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山市古鎮鎮的歷史 在過去有叫過其他名字嗎
古鎮鎮是中山市下轄鎮,位於廣東省中山市西北面,中山、江門、佛山市(順德區)三市的交匯處,毗鄰港澳。鎮中心為北緯22.5度,東經113.2度,距廣州80多公里。別名被譽為燈都。
❷ 中山市(古鎮鎮)有哪些民間(藝術)名人要有相關的簡介,不少於400字!~~~急需啊~~~~~
燈飾區,魚餅袁
❸ 中山古鎮的福建中山古鎮
中山鎮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有江津市級文物保護點: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三合場有可考歷史為853年。清康熙33年,這里就設有辦事機構,即筍里十二都,有無數現存的岩墓(又稱蠻子洞)按史學考證為漢墓,更證明其歷史之亘古,1892年張東岩、王元和書刻的****可佐證三合場是由原老場、龍洞場、馬桑埡三個場合並而成,解放初期建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與常樂鄉合建中山鎮,2001年又與嘉樂鄉合建為中山鎮,轄11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委員會。
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黃金周」假期的推行,各地的旅遊市場持續升溫、異常火爆,僅以龍岩市為例,歷年「5.1」黃金周就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5萬人次,比2011同期增長26%,實現旅遊總收入2.35億元人民幣,比2010同期增長38%;新羅、永定、上杭、連城、長汀等地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湧入觀光覽勝,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但是,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截至目前,武平縣旅遊業發展還處於零敲碎打的起步階段,這與周邊兄弟縣份旅遊市場的熱鬧場面形成極大反差,也與武平縣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第二位,山川秀麗、人文薈萃的縣情特徵極不相稱。隨著全縣綜合實力日益提升,知名度不斷提高,群眾對擁有自己本土「風景區」的呼聲越來越高。在主打梁野山「生態牌」的同時,打響中山古鎮「文化牌」,對培育武平縣旅遊產業,將相映成趣、相益得彰。通過對中山古鎮的挖掘、恢復、保護、開發和培育,使中山古鎮成為閩西的一個精品景觀,成為社會各界認識武平、了解武平、欣賞武平的一個亮麗窗口,這對改善武平形象,改善武平投資發展環境,增強縣域綜合競爭力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山是唐宋時代武平的場治、縣治所在地,素有「小京城」之稱。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後,在武平境內設武平、南安二鎮,中山為武平鎮治所在地。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並南安、武平二鎮為武平場,這里為場治所在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場為縣,最初縣城也設在這里。中山地處閩粵贛邊,地理位置顯要,為「全汀門戶」,為防禦廣贛「兩寇」作亂,明洪武二十四年(1381年),在此設武平守御千戶所,駐軍1000多人,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在此任職駐守。1645年,清軍長驅直入,連下連城、上杭各城,所在縣官吏望風而降,惟武所中山軍民踞城抗清,矢志不降,與清軍拚死血戰。1646年9月,歷經一年多攻防血戰後,中山城終於陷落,慘遭血洗屠城,當時情景可謂哀鳴遍野,血流成河,死難者不下萬人,現珍藏於武平縣博物館的「萬人緣之墳墓」碑,成為那段悲烈歷史的鐵證。進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6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進入中山開展革命實踐,並與紅六軍在中山城郊勝利會師,一舉橫掃駐守城裡的吳德隆匪部。武平人民的革命斗爭從此更加風起雲涌,武平蘇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全國罕見的典型客家「百姓鎮」和「客家方言孤島」——「軍家話」。
客家民系自中原輾轉遷徙至南方後,大都聚族而居,村落居民多屬同宗。然而在中山古城這人不逾萬、戶不盈千、方圓不過二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居民卻有102姓之多,在全國客家村落實屬罕見姓氏奇觀。主要成因是:這個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的千年古鎮,為客家民系自中原輾轉南遷中轉站之一;又由於地理位置顯要,為三省結合部風雲際會之地,歷經駐軍和戰亂,最終形成五湖四海、兼容並蓄的「百姓鎮」此一獨特奇觀。「百姓鎮」盛行姓氏門額氏聯,千百年來流傳不衰,每逢節慶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門貼上姓氏門額氏聯,表達念祖追宗、飲水思源之情。中山「百姓鎮」另一奇特人文景觀,就是當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至今數百年不變,與當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這就是被語言學家譽為「語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島」的「軍家話」。 1、迎恩門。明朝時期, 武所中山先後築有老城 、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們將武所城簡稱為「三城」。一彈丸之地築有三城,舉世罕見。這是因為中山乃閩粵贛邊軍事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設千戶所,正千戶的官階比太守還高一級。這里不受縣署管轄,好比獨立王國,故有如此規模。歷經「大躍進」和「文革」,中山城池被毀,現僅剩一座「迎恩門」,巍然屹立,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據考證,明抗倭名將俞大猷在迎恩城門上築有「讀易軒」,日教士子讀書擊劍。只可惜「讀易軒」後毀於戰,城門之上僅遺偌大一個遺址。
