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武夷山的資料
武夷山三國時別名:正平山。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系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鑒於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中國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稱:武夷山
●英文名稱:Mount Wuyi
●批准時間:1999.12
●遺產種類: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武夷山根據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N(III)(IV)、C(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景觀。它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武夷山地處中亞熱帶,境內群山重疊,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三十餘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擋或削弱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具有降水量多,濕度大,霧日長,垂直變化顯著等氣候特點。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均溫17.6℃,平均降水量1864毫米。一般說來,游武夷春夏秋季都宜,但冬季山景蕭條,武夷山的自然風光會大打折扣,而夏季雖然氣溫偏高,卻是萬物生長最為茂盛、武夷山自然風光最具特色之時。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武夷山 閩越王城]
武夷山 閩越王城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岩上升,溝谷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亘數里,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里,流經景區9.5公里,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一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抬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傳神的寫照。
網路名片
[武夷山]
武夷山
武夷山遺產地處中國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東部,位於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贛語、閩北方言和國語。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徵,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核心面積63575公頃,核心次面積36400公頃,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沖區,面積27888公頃。
目錄
重要價值
地理氣候
地理交通
風景名勝
歷史文化
武夷民俗
自然遺產
風景特點
重點景觀
相關美食
旅遊指導
地方特產
展開
編輯本段重要價值
[武夷山玉女峰]
武夷山玉女峰
武夷山三國時別名:正平山。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系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鑒於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中國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稱:武夷山
●英文名稱:Mount Wuyi
●批准時間:1999.12
●遺產種類: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武夷山根據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N(III)(IV)、C(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景觀。它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武夷山地處中亞熱帶,境內群山重疊,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三十餘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擋或削弱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具有降水量多,濕度大,霧日長,垂直變化顯著等氣候特點。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均溫17.6℃,平均降水量1864毫米。一般說來,游武夷春夏秋季都宜,但冬季山景蕭條,武夷山的自然風光會大打折扣,而夏季雖然氣溫偏高,卻是萬物生長最為茂盛、武夷山自然風光最具特色之時。
編輯本段地理交通
風景區位於福建北部的南平武夷山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7°32′36″~27°55′15″;東經117°24′12″~118°02′50″。核心景區位於三姑度假區旁,距市中心約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可乘坐飛機、火車、汽車抵達三姑景區附近。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武夷山 閩越王城]
武夷山 閩越王城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岩上升,溝谷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亘數里,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里,流經景區9.5公里,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一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抬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傳神的寫照。
黃崗山
山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中國東南最高峰,號稱「華東大陸屋脊」。山頂有江西省人民政府豎立的「黃崗山」標志碑。由於山勢陡峭,群峰林立,該地區常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暖,形成了我國東南大陸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黃崗山頂屬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由於保護區的特殊性質,並未完全對外開放。
