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怎麼學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怎麼學

發布時間:2022-09-14 04:45:59

Ⅰ 怎麼迅速學會春秋戰國歷史

入門建議看編年體 戰國的部分看《資治通鑒》的周紀和秦紀 可以理順歷史發生的時間脈絡 語言也比較好懂

春秋部分主要是《左傳》 是春秋末期寫的 語言較難
《史記》和《國語》是紀傳體和國別體 對時間沒什麼觀念的看起來會比較亂,建議捋清了以後去看 內容比較全面和深入 屬於進階
主線之外的軼事之類 可以去看《戰國策》、《說苑》 和《新序》 都是劉向編撰的 裡面記載很多有意義和有意思的趣事 屬於野史
只是有興趣可以去國學123看 開始不需要買書
百家講壇也有一些適合初步發展興趣 例如李山教授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兩部 姜鵬解讀資治通鑒第一部 方誌遠教授的國史通鑒第二部 另外還有愛奇藝的谷園講通鑒 這個是脫口秀 語言比較風趣 但是講的故事內容都是有史可尋的

Ⅱ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在內亂和戎族入侵的交織打擊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棄「鎬京」,依仗晉,鄭等諸侯的力量遷都「洛邑」。從此王室開始衰弱,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大夫專政與夷夏斗爭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然其會盟、征伐事跡彰彰可考者,不外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平王東遷以 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 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孔子將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 《春秋》,後人就把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蘇中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帶的越。這些比較大的諸侯國憑借其實力,用戰爭來擴充領土,迫使弱小國家聽從他的號令,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霸,又寫作伯,就是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春秋時代,先後出現五個霸權,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

鄭庄公,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越王

戰國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酪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驟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愈來愈多,愈打愈大。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人們都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招徠士人,發展水利,對外用兵,圖謀吞並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這時,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大力整頓政治,鼓勵臣民進諫,制定法律,招撫流亡,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用奇計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對前來稷下的學者,給予土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專心學術,培養弟子,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斗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導演了一幕生動悲壯的活劇。

強大起來的秦國,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建議與魏、楚相親善,接著在魏、楚的配合下,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將軍隊開到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稱王的大業。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遂以張儀為客卿。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又將所奪土地還魏,迫使魏國首先事秦,納上郡十五縣予秦,對其它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張儀被任命為秦的國相。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以聯合抗秦。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不得不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張儀為魏相,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但張儀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國首先事秦,而讓其它諸侯國仿效。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於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趕走張儀,以公孫衍為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被秦擊潰。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也是戰國最後一次大戰。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公開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長平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政。然而,歷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六國終於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里,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餘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莊襄王繼位,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取韓之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Ⅲ 想了解春秋戰國史應該看什麼書

1、《史記》司馬遷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2、《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3、《資治通鑒》司馬光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4、《左傳》

《左傳》的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5、《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為明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當周宣王輕易見殺,當褒姒巧遇得活,《東周列國志》拉開了它那長達數百年史事的序幕。這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描寫春秋戰國時代「列國」故事。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復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Ⅳ 怎樣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有怎樣的歷史進程

春秋、戰國可以說是中國史獨一無二的時代,這期間,政治、軍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百家爭鳴,合縱連橫,各式各樣的改革,變法。有論語、孫子兵法等著作,長平之戰、圍魏救趙等著名戰役。出現了秦始皇,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孫子,商鞅,吳起,白起等傳奇人物。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屌的不行的時代。東周列國,聽起來很屌的名字,為啥呢,因為根本記不住啊,太亂了。


鄭國,宋國都地處河南,鄭國曾仗著自己協助殺敵有功,目無王室,和周王打過一架,還射中過周王的肩膀,當時可謂是氣焰囂張,但是後來自己不爭氣,越來越慫。宋國(幫齊國處理過家事)雖有遠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國一頓揍,學乖了!最後兩個國家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兩邊討好,苟延殘喘!(陳,曹,衛,滑,蔡,梁,隨,申……等等)

Ⅳ 怎麼系統地學習春秋戰國歷史

勤讀書,歷史學習從來沒有捷徑,就是不斷的讀書,讀書 ,讀書 ,學歷史不讀書,那趁早轉行。讀什麼書?最最最起碼,名家的書。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你得知道,經典的學術著作,你得看 多思考,汲取他們的學術營養,塑造自身的專業素質,記住要想當一個專業的歷史本科生,那就得對的起專業二字,市面上的科普書要慎讀,如果當有人問你專業研究歷史應該讀什麼書時,你推薦易中天,當年明月,那就是不專業,野路子,沒品位。

