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中學歷史的有效教學

如何理解中學歷史的有效教學

發布時間:2022-09-22 13:05:19

A. 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當今史學研究新成果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筆者認為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於緊扣史學研究前沿,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本文試著從「任務驅動法」、「演示講解法」、「小組合作法」、「自主學習法」、「分層教學法」,「歷史教學概念」五種教學方法,一個概念入手探討歷史學科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施。

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所需,必須合理選取現代新型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上沒有一個亘古不變的模式,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和方法。隨著信息化的推進,計算機普及與日益智能化,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也跟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了提高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自己在歷史教學方法上的一些思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明確的、具體的任務驅動為目標,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巧妙、明確、合理的設計教學任務,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有效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要創設和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制定並引導學生進入任務。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指導和答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服務學生,讓學生擁有真正的學習主動權。任務結束後,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進行反思,總結任務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便於之後的教與學[1]。

二、演示講解法,讓學生耳熟能詳,鞏固知識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技術學科,教師在上課時,通過圖畫、投影、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技能。比如介紹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採用演示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知識。利用演示講解法既直觀形象,印象深刻,又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開發學生的智力,使歷史素養和創造素質的教育落到實處。但在演示講解中,要選擇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事物,配合語言有感染力的講授法,演示完後要讓學生自己實踐,使學習內容得到鞏固。

三、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一般每7―8人一組,每組含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要避免一部分學生「濫竽充數」,「插科打諢」。如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一課,設計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網上查閱,小組成員分工與合作,獲取秦朝施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背景、過程、演變、影響、意義等相關知識。小組合作學習能創設輕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2]。在實施過程中要對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完成結果等給予恰當的評價,評價形式多樣化,如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四、自主學習教學法,樹立學生自主終身學習觀念

單純通過歷史課來滿足每個同學對歷史學習的需求是很困難的,何況歷史學科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水平差異較大,歷史課時又有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廣泛閱讀、網路學習、咨詢答疑等來掌握教材之外的知識。如我校搭建Moodle在線自主學習的平台,除了提供給學生教師所用的課件、教案等基本教學資料外,還分類設置文本、聲音、動畫、視頻等專題的教程、試題和素材庫,以便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水平,自主決定學習內容及進度,並進行自我測試,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取得不同的進步。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收獲知識的快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五、注意分層教學,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

分層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層,包括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等,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之上的[3]。在分層教學實施中,教師必須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並且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教師在學生不能夠解決的時候再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分層,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學生自身的主動學習意識、思維發散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都得以提升。

歷史概念分為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

1、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形成學生的時間概念

1)嚴格地按照年代的順序講授歷史;

2)幫助學生懂得紀年的標准和 方法;

3)指導學生記憶歷史年代和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

2、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

1)提示地點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形成學生的地理概念;

2)科學地使用歷史地圖,幫助學生掌握空間概念;

3)培養學生識圖、 填圖的能力;

4)縱橫聯系,以求「類通」 , 從而了解歷史地理概念的作用。

中學歷史是一門富有時代氣息的課程,我們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形式,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使歷史成為真正的實用課程。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B. 怎樣才能使中學使歷史教學高效

一、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材存在著較大的弊端,教什麼、學什麼教材處理不夠恰當,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歷史沒用,既不能學到認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不能為自己的升學考試多拿分數,學它有何用呢?
歷史教學要完成傳授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大任務,這是每個歷史教師都心知肚明的事,但是具體到某個方面、某個環節,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了。比如傳授知識方面,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可謂浩如煙海,用什麼方法取捨這些知識?這些知識中哪些學生必須了解掌握?這是我們歷史教學中遇到的第一個不可迴避、帶有全局性的問題。然而當前我們的歷史教材就是在這個最基本問題上,明顯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①忽視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面面俱到,內容多、雜,專業性強。
2.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陳舊落後,激發不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造成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是出現歷史教學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
3.部分教師重教法,輕學法指導,學生喜歡聽歷史課,但並沒有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歷史考試成績總是平平。
二、加強學習,提高歷史教師的個人素質,改進教法,尋求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做好學法指導,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做到「低負高效」,讓歷史教學走出困境。
歷史教育走到如此尷尬的境地,有社會原因,教材原因,也有教學原因。社會原因是現行的考試制度帶來的,只要現行的考試制度不變,要想讓學生、學生家長和學校主動改變對歷史學科的態度是絕不可能的,而現行的考試制度即使改變也不太可能朝著利於歷史教學的方向改變。因此,論述史學的價值和呼喚社會的重視,是不可能改變歷史教學的現狀的。教材原因,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呼籲有關部門盡快編出切合中學實際的歷史教材來。在現行教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只有教學原因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改進教法,尋求到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把歷史課上活,最大限度地克服現行教材的不足,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全面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使歷史課做到「低負高效」,這樣才能讓歷史教學走出困境,充分顯示歷史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怎樣才能把歷史課上活,怎樣做好學法指導,做到歷史課的「低負高效」,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學好歷史課呢?下面把我在歷史教學中的獲得的一些經驗和感想介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一)改革觀念,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修養,做到「史論結合」,上活歷史課。

