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創設情境上好歷史課

如何創設情境上好歷史課

發布時間:2022-09-21 08:09:27

『壹』 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需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科學性
科學性要求教師採用各種方法所創設的歷史情境應與當時的歷史史實相符合,不能違背歷史,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並且概念要准確,沒有知識性、思想性的錯誤。
教師在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時,必須尊重歷史史實,不能的誇大或進行藝術的虛構,應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歷史感。教師在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現歷史情境時,應該注意所展示的聲像資料的科學性,如果我們向學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藝作品,比如電影、電視劇、今人的繪畫等,很可能是背離歷史真實的,其作用恰恰是誤導。因此教師對採用的聲像資料光看品種題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內容、畫面,聽聽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畫面是否緊密配合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歷史史實?對其進行精心的選取和剪輯。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影視作品與歷史史實的區別。
教師在把歷史小品引入課堂,讓學生編演歷史短劇以再現歷史時,要對歷史小品、短劇的內容進行指導,以免出現科學性錯誤。如在學習禪讓制時學生編演了堯、舜、禹禪讓的小品,學生在表演時說,堯把皇位讓給了舜,舜做了皇帝。後來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讓給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這一稱謂的,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對這種知識性錯誤教師應及時糾正,或讓學生找一找有什麼錯誤。讓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評判史實的真偽,從而形成客觀真實的歷史認識。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小,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課堂上,教師創設出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並不是目的。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要考慮通過創設情境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是激發興趣、引起動機還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解決難點、突出重點,還是加大密度、節約時間;是用來彌補文字教材的不足,還是來加強思想感情上的熏陶……總之,教師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是為了展示現代教學媒體,或為了演小品而創設歷史情境。
教師應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輔助教育手段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它的作用只能是「輔助」,它的價值也只能是作為一種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為教學目的。否則現代媒體成了教學機器,教師成了只會按鍵盤的「機械手」,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生動活潑,實質上冰冷死板,極不利於學生完善人格、發展個性等人文素養的培養。
信息技術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廣闊的知識平台,但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有效的歷史信息,要為學生所掌握,這需要學生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學生反思、交流和表達來實現的。學生接受信息離不開視聽,對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離不開思考。只有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才能使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才能實現認識的深化。在這一過程中視聽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腦對接受到的刺激進行分辯和比較,二者相輔相成。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認識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環境和場景,不僅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停下生動的形象,而且能從這些形象中得到啟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發現和認識一些規律。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歷史,在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進行分析思考和情感體驗。
3、要注意實效性
實效性要求教師創設歷史情境時使用的方法、手段,選擇的媒體,必須是教學上實用的、能達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湊,不要把媒體當成裝飾物,要注意實效。這需要教師堅持兩個出發:一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出發;二是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教師要根據教材重點、難點的需要選擇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體,發揮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媒體的優勢,讓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使所創設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記憶新知識,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呈現教學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某一種方法、手段、媒體應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要比其他媒體更為有效。教師應認識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台上,一本書,一根粉筆,或加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生情感、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課堂上師生的對話,既是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個語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識淵博、情感豐富、風度儒雅的歷史老師,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來的智慧,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
從現有教學條件出發,把計算機與常規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組合,無疑將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求得實效。在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看到現代教學媒體種類很多,性能各異,在表現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優缺點,沒有一種能絕對滿足一切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教學媒體。而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對人體的多種感官進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應該對性能各異的教學媒體進行選擇和優化組合,使其在教學過程中交互應用,揚長避短。
齊健教授說過:「一堂好課的底線是學科本色。教學設計應注意體現「素課」(擯棄濃妝艷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實的設計中內隱厚實的史學功力和教育底蘊,蘊藉著思維的深刻性、穿透力,強調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應當是從「讀史、說史、學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顯的。在教學手段、教學技巧上宜力求簡約。簡言之,一句話:要『返璞歸真』。」

