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四大懸空寺
第一當屬 山西恆山的懸空寺了。名副其實的懸空寺。
其他的,還有河北蒼岩山懸空寺、青海西寧懸空寺、浙江建德大慈岩懸空寺等
⑵ 中國三大懸空寺廟是那幾個
中國五大懸空寺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它集美學、力學、宗教內涵於一身,是人文景觀之匯粹,更被譽為世界一絕。
其中;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山西廣靈縣懸空寺、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懸空寺、河北井陘縣蒼岩山福慶寺等五大懸空寺較為著名。
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
山西恆山懸空寺,在渾源縣城南6公里處,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自古以來,此處地型勝似龍門、雄比劍割的絕塞天險,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北的交通的要道,懸空寺建在半山峭壁間,好似古剎在雲中懸掛著。自古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
據《恆山志》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太和十五年(西元491年),至今有1500多年歷史。懸空寺原名」玄空寺」,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樓閣而得名。
前人以:「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 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來概括介紹懸空寺。
始建初期,位於最高的三教殿,距地面有90米高,因歷年來河床淤積,現今,僅剩下58米高,在北嶽懸崖峭壁上,自南而北,背西向東,建在面寬僅20米、進深不足10米,如此極限的空間內。整個寺院建築,全在陡峭斷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順山崖凹進的地勢,比肩築殿。
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按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因崖鑿窟暗托,為實質受力的「暗柱」,那些懸掛的」明柱」,看似支柱,實為假像。而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鬼斧神工,堪稱一絕。
寺內鑿崖為基,築起兩座三層檐歇山頂殿閣,其上又築兩層重檐樓閣,院內南北危樓高下對峙,中隔斷崖,有飛架棧道相通,巧奪天工。
在僅152.5平米的面積中,建有殿宇樓閣達40間,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迂迴曲折。殿樓分散中有聯絡,分布對稱中有變化,曲折迂迴,虛實相生。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參差有致,均順崖壁凹凸之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充分達到了藝術效果。
懸空寺不僅外貌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具特色,其屋檐形式豐富多彩,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等三種型式。結桅結構有斗拱結構、抬梁結構、平頂結構等。而屋頂有戧脊、貧脊、正脊、垂脊四種類型。
總體外觀,層疊錯落,變化微妙,形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傳統建築的風格。
寺內現存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菩薩像有八十餘種,是具有高藝術價值的珍品。古人題鐫刻於崖壁間,詩興雅意,盡在其中。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西元735年,詩仙李白出遊後,在崖壁上寫下「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贊之為「天下巨觀」。更在游記中寫下:「伊闕雙峙,五夷九曲不及比擬也」形容懸空寺的險峻。
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公輸就是魯班,春秋戰國時代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來贊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遠望懸空寺,像一幅鑲嵌在萬仞峭壁間,玲瓏剔透的浮雕,集險、奇、巧、驚、於一體,獨特風格。
