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南北時期陳慶之資料
陳慶之在二十四歲時參加了不亞於赤壁大戰和淝水之戰的另一場南北之戰——鍾離大戰,由此揚名,但由於參戰名將太多,相比之下反而名聲太小,而真正使陳慶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時候,則是在大通年間(公元五二七年~五二九年)的事情,也就是陳慶之四十四到四十六歲的時期。當時魏的朝廷因帝位而產生了內紛,重臣爾朱榮領兵占據洛陽,殺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後獨攬權勢。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顥就因此而亡命至梁。當時的梁主蕭衍決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陳慶之護衛北海王回到洛陽。其實蕭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擊洛陽,並讓北海王即帝位。陳慶之雖對蕭衍的命令覺得無謀,但最後還是接受了。於是歷史上最最奇跡戰爭出現了,一個傳說里「趙雲」式的猛將產生了。各位猜一下陳慶之所帶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騎!而當時魏境內兵力約有近百萬之眾,以七千對百萬,結果想都不用想,但陳慶之作到了!從梁邊境開始,在魏的領土內進擊一百四十日,其間激戰四十七回,水、陸、山、城市攻堅作戰全部都獲得勝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擊滅十萬余兵力,擊敗退約三十萬兵力!造成了洛陽極大的震撼。「陳慶之來了!」這句話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連軍隊都放棄了洛陽的守衛逃走,更別說是皇帝和爾朱榮了,洛陽就這樣變成一個空城。更另人吃驚的是陳慶之佔領了洛陽後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以至於當時就有人評論「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陽的人,古今僅此一人」。陳慶之佔領洛陽達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陽。自認為勝利的爾朱榮親領了三十萬大軍追擊,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會戰都為陳慶之所擊退,直到梁軍渡過一條河後,因為漲水淹至橋上,爾朱榮才放棄追擊,不過這次不算是完勝,到達健康(南京)時,七千的兵數滅了一半,但這也相當的完美了。之後陳慶之依然為梁戰斗著。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亂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亂,就曾以北朝將軍的身份領了七萬兵力與陳慶之的一萬梁軍作戰而遭擊潰,只剩他一個人逃回。而陳慶之至死為止也從未敗過!當他擔任予州刺史的時候,由於農作歉收。有許多人餓死,他除了打開官倉,將儲存的米麥分配給民眾外,還從豐收之處急運米糧前來。予州的人民替這位將他們從飢餓之中拯救出來的刺史建立了祠堂,還稱呼他為「仁威將軍」轉自81.china.com
南北朝這段歷史比較在中國歷史中比較有意思,中國歷史上大凡亂世,基本都是數十年便會有一雄才英主一統九州,而從317年東晉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國到581年隋一統這兩百多年歷史里,中華大地上誕生了N個讓後來學生背起來痛苦之極的國家你砍我殺,N個學生們要背的皇帝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今天某某當上了皇帝,不過數年又有一人取而代之。長長一段南北朝歷史,一個字始然:亂。
長言道「亂世出英雄」南北朝誕生了不少經略沙場功績赫赫的將領。而這些有數的將領十個有八個立下戰功後回朝便把皇帝踢下自個兒當,皇帝輪流坐,這是南北朝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還有個特點,就是這些將領的後代往往都是草包,所以通常老子蹬腿後,兒子皇帝還沒當過癮就給新的將領取而代之,傳不過三代,這也算是南北朝一個特點。
公元502年,中國南方大地上,蕭衍推翻東昏侯齊政權,定都建康,國號梁,任命當時年僅18歲的陳慶之為主書,這樣,一位不世出的英才登場。
關於陳慶之,除了梁書《陳慶之蘭傾傳》有介紹,圍棋史話也有記載:「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蕭衍這位皇帝當年文武雙全,圍棋水平不低,陳慶之能和其「達旦不輟」來下,圍棋水平應該也是很好,而主書這個職務應是作為蕭衍身邊的近臣負責執行傳達赦命一類的任務。陳慶之在上任後,除了和皇帝下棋,還盡量將所得的俸祿資財全分給一些將士,期望著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但他畢竟是個出身於寒門的庶族,在門第決定一切的南北朝,要出頭是很困難的。
不管怎麼說,雖然蕭衍在用人方面講究唯才是舉,但是由於當時社會潮流和風氣以及貴族門閥的阻擾,這一政策並不能很好的貫徹,所以陳慶之也一直就陪著皇帝下棋,而這一下,就下了整整二十三年。
