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賓的歷史沿革
秦時在宜賓市境設置了第一個縣級行政機構僰道縣。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賓城區。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郡治初設鄨(貴州遵義市西)。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為郡治移僰道城,屬西漢益州刺史部。王莽於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為郡改稱西順郡,僰道改稱僰治,其郡治、領縣未變,至更始元年(公元23年)而止。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犍為郡遷治武陽(彭山縣江口鎮)。僰道縣仍設。
南齊武帝時(483~493年)犍為郡由武陽遷回僰道城,至501年,僰道為「夷戎」占據,郡廢。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後,於僰道城設戎州。北周於明帝元年(557年)占據戎州,保定三年(563年)在戎州原僰道縣地域建外江縣(治宜賓城)作為州治。
隋於公元581年取代北周,據有宜賓,仍設戎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僰道城第三次成為犍為郡郡治直到唐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隋犍為郡,復設戎州。唐代除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稱南溪郡外,戎州長期設立直到唐末。其州治,唐武德元年至貞觀六年(618-632年)在翠屏區李庄鎮對岸涪溪口,貞觀六年至長慶元年(632-821年)在宜賓城三江口,長慶元年至會昌元年(821-841年)在李庄鎮對岸涪溪口。唐會昌元年(841年)戎州復設於僰道城。唐會昌二年(842年)因金沙江大水,州治由三江口遷岷江北岸舊州壩,直至唐末。
五代時前蜀、後蜀仍設戎州、僰道縣,州縣治在江北未變。
宋於乾德三年(965年)占據戎州,仍設戎州治、僰道縣仍治於江北舊州壩。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改稱宜賓縣。州、縣治仍設江北舊州壩。宋咸淳三年(1267年)敘州安撫使郭漢傑為對付元軍騎兵,築登高山城於今翠屏區白沙灣街道境內白塔西路側,宋敘州治宜賓縣治同遷登高山城。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漢傑降元。次年,元軍毀登高山城,將敘州、宜賓縣治遷回三江口舊城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敘州升為敘州路,敘州路治和宜賓縣治設三江口城區。另城中設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統管敘州、馬湖二路及各州、縣長官司、千戶所等。紅巾軍首領明玉珍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慶稱帝,號大夏。佔領宜賓後,在三江口宜賓城中設敘州軍民宣撫使司管理市境地域,城中宜賓縣治仍設。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權滅於明,明據有敘州路和宜賓縣,路、縣治仍設三江口城區。明洪武六年(1373年)敘州路改稱敘州府,府治與宜賓縣治仍設三江口城區,並於同年修築敘州府石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義軍佔領宜賓城。其後,南明軍、清軍反復爭奪宜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王朝稱「敘地全入版圖」行使對敘州府統治權。清宣統三年(1911年)公歷12月5日,反清保路「同志軍」迫使清敘州知府反正,成立川南軍政府,清王朝在宜賓的統治結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民國2年(1913年)廢敘州府,宜賓縣及原府屬各縣歸四川省下川南道(次年改為永寧道)管轄。民國23年(1935年)3月,四川省分設18個行政督察區,四川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宜賓縣治設三江口城區。
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1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宜賓軍事管制委員會設立。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區川南行政公署設立。1月2日川南區宜賓專區建立。專區專員公署設於三江口城區。1952年9月1日,川南區宜賓專區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區。
1954年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
1967年4月,四川省宜賓專區改稱宜賓地區。專區專員公署、地區革委會和地區行政公署均設三江口城區。 1968年成立宜賓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宜賓專員公署。1978年4月,宜賓地區革命委員會改設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宜賓撤地設市。1997年2月24日,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設三江口城區。1998年7月13日,市政府由城區中山街遷南岸蜀南大道至今。
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縣(區)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
1960年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合並後的宜賓專區轄有2市16縣,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仍設三江口宜賓城。
1978年4月,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
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轄有1市9縣。
