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如何設計問題

歷史如何設計問題

發布時間:2022-09-20 16:46:05

『壹』 如何分析高中歷史問題有哪些角度

一、結合現實生活中的資源設置歷史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按照教材進行教學,而不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在當前新課程理念下,開發歷史教學資源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會有興趣。因此,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置出較好的歷史問題,不僅超越了傳統的狹隘教學模式,使得歷史教學更加多樣化,同時還可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智慧。例如許多學生對南京非常熟悉,都去過南京的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原東王府)和天王府(即總統府),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介紹府邸的陳設,然後利用這一資源進行教學擴展,設置問題引導教學,如可以提問:請以你所看到的東王府和天王府談談天京事變發生的原因。如果不發生天京事變你覺得太平天國運動一定會失敗嗎?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本課的興趣和主動性。但是,在運用現實生活的資源進行歷史教學時,還應當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教師自己對於教材和現實生活中相關的資源要非常熟悉,對於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充分了解,對於學生的講解要能給予高屋建瓴的評價;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有開創性和探索性,既關注書本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再次,在寬松、平等的氛圍中探討問題,及時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提高其進一步學習探究的興趣。
二、藉助問題導入歷史新課
用問題導入新課,能夠在上課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精神聽教師的問題,並進行思考和解答。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要學習的內容,同時自己也對教材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做好教學准備。那麼什麼樣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問題的實際意義和趣味性,使學生既對問題感興趣,也樂於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學習歷史必修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新課導入的問題:「成龍是著名的動作電影明星,很多同學都看過他的賀歲片《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獸首是我國的珍貴文物,那同學們知道十二生肖中的很多文物流失到國外的原因嗎?它們是在哪次戰爭中被掠走的呢?」從學生感興趣的明星和電影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到課本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使得課程學習更加有效。
三、利用問題引領課堂教學
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來引領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用問題來引領課堂,要注意設計問題的質量。教師要注重問題本身的思維含量,設計一些能夠給學生啟發和思考的問題,而不能是簡單地去書本找答案。例如,在學習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的《秦始皇》這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你認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什麼?」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並學會分析和總結。在讓學生進行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當面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時,應當及時提問,要敢於提問、敢於質疑,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並就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相互交流,探討問題的答案。同時,教師也要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的設置宜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梯度,能夠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更高的層次。可以在學生思考的時候告訴他們問題的切入點和出發點是什麼,明確解題的思路,讓學生自己先試著解決,討論回答後再由教師進行答疑解惑並公布答案。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本課重難點的指向性不一定那麼明顯,有時候明顯偏離主題,此時教師要注意點撥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可以鼓勵學生課後探究該問題,把問題的接力棒接過來。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如想提高教學質量,應注重利用問題引導法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從思考中尋找歷史問題的答案,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當然,還需要教師積極引導,注重創設成功的教學情境,並讓學生深入到生活中,發掘歷史素材。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和諧的教學課堂,培育出健康的人才,為學生的進一步深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貳』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作業的有效設計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十分重視上課這一環節,而往往卻忽視了作業的設計問題,歷史作業布置往往是教師課後統一布置,題量大且形式單一,對於「做什麼」「怎麼做」,學生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接受並按要求完成。致使學生對歷史作業感到乏味、厭倦,敷衍應付,一遇到分析題、綜合題、探究題就想翻各類輔導書找尋答案,或者希望老師能直接提供標准答案,這樣的作業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歷史教師應該重視作業設計,合理布置作業,我認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歷史作業應該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力求新穎多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達到有效作業與有效教學的有效結合。那麼初中歷史作業該如何進行有效設計呢?我認為起碼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形式多樣,趣味作業形式多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形式單調,學生感到死板乏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學特徵,注意作業的趣味性,那麼,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增強知識點對學生大腦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學生喜愛做作業,又能起到鞏固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在布置作業趣味性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可以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中學生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採用分組或個人搶答、抽簽等多種競賽形式,最後對優勝的小組或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也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游戲、猜謎等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能力,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二、因材施教,分層作業因材施教,初中學生由於受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而我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布置作業是否恰當關繫到教學質量的好壞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高低。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的作業可以是相同的,但批改指導不能相同。對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改,評語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採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心理、性格特徵的順應性評語,發現進步及時鼓勵。也可採用「以優帶差」的方法,由於學生之間沒有心理障礙易於接觸,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精神壓力,也易於提高。在學生相互幫助中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量,也能使優秀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還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增強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的題目,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在作業設計中
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量度和難度,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其各取所需,為每個學生創設一個練習、提高、發展的學習環境,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歷史作業完成中得到成功體驗,提高教學有效性。三、發展個性,開放作業發展個性,個性好的教學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造力。新課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探索活動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獲得自身的發展。設計教學開放作業時,要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敏銳性和嚴密性,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上的開放題,更要善於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開放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於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四、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生活作業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應該付諸於行動,付諸於實踐。我以為,作業的多少,要看教學內容、課程性質,不管如何練,應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實際、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鍛煉他們的智力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學完《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後,可以觀看影片《甲午風雲》並寫觀後感。學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後,請學生搜集日軍侵華資料和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否定侵略歷史、篡改歷史的有關資料,結合我國政府對此的嚴正立場和態度,寫一篇評述文章。其他諸如編寫歷史歌謠、編輯歷史專題小報、歷史話劇表演等,學生在眼、耳、口、手、腦的歷史體驗中,在影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的歷史遨遊中,在社區、家鄉的歷史走訪中,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關注歷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學生感到歷史不再遙遠和枯燥,而變得親近和生動,學習興趣油然而生。五、找准盲區,反思作業找准盲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我們往往造成一種錯覺:作業講評後,學生的作業訂正好了,而且訂正得正確、清楚。教師感到很滿意,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際上部分學生往往對有些習題仍一知半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區"。因此,加強作業訂正後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更可以理順解題思路,積累經驗,提高思維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自己對作業進行檢查,反思作業的得失;同桌互相探討對不同習題採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題方法,總結一下作業中成功的做法;還可以師生間採用聊天的形式談談作業過程中的感受,說說思考解答中易錯的地方及一些錯誤的思考方法等等。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評價多元,鼓勵作業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我們可以以靈活多樣的作業及其評價方式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創造力。這樣歷史課的學習也才更有活力和魅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多採用激勵式、委婉式、點撥式、祝福式等多元化的作業評語。如可用「妙不可言」、「真有個性」等激勵式詞語。又如有個學生的作業相當潦草,在歷史作業後面我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你的書法很不錯,不過練的地方不對。」一則好的作業評語,不但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發起學生行為動機,強化良好品質,調節、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在以往的評價機制下,特別是農村家庭,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作業情況,只以學習成績判斷孩子學習的優劣。從而導致了學生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性,只注重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習過程。將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杜絕學生在老師面前表現,而在家裡變成另外一個人,從而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可見歷史作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叄』 如何設計歷史試卷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歷史試卷的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及領會各歷史事件發生後的影響和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把以下幾個點作為歷史試卷設計的重點:
第一個層面:記憶層面
1、歷史人物與事件結合設置考點。
2、歷史事件與發生時間設置考點。
第二個層面:解讀層面
1、歷史人物在相應的時代的地位、作品、影響力等方面設置考點。
2、歷史事件在相應的時代的背景、過程、影響力等方面設置考點。
第三個層面:深層理解
選取重大歷史事件,全方位設置考點,但考試的重點應在於對於歷史重大事件解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深層次去理解歷史重大事件對於整個歷史在思想、觀念、文化、政治方面的後續影響。
望採納