我想,歷史總是有他的必然性吧,如果沒有某些事情,也許,今天我們只能在〈圍棋史話〉中看到陳慶之這個名字和聊聊數語,也只知道他不過是位會下圍棋的近臣罷了,而不會有如此驚心動魄之後事。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請求歸順粱,於是蕭衍便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和胡龍牙、成景俊率領一部分軍隊去接應元法僧。不知是不是陳慶之和皇帝下棋多常在耳邊磨的緣故,總之蕭衍這次可算是破格讓陳慶之生平第一次領軍,任務也算是輕松。依我的估計這位對佛學痴迷得一塌糊塗的「皇帝」大概是在圍棋攻殺撕守中發現了陳慶之的領軍天賦因而提拔他。不管怎麼說,能在南北朝這種門閥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啟用陳慶之這種出身於寒門的庶人,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或許正如毛主席在二十五史批註中所說的那樣,早期的梁武帝的確稱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是"運去英雄不自由"罷了。
如果只是單純毫無風險完成這樣的任務,回京後也許陳慶之還會給皇帝拉到身邊繼續他的圍棋,那樣,也許同樣陳慶之的名字會凐滅在無數歷史官員中,或者在後世哪位陳氏一族在修族譜時在他N代祖先陳慶之名下註上「某某官職」罷了。但是,歷史在這里也許是為了還他二十幾年春秋蟄伏的代價,讓北魏冒出遣安豊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這兩個托成就陳慶之。
徐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蕭梁未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這塊地盤,運氣不可謂不好。開心的梁武帝讓陳慶之率領大約兩千人護送豫章王蕭綜進入已經接收了的徐州進行駐守。這個時候吃虧的北魏方面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們馬上派出了以安豊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兩位皇室宗親為首的將近兩萬軍隊在陟□一帶駐扎,來阻止前來接收徐州的梁軍。
就象《銀河英雄傳說》中楊威利一樣,英雄頭一次出場大都是要在絕對的劣勢下獲取勝利,兩千對兩萬,在冷兵器時代,這應該算是「Impossible Mission」。不過對於陳慶之來說,這只不過是他一生中諸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中的初次練兵罷了。安豊王元延明為了阻止梁軍繼續前進,派遣部將丘大千築起營壘,切斷梁軍前進的路線。可是這個營壘在陳慶之的攻擊下很快就覆沒了。史書上對這一段記載很簡略,只是說陳慶之"進薄其壘,一鼓便潰",從字面上解釋也就是,逼近敵人的營壘,只一通戰鼓便將敵人完全擊潰了。中國文字韻味在這里表現的十足,單憑寥寥數字,便可引人神思陳慶之當時的風采。
盡管梁軍取得了勝利,但作為梁軍名義上的統率豫章王蕭綜這個人卻出了問題,他不知給誰灌了迷魂湯,居然懷疑自己是蕭寶卷的兒子。我暈,如果是別人的兒子也就算了。可問題恰恰在於蕭寶卷別號東昏侯,是齊的末代皇帝,蕭衍反齊建梁頭一個殺的就是這個蕭寶卷。而現在這個蕭綜居然懷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問題就大得一塌糊塗了。這豫章王為了證實自己是前朝太子,微服至曲阿去拜齊明帝陵。但無以找到憑信。身邊的人繼續給他灌湯,說什麼「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於是這人又背著梁武帝去挖了他所謂「老子」東昏侯的墓,把東昏侯的骨頭那出來蘸上自己的血去實一下,可以滲透。他還不放心,又在鄉間隨便找了個男孩殺了,取他的骨試之,好象頗為靈驗,於是就暗地裡准備反了。不過話也說回來了,梁武帝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問題,他居然派這么一個不牢靠的人去接受軍事重鎮,是任人唯親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當作親人,人家卻未必領他這個情。
總之這個蕭綜想來想去覺得不對勁,當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統戰工作做的出色,看看離北魏軍對那麼近,反正那邊已經有個蕭寶寅(蕭綜的叔叔),自己乾脆也投過去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開,說干就干,立馬扔下軍隊自個兒單騎投奔北魏去了。主帥投敵了,軍中自然大亂,北魏部隊趁機掩殺過來,梁軍全都潰散而逃。陳慶之不得不連夜斬關整兵退卻,才使得一部分軍隊得以保存。白撿來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
陳慶之第一次出征由於主帥的叛變使之看起來似乎以失敗告終,如果楊威利第一次嵌露頭腳也不過是和萊因哈特打成平手。但在戰爭中讓大家看到了陳慶之的能力,次年,陳慶之又有機會出征,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讓陳慶之假節(也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並且負責全部軍事行動。北魏的豫州刺史李憲派遣他的兒子李長鈞,築城兩座來抵禦梁軍的攻擊。
這里說的兩座城池,可不像我們平常看見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麼龐大,南北朝時期戰爭的特點有一點是經常打持久戰,而持久戰的造成大多是因為敵我雙方都築一種類似於一種要塞或者說是堡壘的「城」來御敵,這種堡壘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後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為防守方的據點用來阻撓進攻一方的前進,就像是通常所說的鹿呰。