為中國最為著名的一座崖屋建築群。也是懸空寺之最。
山西廣靈縣懸空寺
山西廣靈縣城南有座壺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廟的合稱「小懸空寺」。寺廟建於山巔。創建於北魏時期,現存為明代時期遺物。
小懸空寺為平面八角形的建築,有山門、正殿、東西殿、鍾樓等。殿堂的雕刻手法細膩,鍾樓結構玲瓏,前有掖門穿過,周圍設有迴廊圍護。
寺內東南隅,矗立一座高約二十米,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上雕有斗拱、門窗、塔剎、脊飾,結構規整,形體秀麗,比例優美適度。
寺內一口古井,直通山下泉源。豐水源泉環山湧出,壺河水至此與豐水匯合,形成廣百餘畝的巨潭,夏秋之際碧光瀲艷,當月色絞潔明亮照映泉源中時,與殿堂樓閣交相輝映,頗有江南水鄉風光姿色。
雲南昆明西山的懸空寺
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又名三清閣,位於昆明西南郊西山羅漢岩上。此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形成目前的規模。是為一組九層、十二殿、一石坊的建築群。原為梁王避暑夏宮。後改為「凌虛閣」、「玉皇閣」,明代改為「海崖寺」,又稱「羅漢寺」,後又改今稱。
有辟一公路直達三清閣下,沿石級而上,殿閣中為儒釋道混合的塑像。在險峻的峭壁上,有雲華洞、孝牛泉、石室等勝景,有空中樓閣之感。俯視腳下滇池煙波,氣勢極其壯觀。
從三清閣穿過刻有「別有洞天」四字的狹窄石道,沿石級而上,可到石林、雲海、等石室平台,眼界豁然開闊。繼續南行,在危崖壁立的岩間,開辟一條傍山開窗隧道,可抵慈雲洞。洞內雕刻觀音菩薩坐像,石洞中在原始岩石上雕刻而成其門楹、香爐、藻井及各種裝飾等。
再沿隧道登石階而上,刻有「龍門」二字的石坊。入內為「達天閣」石室。整段石室岩洞工程,開鑿於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直至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完成。
百丈的懸崖峭壁上,有岩石壁聯寫道:「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登高身臨其境,海天一色,氣象萬千,可稱「滇中第一勝境」。
浙江建德懸空寺
浙江建德大慈岩,座落於浙江建德縣城27公里處,瀕臨千島湖,山形詭怪富有奇趣。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主體建築為地藏王菩薩殿,建築於垂直二百米高的絕崖石壁上,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架懸崖,之間有長廊相接,石欄連續,因地勢架構布局,與山峰合為一體。人工建築與自然景緻相映成趣。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
整個建築群,地藏王大殿、清音閣、天香懸廊、天棧雲渡、等建築,均以「懸空」取勝,或凌空構架於懸崖峭壁之上,或依山崖地勢而築,憑欄俯視,長達880米的長谷溪流,蜿蜒曲折,蔚為壯觀。有「足下懸崖恐欲崩」之感,果真「懸空」之極。
大慈岩以「天然立佛」聞名於世。大佛屬於山岩自然造型,總高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巨大的形象非常逼真,是此別具一格,稱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巍峨宏偉。是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贊譽為「中華一絕」。
整個建德大慈岩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以及全國第一天然立佛」三個勝景而名聞遐邇。
河北井陘縣蒼岩山福慶寺
福慶寺,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岩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另一說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可以推定,此寺建於隋朝。
福慶寺,門懸有「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的金字對聯,來描寫寺懸空的實景。門前山上尚有十六個景點,景色優美,步步引人入勝。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惟蒼岩」的盛名。
