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母戊鼎在我國青銅技術發展史上有什麼地位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司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⑵ 司母戊鼎在世界史上有什麼地位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朝晚期青銅器的發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製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雄偉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它被視為國家或宗侯立國立族的象徵,在歷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稱之為國之重器
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庄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 .高1.33米 ,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 .用陶范鑄造 ,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 ,其合金成分為 :銅84.77% ,錫11.44% ,鉛2.76%,其他0.9% .司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大方鼎 青銅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製作於商朝,出土於河南安陽.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麵,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這些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手法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動物形象.鼎耳的側面雕刻有兩只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這種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威.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達133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⑶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
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1] 。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 [1] 。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 [1] 。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庄嚴 [1] ,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2]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2]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3] 。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1] ;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4] 。
⑷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鼎腹內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王文丁母親的廟號。從這三個字的意思可知,這個大方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親而鑄的祭器。
構成
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長1.10米,壁厚0.06米,立耳,長方形,四柱足中空。紋飾以雲雷紋為底紋,耳的外郭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
腹壁內有「司母戊」銘文。科學家們分析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塊陶范鑄成。雙耳是先鑄成後再嵌入鼎范內,鼎身其餘部分都是一次鑄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⑸ 司母戊鼎有何重要地位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的意義
在古代,人們都認為,黃帝在戰勝炎帝的後代蚩尤後,曾鑄三鼎,象徵天地人;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在古代,鼎是鎮國之寶,傳國重器。鼎上的花紋,古人認為有鎮邪的作用,有時也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庄嚴。改朝換代後,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鑄鼎,頒訂法律,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並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變,稱作鼎革。現在,鼎的造型主要用來象徵吉祥。在家中擺設銅鼎,寓意一切將有新的開始。
⑹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怎麼樣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鼎腹內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王文丁母親的廟號。從這三個字的意思可知,這個大方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親而鑄的祭器。
相關構成
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長1.10米,壁厚0.06米,立耳,長方形,四柱足中空。紋飾以雲雷紋為底紋,耳的外郭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
腹壁內有「司母戊」銘文。科學家們分析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塊陶范鑄成。雙耳是先鑄成後再嵌入鼎范內,鼎身其餘部分都是一次鑄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⑺ 司母戊鼎在世界上有什麼地位
世界地位 :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 安陽 ,是 商王 祖庚 或 祖甲 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時期 青銅器 的代表作,原稱「 司母戊鼎 」「 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於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是中國 國家一級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 青銅器 ,享譽「鎮國之寶」美譽。
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後母戊鼎。發現於1939年,1959年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通過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 婦妌 (jǐng)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
⑻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
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重達 832.84公斤,高達133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
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8)司母戊鼎在歷史上有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文物價值: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
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青銅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母戊鼎
⑼ 司母戊鼎的歷史地位
司母戊鼎在青銅鑄造史上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商後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9)司母戊鼎在歷史上有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商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 ,武官村位於安陽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宮殿宗廟區和王陵區之間,屬於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武官村區域先後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還有十幾座王公大墓。
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對比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後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後,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這樣反推,「司」應當是「後」的意思。
2005年,商後母戊鼎在殷墟博物館展出。
2013年,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時任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陪同下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內商後母戊鼎等文物 。
2019年,中意文化遺產合作活動中義大利時任總理朱塞佩·孔特參觀並點評了「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商後母戊鼎等文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