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荊州有多少年歷史
歷史文化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鍾,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著名文學家「三袁」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台。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里的荊州古城牆,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7萬,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5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萬。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
㈡ 荊州古城有多長歷史
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經過歷史上各朝代更替的戰火、時間風霜的磨礪,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金存留下來的荊州古城,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築,還可以看出當時城防建設和城防戰的影子。
㈢ 元朝荊州歷史
「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都和荊州有關。
不過真要弄清楚「荊州」所指的意思,並不容易。
一般都說東漢荊州有七郡,漢末分出兩郡,成為所謂「荊襄九郡」。
問題在於,什麼時候變成八郡或九郡?
大部分的三國論述,提到劉表管轄的荊州,乃至赤壁戰後劉備、孫權、曹操三分之下的荊州,都是以七個郡計算。
西漢和東漢的荊州領有七郡,這點沒錯。包括長江之北的南郡、江夏郡、南陽郡,以及長江之南的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都這么記載。但到了東漢末年、至遲在劉表擔任荊州刺史時,荊州就已經變成八郡了。多出來的是從南陽郡分出來的章陵郡。
劉表受詔出任荊州刺史,是在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但他就任時受阻於袁術和地方民亂,有個名叫蒯越的人勸他樹威立德,如此「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後漢書.劉表傳》)
這里所指的「荊州八郡」,唐朝太子李賢注引《漢官儀》說:「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有郡就有太守。劉表據荊州時,前面提到的蒯越,以及黃射(江夏太守黃祖的長子)就擔任過章陵太守。(《三國志.劉表傳》引注《傅子》、《後漢書.禰衡傳》)
由以上可知,劉表據領荊州時已有八郡。正因如此,所以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表彰曹操的功績時,說他南征,荊州「百城八郡」歸降(《三國志.武帝紀》)。這里說八郡,而不說七郡,當時荊州八郡的事實已經很明顯了。
曹操得到荊州後,又從南郡分出一部分,成立襄陽郡,連同八郡,共九郡,荊襄九郡之說由此而來。
㈣ 荊州的歷史
荊州為古九州之一,在班固漢書地理志對荊州的歷史作了簡要描述;首先是禹貢一書出現荊州一詞,到了周朝有專門掌管天下之地職方氏,裡面有:「正南曰荊州,其境內山衡山,湖泊有雲夢澤,河流有長江和漢水,出產礦物有丹砂,銀,物產有齒和革...」,戰國是大致范圍為楚地,西漢興起,置荊州,包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
㈤ 荊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
荊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里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
㈥ 荊州歷史古城的來歷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里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荊州作為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
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荊州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㈦ 荊州古城牆有多久歷史
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 荊州城現存磚砌城牆為明末清初建築。
㈧ 湖北荊州的歷史
從三國開始。
㈨ 你知道湖北的荊州城有多少的歷史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全國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為十三個州刺史部,其中荊州的轄域相當廣,大體來說以北為現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往南延伸至兩湖(湖北、湖南)全境內。但此時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並無治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後期,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依據後漢書記載,荊州轄有南陽(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湖北東部)、長沙(湖南東北)、桂陽(湖南東南)、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東漢末年劉表領荊州牧以前都在漢壽縣(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漢壽縣),後因荊南地區黃巾賊餘孽尚未退去才將治所移到當時已經有相當繁榮的南郡襄陽城(今襄樊市)。 208年赤壁之戰後,原先短暫領有荊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荊州北部南陽郡與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曹操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出襄陽郡、南鄉郡,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面: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1]。一般認為這階段三家各佔三郡的局面是「荊襄九郡」一詞的來源。 但到了219年,荊州牧劉備的守將關羽被東吳、曹魏聯軍擊敗,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又敗於孫權勢力後,蜀漢再無力奪回原有荊州轄權,荊州成為由曹魏與孫吳兩家分領的局面。 三國的曹魏荊州,荊州的治所在南陽郡新野,下轄南陽郡、江夏郡(長江以北)、襄陽郡、南鄉郡、新城郡、上庸郡、魏興郡等共七郡。三國的孫吳荊州,荊州的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轄南郡、江夏郡(長江以南)、長沙郡、湘東郡、桂陽郡、臨賀郡、零陵郡、衡陽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西晉時期,荊州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下轄二十三個郡國。 南北朝時期,州的數量增多,地域縮小,南朝宋設有荊州,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齊改治所為南郡,另設雍州,治所在襄陽<寧蠻府>(湖北襄樊)。而北朝的北魏設荊州和東荊州,治所分別在山北(河南魯山)和泚陽<東陵鎮>(河南泚陽)。 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廢除郡一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體制,而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恢復秦朝的郡縣兩級體制,荊州的名稱只存在地域為現今荊州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