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培養歷史自學能力的論文

如何培養歷史自學能力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09-20 06:57:19

『壹』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貳』 如何提高小學自學能力論文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我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可知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種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激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要適時的引導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談得上培養能力。例如我在聽二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咕咚來了》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先通過做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的,上課前她拿來一大盆水和一顆橙子,然後利用低年級同學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身心特點,讓學生先自學課文,從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麼?誰能通過理解課文來親自示範,讓我們聽聽咕咚的聲音。學生為了能上台做實驗,每個人都很認真地自學課文,自覺的查找資料,結合課後的生字詞以及課文輔導用書理解、掌握課文,在這,教師就很充分的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己有想學習的慾望,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調控,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小學的語文自學能力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學活動時,要整體著眼,科學調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首先,在學生自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合理地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規定自學范圍、內容。提出自學的注意點,明確讀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等。就以我所執教的五年級的一個班為例,當我在要求學生自學課文《修鞋姑娘》時,我會先對他們提出自學的具體要求:第一,能根據課後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找出來,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自覺地去掌握他們;第二,理解課題和文章中心的關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誰?「我」為什麼要尋找她?第三,能夠准確地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夠圍繞課文內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難問題,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樣,自學目標明確,使學生學有所指,學有所依。 其次,學生自學時,教師要隨時獲取反饋信息,就關鍵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及學生的質疑作出及時的點撥、啟發與講解。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在自學中反映出來的情況長善救失,給予正確的引導,並對學生的整個自學過程作總結概括,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認知結構。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漸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先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二段,教學的基本過程是:(一)對照插圖,速讀課文,弄懂這段主要寫了什麼;(二)細讀課文,掌握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了解段落的結構方式(總—分—總)學習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比較、排比、比喻、擬人);(三)師生輪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師進行小結,接著教師扶著學生運用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第三段,教師適時就文章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點撥。最後選用一篇與《桂林山水》一文內容相似,結構相同的文章《我愛灕江》讓學生獨立自學。這樣安排自學程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探索、質疑、爭論充滿了整個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也使學生真正看到了他們在課堂的地位,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當然,導、扶、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結合,合理運用,使自學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四、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陣地,結合教材內容。把科學的自學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逐步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以下自學語文的方法: (一)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理解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背誦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二)新舊聯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後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各種能力的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例如在學習「名不虛傳」中的「名」字時,我們要教學生首先理解「名」在這里是「名聲」的意思。由此還可聯想到「名」用在其它詞語中又是怎樣解釋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孫山」的「名」等。通過這種多向性的思維,學生就會對「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三)質疑法:這種方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邊讀邊質疑、釋疑,使學習成為自我「生疑—知疑—釋疑」的矛盾轉化質疑的要領,即質疑的內容必須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質疑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四)文章類型學習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教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1、寫人文章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2、記事文章的學習,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基礎上,認識事情所反映的意義;3、寫景狀物的文章的學習,主要通過抓數量、形狀、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五)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例如,我們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逐類旁通的效果。(六)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五、加強實踐,練習強化、 學生的學習過程告訴我們,學習實踐活動是一種增強理解,加深記憶的十分重要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練習,一種有效的自學方法的掌握,需要在練習中強化,在練習中鞏固。因此,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自學方法的訓練,並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安排,合理訓練。語文自學方法的訓練,教師必須科學安排,首先,要適量。「大運動量的重復訓練,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造成逆反心理。適量就是要根據年級特點和教學要求,因人因班地去安排訓練的數量。其次,要適度。教師無論安排哪一種自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訓練,都有不宜過易或過難。即便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出層次,難易適度。這樣學生總是處在成功的過程中,經過一定的努力獲得新的成功,學習訓練的主動性就必然始終如一。再次,要適時,教師要注意在學生的學習處於最佳狀態時安排訓練。比如:①激起興趣,引以思維時;②產生疑問,尋找答案時;③掌握規律,嘗試驗證時。 (二)形式多樣,靈活訓練。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有計劃的實施有效訓練,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訓練的質量。比如講前練(復習舊知,提示新課);講中練(講練結合,消化領會)講後練(鞏固運用,形成技能);綜合練(檢測反饋)。練的形式要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拘一格,靈活使用。 (三)課內外結合,綜合訓練。要鞏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僅靠課堂訓練是不夠的。要不斷地向課外延伸,盡快地把課內獲得的自學本領運用到課外語文學習的實踐中。比如開展課外閱讀、講故事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往復中形成語文自學能力。六、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業,要求同座的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改,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每天保證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到文章中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圈點勾劃或抄錄下來,然後歸納要點,認清妙詞佳句,辨明蘊藉精妙之處,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格言警句和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等。這樣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經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凡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會更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會提高很快;反之,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此外,還有課前預習、勤翻工具書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先寫提綱後寫作文的習慣,文必加點、文必分段的習慣及自我測定自我總結的習慣等等。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有了學習興趣便也會主動的去學習,學會自我進行獨立思考,不斷的獲取新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靈活的解決問題解決矛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教師而言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樹立「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意識,用心的去引導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展奠定基礎。