2、古街。從迎恩門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間店鋪,是當年武所中山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明證。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濃縮的歷史。老屋夾道的古街,難掩其昔日風華,在她身上依稀殘存的鉛華,依舊散發著遠古而誘人的清香。與古街相連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門及讀易軒,更襯映出古街的古典與悠遠。流連於古街,沐浴著中原古風,挨家挨戶門上查看姓氏門聯,人們的思緒早已神遊於千年往事之中,別有一番感受與情趣。
3、永安橋。此橋為一王姓老夫人樂善好施,囑其子孫將為其做壽設宴的錢用於在此建一座大橋,於清道光10年(公元1810年)建成。清末著名保台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題寫「永安橋」和「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橋的八拱上方。1930年6月2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和紅六軍在永安橋附近勝利會師,然後分頭向武平其他地方進發,武平革命斗爭從此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此橋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相公塔。位於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相傳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相邀到此登山賞景、吟詩作賦,故名相公塔。據說當年的風水先生稱,距武所中山城東北部(即今武平縣城一帶)的地形為下山老虎形,這下山老虎正朝武所中山方向而來。為阻止猛虎南侵,須建七座鎮虎塔,稱為「七鞭打虎」。如今物換星移,歷經歲月滄桑,七座塔中僅相公塔碩果遺存。相公塔外形壯觀,猶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歷史巨人。
5、十里峽谷畫廊: 位於中山古鎮南部15公里外的峽谷,是6500萬年以前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地殼變遷形成的侏羅紀大裂谷,呈南北走向,從貴州綿延至我鎮,僅鎮域段長20餘公里,最低海拔約700米,最高海拔在1442米以上,山體為丹霞地貌,在林溪相間中,溪、瀑、灘、崖、石、洞渾然天成,幽、險、雄、壯、秀集於一身,風光秀麗,景色十分迷人。
6、石天井世外桃源: 位於古鎮西南,與永興鎮毗羅相連,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四周懸崖絕壁,中間有數百畝平坦開闊的土地,巨大的山體托起一片人間仙境,大自然造就了牯牛背、朝天馬、石天井、大圓洞、仙鵝抱蛋、何氏懸棺等奇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這里古樹參天,遮天蔽日,空氣清新,氣候涼爽。小溪清澈,環山繞路,淙淙流淌;行走在山上,踏著紫色沙岩鋪就的「紅地毯」。穿行在林間溪邊,幾十個大小起伏的山峰環環相連,組成天然迷宮,讓你不識路徑,迷失方向;站在牯牛石背上,遠眺綦江山脈,重重疊障,宛如萬匹天馬奔騰,硝煙彌漫,令您嘆為觀止,不愧為天下一大奇觀;置身朝天馬山峰下,天馬彷彿正引頸嘶叫,飛奔九天,讓你有忘卻人間一切,恍入世外仙境桃源的感覺。
7、「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墓。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誌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
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但遺址猶存。現存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關於舒經的種種傳說在武平民間數百年來長盛不衰。探尋游覽舒經墓,可使遊人對明朝時期武平乃至汀州的社會、經濟、文化有一種較為直觀的感受。
8、朱德軍長舊居——實夫別墅。該別墅位於中山古鎮城中村林屋巷,系林氏大富人祖宅,建於19世紀初,門樓的「實夫別墅」四個大字清晰可見,宅內結構復雜,前半部為左右廂房、中間有露天天井,隔一牆屏風,後半部又有一露天天井,左右又是廂房,且廂房結構比前半部復雜,空間更大,這種建築風格在客家民居中實屬罕見,這大概是客家地區最早的別墅建築。1930年6月朱毛紅軍根據樓梯嶺會議精神,再次入武活動。朱德軍長因病在實夫別墅後半部左廂房內療病休
養。
9、國民黨抗戰將領謝肇齊將軍故居。謝肇齊系武平中山城裡人,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生,北伐後,於1930年考取留英。1934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軍校(即聖赫斯特軍校),為蔣介石麾下少數接受完整西方軍事教育之將領。抗戰時期,日軍強勢攻打貴州獨山,重慶震動,戰況緊急,謝肇齊率93軍參與獨山及平塘戰役,擊潰欲北犯重慶之日軍,因此殊功升為國民黨中將。1954年9月至1957年3月任台灣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五任校長。期間蔣介石長孫蔣孝文在軍校就讀,因屢次嚴重違紀、違規,被謝肇齊憤而開除,由此得罪權貴。蔣介石父子表面不動聲色,第二年(1957年3月)卻以「匪諜」之罪革職,亦辦退役,後在台灣多處任職,1992年移居美國,1995年病逝。謝肇齊將軍在中山城內的故居可作旅遊景觀開發利用。 在旅遊開發中,從景觀資源的角度考慮,必須具有「三頭」的要求,一是要有看頭,就是這個景觀資源很值得一看,看後覺得很耐看;二是要有說頭,就是這個景觀資源要很有文化底蘊,有故事可說,有知識可講,有閱歷可授;三是要有玩頭,就是讓遊人有沖動感,想參與可參與,參與之後覺得很有意義,很有一番體驗。我們認為,中山古鎮景觀資源基本具備上述有關「三頭」的要求,對中山古鎮進行旅遊開發完全是可行的。