『肆』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一、要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樂趣。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了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地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知能升華,為以後學習埋下伏筆等。
5.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首先,有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點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歷史闡釋、語言表達;十點能力分別為:記憶、閱讀理解、運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想,如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歷史思想等。
總之,有效使用問題的功能在於: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要有效地優化設計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也並不意味著提問越多越好。教師的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精當。教師一般可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小結等階段進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的提問,其主要功能在於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一個階段里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注視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自然發生則被稱為是注意的,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因此,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於激發興趣。教師可因生、因時、因材,細觀察、巧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奇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發人深思,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其反映,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慾。比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材的每一節內容就是學習的一個大主題,其下的每一個子目就是一個小主題。這些主題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習的重點。學習主題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要採用多種形式,科學地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
(1)巧妙設疑,啟發心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疑,創設科學的誘導源或啟發源,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要旨在於「設疑—探疑—質疑—釋疑」,在這一過程中,讓疑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啟迪智慧。
(2)注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就是從社會熱點與生活熱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問題、台灣問題等,針對台灣問題,教師可提供當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獨活動的猖獗、兩岸的交流、我國政府對台灣的政策、美國政府有關台海問題的政策等,進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台灣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奮發向上的鬥志。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來把握問題,總攬全局,提高對歷史學習的駕馭能力。
(3)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就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經驗出發,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啟新,新舊整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下面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為例,進行具體說明。如學習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分別有哪些?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又有哪些?法國與英美相比,革命爆發的原因有何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制訂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這些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在各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設置新的情境,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進行設問,也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都制訂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述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件的分析,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注重歸納概括,有效小結課堂。課堂小結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雖然用時較少,但作用甚大。利用提問進行小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可以畫龍點睛,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檢查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反思,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要准確把握提問的有效性原則
1、提問的內容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一節課都有其中心內容,這些中心內容,包括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結論等,就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如《洋務運動》一節,其重點有洋務派、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洋務運動與洋務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近代化問題。教師就要圍繞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學科是一門教化明智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科最大的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平、淡、淺、直,要具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與爭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遷移、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使中華民族蒙羞』;也有人說『李鴻章是個有作為的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你是否同意以上說法,請結合有關史實,闡述你的觀點。」這樣的問題緊扣學習的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
3、提問要適生、適時、適量、適度。課堂提問既要立足於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又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實際。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努力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數量要具體分析、周密計劃,教師既不能滿堂問,也不能滿堂灌。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感;問題過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度應該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4、提問類型要靈活多樣。提問的類型,按認知水平可分為知識水平(考查是什麼)、理解水平(考查為什麼)、應用水平(考查怎麼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綜合水平(考查綜合運用能力)和評價水平(考查評價能力)等六個由低到高不同層次水平的提問類型。按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疏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階梯狀問題組)、對比式(考查比較辨析能力)等四種類型。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運用何種技巧、怎麼運用,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與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有效提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如有效使用「候答時間」、巧妙多樣的叫答模式,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提出問題之後,許多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迅速回答,中間要有「候答時間」,否則會導致學生沒有時間思考,無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學生會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候答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鍾的暫停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重要的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富邏輯更深刻;學生回答的認知水平更高(如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他們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歷史學科思維、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伍』 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介紹

