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歷史
首先要尊重歷史,但書本上的難免有偏差,所以不要片面斷定歷史的可考量性,其次是要多看書全面的解讀歷史
B. 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是
實事求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盡量不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否則,我們無法分辨岳飛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阻礙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罪人。對待蒙元、滿清乃至倭寇都要一視同仁。不能跳出歷史看歷史。
C.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歷史
歷史讓我減少犯錯誤知道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了解社會促進思想多點寬容如燕雀焉知鴻鵠之志了解志向希特勒小時候相當畫家如果不是社會也許就少一個惡魔多點寬容你要領兵打仗吸收教訓你要當領導人就學太平盛世是怎麼做到的很多我們可以學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歷史他會是你重要的老師
D. 我們到底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歷史
經常關注社會新聞的小夥伴們肯定對於歷史這兩個字不陌生,相信很多經過教育的小夥伴們也一定對我國的歷史有所了解,同樣歷史是一個比較嚴肅且沉重的話題,那麼歷史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身為中國公民,對於中國的歷史必須要抱以絕對尊重的態度,對於一些妄想歪曲歷史的行徑必須加以制止,任何違背民族感情,無視歷史事實的行為終將會受到懲罰,我們相信只有以史為鑒才能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銘記歷史,要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歷史,但是無論怎樣解讀,歷史事實不能更改,銘記的歷史感情也不容扭曲,身為中國公民要維護中國歷史,不允許任何不法行為是毀壞中國歷史。
E.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對待歷史
讀史使人明鑒,所以我們必須記住歷史。
不過在那之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讀到的歷史是不是真實客觀的。
歷史永遠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基本上對失敗的一方都或多或少有失公允,所以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歷史,不要添加太多主觀的情緒。
F. 學歷史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
學歷史應該秉持著活學活用的態度,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因為歷史都是具有統治能力的人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對已有的事實進行改編而成的,不完全真實,應該反復推敲,引以為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G. 歷史怎麼做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3.簡化法: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4.替換法:有的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不好想,可以找一個接近的詞替換一下,便於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聯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憶課本有關內容,尤其是通過聯想分辨時空方面或邏輯方面最直接的內容。
6.作記號法: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等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7、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符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8.猜測法:如果對各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的情況下,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律:①一般情況下,選項如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大綱范圍,則為錯誤;②選項不屬於歷史知識則不選;③選項內容是課本上的細枝末節,正確的可能性小;④選擇句子最長的選項;⑤在所有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如有個別題無法確定答案,則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的出現概率,將出現概率較小的字母選中。
▲珍惜第一印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題越改越錯,所以,沒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
三、各種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1)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2)
審題方法:
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
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
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
三是在做題時要准確把握題干
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
(3)解答方法:
①採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時間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麼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是果。
③類似的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同學們利用這些基本理論就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諸多原因中起關健作用、決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質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產力、經濟基礎、社會存在、階級本質、客觀規律或是事物的內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發展變化的各種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原因。而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內因和外因中,人為因素和內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與根本原因並列於題中。另,命題中「最主要的原因」實踐中等同於「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近期表面現象,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一般是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繫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主觀原因:是指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事件中我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當事者想要達到的各種境地和希望實現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境等方面出發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解答這類選擇題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正確理解它們各自的含義。
2、組合型選擇題
(1)特點:①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考查角度有兩種,一是將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事件影響下的知識進行歸類組合;二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知識進行歸類。②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系的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並以數字序號列出;根據這些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③有些組合型選擇題還要求將有關事件或現象按照一定的關系(時間、區位、邏輯關系等)進行排序。
(2)解法:①篩選法:篩選法又分為肯定篩選法和否定篩選法,肯定篩選法是先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確定一個正確的選項,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然後一一篩選,最後得出正確答案。否定篩選法又稱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②「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一件史實。③「尾端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後的一件史實。④「首尾兩端結合判斷法」。⑤「先兩頭,後中間」的判斷法等。
3、否定型選擇題
(1)特點:否定型選擇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逆向選擇題。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
(2)解法: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要做題方法有:①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②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③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4、材料型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
