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東京站歷史有多久

東京站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0 00:32:09

⑴ 日本 歷史有多長

權威回答:
在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不過今日的考古證據卻表明,古代的日本是由眾多的部落國家以及自東北亞遷徙來的游牧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在彌生時代時期,伴隨著來自中國和朝鮮人的移入,出現了陶器和鐵、銅器;還出現的成塊的水田,日本成為了一個農業佔主要地位的社會。

公元3世紀後半期到4世紀初,日本已經出現了統一政權—大和王權。這段時期,日本透過朝鮮諸國及一直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打倒了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了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徳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階,並頒布了憲法十七條,試圖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徳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暗殺了蘇我入鹿,掌握了政權。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國的政治制度,試圖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了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日本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了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修建於平安時代的平等院鳳凰堂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盪,律令制鬆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此後到1192年成立鐮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這一時期,隨著地方庄園勢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央政府的內亂,武士階層逐漸上升到權力的中心。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了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范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政治勢力,1159年,發生賓士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亂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

1192年,武士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開始了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源賴朝過世後,賴朝妻子的娘家北條氏實力擴大。三代以後權利轉歸北條氏之手。承久之亂後,北條氏的合議制執權政治達於全盛。1232年(貞永元年),北條泰時制訂法典《御成敗式目》[6](《貞永式目》)。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1274年(文永十一年)與1281年(弘安四年),蒙元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北條氏實行一族獨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農民的聯合武裝團體到處進行反幕活動。幕府由盛轉衰。後醍醐天皇乘機發動正中之變與元弘之變。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1333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鐮倉,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並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武士們支持足利尊氏,於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光明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逃到吉野山中,仍堅持自己才是正統。於是出現了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對立的朝廷。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建立了室町幕府。南北朝的征戰持續了將近60年,1392年才告結束。

江戶時代的日本城堡(姬路城)室町幕府末期發生了應仁之亂,日本進入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1573年,織田信長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二條御所,將足利義昭流放到河內國,室町幕府滅亡。日本歷史進入安土桃山時代。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因家臣明智光秀叛變而被害。信長重臣羽柴秀吉繼承了其勢力,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6年,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1590年完全統一了日本,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合,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秀吉在1592年發動侵朝戰爭。1598年7月,秀吉在伏見城過世,日軍開始撤出朝鮮半島。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了關原之戰的勝利。1603年,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消滅了豐臣氏,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日本步入江戶幕府的時代。江戶幕府實行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及穢多、非人等賤民,嚴格限制階級間的流動。

佩里的「黑船」敲開了日本的國門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種子島,這是日本第一次接觸歐洲人。時日本正值戰國紛擾,葡萄牙人將火槍帶入日本,並快速普及。天主教也在這時進入日本。然而傳教活動與發達的貿易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1641年幕府把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奉行鎖國政策。鎖國期間日本只與荷蘭和中國進行貿易。鎖國政策奉行了200多年,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才重新敲開了日本的國門。與西方重新接觸後的日本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台長時間的缺席已造成相當程度上的落後。幕府末年暴動頻繁,幕藩體制搖搖欲墜。在以西南四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開啟了一場全國性的倒幕尊皇運動。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成立。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多項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1889年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整頓內政的同時日本也在進行對外擴張。1879年,日本滅亡了琉球國;1895年與滿清爆發甲午戰爭並取勝,獲得了台灣與巨額賠款;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取得了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樺太)。1910年強迫韓國簽訂了日韓合並條約,使朝鮮半島成為了日本的一部分。

