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形容潮州歷史

如何形容潮州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23 06:14:06

1. 潮汕的歷史

潮汕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發展:
潮州話源自閩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福建莆田話屬於閩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福州話影響而與閩南語有部分不同。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電白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珍貴的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從福建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餘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於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為莆陽蔡,李氏多為隴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歷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古代莆田合計2400多人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雲:「地不大於曹滕,俗已幾於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軍隊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莆田兩度被誅城。 比如:莆田人陳文龍家族全家為保衛莆田全家殉城,滿門忠烈,他叔叔陳瓚和族人等保衛莆田。很多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蒙古軍隊的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遷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從莆田遷入潮汕的洪氏,據潮汕《洪氏族譜》載,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孫,洪禹居於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區。 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適,適生子圭(洪圭),字大丁,於唐寶歷二年(826)中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而居,成為洪氏入潮之始祖,從莆入潮一千年,後裔遍潮州。黃仁勇,字智齋,潮州戶籍,清代武狀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清代嘉慶元年,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閩語莆田話,和漳州話有輕微區別,莆田話和漳泉話有共同點,因此潮州話又與漳州話很相似。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受福州話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長期遠離祖籍地閩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由於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程度大於泉州 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而且莆田距離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莆田是閩 南中最早最長時間出現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為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從語言的存古現象來看,潮州話應為古興 化(今莆田)地區的語言,這和如今的莆田話是一樣的,莆田話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大部分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來歷,故潮州話又被認為可能是最古老的閩南話。
潮汕地區先民的主體,大部分是為逃避戰亂而陸續南遷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遷徙規模比較大的,出現 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 華」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後又有唐末動盪、「宋室南遷」
潮汕先民遷徙的形式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為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至今粵東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標明「陳氏宗祠」、「 謝氏宗祠」、「潁川世家」、「太原舊居」等,以及眾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州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潮州先民舉室南遷,遷徙的主要路線,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莆田一帶,後下粵東。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較早設立的縣份,史稱「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後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話)與府城(潮州話)不能通。我們知道晉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門閥政治,家族觀念在當時很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晉代王姓、謝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舉室南遷」的中原仕族。
「舉室南遷」對於潮汕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帶來的是相對於本地土著更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影響力,使新移民到達新居住地之後具有一定的強勢,這就可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按照原來的生活習俗生活,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基本特徵,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俗。
18至20世紀期間,潮汕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 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說潮州話。
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盡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本土人。

2. 潮汕歷史概況(求詳細)

潮汕地處閩粵陸海交界,其扼台灣海峽和南海水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潮汕」一詞曾作為行政區名稱出現在廣東行政區劃版圖上(1949年——1952年),現更多的是一地域文化概念,具體指廣東潮汕文化(嶺南三大文化板塊之一)影響區域。先秦時期,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為甌越和閩越,並將潮汕劃入南越,北宋地理全書《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歷史上該地區隨著行政區劃的更迭曾出現先後義安、潮州府、潮州三陽、潮州九邑、潮州八邑、汕頭地區、潮汕三市、四市等稱謂。
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著個響亮的名字——潮汕人(也作潮州人),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分布於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為廣泛且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
近年來,廣東省開始逐步落實潮汕三市的汕潮揭同城化,並討論構思規劃三市城際軌道[1] 。2013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陳經緯提案「關於合並潮汕三市並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2-4]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出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5-8] 。
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准成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9] ,潮汕地區有了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連接處,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稱之為「省尾國角」。潮汕地區東鄰漳州,西接惠州,南瀕南海,北界梅州、龍岩。

潮汕民居(81張)

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北回歸線貫穿而過,氣候宜人,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而且地少人多,總面積10918.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近1500萬,人均耕地不到3分田,有「耕田如綉花」之美譽。而這種細致嚴謹的做事風格亦催生了令人艷羨的「潮汕三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潮汕姑娘(當地人稱「姿娘」)、「雅緻細膩、精美絕倫」的潮汕工藝品以及被譽為「中國最高端菜系」的潮州菜「等。
潮汕地處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東西地跨蓮花山脈東麓至

潮汕的海(71張)
粵閩邊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低平、土壤肥沃、農產豐富。地貌以平原為主,山地、台地、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平原區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其中龍江平原與其他幾片平原空間上不相連接、此外還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韓江中游的歸湖盆地、榕江上遊河婆盆地、黃岡河上游的三饒—茂芝盆地;濠江兩岸、惠來獅石湖、南澳後宅等海積平原。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粵北的梅州市為鄰,東南瀕臨南海,與台灣遙海對望。

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其東起饒平縣大埕灣,西止梅州縣哥嘴,全長500多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169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海湖3個。最大海島為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