在人們以往的觀念里,提起歷史課,都會認為那不就是講故事嗎?只要老師口才好,一堂課熱熱鬧鬧下來,學生知道了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課就算是教好了。如果老師還能啟發學生以史為鑒,借古喻今,則更屬不錯了。但是,我認為老師僅僅意識到這些、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說太陽東升西落是常識,但不是科學,從科學上講這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同樣,當人類歷史過渡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時候,人們以母親的血緣為紐帶,婦女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佔主導地位,這也是常識,當然這是學生在課堂上最起碼應該掌握的知識。但是,如果教師的意識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這里學生應該掌握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知道這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歷史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史實是其血肉,理論是其主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歷史觀,是惟一的科學歷史觀。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鑒別、選擇、分析史料,還是說明、分析、論證觀點,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世界觀、方法論,它也必然會給學生以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自身素質和理論修養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自己在歷史教學中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開始在課堂上,自己也熱衷於講故事,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樂於接受,但卻很難有深度,學生的考試成績也總是不好;後來認識到理論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從分析背景開始,到總結性質意義結束,學生連聽也不喜歡聽了。這使我意識到,在歷史課上,史實是血肉,理論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來,只有骨骼,又難免死板干澀。那麼,如何在保護學生學習興趣及保證學生有感性認識的前提下,又能兼顧理論層面的高度及深度的分析呢?另外,我在授課中發現,學生對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有一定的理論掌握(這是在政治課上接觸的),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等可以背誦得滾瓜爛熟,但他們面對問題需要理論分析時,又無法下手。為了解決史論脫節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注意增加學生的參與。現在的孩子想像豐富,重情節,讓他們想像自己就是秦始皇、漢高祖,讓他們回到久遠的歷史年代,用自己的頭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初中《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三課北宋的政治和經濟。重點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難點是對這一措施實施後的結果和影響的分析。我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宋太祖,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現在面臨著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每個學生都顯得積極活躍,非常樂於參與,大家集思廣益,找出了自唐朝以來至五代十國割據混戰的原因,並找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這時,再讓大家對照課本,看自己的方法與當時宋太祖的措施有何不同。這樣一來,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理解與記憶並舉。當學生掌握了宋朝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後,又要求學生用辨證思維來分析每一項措施的利弊,往往伴隨著一個問題的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比如這一措施,雖然避免了地方分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又導致了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劇增,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為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歷史知識,同時也學會了用辨證思維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懂得了一個哲理,那就是人們對真理的探索是一個不斷矯正和無限接近的過程,這世上並不存在絕對真理,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所謂明智,就是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比較清醒的狀態,能較好地認識世界,了解自己,能准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以宏觀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若是學生能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早日達到這個境界,歷史老師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了。若能這樣,歷史課的社會意義也就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學生也就不會產生學習歷史沒用的想法了,前面我們提到的現行歷史教材忽視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的不足也就可以得到彌補了。

(二)根據課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照本宣科」是目前許多歷史教師所犯的通病,每次教研會上都聽到有不少老師說:「我們的學生素質太差,象你那樣講學生肯定聽不懂,所以我們只能照本宣科,上課勾勾書就讓學生去記,考試效果還好一些。」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學習歷史知識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某些道理,老師把道理講得越透,學生越能理解,真正理解了的東西不必死記就能記住。而只勾勾書就讓學生去記,學生不能理解也就只能死記,死記不僅難得記住,就是花很多時間記住了的東西也很容易遺忘。另外,「照本宣科」還有一個很大的危害,那就是學生聽了這樣的課他們會覺得歷史課有沒有老師講都一樣,只要識字都能學好歷史,久而久之他們就會不聽歷史課,不喜歡上歷史課了。