1996年10月,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原縣級宜賓市改設為宜賓市翠屏區,宜賓市轄有1區9縣。
2011年2月,南溪撤縣改為宜賓市南溪區,宜賓市轄有2區8縣至今。
2. 請問宜賓市是哪裡
宜賓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匯合成長江,素有「長江第一城」之美稱,自古以來就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溝通東西、連接南北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戰略轉換要地,被譽為「西南半壁古戎州」。由於特殊的地理區位,宜賓成為國家「五縱七橫」交通規劃中南北干線與長江東西軸線的交匯點,是川滇黔結合部和攀西六盤水地區出入長江黃金水道、成渝經濟區連結南貴昆經濟區走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是國家規劃的長江六大重要樞紐港之一和金沙江水電滾動開發的依託城市。被列入國家成渝經濟區規劃重點支持發展區域,是四川建設長江上游沿江經濟帶、川南經濟新增長極的重要支撐城市。
宜賓歷史悠久,在距今4萬年時,宜賓市境內已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農耕已有發展。出現了氏族部落,進入原始漁獵和農耕生活階段。1996年10月,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
宜賓市轄2區8縣,幅員面積1.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4.29萬,有219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釀酒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酒都,世界名酒五糧液的故鄉。201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525.9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97億元,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9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060元,增長8.2%。
3. 宜賓歷史
周朝時期 屬蜀國轄地
先秦時期 僰國屬地
秦時期 屬蜀郡,置僰道
西漢時期 屬犍為郡,置僰
東漢時期 屬蜀郡,置僰
魏晉時期 置僰道縣
南北朝時期 梁武帝設戎州,北周時,宜賓城戎州仍置,另新設外江縣。
隋時期 外江縣復名僰道縣
唐時期 屬劍門道,置戎府,稱戎州。
北宋時期 置戎州,蜀梓州路,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方改為宜賓縣。
南宋時期 置敘州府
元時期 屬敘南宣慰司,置敘州路。
明時期 屬四川行中書省,置敘州府。
清時期 屬四川行省,置敘州府。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仍保留敘州府,民國2年止,今市屬區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
民國18年後廢道,各縣直屬四川省。
民國24年6月,設置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11日 宜賓解放
1950年 11月設置川南行署區宜賓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改稱宜賓區專員公署。
1952年 9月,設置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
1954年 改稱宜賓專員公署。
1960年 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有2市16縣。
1978年 4月,宜賓專員公署改稱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 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1997年2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成立。
4. 宜賓是什麼樣的城市,它的歷史有多少年,除了名酒外,還有什麼特產能讓大家感興趣。
宜賓特產:
宜賓夏橙
宜賓是中國夏橙主要產地。江安伏令夏橙皮薄汁多,酸甜適度,暢銷世界許多地區。所產紅桔味甜性溫,還有血橙、臍橙、錦橙等優良品種。桐梓鎮的藤梨,趕場山李子都是一大絕。
宜賓荔枝
史載宜賓古代盛產荔枝,棘人以荔枝為業。離宜賓縣城約15公里有打魚村打魚社,有大小五棵荔枝樹。其中荔枝溝有姐妹樹,經西南農學院專家早期鑒定為唐代以前種植,世代傳為貢荔。現逾千年仍枝繁葉茂,大的干周5.6米,高16米。
屏山椪柑
宜賓屏山縣所在金沙江沿岸獨特的氣候特徵,這里獨具特色的豐富熱資源和亞非帶氣候屬性,釀成了屏山椪柑的優良品質,椪柑果面橙黃、光滑、皮薄、籽少、質脆、甚甜、清香、汁多。
特色佳餚
宜賓燃面
宜賓燃面早在清光緒年間,便開始有人經營。為中華名優特色小吃,馳名中外。
宜賓人最喜愛吃面,常見的有,燉雞面,咸鮮面,肥腸面,牛肉麵,京醬面,口蘑面,三鮮面,辣雞面,鱔魚面,龍鳳面。其中燃面是宜賓最具特色的小吃,原名敘府燃面,早在清光緒年間,便開始有人經營。
2010年7月25日,被正式確定為翠屏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竹海名菜
以竹筍、竹蓀蛋、竹蓀菜、竹菌、竹海臘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蓀酒、竹泡菜等「竹」菜匯成的「全竹宴」。可謂滿桌皆是竹,無竹不成席,令人大開眼界、垂涎欲滴。
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選料精、火候准、佐料香。成菜白肉把瘦均勻,晶瑩剔透,每片長20厘米,寬10厘米,厚1至2毫米。
5. 宜賓縣的歷史沿革
宜賓漢置「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稱「宜賓」。
