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課標歷史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什麼(12分)
1、啟發性原則.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意識,將啟發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重視教方法、導思路、激興趣、誘思考,重視直觀教學對學生的啟發作用,鼓勵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及時反饋矯正,及時總結.
2、主體性原則.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學會學習」作為扎實執教的最主要任務之一,並要求教師在備課和執教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3、民主性原則.要求教師面向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師與生、生與師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學任務.
4、發展性原則.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學生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5、實效性原則.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緊緊抓住課程標准,以教材為載體,寫出最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6、系統性原則.歷史知識的錯綜復雜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困難之一.但是,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必然性又決定了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歷史教學應該使學生了解歷史的發展線索,認識現象的因果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有序的、系統的掌握歷史知識
7、史論統一原則.歷史科學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育價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學中,不但講清史實,還要講明觀點和道理;不但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會學生處世做人.要重視和堅持論從史出的認識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唯物史觀和科學品格
8、古為今用原則.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學習歷史,是為了繼承人類的寶貴遺產,建設和創造美好的未來.歷史教師應善於將歷史和現實、未來相聯系,引導學生面向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②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導語: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和“責任感”有著本質的區別,責任是人分內應做之事,還需要一定的組織、制度或者機制促使人盡力做好,故“責任”有被動的屬性;而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
讓孩子去承擔家庭中的責任
作為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孩子既應該享受權利,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責任心。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層次的責任心難以確立,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以向社會層次的責任心過渡。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輪流擔任教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待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計家庭財政安排。
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當孩子沒認真完成安排的事情時,父母一定不要代勞,比如代孩子整理書包,幫助孩子檢查作業等,必須讓孩子重新或繼續完成,而不是直接動手將事情辦好,這樣,孩子才知道如何負責任。所以,父母要注意,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幫孩子解決,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某些人生中的難題,必須靠自己努力解決,要勇於面對,勇於負責任,相信自己一定會把事情做好。
父母首先要有責任心和責任感
父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孩子來說是一面鏡子,父母的責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責任心。一個對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
一、讓孩子做好分內的事
造成孩子缺乏責任感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家長自身的溺愛和包辦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長都片面地認為,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要無怨無悔地付出。只知道為愛犧牲卻不懂得要求回報的“偉大”家長們,結果換來的卻是孫子捨不得讓奶奶咬一口冰棒。孩子怎麼會變成這么小氣和自私呢?這值得家長認真思考。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只有這一個寶貝疙瘩,自然都對其悉心照顧,寵愛有加。孩子養尊處優,儼然一個“小皇帝”。因此,性情冷漠,責任感缺乏,已成為這些孩子的普遍標簽。
家長要想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就應該讓孩子在家庭中擔任起一定的角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孩子的責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二、讓孩子幫著做家務事
實踐是最好的體驗。家長應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孩子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盡量讓孩子參與完成。一來可以調節其學習緊張的神經,放鬆一下心情;二來可以培養孩子自覺動腦動手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可以感覺自己作為家庭一員很自豪,體會到深深的責任感。
當然,對孩子做得好的應給予表揚,對做得不盡如人意的也不要一味地去責備和批評,以免打擊其積極性和信心。這樣,讓其在體驗中有所收獲,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同時也培養其在以後的.生活中更願意參與這種家庭活動。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些掃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從中來加強對孩子能力以及歸屬感的培養。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做好自己的事情還不夠,還應該幫助家裡做一些事情,因為他還是家庭的一員,他有責任去協助爸爸媽媽做好家裡的事情,以此來為家庭盡一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敢擔當、不逃避責任的人。
(一)社會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優化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圍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氛圍之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並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觀念,都要受到環境氛圍的各種影響。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搞好社會公德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青少年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公德素養的培養有賴於社會環境的優化。我們要把青少年社會責任教育和公德教育與全體公民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倡導社會主義主人翁精神和社會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還應該積極鼓勵廣大學生們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中去,擔負起社會主人翁的責任,從而形成學校與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公德建設的良性互動,推動學生責任感、主人翁精神和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和公德文化氛圍。