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之一的「橋樓殿」,坐落在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孤券形石橋上,石橋飛跨對峙在兩崖之間,氣勢一如長虹,有凌空欲飛之勢,此型建築故歸屬懸空寺類。
兩山崖峭壁對峙,南北飛架一座三孔石橋,依勢而建築橋樓殿。有石道蜿蜒前行,拾磴道三百六十餘級而上,可達橋樓殿。橋樓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是一座九脊重檐樓閣式建築。
兩峭壁間仰望青天,隙僅一線,嘆為觀止。古人有詩雲:「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來行形容此一奇景。
琉璃瓦頂黃綠相間、金碧輝煌。殿頂平緩,翼角高翹弧線柔和優美,具清代早期建築特點。正脊兩吻間有仙人騎龍、獅子馱塔、飛馬、等等飾件。並以蘇式彩畫裝飾,上檐及下檐的椽、標、枋。整體橋樓殿造形莊重而肅穆。
⑶ 古建築「瑰寶」——懸空寺簡介
山西恆山懸空寺簡介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整座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共有店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迂迴,虛實相生。古人雲:「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唐代詩仙李白醉書「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嘆其為「天下居觀」。中國有六座懸空寺,北方有四座,南方有兩座。 北方的四座分別是山西恆山懸空寺、河北蒼岩山懸空寺、河南淇縣朝陽懸空寺、青海西寧懸空寺;南方的兩座分別是 、雲南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大慈岩懸空寺。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1)山西恆山懸空寺:渾源縣城5公里處,建於北魏晚期。 (2)河北蒼岩山懸空寺:位於井徑縣蒼岩山下,又名橋樓殿。 (3)雲南西山懸空寺:位於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處西山羅漢崖上, 建於元代。 (4) 青海西寧懸空寺:位於西寧市北邊的北山之間,始建立於北魏 (5)河南淇縣朝陽懸空寺:位於淇縣城西5公里朝陽山半山腰處 (6)浙江建德大慈岩懸空寺:位於建德市南面24公里處 河北蒼岩山懸空寺
蒼岩山橋樓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築,略早於趙州安濟橋。橋上的樓殿為唐代建築。它坐西向東,長15米,寬8米。從力學角度看,此殿重量及遊客滿載時,總重量約在35噸左右,按此推算,橋的拱記應在3.5到4米之間,而該橋卻拱高2.8米。其橫跨在兩山峭壁之間,為敞肩拱式,翼角高翹,流蘇彩繪,高架於雲天霧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騰空欲飛之勢。建於橋上的橋樓殿內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琉璃光王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麵塑觀音像,殿內兩側十八羅漢像。 巍峨獨特的橋樓殿堂,於重山疊翠、峽谷一線處,形成「橋殿飛虹」的天下奇觀,為蒼岩山「三絕」之一。最令人驚異莫名的是,在橋樓殿上方100米的彎路上,過往行人皮膚有變黃變綠的現象,光學專家、氣功大師、佛教人士說法不一,此為蒼岩山「一奇」。 相傳蒼岩山是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出家修行的地方,山上建有公主真容堂,俗稱公主廟。 蒼岩山是電影《卧虎藏龍》及《木乃伊3》的外景拍攝地。雲南西山懸空寺
三清閣,位於太華山南面的羅漢山。由北向南眺望,山形外廓酷似大肚彌勒,故名羅漢山。羅漢山懸崖峭壁,與南面掛榜山千仞削壁相連,山麓下即浩渺滇池。三清閣九層雲南西山懸空寺十一閣道觀建築群,層疊嵌綴於懸崖絕壁之上,成「懸空寺」險境。 元代,統治雲南的梁王由羅漢山麓築「千步崖」石磴上山,開辟羅漢山南崖之避暑宮。過去一度認為今之三清閣即元梁王避暑宮,實際梁王避暑宮在三清閣、龍門下層更南,臨掛榜山邊緣。1999年9月,我根據徐霞客《游太華山記》等歷史資料記載,在西山辦公室的協助下,撥開齊人深的雜草,尋找到羅漢山南庵諸殿及梁王避暑宮遺址。 胡本《南詔野史》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梁王貼木兒不花生日,群臣稱賀,宴於昆明池上樑王避暑宮。有《梁王生辰宴昆明池上獻詩》: 賢君添算宴嘉賓,幄殿先施巨海濱。 萬里晴天開錦綉,一川芳草踏麒麟。 笙歌暖送金杯酒,鎧仗寬圍玉佩人。 醉飽百官咸稽首,願王高壽過千春。 梁王貼木兒至正二十七年生辰宴時,避暑宮即已「幄殿先施巨海濱」,由此可見,梁王避暑宮興建的年代,不晚於貼木兒不花為梁王時期。