『叄』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肆』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在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更加註重歷史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夠記憶相關史實與結論。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


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伍』 如何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內涵。我非常喜歡學習歷史,它讓我知道了從古至今很多很多的事情,有時候當大家談論有關歷史的話題時,我感覺自己無所不知,同學們的問題都難不到我。你要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歷史,答案只有一個:我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興趣從何而來呢?
一、歷史故事激發濃厚興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時間最長最重要的老師。在我剛進入懵懂時代,聽到最多的是父母講述的歷史故事,什麼「孟母三遷」、「精忠報國」、「緹縈救父」、「桃園三結義」、「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這些歷史故事不僅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引發了我對歷史的極大興趣。
二、課外書籍開闊視野。上學後我就養成了閱讀歷史書籍的習慣,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同時還增強了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春秋戰國的爭霸與紛爭時,充分利用了當地文化的優勢。齊國古都臨淄歷史久遠,名人名勝燦若繁星,特別是以古人名字和典故命名的道路,如:桓公路、晏嬰路、太公路、管仲路、聞韶路、稷下路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名勝古跡:管仲博物館、太公湖、封神宮、殉馬坑、戰車博物館等。此外還有很多的歷史成語、歷史典故及歷史故事,什麼管鮑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卧薪嘗膽等。這樣既記住了知識點,還擴大了知識面。從此之後,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聯系當地歷史,和同學一起找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故事,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大知識面。
三、旅遊能夠陶冶情操。大家知道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是平面的,記憶也是容易淡忘的。如果有條件我們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感受一下,就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說到紅軍長征,會想起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但如果真的去四川看大渡河,去貴州看遵義,去革命聖地延安去參觀毛主席曾住過的窯洞,感同身受,會更加激發我們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
四、游戲蘊涵極大魅力。現在是信息化的社會,許多孩子喜歡甚至迷戀游戲,把孩子和游戲隔絕已經成為不可能,我們的家長有的談游戲色變,其實大可不必,當然我們玩游戲時不要沉迷其中,要善於在游戲中學習相關的知識。有許多游戲包含大量的歷史知識和信息,如《三國》、《大話西遊》等。我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了解了有關東漢末年的歷史背景,了解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了解了諸葛孔明的智慧和才能,了解到歷史潮流的不可阻擋。這個過程是我們動快樂學習的過程,因為游戲深深吸引了我們,濃厚的興趣會讓人留連忘返。
五、交流溝通帶來樂趣。人們之間需要溝通,我們學生也不例外。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有深厚的歷史功底,歷史典故、成語信手拈來,就可以使彼此的溝通輕松自然,給對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比如我們說到一個人怎麼樣願意做某事,就可以用「周瑜打黃蓋」這樣的典故,說一件事,條件基本到位就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些典故都會大大改善溝通的效果,從而督促我們學習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六、歷史地圖啟迪探索。一幅幅歷史地圖,就是一條條歷史長河,它蘊涵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看到那些山川、河流,我就想探究它們的歷史變遷;看到一個一個的地名,我就想了解它們古今的變化;如:西漢的都城長安指今天陝西西安;東漢的東京是洛陽,北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開封等等。這些都讓我有了濃厚的興趣。
七、歌謠口訣開啟記憶。歷史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是: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地點、時間、意義等比較多,學生容易混淆,難記、易忘,而發生的事件距離現實生活又很遙遠,學習起來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而一些歷史口訣或者歌謠卻能幫助我們簡化記憶。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八五六年,英法起禍端。美俄為幫凶,二次鴉片戰。沙俄割領土,東北和西北,一百五十萬。廣西太平軍,領袖洪秀全。南京建都城,改名為天京。反清抗洋兵,慈溪斃華爾,千古美名揚。這樣的方法有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多向老師、同學請教類似的歷史口訣或者歌謠,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自己的歷史學習成績,
總之,歷史的學習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我們的勤奮,需要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珍惜學習歷史的機會,努力吸收沉澱歷史營養,站在歷史的肩膀上開拓美好未來。

