保守」一詞視為一體,因而「守舊」「反動」「悲觀」「頑固」「僵化」等都和保守主義發生聯系,保守主義則被曲解為拒絕變革、無條件的集權與樹立政治權威,甚至認為保守主義就是主張原封不動的保守舊的文化傳統。其實,保守主義與保守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保守是一種守舊拒新的態度,主要表現為安於現狀,不願看到任何形式的劇變,無論急速前進還是大步倒退。而保守主義中的「保守」是與「激進」相對應的,而不是「進步」,保守主義並不反對進步本身,只是反對以激進方式來取得進步,面對進步,它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
②保守主義應被稱為「守成主義」——把人類歷史上已經取得的成就牢牢守住,「保」就是保持現狀與穩定,「守」就是守住傳統和秩序。因歷史背景的不同以及策略的需要,保守主義有著種種不同的歷史面相,但是其基本主張是要求維護社會現狀和歷史傳統,同時反對社會的重大變革。
③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④社會連續性原則。保守主義視域中的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因此,保守主義主張人類社會要同過去保持連續性,面對社會的變革,它採取的是逐步進行的審慎態度並且盡可能不去打亂原來社會的正常秩序。從一般意義上說,保守主義總是堅持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堅持傳統文化可以轉化為現代因素,主張傳統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底版,反對激進的變革。認為 「所有偉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他們緩慢地相信新鮮的事物,在實際當中對於錯誤極具耐心,深深地而且永遠地確信,一度建立起來並長期被看作是公正和終極之物的法則與習俗是偉大的。」因而,保守主義始終相信「人在歷史中,人是歷史的,人就是歷史」。對於人類歷史上所取得的經驗以及人的尊嚴和價值應該保持尊重,任何有關人類社會的變革只能是漸進而審慎的進行。認為「制度和道德,語言和法律,是通過一個累積的過程進化而來的。只有在這個自我意識的歷史框架內,人類社會才能成功地運轉。」
⑤傳統原則。保守主義認為,傳統的基本含義是指過去流傳下來的東西,是歷史的一種「積淀」,並在時間向度上能夠重復出現。認為「傳統指的是從過去傳達到現在的慣例和禮儀。」相信「傳統總是有連續性的,而且一定有連續性……這些連續性應該描述得像一條流動的河。」主張尊重傳統就是對人類整體的文明成果和群體長期積淀下來的習俗的尊重。認為對傳統的敬重並非是盲目守舊,不思進取,而是人們通過經驗感悟到,傳統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是人類多少代祖先智慧的結晶。保守主義認為「傳統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因為它是各種類型革命的對象,是所謂『進步』的障礙。」「不管人們是否喜歡,傳統總是一種無法迴避的現實」。波普爾相信,傳統強調我們的信仰在任何時候都主要來自繼承,而不是自己的創造。
⑥審慎原則。最為保守主義所厭惡和痛恨的就是以激進方式進行的社會改革,因為激進的改革最容易使社會走向崩潰,故保守主義主張謹慎的改革,特別強調謹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柏克在《自由與傳統》一書中寫到:審慎,在所有事物中都堪稱美德,在政治領域中則是首要的美德;審慎將引導我們去默許某些有限的計劃,而不會引導我們去大力推行無限完美的計劃。在國家發生的所有變革中,中庸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不僅和平友善,並且強大有力。這是一種精心選擇、調停紛爭、妥協互讓、促進和諧的美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審慎之所以成為社會變革的一種必要美德和態度是與保守主義對人的認識有關的。在保守主義看來,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著無法避免的局限性,因而通過人的理性獲得的知識同樣無法避免其局限性,人的知識不僅具有局限性而且會出錯,甚至會經常出錯。
------------望採納,謝謝
8. 如何認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作為人類歷史邁入現代化階段後的一種現象,文化保守主義也是近代中國社會很重要的思想潮流之一,它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文化保守主義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首先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19世紀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和文化侵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活躍起來,如日本、泰國、印度都出現了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西方國家,反對現代化帶來的人的道德危機和文化危機為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要特徵,然而,西方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仍舊而臨一個處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 學術界一般認為,文化保守主義是指保護一國文化或不受國家疆界劃定的共享文化之遺產,而其他種類的文化保守主義是指某一特定語言的文化(如阿拉伯語)。
(一)採取保守主義立場
當代世界主要由現代民族國家體系構成,只有文化保守主義能夠對全球化沖擊進行有效應對,並實現民族認同。文化保守主義者認為,要理解和認識中國,就必須從中國歷史出發,即其內在性和一貫}h},從而找到一種專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以夷為師」是中國近現代化的歷史起點,中西文化之間客觀上存在的時代差異決定了西方近現代化更應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正因為如此,也更能顯示出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自由主義西化派曾佔有屬於他們的一席之地。即使它任何時候都沒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是,通過比較雙方文化保守主義的直接理論可知,西化派無疑更具備廣泛的影響力,但這種狀況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了相當大程度的變化。一方而是幾乎無人再公開揚言要走全盤西化之路;另一方而,許多專家學者積極維護自己的保守主義在文化中的地位,使「文化激進主義」受到激烈批評,許多學者要求重新反思中國文化,特別是主張要反思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二)倡導恢復儒學地位
很多在馬列主義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化人,自發起來重新以孔家的現代傳人自命。他們當中既有人以國外的報刊為媒介商討「中國大陸復興儒學的現實意義及其而臨的問題」,也有人在中國大陸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公開「揭舉大陸新儒家的旗幟」,更有甚者以港台新儒家的「門牆」自詡,並自覺回應內地學術界對港台新儒家的批判。中國大陸新儒家康曉光最先提出「重建儒教」這一號召,他在《文化民族主義論綱》中首次提及「復興儒教是復興民族文化的根本」。康曉光認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儒教是作為國教的全民性宗教,而政教合一更是根深蒂固於中華民族的國土之中。
9. 保守主義的介紹
《保守主義》是曼海姆1925年提交給海德堡大學的教授資格論文,在這部嚴謹的著作里,曼海姆以法國革命以後務國思想為典型,對現代政治中最有影響的意識形態之一保守主義,做了深入強國致的分析。本書把令念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從思想方式、與時代的關聯性、與自由主我的對立與互補等方面,分析了十九世紀早期德國保守主義的起源與發展。這部知識社會學的典範之作不僅提供了關於保守說義的概念性認識,而且豐富了我們對這個時期德國思想與社會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