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太和歷史屬於什麼文化

太和歷史屬於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20 05:19:36

『壹』 太和殿是不是世界遺產文化之一

太和殿應該是不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太和殿的歷史只在記載中,並沒有史實,所以不是。

『貳』 安徽太和縣資料簡介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 「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

『叄』 太和縣是哪個省哪個市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

【簡介】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太和縣下轄29鎮、2鄉,常住總人口141.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3.4:44.1:32.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產總值14963元。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

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西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西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

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行政區劃】

1、區劃沿革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太和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太和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太和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太和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太和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太和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太和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太和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太和縣設33個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太和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太和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86年5月,增設區轄皮條孫鎮。至此,太和縣共有15個區(鎮),75個鄉,5個鄉級鎮,3個街道。1992年,太和縣撤銷15個區(鎮)及所轄鄉(鎮),重新設置縣轄20個鎮和11個鄉。1994年,縣經濟開發區改為安徽太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8年1月,桑營撤鄉設鎮。9月,五星撤鄉設鎮。1999年12月,高廟撤鄉設鎮。2001年10月,雙廟、阮橋分別撤鄉設鎮。2003年3月,大廟撤鄉設鎮。2006年9月,開展村級區劃調整工作。太和縣村級組織由804個(行政村787個,社區17個)調整為311個,其中行政村292個,社區19個。2007年增設社區1個,2008年增加行政村2個。至此,太和縣共有村級組織314個。[4]

2、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太和縣轄29個鎮: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胡總鎮、郭廟鎮、二郎鎮、阮橋鎮、雙廟鎮,2個鄉:趙集鄉、馬集鄉。太和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抵阜陽,西接界首,西南與臨泉相接,北與亳州市譙城區為鄰,西北與河南省鄲城接壤。縣境介於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千米。東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

2、地質構造

太和縣境內地層0—40米深度內為全新統,40米以下為更新統。更新統上部,頂部岩性為青黃雜色亞粘土,顏色雜亂,較硬,干後堅實,切面光滑,有鐵錳質結核及鈣質結核,有裂隙,但發育不全。全新統分上、中、下3段。全新統下段頂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亞粘土,緻密,干後堅硬,顆粒細膩,稍有滑感,裂隙不發育,含有較多地腐植質,可能為風化殼,此層是全新統下段的標志層。單層厚度4—8米,部分地區10米以上,向東南較薄,只2米左右。中部變為灰黃色亞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為6—8米。一般層次多,沉積不穩定,多是薄層相間的粉、亞砂與亞粘土互層。分選較差,在亞砂土內多含有鈣質結核,是全新統與更新統的分界標志層。

3、地形地貌

太和縣境處於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始於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來的黃河多次西泛濫淤積而成。境內地勢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東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萬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類,可分為剝蝕堆積河間平原和最新泛濫帶。削蝕堆積河間平原廣泛分布在河間地區,由青黃雜色亞粘土構成,頂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風化殼,地表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青黃雜色亞粘土明顯地遭受剝蝕,沿裂隙呈棱塊狀脫落,剝蝕脫落的亞粘土碎塊,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別處堆積起來。

4、氣候特徵

太和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氣候按中國自然區劃分為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溫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氣候,實質是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但因處在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天氣往往變化無常,低溫、連陰雨、旱、澇、冰雹、霜凍和大風等自然災害時有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氣溫: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熱,平均27.9℃,年溫差27.2℃。1959年至1985年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為-21.3℃,最高和最低溫差62.1℃。太和縣1959年至1985年的氣象記錄最低氣溫低於-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氣溫超過40℃的年份也有5年。

『肆』 太和縣人民政府

太和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古名鹿上、邢丘、廩丘。位於阜陽市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市、亳州市之間,總面積1867平方千米。下轄30個鎮、1個鄉。 [1] 

太和自秦朝置縣,已有2000多年歷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縣,寓意太平祥和。境內有七處故城遺址、五處古文化遺址和元代文廟建築群等古建築,歷史名人有漢章帝師張酺(pú)、東漢清詔使范滂(pāng)、清朝兩廣總督徐廣縉等 [1]  。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2] 

截至2021年末,太和縣常住人口137.2萬人。2021年,太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1.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33.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佔比調整為12.5:41.5:46。人均GDP37073.6元/人(按常住人口計算)。 [30]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伍』 太和屬於哪個朝代

不曉得你問的是不是年號
太和( 227年 - 233年 正月)是 三國 時期 曹魏 的君主魏明帝 曹睿 的第一個 年號 ,共計7年。這是曹魏政權的第二個年太和七年正月改元 青龍 (魏) 元年。
還有東晉廢帝太和元年

『陸』 安徽太和詳細資料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潁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柒』 安徽省太和縣介紹

太和概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歷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自然地理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總人口156.3萬人。

『捌』 太和洞是佛教還是道教

太和古洞始建於清代咸豐四年(即185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道教
聖地。景區內險峰如削,挺拔摩天;林壑幽深,飛瀑懸崖;石刻棋布,曲澗爭流。嵌在山門上的「太和古洞」四個大字,就是清代光緒年間,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榜眼,清遠人氏朱汝珍所題。太和古洞以其優美的山水環境和獨有的古洞、幽谷、奇石、崖刻等洞觀文化,讓遊客度過一段輕松愉快的好時光。

『玖』 安徽太和縣的介紹

太和概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歷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自然地理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總人口156.3萬人。

閱讀全文

與太和歷史屬於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