Ⅵ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戰國不太了解,春秋相對簡單一點。只要理清六個國家的歷史就可以了。
鄭國: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第一個反抗周天子的諸侯國,射王中肩。後來淪為晉楚爭霸的靶子,可以說晉楚爭霸就是圍繞著鄭國來進行的;到後來鄭國也學乖了,做起了牆頭草,也不抵抗了,誰打過來都投降,兩邊都討好,雖然兩邊都不怎麼買賬,卻也不好把它怎麼著。
齊國:第一個征服各諸侯的霸主,齊桓公死後逐漸沒落,時不時的欺負一下身邊的魯國,逼的魯國只好投靠強大的晉國,齊國吃了晉國的虧之後也象徵性的投靠南邊的楚國以牽制晉國。但由於遠在東邊,齊魯不是晉楚爭霸的主戰場,大部分時候都是齊魯互斗,互相解悶;
晉國:第二個強大起來的霸主,整個春秋時期都很強大,直到三家分晉。跟楚國的爭霸處於略佔小便宜的地位。把西邊的秦國牢牢地摁在關內,支援東南的吳國來騷擾楚國。
秦國:一心崇拜中原文明的西方小國,只要有機會它就要去中原摻和一下。它逮著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幫助平王東遷,由此正式成為諸侯。但守在它關口的是無比強大的晉國,它幾乎沒有機會東出函谷關。在無數次被晉國欺耍和痛扁之後,終於認清了形勢,轉而向西發展。穆公霸西戎,一舉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國土面積大了。但東出的心始終不死,南聯楚國,東聯齊國。但凡晉國反對的,它都支持。同時大力引進中原的人才,奮發圖強。這個被晉國壓制了幾百年的國家,在晉國倒下之後,迅速湧向中原,成為一匹來自西北的狼。
楚國:從楚文王稱王開始強大,略早於晉國。連年征伐,很快就打到了中原腹地。但是遇到了齊晉等中原大國的阻撓。也不敢直接跟大國沖突,就只好拿中原的門戶——鄭國出氣。齊晉當然不能放任楚國吞並鄭國來直接威脅自己,就圍繞著鄭國打起了拉鋸戰。晉國扶持了吳國之後,楚國也陸續扶持秦國(對付晉)和越國(反制吳)。
魯國:來頭很大,實力卻很弱。本來春秋的舞台上它只是個跑龍套的。奈何《春秋》是魯國國史,以記錄魯國國事為主。所以想繞過魯國來了解春秋是不大可能的。
可見春秋這段歷史的主線是晉楚爭霸,但它的發展規律卻不完全是此消彼長,因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是封建制度下各國權力分配的矛盾。各國紛紛對封建制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比如晉國逐公子,齊國用客卿,秦國廣招賢等等一言難盡。但都沒有徹底解決封建制度的弊端,最為接近解決的是楚國,國土並沒有完全分封給卿大夫,多餘的國土置縣。而且已分封的國土也不是永久的,離開職位一段時間之後,封土要收回國家。後來的郡縣制就是在楚國的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這里補充一下封建制度的弊端: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為王,其他兒子就分封為諸侯,可是後來的周王已經沒地可以分封了,周平王的時候自己的王畿都沒了,東遷洛陽,寄人籬下,混得連諸侯國都不如了,他還怎麼分封諸侯?同樣的,諸侯的嫡長子繼承為諸侯,其他兒子就要分封為卿,可卿的職位有限,大國六卿,小國三卿,毫無疑問,這個競爭也是激烈的,魯國三桓長期霸佔三卿,晉國各大世家互相傾軋打鬥,爭奪六個卿位,根本沒有機會留給新國君的兒子,晉厲公贏得了晉楚爭霸的鄢陵之戰,應該說是聲望很高了,就因為想安插自己的親信胥童做卿,結果就受到了六卿的聯合抵制,凈誅三郤之後,因不忍再殺大臣,結果反被大臣截殺,上謚號為厲,單車陪葬。繼位的晉悼公也是文韜武略,想把大權收回,結果落得個早死謚悼的結局。這就是分封製造成的矛盾——分不下去了。各國內部都是這個問題,內斗嚴重。