陳慶之到達後便展開了進攻,無法想像他展開的攻勢有何等猛烈,我們所能得知的是當時作為守備方的豫州刺史李憲根本無法承受陳慶之所部的進攻,最終不得不舉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築城啊),陳慶之隨即佔領了壽陽城。這一戰,梁總共得到了壽春地區大約五十二個城鎮,豫州大部分歸入南朝的統治區,陳慶之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他也因此被賜封為關中侯。在那個年代,出身寒族的人能夠獲得封侯,可以說少之又說。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陳慶之的功勞之大。
隨著陳慶之戰功的累加,他出戰的機會越來越多。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陳慶之與粱將曹仲宗領兵數萬攻伐渦陽。北魏派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十五萬來援,其先鋒部隊到達駝澗,離開渦陽大約有四十里。陳慶之意欲先下手,逆旅而戰,當時軍隊大多數人都反對他的計劃,作為曹仲宗副手的參軍韋放認為北魏的勢大,前鋒部隊皆是精銳的騎兵,即便是戰勝了,也不足以作為功勞,萬一失利的話,則會影響整個軍隊的士氣,而且他套了一堆堆兵法上所謂的以逸待勞的道理,來勸陳慶之不要出擊。但陳慶之卻不這樣認為,他非常自信的說道:"北魏的軍隊遠道而來,都已經非常疲憊了,離開我們的距離又比較遠,肯定不會想到我們會主動去攻擊他們,等他們尚未和大隊人馬齊集,我們趁機挫挫他們的銳氣,出其不意,他們沒有防備肯定會被我們擊敗。而且我聽說北魏軍隊他們所駐扎的營寨,林木豐盛,夜裡必定不敢出來巡視。如果你們再有疑惑的話,那麼我陳慶之一個人率軍去攻擊他們。」當時的領軍曹仲宗和韋放都不同意,不願率兵作戰(八成是看不起陳慶之)
於是陳慶之便獨自與他當時直屬的大約二百多名騎兵長途奔襲,連夜一舉擊破北魏的先鋒部隊(有當年甘寧百騎夜闖操營之風范),使得當時北魏援軍士氣大跌,人人震恐,援軍部隊停滯不前。值此良機,陳慶之回到營寨馬上和大部隊一起連夜將部隊奔至渦陽城下,與北魏的援軍相持。
這場渦陽攻防戰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從春打到秋,期間大大小小打了將近數百仗,梁軍隊的士氣逐漸衰竭,而這時北魏的援軍再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不斷威脅著梁軍的補給線。曹仲宗和韋放等唯恐腹背受敵,於是就想風緊扯呼。陳慶之得知後拿著梁武帝賜給他的節仗在軍門前大聲說:"我們大家當初一同來到這個地方,經歷了大約一年時光,耗費了國家大量的糧草和金錢。但是大部分軍隊都沒有鬥志,都??報效國家,相聚在一起討伐敵人的表現呢!我曾聽說兵法上,只要將自己置之於死地,不畏懼死亡,就有獲得生存和勝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然後共同討伐敵人!如今你們商議班師退卻,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違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來行事。」聽了這些話,曹仲宗等人無話可說,只能依從陳慶之的計劃,由他率領作戰。
北魏的援軍部隊在交戰期間用皮繩將橫木圍成營寨,並在營壘前設下鹿角和攔馬樁,依此為樣一連築起十三座城壘。這十數座城壘成掎角之勢,直接威脅梁軍大本營。為了擊破這些營壘,陳慶之率領一部分精銳的部隊,銜枚夜出,對北魏的營壘發起夜襲,一晚就攻陷了其中的四個,渦陽城的守將王緯這下扛不住了,也許也被陳慶之的勇毅佩服的五體投地,率部歸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衛森嚴。於是陳慶之就將其俘虜的首級列在陣前,擂起戰鼓奮力進攻,許是被陣前的首級嚇破了膽,或是陳慶之所部攻擊太過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軍隨即崩潰而至一敗塗地。
這一仗打下來,北魏大敗,車甲狼藉,屍橫遍野,根據當時史書的記載「渦水咽流」,也就是屍體堆積的讓淮河支流都為之阻塞。此戰規模完全可以和玉壁、鍾離圍城戰相媲美。梁高祖蕭衍對陳慶之的這次指揮大加贊賞,親自寫了詔書稱他是:"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這時候,北魏的本土發生了大亂,西有蕭寶寅占據長安妄圖恢復南齊的霸業(這人是白眼狼,當年一人跑到北魏,北魏待他不薄,但他一看北魏國內有事就馬上造反),東有河北北鎮流民葛榮擁師號稱百萬起義。北魏為了對付內亂,招來的爾朱榮更是引狼入室,在鎮壓流民起義和蕭寶寅叛亂後,爾朱榮回朝在北魏皇室中屠殺了將近兩千人,並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導致的結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紛紛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率領本部向蕭衍投誠,並請求蕭衍幫助其成為北魏的皇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時機,於是便欣然同意了。於是再一次地,陳慶之以假節的身份、受任為飈勇將軍(算是不入流的將軍封號吧),送元顥北上洛陽。照理說這是一次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行動,可是梁武帝腦子又發毛了,居然讓陳慶之所部七千人孤軍北上,而且並未其他部隊加以協助。這不由得令人懷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並不願花費太多精力浪費在這個北魏的流亡貴族身上,只是想派陳慶之率領少部分軍隊敷衍一下,不過梁武帝這次的無心之舉卻在無意中促成了陳慶之個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勛。