古跡 民俗(81張)
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9公里。

3. 潮州的歷史

潮州北靠梅州,南瀕南海,東鄰漳州,西接揭陽,總面積高達3146平方千米,如今已是廣東省東部門戶城市。潮州最早開始發展是在隋朝的時候,當時作為經略台灣的始發地並沒有太大的名氣,直到唐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潮州作為當時海邊重要門戶和對台的通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大的貨物中轉站點,很多人開始生活在這里。

韓愈就不一樣,他無論到哪裡都要想方設法為老百姓干一些大事,在潮州只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到嶺南,除此之外還驅趕鱷魚、解放奴婢、興修水利、興學育才,為當地人辦了不少有利於發展的事情。之後被潮人奉為神,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

4. 潮洲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平原北部,東鄰福建,南接汕頭,西連揭陽,北通梅州,瀕臨南海。

潮州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66年。1991年12月潮州升格為地級市並擴大區域,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全市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8.6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10萬人。

潮州升格擴大區域以來,市委、市政府從潮州的實際出發,確立了符合潮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提出了「穩中求進,借力發展,扶持重點,重在效益」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以及「自信自強,坦誠務實,團結拼搏,敢為人先」的潮州時代精神。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建設進入歷史以來最快發展時期,1996年實現主要經濟指標升格擴大區域五年翻兩番。1998年經濟穩健發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70.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0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96億元,加上上繳中央財政返回共約11億元,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6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425元。

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工業生產快速發展。形成了以食品、陶瓷、服裝、電子為主體的四大工業支柱,涌現了一批上規模、高效益的「龍頭」企業。金曼、三環、名瑞等企業的產值(營業額)、效益進入全國、全省同行業先進行列。組建了金曼、三環等8家股份制企業,其中金曼、金馬兩家企業已成為上市公司。199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65.5億元。

農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糧食連年喜獲豐收,1996年起連續三年實現「噸糧市」目標。1998年農村總產值36.01億元, 鄉鎮企業營業收入323.5億元。其中鳳凰單叢茶、嶺頭白葉茶和鐵鋪白葉茶多次在全國名茶評比中奪魁,烤鰻出口量連年居世界同行業首位。在1997年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共有11個產品被認定為名牌產品。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全市共有進出口經營權60多家,1998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3.5億美元;至1997年底,興辦「三資」企業1065家,合同利用外資13.71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先後投入60多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經國務院批準的獨立對外開放一類口岸----潮州港,距香港192海里,距台灣高雄186海里, 現已開通至上海、廣州、香港、韓國的集裝箱貨運航線,現在加緊建設5000噸級多用途貨運碼頭,將繼續興建萬噸級深水碼頭。市區距汕頭機場30多公里。境內國道、省道、地方公路縱橫交錯,公路通邊里程近2000公里,全市有31個鎮已通二級公路,不斷拓寬3條出口道路, 新建港口大道全線貫通;今年底動工拓寬潮汕公路,將改建成寬40米的汽車專用一級公路;安揭線也將動工改建。廣梅汕鐵路在潮州境內建設3個站場,已開通了客貨運。供電系統與省聯網,電力供應充裕。全市實現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8.3萬門, 電話普及率達14.1%。全面完成自來水廠的擴建和配套,日供水量達20萬噸。城市規劃區已從原來62平方公里擴至1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潮州作為中等城市的構架已基本形成。

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現有名勝景點700多處,其中,我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湘子橋)和宋代許駙馬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古剎開元寺、韓文公祠、葫蘆山摩崖石刻、筆架山宋窯遺址等11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加緊配套建設潮州美人城以及鳳凰山農業旅遊區等一批項目的建設,使潮州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

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市擁有科研開發機構多個,各類專業協會29個,專業技術人員3.5萬人, 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項。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市」、「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市」,中小學環保教育被聯全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500佳」之一。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各類中專7所。市廣播電視中心已建成投用。

當前,全市人民正緊緊抓住黨的十五大召開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加快潮州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把我市各項工作推向新階段而努力奮斗。

歷史沿革及發展 潮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秦漢時期這里稱南海郡揭陽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置海陽縣,縣城就在現在的潮州市。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隋開皇十年全國廢郡設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此後,這里一直是歷代州、路、府以至民國的專署一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 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3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 解放後行政體制多變。 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 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 同年11月根據省府518號文件撤銷潮州市並入潮安縣。 1979年恢復市建制。1983年撤銷縣並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市。1991年12月經國務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湘橋春漲

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甘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5. 潮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歷史了

6. 潮州的歷史沿革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屬閩族和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 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州劃給南越,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郡,地域分別屬閩中郡、南海郡,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然而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有些波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
唐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天的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見潮汕莆田淵源和相關文章。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1576年,始置南澳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合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設立嘉應州,嘉應州治所駐程鄉縣。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共八個,分別為: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史稱「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內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標准。
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縣區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中法天津條約》增開瓊州(今海南)、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今南京)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今天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概念區分 中國1949年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今天廣東省的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豐順縣。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
狹義上的潮州的概念既為如今的潮州市。
今天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管轄潮安區、饒平縣、湘橋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
當代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話」、「潮州工夫茶」等,都不冠以「潮汕」二字。且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
關於潮州的概念有兩個,一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二是現有行政區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民系的潮州指歷史上的潮州府所屬各縣,即為大家所認同的「潮汕民系。

