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新課標教學內容高中歷史如何取捨

新課標教學內容高中歷史如何取捨

發布時間:2022-09-19 08:38:30

㈠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和策略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和策略

摘要: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新課程標准成為現代教學領域的熱門詞彙,教育教學理念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教育部高度重視各地新課標改革的開展情況,各地區結合實際教育背景,以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為目標,對教材內容、授課方式、課程標准等各方面內容進行改革。普通高中的歷史教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教學目標等做出了規定。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趨勢,結合新課標教學模式的新要求,制定不同於常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案。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和教學成果,針對新課標對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影響進行闡述,希望與同一教學領域的教育人員達成共識,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為現代歷史教育貢獻力量。

一、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所謂的課堂有效性以有效教學為根本理念,有效教學就是指能夠提高學生對一門學科、一節課的認知能力,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師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有效教學不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也要注重學生情感目標、技能目標、自主學習目標的實現;要求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聯系實際、小組合作的能力,可以通過分解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理解;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並從自己的角度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再加上國家創新型人才的缺失,需要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培養起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角度回答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發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不僅有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也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教師來說,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的'課堂互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對於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是很重要的。對於高中生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正確認識歷史,養成理性批判歷史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從一定程度上說,歷史學科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學科。

二、如何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現總結如下:

1.熟悉掌握新課標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作為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加深對教育體制的了解,不斷分析、比較、研究改版後的歷史教材。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的變化之後才能設計出發展學生的完美的教學方案。

我校使用的是新課標人民版的歷史教材,相對於改版前的教材,新版教材的課後思考題更趨向開放性,要求學生拓展思維,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內容更為豐富多樣,有所添加,有所刪改,圖片的畫面性更強,色彩更為艷麗。教材編寫體例也有改變,它把中國歷史進行宏觀上的劃分,總共劃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三大板塊,在對中國歷史的講述中穿插外國同一時期的相關歷史,幫助學生更好地做出對比,認識到我國與外國的差距。另外還有選修教材,學生可以針對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閱讀。

2.在課堂教學中以三維目標為中心設計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必須把三維目標融入教學理念中,所謂的三維目標就是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與教學方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三者的關系,做好教學過程之間的銜接。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教學目標,由於高中生課余時間的學習任務很多,如何做到高效快捷地讓他們在課堂上接受教材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教師備課時要根據三維目標體系的每一方面設計嚴密的教學計劃,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也要隨機應變,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當調整教學計劃。教師可以適當引用課外的文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歷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適當引入課堂活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例如開展知識競賽、小組討論合作、重點難點解析等。在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如果教師每堂課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依照新課標下的三維目標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模式,就會有利於學生形成歷史學科素養,進而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3.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兼顧個人與整體的差異性

不同區域的學生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應該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性格特徵,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授課環節時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表達習慣,同時考慮小組合作的特點。要想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習當中,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懂得心理學的相關內容,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實現上述目標。

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表達,做到正確引導,不斷提高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他們全面思考問題,敢於質疑他人的觀點並進行討論。

4.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

新課標的高中歷史教材都存在共同的缺陷,人民版的教材也只是介紹歷史的概況、歷史的精髓,不能全面詳細地再現歷史事件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供不同形式的資料,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歷史。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各界對教育領域的重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歷史學科有其獨特性,教師可以選擇符合課程內容的文獻資料、相關圖畫、視頻、網路資料庫資料等通過不同形式展現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新課標對教師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完善自我。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我國急需大量創新型人才,教育部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學習外國的教育模式,根據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改革,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型思維的人才。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有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全面地分析歷史,這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因材施教,豐富教學資源等,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㈡ 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談談如何進行教材的取捨和調整
思茅二小振興校區 盧永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2011年版)》實施建議部分的主要內容,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課堂教學的建議;(2)關於教材使用的建議;(3)關於教學評價的建議;(4)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建議。
我認為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其一因為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其二教材與特定語言教學環境存在不吻合之處。其三教材與教師的需求也存在不吻合之處。總之教師處理教材的方式與方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教材本身又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缺陷。
我是這樣進行教材的取捨和調整的:1.對宏觀層次的教材取捨或調整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教材的篇幅和組成部分進行整體取捨;(2)對教材某一組成部分進行有系統地刪減;(3)對教材的使用目的和教學要求作宏觀的調整;(4)對教材進行整體補充。
2.對微觀層次的調整和取捨的具體方法有:(1)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2)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3)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4)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5)調整教學順序(6)調整教學方法和步驟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詞彙量大,生詞特別多。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時因地制宜,要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具體現狀和情況,進行合理的、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取捨。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多變,不落俗套,不封建保守。同時要相時而動,以動制變,以動為活,以活變通,以通變達,最終完成英語課程的教與學,從而實現預期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地更新個人的知識體系,時刻做好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心理准備。同時,務必更新觀念,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時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對學生,引導學生不斷求知、求新,不斷進步,更好地完成學業,成為真正適應時代要求的新人才。
這次新課標的學習僅僅是培訓的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要靜下心來好好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思想,將這次的收獲慢慢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去。