就在慶生辰宴這年,貼木兒不花薨,宗室把匝剌瓦爾密繼為梁王,改元「宣光」,稱制,封拜官屬,恢復科舉。巴匝剌瓦爾密系雲南末代梁王。明洪武年間,日本謫滇詩僧機先有《梁王閣》詩: 碧雞飛去已千秋,聞說梁王昔此游。 洞口桃花迎鳳輦,崖前官柳系龍舟。 青山有恨人何在,白日無情水自流。 豈識當時歌舞地,寒煙漠漠鎖荒邱。 明嘉靖年間,楊慎之《滇海曲》亦描繪梁王閣: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鴉雙星帶五潢。 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明、清時期,史志、游記、詩詞均有關於梁王避暑宮的記載。明末徐霞客《游太華山記》考察記錄較為詳盡: 「返下朝天橋,謁羅漢正殿,殿後崖高百仞。崖南轉折間,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橋迸縫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東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瀠坪一縷若腰帶,下悉僓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間梵宇仙宮,雷神廟、三佛殿、壽福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次第連綴。真武宮之上,崖愈傑竦,昔梁王避暑於此,又名避暑台,為南庵盡處,上即穴石小樓也。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 羅漢寺遺址,在今三清閣門前懸崖之下。明·施昱《重修羅漢山妙定寺碑記》記載,羅漢寺原名「妙定寺」。又稱「海涯寺」,建成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峭壁半空懸石如羅漢狀,是以滇人名曰羅漢寺。」至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年~1566年),形成三清閣南北庵建築群。 明嘉靖年間,羅漢寺南庵崖壁,「刻漢王子淵(王褒)移金馬碧雞文,隸法雅有漢體,蓋楊太史(楊慎)移鐫者。」 至楊慎刻王褒《移金馬碧雞頌》之時,已形成三清閣南北庵佛道勝境。 三清閣南庵諸勝,清道光年間戴絅孫《昆明縣志》尚有記載。至民國年間袁嘉穀撰《游西山記》時,皆已傾圮:「品茗三清閣,閣,山之名勝也。吳梅村詩『碧雞台榭亂雲中,舊是梁王避暑宮』,宮即閣也。明時為北庵諸跡之一。北庵對南庵而言,南庵今悉圮。」 三清閣有一副佚名寫景之名聯: 半壁起危樓,嶺如屏,海如鏡,舟如葉,城郭村落如畫,況四時風月,朝暮晴陰,試問古今遊人,誰領略萬千氣象; 九秋臨絕頂,洞有雲,崖有泉,松有濤,花鳥林壑有情,憶八載星霜,關河奔走,難得棲遲故里,來嘯傲金碧湖山。 西山開發歷史遺跡,應該恢復梁王避暑宮諸勝跡,形成羅漢山南北庵上下兩層壁危樓建築群聖境。青海西寧懸空寺
始建於北魏,現在已經是我國第二大懸空寺,也叫土樓觀,這里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之路,所以在這里流下了許多有名和尚的腳印,幾千年的風雨將這的巨大佛像洗刷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史稱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山,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跡。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游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 。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里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岩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後,後涼呂光占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聖聰、聖明。葬於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叫「和尚墳」。 「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餘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地群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後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雲,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於雲霧中,忽隱忽現,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遊勝[編輯本段]河南淇縣朝陽懸空寺