歷史知識看起來比較散亂,沒有多少聯系,實際上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歷史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相當緊密,往往互為因果關系,老師如能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教材內容應做靈活處理,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按知識間的這種聯系來組織教學。如我在講初中《中國歷史》第三冊「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這一課時就是這樣做的:首先點出維新變法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既然它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必然是發生在資產階級產生並發展壯大之後,由此引出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這個問題來。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得到初步發展,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而標志就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由此又引出維新變法運動來。這樣由一個問題引出另一個問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就自然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了,學生聽了這樣的課自然也就容易對知識形成較系統的印象,容易記住了。

(三)把「問題教學法」引入歷史教學,讓「史」變「活」。

由於歷史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過去性,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知識好像是死的,學習歷史知識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這造成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認識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視,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不易理解或感覺枯燥、乏味。那麼,怎樣把「史」變「活」呢?運用問題教學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老師將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線索等內容通過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並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慾。

第一、課前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如講「大變革時的社會經濟」時可提問,「為什麼戰國七雄不斷進行戰爭,而戰國經濟卻得以發展呢?」講「古代希臘」時可設問,「你知道『愛琴海』名稱的來歷嗎?」這就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教學由被動變為主動。

第二、課中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如講「紅色政權的建立」時可適時提問:①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武裝起義的道路,但武裝起義失敗了,革命的道路怎樣走?②這條正確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紅色政權又是如何最終形成的呢?這樣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教師課堂教學的思路上。又如講「戊戌變法」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戊戌變法會失敗嗎?」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太後、榮祿就不會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就會成功;有的學生認為光緒帝沒有實權,成功、失敗難以預料。這樣,學生被充分溶入課堂討論的熱烈氣氛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了。

第三、課後利用問題鞏固知識。如學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後,可提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糾正『左』傾和『右』傾錯誤的,結果如何?」這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此外,還可利用逆向提問,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講隋朝時,可提問:有人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開鑿了隋朝大運河,你怎樣看這個問題?又如講「古代羅馬」時,可提問:有人說,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沒那麼美,安東尼將戰勝屋大維取得政權。這種說法對嗎?這種提問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思辯中加深對歷史知識、歷史規律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四)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講述,可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課不能上成故事課,但並不是說歷史課上不能講故事,歷史課上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講述,甚至講一些故事,可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豐富生動的,教學中教師若能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歷史場面,挖掘歷史知識中蘊藏的豐富情感材料,增強講授「角色」的感染力,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是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如我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戰時,做了如下講述:「……致遠艦在激烈的海戰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彈,船身嚴重傾斜,最後不幸中魚雷,全艦二百五十多人壯烈犧牲。就在即將沉沒的時候,隨從扔給鄧世昌一個救生圈,希望挽救他的生命,可他因全艦俱沒,義不獨生,搖手拒絕,這時他所養的名叫『太陽』的愛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其下沉,鄧世昌毅然攬住愛犬,一同沉沒在黃海的波濤之中……」學生聽後,不僅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在講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這一節時,我插講一段機戶施復發家的故事:有一名叫施復的機戶,家裡有一台織機,夫妻二人靠織綢和養蠶為生。幾年間他們賺了一些錢,買了三、四台織機,還花錢雇了幾名織工。這樣,不到十年他們賺了更多的錢。接著施復又買了許多織機,僱傭了許多織工。這樣,施復就脫離了勞動,專靠僱傭機工生產,成了富有的機戶。接著用「施復不勞動為什麼能成為富有的機戶」為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故事中就學到了知識。

(五)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即做好學法指導,讓學生懂得怎樣學習歷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

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課有趣,但歷史課太難學,這反映學生沒有學懂歷史,他們仍然把歷史課當成故事課,只是在聽老師講的故事,這必然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因此,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做好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歷史,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十分重要。如何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呢?