Ⅶ 怎麼系統地學習春秋戰國歷史

春秋戰國之時,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拒土稱王,無形中使得各地形成了具有本王國特點的文化,魯重禮,齊重商,楚重農,燕重武;在兵法上則燕趙之地因匈奴之擾而有精兵強將,善攻;楚據長江天險而兵精糧足,善守;秦因地利之便進則兵出三晉,南下巴蜀,退則據潼關之險而拒天下兵馬,攻守兼備.
但同時,因各地兵禍不斷,也間接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得各地的文化不斷重復著兼並,發展,創新.而各地的兵法謀略得以相互促進影響.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各地呈現百家齊放,百家爭鳴之向,所以我中華大地得以名將輩出.
反觀後世,雖也有分裂之時,但再也沒有春秋戰國八百載紛爭時間之長,各地雖也有名將,猛將,但他們只能代表一時一地,而無法和春秋戰國中能代表我整個中華大地文化兵法特點的名將們相提並論.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名人,名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Ⅷ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春秋戰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最早的就是諸侯國的劃分:
諸侯們根據自己的血緣和功勞分到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燕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等。
接著,就到了齊桓公(小白)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史稱「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霸主會盟的制度。
然後就是齊桓公死後,因為齊國的內亂,宋襄公接手了中原領袖的位置:
齊桓公死後,豎刁、易牙、開方等為亂,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楚成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擁立齊孝公、平定齊亂之功,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反而見辱於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
往後,因為晉獻公的昏庸,晉文公奪權,在他的治理下,晉國成為了新的霸主: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再往後,楚莊王的改革使楚國國力大增,一戰功成,問鼎中原:
楚莊王任用孫叔敖,整頓內政,悉心改革後,前597年開春,經過一個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包圍鄭國國都,晉國聞訊支援,雙方大戰於邲。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戰功成,問鼎中原(即「楚王問鼎」)。
緊接著,秦國的崛起也隨之而來,秦穆公成為了一代霸主:
秦穆公繼位後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可晉惠公登基後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百里奚之子)等人討伐,並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黃河西岸。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後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秦穆公為了繼續掌控晉國,將女兒懷嬴許配給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後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後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並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盟。由於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姻,被後世多稱為:秦晉之好。
後來晉國發生了著名的事變:三家分晉。自此,春秋時期結束,進入戰國時代。
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資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戰國初期除了三家分晉外,著名的事件還有: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前386年田氏代齊)。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並或淪為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接著,就是各國的變法,第一個變法的國家是魏國,這使魏國成為了當時的第一強國,這次變法就是:李悝變法。
然後各國相繼改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成為最強國的道路,可與魏國的李悝變法並稱戰國時期最成功的兩大變法。
其他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的改革、齊國的鄒忌改革、燕國燕昭王「千金買馬骨」。當然,論效果比起上述兩大變法差太遠了。
注意:這里一並提及,並不是說各國都是這一時期改革的。
然而,天時地利,最強兩國:秦國和齊國爭霸,接下來,就是那著名的「合縱連橫」的時代了: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斗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縱橫(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最終的結果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蘇秦持六國相印。
然後,因為楚國王室的自身原因,楚國開始衰弱。
周赧王八年(前307),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傳統的車兵為騎兵,改車戰為運動戰,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成為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 。秦昭王為了打擊趙國,派穰侯魏冉到齊,約齊愍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聯合五國攻趙。
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愍王放棄帝號,發動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於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聯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此後,趙將趙奢、廉頗,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然而,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燕國聯合秦、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今山東聊城南)大敗齊軍:燕昭王自繼位以來,奮發圖強,卑身事賢,以圖雪恥復仇。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秦則作為間諜出使齊國,勸說齊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齊的力量。二人並與趙、魏、楚等國約定,聯合伐齊。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聯合攻齊,一直攻破齊都臨淄,奪其大部分疆土。齊國只剩下兩座大城,幾近滅亡。
但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不過,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反觀秦國,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餘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
在秦國多年的休生養息後,終於展現了他的「獠牙」,「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也是戰國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食客三千),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該國的滅亡。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秦國因在長平之戰損失嚴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最後,就是秦始皇帝一統天下了:
前230年秦滅韓;前228年秦攻佔趙都邯鄲;前225年秦滅魏;前223年秦滅楚;前222年秦滅燕、趙;前221年秦滅齊,秦王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自此,春秋戰國時代結束,進入秦朝。

閱讀全文

與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怎麼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