(二)學校教育應該做什麼?優化學校教育環境,使培養負責任和有道德的社會公民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學校是加強學生責任感教育和公德教育的主要陣地, 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和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責任感和公德素養。培養有責任和有道德的社會公民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學校教育應將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納入德育的目標體系,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培養計劃,要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7]。學校重視人文教育,要教育學生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熟悉歷史、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同時可以陶冶情感、升華心靈,培養學生對他人、社會和對祖國的關愛情懷,為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供內在理性的支撐。同時要努力用體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道德標准、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學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說教,要創造和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之中,引導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關注國家以及全世界面臨的社會問題,關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培養青少年對集體、對社會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使他們成為有道德、有責任的社會主義新人。
(三)家庭教育應該做什麼?家庭教育應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公德意識。
家庭是人們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內在素質、人格、價值觀、道德觀、日常行為,無不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和人格成長。家長要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的權利和機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要培養子女遵守家庭道德,成為一名好子女,培養他們孝敬父母、熱愛勞動的情感;要教會遵守學校道德規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培養他們熱愛集體、勤奮學習、尊敬師長的品質;要教會子女遵守社會公德,成為一名優秀青少年,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讓孩子深切體會到自我對於他人的意義和責任。通過道德實踐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對自己作出客觀正確的自我評價,從而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不斷提高道德素質,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③ 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
以前傳統的教學大多以學生被動、接受性為主要特徵,學生的自主性喪失,從而達到教師控制學生的目的,甚至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得到發揮。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就著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格得以不斷完善。
一、主動學習的含義及意義
主動性是學生主體發展,主動學習的核心,它在學生學習實踐中表現為「我要學」,改變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我學」。以往的「要我學」 異樣為教師對學生外在的控制,學生失去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形同木偶。這樣的學習能有什麼好結果呢?「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反過來,若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強迫不自願的事是得不到好結果的,學生在普遍的狀況下被迫地接受學習,沒有一點自己想學的意識,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心,如果學生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感,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學習、成長、發展聯系在一塊,那麼學習就成了學生的負擔、累贅;那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了主動性。只有當學生掘發出自己的學習責任心,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自我學習,主動擔負起學習的重擔,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教育專家孫宏安指出,自主學習也叫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上指的是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新課改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作為一名歷史教學者,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又是如何實現學生主動性發展的呢?我利用我的一個課堂案例,從以下幾方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的。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性得以不斷完善。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實現學生主動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落實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
1、教師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情感觸動
歷史是一門感染力極強的學科。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發揮他的主動性,教師的情感導入相當重要,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要「修行」,教師先要給學生一個好「引」。不要讓學生感覺這歷史只是冰冷的文字,應當讓學生感知、動情、移情,而對歷史課堂動之情,專之心,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對所教的歷史內容有感情,教師動了情,才能引著學生有情、主動地去觸感歷史。
比如,在教學《蔣家王朝的覆滅》這一課我做過這樣的導入:東方巨龍在一線曙光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殘暴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無數英雄不屈不撓,英勇無畏,贏得了民族的獨立,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無視民眾的權利,企業把中國推入黑暗的深淵,熱愛團結、和平、獨立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學生聽完這段充滿勝利激情和愛國感情的開場白,個個群情激起,一種展現自我的發展意識躍然欲出,學生的學習情感被觸動了,下面的教學就能順利展開。
2、教室少一點窒息的氣氛,多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
課堂教學有一些嚴肅氣氛是必要的,但讓學生正襟危坐,教室里鴉雀無聲,又怎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呢?又怎能讓學生主動發展起來呢?其實像魏書生先生這樣的教育家,都十分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他善於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笑起來、動起來、說起來、心情好起來。所以我認為歷史課堂中教師要有幽默感,口頭語言,形狀語言要嚴密結合,結合教學內容用幽默的語氣來增強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討論合作式教學法」,引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強教學的民主氣氛。我在講《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中實踐角色轉換,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與學生平起平坐,學生沒有了師嚴的壓力,個性自然張揚,這樣在寬松的環境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發展。
3、教師少灌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歷史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得怎樣,教師要少講精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去主動學習。在上《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時,我採用點到為止的方法,多創設問題,留更多時間給學生思考,由學生自己去尋找有用的信息點,把說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歷史課教學中還應多採用「討論式教學法」,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智慧,討論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思想高度集中,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堂中,我常設分組討論比賽,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設問:「若你是三大戰役的指揮員,將怎樣做?看誰是最成功的指揮員。」學生各自針對問題、討論、總結、交流,有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較好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學習任務少獨斷專行,多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在歷史課堂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拓展了途徑,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個性,發展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新課程的要求。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如講「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習小組在本組代表的分工合作下,動手模擬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用細沙製作軍事沙盤拼圖來掌握識別地圖的能力,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
