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的詳細官職表官職表
萬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前後左右將軍
中二千石
太常 光祿勛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衛尉 執金吾
真二千石
諸侯相 詹事
二千石
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 詹事 將作少府 大長秋 長樂少府 長信少府 典屬國 水衡都尉 京兆尹 左
馮翊 右扶風 京輔都尉 左輔都尉 右輔都尉 司隸校尉 諸侯相 郡太守 長信中太僕 諸侯太傅 諸侯
御史大夫 諸侯中尉 中少府 左曹 右曹 大郡都尉 州牧 長陵令
城門校尉 中壘校尉 屯騎校尉 步兵校尉 越騎校尉 長水校尉 胡騎校尉 射聲校尉 虎賁校尉
比二千石
丞相司直 光祿大夫 五官中郎將 左中郎將 右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 監羽林中郎將 西域都護 奉都
尉駙馬都尉 騎都尉 郡都尉
護軍都尉
千石
丞相長史 大司馬長史 御史中丞 太常丞 光祿丞 衛尉丞 太僕丞 大鴻臚丞 宗正丞 大司農丞
少府丞 廷尉正監 廷尉左丞 廷尉右監 諸侯郎中令 諸侯仆 萬戶縣令
將軍長史 執金吾丞
比千石
太中大夫 郎中車將 郎中戶將 郎中騎將 謁者僕射 期門僕射
比八百石
諫大夫
六百石
將作少府丞 詹事丞 水衡都尉丞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京兆丞 左馮翊丞 右扶風丞 京輔都尉丞
左輔都尉丞 右輔都尉丞 郡長史 州刺史 郡太守丞 郡都尉丞 萬戶縣令 朔方刺史 太子門大夫 太子
庶子 太常掌故 武騎常侍 公車司馬令 大廄令 未央令 家馬令 車府令 路軨令 騎馬令 駿馬令 式
道左候 式道右候 式道中候 廩犧令 閭師
比六百石
博士 議郎 左中郎 右中郎 五官中郎 戊已校尉 太子洗馬 謁者
五百石
縣長
四百石
縣丞 縣尉
比四百石
五官侍郎 左侍郎 右侍郎
三百石
次縣長
比三百石
五官郎中 左郎中 右郎中
二百石
左馮翊卒史 縣丞 縣尉
百石
御史屬 左右內史卒史 郡國五經卒史 大行卒史 長安游繳 長安獄吏
比百石
斗食佐史
*本表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續漢書·百官志》等寫成。
(二) 三國魏職官品位表* 第一品
黃鉞大將軍 三公 諸國王、 公、 侯、 伯、 子、 男大丞相
第二品
諸四征、 四鎮、 車騎、 驃騎將軍 諸大將軍
第三品
侍中 散騎常侍 中常侍 尚書令 左、 右僕射 尚書 中書監、 令秘書監 諸征、 鎮、安、 平將軍
光祿大夫 九卿 司隸校尉 京兆、 河南尹 太子保、 傅大長秋 太子詹事 中領軍 諸縣侯 龍驤將軍
征虜將軍 輔國將軍
第四品
城門校尉 武衛、 左衛、 右衛、 中堅、 中壘、 驍騎、 游騎、 前軍、左軍、右軍、 後軍、 寧朔、建威、建武、
振威、 振武、 奮威、 奮武、 揚威、揚武、 廣威、 廣武、 左右積弩、 積射、 強弩等將軍 護軍 監軍 五營
校尉 南、北、東、西中郎將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州領兵刺史 烏丸、諸匈奴、 護羌蠻夷等校尉 諸鄉侯
第五品
給事中 給事黃門侍郎 散騎侍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 符節令 冗從僕射 羽林監 太
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仆 太子衛率 諸軍司 北軍中候 都督護軍 西域校尉 西
戎校尉 禮見諸將軍 鷹揚、折沖、 輕車、虎烈、宣威、威遠、 寧遠、 伏波、虎威、 凌江等將軍 太學博士
將兵都尉 牙門將 騎督 安夷、撫夷護軍 郡太守 國相、內史 州、郡、國都尉 國子祭酒 諸亭侯 州
單車刺史
第六品
尚書左、 右丞 尚書郎中 秘書丞、郎 著作郎 治書侍御史 部曹侍御史 諸督軍 奉車、 駙馬都尉 諸