"問題教學"模式的"形成共識,以史鑒今環節引發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嘗試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升華。我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介紹

一、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含義

"問題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引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探索、解決問題。學生的積極思維由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問題意識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的過程。歷史"問題教學"模式是在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教學關系為基礎,以"讀課題提問——課中提問——小結提問"為主線,營造一種學必有問、問必帶思、思必有辯的課堂氛圍。它充分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通過創新意識、教學系統等諸多要素的優化組合,鼓勵學生自己去建構知識的意義與聯系,去體驗與探究社會生活,升華情感,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本真,開拓歷史視野,提高歷史思維素養和創新、綜合與實踐能力,提升其人文修養。

二、 "問題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 主體性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 實施主體性教育,既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教育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問題教學"模式是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2. 發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實際上是在已有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使學生得到新的發展的過程。"問題教學"模式就是追求這樣一種過程。其特點就是從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出發,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逐步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同等參與教育活動的機會,並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探究的活動中來,從而得到積極的發展。

3.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能是信息,知識是通過學生活動不斷建構起來的,是非預存的。學習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把發現學習法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鼓勵學生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問題教學"模式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教學"模式就是要求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導入新課後,首先引導學生讀課題提問,即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題目,提出想要在本課中學習的問題。把學生的提問進行歸納、提煉,作為本節課學習的提綱和任務。然後再分三步走。

1. 自主研習,發現問題

(1)從教材中你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歷史信息?