九曲溪
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森林茂密的西部,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全長62.8公里,流經中部的生態保護區,蜿蜒於東部丹霞地貌,分布巒岩壑間和深刻的斷裂方向控制下,形成深切河曲,在峰巒岩壑間縈回環繞,9.5公里的河曲,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曲率達1.9公里。九曲溪兩岸是典型的單斜丹霞地貌,分布著36奇峰、99 岩,所有峰岩頂斜、身陡、麓緩,昂首向東,如萬馬奔騰,氣勢雄偉,千姿百態。優越的氣候和生境,又為群峰披上一層綠裝,山麓峰巔、岩隙壑嶂都生長著翠綠的植被,造就了「石頭上長樹」的奇景,構成了罕風的自然山水景觀。
曲折縈回的九曲溪貫穿於丹崖群峰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峰、99岩連為一體。山臨水而立,水繞山而行,峰岩高低、河床寬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緩、視域大小、視角仰俯等都達到絕妙的程度,構成"一溪貫群山,兩岩列仙岫"的獨特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國傳統的詩情畫意和美學意境。登山可覽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異石,乘一葉古樸竹筏順溪而下,可賞奇拔秀偉、千姿百態、爭奇斗妍的形象美;可品泉歌鳥鳴、浪擊輕舟、篙點褐石、綠樹紅花的色彩美;可看流水游魚、浮雲飛鳥、艄公遊人的動態美;可睹雲繞山嶂、霧鎖峰腰、雨罩群峰的朦朧美,身臨秀色美景,猶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聆聽豐富有變奏的交響樂章,欣賞韻味獨特的瑤池歌舞,品味韻律有致的美麗詩篇,如痴如醉,飄飄欲仙。這是武夷山自然景觀的精華,堪稱世界一絕。
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這些遺存星羅棋布,如璀璨的寶石,鑲嵌於武夷山的溪畔山澗、峰麓山巔、岩穴崖壁,將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勞動融於自然山水之間,為武夷山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以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這在我國的諸多景觀中是極為罕見的。 1982年,武夷山作為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以福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古閩越」
閩越族」文化遺存是業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武夷山市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佔地48萬m2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道教洞天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綉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十六洞天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
水簾洞
武夷山水簾洞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於章堂澗之北。進入景點處,有一線小飛瀑自霞濱岩頂飛瀉而下,稱為小水簾洞,拾級而上,即抵水簾洞。洞頂危岩斜覆,洞穴深藏於收斂的岩腰之內。洞口斜向大敞,洞頂涼
[水簾洞]
水簾洞
爽遮陽。兩股飛泉傾瀉自百餘米的斜覆岩頂,宛若兩條游龍噴射龍涎,飄灑山間,又像兩道珠簾,從長空垂向人間,故又稱珠簾洞。
水簾洞掩映著題刻縱橫的丹崖。其中有擷取朱熹七絕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篆體字。有明代景點題刻「水簾洞」以及楹聯石刻「古今晴檐終日雨,春秋花月一聯珠」,琳琅滿目。水簾洞不僅以風景取勝,又是武夷山道教勝地,古來道觀多擇此構建,為山中著名的洞天仙府,又稱唐曜洞天。洞室軒宇明亮,洞底岩疊數層,呈長條形,設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憩。全洞面積約100平方米,洞沿設石欄護衛,憑欄可盡賞洞外飄灑飛散的水簾。透過明亮的水晶珠幔,還可觀賞山中盆景式茶園勝景。門票:23元
桃源洞
武夷山桃源洞位於武夷山六曲畔內,此地窮極幽深,石崖相倚成門,復履婉轉而入,石橋下溪澗流水,內忽平曠,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四面環山,桃林片片;田疇可一、二十畝,彷如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故得名。
道觀創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年),是時武夷山仙靈之說吸引大批高士來此隱居修煉。會稽女冠孔氏、庄氏、葉氏(後人稱三皇元君)結伴來武夷修煉,後皆結茅於桃源洞,並開發成一方避世隱居的樂土,桃樹成林。宋儒陳石堂、高士吳正理也曾居此煉養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隱居桃源煉丹。元朝時擴建劉文簡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劉文簡公等神像。明朝,桃源道觀已遠近聞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觀之一。當時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佔地面積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選此地居之;明吳拭《小桃源洞訪道人》詩雲:「……,窮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棲心煉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無需索;風動棕花落,雨過葯苗摘。」道觀經過清朝衰微破落,已有多處殿堂倒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華僑胡文虎先生偕同海軍司令薩鎮冰先生來此朝山遊玩,見道觀破爛不堪,胡先生當場捐贈五百大洋作為重修資金,並一同題寫「小桃源」匾額掛於山門上。道觀經過「文革」破壞,只剩下中間一座殿堂空殼。
[桃源洞]
桃源洞
1990年,桃源道觀獲批准為對外開放宮觀。福建省宗教局對道教重振十分重視,並介紹三名從中國道教學院畢業的福建省籍道士到武夷山桃源道觀開展教務工作,把桃源道觀列為該省重點宮觀之一。1991年,住觀道士對大殿內部進行整修,並用閩北珍貴木杉---紅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聖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細;裝配紅豆杉供桌、銅香爐、燭台和宗教用品,開展正常宗教活動。1993年,道觀根據省人民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宗教活動場所登記暫行規定》,經核准給予登記發證,道教文化活動全面開展。1995年7月,桃源道觀和武夷山景區籌集資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並於1996年3月4日舉行盛大開光大典,中國道協、省、地、市領導主持了開光儀式,海內外信眾三千多人參加了開光盛典。老君聖像高十六米,寬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庄嚴,神態和藹可親,線條暢然,灑脫自在,超然物外。