首先,中山古鎮保存著許多歷史人文景觀,如七百米古街、迎恩門古城牆、武侯祠、東平王廟、相公塔、永安橋、朱德舊居等,還擁有十里翠竹、龍岩雨霽、聚仙岩等秀美、奇異的自然景觀,這些人文自然景觀值得欣賞,很有「看頭」。其次,中山古鎮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又是古汀州的南大門,長年駐兵把守,紅軍還在這里斗爭活動過,有許多傳奇故事,世代傳誦,很有「說頭」。第三,中山古鎮擁有綿延十餘里翠竹景觀,劃竹筏或乘輕舟而下,清風撲面,美景盡覽,令人心曠神怡,有「天地人合一」的美妙感覺,很有「玩頭」。
因此,有旅遊專業人士看過中山古鎮的自然人文景觀後評價說,中山古鎮天生麗質,是武平歷史文化很有價值的一個亮點,保存和濃縮了中原文化很多特性,整理、挖掘、推廣中山古鎮,一定可以成為聞名全省的旅遊勝地,成為「福建麗江」。
在硬體方面,從旅遊業「食、住、行、游、購、娛」的六要素出發,按照景區「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可回味」的「五可」要求,對中山古鎮旅遊開發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完善。一是盡早完成省道206線縣城至中山道路改造,並按照進入風景區的道路標准要求進行建設。二是鋪設、拓寬各景觀之間的連接道路,方便遊客進入;景區總停車場及各景點停車場建設等等。三是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強接待能力的飯店、旅館,特別是可以在十里翠竹景觀的附近,沿溪兩岸建設一些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鄉村飯店、旅館,滿足遊客的吃、住等方面的需 要。四是建設一條專賣武平客家土特產的商貿街,滿足遊客購物需求。
在軟體方面,首先,要加強古鎮游開發的組織力量。縣中山古鎮保護開發工作小組以及中山黨委、政府要統籌做好整個中山古鎮旅遊開發的規劃、協調、管理、招商和投入工作,確保古鎮旅遊開發走上正軌;其次,要進一步加強中山古鎮品牌的塑造。中山黨委、政府及縣直文化、建設等單位部門要認真做好關於中山鎮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及「福建歷史文化名鎮」,甚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各項准備工作,爭取早日獲得上級冠名,取得相關保護經費,並進一步提高古鎮的知名度。第三,要進一步加大中山古鎮對外宣傳推介力度。雖然通過中央、省、市各種媒體對中山古鎮文化的報道和展示,中山古鎮對外知名度不斷提高,吸引了大批的專家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來中山考察和采訪,但是,這僅為中山古鎮旅遊開發的宣傳推介起了一個很好的開端。今後還必須充分利用媒體和群團組織的力量,通過邀請記者、作家、文人開展采風、攝影、筆會等活動,持續挖掘、整合、宣傳中山古鎮千年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和綠色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中山千年古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❹ 七個千年十大歷史名人具體為
十大歷史名人是:陶淵明、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文天祥、湯顯祖、宋應星、朱耷。
七個千年是:
①千年瓷都——景德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其中昌江區古窯民俗博覽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②贛州,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③千年葯都——樟樹,位於宜春市,江西四大古鎮之一,自古號稱「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
④千年名樓——滕王閣、潯陽樓、郁孤台、八境台。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又因據說《水滸傳》宋江曾在此題反詩而聞名;郁孤台,位於贛州市,是贛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象徵;八境台,位於贛州市章水和貢水合流處,登臨台上,贛州八景一覽無余。
⑤千年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白鹿洞書院,位於九江市,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鵝湖書院,位於上饒市,江西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因兩次「鵝湖之會」而聞名天下;白鷺洲書院,位於吉安市,江西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⑥千年古村——流坑古村、理坑古村、渼陂古村、釣源古村、竹橋古村。
流坑古村,位於撫州市樂安縣,被譽為「千古一村」;理坑古村,位於上饒市婺源縣,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位於吉安市青原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釣源古村,位於吉安市吉州區;竹橋古村,位於撫州市金溪縣。
⑦千年占寺——九江市能仁寺、廬山東林寺、九江市永修縣真如寺、吉安市青原山凈居寺、鷹潭市龍虎山天師府。
九江市能仁寺,是市區內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始建於南唐;廬山東林寺,始建於東晉,為佛教凈土宗發源地;九江市永修縣真如寺,始建於唐,為中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青原山凈居寺,始建於唐,我國南方的主要佛教場所之一;龍虎山天師府,是歷代天師起居之所,號稱「南國第一家」。
❺ 中山古鎮的古鎮歷史