20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逐漸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日本進入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1923年9月,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死亡人數達13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對台灣銀行的救濟失敗,引發全國性金融危機;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這期間濱口內閣失敗的經濟政策引發人民的嚴重不信任,右翼勢力藉此擴張。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廣田弘毅組閣,軍部對政治的干預進一步增強。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給中國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與人口死亡。1941年日軍偷襲位於夏威夷的美國軍港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侵略東南亞及大洋洲。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戰爭後期,日本本土受到盟軍的密集轟炸,造成數百萬人喪生與工業設施的損毀。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月15日,裕仁天皇透過電台廣播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廣島原爆圓頂從戰敗到1952年期間,日本實際被美國主導下的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統治 ,美軍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1950年,伴隨韓戰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入聯合國。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同年日本加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1973年,由於能源危機,日本經濟由高速成長轉入安定成長階段,但成長速度仍是西方先進國家中的前列。日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戰後的日本長期由自民黨執政,是為所謂「55年體制」,直到1993年才告瓦解。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財政赤字龐大,加上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已穩健復甦,逐漸擺脫了長期低迷的局面。

⑵ 東京站的簡介

東京站(Tokyo Station Hotel)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內商業圈的中心,分上下兩層站台的復合型車站,目前使用中的線路有:東北新干線、山形新干線、秋田新干線、上越新干線、長野新干線、東海道線、中央線(快速)、總武線(快速)、橫須賀線、京葉線、山手線、京濱東北線、成田特快、東海道新干線、東京地下鐵、丸之內線(車站代碼:M-17)。

⑶ 從日本東京到京都最快的走法是什麼要多少時間

綜合各種因素最快的交通方式是乘坐新干線,會有快慢車之分,但是大多數都是2小時18分,13910日元。可以在這個網址查詢時刻表:https://www.tabi-o-ji.com/go/sche/result/?q=ZWsoaNil

另外其他交通工具還有:

  1. 夜間巴士。舒適度一般,但便宜,6000日元左右,快的6個小時左右到達京都。最好預約,請參考:https://www.bushikaku.net/search/kyoto_tokyo/

  2. 飛機。不過距離京都最近的機場是大阪伊丹機場,但是航班比較多的是大阪關西機場。機票7000日元左右,飛行時間1小時30分鍾。從關西機場可以坐大巴,近鐵,JR列車到京都站。但是算上安檢,飛機起降,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等因素總體比較差。
    關西機場的交通信息:https://www.kansai-airport.or.jp/cn/access

    整體價格:新干線>飛機>夜巴
    整體耗時:夜巴>飛機>新干線

⑷ 日本歷史大約有幾年

大約有2000年。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4)東京站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

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

⑸ 日本有多久的歷史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
國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白色。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傳說日本是天照大神創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孫。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 (右圖)
國歌:《君之代》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石:水晶
現任天皇:明仁(年號「平成」)1989年即位,日本人有部分人用天皇年號記年的習慣
皇後:美智子(婚前名:正田美智子,日本有婚後夫妻合為一姓的習慣,但多為女性改為夫姓)
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福田康夫
日本國於1956年12月18日加入聯合國
舊名:倭國(《山海經》倭屬燕,古代代稱)、東洋(東灜)、扶桑
人口:1.2777億人(截至日本總務省2008年1月1日估計),其中男性為6233萬人;女性為6542萬人。日本出現嚴重少子化及老齡化現象。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總人口21%。
民族與宗教:
主要民族為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
東京(とうきょう)(Tokyo),人口約1229萬(截至2003年2月)。東京為日本最大的城市,1月平均氣溫3℃,8月氣溫為25℃。
國名由來: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倒幕運動:
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家。1853年,美國軍艦來到日本,強迫日本「開國」。此後,美國和其他國家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面對民族危機,日本國內爆發了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並於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權,年號「明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2、面積和地區劃分
根據1998年的最新測量,包括北方四島(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現已被俄佔)在內,日本國土總面積37788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俄羅斯的1/45,中國和美國的1/25。 日本的國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4個大島和6848個小島組成,東西寬300公里,南北長3500公里。 日本的國土習慣上自北向南分為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8個地區,不是行政上的劃分。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
3、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說.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4、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5、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6、地貌地質
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潟縣中越地震都是芮氏地震規模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歸屬存在爭議)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日本是島國,又深受黑潮影響,海洋性氣候顯著,櫻花很美。