㈢ 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實施歷史教學

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為改變中學歷史新課程教學效益不高的現狀,實施有效教學是一種最佳策略。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本人以為: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實踐、實驗、討論等多樣的學習機會,特別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高級思維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親歷活動,參與實踐,獲得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鼓勵創造實踐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會、歷史短劇、小品等方法讓學生的創造思維活躍起來,激活學生主動操作的潛質,使學生真正成為駕馭歷史學科的主人,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渠道。
第一,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品嘗傳道、授業、解惑的創造勞動之滋味。
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採取「人人都上,課課到位」的上課責任制,教學內容分配到人,全班共成立4個「歷史教研組」。「教研組」職責是課前互相商討教法、操作程序、反饋群眾學生的意見;課後評價上課效果,及時總結。每個主持教學的學生在任務完成後,要寫一篇500~1000字的教學札記。教師在全過程充當資料員,提供材料、教參,適時參與指導一定的教法。如果學生選擇的教法優於教師的指導教法,教師應充分讓學生施展自己的創造才華。在教學中,對於一些疑難復雜問題,教師應作專題補充。這種讓學生充當教師的「小先生制」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了他們自身的特徵。在知識的重組和交流中,學生改造著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同時學會了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重組,提高了對知識的概括能力,構建了一個有序、開放、靈活的認知結構,促進了學習能力的發展。
第二,讓學生充當教材中的歷史人物角色,體驗歷史情境,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並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歷史思維和科學創新能力的目的。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的活動,因此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扮演、擔當特定的又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是很有意義的。讓學生以特定的角色去學習教材內容或扮演角色新鮮感與情感體驗使學生興奮不已。學生在情感驅動下,主動注入的那種「力」,幾乎是無法遏制的。如我執教的活動課——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等人,使學生彷彿回到一千多年的歷史情境,整堂課教學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蓄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三大幕對比鮮明,重點突出。每一幕都有學生唱主角,既有小組代表的介紹發言,也有各小組之間不同觀點的辯論,最後還有學生評委當堂評分和點評,並評出一、二、三等獎和最佳表演獎以及團體獎。角色活動為學生開拓了寬闊的創造空間,隨著活動的日趨增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日趨完善和健全。
第三,讓學生充當歷史與當今社會密切聯系的「新聞記者」角色,使學生明白歷史課堂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將課本知識和學生所在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扮演社會生活的「新聞記者」角色,不但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還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講述高三歷史隋唐文化,介紹著名唐朝大詩人李白時,設計了「李太白與馬鞍山、當塗」的活動課。讓學生扮演社會生活的「新聞記者」角色自己去收集一些與李白有關的資料,並進一步設計問題:「李白詩人的遺跡對馬鞍山、當塗現今的發展有什麼影響?我們現今該如何進一步開發我市的旅遊資源?」通過這些扮演社會生活「新聞記者」角色的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課堂延伸到了社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㈣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㈤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 。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 ,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 。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 。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 ,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 ,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首先,集體備課是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新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不在死記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或結論,不在盲目地跟著教材、教師轉了。換句話說,學生的思維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師備課所能的掌控范圍之內,尤其是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編寫體例,而按專題體例編寫,學生將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或困惑,面對著可能突如起來的問題或困惑,僅憑教師個人的備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一綱多本」要求要加強集體備課。「一綱多本」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一線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難點。由於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准解讀不一,教材選擇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結論也不同,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不同版本的表述差異很大。究竟哪些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刪去?哪些又該適當補充?補充到什麼程度?增刪不宜,可能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了,教學質量下降了;或者課堂容量過大,教學任務完不成。顯然,加強對《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的研讀是教師把握課堂教學效能的關鍵,而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駕御的。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也許集體備課的實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其備課質量一定比單兵「作戰」強,至少能起到增強了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新課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 「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後,集體備課是「減負」的需要。迄今為止,新課程的課程資源相對較為匱乏,以人民版教材為例,教材大部分只給結論,有的甚至不給結論,怎麼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結論?它需要教師從課外收集大量的課程資源加以補充。此外,除教案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許多教師還精心准備了課件。試想,每節課都如此,教師的負擔明顯加重了。而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減緩學生壓力的作用。同時,由於新課程教輔材料不配套,需要通過集體備課,精選習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當然,強調合作備課,並非要忽略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要重在集中的交流和研討,集體備課要想做好、做實就要把「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這幾項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 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㈥ 新課標高中歷史應該如何復習

