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看待慈禧太後
對中國來說,慈禧窮奢極侈禍國殃民,對清王朝來說,慈禧卻又是帝國得以續命的關鍵人物。正如中國道家思想所說,天地有黑就有白,有正必有邪,凡事都是相對的,兩面的,慈禧太後,亦是如此。
咸豐帝之後,清朝核心權利逐漸轉移到了兩宮太後,而慈安太後鈕鈷祿氏的死去,慈禧太後獲得了真正無上權力。
慈禧太後窮奢極侈,不顧國家命運安危的確是事實,然而她一個沒什麼文化的深宮女人,能夠牢牢控制權力數十年,本身就體現了她過人的政治手段。在皇室貴族與權貴大臣之間平衡自如。
⑵ 如何評價慈禧太後
近代戰爭里,國人對她的評價都是不好的,有原因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利用傳教士,向大多數國人灌輸慈禧是個老妖婆的形象,為自己侵華戰爭做解釋說是為了解救中國人民,因為這個說法根深蒂固,加之我們民族一直有著很強的民族感,大家都灌以她賣國賊的稱謂!真正的歷史上的確是割地求和,但畢竟能夠從根本意義上解救國人的沒多少人,你讓一個女人去背負四萬萬人口的沉默罪名,確實是過份了!
⑶ 如何評價慈禧
她的過遠遠要大於她的功
客觀上說,她的過遠遠要大於她的功,她所做的一切遠遠抵不上她對中國和中國人民造成的莫大災難和悲劇,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莫大阻撓和破壞。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慈禧太後人物
慈禧太後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⑷ 怎樣評價慈禧這個人
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都要分兩面,沒有一個絕對好或壞的人
正面評價:作為一個女性,她不失聰明與能幹,並在危急時刻曾盡力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雖不成功但在當時可稱合理的反應。她曾經在1884年馬尾海戰爆發後向法國宣戰。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戰。1895年6月21日向八國聯軍宣戰。她破除滿漢界限,大力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開辦洋務運動,造成所謂「同治中興」氣象;執政後期,發布新政詔書,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大量選派留學生,開始憲政改革等舉措,是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此外,她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建立北京動物園,都是不應被人遺忘的。
負面評價:她的負面評價依然很多,遠大於她的正面評價。她的殘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軍、淮軍人物,也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目的,並非自願破除滿漢界限。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1861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處死原來控制政權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相比以前類似的處理,並不殘忍。1881年,毒死同有訓政權的太後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歷史上仍有爭論) 1885年,在鎮南關大捷後,她竟讓清政府仍向法國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她依然大興土木,花巨資興建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並留有名言「誰讓我不高興一陣子,我就讓他不高興一輩子」(有多種版本)。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 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資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一座皇家陵寢。1898年,她徹底扼殺了戊戌變法,囚禁光緒,使中國依舊沉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她又殺害支持維新變法的光緒寵妃珍妃,為人所不齒.