流亡貴族在陳慶之護送到渙水邊就迫不及待地即位稱帝,授予陳慶之使節、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他也知道自個是個光桿皇帝,全部還是要靠這七千人馬的將軍,他能給的只是一個個高帽。讓陳慶之帶領部隊攻魏,梁軍從銍縣出發,隨即就攻克了滎城,進逼睢陽城下。守城的魏將丘大千(是他,手下敗將,人生何處不相逢,哈哈)有著將近七萬人馬,上次被陳慶之一舉擊潰後,他似乎並服氣,好啊,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營壘,是我大意,這次我再築堅固點,看你怎麼打。於是他仗著十倍於對方的兵力,築起九座連環相扣的營壘阻擋陳慶之前進的步伐。陳慶之不管,你築你的,我打我的,進攻,再進攻,不斷地進攻,從早上打到下午,陳慶之已經攻陷了三座營壘。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這或許就是當時丘大千內心的真實寫照。反正史書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萬軍隊一日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隨後不久,北魏的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最精銳的御林軍近衛隊二萬阻擊陳慶之的部隊。他不象其他人那樣在曠野搭城壘步步為營,而是將自己的部隊統統進入考城駐扎。這座城四面環水,城內守備嚴固,易守難攻,很像三國時的軍事重鎮合肥,這王元暉業也想藉助城堅地險建下三國張遼之功績,死也不出城應戰。好吧,你不出來沒關系,我照打,陳慶之命令屬下在水面修造浮壘,隨後藉助浮壘,乘筏順流而下,一舉就攻陷了這個水上城堡,並且還生擒了敵方主將元暉業,這一戰獲得戰車七千八百輛。此後陳慶之繼續揮師北上,不屈不撓的指向洛陽,沿路不少城池看見他的旗幟就請求歸降。隨著戰果的不段,元顥的大帽子一頂又一頂接著來。升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反正都是虛的,有啥官銜就封他啥。
與此同時,北魏軍隊的爾朱榮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騎兵指揮家,在他的指揮下,北魏的軍隊先後擊敗了長安的蕭寶寅和各地的反亂將領,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騎大敗六鎮起義軍葛榮,一時也是風光無限。在解決了其他問題後,他的目光集中到這支僅有數千軍力,卻要執意入洛的部隊身上。
要攻佔洛陽,必須佔領洛陽東邊門戶榮陽。爾朱榮和陳慶之這兩位將才都意識到榮陽的重要性,陳慶之集中本部所有部隊猛攻榮陽,而爾朱榮在榮陽集結了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所率領的羽林軍和駐扎軍隊的混合編隊將近七萬人。他們的軍隊訓練有素,而且裝備精良,更令人頭疼的是榮陽城異常險固,陳慶之屢次進攻都未能攻陷。
與此同時,爾朱榮的令魏將元天穆率領大軍截斷了陳慶之的後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胡騎(即散居在關外的少數民族騎兵部隊,這種部隊以劫掠為生,戰鬥力極強)五千人,騎兵將領魯安率領夏州步騎混合軍九千餘人,來支援楊昱;又讓右僕射爾朱世隆(爾朱榮的弟弟)、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領一萬騎兵,占據虎牢關使得陳慶之無路可退。元天穆、爾朱吐沒兒一前一後對陳慶之形成夾擊之勢,旗鼓相望,聲震百里。
當此之時滎陽城還沒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敵人的十數倍與己的精卒,我相信,換上世間任何良將,在此情況都束手無策,想的不是撒丫子逃跑,便是等死。一直跟隨陳慶之出生入死的常勝軍們也頭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軍隊上下布滿了絕望不安的氣氛。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還保持著鎮定自若,他解下鞍繩,把馬栓起,召集全體部隊,對他們大聲說:「我們從出發至今,攻城略地,實在已經不少了;你們一路上所殺的敵人,有的是現在包圍我們敵人的的父親,有的是他們的兄長弟弟,這些多的是無法計算。他們都把我們當成仇敵,恨不得滅之而後快。我們才有七千人,敵人卻有將近眾三十餘萬,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慮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敵人的騎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決高下,必須等他們還沒到來之際,攻克眼前這座城壘,大家不要再猶豫惶恐,那樣只能是自取滅亡啊!」於是他親自擂鼓攻城,一通戰鼓下來,士卒奮勇登城,來自東陽的勇士宋景休、義興的魚天愍首先登上城樓,竟然一口氣攻陷了榮陽城(看來陳慶之深知一鼓作氣這兵家之道,每次關鍵時刻打贏敵人都是一鼓作氣)。
好了,讀到這里完全為這為稀世之將所折服,從第一次兩千兵馬到現在的七千兵馬,他面對的敵人都是數倍於他的,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居然還能採取攻勢,甚至取得最後的勝利,綜觀古今戰史,誰人有其勇也?誰人有其功也?