『貳』 如何創設歷史教學的有效情境

歷史學科而言,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下產生的,可以說,歷史學科是一門天生就跟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中開展情境教學本不需要刻意而為。但從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情境教學反而成為一個問題: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現象;另一方面,現行的情境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因此,創設有效情境,開展情境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學尤為必要。
一、審視歷史情境教學的概念
什麼是情境?什麼是情境教學?請看下面的案例:
美國的一堂歷史課。上課開始,教師宣布考試分數後,發現不少學生垂頭喪氣,便說:「如果想要加分數,就給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種人學生。」學生一聽便都憤怒喊叫,拚命跺腳,把課本、書包扔向教師,表示抗議。教師則像變魔術一樣,拿出早已准備好的盾牌來抵擋,並用水槍向學生掃射。學生的情緒達到了憤怒的頂點。這時,教師才對他們嚴肅地說:剛才就是當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反對種族歧視,組織示威遊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撓的情境。他倒在了統治者的真槍實彈之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卻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歷史偉人並學習他的這篇演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高明地創設、引導,學生自然地參與,教學過程在一個近似真實的環境中展開,這就是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心智發展的教學方法。這里的情境,從詞義上看,就是事情發生的環境。創設這一環境的目的是提供便於學生理解的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橋梁,引導著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就必然地具備這樣的特徵:基於生活,便於學生接受新知;形象具體,利於學生融入其中;內含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學生情感共鳴。對於歷史教學而言,情境要能有助於再現歷史、培養能力、建構認識。那些不符合史實、牽強附會、不夠典型和沒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否則,只能幹擾或破壞教學,導致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二、透析歷史情境教學的困境
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如何從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上發生過的人和事,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一方面,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逝去的便不會回頭,很難復原;另一方面,受制約的因素還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義為傳統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的制約。在理性主義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過分追求理論性、概念化和符號化,追求對事物本質的探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雖然在邏輯上顯得嚴密完整,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歷史過程的豐富多彩和驚心動魄,給人一種僵化和干癟的印象。其次是受現行中學課程教材的制約。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受傳統學科體系和觀念的影響以及篇幅限制,大量類似如「標志」「開端」「轉折」「高峰」等符號化的詞語充斥其中,過分追求事物的本質,忽略了對大量歷史細節的關注,呈現出抽象多、形象少,結論多、過程少,深度多、廣度少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第三是受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約。看看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等這些專業名詞,就知道中學歷史受高校、專家和專業化的影響之深,歷史學要走向大眾任重而道遠。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題方式的制約。雖然近年來情境化的命題在高考試題中漸漸多了起來,對中學歷史情境教學產生了一定推動,但還遠遠不夠。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麼樣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樣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下面結合幾個教學案例,看看不同的創設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1.再現事件。
美國作家內森・米勒這樣描述美國「大蕭條」的景象:
1500多萬美國人――佔全部勞動大軍的1/4強――絕望地從一家工廠躑躅到另一家工廠,去尋求已不復存在的工作。統計的數字不靈了,失業的人數可能高達1700萬。
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或破產前提取一生的儲蓄。
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郁、緘默不語的人們持槍保護自己的農場和家園,以防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
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去討些吃的;在紐約市的工廠里,女工們為每天掙20美分而沒命地工作。
衣阿華州的農場主將賣不出去的牛奶潑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在芝加哥,飢餓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覓食。一個寡婦在拾取臭肉時特意取下眼鏡,以免看到蛆蟲。
到處可見到美國人的極度痛苦。它顯示在婦女憂郁的目光中,因為愛和笑已經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它顯示在巴爾的摩食品商的臉上,因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設備由於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還顯示在千千萬萬年輕人的絕望中,他們沿著鐵路和公路游盪,因為他們的家庭已無法照料他們。
上述情境比較全面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文字偏多,閱讀量大,需要進行適當的取捨。事實上,如果播放經過剪輯處理的《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的美國》視頻,能更好地再現事件原貌,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蘇州市新區一中的周春保老師在講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時,將查理一世(無頭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請之王)、喬治一世(不懂英語的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懂得進退的國王)等眾多人物串成一條線,圍繞人物情境,巧妙設計問題,令人耳目一新,從課堂效果來看反應較好。

歷史活動的主角是人,通過借用人物設計情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在中學歷史教材中,除了選修部分有專門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節,最常見的如「百家爭鳴」。許多教師在授課時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實施效果卻有很大差異。經驗告訴我們,扮演歷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學的成本較大,而借用歷史人物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錘煉語言。
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也是衡量教師基本功的一桿標尺。好的語言需要有深厚的學識和真摯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啟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導語:
「從今天起我們將開始西方文化之旅。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與我們在中國文化園地看到的風景大相徑庭。我們旅行的起點是2500年前,終點是100多年前。我們將從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園希臘出發,經過文藝復興的故鄉義大利、宗教改革風暴的中心德國、啟蒙運動的聖地法國,最後到達科學太陽升起的英國,沐浴人文精神的陽光、科學理性的雨露。我們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進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精神成長和解放的歷程。西方人有兩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於神話世界之中,那是人類的童年時代,人與自然分離不久,被希臘人喚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夢之中,一夢千年,先後由義大利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和英格蘭人才把它喚醒。」
上段語言來自陝西省西安中學特級教師郭富斌,從中可以看出其駕馭語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間的真情。用這樣的語言創設情境,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自然會很容易地被激發出來。
歷史是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歷史教學不應該是枯燥無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情、有境、有趣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於再現歷史,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推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建構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叄』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成為一大亮點。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互相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境整體。
一、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創設物具情境在歷史教學中所謂的物具是指具有歷史教學價值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錢幣、古器皿等歷史文物;還包括文物的贗品,歷史人物或歷史物景的模型等。