宜賓」一名早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因隋末,南安縣(今樂山)在蕨溪鎮宣化壩置存,郡治設於今宜賓三江口,僰道(城區)為犍為郡郡治。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或說唐王朝少數民族「以義賓服」)之意,改存馬縣為義賓。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趙匡義(亦叫「光義」)上台,「義賓」之「義」「犯諱」,於是按《孟子》「義者宜也」句意,把義賓改為「宜賓」。不過,此「宜賓」是指設縣城於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共138年)的宜賓,不是指今三江口舊城所在。但是,畢竟「宜賓」一名已有出現。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宜賓縣降為宜賓鎮並入僰道縣,至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稱為宜賓縣,城在今江北舊州壩(共153年)。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賓縣城又遷至登高山(共9年),今三江口舊城東。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賓縣城復遷回今三江口城區,縣名從此時開始。
1951年6月置宜賓市後,縣治所於同年10月遷喜捷鎮,1952年8月復遷回宜賓市城區。1965年7月再遷柏溪鎮至今。
2003年1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宜賓縣真溪鄉更名為新發鄉;將宜賓縣真溪鄉和高場鎮的蔣壩、石盤2個村成建制劃歸屏山縣管轄,鄉政府駐新農 。
宜賓置縣時間有兩說:一說認為「秦曰贊道」,「道」相當於縣級政權,置縣當自秦始;一說認為:西漢置焚道縣。「宜賓」之名出現至今已1026年,實則今三江口宜賓城被稱為「宜賓」則僅有726年。因「宜賓」承傳於僰道,僰道城即今宜賓舊城所在,且從隋至2011年內,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及民國時期專員公署大多數時間均設治於今宜賓城區(含三江口舊城、舊州城、登高山城地域),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郡。
6. 四川宜賓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東靠萬里長江,西接大小涼山,南近滇、黔,北連川中腹地,素為川南形勝。因金沙江、岷江在宜賓交匯始稱長江,故宜賓市又稱「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宜賓還形成了具有本地區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獨特的川南民俗風情等,產生了誘人的魅力和影響。
宜賓位於川滇黔結合部,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里。古稱 僰道,為刺人聚居之地,戰國後期屬秦蜀郡,自西漢建縣已有2180多年的建城史,北宋政和四年(1114),僰道縣始改名宜賓縣。 1951 年設市。全市轄1區9縣,現有人口515萬,區域面積1328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 75.2 萬,面積 1123 平方公里。 區號0831,郵政編碼644000,車牌編號:川Q
7. 宜賓的得名的由來
宜賓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稱為「宜賓」。但是,「宜賓」一名卻早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來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縣(今樂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置存阝馬阝縣作為郡治設於今宜賓三江口城區的犍為郡轄地;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或說唐王朝少數民族「以義賓服」)之意,改存阝馬阝為義賓;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趙匡義(亦叫「光義」)上台,「義賓」之「義」「犯諱」,於是按《孟子》「義者宜也」句意,把義賓改為「宜賓」。不過,此一「宜賓」是指設縣城於今宜賓縣蕨溪宣化壩的宜賓,不是指今三江口舊城所在。但是,畢竟「宜賓」一名已有出現。至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宜賓縣降為宜賓鎮壓進入僰道縣,又經過43年,至寧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道縣方改稱為宜賓縣。然而,這時的宜賓縣城卻仍不在今三江口舊城區,而是在今江北舊州壩。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賓縣城又遷至登高山(今三江口舊城東)。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賓縣城復遷回今三江口城區。今三江口宜賓舊城區叫做「宜賓」,從此時開始。
總之,「宜賓」之名出現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賓城被稱為「宜賓」則僅有726年。其間,有300年時間,「宜賓城」設於蕨溪宣化壩(共138年)、舊州壩(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盡管如此,因為「宜賓」承傳於僰道,僰道城即今宜賓舊城所在,且從隋至今年內,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及民國時期專員公署大多數時間均設治於今宜賓城區(含三江口舊城、舊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習稱宜賓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郡,准確無誤。
8. 宜賓的歷史特點
宜賓的歷史特點:宜賓文化底蘊深厚,有2200年建城史、4000年釀酒史、3000年種茶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酒文化
蜀南竹海山頂看竹波萬里情景
酒之歷史:宜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託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釀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有史可考,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30]
