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長江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長江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4 09:24:10

Ⅰ 長江的作用是什麼

1.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
2.水力發電
3.豐富的漁業資源
4.灌溉農田

Ⅱ 長江的歷史是什麼

長江位於中國境內,全長6380公里注[1],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僅次於亞馬孫河和尼羅河)。長江古稱「江」、「大江」。一些學者認為「江」這個名字(上古漢語擬音為*kroong)來自南亞語系的少數民族語言,因為在這些語言當中,「河流」一詞的發音和漢語「江」字的上古音相同(例如:孟文:krung,越南語sông,參考羅傑瑞和梅祖麟的文章「古代江南的南亞民族」[[2]])。藏族把長江叫作vbri-chu འབྲི་ཆུ་(含義為「母氂牛的河流」)
長度 6,380 km
源頭海拔 6,621 m
平均流量 31,900 m³/s
流域面積 1,800,000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東海
流經國家 中國
流經地

長江下游南通段的寬闊江面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及上海等11省(直轄市、自治區),最後進入東海;支流還流過甘肅、陝西、貴州、廣西、廣東、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
江段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編輯]
源頭
長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河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全長358公里,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穿過雪山與谷地,出唐古拉山區後北流,切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至葫蘆湖附近再往東流,於囊極巴隴附近接納右岸支流當曲河後,之後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
金沙江
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

Ⅲ 長江的作用是什麼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有的專家認為,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換言之,長江的運能尚有60%待開發。
漁業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還有水力發電等等用處。

Ⅳ 長江的歷史是什麼

古文化重要遺存
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人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7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有些地區就已開始水稻種植。隋唐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是朝廷主要的斂賦地區。
【古人類文化遺址】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
近年來發現,約200萬年前,我國就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被稱為「巫山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會用火。1988年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距今約300~400萬年。以上發現證明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長江中下游繼1975、1976年在湖北鄖縣發現兩顆猿人門齒化石(距今約50~100萬年)之後,1989年該地區又發現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至200萬年,被認為系人類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屬,亦有稱為直立人。屬於上述的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頭蓋骨化石,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是我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湖北長陽發現的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屬早期智人或古人。
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之間的四川「資陽人」,已屬於晚期智人。近些年來,雲南麗江亦有類似發現。
新石器時期開始於約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徵為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發現重要遺存。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范圍甚廣。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西周以後至清代兩千多年間,在廣袤的長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築、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窯址等遺跡及遺址。在長江的上、中、下游,出現了各自孕育、發展、互相影響日趨鼎盛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
【古建築】馮煥闕為東漢幽帝時安州刺史馮煥墓前神道石闕,為四川現存最早的石闕,對研究漢建築、雕刻藝術及文物制度很有價值。平陽府君闕是現存漢闕中雕刻最精美的。
溪州銅柱(湖南永順),是五代後晉刻有盟約的銅柱;玉泉寺鐵塔(湖北當陽),是佛教建築;太和官金殿(雲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觀建築。
安徽黟縣西遞「中國古代民居博物館」,被稱為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傳統文化的縮影。
大屯土司庄園(貴州畢節),為清末彝族土司庄園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鎮)、潛口民宅,是明民居;嶽麓書院。白鹿書院、西秦會館、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築;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禦於一體的少數民族官寨建築(四川馬爾康);還有蘇州庭院等等。
【古墓葬】主要有湖北隨州擂鼓墩古墓群;荊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樂山麻浩崖墓;棘人懸棺墓群;荊州秦漢墓;雲夢秦墓;長沙漢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張衡墓;李時珍墓;明顯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古石刻、碑刻、造像】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樂山大佛;白鶴梁題刻;麥積山石窟;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特別是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歷史地反映雲南邊疆地區與中原的關系,同時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歷史文物。
雲南曲靖的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系宋大理國碑刻,又稱石城會盟碑,是研究大理國史及雲南民族關系的重要實物資料;大理南詔德化碑,是贊揚南詔與唐朝關系的重要碑刻;南京棲霞山石刻,是現存唐碑中最早的行書體碑之一。
【古窯址】湘陰兩晉至唐代的青瓷窯址,宜昌均山窯址,為吳晉時期南方青瓷窯群址,是我國南方早期青瓷重要產地之一;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五代瓷窯遺址,開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義。

