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病毒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病毒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19 12:58:42

① 新冠病毒竟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美國研究發現,他們那邊的科學家說,這個新冠病毒可以追溯至2009年前,是不是真的還不能確定。指出通過研究病毒基因,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病毒 2019年獲得遺傳特徵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通過重組早在 2009 然後通過融合進化成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之前尚未發現的新型RNA冠狀病毒,它在核苷酸水平上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有 80% 的相似性。

但實際上自然界中有許多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科的 4 個屬有近 20 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從 1937年最早發現雞到蝙蝠,蛇,駱駝,豬,貓,果子狸,穿山甲,夜鷹和後面的許多其他動物,他們都有冠狀病毒,你發現這些被感染的動物有什麼共同點了嗎,所有被感染的物體,包括人類,都是脊椎動物,這也是冠狀病毒的一個特徵。

② 疫情持續多少年了

疫情持續了有三年了,希望大家繼續加油把疫情滅完,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

③ 為何病毒幾萬年都沒被徹底征服它的生命力有多強

什麼因素使病毒流行得更久、更快?科學家們會明確地告訴你,這與病毒的特徵有關。這就是說,在自然狀態下難以生存的病毒或毒性較弱的病毒不能對人類產生嚴重影響。但是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製造新的病毒,那些病毒特徵不同,有些難以在自然環境中生存,有些容易生存,有些毒性弱,有些毒性要強。對於生命力強、毒性強的病毒,哪些因素決定了對人類的最終影響?新冠肺炎和SARS病毒的流行能力有何不同?

幾年後,第二批科學家再次提取該切片組織,稀釋乾燥組織後注射給老鼠,令人驚訝的是,死者的腦組織受到了標准滅菌,但注射的8隻老鼠中有4隻出現了與死者相同的症狀。這位女性感染的就是朊病毒,朊病毒不可思議的超強耐力遠不止此。朊病毒能抵抗蛋白質分解酶的消化,在經歷乾燥或化學物質後還能保持多年的傳染性,在200的高溫下能生存1 ~ 2個小時,幾分鍾內就附著在不銹鋼上。是的。還能抵抗電離輻射。

④ 至今為止,新冠疫情已經持續多少年了

至今為止,新冠疫情已經持續多少年了?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最終也必須留意的一點便是接種完疫苗以後不能夠保證不容易感柒上新冠病毒,由於其他的疫苗保障措施也不可以實現100%,因此搞好本人的防控措施,戴好口罩講究衛生或是十分需要的,必需時也必須協助搞好抗體檢測。

⑤ 病毒是最早的生物嗎,它存在了多少年

距今約有230億萬年

⑥ 電腦病毒的歷史

大家對電腦病毒的歷史了解多少呢?深刻地認識病毒,是提高我們的安全意識,所以,我為大家講解下。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相關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電腦病毒的歷史:

電腦病毒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九八二年。當時,電腦病毒這個名詞還未正式被定義。該年,Rich Skerta 撰寫了一個名為"Elk Cloner"的電腦程式,使其成為了電腦病毒史上第一種感染個人電腦(Apple II )的電腦病毒,它以軟磁碟作傳播媒介,破壞程度可說是相當輕微,受感染電腦只會在螢光幕上顯示一段小小的詩句: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1984 ― 電腦病毒正式被定義

Fred Cohen於一九八四發表了一篇名為"電腦病毒 ― 理論與實驗(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的文章,當中除了為"電腦病毒"一詞下了明確的定義外,也描述了他與其他專家對電腦病毒研究的實驗成果。

1986 ― 首種廣泛傳播於MS-DOS 個人電腦系統的電腦病毒

首宗惡意並廣泛傳播的電腦病毒始於一九八六年,該種電腦病毒名為"腦(Brain) ",由兩位巴基斯坦籍的兄弟所編寫,能破壞電腦的起動區(boot-sector),亦被視為第一隻能透過自我隱藏來逃避偵測的病毒。