博士 公府長史、 司馬 驃騎將軍長史、 司馬 車騎將軍長史、 司馬 廷尉正、監、平 將兵助郡尉置司馬史
卒者 諸護軍 太子侍講 太子門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常從虎賁督、 司馬督 水衡、 典虞、 牧官都尉 司
鹽都尉 度支中郎將、 校尉 司竹都尉 材官校尉 驃騎、車騎、衛將軍府從事中郎 四征鎮公府從事中郎
公車令 諸縣、 署令千石者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內將軍 殿內典兵 黃門冗從僕射 諸關內名號侯 諸王、
公友
第七品
期門郎 諸國公謁者 殿中監 諸卿、 尹丞 諸獄丞 太子保、 傅丞 諸軍長史、司馬秩六百石者 護羌、
戎、 蠻、 夷、 越、 烏丸校尉長史 護羌、 戎、 蠻、 夷、 越、 烏丸校尉司馬 諸公正、 行參軍 諸大將軍正、 行
參軍 諸持節督正、 行參軍 二品將軍正、 行參軍 門下督 中書通事舍人 尚書曹典事 中書佐著作郎 太
子洗馬 北軍中候丞 城門、五營校尉司馬 宜禾、 伊吾都尉 度支都尉 典農都尉 諸封公保、 傅、 相、 郎中
令及中尉、 大農 監淮海津都尉 諸國文學 太子食官令、 舍人 單於率正 都水參軍 諸縣令、 相秩六百石
以上者 左、 右都尉 武衛、 左衛、 右衛長史 武衛、 左衛、 右衛司馬 京城門候 諸門候副 散牙門將 部
曲督 殿中中郎將、 校尉 尚葯監 尚食監 太官食監 中署監 南、 北軍監 中廷御史 禁防禦史 小黃門
諸署長 謁者 靈芝園監 黃門署丞 中黃門 太中、 中散、 諫議三大夫 議郎 三台五都侍御史 太廟
令諸公府掾、 屬諸府記室 符璽郎 門下郎 中書主事通事
第八品
尚書、 中書、 秘書、 著作各省署之主書、 主圖、 主譜令史 太常齋郎 京城門郎 四安、 四平將軍長史
四安、 四平將軍司馬 三品將軍正、行參軍 四品將軍正、行參軍 郡丞 西域戎部譯長 諸縣、 署令千石以上
者丞 州、 郡、 國都尉司馬 司鹽、 司竹監丞 水衡、 典虞、 牧官都尉司馬 材官校尉司馬 秘書校書郎 東
宮摘句郎 諸雜署長 關谷長 王太妃、 公主家令 諸部護軍司馬 王、 郡公諸雜署令 國子、 太學助教 諸
京城四門學博士 諸國常侍、 侍郎 殿中都尉司馬 殿中羽林郎 左、 右、 度支中郎將司馬 黃門從官 諸雜
號宣威將軍以下五品將軍長史、 司馬 蘭台、謁者、都水使者令史 門下禁防 校尉部司馬 軍司馬 假司馬
諸鄉有秩、 三老 諸州郡防門 尚書、 中書、 秘書令史
第九品
蘭台、殿中、 謁者及都水使者書令史 諸縣令、長、相 關谷塞尉 倉簟河津督監 殿中監典事 總章戲
馬監 諸紙署監 王郡公侯諸署長 司理治書 異族封公世子庶子 國謁者大夫 諸署丞 諸王太妃及公主家
仆、 丞公主行夜督郎 太廟令行夜督郎 太子掌固 主事候郎 王官舍人副散部曲將 武猛中郎將、校尉
別部司馬、 軍司馬、 假司馬
* 本表據《通典》、洪飴孫《三國職官表》而作。
(三) 晉代職官品位表* 第一品
公諸位從公者 開國郡公、 縣公
第二品
特進 驃騎、 車騎、 衛將軍 諸大將軍 諸持節都督 開國縣侯、 伯、 子、 男
第三品
侍中 散騎常侍 中常侍 尚書令、僕射 尚書 中書監、 令秘書監 諸征、 鎮、 安、平將軍 中軍、
鎮軍、撫軍、 前、 後、 左、 右、 征虜、輔國、 龍驤等將軍 光祿大夫 諸卿、 尹太子保、 傅大長秋 太子
詹事 司隸校尉 中領軍 中護軍 縣侯
第四品
武衛、左衛、右衛、 中堅、 中壘、驍騎、游擊、 前軍、左軍、右軍、後軍、 寧朔、建威、振威、奮威、 揚
威、廣威、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等將軍 五營校尉 左右積弩、積射、強弩等將軍 城門校尉 護
軍監軍 東、西、南、北中郎將 州刺史領兵者 護匈奴中郎將 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校尉 御史
中丞 都水使者 鄉侯
第五品
給事中 給事黃門侍郎 散騎侍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 冗從僕射 羽林監 太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太子衛率 諸軍司 北軍中候 西域校尉 禮見諸將軍 鷹