Ⅳ 長江的歷史地位是什麼急急急!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Ⅵ 長江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便利的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

豐富的水能用於發電。

長江的能源生產資源極大,但並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電力總蘊藏量估計超過2億千瓦,約佔中國所有江河能源總蘊藏量的2.25/5。瞿塘峽、巫峽與西陵峽附近電力蘊藏的量特別巨大,約相當於長江總蘊藏量的1/5。長江的許多具有巨大落差和水量的支流——例如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與作為洞庭湖和鄱陽湖支流的其他的河流,也擁有產生大量水力發電能源的蘊藏量。可以預期,經由開發長江流域水力發電蘊藏量而防止毀滅性洪水、開發農業新領域與改善農業條件。

龐大的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良好的灌溉資源。

長江以及其支流,加上沿江的湖泊、水澤,帶來了巨大的灌溉資源。長江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

Ⅶ 長江在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當中有什麼作用

一、發達的稻作農業是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產生的基礎

環顧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穀物農業發達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例如西亞地區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麥、大麥種植和綿羊、山羊的伺養的經濟基礎,發達到一定階段以後產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亞的以小麥為主的旱地農業的影響,分別在尼羅河和印度河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產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為主的穀物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在那個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的黃河流域的文明,則是在以小米的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的基礎上發生起來的.這個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幾個文明都是在穀物農業這個基礎上產生的.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在採集、狩獵經濟的基礎上不能產生文明?為什麼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基礎(後面當然也有這樣的文明)發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這樣一些原因.因為農業的產生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它需要對賴以種植的穀物做長期觀察(在野生階段就採集食用),對這些穀物有一些認識.一個是可食性的認識,一個是耐儲藏的特性的認識.這就區別於薯芋等的栽培.至於薯芋的栽培問題,在考古學上很難證明,完全是一個設想,而且無法儲藏,也看不出對文明的起源有什麼影響.而種植穀物,對土壤要有認識.對土壤的肥力要有認識,對水溫有所認識,對季節有所認識,既然要栽培農作物,還要製造相應的農具.種植的農具,收獲的農具,加工穀物的農具,然後,谷類食物做飯吃時,還得有炊具.這套東西整個構成一個文化系統.谷類的生長期,一年一個輪回,它的周期起碼是以年為單位的.這與採集經濟、狩獵經濟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種短期行為,必須有一定的計劃.這樣就使文化本身復雜化.有積攢,有經驗的積累;同時要從事農業生產,還必須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較大的集體,單個人很難去從事農業生產;還必須定居.所以,我們看到農業村落遠遠比那些以狩獵採集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積厚得多,也就是穩定得多.這樣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穩定聚居在一個地方,而且是有一個比較大的人群,他們相互之間會不斷交流經驗,加速了文化的積累,從而也加速了文化的發展.所以,以農業為基礎,以谷類作物農業(不是一般的種植的農業)為基礎產生了幾個古代文明.這種說法是好多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所總結出來的.
現在的谷類作物裡面,最主要的是兩種,一種是小麥,一種是大米.在大米這種谷類作物農業的基礎上產生過文明嗎?過去是問號,要尋求答案主要有兩個地區.一個是印度的恆河流域,一個是中國的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現在是全世界稻米產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麼在長江流域有沒有自身產生文明的土壤?還是說只有等中原文明傳播到長江流域,或者說影響到長江流域,之後才產生了文明?這是擺在考古學者,歷史學者面前的一個問題.由於前些年在長江流域很多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發現,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國文明發展時,不能僅僅是中原中心論,這個文明的發生,如果從多源的角度來考慮,可能更符合事實.那個多源里,當然包括長江流域.我個人覺得,稻作農業對文明產生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它同旱地農業相比,更有優勢,而不是更差.因為稻作農業,基本上是水田農業.水田農業要求把田塊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沒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農業地不平也可以種植.水田則不行,而且搞平田塊後還得在周圍築田埂,用來關水,水不流掉,天旱時,還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澇時,還得想法排水,還得有排灌系統.由於水田必須要有灌溉,這種灌溉實際上也帶來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塊旱地,種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減得很快.所以就必須輪種.《詩經》里不是講到「菑、新、畲」嗎?要輪種,否則產量則要降低.而水田,長江流域的水田,種了幾千年,現在還非常高產,袁隆平院士得了大獎,也就是在這塊土壤上做出來的,而且還能不斷的高產.由於是這樣,這個農田,投入了那麼多人力,農民一般不會輕易捨去.所以,水田農業的農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穩定性更大.當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這樣更有利於文化的積累.由於對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細.這樣就養成一種素養 ,就是使這些農人注意精耕細作,事情搞得很細.這種素養帶到一些手工業上,就會使一些手工業製品做得非常精巧.我們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比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他們製做的陶器、玉器與北方同時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樣,我們在內蒙古地區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窯也很大,很有氣派,但質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製做精巧.幾千年就形成了一個傳統,這個傳統與水土有關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礎上產生一種經濟,然後在這個經濟的基礎上產生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就形成了一種傳統.所以稻作農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在它的基礎上完全有條件產生文明.這個文明,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這些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許多遺存,大家都很關注,在討論文明起源時候,都提到這些文化,這些文化中並沒有青銅器,只有比較發達的稻作農業,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如製造玉器、絲綢等.但誰也不否認,它是在走向文明階段上的一個重大成就,只不過是對它究竟是否已經進入文明了,還是只走到文明的門檻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說,稻作農業是可以在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產生文明的.