1987 ― 檔案感染型病毒 (Lehigh 和 聖誕蟲 Christmas Worm)

一九八七年,Lehigh 病毒於美國Lehigh 大學被發現,是首隻檔案感染型病毒(File infectors)。檔案感染型病毒主要通過感染 .COM 檔案和 .EXE檔案,來破壞資料、損毀檔案配置表(FAT)或在染毒檔案執行的過程中感染其它程式。

1988 ― 首種Macintosh 電腦病毒的出現以及CERT組織的成立

第一種襲擊麥金塔(Macintosh)電腦的病毒 MacMag在這年出現,而"互聯網蟲"(Internet Worm) 亦引起了第一波的互聯網危機。同年,世界第一隊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Computer Security Response Team)成立並不斷發展,也就演變成為今天著名的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協調中心(CERTR Coordination Center ,簡稱CERTR/CC)。

1990 ―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上線和防毒產品的出現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Virus Exchange Bulle:

tin Board Service, 簡稱VX BBS)於保加利亞上線,藉以給病毒編程者交換病毒程式碼及心得。同年,防毒產品如McAfee Scan等開始粉墨登場。

1995 ― 巨集病毒的出現

在windows 95 作業平台初出現時,運行於DOS作業系統的電腦病毒仍然是電腦病毒的主流,而這些以DOS為本的病毒往往未能復制到windows 95 作業平台上運行。不過,正當電腦用家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於一九九五年年底,首種運行於 MS-Word工作環境的巨集病毒(Macro Virus),也正式面世。

1996 ― Windows 95 繼續成為襲擊目標, Linux 作業平台也不能倖免

這年,巨集病毒Laroux成為首隻侵襲MS Excel 檔案的巨集病毒。而Staog 則是首隻襲擊Linux 作業平台的電腦病毒。

1998 - Back Orifice

Back Orifice 讓駭客透過互聯網在未授權的情況下遙距操控另一部電腦,此病毒的命名也開了微軟旗下的Microsoft's Back Office產品一個玩笑。

1999 ― 梅莉莎 (Melissa) 及 CIH 病毒

梅莉莎為首種混合型的巨集病毒 —它透過襲擊MS Word作台階,再利用MS Outlook及Outlook Express內的地址簿,將病毒透過電子郵件廣泛傳播。該年四月,CIH 病毒爆發,全球超過6000萬台電腦被破壞。

2000 ― 拒絕服務 (Denial of Service) 和戀愛郵件 (Love Letters) "I Love You"

是次拒絕服務襲擊規模很大,致使雅虎、亞馬遜書店等主要網站服務癱瘓。同年,附著"I Love You"電郵傳播的Visual Basic 腳本病毒檔更被廣泛傳播,終令不少電腦用戶明白到小心處理可疑電郵的重要性。該年八月,首隻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木馬(Trojan) 程式―"自由破解(Liberty Crack)",也終於出現了。這個木馬程式以破解Liberty (一個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Game boy 模擬器)作誘餌,致使用戶在無意中把這病毒透過紅外線資料交換或以電郵的形式在無線網中把病毒傳播。

2002 ― 強勁多變的混合式病毒: 求職信(Klez) 及 FunLove

"求職信"是典型的混合式病毒,它除了會像傳統病毒般感染電腦檔案外,同時亦擁有蠕蟲(worm) 及木馬程式的特徵。它利用了微軟郵件系統自動運行附件的安全漏洞,藉著耗費大量的系統資源,造成電腦運行緩慢直至癱瘓。該病毒除了以電子郵件作傳播途徑外,也可透過網路傳輸和電腦硬碟共享把病毒散播。

自一九九九年開始,Funlove 病毒已為伺服器及個人電腦帶來很大的煩腦,受害者中不乏著名企業。一旦被其感染,電腦便處於帶毒運行狀態,它會在創建一個背景工作線程,搜索所有本地驅動器和可寫入的網路資源,繼而在網路中完全共享的文件中迅速地傳播。

