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史之亂的原因,過程,結果及影響是什麼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獲勝,但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余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
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
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B. 安史之亂是誰、怎麼平定的
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讓後人嚮往,但是安史之亂徹底地終結了大唐的盛世,從此大唐走向衰落。李林甫是導致大唐由盛及衰的關鍵人物之一。讓我們看看出身卑微的他是如何一步步鑽營爬到權利的巔峰。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旺轉向衰敗,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C. 安史之亂的背景及影響
安史之亂為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王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一、安史之亂的背景
1、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坐大
。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
軍事與行政的統合使得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成為唐室隱憂。
2、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
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726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中期,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光是賬面上的兵力即達18.39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13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3、玄宗怠政
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越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
4、將相不和
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反唐。
二、影響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1、導致藩鎮數量激增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
2、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
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3、唐朝聲威至此淪落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南方的海上絲路則逐漸取代。
(3)歷史上安史命運如何擴展閱讀
安史之亂的結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
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D.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亡,他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亡,他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
在歷史上你知道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亡,他的命運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聊聊看吧。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時代,而唐玄宗這個皇帝一開始剛上任的時候還算是勵精圖治,不過到了後期沉迷於酒色,唐朝就是從他的手上開始日益消沉。使得唐朝的統治達到頂峰;後期卻耽於享樂,促成了“天寶危機”,引發“”,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亡成都。唐玄宗自以為和安祿山之間足夠默契,所以對他一再遷就。沒想到安祿山居然辜負了自己的信任,這讓唐玄宗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將士們在殺死楊國忠後,依然不願散去,並且包圍了唐玄宗居住的館驛。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命人將楊貴妃縊殺。
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采訪使。壬申,伊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以討安祿山。丁丑,榮王琬為東討元帥,高仙芝副之。幸虧此時高力士挺身而出,他躍馬向前,厲聲斥責道:“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在高力士的指責下,李輔國才有所收斂,“出行攏馬,與兵士等護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內”。安祿山才萌發了造反的計劃,發動了安史之亂,眼見著就要打到潼關了,長安城是危在旦夕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慌了神,趕忙問楊國忠該怎麼辦,沒想到這個老奸臣出了個餿主意,建議把把守潼關的20萬部隊全部派出奮勇殺敵。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E. 歷史上《安史之亂》死了多少人
有人據此認為安史之亂中死了3600萬人。
當時的中原戰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西部以南陽、襄陽為中心;中部以睢陽為中心;東部以彭城為中心。在西部地區,安史叛軍突破南陽,可以算是殺出了河南,但他們剛越過河南,就屯兵於襄陽城下,再也無法向南前進一步。
在中部地區,安史叛軍始終無法真正越過河南一線,因為他們受阻於張巡所防守的睢陽。在東部地區,安史叛軍也可以算是殺出了河南,但他們剛越過河南,就不敢再繼續向前了,因為大唐政府軍的主力已經雲集於彭城一線,安史叛軍甚至不敢靠近。
正如我上周寫安祿山奪取長安時所說:此時的安祿山看上去風光無限,可實際上他已經失去了繼續擴大戰果的空間。
安史叛軍陷入這樣被動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張巡一人之功。
在當時的中原戰場,還有許叔冀、賀蘭進明類似的「火線將領」,他們與張巡所面臨的情況並無太大區別,可他們在史書上的評價卻比張巡差得多。
按照史書的說法,他們評價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拒絕救援大唐的孤膽英雄張巡。
可事實上,他們的評價之所以會低,不過是因為他們在後來混得越來越差,以至於沒人願意替他們說話而已。
在西漢景帝朝時爆發了安史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和梁王劉武平亂。梁王劉武困守孤城,最後差點把宮女都派上城牆了,可見情勢有多危急,但周亞夫卻一再拒絕救援劉武,專心實施自己的戰略意圖。
後來,大家說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沒有人說周亞夫如何錯誤,因為犧牲一座城池,換取天下太平,這是件非常劃算的事。
F. 安史之亂給人帶來了什麼災難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
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征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
G. 常聽聞安史之亂,其到底發生了什麼,最後又是如何平定下來的呢
安史之亂,之所以叫安史之亂,主要是因為這場戰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王朝引起的。這場戰亂持續八年,把大唐王朝打成一鍋粥,強大的大唐王朝由此開始衰落。這場戰亂之所以能最終平定下來,靠的是大唐王朝中央軍和藩鎮軍拼盡全力,以及回紇大軍的全力支援。
1、安史之亂的發生背景
安史之亂,某種意義上來講,唐玄宗要背負主要責任。開創「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徹底迷失,不幹政事,只乾女人,天天沉迷於楊貴妃的溫柔鄉里,完全不知家國天下。
安史之亂,基本上把大唐王朝的兵力消耗一空,安史之亂之後,大唐王朝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保衛邊疆和內部的問題,大唐王朝進入內憂外患的歷史階段,周邊的勢力對大唐王朝虎視眈眈。
H. 歷史上對安史之亂的評價有哪些
個人看法:
1。唐朝當時是強盛的時候發生的安史之亂,後果是藩鎮割據,而辛亥革命後的狀況比這個還慘,外國人把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定義為中國最黑暗的時期2。安史之亂反映了唐朝對地方軍閥控制不利,這個禍根要往上查,不能只怪唐玄宗
