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思維能力體現的哲學原理
基本定義
1.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意識;第二,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回答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對第二方面的回答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歷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系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多樣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意義。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4.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和能動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系。意識的能動性及其主要表現。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途徑和條件。
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❷ 如何理解歷史時序思維能力
「時間是歷史前進路上的標尺.......歷史既然在時間的流動中留下軌跡,我們要了解歷史的因果、變化的規律、發展的線索」。歷史時序思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時序思維包括歷史紀年和歷史分期,而廣義歷史時序思維主要指歷史與時間、原因與結果、變遷和延續以及歷史自省。培養歷史時序思維能力,有助於學生歷史時間術語的正確使用,學會科學分析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歷史過程中歷史事件的變遷與延續,理解歷史過程中的原因與結果,正確區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
❸ 對歷史思維的理解
歷史思維首先要連著連貫的去理解一個世界,它是前後聯系的。並且他們是綜合聯系的國內外聯系的。
❹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體現了怎樣的歷史思維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體現歷史思維能力是辯證思維與歷史眼光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的具體表現和實踐運用,是以史為鑒、 知古鑒今,善於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能力。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使人正確理解 和掌握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進而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科學的觀察與思考。
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就要加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系統學習,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在對歷史的深人思考中,汲取砥礪前行的智慧與力量,不斷提高我們的認識能力、精神境界和實踐水平。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出處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最早應出自唐代史學家吳兢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朝第一諍臣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對朝臣發出的感慨之言。
《舊唐書·魏徵傳》抄錄此語。後來,歐陽修、宋祁所編《新唐書·魏徵傳》對此略作修改:「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這句話的意思是,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亡更替的規律;用人作鏡子,可以明了自身的得失。
❺ 試述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思維,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為參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解決當下問題的科學思維活動。
培養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善於向歷史學習,總結吸取歷史經驗,無論對民族、國家、政黨還是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1、培養歷史思維,可以鑒古知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一個優良傳統。
研究表明,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人有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沒有中斷過。從那時起,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以史為鑒,以回顧歷史為指導評判並規劃現實,觀今而思古,鑒古而知今。
2、培養歷史思維,可以古為今用。我們學歷史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或是把歷史簡單地當作故事讀,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歷史思維,做到古為今用。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各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做到古為今用,
首先就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去衡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學。
3、培養歷史思維,可以敬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感就是對歷史的敬畏,正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一個不尊重、不敬畏自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為別人所尊重的,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做事、做人如何,歷史和人民一定會有公平公正的評判。
(5)如何理解歷史思維擴展閱讀: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
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思維能力
❻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在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更加註重歷史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夠記憶相關史實與結論。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
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❼ 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因為對歷史沒有興趣,誤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其實這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但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
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著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我們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只要我們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3、建立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
同學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學的往往是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後,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路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4、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
大家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觸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要性。
5、歷史知識要經常運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大家已經處於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大家的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展的信息。
要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會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
❽ 歷史思維能力的釋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如何認識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如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發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如何分析歷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認識革命的暴力性與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中,以和平奪權的方式,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如何認識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躍入社會主義社會)等等,如果用確定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模式來看待,就很難找到它的合理內核,若以辯證思維作指導,就能解開它的「歷史之謎」。所以辯證思維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可以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的思維擴散開來,延伸出去。例如19世紀末,日本成為亞洲強國,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就此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壟斷形成、《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等。加深理解,提高應變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並通過旁徵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爭中的方伯謙」的觀點。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造思維的過程。可見,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學生可以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囿於成規,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史實的現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第四,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如何證明?)或者進行逆向設問,清學生思考,如隋煬帝如果不窮奢極欲,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嗎?為什麼?商紂王曾經殺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卻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紂王一樣是個暴君嗎?為什麼?
第五,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歷史思維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應包括運用直觀形象、表象進行想像、聯想、分析、綜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大量的課本插圖、照片、地圖、投影片、影視音像製品往往用於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以形象地展現或佐證課本上寫的、教師講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主要功能。今天,新的課程改革呼喚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研究,學會自己去尋找規律和作出結論。教學中,教師要使形象化的歷史資料素材在啟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揮作用,把學生從直觀性的學習,帶入到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歷史的領域。
❾ 歷史老師說寫歷史要有歷史思維,請問什麼是歷史思維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已成為中學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歷史學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高潮?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❿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分析思維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歷史是社會科學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比較起來,這部分因為與社會息息相關而顯得較難理解和把握。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那麼,高中教師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注重閱讀
歷史學科的閱讀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像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可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從閱讀中尋找答案。(二)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三)設計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四)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
二、提問啟發
恩格斯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設疑啟智是關鍵的一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通過設疑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索意向。啟發思維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綻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教材為依據,因此應善於藉助教材中的典型材料、典型人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疑惑,從而把握教材的內容,啟發學生思維。如在講授《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時,先提出二個問題:(一)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清政府是如何應對的?(二)「辛亥革命」的名稱是怎樣由來的?在講課的過程中,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同盟會的綱領有沒有反帝的內容?孫中山對帝國主義仍存幻想,怎麼能說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質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學生是善於思考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對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敗、鴉片戰爭的性質、辛亥革命的性質都非常有用。
三、強化概括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知識與能力」包括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理由的能力:
(一)高一年級要將概括技能納入歷史學科教學目標中,並向學生說明歷史概括能力的重要作用。如,在高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應當將概括技能目標作為前兩個月能力培養的重點,引導學生由語句到篇章、從書本到史料,進行歷史概括能力的訓練。
(二)在概括材料的選擇方面,應當先從課本正文開始,再擴展到課本上或以外的各類材料。對於高中生來說,在掌握了基本的概括能力後,應當選擇較長的材料讓他們閱讀、概括,採用精讀的策略,仔細分析一下,對概括能力的提高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三)應當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中學到的概括策略遷移到歷史學習中,並與同期教學的語文老師配合,共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適當布置針對性練習,及時發現概括能力較差的學生,了解每個學生導致概括能力差的理由,是分類的理由,還是語句理解的理由等,幫助他們了解有關概括的程序性知識,針對理由再進行訓練。
四、藉助插圖
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它不可能以本來的面目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學生喜歡的是鮮活的東西,怎樣「死」的歷史在學生們的眼中「活」起來?藉助教學插圖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插圖中載負的圖形信息,比語言、文字敘述更簡潔、鮮明、生動和真實,通過歷史教材插圖,學生更容易感知歷史,再造想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必須以一定的情景資源作為基礎。情景資源包括文字、插圖(畫)等材料。課本的插圖(畫)對學生的正確的思維能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為分析問題提供輔助依據.正因為如此,現行的教材增設了大篇幅的插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插圖這一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學會運用分析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就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也就是說把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經過歸納、綜合、分析、類比,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用通俗的語言敘述出來,把新的知識納人個人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進行正確的運用和分析。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為此需要做到這樣幾點:(一)教師精選精講典型例題,並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尋找答題有關規律;(二)認真審題,精選與題目有關的素材;(三)結合政治課教學,講清常用的哲學原理,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四)結合課本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滲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和段落;(五)深層次挖掘教材,充分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增加這方面的訓練。
總之,廣大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