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要從兩方面評價,要看到她的對歷史和當時社會的積極推進作用和功勞,也要看到她做出的對歷史發展、人民和社會的消極作用,總而言之:慈禧太後是一個過大於功的女人,她領導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向列強卑躬屈膝做奴才,這已經使她無法被中國的人民們原諒
⑸ 怎樣看待慈禧太後歷史地位
慈禧太後的真實名字 一直以來,人們總以為慈禧太後名字叫做「葉赫那拉�6�1蘭兒」,其實錯了! 她進宮以後,被咸豐皇帝封為蘭貴人,外人誤以為她的名字是蘭兒,那是望文生義,不是客觀事實。 如今,慈禧太後的娘家侄曾孫根據葉赫那拉家族的族譜,公開出版了記載葉赫那拉家族史的書籍,裡面明確記載,慈禧太後的姓名叫做:葉赫那拉�6�1杏貞。 1。是洋務運動,派人留學,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辦報。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 不過是慈禧新政的延續。 2。統一戰線,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李,左,都是當時的大 英雄,拿到歷史上任何時代也是想當當的。她受下的袁大頭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讓 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 3。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內外勢 利的逼迫,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別人世,中國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國的政治 體制。 慈禧太後的真實名字 一直以來,人們總以為慈禧太後名字叫做「葉赫那拉�6�1蘭兒」,其實錯了! 她進宮以後,被咸豐皇帝封為蘭貴人,外人誤以為她的名字是蘭兒,那是望文生義,不是客觀事實。 如今,慈禧太後的娘家侄曾孫根據葉赫那拉家族的族譜,公開出版了記載葉赫那拉家族史的書籍,裡面明確記載,慈禧太後的姓名叫做:葉赫那拉�6�1杏貞。 1。是洋務運動,派人留學,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辦報。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 不過是慈禧新政的延續。 2。統一戰線,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李,左,都是當時的大 英雄,拿到歷史上任何時代也是想當當的。她受下的袁大頭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讓 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 3。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內外勢 利的逼迫,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別人世,中國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國的政治 體制。
⑹ 歷史學家怎樣評價慈禧
站在現代的角度,歷史地去看,慈禧當然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需要解決封建社會和農民矛盾的時候,慈禧簡直是毫無建樹,能力低下。
以封建時代的眼光評價慈禧,你會發現這個人真的不賴,看看她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了。慈禧讓清朝迴光返照,來了一次中興,支持李鴻章搞了洋務運動,一度擁有了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平定了太平天國的叛亂,朝廷上下一心,都認這個老佛爺。
慈禧最糟糕的表現,或者說最大的罪過,莫過於在戊戌變法、辛丑條約這兩件事情了。總之,慈禧絕不是多數人以為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歷史罪人,大清能撐到20世紀,有她的一份功勞。
⑺ 如何客觀評價慈禧皇太後
關於後宮參政問題的調研
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縱觀整個明代,什麼事情都有,太監專權,大臣獨裁,可偏偏老婆(後宮)參政的問題並不多見,什麼女主當國,垂簾聽政,壓根就沒有市場,看上去很讓人費解,但只要略為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先介紹一下相關知識,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女性參政折騰事的並不少見,但折騰出好結果的卻並不多見,像慈禧這類的二桿子更是數不勝數,講到這里,也請諸位女性同胞暫不要動手,容俺說完。
女性在從政方面之所以比男性困難,說到底是個生理結構問題,政治問題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問題,需要極大的理性,但女性情感豐富,很多事情上往往會跟著感覺走,比如慈禧大媽,開始知道光緒改革,還比較支持,但一聽說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給廢了,這還在其次,關鍵在於她明明知道大清國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為了吐口惡氣,把維新派的那一套也給廢了,實在太不理智。
沖動是魔鬼,這話一點不錯。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139]
當年秦孝公的兒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來幾匹馬把他給分了(五馬分屍,學名車裂),但分屍歸分屍,商鞅的那一套他還是照著用,一點不耽誤,相比而言,慈大媽的檔次實在差得太遠。
到後來,慈大媽因為洋人不準她廢掉光緒,且一直指手劃腳,一怒之下,就去利用義和團,把那一幫大師兄、二師兄都請到京城,估計是戲看多了,什麼刀槍不入的鬼話都相信,還公然向全世界列強宣戰(早幹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國,唯一的軍事行動就是攻打各國使館,就那麼高幾層樓,對方撐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圍,義和團圍,十天半個月打不進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趕緊撤除包圍,還往使館里送西瓜,被人趕到西邊,一路上吃盡了苦受盡了累,回來卻又十分大度,表示願意以舉國之力,結列強之歡心。
說起這位慈大媽,真是一聲嘆息,不知從何講起,國家被她搞得一團漿糊,亂象叢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慈大媽感情太豐富,不按常理出牌,雖說工於心計,也只能玩玩權謀,整死幾個親王,過過舒坦日子,讓她治國安邦,那是沒有指望的。
當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偉大的武則天女士,那就真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一步一個腳印,從宮女到皇後,再到皇帝,但凡敢擋路的,全部幹掉,連兒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沒什麼區別,但她在歷史上的名聲比慈禧實在好得太多。
因為當慈禧看戲的時候,武則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幾百道菜的時候,武則天連晚飯都顧不上,自執政以來,她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鬆懈,她很清楚,作為一個政治家,除了得到,還必須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個陰謀家,而武則天是政治家,陰謀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還要整國家。
歷朝歷代,之所以老婆干政頻繁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皇帝權力大,用歷史術語講,這叫後權源自皇權,一旦皇帝死了,兒子又小,老婆想不掌權都不行。可在明代,皇帝本人就沒什麼權,隆慶皇帝幹了五六年,有一多半時間在挨罵,想買點珠寶首飾,戶部還不給錢,過得非常之窩囊,面對這種局面,想把日子過下去,也就只能依靠張居正了。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140]
聽其言,觀其行。
「寧與洋人,不與家奴」,「誰讓我一時不快活,我就讓他/她一輩子不快活」
正是在這些言論的指導下,慈安、光緒的死,她能脫了干係嗎?