⑹ 東京站的歷史

丸之內側站房原貌
首段路線於1872年通車而成為日本首條鐵路,之後於1889年全線通車的官設鐵道東海道本線,原本以座落於現今汐留一帶的新橋停車場作為東京側端點站。另一方面,日本鐵道(私營鐵路;1906年國有化)設置於上野的端點站,也在1883年隨著通往東北地方的本線通車而啟用。為了實現以鐵路直結新橋與上野的構想,在1889年定案的「東京市區改正計劃」中,即規劃新建直結兩地的高架鐵道線。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在新線中段興建「中央停車場」的方案。 後來受到日俄戰爭影響,高架新線與中央停車場的實際建設作業被迫中斷。前者於1908年恢復興建;後者則由辰野金吾、葛西萬司於1906年12月開始著手設計(丸之內側)站房,並於1908年3月動工。1910年9月,高架新線通車至中央停車場建地附近時,曾經設置「吳服橋臨時站」(東京站啟用後即廢止)。1914年12月14日,車站興建工程全部完成;12月20日正式啟用。當時設有電車用月台、汽車(非電化列車)用月台各2座,9線主要軌道,以及客車調車場和蒸氣機車庫。原本因為站房位置被設定為正對著宮城(皇居舊稱)而得名的中央停車場,也在啟用前不久改名為「東京站」(東京驛)。
東京站啟用之初,於東京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平均一天僅約9,500人次(1914年),站區周圍的其他交通設施(像是當時作為都市運輸主力之一的路面電車)也尚未設置完備。不過,隨著中央線、東北本線的服務范圍延伸至東京站,以及京濱線(後來的京濱東北線)、山手線區間營運型態的確立,利用東京站的旅客數量快速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丸之內,也逐漸成為眾多商業大樓的興建據點。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人流與物流更加頻繁。1960年代以降,新干線的開通與列車直達,以及區域性在來線的延伸、相互直通與新建,擴張了東京站的列車服務區域范圍。為了因應車站設施擴增與列車班次增加的需求,東京站在空間使用上也朝向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體化」方式發展;此外也不斷進行站內結構、設施的改良或調整。

⑺ 日本歷史有多久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通常是指在日本舊石器時代到目前的歷史。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即日本的國慶節。從公元100年開始,史書才有了以國家形式的記載。

《漢書地理志》有對「倭」這個國家的描述:樂浪海(中國東部海域)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⑻ 東京有多少年的歷史

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里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里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

⑼ 東京車站的其他歷史事件

1921年11月4日:原敬首相於丸之內南口遭人暗殺。
1930年11月14日:浜口雄幸首相於第四月台(今 第10線軌道側月台附近)遭人狙擊。
1945年9月15日:佔領軍鐵路運輸總部(RTO)於丸之內南口設立臨時事務處。
1952年4月1日:RTO廢止,臨時事務處結束運作。