『陸』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議論文

首先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動力,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願望,然後告訴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可以通過閱讀書本知識和網路視頻等等方式,這樣就可以有計劃有目標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柒』 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議論文

1、確定目標: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此目標不應過高或過低,以免阻礙自我效能感的實現。

2、明確任務:寫出自己具體的任務,階段清晰,符合實際情況。

3、著手實施:寫出具體的任務後,應按照計劃進行。

4、效果檢驗: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以便對學習計劃作出調整。

計劃要考慮全面:

學習計劃不是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習有時,休憩有時,娛樂也有時,所有這些都要考慮到計劃中。計劃要兼顧多個方面,學習時不能廢寢忘食,這對身體不好,這樣的計劃也是不科學的。

長遠計劃和短期安排:

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比分說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你應當有個大致計劃。因為實際中學習生活變化很多,又往往無法預測,所有這個長遠的計劃不需要很具體。但是你應該對必須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數。而更近一點,比如下一個星期的學習計劃,就應該盡量具體些,把較大的任務分配到每周、每天去完成,使長遠計劃中的任務逐步得到解決。

『捌』 如何培養歷史學科的興趣

看這篇論文
談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 彭中東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關繫到教改成功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最大動力。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因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把自主學習引向深入的重要工作之一。實踐證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樂意學,只有樂意學才有主動性。因而歷史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巧設導語,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決定一節課的成敗。因此教師應特別注重新課導入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要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和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覺得聽課有意思,越聽越想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慾的亢奮狀態,使他們懷有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去。如在講授《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七年級上冊)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先來做個智力游戲,給你三根小棍,你能拼出一個比三大比四小的數嗎?有的同學已知道答案面帶微笑,有的同學則拿起筆在桌子上比畫,等到最後公布答案是「∏」時才恍然大悟。課堂氣氛被很好的調動起來,由此引出祖沖之,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學習當中去。
二、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最主要是師生關系的和諧民主。學生對歷史課是否感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常常體現在對教師的情感上。教師能夠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能從情感上認同這個 教師。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心態是開放的,主體性能得以凸現,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到解放。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心靈是安全和舒適的,學生對學習是充滿樂趣的。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教生學,師講生聽,課堂上 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暈頭轉向」,可謂「你講你的道,我睡我的覺」。這種「一言堂」的方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僅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和發揮,而且會使學生逆反心理,更談不上學習歷史的興趣了。因而歷史教師要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課堂充滿和諧民主氣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使學生的心理需求驅使思想動機產生積極效應,使歷史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歷史學科是基礎性教育較強的一門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涉及到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和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學生的餓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時,先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秦漢末年,中原長期戰亂,匈奴乘機奪取河套地區並繼續南下。西漢初年限於國力,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朝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穀物和紡織品,並開放邊境市場。但匈奴仍然年年揮兵南下。然後提問:1.這對黃河流域的人民有什麼影響?2.為什麼當時漢朝不出兵反擊呢?3.什麼時候漢朝政府才具備了反擊的條件呢?這樣引起學生的內部認知沖突,學生的學習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積極的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既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思維。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精心巧妙的設疑,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引發學習的興趣。
三、適當的利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就在於它是有血有肉、內容豐富,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條件下人物的動態的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為感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
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糅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往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講《百日維新》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禧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學習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要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四、聯系現實,貼近學生生活,深化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知識范圍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而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多又離現實太遠,學生會覺得學歷史沒有用,不免會產生厭學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聯系的挈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介紹秦漢兩位名醫張仲景和華佗時,發現如果按教材的順序講授,可能比較乏味。為了既能讓學生了解兩位名醫的特色又在講課形式上出新,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問:如果這兩位名醫開專家門診的話,我們應該找哪個醫生看什麼病?「專家門診」一詞一下子縮短了與歷史的距離,學生紛紛討論起來,積極舉手發言,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講「造紙術的發明」時,我聯系現實生活,請一位學生背著許多竹片吃力地走進教室,使學生認識到:假如沒有發明紙的話,我們今天上學來將要有多麻煩,從而使學生理解當時紙產生的原因和意義。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玖』 語文議論文作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可以寫生活上要「隨便」,但是血液上,研究問題上不能隨便,而要嚴謹。舉些科學家因為專心工作而忽視生活的事情,這個很多的,你可以找一找,然後再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總結一下就是比較規范的作文的。例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歷史自學能力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