買回外國人在中國修的鐵路,把火車頭扔進大海就是她對新政的表態!
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不就是「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的現身說法嗎?
同時向八個國家宣戰,就是她的政治才能嗎?
她只不過是長在金鑾殿上的狗尿苔。
所謂新政主要還是她的能乾的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克服她的阻力才實現的
⑻ 怎麼評價慈禧這個人
一提到慈禧太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中國的罪人,因為她使中國淪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死後留下了一塊無字碑,功過後人評。而我在讀完慈禧的一生後,卻覺得這個實質掌握中國政權長達47年之久的無冕女皇實在不簡單。
慈禧一生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期間,她兩次決定皇室,兩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可以說在權利的掌握上是極為成功的。他將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於股掌之中。但她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卻是一個失敗者。在她47年的統治中,在中國歷史走向最危難的時期,她沒有將中國這艘古老的航船帶出外強侵略的激流險灘,而且正是由於她的不諳世事,使得中國社會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為危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所以我們也有理由去痛恨她。從一個女人的角度去看她,她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她十七歲入宮,在眾多嬪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兒子存活了下來,正是因為她的兒子,使得她在後宮當中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母以子貴,由此她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也由於她手中的權利,她盡享了人生中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歲就沒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歲,且不說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臉的威嚴,一臉的鐵面,在後宮當中,她又是怎樣熬過那一個一個漫長的歲月。慈禧中年喪子,同治帝十八歲就死於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一生中的一個非常大的沖擊,她無法將自己做妻子溫柔的一面與身為人母侍犢的一面充分展示出來。縱觀慈禧的一生,人們有理由在自己的形象里去描摹這個女人。
慈禧十七歲以蘭貴人的身份選秀入宮,她的父親因為做過比貼士,所以她懂得滿漢兩種語言,這在後宮之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再加上慈禧善於揣摩咸豐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宮便受到了寵愛。慈禧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有痛經的病症,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後宮中,直接找太醫無疑是引人注意的。而慈禧則是在咸豐帝高興時,提出自己腹胃不適,而咸豐帝也很爽快的為她宣召太醫。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她為咸豐帝生下了皇子,這也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同治帝載淳。慈禧還是一個處事不驚的人,當八國聯軍即將侵入北京時,咸豐帝與嬪妃們在圓明園中享樂,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使咸豐帝大為震驚,隨即與妃嬪們抱頭痛哭。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豐帝哭是沒有用的,當務之急是要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並為咸豐帝推薦了他的弟弟——恭親王奕。後來咸豐帝逃亡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避難時,身體每況愈下,在即將離世之際,為同治帝載淳欽點了以肅順為首的贊襄八大臣盡心輔政,由於慈禧當時越來越表現出能獨當一面的能力,肅順就借殺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豐帝殺掉慈禧欲掌握政權,這時的慈禧裝作不知,以退為進,並向肅順示弱及經常帶著載淳探望咸豐帝並哭成一團,最終使咸豐帝不忍殺她。