5、教學中少強調結論,多培養學生自評、自我反思的空間
中學歷史的課堂應注重開發學生發展的空間。
(1)、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充分保證和發展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是學生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我們平時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的興趣大增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就得到了培養。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創設了一個「少年軍官指揮培訓班」的平台空間,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三大戰役中的一名指揮員,有了這個平台,學生的自尊心得到開啟,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學習。
(2)、創設學生思維拓寬的空間。學生的學習不能拘泥於課本,不能搞簡單的就事論事。歷史課堂教學要不斷創設一些階梯式問題,以疑增趣,以疑促思。如講《蔣家王朝的覆滅》時,針對本課的重難點,我巧設了一連串的階梯式問題:1、假如你是三大戰役總指揮部的一名指揮員,你將先發動哪一場戰役?為什麼?2、你能根據課本地圖,模擬出一個戰前攻防沙盤軍事拼圖嗎?3、此三次戰役能夠取勝,你知道原因有哪些嗎?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
這樣,隨著問題由易到難的提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由淺入深,由認識知識點到運用知識點到情感價值觀培養,思維空間不斷得到拓展。
另外,還應拓寬歷史課堂教學渠道,使課內向課外延伸,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課堂。整合校本教材、鄉土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個民間傳說,一個歷史故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陶冶熱愛家鄉的愛國情操。我就利用家鄉的紅軍岩的烈士故事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共產黨員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鮮血的英勇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
新課改還在繼續著,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多讓學生一些主動空間,激勵他,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的學習走向成功。
④ 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鏈接: https://pan..com/s/1PHLUl1-vs9G-R2D03SZPtg
⑤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關系
一 初中歷史教學與社會責任感培養之間的關系
初中歷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建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並且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去努力地踐行社會責任感,將踐行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行動,而非是說說而已。
1.初中歷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立
初中歷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建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首先,初中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中國的歷史波瀾壯闊,風雲起伏,初中歷史對中國各時期的歷史都有一定的介紹,讓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相對准確的了解,使學生們產生歷史觀念,能夠正確地認識歷史。其次,對於初中歷史的學習能夠讓同學們明白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我們堅持的是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是非常偉大、不可低估的。讓學生們通過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能夠深刻地明白這一點,能夠促進學生們認識到自己在歷史發展中的責任,即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從而逐漸樹立起社會責任感。最後,認識中國古代史異彩紛呈,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苦難史,而抗日戰爭則是血淚史和奮斗史的交融。學生們在對初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各個時期歷史的對比學習,能夠樹立起統一的民族感情,從而在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以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能夠在國家和集體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而非是袖手旁觀。
2.初中歷史教學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由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到社會責任的踐行是需要一段時間和距離的,而由踐行到主動踐行就更需要一段時間了。學生通過初中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能夠讓學生們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目前,中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社會產生劇變,而人們的心理由於其自身的遲滯性,沒有能夠發生轉變,或者說沒有發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健康的轉變,產生了人們普遍社會責任感較弱,只顧自己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的現狀,給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制約。教師通過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增加社會責任感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意義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讓學生在主動踐行社會責任感中獲得社會需要的滿足,進而促使其不斷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整個社會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和踐行盡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 初中歷史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現狀
1.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將社會責任感培養充分融入歷史教學之中
初中歷史課程是培養初中生歷史責任感的良好陣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社會責任感,能夠促使學生們以歷史的視角為出發點主動建立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很多初中歷史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充分地認識到歷史知識與社會責任感培養之間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歷史時間點以及歷史事件之間的記憶之中,沒有充分地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作用。例如,在對中日甲午戰爭的一節講解過程中,很多初中教師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述了事情發生的概況,然後就讓學生們進行知識點歸納記憶,比如戰爭發生的時間、起因、後果等,卻沒有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充分地融入歷史教學之中,沒有讓學生們思考或感受如果自己處於鄧世昌當時的環境之中能否做出相應的決策?這種沒有將社會責任感充分融入歷史教學之中的做法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作用,使歷史教學沒有發揮出其相應的作用。
2.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相脫節,使學生們不能感受並且樹立社會責任感