『肆』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一、情境教學的定義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教師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教學就必然會事半功倍。
二、怎樣實施情境教學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通過教師的語言和情感創設歷史情境
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語言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就會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講述講述一二.九運動時,可以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講述青年學生與反動軍警搏鬥的事件,讓學生感受到一二.九學生的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
(二)、藉助音樂,營造合適的歷史情境,讓學生體驗歷史
音樂是用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反映社會生活,它最能渲染情景,創造氣氛。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許多相關的革命歌曲。如《長征組歌》《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些革命歌曲。如講「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要學生體會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聽歌,學生深深感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然後學生進入學習,也就能很快進入狀態。通過內容的學習,學生會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並對東北三省的淪亡、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通過圖片、實物創設歷史情境
運用圖片、實物、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可以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現歷史情境
現代化教學設施,為歷史情境再現提供了條件,拓寬了教學道路。教師可以藉助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空洞的歷史變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由此而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可感性,這種新鮮、強烈的刺激反過來又會激發學生興趣,激活歷史課堂。如:學習「南京大屠殺」時,通過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現歷史,帶領學生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將日軍的殘暴罪行直觀地、觸目驚心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不僅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也使學生對日軍的殘暴的行徑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
三、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注意事項
情境創設雖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設置不妥,就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什麼樣的學習情境設置是有效的?我認為,有效的學習情境應具備如下特徵。
1.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首先應當進行換位思考:學習這個歷史知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哪些?再進行提煉、加工,創設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歷史情境。
2.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
創設教學情境,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體現出「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教學理念。
3.情境創設要有適度的復雜性。
要求學生思考解決的問題應有一定性的難度,學生須經過積極的甚至艱苦的思考合作探究過程才能得到解答;設置的問題還應具有一定的層次,以及系統結構、歷史理論上的深度,可以進行邏輯上的分析,以適應系統化的知識要求,並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推向深入。
4.情境創設要具有情感性。
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的求知活動應當伴隨著情感變化而變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學的內在因素之一。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仔細分辨與選擇,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
5.情境創設要體現主體性。
學習情境應主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在首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由師生共同建構,另一方面,學習情境的創設不能只考慮個別學生的需要。創設學習情境時既不允許以教師為中心,又不能只考慮個別學生,而應兼顧多個主體,即教師與每一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活躍的交互活動,以達到共同建構學習的目標。
6.情境創設要有可變性。
學習情境要保持合適的復雜性與完整性,同時還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會產生沖突。這要求學習情境應具備一定程度的可變性,最好分成幾個部分,便於教師在保證其完整性的基礎上根據時間需要靈活處理。學生的日常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的學識與經驗也會隨著教齡的增加而逐漸豐富,教師對同一項知識內容的把握不會一成不變,學習情境應該隨著現實生活的變化及教師的成熟狀態而及時更新,不能選定了某個學習情境之後就一成不變,否則會使學習情境失去應有的吸引力。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門教學藝術,只要善於創設,注重方法,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伍』 請問我們應該如何上好歷史課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總之,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觀。新課程將過程和方法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從中學會學習。歷史教師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應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學生學會學習的顯著特徵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善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更主要的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他們在師生平等交流和探討中得到發展。

『陸』 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

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談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常單純地傳授知識。這樣的課堂,對於課本知識要點來說,教師的任務是完成了,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是否真正把握了歷史知識的蘊涵?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了歷史的真諦、掌握了歷史、能把握現在甚至去展望未來呢?我們都知道,歷史是富有興趣的一門學科,本應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很難做到。如何最大限度地煥發課堂生命活力?如何實施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業發展,讓學生不為「掌握」而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去了解歷史?這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探索,有了點滴的體會,下面談談自己的幾種教學感悟:

一、善於利用風俗習慣和鄉土史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若只是照本宣科,只重知識,不重趣味,不加以積極誘導,課堂上就不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都比較熟悉,課堂上如果能把歷史同風俗習慣結合起來,不但能豐富他們的知識,加深對風俗習慣的了解,同時還能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講到「春秋五霸」時,就可以和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聯系起來。「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有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另外,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歷史都有著特殊的濃厚的感情,因此在講課時,根據教材內容適時插入一些涉及家鄉的史實,不但能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增強對家鄉無限熱愛的情感,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充分利用鄉土歷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看似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講活了,把歷史學科的趣味性、現實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現給了學生。正是因為開展這樣的教學,所以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大大提高,教學質量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二、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學法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 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中學生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中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能影響中學生的認知心理,而且能促使中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中學生本身的自我運動。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的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生活展現情境;設疑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情境;表演體會情境;多媒體演示情境。將情境教學法運用於歷史教學過程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非常有利。「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的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境的途徑,及時把握情境設計的時機和切入點,達到情與境融合的效果,真正發揮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我們也應該注意,任何嘗試都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應考慮學科特點、注重實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誤區,使教育改革朝著良性軌道發展。

三、將歷史教學通俗趣味化

通俗的課堂,趣味的演講,一定可以激勵學生去追尋和感悟歷史的真諦。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通俗的語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教條的知識教學一般來說容易使學生們產生厭倦的感覺,而富有激情的通俗講法則會引人入勝。易中天老師憑借他豐富的知識、極富激情的通俗講法,使眾多的人對三國充滿了興趣。若我們在教學中也能把歷史教學通俗化,那麼學生對歷史的情趣就會更加濃厚。所以運用最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所需要講授的歷史知識與學生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最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尋找到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感突破點,是一節好的歷史課的重要之處。

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他們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進行創造。這樣一來,誰對歷史了解得更為深刻和透徹,誰能夠把歷史體現得更為現代化,誰就更可能成功。實際上,偉大的時代必定具有歷史感,偉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歷史感。只有平庸的人才會把歷史和時代相隔離,也只有那些平庸之輩才會對歷史任務般的學習不屑一顧。何況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連台大戲,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動作,有懸念,有高潮,充滿戲劇性,豈能不讓人興趣盎然?

總之,每位歷史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創造出精彩,使我們的課堂彌漫著生命的氣息,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拓展內容】

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中,學習已成為人生的重要需求。從適應與發展兩大任務出發,樹立自主型的學習觀,自覺地、能動地、有目的地從事學習活動,「懂學」、「會學」,已成為時代對人的迫切要求。

歷史教材學生粗略都能看懂。在歷史領域里,「知」與「不知」的矛盾並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與少、深與淺的差異。對於歷史學習而言,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藉助參考書(《辭海》、教師用教學參考書、教輔書籍等),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創造性地學習,提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選擇信息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進而達到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呢?首先,要把握一個根本點:准確、完整、系統、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歷史基礎知識。其次,要抓住兩個觀點:①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歸納整理,構件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②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認識歷史,包括科學地評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等。具體的學習方法,下面按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依次予以說明。

一、關於教材「說明」的學習

1、利用「說明」明確教材內容上、下限,合理劃分歷史階段。

2、利用「說明」明確教材體例和學時,按教材體例構建知識體系,按學時合理安排和調整學習時間。

3、利用「說明」明確學習要求,如教材每章開頭筐內的引言和正文內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圖、圖畫、表格、文獻資料前標有星號的必須掌握;練習題為必作作業等。

二、關於教材目錄的學習

教材目錄是教材的總綱,是教材知識體系的主幹。教材目錄的學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錄,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共五章,除第五章專題介紹近代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與階段劃分無關外,其餘四章明確標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個階段,依次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從節題上看,第一章包括兩方面內容: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及其在上層建築領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節),早期殖民活動(第二節);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內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到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節),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第六節);第三、四章均包括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列強的殖民擴張和爭奪四個方面的內容。綜合分析四章內容,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條基本線索:資本主義發展史、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民族解放運動史、國際關系史、其中第一條線索是起主導作用的、體現歷史發展進程本質的主流,因此說,世界近代史是資主義產生、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度的歷史。

(二)利用教材目錄,結合教材內容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比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六章標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它高度精煉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國歷史的階段特徵是「探索中曲折前進」,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聯系教材內容具體分析,一是進行了正確探索: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政策的制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聽取黨外人士的批評與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國民經濟等;二是探索中出現了失誤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的斗爭的嚴重擴大化在理論上產十不良影響,八大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泛濫,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三、雖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深化認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必須結合和反映中國的具體實際,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反之就會造成失誤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三)跨章節讀目錄,利用教材目錄把握歷史專題知識體系,進行歷史專題史學習。以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專題為例,按目錄進行知識歸類,其知識體系為: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2、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上冊第四章第四節);

3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1918-192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下冊第一章第一、二、四節);