位於淇縣城西5公里朝陽山半山腰處,寺依山建造,絕壁而生,飛檐凌空,遙望如空中樓閣,故名懸空寺。該寺北靠朝陽山,青松翠柏及奇花異草在太陽光照射下,如彩鳳當陽,翠盤捧日,故稱朝陽懸空寺。據明、清《淇縣志》記載,朝陽山原為殷故宮,是殷紂王冬季設行宮採暖的地方。東魏武定七年在此創建寺院,建築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十分壯觀。 朝陽山後有著名的清涼庵。這里綠樹成蔭,清靜涼爽,是殷紂王當年消夏避暑的地方。穿過庵西凌空飛架的石拱橋,經2l個台階,穿越一自然溶洞,便到了清涼庵。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僧海闊所立《碾子溝清涼庵恩准執照碑記》中言及此俺修建曾得到皇帝恩准。庵後崖壁上有一清澈見底的山泉,久旱不竭,甘冽爽口,清泉飛瀑,山谷回應,宛如龍吟虎嘯,山澗亂石下,涓涓細流叮咚作響,美妙動聽石拱橋西,崖壁平繞山頭6個石窟,窟內有雕像及摩崖題記。朝陽寺、清涼庵附近有許多景點供人游覽,如千佛洞、九龍柏、淚石、飲馬泉、長眠道人墓、花台、聖儒峰、王莽洞、蓮花壁、天下第一門——尖山門,天書崖等以及歷史、藝術、書法價值極高的摩崖石刻等等。這里峰峰形奇,景景多姿,水聲潺潺,空氣清新,是人們尋幽探秘,旅遊觀光,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浙江建德大慈岩懸空寺
大慈岩坐落在建德市南面24公里,是一個佛教文化和秀山麗水結合完美的旅遊勝地、素有「浙西小九華」之譽。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全國第一天然立佛而聞名遐邇。 據縣志載,元大德年間,臨安人莫子淵循夢意棄家來此、琢石為佛,號曰大慈。山以佛名,大慈岩一名由此而來。 懸崖高位洞穴建築是大慈岩的一大特色。在大慈岩,寺廟、棧道、香廊、索道都處處體現出一個「懸」字。主殿寺廟地藏王大殿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駕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恆山懸空寺有異曲同工之妙,故稱之為「江南懸空寺」。 觀佛亭 過了清音閣就是觀佛亭,是觀賞全國最大的天然大佛的最佳位置。從側面看整個大慈岩主峰就是一尊地藏王菩薩的立像。它身高147米,其中頭部高41.3米,寬60米、由奇石、怪洞、草木和諧地組合成大佛的五官,惟妙惟肖,形象十分逼真。 經旅遊專家鑒定,己被命名為「中國最大天然立佛」。而大慈岩也因「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景觀而名揚四海,載入《中國之最》。 玉華湖 緊挨著觀佛寺。秀麗山水、長谷溪流是大慈岩的又一特色。大慈岩山高坡陡,玉華湖水從谷口中流出,曲曲折折直至山腳,形成一條800多米長的山水相映的秀麗景觀。地藏大殿 是景區最古老的建築和精華。它坐落於天然大佛頸部的洞穴之中。大殿外懸有一口明朝中期鑄造的銅鍾,左側有一線天。 天棧雲渡 沿斷崖因勢布局,為一石欄相續延伸的長廊、憑欄俯視、有「足底懸崖恐欲崩」之感。沿右側小棧道攀登而上為「洞天一覽」,這里視野十分開闊,景緻優美。 交通 杭州汽車南站往蘭溪、金華方向的長途汽車到大慈岩路口下車,車程3.5小時,車資25元。 蘭溪市客運中心、新安江長途車站(建德市府前路20號)乘車30分鍾到景區。景區開通每日兩班散客旅遊直通車,售票及乘車點在建德市新安東路7號(市政府旁),發車時間為8:00和13:00。 自駕車杭州出發走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下,沿320國道到壽昌鎮向南,拐入330國道走大約15分鍾的路程。
⑷ 我國最奇特三座寺廟,分別是什麼廟哪個被稱為「奇跡」
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從印度開始傳入到中國後,在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開始影響著中國社會、生活、思想,如今佛教在我國也是非常重要了一個教派了,在我國有很多地方都有建設各種寺廟,以供佛教信徒去祭拜。
在眾多寺廟中也有一些非常出名的寺廟,
像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它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立的第一座官辦寺廟,創立於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具有非常古老的歷史,
還有浙江台州的國清寺,它是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