二 長江流域發生文明的三個中心
長江流域有三個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長江中游,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農業最早發生的地區.從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一萬多年前就有稻作農業的萌芽了,後來到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 ,稻作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經過大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發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嶺文化階段,出現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業也已相當發達,就已經出現文明的曙光了,這些文化構成一個系統,以後的楚文化與這些文化暫時連不上,中間有缺環.但是它的深層的背景,還是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從中原或是從其它地方過去的,但做為一個文化的整體,應該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這應當沒有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中心.
二是長江下游.這里從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發展系統非常清楚.至於馬家濱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從這些文化看來,已構成一個系統.以後發展到馬橋文化,馬橋文化不管受別的地區的影響多大,也應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盡管中間還有缺環.以後發展到吳越文化.所以長江下游地區也很清楚,它是一個自成系統的文化發展中心,以後成為一個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長江上游地區.主要是四川一帶,過去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寶墩村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發現,知道在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末期,那裡的文化水平已經發展的很高了.接著產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後就是巴蜀文化.所以,這個系統也是很清楚的.
這幾個系統的文化,是不是從黃河流域或中原地區傳過去的呢?完全看不出來,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是有影響有交流.所以我覺得,這幾個文化中心和這幾個地區走向文明的過程,應該說基本上是獨立的,不是從外面傳過去的.也就是說,在這里也產過原生文明 .但這幾個中心之間也還有些亞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帶,跟長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樣,跟長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區比,沒有那麼高的水平.所以認為它們是亞中心.這樣,在長江流域的這些文化的本來面目逐漸被揭示出來了.但這些文明中心,我們怎麼看,它與黃河流域的文明是什麼關系呢?近些年,有的學者提出長江文明的概念,這個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對來講叫黃河文明,這個概念能否成立?我覺得,我們最近一些年,對中國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時又是一體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過去張光直用一個相互作用圈的概念來概括這種情況,費孝通先生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講,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體的.我覺得他們都很貼切地概括了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態勢.到現在, 我們還不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有56個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統一的這么個民族、這么個文化嗎?
那麼,我為什麼不同意叫長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長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個可以概括出長江文明有哪幾個特點,它與黃河文明或別的文明有什麼不同.我們比較一下.如長江下游地區幾個早期的文化吧,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也好,與長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當然有不少關系,但這個關系密切的程度遠不如它與山東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關系密切.至於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與成都平原地區的以寶墩文化為代表的文化的關系,也遠不如這些文化與河南地區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的關系密切.所以,這樣劃一個圈,將關系不密切的劃在一個整體,而將關系密切的又劃開,顯然說不通.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不存在長江文明這個概念.只有長江地區的文明,長江流域的文明,長江流域的多個文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這些文明又是一個整體,就是多元一體.這個整體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如我們講商周時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說良渚很發達嗎?中國早期的玉器中心有兩個,一個是紅山文化,一個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沒良渚文化發達)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繼承紅山文化的,在黃河流域,山東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區很少有玉器.盡管是究竟怎麼受良渚文化影響的,路線不清,時間也不銜接,但良渚的玉器對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又比如商周青銅器上的雷紋、饕餮紋,這些紋飾,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中,基本不見.還有中國文明中的絲綢,在長江流域發生最早,也最發達,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蠶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發現了絹片,也發現了絲帶.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實有許多絲織品隨葬.但是採集不起來了.所以絲綢也是長江流域的下游最發達.中國又是瓷國.瓷器在哪裡最先發生呢?還是長江流域,因為與瓷器關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長江流域發生的.然後,最早的所謂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長江流域發生.到現在,中國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窯也在長江流域.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發現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許多漂亮漆器(現在沒有修復起來),這都是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裡面,最早出現的閃耀著文明光芒的物質文化遺存,最早發生在長江流域.同時,也代表中國文化的特點.
所以,講中國早期文明,不能只講黃河流域,只講中原文明,至少還要講到長江.割裂開來說長江文明、黃河文明都講不通,兩者是多元而又一體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流域在古代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個道理,現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贊先生就這樣認為.商周文化中,鼎鬲兩種器物占重要地位,我們從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發現在黃河流域,鼎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當然商周的擴張主要是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去的,長江流域成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後來成為商周的禮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東西,反而成為一般的生活用器.這樣兩者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復合的文化.原來有鬲的地方有的無鼎或少有,原來有鼎的地方基本上無鬲,到商周時合流了,成為一種鼎鬲文化.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國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體或一統的過程.