桃源洞道觀重修面積佔地約為六千多平方米,主殿有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山門(中軸部份)組成,左右配殿有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經閣等殿堂組成。有道教徒開展道務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養道教人才和宣傳道教文化之場所。1995年桃源道觀和武夷山景區籌集資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
國家森林公園
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大峽谷並存,形成三條旅遊線:龍鳳谷、翡翠谷、神秘谷。森林公園山奇、瀑美、水秀、林幽,集多種自然景觀於一體。
龍鳳谷是一個奇特的瀑布群景觀。奔騰強勢似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玉龍瀑布,雍容高潔、蹁躚優雅的孔雀瀑布,黃如緞錦、富貴奔放的黃龍瀑布,彤紅熱烈、執著豪邁的丹鳳瀑布,其間夾雜著許多小瀑和跌水,身處其中,目光所及之處,都有它們的身影,水聲或激越或柔和,總會在有意無意叩擊著你的心扉。
翡翠谷集中了森林公園的主要景色。翡翠溪綠如翡翠,長約12公里上有大小36個翡翠潭、中有18個絢麗多姿的五彩池、下有9級珍珠灘,溪中有瑩綠深沉的翡翠潭、神奇罕見的鴛鴦瀑布、活靈活現的鱷魚潭,水中都蓄滿靈秀,晶瑩剔透,翠綠誘人。這里奇峰高聳,海拔1630米的九重天,氣勢磅礴、紅艷綿延的太陽山大赤壁,獼猴之鄉的花果山,威嚴壯觀、直插雲霄的聖旨峰,蓊鬱挺拔的蟠龍山,山山相連,峰峰疊翠。翡翠谷的森林原始而深幽,枯藤老樹之間,一片原始氣息。當朝曦初露,霞光萬道,在蟠龍山、聖旨峰、九重天觀日出是一種最美的享受,雲蒸霞蔚之中,山不轉水轉,雲不轉山轉,如蓬萊仙境。翡翠谷的象形石頭也是一道獨到的景觀,龜背石、鱷魚石、母子情深、豬首石、青蛙石等,把原始森林公園裝扮成了一個天然的動物園。這里是五彩的世界,富貴的金銀池,繽紛的五彩池,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當秋天來臨,漫山紅遍,別有一番韻味。
神秘谷是森林公園最為幽深的峽谷。原始森林和無邊竹海簇擁著神秘本色的大峽谷,兩岸是大片原始林和次生林,峽谷幽深,山重水復,十里山水畫廊,是森林探險好去處。山色朦朧中,夢幻池泛著多彩的波光,如夢似幻,神秘率真,靈動的大小龍潭在大山之間舞動著青春的活力,「生命之門」靜靜地向你闡釋著生命的偉大。森林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高等植物1017種,脊椎動物93種,其中有名貴的紅豆杉、鵝掌楸、香果樹,有珍稀的白鷳、黃腹角雉、穿山甲等。神奇的原始森林使園內空氣清新,是天然的氧吧,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吸氧、野營、森林浴、品鮮等生態旅遊的好去處。行走在原始森林公園內,有種革新換面的清爽感覺,特別是漫步於杉樹原木棧道上,感受人工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充分體驗生態旅遊的無窮魅力,更是別樣的享受。
清舟漂流
武夷山清舟漂流位於武夷山國家旅遊度假區三姑大橋旁,觀景路路口,漂流全程約8公里,正常水位全程漂流時間約需2小時。沿途佳景勝跡有: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門」,風姿卓越的「三姑石」,令人神往的「換骨岩」、「梳妝樓」,美味誘人的「幔亭宴」、雄偉壯觀的「大王峰」,威風凜凜的「獅子峰」,有驚無險的「金龜灘」,驚心動魄的「打拖捎」、「磨盤灘」、「跳舞灘」……,艇下溪流湍急,一波三折,浪遏飛舟,讓人豪氣頓生。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夷山脈偏北地段,地跨福建省武夷山市和邵武、光澤、建陽三縣市,以及江西省鉛山縣。距武夷山市區60公里,面積總面積570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南大陸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也是目前世界同緯度帶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建於1979年,是森林生態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重點保護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1992年被聯合國定為全球多樣性保護區。目前,全國已建國家自然保護區155處。武夷山自然博物館就建在保護區三港的溪岸旁。
保護區內群峰連綿,北部黃崗山海拔2158米,為我國大陸東南部最高峰,素有「華東屋脊」之稱,度假區距黃崗山頂約90公里。這里包含了我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還是世界聞名的野生動物樂園。攀登黃崗山,沿途可觀賞桐木關斷裂帶、古澗飛瀑,並領略植被垂直帶譜:垂直分布在海拔350-1400米之間的是甜櫧、木荷等樹種群;分布在海拔500-1700米的是針葉闊葉過渡林帶;分布在海拔1700-1970米處的為中山苔蘚矮曲林帶,分布在1700-2158米的黃崗山頂部或緩坡低窪地段的為中山草甸帶,由於環境極端特殊,生育著野青茅、沼原、野古草等形成山巔綠茵「草原」。中山草甸、日出和雲海是黃崗山的一大旅遊特色。武夷山的野生動物現在已經知道的有5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7種。
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1]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
[武夷宮]
武夷宮
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現在的武夷宮。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
門票:含在一票制內。
⑵ 武夷山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嗎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風景區地質為紅色沙礫岩構成的低山丘陵,山峰海拔一般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29.2米。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絕妙結合,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17年7月9日,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總面積達99975公頃。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於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傑出景觀。