感慨先打住,繼續說陳慶之。以眾敵寡攻下榮陽已是兵史上奇跡,但接下來陳慶之還滿滿足,他要創造前無古人的戰績:
不多久外圍的北魏援軍就集結包圍了榮陽城,梁軍眾將士都認為應該馬上固守榮陽等候援軍,而魏軍盡管受挫,但是外圍主力尚存,也認為陳慶之應固守(野戰北魏有胡騎,那可是天下無敵的),但陳慶之出人意料地率領三千騎兵背城迎戰魏軍。盡管古有韓信背水一戰,名揚天下,但不過是以眾敵眾,而今天陳慶之以三千對二十萬,誰能想像這是一場怎樣的曠世對決!西方天才指揮家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也只是面對一倍於自己的敵人,而且漢尼拔當時的騎兵的數量和戰鬥力還遠勝於對方。而東方「北人善騎,南人善舟」是千年不變道理,北魏騎兵前身是游牧鮮卑族組成的,騎兵的戰力無庸質疑,而南方則利用淮河長江上舟船便利的條件與北軍抗衡,而在同樣是騎兵也要弱於北方。因此要說到陸地上的正面作戰,一向還是都是北魏穩占上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南北朝得以相互對峙數百年而雙方都無法取得徹底的勝利。
但這場對決的結果打破這千古道理,史書上的廖廖數語使我們不得知當年這場曠世對決的詳細情形,總之,這場野戰使得北魏的騎兵神話一下子破滅了,是役,陳慶之以三千騎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將十數萬大軍,(包括那數萬胡騎),那位倒霉的騎兵將領魯安在戰陣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僅以單騎逃生。戰役結束,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此後陳慶之繼續西進赴虎牢,爾朱世隆這位後世造成了北魏分離的豪族在聽到陳慶之來了,連喝令眾部交戰的勇氣都沒有,匆匆棄關逃走了。
這下北魏皇帝元子攸也慌了,棄洛陽奔並州。留下的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哈哈,老相識了,這兩位可是引陳慶之出名的角,現在又得獻丑了)這次學乖了,封了府庫,率領文武百官,奉迎元顥入洛陽宮,並且改元大赦。至此,陳慶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了。而這離上一次桓溫入洛已經相隔近兩百年了。元顥左看看右看看,從原來的光桿皇帝成了現在左擁右護、誰見了都三呼萬歲的正牌皇帝了,這不全是陳慶之的功勞,手不準以後也要??位授予陳慶之,什麼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等等,文武兩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麼想的,反正全扣在陳慶之頭上,並且增邑萬戶,可惜也不知這個邑是在哪裡。
不過北魏有不少軍隊方面卻根本不承認這個政權,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又來了,怎麼不學學別人放聰明點,苦頭還沒吃夠啊)帶著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領將近四萬人,攻陷了大梁城,並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領兵二萬,採取分進合擊的戰略占據了虎牢關。並且讓刁宣、刁雙兩人率領部隊進入入梁、宋一帶作戰。陳慶之得知後,好,我正愁沒仗打,你送上門來,還和你客氣?馬上從洛陽出擊。這次更輕松,幾乎沒費多大勁,大多數敵將還沒怎麼交戰就迫於陳慶之的威名都投降了。而那位元天穆在又一次成就了陳慶之的功名之後,再次很沒面子的只剩下十餘騎向北渡河逃走。
從銍縣出發到達洛陽,陳慶之十四個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凡四十七戰,奇跡般的全部獲得勝利,並且在三日內陷落要塞虎牢關,進入洛陽,他那隻僅僅七千人的騎兵幾乎還沒有損傷,這不單是自東晉以來任何發動北伐的人都無法創造的偉業,更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梁史》評其「所向無前」四個字實乃當之無愧。而本人所讀毛批二十五史中,毛澤東在《陳慶之蘭欽傳》旁寫下「讀來令人神而往之」,能得老毛如此評價者,古今能有幾人?可足可見評價之高
㈡ 古代名將 『陳慶之』 是誰啊
中國古代第一將領——陳慶之
陳慶之(484~539):字子雲,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南朝梁名將。自幼為蕭衍的隨從。初時仕途不順,任了20多年六品官。直到受命接應北魏降將元法僧,才受封為武威將軍。525年三月和蕭綜入鎮彭城,五月,魏軍來犯,陳慶之擊敗其先鋒丘大千,蕭衍命梁軍退兵,此時蕭綜突然逃降北魏,梁軍潰散,唯有陳慶之全軍而返。526年,陳慶之隨元樹出征壽春,攻拔兩城,迫降魏豫州刺史李憲,此次作戰,梁軍共克52城,獲75000人。527年十月,陳慶之與曹仲宗、韋放(韋睿之子)聯合進攻北魏渦陽,連下十三城,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魏北海王元顥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蕭衍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於是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日子。
哈爾濱 2005-8-5 13:43
529年四月,陳慶之攻佔滎城,進逼梁國。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御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遂於睢陽城南稱帝。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攻,進屯考城。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獲車7800輛。直趨洛陽,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虎牢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陳慶之繼續西上攻滎陽。魏將楊昱、元慶、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據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爾朱世隆、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而滎陽城未克,梁軍將士皆恐,陳慶之對將士們說:「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乃親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遂克榮陽,俘楊昱。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圍城,陳慶之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收繳不可勝計。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辛纂。元顥遂入洛陽,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不久,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將克,忽聞元天穆北逃,自以為無後繼,遂降於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梁武帝蕭衍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他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自古用兵未之有也。隨後又以7000人面對名將爾朱榮率領的號稱百萬的大軍,且戰且退,殺傷甚多,使得爾朱榮竟然動了撤退的念頭,後來山洪暴發,梁軍死散殆盡。陳慶之剃除須發,化裝成僧人,回到建康。