古鎮歷史悠久,古鎮原名龍洞場,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公元1151年),龍洞場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清溪縣。
清代,江津屬地分三里(思里、杜里、筍里)十二都。清朝康熙33年設筍里十二都於龍洞場。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並成三合場。
解放後,原建制不變。1958年,改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中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中山鄉。1993年長樂鄉和中山鄉合並為中山鎮,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重慶市旅遊局評為「十大名鎮項目」、「十大生態旅遊項目」、「十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
❻ 中山的資料
一、 中山概況
1、 歷史沿革
中山歷史源遠流長。中山,古稱「香山」。是由於境內五桂山奇花異卉繁茂,四野飄香而得名。據宋代的樂史《太平環宇記》的記載:東莞縣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而香山縣的縣城,即今的石岐,古稱「鐵城」,因「布鐵沙於地以地築城」,而號稱鐵城。香山建縣,距今已有850多年歷史。其實,古代的香山,只不過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大概就是現在的五桂山和鳳凰山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區,主要是今石岐至澳門一帶地方。所以,澳門本屬香山縣。400多年前,開始有葡萄牙人定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門被葡萄牙人強行租占,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強行侵佔,本屬香山的澳門淪為殖民地,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的故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決定,將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以示紀念這位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於1983年12月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將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當時為縣級市。到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市升格為地級市。
中山作為全國唯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名人城市,地處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抓住改革開放之先機,充分利用毗鄰港澳和僑鄉的優勢,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當今,這座古老的南粵歷史文化名城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下,如沐春風,光彩照人。
2、地理交通
中山市位於廣東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有三個出海口在中山境內,包括磨刀門、橫門、洪奇瀝水道,海岸線長達26公里。中山市境總面積1859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68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76平方公里。中山市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地區,平面形狀南北狹長,約66公里,東西短窄,約45公里,輪廓酷似一個緊握而向上舉的拳頭。
中山市是一個山水兼備的城市,五桂山是中山市的主要山脈,位於市內的中南部,主峰海拔531米,是中山市最高的山峰,為全市屋脊。五桂山脈北面寬26公里,南面寬15公里,面積300多平方公里,包括9個山列,全部是西南至東北走向。五桂山脈植被豐富,森林茂盛,山水豐沛,有大小山塘水庫十幾座。中山市河道縱橫,河網交錯,又是著名的嶺南水鄉,屬於珠江河口區網狀水系。河網密度相當大,每平方公里就有約1公里的河道,是我國河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主要水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石岐河及前山水道,歸屬珠江水系的西、北江系統。全市主要的水利設施有六大聯圍,包括中順大圍、中珠坦洲聯圍、民三聯圍、五鄉聯圍、文明圍和張家邊聯圍,它們為中山市築構起安全保護的屏障。
中山市北與廣州市番禺區連接,市區至番禺為公里;東與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市區至深圳為公里,至香港為54海里,至澳門為51海里,1個半小時航程;南面珠江口磨刀門;東南與珠海市接壤,毗鄰澳門,市區至澳門為65公里;西鄰江門市、新會區、斗門區;西北與佛山市順德區相接,市區至順德區為公里。京珠高速、中江高速、105國道,以及在建的珠三角城際輕軌貫通全市境內,接駁西部沿海高速。位於火炬開發區的中山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口岸,中山港碼頭開通中山至香港和中山至香港機場的客運航線,同時還有中山港、小欖港、神灣港三個貨櫃碼頭,形成品字型水路貨運的格局。中山市區至廣州白雲機場為公里,至深圳機場為公里,至珠海機場為公里,至香港機場為海里,至澳門機場為公里。市內公共汽車貫通城鄉各地,陸路客運開通到達省內外的班次,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全市的通車里程已達到1462公里,公路的密度為每一百平方公里范圍的里程是81.2公里。全市已形成「五縱五橫」的公路網路,貫穿全市境內的主要公路有105國道、番中公路、沙港公路、阜港公路、東阜公路、南三公路、岐江公路、城桂公路、坦神公路、沙水公路等。