4、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下冊第四章第二節);

5、20世紀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下冊第五章第二節);

6、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下冊第六章第一節)。

一經按目錄順序歸納,該專題歷史知識體系的內容及其階段劃分就一目瞭然了。可見,利用教材目錄進行歷史專題學習,既便於專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構建專題知識體系,又便於明確專題歷史發展的階段性進而歸納階段特徵,是一種便捷的學習方法。

三、關於引言的學習

高中歷史教材編寫以章為教學單元。每系開頭在框內有一段引言,其內容各有側重,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掌握有關歷史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言的內容必須掌握,以培養清理基本線索、抓住階段特徵的能力。

(一)利用《中國古代史》的引言,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別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戰國時期是我同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兩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又揭示了我國奴隸社會形成、發展、鼎盛氣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這6章的引言結構一致;均補充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原因,點明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特點,概要歸納了該階段文化發展的表現。以它為提綱,擴而充之,即可系統、完整地掌握該部分教材內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為例:

1.隋唐文化發展原因: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2.特點:輝煌燦爛。

3、表現:

①科技(建築、雕版印刷、天文、醫葯)世界領先;

②哲學、史學名家輩出;

③宗教興盛;

④文學藝術光耀千古;

⑤體育空前興盛。

(二)利用《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引言,把握與該章內容有關的國際、國內形勢及該章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注意把中國歷史放在當時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明確世界歷史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以下冊第一章引言為例:第一段概要歸納了當時國內政治形勢:階級關系變化,國共對峙局面出現;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國爭奪;第三段指出國際形勢變動(德日法西斯勢力瘋狂發展,共產國際錯誤地制定「搶先」策略)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的引言實際上是該章內容的導讀提綱,通過它即可把握世界歷史某一發展階段的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線索。比如:下冊第五章引言實際上就介紹了構成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的四個方面的內容: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第一節):

①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對穩定,高速發展;

②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入「滯漲」階段;

③80年代結束「滯漲」,進入低速發展時期。

2、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第二節):

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的蘇東國家改革多有失誤,效果並不明顯;

②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

3、國際關系:

①美蘇爭霸導致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第三節);

②兩大陣營逐漸瓦解(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中蘇關系破裂;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第三節及第一節第二目)。

4、民族運動的發展:

①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第四節);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亞洲經濟的發展(第五節)。

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20世紀50-80年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四條基本線索,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就能有效地把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有利於弄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

『柒』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的場景。然而今天現實的課堂缺失了情感,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想學,這樣的課堂怎麼能有生命的激情!更無法展現歷史的生命力。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人性都被忽略殆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豐富歷史內涵。
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具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追溯歷史。學生只有充分感知了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才能不知不覺神入歷史,達到學習效果最佳。
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1: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情境創設實錄
教師模擬豐富的內涵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很有深意,其目的是為突破「三統一」的背景而設計: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於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闆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闆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闆還是不要,並從自己櫃台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於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聖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飢。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
師:同學們,假知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情境創設故事很有趣,那麼大家說說這個案例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它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內涵,使久遠而陌生的歷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在文字、貨幣、語言、度量衡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它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豐富歷史內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歷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助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能力)
從青少年心理特點來看,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角色扮演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現法,是讓學生先感受、體驗,再用語言表達。在感受體驗時,大腦右半球興奮;在用語言表達時,左半球興奮,這就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請大家再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情境創設實錄
創設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
為了突破封建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我設計了充滿想像力的情境歌謠《一個奴隸主的煩惱》,以詼諧的歌謠交待了這個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以大化小,以小見大。使學生們通過幫助奴隸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我是一個奴隸主,受封300畝。役使奴隸500個,納貢上千斗。剩餘不夠我揮霍,日子長悠悠。鐵器牛耕初推廣,正是好時候。大家幫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問題一:原來5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夠了,剩下200人我應該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可不想讓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
問題二:哈哈,我現在有兩種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納貢賦的;另一部分嘛,不讓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從這些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呢?
問題三:我還偷偷吞並了一部分公田,其餘的公田我也無心答理,長滿了荒草,上面無利可圖,可是我越來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積越來越大,奴隸們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們怠工、逃跑、破壞工具;這可影響了我的收成,我該怎麼辦?
問題四:這下我可省心了,奴隸們很高興,他們一家一戶賣力地幹了起來,每畝地還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給他們的,我的嘛------保密!他們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還有煩惱,我的煩惱是什麼呢?(私田合法化)。
教師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興地主的心聲。
通過這個情境創設,學生對大變革時期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有了切身的感性認識,對封建制度的誕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人,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從「過去」走向「現實」, 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構建起學生通過圖像認知史實的境界,構成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感知。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師,是新知的增長點。
教師可採用設疑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情境創設實錄
方式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虛擬漢武帝招賢令:(也可以學生根據教材自己設計招賢令)
招賢令
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生息,現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大患,擬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現招募有膽有識,果敢中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後,良田美宅、黃金萬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下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以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方式二:設計模擬對話: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和張騫對話。(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
通過這兩種方式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積極熱烈、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可見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情感教育的培養
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不僅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根本性的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就連最起碼的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一最淺層的基本要求也難以達到。應該意識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很難識記,記住也忘的很快。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勝,才能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在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