哈爾濱 2005-8-5 13:43
529年有妖僧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3萬,攻陷北徐州。蕭衍命陳慶之前去征討,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530年,蕭衍任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是雲寶於溱水,又破孫騰、侯進、堯雄、司馬恭於楚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糧食充實。536年,東魏定州刺史侯景(後來陳慶之的一個兒子陳昕在侯景發動的叛亂中死在他手裡)率7萬人犯楚州,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陳慶之手下僅有近萬兵士,梁武帝遣將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繳獲大量輜重,侯景僅以身免。陳慶之性格祗慎,生活儉朴,又善於治理民政,雖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㈢ 千軍萬馬指什麼生肖
千軍萬馬打一生肖的謎底是「猴」,「千軍萬馬」一般是用來形容軍隊看起來很雄壯,有很大的聲勢,「猴」同「侯」,「侯」是古代一種官職名稱,可以指揮千軍萬馬,所以這道題的謎底是生肖「猴」。
「侯」是一個會意詞,本意是指用射箭的距離來確定封給諸侯的領地面積。古代諸侯受到獎賞建立自己的領土的時候,先會確定領土地的中心位置,然後朝東西南北各射一箭,剪落在哪裡,哪裡就是領地的邊緣。後來「侯」用來形容本領很高強的男子,又用作爵位名稱。
千軍萬馬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南史·陳慶之傳》,傳說陳慶受命討伐北魏,以7000人戰勝了魏國軍隊的30萬人,魏國人感嘆說「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它的近義詞有波瀾壯闊,萬馬奔騰等等。
㈣ 千軍萬馬將一員,何人出生入死間。忠貞報國心無二,小人唇齒亂亂彈彈。十二生肖里是什麼生肖
千軍萬馬將一員,何人出生入死間。忠貞報國心無二,小人唇齒亂亂彈彈。十二生肖里是什麼生肖?——答案:馬。
1、千軍萬馬
【拼音】: qiān jūn wàn mǎ
【解釋】: 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大的聲勢。
【出處】: 《南史·陳慶之傳》:「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拼音代碼】: qjwm
【近義詞】:波瀾壯闊、萬馬奔騰
【反義詞】: 一兵一卒、一成一旅
【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聲勢浩大
【英文】: a large number of mounted and foot soldiers
【故事】: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命大將陳慶之率軍伐北魏,陳慶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滎陽城下,他鼓舞士氣,以7000人戰勝魏軍30萬人,直向洛陽。他的將士身著白色戰袍,十分威武。魏人感慨:「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2、出生入死
【拼音】: chū shēng rù sǐ
【解釋】: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舉例造句】: 這一層,不煩聖慮,他們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況國家如此,不至於還鬧義氣。 ★高 陽《清 宮 外 史》上冊
【拼音代碼】: csrs
【近義詞】:赴湯蹈火、捨生忘死
【反義詞】:貪生怕死
【歇後語】:鬼門關止步;躲鬼躲進城隍廟
【燈謎】: 虎穴;溺嬰;地獄之門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贊揚人英勇
【英文】: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故事】: 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認為人出現世上就是生,進入墳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慾這13項,可以養生,也可以致死,將出生入死歸並為這13項。他反對統治者放縱自己的七情六慾,那樣就會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張要保護身體,避免危險,控制七情六慾。
㈤ 白馬探花陳慶之是誰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5)歷史上陳慶之什麼生肖擴展閱讀:
歷史:
陳慶之南歸後,特尊重北朝人,朱異覺得奇怪,便問他,陳慶之說:「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3萬,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
梁武帝對陳慶之說:「江、淮兵勁,其鋒難當,卿可以策制之,不宜決戰」(《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中大通二年(西元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州、北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
㈥ 歷史上誰喜歡牛
我覺得歷史上最牛X 的應該是南朝名將陳慶之。一生沒有敗績!他做戰常設奇計,善於攻城,且常常能以少勝多。死在他手下的名將不可勝數。有興趣可以網路一下:陳慶之
最佳答案 簡介
陳慶之,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生卒年: 484~539,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斗生涯只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早年經歷