2003 ― 沖擊波 (Blaster) and 大無極 (SOBIG)

"沖擊波"病毒於八月開始爆發,它利用了微軟作業系統Windows 2000 及Windows XP的保安漏洞,取得完整的使用者許可權在目標電腦上執行任何的程式碼,並透過互聯網,繼續攻擊網路上仍存有此漏洞的電腦。由於防毒軟體也不能過濾這種病毒,病毒迅速蔓延至多個國家,造成大批電腦癱瘓和網路連接速度減慢。

繼"沖擊波"病毒之後,第六代的"大無極"電腦病毒(SOBIG.F)肆虐,並透過電子郵件擴散。該"大無極" 病毒不但會偽造寄件人身分,還會根據電腦通訊錄內的資料,發出大量以 ‘Thank you!', ‘Re: Approved' 等為主旨的電郵外,此外,它也可以驅使染毒的電腦自動下載某些網頁,使編寫病毒的作者有機會竊取電腦用戶的個人及商業資料。

2004― 悲慘命運(MyDoom)、網路天空(NetSky)及震盪波(Sasser)

"悲慘命運"病毒於一月下旬出現,它利用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以"Mail Transaction Failed"、"Mail Delivery System"、"Server Report"等字眼作電郵主旨,誘使用戶開啟帶有病毒的附件檔。受感染的電腦除會自動轉寄病毒電郵外,還會令電腦系統開啟一道後門,供駭客用作攻擊網路的仲介。它還會對一些著名網站(如SCO及微軟)作分散式拒絕服務攻擊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其變種更阻止染毒電腦訪問一些著名的防毒軟體廠商網站。由於它可在三十秒內寄出高達一百封電子郵件,令許多大型企業的電子郵件服務被迫中斷,在電腦病毒史上,其傳播速度創下了新紀錄。

防毒公司都會以A、B、C等英文字母作為同一隻病毒變種的命名。網路天空(NetSky)這種病毒,被評為史上變種速度最快的病毒,因為它自二月中旬出現以來,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其變種的命名已經用盡了26個英文字母,接踵而至的是以雙碼英文字母名稱如NetSky.AB。它透過電子郵件作大量傳播,當收件人運行了帶著病毒的附件後,病毒程式會自動掃瞄電腦硬碟及網路磁碟機來搜集電郵地址,透過自身的電郵發送引擎,轉發偽冒寄件者的病毒電郵,而且病毒電郵的主旨、內文及附件檔案名稱都是多變的。

"震盪波"病毒與較早前出現的沖擊波病毒雷同,都是針對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保安漏洞,也不需依賴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它利用系統內的緩沖溢位漏洞,導致電腦連續地重新開機並不斷感染互聯網上其他電腦。以短短18天的時間,它取代了沖擊波,創下了修補程式公布後最短攻擊周期紀錄

現在人都知道有電腦病毒,不過,你真正地了解它嗎?希望本文能夠讓你更深刻地認識病毒,提高我們的安全意識。

⑦ 計算機病毒的發展史

電腦病毒最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九八二年。當時,電腦病毒這個名詞還未正式被定義。該年,Rich Skerta 撰寫了一個名為"Elk Cloner"的電腦程式,使其成為了電腦病毒史上第一種感染個人電腦(Apple II )的電腦病毒,它以軟磁碟作傳播媒介,破壞程度可說是相當輕微,受感染電腦只會在螢光幕上顯示一段小小的詩句: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1984 ― 電腦病毒正式被定義
Fred Cohen於一九八四發表了一篇名為"電腦病毒 ― 理論與實驗(Computer Viruses ― Theory and Experiments)"的文章,當中除了為"電腦病毒"一詞下了明確的定義外,也描述了他與其他專家對電腦病毒研究的實驗成果。