揚、折沖、輕車、武牙、威遠、寧遠、虎威、材官、伏波、凌江等將軍 牙門將 騎督 安夷、撫夷護軍 郡
太守 國相、 內史 州、郡、 國都尉 亭侯
第六品
尚書左、右丞 尚書郎 治書侍御史 侍御史 諸督軍 奉車、駙馬、騎等都尉 諸博士 公府長史、司
馬、從事中郎 二品將軍、諸大將軍、特進、都督、 中護軍之長史及司馬 廷尉正、監、平 秘書丞 秘書郎
著作郎 黃沙治書侍御史 諸護軍長史、司馬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司鹽都尉、度支中郎將、校尉 材
官校尉 王郡公侯郎中令及中尉、大農 王傅、師 王國將軍 諸縣令秩千石者 太子門大夫、中舍人、司馬
督太子常從虎賁督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中將軍 黃門令 黃門冗從僕射 關內名號侯
第七品
殿中監 諸卿、 尹丞 符節御史 黃沙典事 太子保、 傅、 詹事丞 諸軍長史、 司馬秩六百石者 護匈奴
中郎將長史、司馬 護羌、 戎、 夷、 蠻、越、烏丸校尉長史 護羌、戎、夷、 蠻、 越、 烏丸校尉司馬 北軍中候
丞城門、五營校尉司馬 宜禾、伊吾都尉 監淮海津都尉 中書通事舍人 尚書典事 太子洗馬、食官令、
舍人 諸縣令秩六百石者 左、 右都候 閶闔門司馬 城門候 大官食監 中署監 小黃門 諸署令 謁者
黃門諸署丞 中黃門 太中大夫 中散大夫 諫議大夫 議郎 關外侯
第八品
門下中書主事通事 散騎、 集書、 中書、 尚書、秘書、 著作諸省之治書、 主書、 主圖、 主譜令史 郡丞
四安、 四平將軍長史 四安、 四平將軍司馬 水衡、典虞、 牧官、 典牧都尉司馬 材官校尉司馬 州、郡、 國
都尉司馬 司鹽、司竹監丞 諸縣令、長 關谷長 諸縣、署令千石者之丞、尉 王郡公侯諸侍郎、諸雜署令
王太妃、公主家令 副散督司馬、長史 部曲將 羽林郎 黃門從官 雜號宣威將軍以下
第九品
蘭台、 謁者、 都水、 黃沙令史 門下、 散騎、 中書、 尚書、 秘書令史 殿中、 蘭台、 謁者、 都水、 黃沙書
令史 諸縣、署令長之丞、 尉關谷塞護道尉 王郡公侯諸署長 司理治書 中大夫 署丞 王太妃家丞、仆、
舍人 公主家丞、仆、舍人 副散部曲將 武猛中郎將、 校尉 別部司馬、 軍司馬、 軍假司馬
* 本表據《通典》、 《晉書·職官志》而作。
(四)南朝宋職官品位表*
第一品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大將軍 諸位從公者
第二品
特進 驃騎、 車騎、衛將軍 諸大將軍 諸持節都督
第三品
侍中 散騎常侍 尚書令 尚書僕射 尚書 中書監、 令秘書監 諸征、 鎮、 安、 平將軍 中軍、鎮軍、
撫軍、前、 後、 左、 右、 征虜、冠軍、 輔國、 龍驤等將軍 光祿大夫 諸卿、 尹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 大長
秋太子詹事 領軍 護軍 縣侯
第四品
左衛、右衛、驍騎、游擊、 左軍、 右軍、 前軍、 後軍將軍 左、右中郎將 屯騎、 步兵、 越騎、 長水、 射
聲等五校尉 寧朔、 建威、 振威、 奮威、 揚威、廣威、 建武、 振武、 奮武、 揚武、 廣武將軍 東、 西、 南、北
中郎將 刺史領兵者 戎、 蠻校尉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鄉侯
第五品
給事中 黃門、散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 冗從僕射 羽林監 積射、 強弩將軍 太子中
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衛率 鷹揚、折沖、輕車、揚烈、 寧遠、材官、伏波、凌江將軍 刺史不領
兵者 郡太守 國內史、相 亭侯
第六品
尚書丞 尚書郎 治書侍御史 侍御史 奉車、駙馬、騎等三都尉 博士 撫軍將軍以上及持節都督、領
軍、護軍之長史、司馬 公府從事中郎 廷尉正、監、評 秘書丞 秘書郎 著作郎 王、國公之郎中令、中
尉、大農、 師、 友、文學 諸縣、 署令千石者 太子門大夫 殿中將軍、 司馬督 雜號護軍 關中侯
第七品
謁者 殿中監 諸卿、尹丞 太子傅丞、詹事丞、衛率丞 諸軍長史、 司馬秩六百石者 諸府參軍 戎、