『捌』 如何運用情感教學上好初中歷史課

一、情感教學的核心
情感教學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相區別的是,情感教學法的核心在於對情感的運用,將情感融入進課堂中去,從而調動學生的上課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
二、為什麼引入情感教學
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知識結構往往比較混亂,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學生都沒有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不能自如地歸納、總結歷史概念。即便是最基本的時序性,都是很多學生無法攻克的難關。對於絕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歷史的零散性遠勝過整體性。而現今的中學歷史課堂中,大多是以灌輸式教學為主,但由於學生本身掌握的知識有限,所以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分析和結論,更談不上靈活運用概念了。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它是由有著豐富情感的人的活動構成,在情感教學方面佔有天然的優勢。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二者都是含有豐富情感因素的個體,脫離了情感的歷史課程必然是枯燥無味,不但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同時還將降低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三、如何運用情感教學
(一)尋找啟情點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師的備課的重點往往側重於對教材內容的結構、知識點方面進行設計,在課堂中,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主宰著課堂,但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知識的承載者,卻不能更好得參與進課堂。因此,教師若想在傳統教學中實施情感教學,在備課這一環節中,必須要深入體驗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善於發掘含隱性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要先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設計本課的情感教學方案,讓自己先被教材中的情感所打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去感染學生。在《祖國統一大業》這一單元中就可以用餘光中的《鄉愁》那首詩作為啟情點來引入情感,讓學生在這首詩歌的情感中去回顧歷史上台灣問題的由來,然後再結合「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讓學生主動去構建一個關於台灣問題的知識框架圖。因此,一個好的啟情點,可以很好讓學生進入課堂,並且在課堂內容的展開上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利用音樂創設情境
歷史教學中應大膽地運用音樂創設情境,通過音樂,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之中,撥動學生思想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產生情感的共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難忘九一八》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導課階段先向學生播放《松花江上》這受首歌曲: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沉鬱悲愴的歌聲彷彿把學生帶到了八十多年前的東北戰場,呼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無不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在音樂所烘托出的情景氛圍下,學生更能進入狀態,在這一堂課的情景教學中學生學會的可能不僅只是知識,更多的也許燃起他們的那顆愛國心。這一課的情感創設也很好的為下堂課《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作了巧妙的鋪墊。
(三)情感教學中的語言
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語言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是組織歷史教學最重要的手段,具有獨特性。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人員不會特意去關注教學語言,因而課堂就顯得比較枯燥無味。但在情感法教學中,語言作為情感教學的重要載體,對情感課堂的創設具有重要意義。在語言藝術的運用過程中,教學人員唯有自己的真情,才能喚起學生的真情。情真意切、聲情並茂地講述歷史,定會將學生帶回歷史的畫面中去,讓學生感同身受,動情動容。例如,在《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有感情的朗誦清代陳澧的《炮子謠》,凝重的聲音一下子把師生們的思緒帶進了一個鴉片毒害、令人凄涼和痛恨的情感世界中,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教學氛圍。
(四)巧用多媒體
歷史課具有過去性,這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難點。很多遙遠的事件倘若單憑板書去羅列概念,不能讓學生形成較深刻的印象,也不易於學生理解。在課堂情景創設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引入歷史情感,使學生在產生情感體驗的同時,去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結語:情感教學法的應用,改進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學記》有言:親其師,而信其道,一位墨守成規的老師是不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與時俱進,用現代的教育教學理念武裝的老師才是經得起教學實踐考驗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會繼續探索歷史情感教學的途徑和方法,堅持在每一堂課上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喚情。