1986 ― 首種廣泛傳播於MS-DOS 個人電腦系統的電腦病毒
首宗惡意並廣泛傳播的電腦病毒始於一九八六年,該種電腦病毒名為"腦(Brain) ",由兩位巴基斯坦籍的兄弟所編寫,能破壞電腦的起動區(boot-sector),亦被視為第一隻能透過自我隱藏來逃避偵測的病毒。

1987 ― 檔案感染型病毒 (Lehigh 和 聖誕蟲 Christmas Worm)
一九八七年,Lehigh 病毒於美國Lehigh 大學被發現,是首隻檔案感染型病毒(File infectors)。檔案感染型病毒主要通過感染 .COM 檔案和 .EXE檔案,來破壞資料、損毀檔案配置表(FAT)或在染毒檔案執行的過程中感染其它程式。

1988 ― 首種Macintosh 電腦病毒的出現以及CERT組織的成立
第一種襲擊麥金塔(Macintosh)電腦的病毒 MacMag在這年出現,而"互聯網蟲"(Internet Worm) 亦引起了第一波的互聯網危機。同年,世界第一隊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Computer Security Response Team)成立並不斷發展,也就演變成為今天著名的電腦保安事故應變隊伍協調中心(CERTR Coordination Center ,簡稱CERTR/CC)。

1990 ―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上線和防毒產品的出現
首個病毒交流布告欄(Virus Exchange Bulletin Board Service, 簡稱VX BBS)於保加利亞上線,藉以給病毒編程者交換病毒程式碼及心得。同年,防毒產品如McAfee Scan等開始粉墨登場。

1995 ― 巨集病毒的出現
在windows 95 作業平台初出現時,運行於DOS作業系統的電腦病毒仍然是電腦病毒的主流,而這些以DOS為本的病毒往往未能復制到windows 95 作業平台上運行。不過,正當電腦用家以為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於一九九五年年底,首種運行於 MS-Word工作環境的巨集病毒(Macro Virus),也正式面世。

1996 ― Windows 95 繼續成為襲擊目標, Linux 作業平台也不能倖免
這年,巨集病毒Laroux成為首隻侵襲MS Excel 檔案的巨集病毒。而Staog 則是首隻襲擊Linux 作業平台的電腦病毒。

1998 - Back Orifice
Back Orifice 讓駭客透過互聯網在未授權的情況下遙距操控另一部電腦,此病毒的命名也開了微軟旗下的Microsoft's Back Office產品一個玩笑。

1999 ― 梅莉莎 (Melissa) 及 CIH 病毒
梅莉莎為首種混合型的巨集病毒 —它透過襲擊MS Word作台階,再利用MS Outlook及Outlook Express內的地址簿,將病毒透過電子郵件廣泛傳播。該年四月,CIH 病毒爆發,全球超過6000萬台電腦被破壞。

2000 ― 拒絕服務 (Denial of Service) 和戀愛郵件 (Love Letters) "I Love You"
是次拒絕服務襲擊規模很大,致使雅虎、亞馬遜書店等主要網站服務癱瘓。同年,附著"I Love You"電郵傳播的Visual Basic 腳本病毒檔更被廣泛傳播,終令不少電腦用戶明白到小心處理可疑電郵的重要性。該年八月,首隻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木馬(Trojan) 程式―"自由破解(Liberty Crack)",也終於出現了。這個木馬程式以破解Liberty (一個運行於Palm 作業系統的Game boy 模擬器)作誘餌,致使用戶在無意中把這病毒透過紅外線資料交換或以電郵的形式在無線網中把病毒傳播。

2002 ― 強勁多變的混合式病毒: 求職信(Klez) 及 FunLove
"求職信"是典型的混合式病毒,它除了會像傳統病毒般感染電腦檔案外,同時亦擁有蠕蟲(worm) 及木馬程式的特徵。它利用了微軟郵件系統自動運行附件的安全漏洞,藉著耗費大量的系統資源,造成電腦運行緩慢直至癱瘓。該病毒除了以電子郵件作傳播途徑外,也可透過網路傳輸和電腦硬碟共享把病毒散播。