1 更新學習觀念,培養全面能力
新課標的施行,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來共同適應教學方式的轉變。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新課標的施行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觀念?比如,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工具,但卻不應該拘泥於教材,要敢於打破常規,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實際,以有效整合生活經驗、學科知識與社會發展三個方面的內容;另外在進行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
以上這些觀念需要我們接納、吸收,並且貫徹於平時的歷史復習過程之中。在實際操作層面來看,我們在觀念轉變上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1.1 重視「構建課程」,提高教學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都是以課本為中心,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普遍都認為教學和考試必須嚴格遵循課本的內容,於是教師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成績而讓學生背書、做題,大搞「題海戰術」,走進了求偏求難的怪圈。
這次新的一輪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打破了過去教材編寫上由一兩家出版社壟斷的局面,推動了高考命題方式的變革,使得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成為復習的固定藍本,必須由教師來整合新課標的各項內容,重新解析知識點,引導學生有效地復習。通過精細化的重組,將教材的知識點剝離出來,讓學生明白自己要掌握什麼內容?掌握到什麼程度?內容之間的關系如何?教師在復習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的闡釋與運用,對知識點內容的挖掘與聯系。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復習效率,使學生的成績穩步增長。
1.2 改變教學方式,提倡「設計學習」
做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考慮的是怎樣教,而不是學生怎樣學。既然高中復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那麼,我們就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備考觀,歷史復習必須從勤奮型向效益型轉變。
這種「設計學習」的方式要求歷史教師應該把復習的側重點放在導讀、導學、導練、導評這幾個方面上。
導讀,即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編寫讀書提綱、提煉學習要點。採用「學案」這種方式來規范學生的預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
導學,即教師對重點難點內容的釋疑解惑,還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導練,即教師對復習試題的選擇和把握,試題應該有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避免題海戰術。
導評,即教師對復習試題的講評。評要到位,切中要點,而不能漫無目的,達不到實際效果。
1.3 注重復習效率,反對疲勞戰術
中學高考復習的方法一直是爭分奪秒,加大復習強度,這樣雖然可能在短期內見效,但長此以往,不但學生的身體吃不消,而且會適得其反,並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只有科學備考、注重效率才是高效的復習策略。
首先,要堅持研究性學習,准確把握主幹知識的脈絡,並且要使復習的難度與高考的難度相近,以使學生適應高考的命題方式。
其次,復習課要精講多練,教師要講得明白,講得精彩,學生要提高探究能力,提高接受能力。
第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考試技能。高考關乎學生的命運,使學生考一個好成績便成了教師的任務。因此,培養學生的答題能力就成了復習中的重要環節。
1.4 改變粗放教學方式,注重教學細節
為了應對現在高考多變的命題方式,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是我們的有力武器。
首先,通過讀書去落實。要引導學生帶著目的去讀書,比如《中國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一課,要落實時間、區域分布、工業類型、發展速度、特徵、影響等幾個面去把握知識點,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能力。
其次,通過遷移去落實。例如可以通過課本、地圖以及課外資料等不同方式來強化知識點的記憶,還可以觸類旁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通過聯系去落實。新課標歷史教材不同於舊版,並不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歷史事件,而是通過不同的專題來講述,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歷史教材中相關聯的內容加以聯系,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網路。
2 復習進程的規劃與策略
現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比較成熟的模式是三輪復習法,第一輪復習基礎知識,第二輪培養綜合能力,第三輪進行強化訓練。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復習方法。
第一輪:我們要引導學生建立一種通史式的復習架構,即吃深吃透考試大綱,整理出歷史的時序體系,然後將教材中各專題的知識點分配到這一體系中去,使學生對通史有一定的把握。
第二輪:這一輪的復習在第一輪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把學生尚未掌握或未完全掌握的知識點歸納起來,獲得一個規律性的知識框架。
第三輪:這一輪的主要復習方法是歸納考點,並進行強化訓練,這時要注意模擬試題的質量,做到少而精,不搞題海戰術,培養學生的答題感,使每位同學找到答題的最佳路徑。
3 幾條復習准則
3.1 復習必須及時,並時常溫習
如果對初步記憶的知識進行溫習,及時鞏固,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說明每一次復習得多的知識而重復次數較少,不如復習范圍小而次數多的效果好。
3.2 要進行系統、綜合的復習
不能把復習看做是單純的重復,而是一個把知識綜合化和系統化的過程。所以復習時不要單純記憶教材,而是要重新組織教材的知識點,這樣才能促進復習效果的深化。
3.3 復習要有計劃
復習要有計劃,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不能搞突擊復習,或者漫無目的的復習,這樣的復習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4 復習不能千篇一律
要根據不同的復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復習方法,如果不管復習內容,方法千篇一律,一定會使人疲勞甚至厭倦,達不到好的復習效果。