第一、巧設疑是掌握「鑰匙」的前提。(1)疑要設在「文眼」上,所謂「文眼」,就是章節重點難點的關鍵點,在這個關鍵點上設疑,解決問題就會勢如破竹。如講德國十月革命時,在學生掌握了原因、時間、領導、主要大事的基礎上,設問:比較德國十一月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異同,說明為什麼一個成功了,一個卻失敗了,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教訓?通過比較發現諸如革命背景、方式、破壞革命的機會主義政黨等基本相同,而僅僅是否有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這一點的不同,造成了一成一敗,這一強烈反差,很容易使學生深刻理解並牢固掌握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設疑要科學、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設疑應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概括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3)設疑要激發思維興趣。如果教師通過設疑能夠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如講美國內戰前,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評價一下,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自亦良好。

第二、巧妙引導學生掌握「鑰匙」。(1)因勢利導。這要求教師有駕馭教材的高超能力,備課時把設疑後出現的種種情況都想全面,才能巧引妙導。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教材的一個重點,可簡單概括為:A.帝國主義經濟政治不平衡→B.後起強大者要重新分割世界,弱者不讓→C.矛盾尖銳→D.同盟國、協約國→E.矛盾激化導致戰爭。實際回答中,有時學生從第一條答起,抓住了根本卻不深入,這就要通過「不平衡」的具體情況如何,導致了怎樣的矛盾,形成了怎樣的態勢,導致了什麼結果?引導學生從第一點答到第五點。有時學生一開始就答第四點、第五點,那就要由四、五點往前推,為什麼會產生兩大軍事集團,為什麼帝國主義國家間會產生尖銳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裡?這樣就可推回到第一點。洞察全局,巧妙推理,這便是因勢利導,對課堂教學十分有用。(2)創設意境,激發求索意識。設疑後,創設一種使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探索的意境,能進一步刺激學生求知慾。引導得好,會使問題化難為易。如講1861年農奴制改革時,我在講了農奴制嚴重地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農奴處境惡化、起義頻繁等農奴制面臨嚴重危機的背景後,話鋒一轉,突然發問:「如果你是當時的亞歷山大二世,怎麼辦?」當學生興奮起來後,趁熱打鐵,巧引妙導,不看書便討論出改革內容,然後窮追不舍,這樣的改革是什麼性質的?會給俄國帶來怎樣的後果?本來難記難懂的內容,變得易記易懂了。

(六)教給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輕松記憶歷史知識,學生就能既喜歡上歷史課,又不害怕歷史考試,歷史教學的「低負高效」目標也就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常聽學生說:我喜歡上歷史課,但害怕歷史考試,記憶難成了學生學習歷史最大的一隻攔路虎。但學習歷史是免不了記憶這一關的,眾多的概念、事件經過、結論及時間等都需要記憶,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對學生學好歷史十分重要。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科學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一個科研課題《重大歷史事件巧記方法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科學記憶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

歷史知識紛繁復雜,但歷史知識並不散亂,它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若按歷史知識自身的結構與體系指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就能做到理解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記憶歷史知識的效率。因此,記憶歷史知識,首先要認知所要記憶的歷史材料的知識結構。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關於人類記憶,經過一個世紀的充分研究,我們能說得最基本的東西,也許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裡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即是說,為提高記憶效果,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材料加以組織、整理,使之系統化並以簡化的方式保持在記憶中。這樣,原來看去雜亂無序而又相互孤立的歷史材料,就變成了主幹分明,脈絡清晰的有條理的知識網路。既便於學習記憶,又可使記憶在頭腦中長期保持,並為進一步准確完整科學地記憶打下基礎,也為以後各種記憶方法的施行創造條件。如何根據歷史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呢?

第一、指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結構建立記憶歷史知識的「總菜單」。

歷史知識結構是歷史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結構方式,是歷史知識的精華,是歷史學科教育內容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歷史知識結構才算真正掌握了歷史學科知識及其體系。因此,指導學生記憶,應先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總體結構,並根據它建立起記憶歷史知識的「總菜單」。這樣,學生記憶的歷史知識就能找到信息「儲存」的好的模型,從而使記憶的歷史知識形成條理,長期保持在頭腦中。

歷史知識從大的方面講可分為4大塊,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各大塊歷史知識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比如世界古代史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興起4個部分。而每個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奴隸社會又分為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在中國史課本講,故不講中國而講波斯)和歐洲兩大文明發源地兩部分。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就有埃及、古巴比倫、波斯、印度,而歐洲兩大文明古國就有希臘、羅馬。封建社會和其它部分可照此分割。中國古代史則更容易明確分割。其它幾大塊皆可照此辦理。