『玖』 如何利用課件進行初中歷史情境教

一、引言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兒童時期有較大的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慾,增強對歷史的親切感,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關系的能力。問題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創設問題情境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景,調動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激發其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質量的教學模式。問題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學生們教活了。那麼如何創設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情境呢?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談一點看法。
二、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當學生原有歷史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可以成為歷史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語言文字描述,走出課堂參觀演示,通過角色扮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展示等。
1.利用課本材料,想像歷史情境
初中歷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闡述中穿插展示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的圖文資料。這些圖文資料不但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掌握歷史知識、歷史概念、歷史觀點的重要憑據,它們極大地充實、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內容。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圖文資料,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如地圖作為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有利於學生對地域變化的感知。根據地圖和教師的講解進行想像,學生對事件的經過即可瞭然於胸。有效利用教材所給材料,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維,在頭腦中重現歷史,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掌握知識。
2.學生扮演角色,再現歷史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地這樣設計情境:假如你是歷史中的人物,面對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樣做?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不再感覺歷史的遙遠和陌生,而能夠以一種親切愉悅的心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和歷史人物一樣思考、行動,以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就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可以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歷史場面。讓學生演出群儒與諸葛亮就抗曹問題進行辯論的場景,辯論的結果正好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讓學生進入角色,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論據,「具史實以力爭」,最後再由教師將結果加工成系統的結論。
3.參觀演示,呈現歷史情境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從課內走到課外,從學校走到社會,參觀實物展覽,將課堂上較為空洞的說教,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也是初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參觀博物館、考古現場、陳列室、紀念館等。博物館是收藏、陳列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場所,具有實物性、直觀性和可信性的特點,能夠給參觀者以豐富的感知和諸多的思考。學生能在想像中呈現出特定的歷史場景、社會生活和人物形象。
4.對比歷史事實與歷史假設,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假設和對假設的檢驗,引發思考,激化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二戰」結束之際,美國為盡快結束戰爭,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假如你是一名高級軍事顧問,你是否認為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解決戰爭的唯一出路,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來盡快結束戰爭。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錄音)像(CAI課件、電影、投影)等手段,生動具體地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歷史之中,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在學習 「官渡之戰」的時候,教師預先可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片段,加以其他相關材料做好課件。上課時先簡單介紹一下戰爭的始末使學生有初步認識。隨後就利用課件來表現戰爭場景,同時結合課文中的材料詳細介紹戰爭的經過。播放視頻,學生目睹刀光劍影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老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所做的精彩描繪,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沙場。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認識、分析歷史,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創設問題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在創設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與課程內容相適應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必須適合表現一定的歷史內容,空泛的和牽強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預定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其次,情境的創設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太簡單會使其失掉興趣,過難又會使其喪失信心。掌握這個原則,學生才會主動地去適應情境,引起興趣,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完成對情境問題的探究。
2.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本身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情感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努力尋找「啟情點」,盡可能地增強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設法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師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時要把握好度。情境過多會使整節課沒有起伏,課堂結構不生動;該用「情」時沒用「情」,則調動不了學生的情感。
3.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服從歷史規律
首先,情景的創設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歷史知識、概念和規律,各種情景中都孕育著歷史事實,學生要俄拘多通過它了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規律。其次,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進人角色,激起情緒,引發思考,從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產生真摯情感,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一。情理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任何一種脫節的情景設置都是失敗的、不可取的。
四、小結
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有助於體現歷史的生動性,也有助於理解生動的歷史。問題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使學生目睹「歷史的真實」,縮小學生和歷史的時代距離,變以前被動地「聽」、「記」為主動地「看」,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問題情境可以把形狀、聲音、顏色同時作用於學生感官,使之同時接受各種信息,從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有血有肉,生動且豐富的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非常必要且切實可行的。