㈦ 如何認識和把握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㈧ 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引言
關於目前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規定除了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之外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科目,任選三科的學業水平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績高的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在這個《決定》中,歷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參加高考的,並不是所有中學生會自主選擇歷史科目。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認為歷史學科是冷門學科,而且文科沒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會讓學生選擇理科科目。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進行研究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目前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缺乏
學習興趣是學習需要的表現形式,所謂的求知慾、好奇心、愛好等都是興趣的體現。[1]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的心理活動的。」
首先,現行高考制度,歷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綜合考試的。所以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結果更為關注,將歷史學習成績與自身以後的發展聯系起來,其間接興趣較為明顯。所以歷史學科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對歷史學習也感興趣。
其次,學生從始至終都認為歷史是「背多分」,死記硬背的多,並不像理科有挑戰性。同時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理科的選擇面更廣,就業面更廣。所以文理分科的時候,毅然選擇理科。例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文科班就只設了兩個班,高一文科總人數91人,可以看出社會上對於文科並不看重。
再次,雖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會學習歷史,並有同學對歷史學習有著表面層次的感興趣,覺得歷史故事性很強,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緊張學習的添加劑。大多數理科生在他們所謂的副科課堂上會選擇做主科的作業,忽視歷史課。
最後,同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重點關注高考的考點,注重教學時間。而忽視歷史的故事性與情境性,以至於整個歷史教學相對是比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不濃厚,這與中學歷史教學是密切相關的。畢竟,高中生在緊張時間里接收歷史信息,教師是主要的來源之一。
現行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是來自於高考的壓迫,對歷史學習興趣缺乏,隨著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歷史學科的挑戰
在新一輪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現行文理科進行捆綁式考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同時結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對科目成績的要求,所以歷史學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

四、中學歷史教師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由於學生有自主選擇權,所以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師生需要建立信任的關系。鑒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情況,師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要的一步。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興趣濃厚;然而,師生關系僵化,就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對任課教師和所教的學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氛圍等。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學生會因為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形象生動的教學而被打動。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歷史內涵,提高教學手段,挖掘教學內容的特點,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心理特徵。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那麼在講授歷史課時不僅要知識點和情境性相結合,而且還需要教師侃侃而談、輕松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師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課堂上而展現出來的。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情感態度和適當的威信。教師的心態、情感在教學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方能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同時教師需要適當威信,讓學生不自覺對教師產生敬畏、信服之情,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評價。「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語)[4]在課堂適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結語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雖然給歷史學科帶來了不少的沖擊,但也是一種挑戰。是教師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如何脫離現行只求結果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師將要面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不斷發展、完善自己。

㈨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挑戰

一、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挑戰
高中歷史新課程無論從教材結構、知識體系、教學理念、目標要求,還是高考改革、教材選擇、教學組織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選擇和實施
在舊的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主要由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組成,而且全國基本一致。在新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圈出了教師教學的范圍,各個版本的教科書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教科書的選擇面擴大了,有可能相鄰的兩個城市所用的教科書都不一樣,而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在體例設置、內容選擇、觀點闡述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中共何時正式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以往教材都是說在中共「三大」,現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這么寫,但有的高中教材則寫成中共「二大」,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時期是不可想像的。還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師很少接觸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內容。如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頭遺址研究中的疑難問題等一系列內容。這就對歷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理念與方法、考核與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歷史教師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如,如何進行專題式歷史教學,如何開設歷史選修課,如何進行歷史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改進高中歷史學習方式,歷史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應對高考等等。
2、傳統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如何改變
舊的教育機制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認識和批判,都渴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重塑歷史課堂的價值和活力。然而長期以來以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為課堂教學的任務,教師已習慣於按教材篇目,對教材知識進行精細化的處理,然後組織程序化的教學和操練,以達到教材知識落實的目的。結果是課程實施變成了教材灌輸,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空間,捆住了教師和學生的手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沒有課程的目標;只有教材灌輸的范圍,沒有課程實施的空間,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宏論」,課本的知識,這些都無益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了。如果教師在觀念和方法上沒有更新,仍受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和影響,那新課改的實施就會困難重重。