知識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脈絡,形成了「知識樹」的主幹部分。從而避免了各部分歷史知識的混亂、重疊、交差,避免了記憶的盲目性。特別對於恰如其分地掌握基本知識的跨度和問答題的基本線索,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二、指導學生根據具體歷史知識的結構建立記憶歷史知識的「子目錄」、「子子目錄」。

對具體的歷史知識,或對一章一節,甚至對於一段歷史材料也存在著知識結構,根據這些知識結構可以建立起記憶歷史知識的「子目錄」、「子子目錄」,從而使記憶的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網路。這樣的學習和記憶對於考試更切實際。

首先是對具體的歷史知識,比如「近代史上中國人怎樣向西方學習的?後來發生了什麼轉變?」這個題目,就應分成鴉片戰爭前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及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張等幾大塊。從提出向外國學習,到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學說,到深層次的文化角度,到一切失敗和十月革命發生後,以無產階級世界觀來觀察國家命運,條塊分明,逐次深入。

對於具體的章節,如唐朝的對外關系,可分為唐都長安、經濟方面、科學技術方面、文化藝術方面4大塊,從這4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記憶這一章知識,這一章知識的知識結構也就建立起來了,這一章也就得到了系統化、簡要化。把系統化、簡要化的知識存入記憶中就容易記牢,而不會很快忘記。

第三、指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結構概括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結局中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以便通過這些規律去記憶歷史知識。

按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規律記憶歷史知識可以真正做到理解記憶、靈活記憶。這樣,許多歷史知識就不必記得很死,只要讀一讀頭腦中有一定的印象,需要運用的時候,按規律去推就能得到准確答案了。

例如: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可尋。(1)革命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都有了較快發展,正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推動了革命的發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2)革命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又都受到封建勢力或殖民勢力的嚴重阻礙,要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掃除這些障礙,這是三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原因。(3)革命前,階級矛盾或民族矛盾的尖銳,也是三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原因。(4)革命的爆發都有一件事成為導火線。(5)革命的爆發都有一件事成為其標志。(6)革命中都出現了一位核心的領導人物。(7)革命中都有一個轉折性的戰役。(8)革命中都頒布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9)革命的結果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對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了解了這些規律,再按這些規律對這幾課的知識作比較記憶,這樣記憶的東西就很有條理,容易記牢。即使過一些時間,遺忘了某些知識點,也很容易根據其它相關的知識按這些規律去推測,從而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總之,面對目前中學歷史教學所面臨的危機,我們只要敢於正視危機,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運用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把歷史課上活,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全面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使歷史課做到「低負高效」,歷史教學就能走出困境,充分顯示出歷史教學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C. 如何在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