陳慶之可能是個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兒子。中國古代,尤其是晉後隋前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庶族不大見得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孔,馬非所便」,因此陳慶之的青少年,也許還包括中年,是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的。當時的皇帝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跟著皇帝先是下了二十幾年棋:「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但他前半生的履歷除了這個就是空白了。
初戰渦陽
直到公元525年,陳慶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帶兵機會,那年他已經四十二歲了。而且那次帶兵是被任命為武威將軍和其他將領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沒打成仗。隨即,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X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准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這是他實實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戰斗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戰斗的結果,二元的兩萬人馬不過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
本來此戰勝負已定,奈何陳慶之的直屬上司蕭綜的母親吳淑媛(不是本名,後宮宮號)大概本是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嬪妃,跟了蕭衍之後七個月就生了蕭綜。「宮中多疑之者」,後來吳氏告訴蕭綜,蕭綜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實際上是蕭寶卷的孩子,於是按照當時的民俗,悄悄挖開蕭寶卷的墳,用自己的血去滴蕭寶卷的骨頭,「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結果確實滲進去了。他猶自不信,又殺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取其骨試之」,結果又滲進去了。這下蕭綜深信不疑。蕭衍的哥哥全家是蕭寶卷殺的,蕭寶卷全家是蕭衍殺的,這兩家姓蕭的仇深似海。蕭綜既然認定了自己是寶卷的兒子、寶寅的侄兒,連夜就帶了幾個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帳里去了。主帥臨陣投敵,陳慶之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了,只好斬關後退。兩國從此都知道了陳慶之這個名字。
公元527年,陳慶之從曹仲宗伐渦陽,從他領兵甚少但有假節,而且可以參與軍機,很可能是監軍一類角色。北魏則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領軍十五萬救援,前軍部隊趕到駝澗。當時手下只有兩百人的陳慶之建議夜襲,另一將領韋放則認為敵軍的前鋒部隊都是精銳,不易取勝。陳慶之最後說你們都不去我帶我那兩百人去。於是,他帶領自己的部屬二百,長途奔襲四十里,一夜之內擊敗了北魏的先頭部隊,北魏的大部隊聽到先頭部隊被打敗了,全軍震恐,行動遲緩,士氣大跌。
但雙方的實力比較實在是相差太多,因此雙方在渦陽附近打了近一年,戰鬥上百次,勝負還未分,但北魏已經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形成夾擊之勢。曹、韋二人實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備撤退。陳慶之拿著假節在大營門口堵住部隊,說:「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糧仗,其數極多。諸軍並無斗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曹、韋嚇住了,把指揮權交給了他。陳慶之立刻率領精銳突襲北魏援軍自以為堅不可摧的十三道營壘,大獲全勝,魏軍的屍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但這些和陳慶之後期的軍事輝煌比起來,簡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率軍北伐
北魏後期,朝政腐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大通二年,北魏發生內亂,有實力的諸如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紛紛割據,而且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沒實力的象北海王元顥,就只有象春秋時期那樣自托他國,藉助他國的力量去成為本國的皇帝。於是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蕭衍不好回絕,於是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上洛陽稱帝,蕭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顥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就悄悄告訴自己視為心腹的陳慶之:打著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這次敷衍,成就了陳慶之的赫赫聲名。元顥也沒打算真的打下洛陽,他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了,給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委任他自行戰斗。於是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領自己直屬的區區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直趨洛陽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徵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佔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