(提示:時間、地點、人物、 事件、結果、影響等)

(2)有哪些證據來證實這些歷史信息的真實性?

(提示:史書記載、詩句、圖片、文物等)

(3)還有哪些感興趣並想進一步探究的歷史問題?

(這一部分也可以用導學卡、學案等代替3個學習提示,導學卡和學案要分收獲和疑惑兩部分)

這個環節是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和教師的提示去獲取知識,並繼續質疑。3個小提示對學生的自學給予必要的指導:提示(1)是指導學生收獲知識;提示(2)無形中讓學生明白"歷史是注重證據"的這一理念;提示(3)引導學生"課中提問",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讀書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讀課題提出的問題來學習新課,在讀書的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正是強調了學生自己感興趣並且想進一步探究的疑難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方法,因為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然後,師生共同梳理課文的主要知識點,把它們"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搭建課文知識的立交橋,結構式地呈現全課內容。這是對課文內容的重新建構和整合,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歷史教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這樣,學生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有助於學生宏觀地把握教材,進一步理清思路,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備。

2.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勵學生結合知識結構圖,解決上一個學習環節提出來的疑惑,教師一定不要代替學生回答,而誓勵生生合作,採用2、4、6、8……n 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決的,4人解決;4人不能解決的,6人解決……依次類推,對於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推向全班,教師在巡視同學們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決不了的,教師再精講,教師要"無事不出場""該出場時才出場"。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主動地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尋找到了學習的樂趣,解放了教師,活躍了學生。

(2)師生合作。對於全班同學的疑問,通過師生合作來完成。教師通過提供恰當的、典型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並給予適時的指導和點撥,直到問題解決為止。這時候的學生往往會豁然開朗、長舒一口氣—— "原來如此"。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表面問題。但課堂教學中重點、難點的解決是通過對深層次問題的設計來實現的,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就需要由教師來完成。教師的問題一定要源於課本,且高於課本,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師繼續補充必要的材料,繼續對學生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只做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最後進行點評、補充與總結。這樣就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 形成共識,以史鑒今

在新課學習完成後,引導同學們回顧整節課內容,再從整節課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即 "小結提問",小結提問要具有總結性、拓展性和升華性,既高瞻遠矚,又承前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拓展提高,並與社會實際、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四、歷史課"問題教學"模式的成效

1. 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生成新的問題,激發並促進其探究興趣。一節課的學習提綱和任務就是讓學生讀題目提出問題、生生合作解決的問題,而問題則是學生在閱讀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後提出來的。這樣,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投入到新課學習之中,興致高,勁頭足。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好方法。

2. 轉變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多少年來,我們常常習慣於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教師自編、自導、自演(少數學生當群眾演員)的教案劇,教師的角色是編劇、導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問題教學"模式,使師生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教師回歸導演的位置,學生成為真正的演員,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這個模式實施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和諧的、平等的,學生體驗到自己是課堂主人的快樂。

3. 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問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循常規,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獨立思考,積極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然後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方式進行大膽探索,促進了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

4. 引導了學生關注現實問題

"問題教學"模式的"形成共識,以史鑒今"( 即"小結提問")環節引發學生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汲取歷史智慧,鼓勵學生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釋社會中的現象,嘗試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升華。實現歷史與現實的聯姻,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意識。

設置「懸念」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一、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

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使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節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節,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如在講抗日戰爭的爆發和國共聯合抗日時,在講授"七七事變"後,講到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時,可設置這樣的懸念:

(1)淞滬會戰最終失敗了,原因何在?

(2)平型關大捷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勝利的原因何在?

