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州歷史資料
常州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的中心,京杭大運河和京滬鐵路穿城而過,滬寧高速公路和312國道傍城而行,常州機場有民航班機直達北京、廣州、廈門等十餘城市。這里物華天寶,氣候溫和,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現轄武進、金壇、溧陽三市,全市面積4375平方公里,人口334萬。
常州處於美麗富饒的長江金三角地區,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全市水網縱橫交織,連江通海。長江常州港萬噸級碼頭可接靠外輪,並具備集裝箱中轉功能。民航常州站有通達北京、廣州、大連、廈門、深圳、海口、西安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航線。
常州有著2500餘年的歷史,人文薈萃,古跡眾多,在歷史上就是游覽勝地。近幾年來,常州旅遊業發展迅速,已構築並初具規模的六大景區是:常州古城文化旅遊區;常州新區現代旅遊區;武進春秋淹城遺址和滆湖旅遊區;武進橫山風景區;金壇茅山風景名勝區;溧陽天目湖旅遊度假區。
2. 常州的歷史
歷史沿革1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武進鄭陸東);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
2. 晉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3.武進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4.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區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區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1962年,常州市復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原鎮江地區被撤銷,其所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劃入常州市管轄。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武進市、金壇市、溧陽市,仍由常州市管轄。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
5.武進市
武進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淹城、寺墩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時代武進已形成原始村落。春秋戰國時期武進稱延陵邑,為吳國季札封地,秦置延陵縣,漢改稱毗陵縣、毗壇縣,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縣,分丹徒、曲阿以東地區置武進縣,永嘉五年(311年)改稱晉陵郡、縣。此後,晉陵、武進兩縣時分時合,數易其名。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武進、陽湖兩縣,辛亥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合並為武進縣。1949年4月23日常武地區解放,武進縣城析出建立常州市,武進與常州同城。1953年至1956年屬鎮江專區管轄。1956年劃入蘇州專區,1958年8月,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武進縣復劃回常州專區領導。1960年,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常州市領導的武進縣劃歸鎮江專署領導。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武進屬常州市管轄。1993年7月18日武進縣政府駐地由常州市區遷至湖塘鎮。1995年6月8日,國務院批准武進撤縣設市。2002年4月武進撤市設區,成為規劃建設中常州特大城市的南翼。
武進市北部鄉鎮自1992年11月開始劃入常州市高新區,直至2002年4月武進市正式拆分成常州市武進區和常州市新北區。
3. 常州歷史概況
【歷史背景】
延陵,作為常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名稱,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其弟季札於延陵,從此常州就有了第一個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蘊的。
【發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
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別稱「龍城」。自西晉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這里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木梳、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4. 常州歷史岀了多少名人
季札、蕭道成、蕭統、陳圓圓、盛宣懷等。
1、季札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
5. 常州的歷史是什麼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於1949年設市。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6. 江蘇省常州市歷史。詳細介紹。
請參看網路常州詞條
http://ke..com/view/5198.html?wtp=tt
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武進鄭陸東);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
晉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市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仍由常州市管轄。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
建置
延陵邑: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東漢建武元年。
晉陵縣: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
常州:隋開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國十望之一):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級):1983年3月1日。
7. 常州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你講一個城市的歷史,首先要弄清兩個概念。 一、講一個城市(地方)的歷史,指什麼。一是指行政建置的歷史,什麼時候建邑立縣;二是指築城建鎮的歷史,這城鎮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二、講城市的歷史多久,靠什麼證明。一般講,求證歷史,一是靠實物證史,就是要有地面和地下的實物遺存,並經科學認定;二是靠文獻證史,就是要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有地方(地址),有紀年。 按照上述要求,常州歷史有三種表述方式。 一是常州有6000年的文明史。這里有圩墩、寺墩遺址和出土文物為證,6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先民居住和生產生活。 二是常州有三千年的歷史。以武進淹城遺址的出土獨木舟為證,經科學測定為3000年前的遺物。 三是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500多年。公元前547年,吳國公子季札封於延陵,史稱延陵季子,這在春秋《禮記》、《左傳》和西漢《史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在春秋季札封於延陵之前,常州歷史無從考證。現在只能以《史記》的文字記載為依據,這是常州最早的地名和最早的封邑,也可以說這是常州最早立邑與有行政建置的開始。 本人認為,講常州歷史,還是以常州古今提法為好:常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500多年。
8. 常州有多少年歷史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專家在淹城出土的獨木舟測定為2900年,故淹城應也有2900年歷史),又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
9. 常州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毗陵。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歷朝均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
2002年4月,國務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縣級武進市,設武進區,郊區更名為新北區;常州市轄金壇、溧陽二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區。
(9)常州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常州的地形地貌
常州市屬長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其中,平原面積1672平方千米,佔38.22%;丘陵山區面積1088平方千米,佔24.86%;長江、湖盪水面積255平方千米,佔5.83%(加水庫、塘壩、內河等,總水面積約佔16%);圩田面積1360平方千米,佔31.09%(含內河、水庫等)。
常州市海拔2米—9米。其中,平原5米—7米;沿江湖岸區2米—4米;圩田2米—5米;中南部6米—9米。低山丘陵地形佔全市總面積的15%。
除東北、西北、東南各有少量低山外,大都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有金壇茅山和溧陽南部天目山余脈兩大山區。最低的山是太湖中的椒山,海拔37米;最高的山是溧陽南部邊界的鍋底山,海拔541米;金壇茅山大茅峰海拔37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