自一九九九年開始,Funlove 病毒已為伺服器及個人電腦帶來很大的煩腦,受害者中不乏著名企業。一旦被其感染,電腦便處於帶毒運行狀態,它會在創建一個背景工作線程,搜索所有本地驅動器和可寫入的網路資源,繼而在網路中完全共享的文件中迅速地傳播。

2003 ― 沖擊波 (Blaster) and 大無極 (SOBIG)
"沖擊波"病毒於八月開始爆發,它利用了微軟作業系統Windows 2000 及Windows XP的保安漏洞,取得完整的使用者許可權在目標電腦上執行任何的程式碼,並透過互聯網,繼續攻擊網路上仍存有此漏洞的電腦。由於防毒軟體也不能過濾這種病毒,病毒迅速蔓延至多個國家,造成大批電腦癱瘓和網路連接速度減慢。

繼"沖擊波"病毒之後,第六代的"大無極"電腦病毒(SOBIG.F)肆虐,並透過電子郵件擴散。該"大無極" 病毒不但會偽造寄件人身分,還會根據電腦通訊錄內的資料,發出大量以 『Thank you!', 『Re: Approved' 等為主旨的電郵外,此外,它也可以驅使染毒的電腦自動下載某些網頁,使編寫病毒的作者有機會竊取電腦用戶的個人及商業資料。

2004― 悲慘命運(MyDoom)、網路天空(NetSky)及震盪波(Sasser)
"悲慘命運"病毒於一月下旬出現,它利用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以"Mail Transaction Failed"、"Mail Delivery System"、"Server Report"等字眼作電郵主旨,誘使用戶開啟帶有病毒的附件檔。受感染的電腦除會自動轉寄病毒電郵外,還會令電腦系統開啟一道後門,供駭客用作攻擊網路的仲介。它還會對一些著名網站(如SCO及微軟)作分散式拒絕服務攻擊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其變種更阻止染毒電腦訪問一些著名的防毒軟體廠商網站。由於它可在三十秒內寄出高達一百封電子郵件,令許多大型企業的電子郵件服務被迫中斷,在電腦病毒史上,其傳播速度創下了新紀錄。

防毒公司都會以A、B、C等英文字母作為同一隻病毒變種的命名。網路天空(NetSky)這種病毒,被評為史上變種速度最快的病毒,因為它自二月中旬出現以來,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其變種的命名已經用盡了26個英文字母,接踵而至的是以雙碼英文字母名稱如NetSky.AB。它透過電子郵件作大量傳播,當收件人運行了帶著病毒的附件後,病毒程式會自動掃瞄電腦硬碟及網路磁碟機來搜集電郵地址,透過自身的電郵發送引擎,轉發偽冒寄件者的病毒電郵,而且病毒電郵的主旨、內文及附件檔案名稱都是多變的。

"震盪波"病毒與較早前出現的沖擊波病毒雷同,都是針對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保安漏洞,也不需依賴電子郵件作傳播媒介。它利用系統內的緩沖溢位漏洞,導致電腦連續地重新開機並不斷感染互聯網上其他電腦。以短短18天的時間,它取代了沖擊波,創下了修補程式公布後最短攻擊周期紀錄

現在人都知道有電腦病毒,不過,你真正地了解它嗎?希望本文能夠讓你更深刻地認識病毒,提高我們的安全意識。

一、病毒的定義

電腦病毒與醫學上的「病毒」不同,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電腦軟、硬體所固有的脆弱性,編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由於它與生物醫學上的「病毒」同樣有傳染和破壞的特性,因此這一名詞是由生物醫學上的「病毒」概念引申而來。

從廣義上定義,凡能夠引起電腦故障,破壞電腦數據的程序統稱為電腦病毒。依據此定義,諸如邏輯炸彈,蠕蟲等均可稱為電腦病毒。在國內,專家和研究者對電腦病毒也做過不盡相同的定義,但一直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