3、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素質如何提高
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管是知識結構水平、教學方法的運用、新教材駕馭、新課改課堂的駕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廣大教師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課改的實施。因此,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推進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

4、初、高中的新課程改革如何銜接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課改的基礎上實施的,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特別是新教材的編寫不再是通史體例,如果學生基礎過於薄弱,專題式的教學將面臨課時過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諸多障礙,如果教師迫於現實的考試壓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麼新課程改革將失去原有的意義。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習水平及初高中教學的銜接程度直接影響著新課改的實施效果。
5、教學課程資源和硬體設施如何滿足
教學課程資源包括圖書資源、網路資源、社區資源、校本資源等等,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和學習,如果教學課程資源不足,將嚴重影響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或者由於資源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只有少數同學唱主角而多數同學濫竽充數的情況。學校的硬體設施包括教學儀器、活動場所等等,如果硬體設施不足,必然導致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活動受限,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也難以實現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改

1.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體現為單一的講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於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教師充當了歷史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師觀、課程觀、教材觀、學生觀、評價觀,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原則,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角色影響行動,歷史教師的角色是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體驗歷史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信息源。所以教師要由照本宣科的「領唱人」變為無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傳教士」變為引領學生品償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大廚師」,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

2.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知識體系更新迅速,如果我們還僅僅滿足於幾本「教參」或大學通史教材,那就無法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和保證歷史教學的質量。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外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不僅把中外歷史結合起來,而且幾乎所有的模塊都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和各種自然科學。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加深歷史專業學識,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使自己由單一的「專業型」教師培養成長為「復合型」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方能使新課程的實施落到實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史學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視野的多樣化、廣泛化,史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也不斷深入。史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對歷史問題作微觀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現出綜合化研究的態勢,這對中學歷史教學必然產生較大影響。我們看到,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擯棄了某些陳舊的觀點。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呢?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傑出史學家的學術論文或論著,如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等。多角度地了解歷史問題的側面,還可以體會史學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詮釋史料以及進行論證與說明的,從而使歷史教師自身思維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有效訓練。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歷史學術刊物及時了解最新史學觀點,課程設計,教學得失等等,如《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新課程》、《歷史研究動態》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學習當代歷史教育和教學理論,提升自己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3.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當問及教學過程中用什麼材料進行教學時,很多老師會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的回答:「當然是用教材上的材料教啦!」。問題是新課程教科書有四個版本,同一個課題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所選取的材料是不同的,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人可能會說,「那就把四個版本教材共性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問題是四個版本共有的內容不一定就是符合這一課題的最優選擇,同時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義;有人可能又會說,「應該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為依據,」問題是「四個版本」都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而且任何一種教科書都不可能是絕對真理,教師有權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新課標同樣也是如此,中學歷史教師有權在對新課程的解讀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我們不妨回到從前,在「一綱一本」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學是不是「千人一色」的。如果不是,那就說明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和「大綱或課標」問題,應該是「教師」問題,不同的教師會對教學材料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組合,而決定教師「選擇」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學理念」、「學科功底」等專業素養。所以,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版本教材,關鍵在於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駕馭能力,在於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4.注重資源開發,健全評價體系
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是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有效保證。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從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真正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課程目標。歷史課程資源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從資源的分布看,除校內資源外,還包括校外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網路資源、鄉土資源、社區資源等。從資源的內容看,包括影視資源、文物、遺址等。教師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整合,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拓展學習內容,深化歷史感受,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關於健全評價體系的問題,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歷史新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評價必須實現多元化,必須糾正將升學考試作為日常測驗或考試的惟一模式。當然,要改變和健全評價體系,首先要改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其次是學校改變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再次是教師形成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還是按照高考升學率的高底作為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或主要依據,那麼,學校也會以同樣的評價體系要求教師,一旦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與某種現實的「功利」褒獎緊密聯系,傳統的評價模式依然會我行我素,新課程的實施將大打折扣。所以,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要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建立健全新的課程評價體系,使新課程的步伐邁得踏實而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㈩ 如何把握新課標下歷史課堂教學重點