慈禧的一生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 「視權如命」應該毫不為過。她與奕叔嫂聯手發動辛酉政變,鏟除了八大臣,重新奪回皇權。政變成功之後,她又封恭親王奕為議政王。但雖說是議政王,但決定權永遠是在慈禧手中的。當奕越來越表現出他出色的才乾和外交能力,朝野上下無不對奕大加贊賞之時,慈禧又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打壓奕。清末的歷史可以說是屈辱的歷史,作為大清王朝實質的最高統治者的慈禧來說又何嘗不想興國呢?但在權利與國家之間,她卻毫不猶豫地將天平傾向了個人的權利。洋務運動時,當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學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國度中慢慢被洋化時,她立刻終止了這些孩子的留學,因為她怕自己的政權會被將來留學歸來的孩子所推翻,這在中國留學史上是非常可惜的。同治帝死後,她選擇了醇親王奕譞之子,不滿四歲的小載湉入宮當皇帝。這也為她的二次垂簾提供了機會。而小載湉一入宮,也註定了他將失去平常孩子快樂的童年。慈禧為小載湉帝制定了「斷親情,立威嚴,傳孝道」的極為嚴格的教育方針。光緒帝的童年應該是極為悲慘的,他甚至偷吃過太監的食物。而他對於慈禧,始終就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連光緒大婚,都是慈禧為他一手主宰的。她為光緒帝選擇了用相貌平平來形容都有點過分的22歲的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後。在清朝的選秀制度中,規定參加選秀的年齡為13到17歲,而在她在親侄女超齡這一問題上慈禧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希望的是皇權能永遠有著葉赫那拉家族的血統和試圖達到監視光緒帝的目的。這是一場政治婚姻,毫無愛情可言。之後,就連光緒帝唯一寵愛的珍妃也一再的受到慈禧的辱罵和褫衣廷杖,這在後宮當中是極為少見的。最後慈禧還命令自己的親信太監崔玉貴將她推入井中處死。面對如此腐敗的朝政和列強的侵略,光緒說出了不願當亡國之君的話,他希望通過維新變法來自強,對此慈禧是支持的,但是變法一旦涉及到她的權利,她立刻就讓這剛實行了103天的變法夭折,並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在了中南海,並開始了第三次垂簾聽政。雖然光緒帝早已親政,但他始終是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實質的大權仍然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就這樣光緒三十四年,載湉在悲苦與孤獨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也許這對於他也是一種解脫。然而,就在此二十多個小時之後,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慈禧由於積勞成疾也離開了人世。這是否是上天與他們母子之間開的玩笑呢?
慈禧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光緒死的那天,她還在處理光緒的後事,並立醇親王載灃之子,不到三歲的溥儀為皇帝,為的就是垂簾聽政。她對自己的高壽非常自信,以至於在死前還敢於如此安排皇帝繼承人。
慈禧更是一個極度奢華的人。從她的四十大壽起生日就逢時不順。而在六十大壽時,日本人看準了那年是慈禧的大壽,清政府一定會有所讓步,所以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而中國也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賠款之巨應該說是史無前例的。在此強敵面前,慈禧仍不願放棄為自己舉行慶典,在大臣們一再上書要求取消慶典時,她才勉強做出了讓步,但也只是縮小了規模而已,還是從國家吃緊的財政中撥出了300萬兩,其中這100萬兩是邊防的軍費,200萬兩是修建鐵路的錢,除此之外又命令王公大臣,封疆大吏拿出了298萬兩。這還不算為慈禧送禮的奇珍異寶。這場六旬慶典足足舉行了十五天。除此之外,她為自己所修頤和園,其中挪用的海軍軍費就多達430萬左右,而購買北洋海軍的7艘主力艦也只有700萬,這相當於一半以上的北洋海軍軍艦的資金。有學者統計,在北洋海軍最初組建時,實力遠遠大於日本海軍,而在甲午戰爭前六年間,由於經費緊張,北洋海軍沒再添置一艘新艦,沒更新一門火炮,連正常的維修都難以進行。相反,日本平均每年添置2艘新艦,日本天皇甚至節省宮中費用用來造船買船。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的艦速及火炮已遠遠超過中國。中日兩國的統治者在面對戰爭和強國的重大抉擇上孰是孰非顯而易見。隨後所引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的慘敗,雖不能說所有的原因都在於挪用了海軍軍費修頤和園上,但這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慈禧甚至連自己已修葺完畢的陵墓都全部拆除重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權利。她的陵墓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細,花費之巨大在歷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此外她的陵墓中,所有的龍都是龍頭朝下,龍尾朝上;鳳在上,龍在下;一鳳壓兩龍的雕刻,也體現了她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清末皇帝的無能。更有無數的珍寶陪葬,其中最為名貴的就是她嘴裡所含的的夜明珠和一對翡翠白菜。如此的奢侈也為日後的東陵大盜案,她與乾隆皇帝的陵寢被盜埋下了伏筆。被洗劫一空的慈禧陵寢幾乎被毀於一旦,不但立柱被砍,天花板被掀,寶物被盜,連慈禧的屍體也無法倖免,被扔了出來,面朝地,而且被扒光了上衣,鞋也被脫去,只有一隻腳穿著襪子。情形之慘,慘不忍睹。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後,在死後竟受到如此待遇,這又會不會是上天對她的一種懲罰呢?