二、病毒的命名

病毒的命名沒有固定的方法,有的按病毒第一次出現的地點來命名,如「ZHENJIANG_JES」其樣本最先來自鎮江某用戶。也有的按病毒中出現的人名或特徵字元,如「ZHANGFANG—1535」,「DISK KILLER」, 「上海一號」。有的按病毒發作時的症狀命名,如「火炬」,「蠕蟲」。當然,也有按病毒發作的時間來命名的,如「NOVEMBER 9TH」在11月9日發作。有些名稱包含病毒代碼的長度,如「PIXEL.xxx」系列,「 KO.xxx」等體。

三、電腦病毒的發展趨勢

在病毒的發展史上,病毒的出現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一種新的病毒技術出現後,病毒迅速發展,接著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會抑制其流傳。同時,操作系統進行升級時,病毒也會調整為新的方式,產生新的病毒技術。總的說來,病毒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DOS引導階段

1987年,電腦病毒主要是引導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頭」病毒。由於,那時的電腦硬體較少,功能簡單,一般需要通過軟盤啟動後使用。而引導型病毒正是利用了軟盤的啟動原理工作,修改系統啟動扇區,在電腦啟動時首先取得控制權,減少系統內存,修改磁碟讀寫中斷,影響系統工作效率,在系統存取磁碟時進行傳播。

2.DOS可執行階段

1989年,可執行文件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系統載入執行文件的機制工作,如「耶路撒冷」,「星期天」等病毒。可執行型病毒的病毒代碼在系統執行文件時取得控制權,修改DOS中斷,在系統調用時進行傳染,並將自己附加在可執行文件中,使文件長度增加。1990年,發展為復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 文件。

3.伴隨體型階段

1992年,伴隨型病毒出現,它們利用DOS載入文件的優先順序進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蟬」病毒,它感染EXE文件的同時會生成一個和EXE同名的擴展名為COM伴隨體;它感染COM文件時,改為原來的COM 文件為同名的EXE文件,在產生一個原名的伴隨體,文件擴展名為COM。這樣,在DOS載入文件時,病毒會取得控制權,優先執行自己的代碼。該類病毒並不改變原來的文件內容,日期及屬性,解除病毒時只要將其伴隨體刪除即可,非常容易。其典型代表的是「海盜旗」病毒,它在得到執行時,詢問用戶名稱和口令,然後返回一個出錯信息,將自身刪除。

4.變形階段

1994年,匯編語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要實現同一功能,通過匯編語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完成,這些方式的組合使一段看似隨機的代碼產生相同的運算結果。而典型的多形病毒—幽靈病毒就是利用這個特點,每感染一次就產生不同的代碼。例如「一半」病毒就是產生一段有上億種可能的解碼運算程序,病毒體被隱藏在解碼前的數據中,查解這類病毒就必須能對這段數據進行解碼,加大了查毒的難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種綜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導區又能感染程序區,多數具有解碼演算法,一種病毒往往要兩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5.變種階段

1995年,在匯編語言中,一些數據的運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運算出同樣的結果,隨機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無關命令,也不影響運算的結果。這樣,某些解碼演算法可以由生成器生成不同的變種。其代表作品—「病毒製造機」VCL,它可以在瞬間製造出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病毒,查解時不能使用傳統的特徵識別法,而需要在宏觀上分析命令,解碼後查解病毒,大大提高了復雜程度。

6.網路、蠕蟲階段

1995年,隨著網路的普及,病毒開始利用網路進行傳播,它們只是以上幾代病毒的改進。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蠕蟲」是典型的代表,它不佔用除內存以外的任何資源,不修改磁碟文件,利用網路功能搜索網路地址,將自身向下一地址進行傳播,有時也在網路伺服器和啟動文件中存在。

7.窗口階段

1996年,隨著Windows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進行工作的病毒開始發展,它們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這類病毒的急智更為復雜,它們利用保護模式和API調用介面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較復雜。