Ⅷ 長江的作用有什麼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條大河,也是僅次於尼羅河、亞馬遜河的世界第三條大河。長江流域以全國1/5的面積,承載著全國1/3的人口,創造出佔全國2/5的工農業產值。為了使長江流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更大作用,也為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特建議開展長江流域對中國和世界文明歷史作用與影響研究的建議。
江河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最早的文明是流域文明。黃河、長江流域孕育了中國古代文明,尼羅河流域出現過古埃及金字塔那樣的世界奇跡,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產生了古巴比倫文明,恆河流域則是古印度文明的搖籃。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是告別猿猴之後,伴隨著農業文明逐漸發展起來的。
關於人類起源的學說,有一元論、多元論。前者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非洲的一種古猿,後者認為全世界人種由各種不同的古猿演化而來。1965—1975年金沙江畔發現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1984—1986年三峽地區巫山縣發現距今200萬年前古人類化石(亦稱「巫山少女」),都比北京周口店遺址發現距今40—50萬年間的北京人為早。這些發現不僅動搖了東亞人口的大多數起源於非洲的說法,也說明長江同樣是人類的搖籃。
長期以來,華夏兒女篤信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而且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近些年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有力地說明長江流域同樣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多年。2001年和近年來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地理分布一再表明,南方明顯多於北方,進一步證明南方與北方一樣,同為中華文明發源之地。
中國遠古文明的輝煌燦爛是以獨特的農耕文化為根基的,中國農業文明的核心是水稻文化。過去傳統的說法,中國的水稻是7000年前從印度傳入的。近年來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長江流域是世界水稻最早的發源地。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的起源大致情況為:東亞稻作半月弧和西亞麥作半月弧均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美洲種植玉米的歷史為6500年,三者分別是東亞文明、西亞文明、美洲文明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稻桿葉,距今8000多年的湖南澧縣城頭山、彭頭山、八十土當的水稻農業規模和上萬粒稻穀米粒,距今8000—9000年前的江西省萬年仙人洞栽培稻遺存,距今12500年湖南永州道縣玉蟾岩人工栽培稻,上述重大考古發現,一次又一次改寫稻作農業起源的歷史,也說明長江中下游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為人類農業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人類社會的文明史經歷了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並孕育著生態文明。早在上世紀80年代經濟界就有人說,未來最有希望的經濟增長區,就世界范圍來說是亞太地區,就亞太地區來說是中國,就中國來說則是長江經濟區。
長江是中國的長江,也是世界的長江。我們應當有超越前人的發展戰略時空觀,從更高更廣的視野描繪長江的未來,開展長江流域對中國和世界文明歷史作用與影響的研究,應當成為長江技術經濟學會的重要工作之一。
為此,建議把歷史、現實、未來的研究相結合,組織相應的力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長江流域在人類文明與中華文明歷史上作用與地位的研究;二是長江流域怎樣進一步開發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爭取一席之地;三是長江流域怎樣發揮自己的技術經濟優勢和水資源優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四是長江流域怎樣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成為全世界的典範

閱讀全文

與長江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