武夷山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南中國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它保存著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獨有的;這里還生存著大量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景觀。它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⑶ 武夷山有什麼歷史嗎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南郊,在市區以南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4千米,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全區呈長條形,景區面積約7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武夷山是由紅色沙礫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屬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之美稱。幾萬萬年以來,因地殼運動,地貌不斷地發生變化,構成了山峰挺拔奇秀,碧水繞山縈回的武夷美景。峰巒岩壑,秀拔奇偉,清溪九曲,環流其間,千姿百態,享有「奇秀甲東南」之美稱。福建武夷山於1988年被列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1999年12月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⑷ 武夷山盛於哪個朝代
武夷山是座歷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
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
西漢時,漢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干魚祭祀武夷君。
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並刻石記載。
還明令保護山林,不準砍伐。
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里,
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之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宋紹聖二年(1095年),禱雨獲應,又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
⑸ 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歷史背景和建築形式
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准。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29]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30]
古閩族文化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古漢城遺址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面積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道教洞天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錦綉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武夷宮 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的武夷宮。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2006到2008年這幾年間,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請採納⑹ 武夷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1998年獲得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1999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全市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武夷山市南部,方圓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在世界同類自然景觀中獨樹一幟。
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山之中擁有「三三」、「六六」、「九九」之勝。「三三」指的是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態夾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翹首東望矗立山中的九十九岩。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是「研究亞洲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1992年又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武夷大峽谷生態旅遊區森林密布,植被多樣,野生動物出沒期間,幽谷溪流瀑布景觀誘人,負氧離子極為豐富。其中「二谷二瀑一漂流」最為精彩,二谷是紅河谷、翡翠谷;二瀑是青龍瀑布和鳳凰瀑布;一漂流是指被譽為「華東第一漂」的武夷大峽谷漂流。走進武夷大峽谷生態旅遊區,貼近自然,領略野趣,體驗驚險與刺激。真山水孕育了武夷山的純文化遠在夏商前(公元前21世紀),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在景區的懸崖絕壁上,留下了距今近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等文化遺存。早在漢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冊封為天下的名山大川,並成為歷代名士和禪家的盤桓之地。名儒顯宦、文人墨客接踵而至。西漢時期,閩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為江南一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已挖掘出土的「武夷山城村古漢城遺址」是江南一帶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南宋時期武夷山更是集一時之盛,一代理學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生活長達40多年,開創一代理學之先河,撐起了中國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所謂「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武夷岩茶與武夷風光一樣享譽天下,「臻山川精英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明末清初,烏龍茶首先在武夷山問世,武夷山成為烏龍茶的發祥地。著名人拜倫在其長詩《唐璜》中深情地寫道:「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的紅茶「,英語單詞BOHEA就特指武夷紅茶,據考證,武夷山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