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為主,新課程標准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是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的課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學策略無疑是重要的。
一、師生互動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曾說:「如果你是教歷史的,你的教學任務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課堂上,聽講的不是什麼抽象的學生,你應該看到,你面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獨特的人們„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負和干勁。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當人們有了活生生的個性時,思想的熱血才能沸騰起來。」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的講台,走到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努力當學生的顧問;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的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要樹立整體意識策略
不少人感覺歷史難學主要是由於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孤立地看待,形成了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認識。這是歷史學習之大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缺乏粘連性的知識最難記憶,猶如在鬆散的沙上蓋不起高樓大廈一樣。
認知心理學曾提出平行分配加工學習模式。這種模式認為在人腦中知識的結構不是直線形的層次結構,而是圍繞一些關鍵概念所形成的網路。網路的重要性就在於學習者可以從網路上的任何一點進入或開始學習知識結構,而不是必須從直線層的最低開始。譬如,學習明朝一條鞭法,這條鞭法是1581年張居正實行的一種新的征稅辦法,是把原來的賦稅和雜稅合並,統一折成銀兩征稅。這些都是應當理解記憶的小處。僅僅掌握這些小處是遠遠不夠的,學習這段歷史的目的是掌握系統的明朝經濟政策和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為此,需要縱橫交錯構建網路體系。從縱的角度看,北魏的租調制,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北宋的方田均稅法和明朝的一條鞭法等上下一串,便可以構成各個歷史時期賦稅制度系列;從橫的角度來看,明朝的屯田,植棉和一條鞭法等左右一連,便可以構成明朝經濟政策系列。以一條鞭法作為網路上的一點進入,可牽引出很多相關概念,勾勒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激趣策略
1、直觀激趣
歷史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具有過去性。要學生去認知,理解這些距他們生活遙遠的知識,只靠文字和語言,往往難於理解或感到枯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回溯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實在的情景(教學媒體):如照片、幻燈、錄像、電影等,創設歷史情境,打破時空的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並激起熱烈、持久的情緒。這種情緒鼓舞著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魅力。例如:在講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利用投影機顯示長征過程,把靜態的地圖變成動態的地圖;用錄像機結合教學內容,放映《閃閃紅星》、《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電影中的生動鏡頭;用錄音機播放《長征組歌》和朗誦毛澤東關於長征意義的一段論述。這樣多種教學媒體緊密配合,能夠始終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在感受、視覺、聽覺的交叉感應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歷史知識。
2、詩歌激趣
古人常用詩歌來吟詠王朝興替,世事變遷。可見詩歌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材料。因此如何利用好詩歌來進行古代史的教學,以詩正史,以史辨詩,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每位歷史教師必須探討的問題。
古詩能生動地解釋補充教材的基本史實,讓學生把握歷史的真實,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首詩是對「開元盛世」景象的寫照。詩史相證相得益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破」字使學生對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人民困苦,北方生產遭到破壞留下深刻印象。從而理解「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形成「安史之亂」這一歷史概念。又如,皮日休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既道出隋亡的原因之一,又充分地肯定了大運河的作用。把這首詩與教材有關大運河的作用的內容結合起來教學,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大運河的作用。再如,胡曾詩:「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破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把隋的滅亡歸於大運河的開鑿,看不到隋亡的根本原因在隋煬帝的暴政。通過引進這首詩,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文人觀點的理解,必須結合歷史背景,以史學知識去認識而不是依據文人的標准這一綜合能力。
3、問題激趣
「教師的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所講的內容」,要想使歷史課生動活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熱情,就必須區別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的特點來設計問題。一般說來,高中歷史重分析,理性化多一些,初中歷史重過程,感性化多一些。要改變高中歷史對初中歷史的重復,課堂提問設計就大膽引入新材料,新情境,誘導新的遐想,產生新的沖動;也可以舊材料,新角度,即「舊瓶裝新酒」。如對「洋務運動」一課教學,對初中生問題可設計為:(1)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2)為什麼說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對高中生則可設計為:(1)閱讀課文引文中曾國潘說的一段話,概括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2)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據此分析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原因?區別對待高中與初中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設計問題刺激學生擴散思維,使其以新視角去對舊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思考,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引入新的歷史觀點,新的信息,可使其不斷釋出歷史常新的魅力,引導學生對問題爭議~

閱讀全文

與新課標教學內容高中歷史如何取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