竹文化
竹之美景:宜賓是一個以綠色竹子環繞起來的城市,因《卧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蜀南竹海則是宜賓「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風徐來,極目之處,盡皆竹浪,北宋文人黃庭堅一句「壯哉,竹波萬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氣魄和雄渾。
竹之工藝:藉助豐富的竹子資源,在宜賓市長寧、江安縣形成了許多以竹子為原料的工藝品,品種多,涵蓋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編等,特別是藉助竹根而雕成的各種工藝品,江安竹簧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8]
竹之美食:宜賓人以竹子為原料作出了各種菜餚,進而形成了「全竹席」,不同品種、不同生長期的竹子以及竹子的不同部位,配合著其他美味原料可以製作出「竹之佳餚」,如竹筒飯、竹根酒、竹葉黃粑、三鮮竹蓀湯、涼拌筍絲等。
大江文化
在宜賓境內,有長江、金沙江、岷江,還有淯江、符江、橫江、越溪河、南廣河、黃沙河、萃河等,是這些河流為宜賓帶來了富足,也是這些河流孕育了宜賓的大江文化,延續了宜賓的文化根脈。宜賓的大江文化,涵蓋了龍崇拜、敬「川主」、修塔鎮水、碼頭民俗等。
宜賓是長江起點,宜賓碼頭有「六渡八幫」。六渡是六大渡口:北關渡、東門渡、合江門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八幫是八大船幫:干貨幫、成都幫、五板幫、敘渝幫、敘瀘幫、竹木幫、鹽幫、嘉陽幫。
僰人文化
僰民族是曾經長期生活在宜賓的少數民族之一,已銷聲匿跡,只有文物和遺存堪資探究。宜賓的僰文化,可自崖葬懸棺、銅鼓中略知一二。
茶文化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載」。僰道是宜賓最早的行政稱謂,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僰侯,始建僰侯國。宜賓有3000年茶葉生產歷史,是茶馬古道的驛站。
文化藝術
從明代開始,金沙江下游的生產和社會得到空前未有的發展,金沙江船運也自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金沙江下遊船工號子因此逐漸形成的。金沙江下遊船工號子來源於金沙江船工們的生活,是在古老的木船航運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它集指揮航運勞作、協調航運勞動的一致性和娛樂性為一體,是對船工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9. 宜賓的歷史
宜賓歷史悠久,在距今4萬年時,宜賓市境內已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農耕已有發展,出現了氏族部落。先秦時,主體居民為僰人。有說戰國時秦滅蜀(前316年)後,已屬蜀郡;史籍則載系戰國後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後方納入蜀郡范疇。宜賓始置之縣級政權僰道有說建於秦、有說建於西漢。僰道設縣後,今市境大部已納入其范圍。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縣屬犍為郡,至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為郡移治僰道,今宜賓城已成為郡、縣同治之所。歷西漢、東漢,今市境大部均在犍為郡僰道縣境內。西晉永嘉五年(302年)後,犍為郡、僰道縣短期荒廢,僚人大批入蜀,占據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鐵討定占據此地的「夷僚」,於今宜賓城設戎州。北周時,宜賓城戎州仍置,另新設外江縣。至隋,外江縣復名僰道縣,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方改為宜賓縣。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縣、屏山縣曾分屬瀘州及越嶲郡、馬湖路、馬湖府外,大部屬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仍保留敘州府,民國2年起,今市屬區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國18年後廢道,各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四川省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賓,轄有除屏山縣(時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外的今市屬各區縣地。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1950年1月設川南行署區宜賓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改稱宜賓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為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1954年稱宜賓專員公署。
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區縣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1960年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有2市16縣。1978年4月,宜賓專員公署改稱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同時,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行署轄有1市9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1997年2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成立。宜賓市轄有1區9縣,至2005年轄地相沿未再變易。
--宜賓家地方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