武夷山是青少年的夢,中年人的詩,老年人的家。
風光奇秀,環境純真,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天人合一。到武夷山旅遊,或登山望水,臨水泛舟,享遊山玩水之樂;或品嘗岩茶,體味文化,盡修身養性之趣。滿目清翠,四季如春,信步山水田園之間,享受輕松呼吸,放飛自由心情,融旅遊、健身、休閑、度假、觀光、美食、科考、創作於一體,達到完美境界。
⑺ 武夷山的歷史沿革
後唐(923年~936年)時,現屬武夷山市的區域原歸建州建陽縣管轄。官至左千牛衛上將軍的邑人彭遷歸隱後,召集鄉人在現名為崇陽溪之東的潺口開荒墾田,鑿湖築坡,凡90處,灌田2000餘頃,命名為新豐鄉。這是崇安縣最早的建置雛形。為此,新豐鄉現仍為崇安縣的民間泛稱。以後,彭遷之子彭漢為台州軍事判官,於閩王永隆三年(941年)上書閩王王曦,改新豐鄉為溫嶺鎮。彭遷之孫彭璫在南唐官至殿中監。於保大九年(951年)又上書朝廷,把溫嶺鎮改為崇安場。
五代閩永隆三年(941年)劃建陽縣西北地置溫嶺鎮,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為崇安場。宋淳化五年(994年)升為縣。歷屬建寧軍、建寧府、建寧路、建寧府、建安道。
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崇安場為崇安縣。
宋至道年間(995年~997年),開始建縣署於營嶺(現城關的中心區)。咸平元年(998年),建陽的上梅、下梅、會仙、將村、周村、黃村等6里劃歸崇安。元豐五年(1082年),建陽的從政、籍溪、五夫、建平、豐陽、節和、長平等7里又劃進崇安縣境范圍之內。此時,連同城關的四隅里、南鄉的黃柏里和西北鄉的石雄里、吳屯裡、石臼里、大渾里,共計19個里,形成當時崇安縣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襲到清代。
民國29年(1930年)2月,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劃歸崇安四區的文仙鄉。次年(1931年)1月,縣屬的四區星村鎮黎源鄉與建陽長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頭一帶(面積約288畝),劃歸建陽。1933年曾設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9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南平地區。
1951年1月,全縣劃為6個區:一區轄集賢、里仁、南興、赤石、黃柏、公館、下梅7個鄉;二區轄星村、曹墩、桐木、黎源、楓林5個鄉;三區轄興田、仙店、城村、雙西、澄滸、南樹6個鄉;四區轄五夫、大將、澄溪、上梅、白水5個鄉、五區轄吳屯、暘角、大渾、大際、嶺根、楓口、嵐江、嵐谷、橫墩、客溪10個鄉;六區轄洋庄、大安、村尾、坑口、東村、漿溪6個鄉。
1951年5月,進行第一次行政區劃整編。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崇安為乙等縣編制,並將舊建制的保、甲分別改為村、鄰,一般舊界不動。同時,原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被強制「移民並村」的一些自然村也重新恢復設置。
1952年9月,從第五區中劃出嵐谷為第六區,原六區改為第七區。
1954年,以數序為區名的區依次同時稱為城關、星村、興田、五夫、吳屯、嵐谷和洋庄區。是年8月,因原鄉劃較大,為了便利行使政權,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南平專署分配崇安縣增劃23個鄉,縮小鄉劃范圍。調整後,全縣為7區77個鄉,2個鎮(四區的澄溪劃歸建陽縣)。
1954年8月,崇安四區的澄溪劃入建陽。
1957年2月,五夫區白水鄉西坑村劃入浦城。
1957年9月,浦城的樟樹、甸坑、茶秀、東坑、碗廠劃歸崇安縣。
1989年8月21日撤銷崇安縣建立武夷山市。國家民政部在批復文件中稱:原崇安縣的行政區域劃歸為武夷山市的行政區域。
⑻ 武夷山的資料 武夷山的資料如下
1、武夷山(古屬建寧府崇安縣)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縣級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東連浦城,南接建陽,西臨光澤,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全境東西寬70千米,南北長72.5千米。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屬中亞熱帶地區,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興旅遊城市。
2、武夷山市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表明,境內近4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前身為崇安縣,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994年)。1985年3月1日,崇安縣經國務院批准列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縣市。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3、武夷山市總面積2798平方千米,2019年總人口24.6707萬人,轄3鎮、4鄉、3個街道、4個農茶場、115個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處、世界23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2013年12月,武夷山入選2013旅遊競爭力百強縣。
4、2019年,武夷山市全年生產總值(GDP)2071161萬元。 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 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⑼ 武夷山有怎樣的歷史文化遺存
武夷山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我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
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船棺葬屬於我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距今38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尤其是在3000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武夷山的先民們又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懸崖絕壁間的洞穴里進行安葬,多少年來一直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