3、 人口語言
中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的足跡。本境內土著不多,主要為外地人遷入,由南宋起的歷次戰亂中,中原人和江南人大規模南遷,使境內人口不斷增多。明朝,香山的農、漁業逐步發展,至清朝,特別是我國五大通商口岸開放後,商業日益興盛,徙居香山的人口不斷增多。現在中山市下轄24個鎮區,其中,中心城區有4個區(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外圍有19個鄉鎮(小欖、古鎮、南頭、黃圃、東鳳、東升、阜沙、三角、民眾、港口、五桂山、南朗、橫欄、沙溪、大涌、板芙、三鄉、神灣、坦洲),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火炬區)。其中,東區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文化、商業中心。全市有常住人口138萬, 外來人口100多萬,中山籍的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約80萬人,旅居在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中山市的方言相當復雜,廣東省的三大方言包括粵語、閩語、客語都兼而有之。中山人大部分講粵語,但是同標準的廣州話又有區別,根據居民來源的不同和語言特徵的差異,中山粵語可以分為四小片,即沙田話片、古鎮話片、三角話片和石岐話片。中山閩語習慣上稱為「村話」,主要分布在沙溪、大涌、張家邊、南朗、三鄉等地,中山閩語同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語又有所不同,根據地理位置和語言特徵的區別,中山閩語可以分為隆都片、東鄉片和三鄉片等三小片。中山客語又稱為「捱子話」,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和坦洲。中山客語內部相當一致,五桂山是純客語點,可以作為中山客語的代表。
4、 氣候物產
中山地處低緯,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能量豐富,終年氣溫較高,歷年平均氣溫為21.8度;瀕臨南海,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748.3毫米;加上中山的地形以平原為主,但是中南部有較大面積的低山丘陵分布。因此,形成了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分明的氣候特徵。這種氣候特徵,不僅適合各類植物生長,而且適宜發展旅遊業。
中山的天然植被豐富,熱帶和南亞熱帶的花木、果樹隨處可見,不少是名貴的鄉土樹種,代表的樹種有細葉榕、火力楠、落羽杉、木棉、杜鵑、芒果、香蕉、荔枝、龍眼、楊桃,這些植物終年常青,花開四季。初步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香味、多功能的植物生長格局。在南朗鎮大茅島,還保留著一片紅樹林。同時,開辟有「長江庫區水源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中山還發現和開發了溫泉,目前已發現的有兩處:一為三鄉鎮雍陌村的雍陌溫泉,一為南朗鎮長沙埔附近海灘出露的長沙溫泉。雍陌溫泉的水溫一般為85度,鑽孔揭露達95度,自流量每天有188噸,現已開發供溫泉賓館等旅遊區使用。長沙溫泉的水溫達85度至97度,漲潮時在海中,退潮時泉區露見,有一定的開采價值。
中山素稱「魚米之鄉」、「水果之鄉」,藉助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河網交錯,四季可耕種等自然條件,物產相當豐富,涉及農、牧、漁等領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不乏名優產品,同時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集群格局。有卜、象角通菜、關家尾頭菜、白企紅蘿卜、神灣禾蟲、三角沙欄雞、石岐神灣菠蘿、民眾香蕉、龍塘芒果、環城荔枝、吳欄粉葛、結民冬瓜、塘敢蘿乳鴿、白石種豬、沙朗羅氏蝦、東升脆肉鯇、三沙桂花魚、坦洲南美白蝦、永寧觀賞魚、全福水魚、黃圃臘味、小欖菊花、古鎮花木等等。
5、 中山名人
中山市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誕生地,是全國唯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從近代到現代,中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不斷涌現的名人涵蓋政治、文化、教育、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不少的名人在國內外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一個小縣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竟然出了五位(孫中山、唐紹儀、孫科、王雲五、吳鐵城)總理級人物,這在中國近代史上也實屬罕見。
在近代,中山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一個群英薈萃的地方,除孫中山先生外,有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最負盛名的思想家鄭觀應,有為中國「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陸皓東,有民國初期北洋軍閥政府的內閣總理唐紹儀,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副院長王雲五、吳鐵城,有北洋軍閥政府海軍總長的程璧光,有被譽為「中國空軍之父」的楊仙逸,有中國第一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擔任過中國第一任駐美副公使的容閎,有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與孫中山等人被稱為「四大寇」之一的楊鶴齡,有被譽為「中國第一企業家」的唐廷樞,有四大中國百貨公司創辦者之一的馬應彪,有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開創者蕭友梅,有「一代藝人」美譽的中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鄭君里,有「一代影星」阮玲玉。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山也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華南地區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楊匏安、世界歷史上罷工時間最長的省港大罷工的領導者蘇兆征、中共中央六大政治局常委會候補委員楊殷等等。在當代,有不少中山名人仍然活躍在政治、文化、藝術、科技界,2004年,中山市政府組織了一次「好山、好水、好女兒」的大型活動,邀請上百位的中山籍的文化名人榮歸故里,共聚鄉誼。