(3)台兒庄戰役勝利的原因又何在?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並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來,並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尋找適當的答案。不僅如此,懸念還可以設置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之處。

教學中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研究表明,學生經過10-20分鍾,便會導致注意力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鍾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這樣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穩定。因此,懸念設置在重點、難點處,既可使學生引起重視,又可消除由於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學習"紅軍長征,遵義會議的召開"時,我講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迫使紅軍戰略大轉移,損失慘重,那麼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內容,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課結束前設置"懸念"

教材的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起因結果,存在內在聯系。舊課往往是新課的"鑰匙"。因此,在結束舊課時,不能僅滿足於本課的小結,而要找出與下節課知識的聯系點,精心設置懸念,使學生自覺地產生解開這個"謎"的需要。

如在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時,"二七慘案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而兇殘的,僅僅依靠工人階級單匹馬、赤手空拳,是無法戰勝敵人的。"我設置懸念:"因為工人階級單匹馬、赤手空拳"則"不能戰勝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那麼出路在哪裡呢?怎樣才能不會"單匹馬、赤手空拳"而戰勝敵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請同學們課後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

『陸』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制定了系統的教學目標 ,制定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流程圖 ,我整理了關於 七年級歷史 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 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 故事 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 手抄報 、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總結 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5、 政局混亂,6、 發生了國人暴動,7、 趕走了周厲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初中歷史教學歷史影視資料研究
一、影視作品的內涵

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常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存在,對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從一定程度上採用復原的方式進行拍攝,能夠將歷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進行具象化的展現。不過這種影視資料並不一定遵循教科書上的闡述,有時會結合各種歷史資料甚至各種稗官野史等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依然具有積極的作用。對此,歷史教師在選用歷史影視資料時,需要進行認真篩選,和課文知識進行巧妙結合,從而讓這些歷史影視資料在歷史教學中凸顯重要的價值。

二、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影視資源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引入歷史影視資料,對於促進學生興趣的提升、積極性的增長具有積極作用,而且這種直觀的視覺感官刺激也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和學習歷史,非常適合歷史教學應用。

1.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通常是通過板書或者口述方式來教學,知識會相對枯燥,從而影響到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歷史影視資料不斷豐富,這些資料將聲音、圖像和歷史知識進行了有效綜合,能夠在教學中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激發初中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

2.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雖然歷史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將初中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在理解上卻存在著很大困難。因為歷史知識中還有部分抽象的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往往更加困難,從而阻礙學生的學習。

3.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

在新的課程標准體系下,初中歷史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認知能力同樣極為重要,如果將歷史影視資料引入其中,就能夠讓這些情感的培養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歷史課程大多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史,這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視頻資料,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勵後輩不斷超越前賢。

三、引入歷史影視資料教學需要規避的問題

1.影視資源利用原則

(1)嚴謹性

歷史教材的內容對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進行篩選,大多都是蓋棺論定的。但是影視資料為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紹正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借鑒很多稗官野史的內容,甚至為了引發爭論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如果將這些資料全盤照收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所以需要對這些歷史影視資料進行適當的剪裁和說明,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知識。

(2)時間性

歷史影視資料種類很多,而且同一個歷史題材在不同時期都有相應的影視片段,對此教師需要對不同時期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夠了解真實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歷史影視資料的利用效果。

2.講解和直觀展示要充分結合

歷史影視資料的直觀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讓學生從頭至尾關注下去,可是這種直觀性不能夠讓學生自己觀看,教師要結合歷史影視資料的內容對課程進行講解,等講解到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時,才播放一些歷史影視資料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而不是將歷史影視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室向學生從頭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師在講解中穿插歷史影視資料之後,還需要對學生進行總結。尤其影視資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簡介,教師也要旁徵博引,引用不同時期歷史專家的觀點進行綜合論述。

3.防範歷史影視資料濫用問題

歷史影視資料只能夠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方法,不能夠將其作為教學的核心過程。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要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對歷史影視資料進行篩選,只有到講解內容的環節時才播放相關的歷史影視資料進行例證,這樣才能夠發揮出歷史影視資料的教學價值。否則,一味地濫用歷史影視資料,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而使之變得膚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就更無從談起。

作者:卞斌 單位:江蘇省宿豫區實驗初級中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1. 初一歷史的優秀教案

2. 中華書局七年級上歷史教案

3.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教案

5.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下載

『柒』 怎樣進行高中歷史教學問題設計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捌』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玖』 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巧妙設問

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設計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