認識歷史是為了以古為鏡,讓學生們從歷史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發現一定的規律,從而充分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促進自己不斷地按照規律的要求進行發展。所以,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不斷地將現實問題融入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真切地明白如果現實社會中發生相應的事情,自己應如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去應對。但很多初中歷史教師沒有將現實問題融入進歷史教學中的意識,出現了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相脫節的現象,使學生們沒有辦法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更不能具體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三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策略
1.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感知社會責任
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但是,很多教師認為歷史是死的,除了教師的教授,學生沒有辦法發揮主動性去認知歷史,所以,就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認為,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並且,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能夠收到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的良好效果的。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對歷史進行感受,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社會責任感承擔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例如,在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時,可以讓學生們說說如果自己是大禹會怎麼辦?自己是否認同大禹的做法?大禹選
⑥ 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
歷史教育者目前的教學工作總是提到要緊扣課程標准,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就無形中給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優勢,同時又能在以後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績呢?
1 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藉助於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有利於思想品德教育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是圍繞著教學中的知識重點、難點而精心准備的,問到了「點」上,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層次,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了發現的快樂。
2 培養良好習慣,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敢於思考和發言。如:由「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變成由「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不用老師講自己就獲得了成就,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這時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這些鼓勵與肯定,將成為一種動力,推動他們不斷努力,不斷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邁進。有了動力有了自信他們怎能不主動呢! 其次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進行精心縝密的准備,設計恰當的問題和制定合理的任務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問題,如果比較簡單,多數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能得到解決,那就沒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果是一個特別難的問題,討論很長時間也得不出結論,這樣的問題也沒有必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因此,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時要做到一是要解決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處於班內大多數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二是這個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討論的價值,需完成的任務單憑學生個人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是需要展開討論或協作完成的。否則,合作就是一種無效的勞動。
3 情境教學 引發興趣
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已的語言,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後即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了,而以教師為主體了: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鍾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總整體上感知全文。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教育者的最終目的——讓每一位學生思想健康,為國家的建設服務。選擇精題當堂訓練,以達到知識的鞏固。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於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彌補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也達到了以「情」致「動」的良好效果。情境教學的優勢: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也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
創設一種新穎、生動、開放的歷史「情境」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也為中學歷史教學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新路。當然,我們的「歷史情境教學法」許多方面尚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我們將繼續實踐創新!
⑦ 如何通過歷史教學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樹立學生
教學的「基本」的要素,大體有三:一是學生;二是教師;三是課程資源(或稱之為「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以前人們往往重視教師的講授,或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殊不知無論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最終的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
⑧ 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
有責任心是一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道德品質的體現之一,責任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需要我們長期去從具體實踐中獲得感悟,獲得自己對這種事物的認可,從而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培養責任心又有那些具體的方法和原則呢?
1/3
學會給予和分享。一個人如果不會給予,那麼他很有可能會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如果從小培養孩子,讓他願意把自己喜歡但是又不太需要的東西給別人,比如玩過的玩具等給其他小朋友。這是有責任心的第一步,要讓他明白,他這樣不僅使資源沒有浪費,而且還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
2/3
學會傾聽和換位思考。在人際關系處理中,我們有時候會以自己的立場去評價他人的做法、這樣評價的方法摻雜著自己的利益訴求,是有失偏頗的。學會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想法,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不狹隘,然後再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會更容易實現與對方的共贏。這樣的做法會讓自己變得有擔當。
3/3
學會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曾說過的。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不會將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強加給他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例如,有些人喜歡在酒桌上勸酒,對方擺手說自己酒量不行,這時喜歡喝酒的你不能把自己的喜好也強加到他人身上,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是更高層次的有責任心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