一、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光靠「死記硬背」「拼時間」是不行的.新課改理念下,課堂的功能變了,課堂不僅是知識技能的訓練,更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復習課同樣如此,有效的復習絕不是對知識進行再次講解,而是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個器官——耳、眼、口、手,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到復習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覺得歷史復習課並不枯燥,學習歷史有法可循,日積月累就會對歷史復習課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確實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師講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但他們不會整理知識,沒有歷史的思維方法,所記憶的知識零散而不成系統,非常容易忘記.最終,他們雖然努力卻成績平平.對於這類學生,就需要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掌握歷史知識要素;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尤其要將自己歸納、綜合、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展示給學生,教會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
如:在復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先看目錄,整理出兩條中心線索: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這便是「樹干」.列強的侵略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這樣就「揪出」了「小樹枝」,再擴展到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目的、導火線、經過、結果、影響……這樣就由「小樹枝」擴展到「樹葉」,既能喚醒學生對舊知的「再次訪問」,又能使學生融會貫通.這樣的知識框架的構建,強化了復習的系統性,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能夠自己整理出另一條「樹干」——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將自己歸納知識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同類問題,從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二、比較對照,辨析異同,縱橫串聯,培養學生的能力
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學生還要學會運用,能夠審題、解題.在全面掌握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要教會學生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進行知識歸納.
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提到台灣問題,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縱橫串聯:(1)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史實;(2)台灣與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3)我國對台方針政策的變化;(4)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5)阻止台灣回歸的因素;(6)你對祖國統一有何認識?通過縱橫串聯,既鞏固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又加深了對知識全貌和實質的理解,有助於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同時,在歷史復習中,學生還需要學會比較對照、辨析異同.比較教學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復習課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前後貫通、中外交錯地復習指導,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比較法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所謂縱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此方法應用於復習,有利於學生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的規律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如在復習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時,筆者先明確比較點: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是美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次戰爭皆因為發展資本主義而起,都以替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為結局.它們是有著許多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
然後,讓學生採用「縱向比較法」比較兩次戰爭發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頒布的重要文獻、結果、性質、影響,區別出它們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學生認識到了這兩次戰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國在近代發展史上不斷進步的規律,提高了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增強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了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學習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所謂橫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在歷史復習中,橫向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如在復習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中,筆者抓住各歷史事件的關聯,專門設計了專題復習內容《近代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於近代主要國家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進行橫向比較教學.通過對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性質等進行橫向比較復習,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改革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徵,使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並發展起來,世界歷史步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逐步形成.學生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所學知識更加鞏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較的能力.
三、面向學困生,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在特長生的身上,我們還要將目光聚集到學困生身上.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困生.平時,筆者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把補缺補差工作放在平時,變「亡羊補牢」為「防患於未然」.平時經常把學困生找來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欠缺的部分,伺機給他們補缺補差.建立學困生糾錯本,要求他們把常錯的題目重新訂正在糾錯本上.這樣,到復習課時,他們就不至於拉下太多,復習課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實現.
2.採用團隊合作方式.由於學困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在後期的復習教學中安排團隊學習.可以採取2名優生、3名中等生、1名學困生的模式,建立學習互助小組來幫助他們.
3.建立鼓勵的評價機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學困生學習差主要是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作為教師,我們要格外關注這部分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他們有足夠的展示機會;在課堂上發現其閃光點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重拾學習的自信心.如此這樣,學困生的學習會逐步趕上,復習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歷史學科作為中考必考學科之一,復習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給廣大歷史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如何提高歷史復習課的課堂效率,筆者進行了思考和實驗,以上方法就是筆者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學無常法,教無定法,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方法有很多種,以上只是筆者個人之見,但對於提高歷史復習課,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成為歷史復習課的真正主人,學生在快樂之中復習,這樣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歷史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D. 談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解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解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去理解和了解一些簡單的重要的歷史,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其他方面的品格。對於高中以後的教育也是有幫助的,主要就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其他的一些知識。

E.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F.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G. 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傑老師也曾說過:「教育的效用,從根本上說,是服務於我們的人生。」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理念和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業務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主動學、學會學。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緊扣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課程標準的細化、具體化,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既有指導教學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教學的成敗。所以備課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劇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歷史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認為,人們對工作或學習如得到滿意的結果,能增強自我效能感,樹立自信心,從而會增強動機,激發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穎益智的導入,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教師思維過程的示範及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評價、剖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精彩的課堂小結,正確的學法指導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並迅速被遺忘,自然也就談不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歷史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另外,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不能讓學生用已知說明未知,不能以史為鑒,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茫然不知所措。為此,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使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五、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並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讓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還要學會贊賞他們。
六、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具體要求有:第一、問題設計不宜過難或過易。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第二、准確表達問題。第三、做到因人施問。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第四、變換提問方式。可以採用疏導式提問,即把一個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或者採用迂迴式提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相提問,學生向老師提問等。第五、留出等待時間。等待時間要視問題類型和學生反應而定。第六、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和反應。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打斷學生的回答不利於創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氣氛。即便學生朝向一個錯誤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斷。有時候其他學生可能從這一錯誤中得到借鑒。第七、及時作出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的內容,對學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態度也要作出評價。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料回放」、「歷史縱橫」等內容。這樣做,一方面輕松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同時還減輕了教師負擔,省去了教師費盡心思地到處找材料的痛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書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試題中就有出現,這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有很大幫助。
第二、課本知識材料化、問題化。即老師根據課本知識的重要線索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把教材內容當成教學材料自行閱讀並進行探究分析。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把老師從繁瑣冗長的講述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解救了學生,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被動接受中解放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八、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藉此達到教師的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第一、開發社區資源,加強歷史直觀感。社區教學資源分為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有形資源和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無形資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質資源(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體現歷史多樣性;第三、全方位開發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展現歷史的鮮活性。
綜上所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歷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一種價值追求,歷史教師應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H. 高中歷史高效教學策略有什麼

所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高中歷史的學習全靠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卻並不能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可見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很重要。下面我為大家推薦一些有效了歷史教學策略,希望能幫助歷史教師們提高教學效率!