未來計畫 (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シティ):以下列兩項計畫為主軸的東京車站站區整體開發計畫。
丸之內側站房復舊計畫:二戰末期遭轟炸而多處損毀的丸之內側站房,雖然在終戰後第二年即開始進行修復工程,並於次年完成,但受到當時物資缺乏影響,難以進行較為復雜的修建與復原工作(像是南、北兩側原本的圓頂狀大型屋頂燒毀後,修復時僅改建為簡易樣式的八角狀屋頂),使得修復後的丸之內側站房在建築外觀上略異於以往。原本修復工程只是應急性質,不過由於外觀完全復舊所需經費龐大,使得復舊計畫被長期擱置,直到1999年才正式定案。以恢復丸之內側站房落成時原貌為目標的復舊工程,原本預定於2006年4月開工,2010年底至2011年初完工,但因美國廠商有意競標,因此延至2007年5月30日開工,完工時程預料也將延至2011年底。 JR「東北縱貫線」計畫:原為東北本線部分特急、急行列車端點站的東京車站,東北本線所使用的月台與軌道後來皆改建供東北新干線使用;東京車站~秋葉原站間的東北本線長距離列車用軌道也被拆除。由於行經東京車站~上野站(東北本線中、長距離列車主要端點站)段區間的山手線與京濱東北線電車,每逢晨間尖峰時段皆高度擁擠,因此計畫於神田站東側的東北新干線高架軌道之上,興建「再高架化」新線,銜接秋葉原站~上野站間舊有的東北本線軌道,以及東京車站的東海道線軌道。計畫預定於2011年完成,運行於東北本線上的宇都宮線、高崎線中距離電車,未來將與東海道線的中距離電車相互直通運轉;常磐線的特急列車與部分中距離電車也將延伸行駛至東京車站。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淺草線藉由與私鐵路線間的直通運轉,而有直結成田、羽田兩大機場的列車運行於其上。為了擴大服務范圍至東京車站,因此出現兩種待選的規劃方案-於日本橋站~東銀座站間增設三角分歧線,向西行進至位於八重洲通(或計畫中的八重洲通南側再開發區域)地下的新設車站;以及將日本橋站與計畫設於八重洲通地下,通往東京車站的電動步道連結。計畫完成後,自東京車站至成田機場所需最快時間可縮短為40~45分;至羽田機場所需最快時間可縮短為25~30分。
築波快線(つくばエクスプレス):目前已出現以深入地下興建的方式,將路線從現在的端點站-秋葉原站延伸至東京車站的構想,但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內容,也尚未達到正式決定的階段。初步構想為新設車站於丸之內口站前廣場西側的丸大樓地下,不過並非確定方案。

⑽ 東京車站的歷史

首段路線於1872年通車而成為日本首條鐵路,之後於1889年全線通車的官設鐵道東海道本線,原本以座落於現今汐 留一帶的新橋停車場作為東京側端點站。另一方面,日本鐵道(私營鐵路;1906年國有化)設置於上野的端點站,也在1883年隨著通往東北地方的本線通車而啟用。為了實現以鐵路直結新橋與上野的構想,在1889年定案的「東京市區改正計畫」中,即規劃新建直結兩地的高架鐵道線。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在新線中段興建「中央停車場」的方案。
後來受到日俄戰爭影響,高架新線與中央停車場的實際建設作業被迫中斷。前者於1908年恢復興建;後者則由辰野金吾、葛西萬司於1906年12月開始著手設計(丸之內側)站房,並於1908年3月動工。1910年9月,高架新線通車至中央停車場建地附近時,曾經設置「吳服橋臨時站」(東京車站啟用後即廢止)。1914年12月14日,車站興建工程全部完成;12月20日正式啟用。當時設有電車用月台、汽車(非電化列車)用月台各2座,9線主要軌道,以及客車調車場和蒸氣機車庫。原本因為站房位置被設定為正對著宮城(皇居舊稱)而得名的中央停車場,也在啟用前不久改名為「東京車站」(東京驛)。
東京車站啟用之初,於東京車站乘車、下車的旅客數量平均一天僅約9,500人次(1914年),站區周圍的其他交通設施(像是當時作為都市運輸主力之一的路面電車)也尚未設置完備。不過,隨著中央線、東北本線的服務范圍延伸至東京車站,以及京濱線(後來的京濱東北線)、山手線區間營運型態的確立,利用東京車站的旅客數量快速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丸之內,也逐漸成為眾多商業大樓的興建據點。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人流與物流更加頻繁。1960年代以降,新干線的開通與列車直達,以及區域性在來線的延伸、相互直通與新建,擴張了東京車站的列車服務區域范圍。為了因應車站設施擴增與列車班次增加的需求,東京車站在空間使用上也朝向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體化」方式發展;此外也不斷進行站內結構、設施的改良或調整。

閱讀全文

與東京站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