陳慶之攻克滎城後,進軍睢陽。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陳慶之初陣中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而仍然被打敗的那傢伙。現在這仗幾乎完全是當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對七萬,一樣的一比十,一樣的軍力多的反而防守,不過這次丘大千吸取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而已。但結果毫無二致: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鬥志,於是舉眾投降。元暉業率領近衛部隊兩萬人占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面環水,易受難攻。陳慶之「浮水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勝利之後,陳慶之繼續進軍洛陽。一路上有不少地方聞風歸降。
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據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 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已經攻下了七萬守軍的滎陽。
滎陽城未克時,梁軍將士皆恐,陳慶之解鞍秣馬,對將士們說:「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梁書·陳慶之列傳》)。乃親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遂克榮陽,俘楊昱。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
不久,元天穆等引20萬援兵圍城,注意:其中有十五萬是精銳的少數民族騎兵。佔領滎陽的陳慶之看到二十餘萬北魏援軍浩浩盪盪壓到城下,壓根沒想守城,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大概還覺得不過癮,帶著這三千人順便進軍虎牢關,有一萬精銳、踞雄關險要的虎牢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魏孝庄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只有一步,但他沒機會打洛陽了,因為洛陽守將元X、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然後開始學習其他君主,花天酒地。又加封陳慶之一堆官職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將克,忽聞元天穆北逃,自以為無後繼,遂降於陳慶之。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也就是說,別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這支部隊最好繞開走。陳慶之又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南歸
在接到手下一連串的敗陣報告之後,爾朱榮他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幾乎全國之兵,號稱百萬,從北邊南下攻打洛陽。洛陽附近的小城在爾朱榮重壓之下,又紛紛反叛。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情的元顥是不可能重要他的。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爾朱榮也執意要和陳慶之分個高下,於是一股勁地攻打陳慶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陳慶之部隊把上百萬的爾朱榮部隊打得死傷慘重,爾朱榮簡直都絕望了,下令退兵。
這時有個隨軍的星相學家劉助勸爾朱榮不要退兵。爾朱榮也想通了,他拿陳慶之沒辦法,就去抄元顥的老窩。爾很快洛陽被攻陷,元顥也被殺。陳慶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據地,只得東撤准備回建康。爾朱榮親自率領大軍隨後追趕,但這追也追得過於搞笑:追遠了等於沒追,追近了他又不敢,兩支軍隊就這么拖著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邊界一帶,陳慶之准備指揮軍隊過河,但突如其來的山洪無情地沖走了他百戰百勝的部隊。
這是陳慶之一輩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戰場上的機會,但陳慶之裝成和尚秘密潛回建康。陳慶之南歸後,特尊重北人,朱異覺得奇怪,便問他,陳慶之說:「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五十三》)
㈦ 歷史上的真正的常勝將軍是誰
歷史上的真正的常勝將軍是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梁大通元年(527年),與曹仲宗、韋放會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陳慶之僅率麾下200騎奔襲,破其前鋒,又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
魏軍築13壘,陳慶之領兵夜襲4壘,迫渦陽城主王緯出降。梁軍乘勝攻破其餘9壘,俘斬甚多。
大通二年(528年)十月,為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次年四月,自銍縣(今宿州西南)至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的魏將丘大千。
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五月,連拔滎陽、虎牢二城,長驅直入,護送元顥到洛陽(今洛陽東北)。
至此,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後來,北魏重兵回師洛陽,元顥大軍慘敗,陳慶之也隨之而敗。最終,陳慶之隻身潛返江南。
中大通二年(530年),在懸瓠(今汝南)破魏潁州刺史婁起等人,又在楚城(今信陽北)破魏行台孫騰等人。大同元年(535年),與東魏堯雄交戰2次,皆失利而還。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將領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武」。長子陳昭繼承他的爵位。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7)歷史上陳慶之什麼生肖擴展閱讀:
陳慶之政治成就:
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為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飢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飢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陳慶之軍事成就:
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於把握戰機,善於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
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