蠻府長史及司馬 公府掾、屬 太子洗馬、舍人、食官令 諸縣令六百石者
第八品
內台正令史 郡丞 諸縣、 署長 雜號宣威將軍以下
第九品
內台書令史 外台正令史 諸縣、 署之丞、 尉
* 本表據《宋書·百官志》、《通典》而作。
(五)南朝梁職官品位表* 十八班
丞相 太宰 太傅 太保 大司馬 大將軍 太尉 司徒 司空
十七班
諸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者 左、 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者
十六班
尚書令 太子太傅 左、 右光祿大夫
十五班
尚書左僕射 太子少傅 尚書僕射、右僕射 中書監 特進 領軍將軍 護軍將軍
十四班
中領軍 中護軍 吏部尚書 太子詹事 金紫光祿大夫 太常卿
十三班
中書令 列曹尚書 國子祭酒 宗正、 太府卿 光祿大夫
十二班
侍中 散騎常侍 左、 右衛將軍 司徒左長史 衛尉卿
十一班
御史中丞 尚書吏部郎 秘書監 通直散騎常侍 太子左、 右衛率 左、右驍騎將軍 左、右游擊將軍
太中大夫 皇弟皇子師 司農、 少府、 廷尉卿 太子中庶子 光祿卿
十班
給事黃門侍郎 員外散騎常侍 皇弟皇子府長史 太僕、大匠卿 太子家令、率更令、仆 揚州別駕 中
散大夫 司徒右長史 雲騎、 游騎將軍 皇弟皇子府司馬 朱衣直閣將軍
九班
尚書左丞 鴻臚卿 中書侍郎 國子博士 太子庶子 揚州中從事 皇弟皇子公府從事中郎 大舟卿 大
長秋 皇弟皇子府諮議 嗣王府長史 前軍、 左軍、右軍、 後軍及嗣王府司馬 庶姓公府長史、 司馬
八班
秘書丞 太子中舍人 司徒左西掾 司徒屬 皇弟皇子友 散騎侍郎 尚書右丞 南徐州別駕 皇弟皇子
公府掾、 屬皇弟皇子單為二衛司馬 嗣王、 庶姓公府從事中郎 左、 右中郎將 嗣王、庶姓公府諮議 皇弟
皇子之庶子府長史、 司馬 蕃王府長史、 司馬 庶姓持節府長史、 司馬
七班
屯騎、 步兵、越騎、長水、 射聲等五校尉 太子屯騎、太子步兵、太子翊軍等東宮三校 皇弟皇子府中錄
事、 中記室、 中直兵參軍 南徐州中從事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蕃王府諮議
六班
太子洗馬 通直散騎侍郎 司徒主簿 尚書侍郎 著作郎 皇弟皇子府功曹史 五經博士 皇弟皇子府錄
事、記室、中兵參軍 皇弟皇子荊、江、雍、郢、南兗五州別駕 領軍長史、司馬 護軍長史、司馬 嗣王府、
庶姓公府掾屬 南台治書侍御史 廷尉正、監、平 謁者僕射 太子門大夫 庶姓公府諮議 嗣王府中錄事、
中記室、 中直兵參軍 庶姓公府中錄事、 中記室、 中直兵參軍
五班
尚書郎中 皇弟皇子文學及府主簿 太子太傅丞 太子少傅丞 太常丞 皇弟皇子湘、豫、 司、益、 廣、
青、衡七州別駕 皇弟皇子荊、江、 雍、郢、南兗五州中從事 嗣王庶姓荊、江、雍、郢、南兗五州別駕 皇
弟皇子國郎中令 虎賁中郎將 冗從僕射 羽林監 太子旅賁中郎將 太子冗從僕射 嗣王府功曹史 庶姓公
府錄事、記室、 中兵參軍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錄事、 中記室、 中直兵參軍 蕃王府中錄事、 中記室、 中直兵
四班
給事中 皇弟皇子府正參軍 中書舍人 建康正、 監、 平皇弟皇子北徐、 北兗、梁、交、 南梁五州別駕
皇弟皇子湘、 豫、 司、 益、 廣、青、衡七州中從事 嗣王庶姓湘、 豫、 司、 益、 廣、 青、 衡七州別駕 嗣王庶
姓荊、江、雍、 郢、南兗五州中從事 宗正、太府、衛尉、 司農、 少府、廷尉、 太子詹事等丞 積射、強弩將
軍太子左、 右積弩將軍 皇弟皇子國大農 嗣王國郎中令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蕃王府功曹史 皇弟皇子之
庶子府、蕃王府錄事、記室、 中兵參軍 嗣王府 庶姓公府主簿
三班
太子舍人 司徒祭酒 皇弟皇子公府祭酒 員外散騎侍郎 皇弟皇子府行參軍 太子太傅五官、 功曹、 主
簿太子少傅五官、 功曹、 主簿 左、 右衛將軍司馬 公車令 胄子律博士 皇弟皇子越、 桂、 寧、 霍四州別
駕皇弟皇子北徐、北兗、 梁、 交、 南梁五州中從事 嗣王庶姓北徐、 北兗、 梁、交、南梁五州別駕 嗣王庶姓