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在國內外的影響都非常大,除了這些寺廟我國還有很多寺廟,然而我國最奇特的寺廟莫屬這三座。
⑸ 凌空飛架!河北有座「懸空寺」,橫跨斷崖絕壁500年,堪稱奇觀
許多人到石家莊井陘蒼岩山 旅遊 只為看一眼橋樓殿,這座橋樓殿非同一般,許多影視劇就因為其獨特的「凌空飛架」而來此取景,其中好萊塢電影《卧虎藏龍》就在此取景並問鼎奧斯卡。那麼橋樓殿有什麼奇特之處?它又是如何建造的?背後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蒼岩山位於井陘縣境內,距離石家莊市區50公里,主峰高1039.6米,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因地處太行山脈,這里群峰競秀、澗深谷幽,古木蒼天,清泉飛瀑,形成了千年古縣一道靚麗的景觀。
國慶後的蒼岩山少了人群的熙攘,剩下的都是秋日的靜美。此時山上的葉子已開始泛黃,映襯著紅牆青瓦,古意漸濃,一幅詩情畫意的樣子。有詩雲:「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真的是置身其中方解詩中之意。
由於奔著橋樓殿而來,穿山門,過萬仙堂,沿途小路天然山石鋪就,台階平緩,並無登山的勞累。一路上要經過幾個小院落,許多建築都是明清所建,古風古韻。兩側山峰巍峨,叢林參天蔽日,特別是經過檀林,陣陣清香襲人,沁人心脾。其中,「岩關鎖翠」「書院午蔭」「碧澗靈檀」「 古柏朝聖」等都是蒼岩山的知名景點。
蒼岩山是一座 歷史 悠久的奇美佛教勝地,蒼岩山的廟會已有1300多年的 歷史 ,每年陰歷三月這里的廟會熱鬧非凡。這都源於大家對蒼山聖母的崇拜,傳說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利用宮中醫術,造福當地百姓,這里也留下了許多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過了「碧澗靈檀」就來到了一處懸崖絕壁之下,抬頭仰望,如坐井觀天,特別是在絕壁之上,三座石拱橋橫跨斷崖之間,橋形如趙州橋,其中兩座橋上建樓,樓內建殿,堪稱奇觀。這就是與山西恆山懸空寺、雲南西山懸空寺並稱為中國三大懸空寺的橋樓殿,又因蒼岩山懸空寺建築時間最早、懸空度最高而名列首位,美名曰「橋殿飛虹」。
在山體的夾縫間拾階而上,仰視藍天一線,俯首百丈深淵。這條石階路也是《西遊記》的取景地,那個叫江流兒的小和尚將鯉魚放生,走的就是這個台階。
遠看橋樓殿是一橋一殿,實則三橋兩殿。兩座橋都形似趙州橋,西側一座靠里,石橋跨度11.3米,寬6.20米,橋上叫天王殿,也稱小橋樓殿。碑文記載,殿內供奉著四大天王像和三大士菩薩,如今只有三大天王分立兩側。小橋樓殿沒有建在石橋中央,據說是為了給行人讓開通道。
橋樓殿建在了長15米,寬7.8米的石橋上,距離小橋樓殿17米,由於比較高大、靠前,把小橋樓殿擋住了。橋樓殿高兩層,明柱、紅牆、琉璃瓦,脊樑上游龍呈騰飛,四周有迴廊,殿內供奉著三尊佛像,四周圍坐著十八羅漢。
最前面就是一座石橋,俗稱天橋,凌空飛架。這座石橋長18.6米,比另兩座石橋都要長,寬度卻只有4.5米,橋上沒有建築,是西峰與南陵的主要來往通道。橋上的石獅子經風雨侵蝕,雖已殘缺不全,但憨態可掬的造型,能看出先人工藝的精湛。橋身上的各種神獸也是古樸自然,展示了工匠們高超的工藝。
蒼岩山「橋殿飛虹」壯觀奇絕,工藝高超,歷經五百年風雨,依然雄踞於絕壁之間。雖然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橋樓殿建造的神話傳說,但是至今無人能解這座橋樓殿到底是如何建造上去的,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真是: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關注路燈攝影,我們一起看世界。
⑹ 中國十大懸空寺
中國有十大懸空寺分別是山西大同恆山懸空寺,南岩宮,麥積山,甘露岩寺,西寧懸空寺, 三清閣,蘆芽山懸空寺,蒼岩山福慶寺,廣靈縣聖泉寺。
恆山懸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南岩宮,是明代敕建的武當山九宮之一。甘露岩寺,位於泰寧金湖西岸,長灘人形山西側,是泰寧最負盛名的岩寺。山西省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梁,金碧輝煌。西寧懸空寺,位於青海西寧市北山,始建於北魏,也叫土樓觀。三清閣,位於昆明市西郊15公里的西山的太華山南面的羅漢山。蘆芽山懸空寺,位於山西寧武石門村的「懸棺與懸空寺」景區。蒼岩山福慶寺,位於河北省井陘縣東北蒼岩山,建於隋朝。廣靈縣聖泉寺,位於恆山山脈天王嶺懸崖之腰,上載峻嶺,下臨深谷,懸空而建。
懸空寺以其險峻而著稱,借山勢的陡峭,以成殿宇的秘奇。在國內各大名勝古跡中,懸空寺以其獨特的設計構造成為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