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有什麼區別呀
一、教育歷史性
它的概念是在不同的社會或者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比如說,在不同的社會,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在教育方面強調以討論授課為主,比較自由,但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一直延續著班級授課為主的模式。因此,不同社會階段,教育是不一樣的。又比如說,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的封建時期教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現在現代社會,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教育。隨著歷史發展,教育在各社會階段都不一樣,這都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
二、教育歷史繼承性
這個是屬於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第二個具體表現方面。教育歷史繼承性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的繼承和教育方法的繼承。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傳統。也就是說,我們教育下一代會保存和傳遞以往文化。比如我國中小學都會學習唐詩宋詞,這是從唐宋就流傳下來的。無論歷史怎麼發展,我們都會從中繼承相應的教育內容或者方法。這就體現了繼承性。
三、對比記憶
剛剛例子區分了兩者,簡單來說,教育歷史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不同;教育歷史繼承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相同。當我們拿到一個題的時候,如果教育性質、內容等與現在有變化的話,就可以選擇教育歷史性;如果是現在還在沿用的教育,就可以選擇教育繼承性。
B. 辛亥革命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這個歷史性的巨變主要指什麼
(1)據所學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統治.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2)據所學知,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據所學知,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民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即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故答案為:
(1)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或結束了封建帝制、君主專制統治等)
(2)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或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中國人民被奴役的命運等)
(3)改革(如回答改革開放也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C. 歷史的和歷史性這兩個詞的解釋
歷史性:感性的自然物沒有歷史性,是因為時間不屬於它的本質規定。時間對於自然物是自身獨立的。但人的本質屬性不是來自外部「命運」的賦形或去形,而必須自己形成自己的本質屬性。這種本質屬性的自我生成,使人的時間性即構成為人之存在的本質方式。人之作為人的生活,既是一種自我生成的命運。作為事物存在之外再得測量尺度的時間性,並不是該事物的歷史性。當且僅當事物本身作為命運生成之過程時,它的時間性才就是它的歷史性。
歷史,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五是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
D. 三個歷史性轉變是什麼
(一)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在經歷了十年的文革浩劫和「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影響,經濟社會長期停滯的背景下,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這次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大會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開始實現黨在思想、政治、組織路線以及重大歷史是非問題上的撥亂反正,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 開始了我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轉變。
在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一歷史轉變的指引下,我國設立了經濟特區,為國內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吸取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實行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明確提出了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啟動了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開始了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探索等,改革開放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標志著我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歷史轉變的最終成熟。黨的基本路線以法律的形式將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寫進了黨的章程及國家憲法,最終實現了這一歷史轉變的法律化、制度化和權威性。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一歷史轉變的根本意義就在於它是重新啟動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和基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實現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一歷史性轉變,就談不上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就不會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局面。
(二)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建國後的建設實踐證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已經與當時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和需要不相適應,嚴重阻礙了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明確了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後,我們黨面臨的新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和模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在此問題上,我們黨經過長期艱辛的探索和實踐,在廣泛吸取國內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實現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又一次重大歷史轉變。市場經濟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一種經濟運行模式,它能更好地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並能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我們黨進行理論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史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成功實現,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模式的基本形成。如果我們不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改變傳統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很好地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就難有出路。因為經濟是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搞不好,社會主義的大廈就不會穩固。因此「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這是我國整個改革開放事業進程中的重中之重。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成功確立之後,其它一系列的相關的改革問題,如政治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稅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醫療和住房的改革乃至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等等也就有了相應的依據可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國民經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正如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實踐表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我國經濟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加快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繼續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後來的經濟改革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三)從傳統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的轉變
我國在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由於受具體的歷史和實踐條件的制約,尤其是傳統發展觀念本身的局限性,我國國內的改革和發展主要是促進了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張,而在經濟整體素質和質量的提升以及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方面並沒有實現明顯改善,我國在取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的同時,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巨大、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等等。盡管早在1981年我們黨就提出了要探索經濟建設新路子的任務,並於1995年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但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問題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是越來越嚴重,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和障礙。
在新的歷史挑戰面前,中國面臨著必須轉變傳統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的歷史新課題。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新特點和新要求,結合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和發展趨勢,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這個重大問題,成為新時期指導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基本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實現從傳統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的轉變是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的歷史轉變。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上述三大轉變,是歷史的、系統的、發展的,是我國社會發展主線上的關鍵點,支撐著我國社會發展實現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性蛻變,即從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轉向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巨變。
E. 考研政治課上老師經常提到「歷史、歷史性」這兩個詞語,有誰知道這兩個具體指的是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
歷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是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歷史性是人類社會發展在時間上所呈現的時代性特徵。在歷史進程中,每一個事物(大到一個社會,小至...這種歷史性,有時表現在某一歷史事件上,有時則貫穿於一個歷史階段中。
F. 請用幾個關鍵詞概括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穩重成熟,勝利,就是這個歷史性變革。
G. 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為什麼說這是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H. 十八大報告把什麼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實現了黨的
十八大報告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親,請採納。謝謝!
I.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的區別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的區別
一、教育歷史性
它的概念是在不同的社會或者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比如說,在不同的社會,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方面強調以討論授課為主,比較自由,但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延續著班級授課為主的模式。因此,不同社會階段,教育是不一樣的。又比如說,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的封建時期教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現在現代社會,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教育。隨著歷史發展,教育在各社會階段都不一樣,這都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
二、教育歷史繼承性
這個是屬於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第二個具體表現方面。教育歷史繼承性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的繼承和教育方法的繼承。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傳統。也就是說,我們教育下一代會保存和傳遞以往經典文化。比如我國中小學都會學習唐詩宋詞,這是從唐宋就流傳下來的。無論歷史怎麼發展,我們都會從中繼承相應的教育內容或者方法。這就體現了繼承性。
三、對比記憶
剛剛通過例子區分了兩者,簡單來說,教育歷史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不同;教育歷史繼承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相同。當我們拿到一個題的時候,如果教育性質、內容等與現在有變化的話,就可以選擇教育歷史性;如果是現在還在沿用的教育,就可以選擇教育繼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