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利用高考歷史真題

如何利用高考歷史真題

發布時間:2022-09-20 18:02:27

⑴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分點來答。
一,XXXXX變革它總體上歷史地位,它的性質(如封建主的變革,奴隸主的變革,資本主義。。。)
二,XXXX變革在經濟上的作用,如解放生產力,發展了商品經濟,再或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XXXX變革在政治上的作用,如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民主政治成長,提高了行政效率,或者緩和階級矛盾,又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穩定。
四,XXXX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如帶動了民主思潮的形成,解放了思想。
五,XXXX變革在生活習俗上的影響,如改變了民族風俗。
答題時注意題目是如何問的,是影響還是作用(作用的話就不答負面影響了)
各學科的要點,我隨便說說我的心得吧。高中我選的是史地組合,地理學習主要靠理解,多看些圖,弄懂書上的理論,就沒啥了。語文考試需要積累,這需要平時下功夫。它也要很強的應試能力,對於現代文閱讀,一定要學會如何答題,這個技巧過多且需舉例,就不說了,建議你去咨詢語文老師。英語,數學,我想我是沒啥發言權力了。。。
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⑵ 求助高考歷史答題的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指導
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掌握兩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是歷史高考取勝的重要手段。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
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
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
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
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張之洞 C、王韜 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
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
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
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
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准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
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
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
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
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C、先進分子的領導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
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
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
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
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
建築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
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後順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
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
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後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
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
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 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於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
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並將獲
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陝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長江 C、挺進大西南 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
中「兩個拳頭(陝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陝北和山
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陝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
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
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
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
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
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
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
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
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
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
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
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
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
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
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
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
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
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乾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
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
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後,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後准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後,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
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准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
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
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
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
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
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
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
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
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
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
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
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四、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
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
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
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
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
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
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
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
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
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
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
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
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
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
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
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
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
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
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
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
簡潔,語言要精練。

⑶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歷史選擇題的
解題技巧
專題一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題干要三看:
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
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
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
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
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⑷ 高考的歷史選擇題應該怎麼做

引言:每一學科在做題的時候都是有屬於自己的技巧的。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一定的知識容量,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了。有的學生對高考的歷史選擇題比較犯難,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去選擇答案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尋找方法吧。

所以當實在不知道該選哪一個,或者這個知識點是你的盲區,就可以通過排除法,用你知道的知識去排除不知道的知識。還要懂得運用觀點,用一些正確的觀點去分析題目。所以這個時候也注重平常的積累,當你的知識達到一定的積累,對一些題目都比較熟悉,這樣就比較好做了。


⑸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⑹ 如何破解高考歷史大題

剛才已經講過分析材料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分析方法,下面就是練習的問題了。同學們一直對練習文綜大題,尤其是歷史、政治大題十分犯難,因為每道題目的閱讀量、書寫量都很大。其實我們在日常練習中,為了保證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可以在做歷史大題時採取「抓大放小」、「九粗一精」的策略。 這種策略的精髓就在於找對應,即讀題時畫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提示詞、核心概念、段句關系(具體內容在邵nai的高考歷史培訓課程中會詳細講授),完成之後再對應答案進行檢查。(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甚至可以直接拿著答案去材料里找出題點的對應。)然後每周選定一個時間,精練至少一道大題,鞏固提升。這種策略便於同學在短期之內見大量題型,了解出題人思路,對試題建立一個宏觀了解。 在這里我仍以2011年北京高考歷史第37題第一問作為示例: 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後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 於是先從在下者(平民)起……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秦始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最高統治者仍由王族世襲)也。 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變局,至是始定。 本題為「多段落」型的材料。 首先找到題干中的定位詞「天之變局」,在第三段末尾,之後是「至是始定」,由此可知題目中說了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到第三段就完成了。又在第一段最後找到「不得不變」,可知從第一段開始變。那麼自然可以推斷,第二段就是變的過程。 再來看關鍵詞,有兩個符合關鍵詞條件的詞多次重復:「世」、「布衣」。本身有一定歷史基礎,或者上過新東方文綜課程的同學自然都知道,「世」指世襲,「布衣」指平民。但即便不知道也沒有關系,單純靠語文能力也能提取。考官很友好地給出了兩個括弧,並且還都是邵nai說過的起解釋說明作用的括弧,其中第二段最後用白話寫了世襲兩個字,對應到前一句可以找到「繼」為「世」的近義詞。再看該句有「下雖無……而上猶是……」的結構,可知「上」、「下」相對,去第二段段首找到另一個「下」,後面有白話解釋「平民」,「平民」為「布衣」的近義詞,可知此題重在對世襲和平民的對應。再補充一點,第三段「匹夫」、「亡命」也都是「布衣」的近義詞。 另外,我也把能反映時間流動的詞彙都用下劃線進行了標注。 分析到這里,不難得出正答:「統治階級在西周由世襲貴族組成,到西漢建立時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不要求逐字逐句一致,寫出這種變化即可。) 作為示例,我在上述材料中的標注、分析都比較詳細,但同學們在日常練習中只需簡單畫出對自己有提示作用的某一兩點即可,以解出題目為標准,不必刻意追求面面俱到。 材料分析的前景 新課標高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材料分析題所佔的試題比重有所增加,無論選擇題還是大題都是如此。對於新近加入新課標高考的地區而言,如北京,材料在試題中所佔的比例逐步增加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事實上,材料分析類題目有很強的方法性與技巧性,這實際上給考生們提供了更多提高成績的便捷途徑。在我們的課上會不斷地就知識、方法與技巧進行演練,希望同學們也能注意多在日常練習中滲透思路。長此以往,對高考成績的提高大有裨益。