8.宏病毒階段

1996年,隨著MS Office功能的增強及盛行,使用Word宏語言也可以編制病毒,這種病毒使用類Basic 語言,編寫容易,感染Word文件文件。由於Word文件格式沒有公開,這類病毒查解比較困難。

9.互聯網、感染郵件階段

1997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病毒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一些攜帶病毒的數據包和郵件越來越多,如果不小心打開了這些郵件,電腦就有可能中毒。

10.爪哇、郵件炸彈階段

1997年,隨著互聯網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語言進行傳播和資料獲取的病毒開始出現,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還有一些利用郵件伺服器進行傳播和破壞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就嚴重影響網際網路的效率。

四、病毒的演化及發展過程

當前電腦病毒的最新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病毒在演化

任何程序和病毒都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一些人還在修改以前的病毒,使其功能更完善,病毒在不斷的演化,使殺毒軟體更難檢測。

2.千奇百怪病毒出現

現在操作系統很多,因此,病毒也瞄準了很多其他平台,不再僅僅局限於Microsoft Windows平台了。

3.越來越隱蔽

一些新病毒變得越來越隱蔽,同時新型電腦病毒也越來越多,更多的病毒採用復雜的密碼技術,在感染宿主程序時,病毒用隨機的演算法對病毒程序加密,然後放入宿主程序中,由於隨機數演算法的結果多達天文數字,所以,放入宿主程序中的病毒程序每次都不相同。這樣,同一種病毒,具有多種形態,每一次感染,病毒的面貌都不相同,猶如一個人能夠「變臉」一樣,檢測和殺除這種病毒非常困難。同時,製造病毒和查殺病毒永遠是一對矛盾,既然殺毒軟體是殺病毒的,而就有人卻在搞專門破壞殺病毒軟體的病毒,一是可以避過殺病毒軟體,二是可以修改殺病毒軟體,使其殺毒功能改變。因此,反病毒還需要很多專家的努力!

⑧ 病毒在世界上存在了多少年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病毒是結構確實比細胞簡單,如果按照現在大家的理論在形成具有完整膜系統並能獨立完成代謝和增殖過程的細胞之前,確實很有可能產生像病毒這樣的簡單蛋白-核酸復合體。

但是在細胞形成前的復合體我覺得很難稱之為病毒,它們缺少最基本的增殖能力,而這種增殖能力,是細胞給病毒提供的。

所以拋開分子層面的侵染手段,即使機緣巧合之下產生的復合體具有侵染某種細胞並完成自身組裝並能產生自身有侵染活性克隆的能力,由於沒有細胞的存在,它可能還是稱不上病毒。

更何況在細胞產生前就具有侵染序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⑨ 病毒的生活史是什麼

病毒主要特點,毒性噬菌體的侵染循環,溫和噬菌體和溶原細菌、昆蟲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主要特點。
病毒:
是一類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的大分子微生物。*
在微生物學當中,病毒學是最年青的一門科學,迄今只有100年左右歷史。
(A:1892年(伊凡諾夫斯基1864-1920),他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病葉汁液接種
煙草花葉病細菌過濾器健康煙草植株發病(引起相同煙草花葉病)
他認為這種病原物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把病毒等其他微生物分開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舉,遺憾的是把這種病原物稱為是一種極小的細菌。
B. 1898 年(貝格林克, 1851—1931),在不了解伊凡諾夫斯工作的情況下,進行了類似的試驗,發表了與伊凡諾夫斯幾乎完全一樣的研究結果。貝格林克把這種病原物稱為是稱之為「傳染活液」,並給以拉丁名(Virus),被譽為「病毒學之父」。(貝格林克1872年畢業於德國德爾費技術專科學校,1877年獲科學博士學位)。
1935年斯旦來( USA)第一次提純得到病毒的結晶,從此病毒學進入到分子水平。
4.1 病毒的特性
4.1.1病毒的基本特徵:
1.病毒的個體極小; *
2.無細胞結構,為分子生物;*
3.專性寄生
4.沒有或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合成系統,也沒有核糖體。
5.在寄主細胞內的病毒對各種化學葯劑和抗菌素不敏感。
6. 經提純的病毒結晶能保持侵染力。
4.1.2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4.1.2.1病毒粒子的結構
1、無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
A.衣殼粒(一種對稱蛋白質外殼,包圍著病毒的核酸基因組,由多肽組成蛋白質亞單位)。
B.殼體:由多個衣殼粒組成。
C.核殼體(核衣殼):是衣殼與其包圍著的核酸。
2.有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
A.衣殼粒(一種對稱蛋白質外殼,包圍著病毒的結構。核酸基因組,由多肽組成蛋白質亞單位)。
B.殼體:由多個衣殼粒組成。
C.核殼體(核衣殼):是衣殼與其包圍著的核酸的總稱。
D.封套(包膜,又稱囊膜、被膜、外膜、封套、)