一、有效的教學實施的策略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准確把握

有效教學首先不能缺少的是教師對教材的認真研讀,仔細領會,這樣才能做到對教材的准確把握,尤其是歷史這門學科,單單把歷史發展的過程介紹給同學,讓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僅僅靠教師的知識灌輸是學不好的。所以我覺得一個有能力的老師,首先要把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認真領悟透徹才能系統地分析教材,准確地了解知識之間的縱橫交錯聯系,把握每一個知識點在教材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在充分的理解後,做出准確的定位。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體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艱辛,而教師在把握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後,也能層層推進,拾級而上。從而增加課堂的有效性。所以,對教材整體的有效把握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二、教師在課堂上的正確引導也是有效教學實施的策略的 方法 之一

1.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只有學生「想學」「有興趣學」,他才能融入課堂,才能激發巨大的學習動力,創造出有效的學習收益。這就像是一個人的工作一樣,只有喜歡了,高興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後發揮自身的才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效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而學生能不能對歷史充滿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學習歷史,就要看教師的有效實施和策略了。比如:(1)巧設懸念,任何一個東西,懸念都能激發一個人的求知慾。例如,學習「動盪的十年」時,可以這樣說,劉少奇於1969年逝世,可他的追悼會卻在1979年才召開,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如此這般,學生們就會低下頭開始討論或者開始翻開課本,從而達到教師的目的。(2)開啟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合作」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和老師在教授過程的合作,也有學生和學生在相互學習和相互交流中的合作,比如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分組討論,既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相互學習的興趣。(3)有效的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歷史是一門特別的學科,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能將學生帶入當時的環境中,如果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以歷史人物的視角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這時候更能將學生帶入歷史事件,掀起學習的高潮。

2.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歷史是一門特殊學科,不同於數學的刻板,也不同於語文的隨意,歷史是現實,不用華麗的語句去修飾,它就是歷史,需要去牢記,但是牢記的並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其中的 經驗 教訓。學習環境是承載教學知識的平台,不該是現實的,創設情境應該貼近生活,情境創設是內在的,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從學生的眼光去發現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並且與學生的生活有緊密聯系的素材,激發學生心中的探究激情,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因素。比如:(1)利用學校的學習資源,影像資料等等各種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展示歷史,可以在講述清末民初動亂年代時,放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那種人心惶惶的氛圍,將 歷史 故事 豐富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2)歷史中還遺留了大量的歷史文物,我們雖然在課堂上不能直接展示,但是我們有照片,有模型,將這些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發現歷史的真實情況,體現歷史的重要價值。

3.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尤其是學生,更希望自己的表現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性,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

首先,教師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敢於評價,勇於評價並且學會評價,具有民主性。其次,評價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課堂上,學生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學生老師之間的互評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以考試為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學生是非常厭惡考試的,考試要適當,方法要得當,不要因此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還有,教師的評價不能缺少客觀性,雖然是為了鼓勵學生,但是好和壞一定要區分開,好的要大大地評價鼓勵,不好的,要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以後更加努力。另外,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比如能不能夠主動探索發現,能不能夠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能不能主動參與討論等等。最後,教師評價的語言要有鼓勵性,課堂的評價應該富有激勵性,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時候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笑容以及一個不經意的誇獎詞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一個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有效地利用鼓勵的評價激發學生無盡的潛力。但是,教師的評價應該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好的要給予鼓勵,對於錯誤的要及時指正,並且認真地給予 教育 ,只有這樣客觀的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有效學習。

總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有效教學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准。策略的落實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的教學,真正使學生的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得到真實的進步和成長。

三、歷史 教學 總結

轉瞬間又一個學期結束了,這個學期是在緊張、忙碌、充實、成長中度過的,坦率地說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繁忙的一個學期,同時更是我成長最迅速的一段時間,不僅僅是在教學業務上,更多的是在教學經驗上、在教育教學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謝學校領導對我的信任,安排我教七年級的歷史課並承擔備課組長的工作。

學校對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並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難,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以不辜負學校領導對我的殷切期望。

七年級的歷史組有耿立老師、李霞老師、新來的李紅晶老師和於金龍老師,加上我一共是五個人,他們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夥伴。

因為第一次承擔備課組長工作,在工作中多少會有一點點手忙腳亂,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們經常替我分擔一些組里的工作,在這里真誠的向他們道一聲:謝謝!