⑺ 怎麼秒殺高考歷史選擇題 有哪些技巧

看一下這篇文章
在文科的學習中,有些同學比較頭疼歷史學科,總感覺知識點很瑣碎記不住。就歷史學科而言,高考前一般要經歷兩至三輪的知識復習,其中第一輪復習所佔比重最大,所需時間最長。那麼怎麼秒殺高考歷史選擇題呢?下面是高三網小編整理的秒殺高考歷史選擇題的技巧,供參考。

一、構建歷史知識框架

掌握歷史基本目標在於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與方法,並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置於相應的知識框架內,形成立體化的知識網路,好應對高考歷史選擇題。

二、應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

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本原進行全面而准確的掌握,是歷史學習的重中之重,歷史學科需要同學具備的各種能力與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是高考選擇題的應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礎知識自當成為歷史學科復習的重點內容。

點擊查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及復習資料

秒殺高考歷史選擇題解析

1.歷史事件。對這類知識,應按照背景(原因、條件);過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影響等要素進行掌握。如:

元代《富春山居圖》殘卷分藏於海峽兩岸。2010年初,兩岸均有意聯合展出該作品。下列作品與《富春山居圖》同屬於一個朝代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4題)

A.顧愷之《洛神賦圖》

B.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C.王禎《農書》

D.李贄《焚書》

答案:C

本題解題的關鍵在於:選項中所列四種作品分別出自於哪一歷史時期,即考查「時間」這一要素。

2.歷史概念。由於現行高中教材採用模塊專題式敘事方式,歷史學科的專業性提高,相應的歷史概念大大增加。以中國古代政治為例,即有: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三長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以中國古代經濟為例,則有: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櫃坊;飛錢;交子;商幫;草市;絲綢之路;井田制;均田制;租調制;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

應該注意的是:高考中基本不會出現對某一概念本身進行詮釋的題目,而側重於考查學生對該概念相關史實的掌握及對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如: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3題)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韓非子、董仲舒

答案:D

本題解題關鍵在於對「君主專制」這一概念應有透徹的理解,再結合相關歷史人物的觀點、主張進行判斷。

因此,掌握歷史概念的重點,應是該概念的內涵、外延及相關史實。

3.歷史人物。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見事不見人」則會使歷史變得干癟、蒼白,缺乏學科應有的特點與魅力。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現行教材體系的選修本中,便有「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一模塊,而高考中也出現了相應的題目,如:

英國學者羅素在論述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時說,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烏托邦,

「它是一長串的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20題)

A.人是萬物的尺度

B.理念論

C.邏輯三段論

D.美德即知識

答案:B

本題解題關鍵在於根據題干中「古希臘哲學家」、「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烏托邦」等條件判斷出此人應為柏拉圖,隨後選出「理念論」則順理成章。