『拾』 如何上好歷史課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導入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創設情境,體驗新知 情境創設強調為學生創設完整、真實的歷史情境,以激勵學生的認知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學習。歷史不像其他學科,歷史課中的情境創設要具有歷史氛圍。它既反映過去的事件、人物,又體現今天人們對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歷史教學情境創設除了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在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評價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可能從頭再來的,但我們卻可以藉助情景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感受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現在很多老師都嘗試使用「虛擬情境教學法」,通過虛擬的情景,再現歷史。下面以我在講授「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例,來談歷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美國百歲高齡老人馬文•L•諾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貝勒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1929年迫於生計告別大學生涯時,他僅差1個化學學分就能拿到貝勒大學學士學位。 77個春秋後, 如今已經滿百歲的他終於迎來遲到的畢業證書。 老師說:「諾森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生日那天,兒孫們問他:您這一輩子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諾森老人說那當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說最難忘的,得說是1929年那場災難,那種殘酷的現實,曾經扼殺了他年輕時的夢想。同學們知道諾森老人所說的災難指什麼嗎?」 這樣學生就能說出那場災難指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這一環節通過一段虛擬人物諾森的故事創設了經濟大危機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領學生盡快融入大危機的情境中。 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認為:應努力在內心構築一個歷史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再現和還原歷史事件發生時代的特定局面,任何歷史都是現在的歷史,只有更加深入一個特定時代人的心靈和思想,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能夠比較好的幫助學生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歷史是過去的,昨天已成為歷史,更何況與學生相隔甚遠的歷史教材,學生和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站在這個角度學歷史,學生是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
3 氛圍的,也就無法理解歷史的真正內涵,也更無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穿越時空隧道,改變教師講史說史、學生聽史讀史的學習方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演繹歷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斷,這樣才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理解的歷史知識與歷史現象。 三、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為什麼學生會在我們的課上打瞌睡?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方式未能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未能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未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教學模式中我們應用了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方法。所謂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要充分尊重學生,遵照自願的原則,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交流、實踐、操作。通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小組合作探究過程的實施: 小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明確探究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學習—展示反饋結果。 1.明確探究的問題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探究的問題。告訴學生評價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怎樣
4 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 2.合作探究 確立學習任務之後,小組要通過研究學習目標,明確主攻方向和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組員特點,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引導。 3.交流學習 小組成員通過探究,闡述各自觀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研究,再在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交流成果。對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4.展示.反饋結果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探討,教師指導學生逐步統一認識,得出結論,並對各小組和組內成員的表現給予評價、激勵。 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的討論,要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小組面臨問題時,能夠加以指引,當學生感覺學習沒有動力時,我們要及時地創設情境,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願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錯誤的思想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將課堂推向高潮。 接下來教師應將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集體力量也無力解決的問題,一般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問題做詳細講解。 四、梳理知識、歸納整合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及時構建知識體系而開展的整合性認知活動。通過本環節,讓學生對學得的知識及其本質屬性進行再認識;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歸類連接、重新整合,構建出個性化的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 有學生反映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要知識點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實,尤其聽了若干節課後,很多節課混在一起,對前面某節課的印象更淡化遺忘,很難
5 回憶起某節課到底學了什麼?哪是重點?有哪些重要題型?本節需達成的學習目標是什麼?這當然由於課堂教學中的若干環節做得不夠所致,但沒把知識做好歸納整合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濃縮袖珍版本」。一節課結束後,學生腦海中儲存羅列了很多知識,繁多而零亂,使知識不能系統化、網路化,缺乏對本節知識全景式知識結構的構建。對於一節歷史課,學生是按照教師講授的先後順序去聽講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過時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學到後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後不能見到整條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節課小結中不去萃取本節精華、提煉出重要知識點和重要題型,使本節所講知識濃縮為一個「精華袖珍版本」,那麼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謂「綱不舉目不張」。所以,一節課結束時要通過小結全景呈現本節知識結構,做到「舉綱張目」。使學生在回望這節課的時候,只要想著課堂的知識整合部分,就能概視這節課的全貌。 2、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升華版」。很多教師把一節課的知識整合做成了知識的重復羅列,看似進行了整合,但沒提煉出本節的知識精華,整合應該是一節課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對本節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萃取知識精華的一個環節。所以能否通過課堂知識整合對本節課進行突破和升華是影響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做好知識的整合呢?我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這一環節的操作有如下幾步:(1)學生個體先自結、整合知識點,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2)組內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3)教師適當地引導組間交流,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交流互評」中不斷豐富學習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價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五、生成運用、鞏固提升 本環節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認知目標後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已獲取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對前幾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拓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材料、診斷補償、反饋矯正;學生的任務是自我演練、查漏補缺、鞏固提升。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出示訓練材料(此訓練材料應是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在精確把握重、難點的前提下通過精挑細選所確定的
6 訓練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應根據學情靈活設置。(2)學生自我演練,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解決部分問題;對本組內仍存在的爭議或疑惑,在組間或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達成共識,完成查漏補缺和鞏固提升。 本教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創設情景環節當我們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時要注意,這個「虛擬的」 情境不是隨意編造的,而是以史實為依據,從當時歷史背景出發,由教師精心編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的。 2.在歸納整合環節需要學生自己總結整理,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學生思維的自我完善過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構建以本節的學習內容為主,也可以構建出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3.在生成運用環節要注意,首先,在選擇訓練題目時,除對基礎知識和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外,還要注重選擇題目的針對性、典型性和層次性,適當控制題量和難度,要在知識的重點、學生的疑點和不同知識的銜接點上設置題目;其次,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和規范性;再次,訓練時,要注重互動性和規律性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

閱讀全文

與如何創設情境上好歷史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