(1)特點: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選擇題的題幹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據材料創設新情境,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二是題干中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同學們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2)解法:①認真閱讀材料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②是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同學們在讀懂材料後,要找准切入點,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知識轉化要准確、到位、客觀。③是要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其對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態度,這樣才能准確地做出判斷。
(3)圖表型選擇題解法:解題時,先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然後再回歸課本,尋求正確答案。該題型通常採用排除法。總之,要將教材、圖片、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5、概念闡述型
(1)特點:兩種形式,一在「題干」中提出歷史概念,在選項中表述對概念的闡釋;二是在「題干」中進行闡釋,在選項中列出相關概念。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實質、含義、目的、標志、特點、表現、反映、性質」等。
(2)解法:關鍵在於平時要正確把握和理解相關歷史概念的實質和內涵。
6、比較異同型
(1)特點: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相同」、「不同」、「新特點」、「新變化」、「繼承了┄」、「發展了┄」等。有些選擇題要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所給選項是通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有的題目沒有明確要求比較,但作出正確判斷需要以比較為基礎。
(2)解題方法:一、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二、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准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7、程度型選擇題
(1)特點: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准,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准之間,「不同於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其他技巧:①根本原因經濟上找,最好能跟生產、生產力直接掛鉤。②不破不立,影響一定要找「立」,比如建立了,奠定了,走上了,開辟了……③不選明顯的錯誤④所選項不能被其他三項解釋⑤舉一反N
專題二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一、基本結構: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熱點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2、問題:主要有五大類①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②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③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④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異同點(或各自特點)…… ⑤簡述……的啟示 二、答案類型
1、據答案來源分:①來源於材料的答案:指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②來源於課本的答案:指出自課本的原話、某種觀點、認識或看法等;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多指根據相關歷史知識自己歸納答案。
2、按答案內容分:①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來源於課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和部分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②開放性答案:指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如:啟示題和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 三、解題步驟
第一步審題:時間、范圍、答題角度及方法 第二步閱讀材料信息,對應教材知識 第三步整合教材知識和材料信息
第四步依據題干設問要求作答,注意表達時使用關鍵詞、套話、歷史專有名詞等。 四、解題技巧
1、解題過程應把握好4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答(組織答案) (1)、讀(審題):審題分兩步:第一步是看材料設置的問題是什麼,審問題要注意3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時間和空間等限定詞;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第二步是仔細閱讀理解材料。要讀懂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間(世紀、年月、朝代等),發生的空間(某大洲、國家、地區、流域、城市等),事件所包含的層次、觀點,揭示的規律等,以及暗含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2)、找(相關信息):找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如何解讀材料信息:
文字型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處、人物、言論、所處時代等;材料分層、概括層意 地圖型材料:看圖例、地圖反映的時間、事件、體現的方面。根據地圖名稱,地圖圖示和地圖隱含信息判斷地圖是什麼時期或者朝代的、什麼國家或者地區,尋找地圖關鍵地點,分析地圖上地點的分布特點,聯系所學知識解答(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表格型材料:縱看、橫看,比較特殊點,找到發展趨勢。表格注意橫縱欄間的數據大小變化,餅狀圖注意各項數據的比例關系,柱狀圖注意相互間數據的高低變化,曲線圖注意與時間聯系反映的高低起伏。
歷史圖片類:人物圖、文物圖等等,關鍵圖上方或者下方的注釋文字、判斷圖中涉及的朝代、時期特徵,聯系相關課本知識根據設問要求解答(狀況及其原因等)。 (3)、接(嫁接):嫁接是解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嫁接主要指根據問題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相關歷史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還原或定位到課本中去。 (4)、答(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是解題的歸宿或落腳點。 2、組織答案的的基本要求
- 6 - ①審准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據材料……」、「評價材料的觀點」、「比較材料」等。
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③答題要簡明。答題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問什麼答什麼,不可啰里啰唆,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語言要規范,准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④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另外,表述成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可把分值作為確定答案的參考。分多多寫,分少少寫。一般每點2-3分。 二、語言要精練准確,邏輯嚴密,高度概括,不必展開敘述。 三、運用辨證的觀點,保證答案全面具體,防止片面性。 【注】:啟示類題目
從相關歷史中得出經驗教訓、啟示、認識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一,也是非常常見的題型。「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在答題時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
附:
歷史「公式」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時間計算:
1、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是中考的常見題型,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差值為1911年,公元紀年=民國紀年+1911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1911年。 2、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到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到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 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
3、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上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 4、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H. 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
以歷史為鑒!「鑒」為人生意義!
我覺得一位熱愛歷史的人:
1.歷史一切,都應該以平等的眼光,要看出來本質來,不是自己喜歡誰就誰,誰貢獻過,誰過失,一切分析眼中,有歷史家的胸懷去面對一切,這樣你會懂很多東西!
2.歷史是一本非常了得的書,很多東西從中能體會,包羅萬象,如果你能從來體會到它的意義,我想你會把歷史學得很好。
3.歷史是無情的,無法回頭的,你會發現,一個人在歷史上什麼不是,只願自己的生存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意義就足以。
I. 對待歷史文化 應持怎樣的態度
對待歷史文化應持有一下態度:
1 、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行為方式 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
2、對於中華文化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