可見,對歷史人物的了解,應將重點置於其最重要的活動、觀點、貢獻等方面。

⑻ 怎麼做高考的歷史大題有什麼好的辦法

高考對很多學生來說,都可能會是人生的轉折點,可能很多孩子會把高考看作自己人生的第二個開端,也就是說高考對於學生以後的,大學和就業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高考收獲比較完美的人生的起點,那麼選擇偏文科一點的高考的考生呢,必定會面臨歷史方面的考試。那麼對於文科的學科來說。歷史是相對於地理等其他學科可能更好學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在這一個學科上拿到大題,多佔分值是非常重要的。學好歷史對整個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很有幫助,那麼歷史里大題會佔到很多的分值。題目很簡單,但是答起來想要拿高分,卻有一定的難度,那麼在答歷史大題的時候也需要用到許多技巧。我們接下來就介紹兩個方面。

首先這種題目也一定是根據基礎知識點演化而來的,可以先把基礎的知識點答上,然後,根據事件內在的邏輯順序去捋出事件的性質,然後再區分,把知識點明晰的寫到答卷上。在答的時候也可以列出小標題,第一點,第二點,這樣能讓判卷子的老師理解到你准確的意思,這樣也比較容易得到相應的分數。

⑼ 如何有效解答高考歷史選擇題

如何提高歷史科選擇題的命中率呢?答案是要有歷史基礎和解題技巧。解答歷史選擇題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什麼是歷史基礎?就是課文的基礎知識,掌握每個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事件史實,影響評價等。基礎牢固就等於魚兒有了水,機器上了潤滑油,答題時撥開雲霧,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對歷史事件一知半解,一窮二白,在答題時就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從落手。筆者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多年,從中不斷總結,探索出幾種解答歷史高考選擇題的方法,下面用近三年廣東歷史高考試題作例題分析,以供同學們參考。一、新情景、新材料選擇題題型概況特點:此類選擇題是近幾年高考命題專家的新寵,也是社會評價最高的類題。題型特點是創設特定的情景,選材新穎,材料主要引自文獻史料,史學研究前沿,日常生活常識等,突破課本至酷,走出「一綱多本」的教材困境,迎合各類教材考生共同認知心理。此類題目既能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拓展學生的史學探討的思維。因此引起命題專家的高度關注,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方向。解題技巧:①沉著鎮定:不要因為新材料,課本沒見過的就退縮,打退堂鼓,此刻更要冷靜。②細心審題:細讀材料,找出材料出處,材料反映的時代背景,再從深層次探討材料有關解題的信息。③尋突破點:解讀材料找出解題的關鍵詞,如時間,事件,概念等關鍵詞,逐一推敲縮小選項的內涵。④排除選項:根據關鍵詞,通過比較排除選項,最後得出正確的答案。例1:(2008廣東10)「盡管他衣著簡便,不事張揚,但蔣仍表現出一個征服者統領一切的氣勢,而不是和布爾什維克過於親密的同志。他謹慎運用各種方式(包括布爾什維克主義)來實現其目標,只要它適合於『中國是中國人的』口號。」美國《時代周刊》的這段報道,把蔣介石描述成。a.民族主義者 b.專制主義者 c.自由主義者 d.布爾什維克主義者點撥:例1:①材料引用美國《時代周刊》報道,事件報道新穎,答題時要細心讀完。②找材料中的關鍵詞:衣著簡便,不事張揚,排除b、c選項;不是和布爾什維克,排除d選項。正確答案是a項。例2:(2009廣東9)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府在工作報告中說,國民黨膚施縣黨部在延安公開出版幾種壁報,張貼通衢。共產黨的印刷廠替國民黨印刷傳單,已是盡人皆知。這反映出當時a.國民黨已在軍事上佔領延安 b.邊區政府由國民黨政府直接管轄 c.正處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d.共產黨允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點撥:①細讀材料情景,從材料中「邊區政府」反映的是抗戰時期的事情。 ②材料「共產黨的印刷廠替國民黨印刷傳單」表明國共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兩黨合作。所以答案就明顯了,選c項。二、圖形選擇題題型概況特點:此類選擇題也深受命題專家的青睞,近三年廣東歷史高考都有1-2題,所以以後練習特別要注意。題型特點是以圖像創設歷史情境,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再認和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技巧:①按圖索驥:弄清圖形出處,圖形所反映的時代,特別讀懂圖形中的文字。統攬圖形,細心觀察找出解題的有效信息。②豁然開朗:聯系和比較圖形,做到「論從圖出」,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況和推斷。例:(2008廣東1)右圖是明清古建築中的一幅牌匾,與它有關聯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點撥:觀察圖形反映的是姓氏宗祠,宗祠是按血緣為紐帶的,宗族是按輩分排位的。所以答案是b符合。三、概念選擇題題型概況特點:歷史概念帶有很強歷史術語的學科知識,是社會公認的,大家接受的知識。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是歷史學科的感性認識重要步驟,也是再現歷史,探索歷史的重要一環,所以對歷史的研究要特別關注歷史概念。