❼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市是廣東省地級市,下設24個鎮區[1],是全國四個不設縣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澳門,全市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溫度20°C,戶籍人口141萬。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先後建成了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園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以優質產品為拳頭的多元化產品結構,有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鎖、凱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嘉華電子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涌紅木傢具、南頭空調、黃圃食品等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產品在全國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全球500強在中山辦了20多家企業,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1.40億元,工業總產值1544.29億元。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99元,廣東省第4。2008中山GDP增10.5%全市生產總值達1408.52億元,廣東省第5。08年中山市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200億元。 中山景觀中山市的投資環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全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目前,隨著神灣港的開通,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品"字形碼頭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更是躋身全國十強、世界百強。從中山港往香港航程僅需75分鍾。中山供水供電充足,並初步建成以城區為樞紐,貫通各鎮區、大中型企業的寬頻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中山市,幅員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口:142.3萬長途電話區號:0760,汽車車牌:號碼前都加粵T,郵政編碼:528400,市人民政府駐:東區松苑路1號。行政區劃: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等5個辦事處,小欖、古鎮、橫欄、東升、港口、沙溪、大涌、黃圃、南頭、東鳳、阜沙、三角、民眾、南朗、三鄉、坦洲、板芙、神灣等18個鎮以及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開發區。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2.3萬。有祖籍本市的海外華僑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萬人。 中山古稱香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建制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83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廣東省轄地級市。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工業強市」、「依法治市」、「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建設取得新成就。2006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036億元,戶籍人均生產總值73198元,國地兩稅收入157.4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45億元,總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2.77億元。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最貧。"清康熙23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加上原來幾個分離的島嶼因沙田成陸連接而與順德、南海陸地相接,因而使農業、商業和交通等驟然發展起來。至清嘉慶、道光年間,「乃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大縣」,且「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香山縣翠亨村誕生。