⑩ 病毒在幾億年前產生的

病毒也是一種生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 它和人動物 植物都屬於生物 生物的產生 可以參考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原始生命的產生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後,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徵。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復始,具有新特徵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復雜,構成了生物體的系統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於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裡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後,外麵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裡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後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裡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性別的出現是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又一個重大的事件,因為性別促進了生物的優生,加速生物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真核的單細胞植物出現以後沒有幾億年就出現了真核多細胞植物。真核多細胞的植物出現沒有多久就出現了植物體的分工,植物體中有一群細胞主要是起著固定植物體的功能,成了固著的器官,也就是現代藻類植物固著器的由來。從此以後開始出現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內部細胞的形態也開始分化。由此可見,細胞核和性別出現以後,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態和功能的發展。 生命的起源 關於生命起源的問題,很早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近幾十年來,人們根據現代自然科學的新成 就,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根據科學的推算,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熾熱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氣體狀態,那時候是絕對不會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目前,這種關於生命起源是通過化學進化過程的說法已經為廣大學者所承認,並認為這個化學進化過程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根據推測,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開始進行的。當時,地球表面溫度已經降低,但內部溫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動極為頻繁,從火山內部噴出的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下圖)。一般認為,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像圖 (左)原始大氣(右)有機物形成 (NH3)、水蒸氣(H2O)、氫(H2),此外還有硫化氫(H2S)和氰化氫(HCN)。這些氣體在大自然不斷產生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單糖等一系列比較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後來,地球的溫度進一步降低,這些有機小分子物質又隨著雨水,流經湖泊和河流,最後匯集在原始海洋中。 關於這方面的推測,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1935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設計了一套密閉裝置(下圖)。他們將裝置內的空氣抽出,然後模擬原始地球上的大氣成分,通入甲烷、氨、氫、水 米勒實驗的裝置 蒸氣等氣體,並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閃電,連續進行火花放電。最後,在U型管內檢驗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產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製成了另一些有機物,如嘌識、嘧啶、核糖,脫氧核糖,脂肪酸等。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是完全可能的。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有機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是怎樣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學者認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現在,已經有人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製造出了類似蛋白質和核酸的物質。雖然這些物質與現在的蛋白質和核酸相比,還有一定差別 ,並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過程是否如此,還不能肯定,但是,這已經為人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線索;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產生這些有機高分子的物質是可能的。 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 根據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里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麵包有最原始的界膜,與周圍的原始海洋環境分隔開,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即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已經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活動了。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過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有些多分子體系經過長期不斷地演變,特別是由於蛋白質和核酸這兩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終於形成具有原始新陳代謝作用和能夠進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後,由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階段進入到生命出現之後的生物進化階段。 關於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但是絕大多數實驗只是集中在第一階段,有些階段還僅僅限於假說和推測。因此,在對於生命起源,問題還必須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 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就沒有生命。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一種含有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種)。這些工作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的重大成就

與病毒至今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