近年高考也有這類題目的出現。題型特點: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選項立足於對歷史概念內在規律和本質的把握,在被選中找出對概念所進行的正確或錯誤的闡釋或解釋。解題技巧:①理解透切:從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等方面進行把握,通過對歷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確地界定歷史概念。②剖析實質:從時代背景把握事件的由來,再從時代特徵去剖析事件的本質,深入剖析得出正確的答案。例:(2009廣東2)「封建社會」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國的。右圖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題可能是。a.王位繼承製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縣制度點撥:材料中「封建社會」是近代引入中國,那唐代的柳宗元不可能寫出關於封建社會的文章。那就要理解分封制的含義:封邦建國的意思。所以答案是b.四、組合選擇題題型概況特點:此類選擇題命題形式把多項選擇題演變而來的單項選擇題。通常在題干中劃出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歷史事物,並冠之數字序號組成若干題枝。然後題枝組成選項作為選項。此題考查的內容含量大,跨度廣,能較好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歷史線索或知識體系的知識把握程度和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解題技巧:①肯定選項: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題枝對錯或與選題無關的選題,然後對照組合選項可以縮小選項的范圍。③確定先後:排序組合題枝先確定一個或兩個點,然後逐步延伸范圍。②排除選項:以題干為「篩子」,將備選題枝逐一篩選,排除錯誤題枝。 例(2007廣東4).下列選項中,通過直接變革宰相制度來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實行分封制 ②西漢設置刺史 .③唐朝實行三省制 ④宋朝設立參知政事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點撥:通讀材料找出正確、錯誤或與選題無關的的論題,然後排除選項。材料中直接變革宰相制度,這與①西周實行分封制無關,②西漢設置刺史是對地方的監督的,排除①、②項。正確答案是a.五、邏輯推理選擇題題型概況特點:此題考查學生邏輯推理的基本思路,簡單的推理能力。題干設定條件,假設題干,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依據前提與結論的選項的關系是否充分,是否符合邏輯因果關系作出判斷。此題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識記,理解基礎知識的內在關系,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提取信息,通過比較,總結得出答案。 解題技巧:①理順條件關系:根據史實材料的條件,假設題干,找出其內在的關系。②依據常識判斷:用歷史發展規律,生產力關系,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等論斷做出判斷。 例: (2008廣東4)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某研究者據此得出「中國精耕農業的產生與專制國家農業政策密切相關」的結論。該判斷:此資料來自中學歷史教學園地。a.材料充分、理解准確,結論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確,結論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點撥:①通讀材料,材料中管仲的話闡釋了重農的理由,道出農業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穩定問題。②按照生產力的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中國古代形成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是建立在古代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③統治者重視農業,實行重農政策是為了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已,這與形成精耕細作的生產無直接關聯。所以某研究者的理解錯誤,結論錯誤的。正確答案b.新課標高考改變了以往識記課本知識就能考高分的傳統,當前高考重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指導學生創新研究。當前的歷史高考也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問題。以上所列的高考例題是新課標高考典型試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解題方法正確對提高命中率,提高高考成績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希望同學領悟好,在學習,考試當中加以應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利用高考歷史真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