湘、 豫、 司、 益、 廣、 青、 衡七州中從事 嗣王府、 庶姓公府正參軍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蕃王府主簿 武衛
將軍 光祿丞 皇弟皇子國中尉 太僕、 大匠丞 嗣王國大農 蕃王國郎中令 庶姓持節府中錄事、 中記室、
中直兵參軍 北館令
二班
秘書郎 著作佐郎 揚、 南徐州主簿 嗣王府、庶姓公府祭酒 皇弟皇子單為領軍、 護軍、 太子詹事、 左
衛將軍、 右衛將軍等職之五官、 功曹、 主簿 太學博士 皇弟皇子國常侍 奉朝請 國子助教 皇弟皇子越、
桂、 寧、 霍四州中從事 皇弟皇子荊、 江、 雍、 郢、 南兗五州主簿 嗣王庶姓越、 桂、 寧、 霍四州別駕 嗣王
庶姓北徐、 北兗、 梁、 交、 南梁五州中從事 鴻臚丞 尚書五都令史 武騎常侍 材官將軍 明堂、 二廟、 帝
陵令 嗣王府、 庶姓公府行參軍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參軍 蕃王國大農 庶姓持節府錄事、 記室、 中兵參軍
庶姓持節府功曹史
一班
揚、 南徐二州西曹、 祭酒從事 皇弟皇子王國侍郎 嗣王國常侍 揚、 南徐州議曹從事 東宮通事舍人
南台侍御史 大舟丞 二衛屬下殿中將軍 太子二率屬下殿中將軍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蕃王府行參軍 蕃王
國中尉 皇弟皇子湘、 豫、 司、 益、 廣、 青、 衡七州主簿 皇弟皇子荊、 雍、 郢南兗四州之西曹、 祭酒、 議
曹從事 皇弟皇子江州西曹、 議曹、 祭酒、 部傳從事 嗣王庶姓越、 桂、 寧、 霍四州中從事 嗣王庶姓荊、
江、 雍郢、 南兗五州主簿 庶姓持節府主簿 汝陽、 巴陵二國郎中令 太官、 太樂、太市、太史、太醫、太祝、
東冶、 西冶、 左尚方、 右尚方、 南武庫、 北武庫、車府等令
* 本表據《隋書·百官志上》、《通典》而作。
❷ 漢代假司馬印章是什官職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
今天的話,中央軍委主席就是國家主席,大將軍,大司馬什麼的應該是中央軍委副主席,那司馬就相當於正大軍區職,就是海、空、二炮及武警部隊的司令員及政治委員或者總參謀部,總政治部二部的正、副職領導。
❸ 漢代時的從事,別部司馬,別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1、「從事」即「從吏史」,亦稱從事掾,是漢代刺史的佐吏,可看作領導的秘書。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2、「別部司馬」,秦漢時將軍所領的兵分部由軍司馬統率,其統領別部者,所領兵額多少則各隨時宜,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
3、「別駕」也稱「別駕從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視轄境時,其別乘驛車隨行,相當於紀檢委秘書。
4、相關背景:
漢朝是繼秦朝以後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漢朝官制內容豐富,包括西漢官制和東漢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這時期,封建地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統治,在職官制度上確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繼續實行地方的郡縣制體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架構,這一制度到漢代時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
(3)歷史上漢代軍假司馬是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別駕從事史,官名。亦稱別駕從事,簡稱「別駕」。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官。