7. 潮州的過去是怎麼樣的

潮州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人版圖。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冠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

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潮州這個名稱雖然基本固定下來了,但是歷史上關於潮州的稱謂,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和平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

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長汀,另一個源頭,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汕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發生了丁未黃岡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職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把這片地域稱為「潮汕」的說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後來,汕頭市逐漸成長為粵東的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這樣一來,人們對於潮汕平原、潮汕人之類的說法也就習以為常了。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潮州,包括現在潮州、汕頭、揭陽。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

8. 誰能寫一份關於潮州的解說詞800字左右

參考一下,你看行不行。
在中國的南方,廣東省的最東端,有一座美麗的城市——潮州。
潮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從公元331年東晉王朝開始,潮州歷經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朝代更迭,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東首邑」的美譽。
廣東省第二大河流韓江穿境而過;轄區內120多公里的閩粵省界,還有136公里的海岸線,構成了潮州作為廣東「東大門」的地緣格局。
潮州是「潮文化」的發祥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色經濟、文化產品、資源優勢逐步個性化、品牌化——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著名僑鄉;中國瓷都;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國家重點工藝美術城市一個個區域品牌,成為潮州最具特色的名片。成為潮州活力和魅力的突出表現。
潮州,中國的瓷都。
潮州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陶器生產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形成規模,產品遠銷海外。
今天的潮州是全國最具活力和發展最快的陶瓷產區之一,陶瓷產量、品種、規模、檔次、出口量都名列全國前茅,是全國最大的工藝瓷、日用瓷的生產、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衛生潔具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電子陶瓷生產基地。工藝瓷、日用瓷、衛生潔具、電子陶瓷門類齊全;仿古瓷、聖誕瓷、環保瓷、骨質瓷等風格獨特,質量上乘,產品暢銷世界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潮州,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
傳統的潮州刺綉、抽紗工藝以細致精巧而著稱,如今潮州人將潮綉、抽紗與釘珠融入時尚,婚紗、晚禮服產品進入美國、歐洲、亞洲、南美洲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名牌產品殿堂,在歐美國家高檔的社交場合,處處可見產自中國潮州的婚紗晚禮服。
潮州的婚紗、晚禮服無論其產量、品牌、設計、加工、時尚等方面,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明顯的產業優勢,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婚紗、晚禮服生產集聚地和出口基地。
今天的潮州,內源型經濟與外源型經濟互動發展,開放型經濟特點明顯。五萬多家民營企業成為潮州經濟的主力軍,僑資僑力、外資外力為潮州新一輪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陶瓷,服裝,食品,電子,五金,包裝印刷,塑料以及新興的IT產業成為潮州現代化工業體系中的支柱產業。
潮州的農業素有"綉花式農業"之稱,全國第一個雙季水稻千斤縣,就出現在潮州的潮安縣。目前,已形成了糧食、水果、茶葉、水產、畜牧、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涌現出鳳凰茶單叢茶、嶺頭單叢茶、潮州柑、金石花卉等一批名優特產品,面積1250畝的網箱養殖基地,被譽為「海上牧場」。
歷史為潮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風情獨特的南國故郡、人文鼎盛的「海濱鄒魯」、文物眾多的「嶺海名邦」、古遺址、古牌坊、古府第、古井、古民居、摩崖石刻、革命遺址等不勝枚舉。當你遊走在古城潮州,你會覺得走進了「中原古典文化櫥窗」。
潮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支脈。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菜、潮綉以及金漆木雕、石雕等不但地域特色明顯,而且影響海內外。大吳泥塑、庵埠燈謎、意溪大鑼鼓、金石木偶、黃岡布馬舞等民間藝術興盛。自古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說法。
今日的潮州,交通便利,通信發達,環境優美,設施配套,服務優質,文明法治,是旅遊者的樂園,投資者的福地。
新世紀新階段,潮州將認真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強特色經濟,整合文化資源,發揮僑鄉優勢,優化發展環境,拓寬發展空間,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活力潮州,文化潮州,生態潮州,法治潮州,使潮州這個廣東的「東大門」成為展示特色經濟的窗口,展示文化底蘊的窗口,展示旅遊魅力的窗口,展示全面發展的窗口。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聲」,作為著名僑鄉,潮州因僑而興,也將因僑而充滿活力和富有魅力,「海內潮州」奮發有為,「海外潮州」赤子情深,合力建設新潮州,共創輝煌盛中華。

9. 潮州的地方史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
隋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狹義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於現在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10.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10)如何形容潮州歷史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形容潮州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