民國後中山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18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孫中山)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盛之區,歲入甚鉅,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縣易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縣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廣闊、財稅豐厚,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1983年12月,中山撤縣設市,1988年1月1日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中山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自80年代中期開始,因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而名聞於世。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居獎」。2005年在中國社科院公布的我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2005年,中山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全國9個獲此殊榮的城市之一。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連廣州,毗鄰港澳,幅員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6平方公里。總人口243.5萬人,戶籍人口140.8萬人,年平均溫度22°C。中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又是著名的僑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❽ 中山古鎮的歷史
燈飾之都中山古鎮的發展歷史
近幾年,古鎮的變化有目工賭,到目前為止,古鎮鎮已擁有大小企業近1萬家,古鎮燈飾占國內燈飾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如今的古鎮,已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大的燈飾生產和銷售基地。23年前,若有人要給中國評選貧困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肯定要名列其中;23年後的今天,中國若要在幾萬個鄉鎮中評選一百個富裕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又肯定名列前茅。為此,許多國內外專家對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市古鎮鎮的巨大變化百思不得其解。
從各種硬體條件來說,地上地下資源、交通、文化遺產、傳統產業等等,中山市古鎮鎮都不具備明顯的優勢,惟一的優勢就是這里的人。從古鎮鎮的風土人情和它的歷史沿革來看,這里的民眾和珠三角其它鄉鎮的民眾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是這個小鎮上出了幾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華藝集團董事長區炳文和總經理區錦標、勝球燈飾董事長區成聰和區成標、百佳集團董事長蔡永權、原國貿大酒店投資商何先生等一批優秀的致富領頭人。在這些領頭人當中,身為古鎮鎮黨委書記的吳潤富對古鎮的發展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3年前,古鎮鎮在全中山市的鄉鎮經濟排行榜上還是倒數第五名。為了改變古鎮鎮貧窮落後的面貌,時任古鎮鎮鎮長的吳潤富便制訂了「工業立鎮」的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他開始出台了一系列的「經營城鎮」新舉措,比如:挑選一批致富能手當村官;為了鼓勵本鎮有文化的青年辦燈飾企業,村委會和鎮政府專門出台了一系列銀行貸款擔保政策;為解決本鎮和外來投資者辦廠的土地問題,鎮政府先將大片土地從農民手中買下,經過統一規劃後,再將土地賣給需要辦廠的企業,這種做法不僅避免了投資者與當地農民的征地糾紛,同時也給鎮政府財政帶來了一大筆收入;為了改變企業經營者和村幹部的思想觀念,鎮政府每年都要統一組織幾批人到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去考察學習;最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培育古鎮的燈飾產業,提升古鎮燈飾產業的國際地位,吳潤富力排眾議,在1999年頂著各種壓力舉辦了中山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際性展覽會等等。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吳潤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超前的戰略眼光。 如今的古鎮,無論是產業規模、市政建設、經營環境、區域品牌和投資環境,還是人文環境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優秀鄉鎮的前列。可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古鎮人沒有驕傲,因為他們都知道,古鎮離「世界燈都」還很遙遠,古鎮的燈飾產業正面臨著一場由量變到質變的生死革命;他們都知道,古鎮人要想在國際舞台上技壓群雄,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我,只有這樣,古鎮的輝煌才能得以延續。 我們期待,勤勞智慧的古鎮人再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將「世界燈都」的桂冠摘到古鎮,為國家、為民族的昌盛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