3。安史之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在三千萬以上,之後的唐朝人口一直沒有完全恢復4。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就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失敗,比如,南詔王國的獨立建國,唐朝曾經發動一連串攻擊,但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
在雲南的南詔王國建國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安西戰區(新疆庫車)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干布),俘虜了它的
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訴中亞諸國,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中亞諸國被高仙芝的卑鄙行為所激怒,但中亞諸國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國於七五一年,與高仙芝的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開戰。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唐朝的衰敗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只是徹底的摧毀了唐朝而已,首都被占,宮殿被毀。總之,唐朝是不錯的,但遠沒有教科書上吹的那麼厲害,唐朝的黃金時代到此結束。
下面是柏楊 的"中國人史綱"對安史兵變的評論:
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六十歲時,把他一個兒子的妻子,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小老婆群第一級)。楊玉環是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有無數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戲劇和現代電影、電視,都以她為主題。楊玉環以體態豐滿聞名於世,性情忠厚,對政治沒有興趣,也沒有任何供人指責的事跡。但她的堂兄楊國忠卻恰恰相反,楊國忠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夠勝任宰相,但他的裙帶關系使他能夠勝任動他這個宰相僅兼職就達四十餘個,除了弄權和索賄外,不知道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一個廣大的貪污網,在他手下迅速建立、而且,他不久就跟范陽戰區(北京)司令官(節度使)安祿山發生沖突。
安祿山是一個粗獷而干練的將領,幾次到長安進謁皇帝,政府的腐敗和宰相以下官員們的顢頇無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楊國忠向他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而且對楊國忠也不維持應有的禮貌。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於是,誣以謀反的法寶出籠,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一再不相信。但在那種形勢之下,沒有人敢保證李隆基下一次仍不相信。五十年代七五五年,楊國忠採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他希望安祿山有激烈地反應。安祿山果然震恐而且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訴沒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過宰相這一關,他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他決定叛變。率領洋華混合兵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楊國忠得到消息,大為興奮,因為事情終於證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安祿山緝拿歸案。不過安祿山的洋華混合兵團卻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明年(七五六),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逃到了距長安只六十公里的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憤怒的禁衛軍包圍行宮,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為了防備復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只好把她絞死。但李隆基仍然貪婪不肯放棄寶座,他的兒子李亨不能忍受,徑行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靈武郡(寧夏永寧西南),宣布即位,遙尊逃到成都(四川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亨並不能集結多少兵力,二十萬精兵都死在雲南。只有向北方沙漠,剛於四十年代建國的回紇汗國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姦淫燒殺和擄掠回國。英武可汗滿意這個條件,所以很高興地出兵相助。恰在這時候,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安祿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殺了他。
七五七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紇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踐約。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人民,卻發現政府軍如此猙獰。
安祿山兵變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北京)投降而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可是李亨並沒有真正的大度量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秘密計劃把史思明殺掉。陰謀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變,循著安祿山南下舊路線,渡過黃河,再行攻陷洛陽。然而他也重蹈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凶暴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他。這時,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親李亨同樣的條件,再向回紇汗國乞援。七六二年,回紇軍團收復洛陽,洛陽遭到第二次惡運,距上次惡運僅只五年。洛陽的婦女兒童在恐懼中湧向聖善寺和白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靈保護。結果回紇縱火焚燒,一萬餘人全被燒死,大火數月不熄。繁華蓋世的東都,再罹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唐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對自
己的同胞,比回紇兵團還要凶暴。黃河流域數百公里,殘存的人民,用紙張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史朝義於七六三年自殺,第二次兵變也告結束,歷時三年零十個月。連同安祿山兵變,共歷時九年。
I. 如何評價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影響深遠。司馬光《資治通鑒》:“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不僅僅是唐朝命運的轉折點,更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唐以後的歷史進程。
從形式上看,安史之亂乃地方勢力對中央政府的反叛,但從實質上看,則類似於西晉末年發生的“五胡亂華”。 閉關鎖國最終成為基本國策,明中期到清末,民國南渡後至30年前,當今“牆”的存在也是這種思想的餘孽。 自此,埋下了無數的禍根,中華文明開始了命運多舛的又一個千年。
J. "安史之亂"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安史之亂間接導致唐朝衰亡。
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
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軍隊「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經濟方面,華北,關中一帶的經濟因此而殘破[8]【《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經濟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
安史之亂主要蹂躪唐朝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經濟大受破壞;相反,江南一帶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中原之上。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
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南方的海上絲路則逐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