對於我而言,與其說是和他們在一起工作,還不如說是我在向他們學習,坦率而言,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和他們相處如沐春風、和煦溫婉而生機勃勃。

團結的團隊是我成長的沃土,並且不斷地給我信心和勇氣,闖過一個個難關。

新學期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第一次走進歷史課堂,不知道怎麼學習歷史,更不知道歷史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知道,攻堅戰還在後面呢。

師生相互調整、適應的過程,真是一段難忘的歷程啊!每前進一步都是那麼艱難,每節課我要面對學生審視的目光……我知道,他們在通過不同的方式了解、適應我。學生的這種心態及行為我能理解,我要做的就是盡快讓學生適應我,適應七年級的歷史學習,同時,我也得想盡一切方法讓學生喜歡我,喜歡歷史課。

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學生,並且注意調整以往我的教學方式,根據他們以前學習的習慣,一點一點地使歷史課堂走進他們,讓他們適應七年級的歷史學習,同時也使我適應了同學們。

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困難都是我成長的催化劑,這催化劑往往也會生出快樂的小泡泡。

在與學生們的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課方式,進而了解怎樣去學習歷史,更學會了去懂得歷史。

期中考試中,我所任教的七年級十一班、十二班、十三班、十五班、十七班和十九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在區里各校評比中七年級期中考試成績各項指標遙遙領先,這是七年級全體歷史老師共同努力、團結合作取得的成果。

這學期我參加了長春市第三屆教師論壇活動,在區選拔中脫穎而出,參加的論壇稿件及錄像被選送到市裡,在市裡的層層選拔之後,入圍最後十人的市級論壇競賽。通過參加這次論壇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而且也使我的學科教學研究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我也從其他的參賽選手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更增強了我堅持學習、不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

這個學期 七年級歷史 組組織了「動手做歷史」活動和百題競賽活動,不僅增添了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使歷史走進了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了歷史,喜歡上歷史課。

作為備課組長,不僅要積極組織各項活動,更要把日常的教學工作做好。每個周三的第二節課是我們的集體備課時間,每次集體備課我們都認真准備,做到有效備課。這學期我們還承擔了全區七年級的集體備課任務,共為區里七年級歷史老師精心備了四課時的內容,得到的教研員及區內歷史老師的認可,並獲得一致好評。

備課是為了上好課,課堂我認真、嚴謹地完成授課任務,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新來的李紅晶老師和於金龍老師經常聽我的課,為了能讓他們盡快的熟悉七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我都做到敞開課堂,毫無保留,希望他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不斷進步。

我們給每一課都配上了隨堂練習,在完成正常的授課任務的同時,每次我都認真准備隨堂練習、單元測試題、綜合測試題以及復習提綱;這樣精心准備的習題,使學生精練、老師精批,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高中歷史高效教學策略有什麼相關 文章 :

★ 中小學國防教育論文

★ 2022初中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最新8篇

★ 高中政治備考最有效六大方法

★ 2022教師學期教學總結

★ 高三教師個人總結範文

★ 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2篇)

★ 2021高中課題研究調查報告範文

★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

★ 高效的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分享

★ 高中歷史高效教學策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I. 如何評價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
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
2.1 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
2.2 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
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可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組辯論對抗競賽。
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應該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對於教師而言,要對教材充分了解,然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出探究問題。注意設計的問題,一要適度,做到難易適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避免產生畏懼情緒。二是多角度,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層次性、梯度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實現情感體驗――有效教學的回歸
4.1 建構情感認知――知情合一。指導學生選擇性地閱讀歷史教材及歷史課外書籍的;或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從中受到的感悟與啟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選擇教學內容的"啟情點"。許多歷史事件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等,都能自然而強烈的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體驗,也有許多歷史事實本身比較抽象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必須精心尋找"啟情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如採取辯論會、競猜、課外尋古、搶答等形式,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4.2 建構價值觀――情識交融。當然,價值觀帶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性格。而我們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單靠講述幾個歷史故事,或是幾個歷史事件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課堂的一部分,有目標、有計劃、有意識、有步驟地在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基礎上,長期堅持寓教於樂、寓理於情和情理統一,將教學過程視為知、情、意、行的統一體。
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用心經營歷史課堂,不僅僅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也讓我們的教師在自主、創新的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這也許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中學歷史的有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