按照國家制度,司隸校尉可以有從事史12人、假佐25人,共37人的僚屬,其中,別駕就是從事史的一員。
據《後漢書 百官志》中對別駕崗位職責的描述:別駕是在司隸校尉出巡辦公的時候,負責奉引、錄眾事(安排行程、把工作匯總匯報)的官員。這個崗位的性質就和我們現在的秘書差不多。
至於為什麼把這個官職稱為別駕,是因為一項制度。
因為司隸校尉坐車出巡,是一個人坐一輛車,下屬都是幾人合乘一輛車。而別駕從事史地位比較高,有資格獨乘一車,所以稱為別駕。東漢末期,別駕只能是司隸校尉屬官的制度被打破,各州刺史、州牧都可以自辟別駕,不過,此時的別駕和以往的不同。
在西漢和東漢初期,別駕屬於國家在編人員,拿著國家俸祿。而東漢末期的別駕,屬於刺史、州牧私辟,屬於私人僚屬,沒有納入國家公務員編制。如後漢益州劉璋的手下張松就是私辟別駕。
別部司馬應該是沒有國家編制的,手下率領的士兵也是沒有國家正式軍籍的編外軍官。如果是正式編制,人數就不能多少各隨時宜。筆者認為這是朝廷為了給有些立了功勞,可是又納不入國家正式編制的軍人們的一個安慰。
如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就是在攻破臨潁黃巾軍的時候立下功勞,被封為別部司馬的。關羽和張飛也是在劉備擔任平原相的時候,分別擔任別部司馬,替劉備分掌部曲。
因此,別部司馬和清朝的外委把總比較類似,都是低級軍官,都是沒有正式編制,都是為了安撫有功人員而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
❹ 假司馬是什麼官
官名。漢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貳之意。假司馬即司馬的副貳。余類此者甚多,如假候,即軍候(軍曲候)的副貳。
❺ 急!歷史或考古學家來。詔假司馬是什麼官職印章價值。有什麼作用
詔假司馬是皇帝專門派遣的司馬的二副,相當於候補司馬。古時候司馬的印章價值很高,掌管軍事之職,起調動軍事裝備的作用。自唐代起,逐漸變為虛職,印章作用不大。
司馬和長史合稱為「上佐」,是個地方小官,唐制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況下,司馬並無具體職任,司馬不親實務,朝廷多用以優待宗室或安置閑散官員等,所以白居易稱這類官為「送老官」。約相當於現在的秘書和顧問。
在古時候,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到了唐朝,司馬已經是很低級的職務了,而且京官被貶,一般是被貶為司馬。所以唐朝司馬是個很特殊的官職,沒有實權,只領俸祿,每天都是遊山玩水的。
而且一般情況下,官員們不會跟他們交往,因為如果交往了,被人抓到把柄,有可能會被罷職。而且這些司馬很有可能還會回到京城做官,所以只能敬而遠之。
(5)歷史上漢代軍假司馬是什麼官職擴展閱讀:
司馬作為姓氏的出現
而明清之前,司馬都是作為一個職位的稱呼存在,但是最後到了明清兩代的時候,司馬才正式成為了一個姓氏。對於司馬這個官職,其實都是由於最剛開始對於一個官職的稱呼,最後演變成了一個姓氏。
例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司馬相如,司馬華龍,司馬小加,司馬瑞東,司馬平邦,司馬悲風等。
司馬(sī mǎ)是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復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
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
❻ 司馬在古代是什麼官職寅假是什麼意思
一為中央官名: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二為軍官名: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 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寅假是人名,趙鞅呼司馬寅曰:『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