當你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欽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於玩弄權術,和處事不驚的人生態度時,也對當時的百姓感到無比的同情。這么一個受人敬仰的聖母皇太後不僅沒有帶領人民抵抗外國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負擔,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對於慈禧太後的一生,後人褒貶不一,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也無法重演,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當時人們的立場上去看待歷史,卻無法改變歷史的結局。這一段使中國蒙羞的屈辱歷史也見證了「落後便要挨打」的客觀事實。正是由於那段歷史,使中國走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進入了共和國時期,也正是由於那段歷史,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無數中國人清醒過來,認識到了自己國家與西方的差距。我至今不敢想像,如果沒有那段歷史,我們是不是還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大凡有識之士與傑出的政治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不曾想過與偉人相提並論,但從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僅是她那短暫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從衰弱與走向滅亡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給統治者看的,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如何做人,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許慈禧所給我們提供的只是一個反面教材。俗話說憶苦思甜,回想當時人民的食不果腹,與我們如今的衣食無憂,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該去珍惜呢?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火洗禮的中華大地上,我們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貴呢?這都是我們從中所應該去思考的。
慈禧只是那歷史長河中逝去的一顆流星,而我們現在也正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雖不求光輝燦爛,但只求問心無愧。
都是從這里找的http://..com/q?word=%D4%F5%C3%B4%C6%C0%BC%DB%B4%C8%EC%FB%D5%E2%B8%F6%C8%CB&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⑼ 歷史上對慈喜的評價如何
慈禧,葉赫那拉氏,生於1835年。是著名的海西女真葉赫部的後裔,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征之女,本是滿洲鑲藍旗人。咸豐元年大選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二年五月九日入宮,時年十八歲,封為蘭貴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為懿嬪。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時,葉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於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七年正月封為懿貴妃。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懿貴妃二十七歲,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慈禧皇太後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開始了她對清朝長達47年的統治,作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她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疾病去世,卒年74歲。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
慈禧是歷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後,生前酷愛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等寶物,死後其棺內陪葬的珍寶價值高達億兩白銀。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東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種精美令她死後陵墓被盜、靈魂不得安寧。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駐軍軍閥孫殿英部勾結守陵滿員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東陵第一起大盜案。慈禧飲食之奢侈、花樣之繁多,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這也是晚清宮廷之中最大的一項消費內容之一。每天數百個品類的美味,花樣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專門為她一人准備膳食的壽膳房,就多達三百餘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條約》、1895年《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等賣國條約的簽署及對維新運動的激進派代表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戊戌六君子」的殺害、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等事件使慈禧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敗家亡國的女人、陰毒奸詐的妖後、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
但綜合起來看慈禧執政的47年,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其一,派人留學、廢除科舉而創辦新式學堂、辦報等。當時,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盡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由於慈禧的支持,洋務運動才得以沖破重重阻力向前發展。洋務運動雖沒有使中國富裕強大起來,但重要的是,洋務派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學習了西方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為以後中國資產階級的活動(如康、梁的維新變法,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都是當時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頭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讓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協助咸豐皇帝處理國事時,就確立了她正確的政治策略,成為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同光中興實際上就是慈禧中興。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其三,廢除科舉,倡辦新學。廢除科舉雖然也來自袁世凱和張之洞等洋務派重臣的呼籲,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國人民普遍反對的,請注意,是受到全國人民普遍反對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數反對的。袁世凱等人的聲音其實微弱得很。是慈禧頂住壓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實行的。統治中國社會1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一朝而廢之,這於中國,實為一場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這樣說,中國近代以來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廢除科舉。其四,慈禧太後下達的「禁纏足令」,開中國近代婦女解放之先河。將來如果有人要寫《中國女權運動史》,那麼第一章必須從這道「禁纏足令」說起,這是無可迴避的。其五,英明決策,1851—1866年,鎮壓太平天國;1866-1867年,剿滅西捻軍;1862-1873年平定陝甘回民起義;1876-1877年,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千秋功業,莫此為甚矣。以當時的情勢能做出這個決策,並能夠貫徹始終,算得上英明偉大。當時朝廷的兩條路線(「海防」和「塞防」)斗爭十分激烈,全靠太後定策廟堂,權謀善變,頂住了以李鴻章為首的部分權臣干擾和反對,挽救了大清。其六,智擒肅順,內除權臣,維護了安定團結的穩定局面。擒肅順意義重大,當中體現的大智大勇,艱難曲折,更是說明她的過人之處。其七,京劇能夠成為國粹,全拜慈禧之賜。因為慈禧喜歡,原來處於社會底層的草台班子,才能夠登廟堂之高,進入上流社會,並成為上流社會的熱寵,得以脫胎換骨,化腐朽為神奇。京劇地位的抬升,也惠及其他劇種,社會上所有「唱戲的」雖然依然不脫賤藉,但是社會地位可是大大改善了。其八,翡翠原來在寶石中屬於最低的一種,位居鑽石、玉石、紅寶石等之下,但是由於慈禧太後眼光獨具,酷愛翡翠,人們才發現,原來這種寶石過去是養在深閨人未知,竟然是如此美麗高貴。於是翡翠的地位竟然超過玉石甚至鑽石,成為第一等的寶石。而事實證明,慈禧太後的眼光是正確的。其九,頤和園,說到現存的東方園林,頤和園排名第一。這不但是中國的瑰寶,也是人類的瑰寶。而頤和園的興建,完全來自慈禧的要求,並完全體現慈禧的審美觀。
慈禧以十足的女人之身,充滿熱情地生活在宮中,她注意養顏美容,注重梳妝打扮,喜歡美食,愛好花草,親自製作精緻的化妝品,她也曾主張對洋人採取強硬態度;她堅決反對咸豐皇帝北逃熱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她也曾鼓勵光緒皇帝大膽對聯軍宣戰;她強調女人的獨立精神,倡導女學,認為女人應該讀書識字,女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甚至為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昭雪……應該說,慈禧的一生是國家內外交困的一生,內憂外患不斷,列強肆意瓜分,皇權江山不穩,國家動盪不安,新政萌芽滋生。同時,也是改朝換代的前奏,一個掌握皇權的女人,能夠在這樣動盪的歲月里執掌皇權達47年,無不彰顯著她的堅韌與睿智,雖然受到了歷史的鞭笞,但在她當權的47年中,她並沒有讓「江山顛覆」,應該說她的游刃有餘是讓那些男性皇帝都為之汗顏的。普天之下,莫非後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大清朝在歷史的舞台上謝幕而消亡,是歷史不可逆轉的潮流在催生著一個新的紀元,並不完全是慈禧的責任。當然,她的一生充滿遺憾,在她的身後,是一個風雨飄搖的衰落王朝。作為君臨天下的女皇,她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女人慈禧的最後遺言令人震驚:以後,不要再讓女人參與國政。這不合本朝家法,必須嚴防!
她其貌不揚,卻能勾住咸豐帝的心,並且統治中國長達兩代皇帝,立過三個皇上。分割土地,對外來侵略者一再的妥協退讓,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我也不否認慈禧的有得有失,沒有她就沒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就沒有毛澤東的秋收起義。使中華民族抗日長達八年之久,她比武則天更心狠手辣,比桀紂更殘暴,比秦始皇更讓人心驚膽戰,令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腐朽,最無用的國家,到現在,她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唾棄的人,是她葬送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我為有這樣的太後而感到有無比的恥辱心,我永遠也忘記不了那一段血恥的滄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