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不同

為什麼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不同

發布時間:2022-09-23 23:46:23

1. 為什麼不同時代對歷史人物有不同看法

站的立場不同,看待的角度不同。

2.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與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差距,這么大的變化

因為民眾的學識有限,而且古代不重教育,也不愛學習,士農工商,士為第一,學的都是四書五經,忠君之道,必須樹立反面的典型和正面的榜樣,如果不研究,根本不了解歷史,並且古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禁錮思想,凡是有利於自己統治的著作才可以發表,三國,論語等等,所有違背自己統治的視為禁書,如紅樓夢等等,沒有出現過像歐洲一樣的文藝復興,像三國演義,七俠五義這些書所以被廣大農民所接受,淵源留長,一直到今天,如果不深入研究學習,還會騙一大幫人

3.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為什麼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不同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4. 如何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忘記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亂,就會在發展中出現倒退和冒進的錯誤、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因此,作為一個民族,必須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的歷史,尤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必須進行客觀公正的的評價,才能統一認識,明確發展方向,我想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的。 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拋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特別要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絕對不要掩飾錯誤,也不要誇大成績;不要塗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衊。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切記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惡丑的慣性思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緊緊抓住主要的、關鍵的、重點的史實進行分析和探討,千萬不能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實,有理有據。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讓人樂於接受,才能激勵或警醒後人!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你都必須接受歷史的檢驗和評價!毛左對現實很不滿,在網上牢騷滿腹,甚至破口大罵,這個其實很正常。本來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問題確實很多,對現實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顧歷史事實,對毛時代歌功頌德,大肆鼓吹毛時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澤東推上神壇,搞的跟邪教一樣,這樣只會嚴重誤導青少年,影響國家的發展、進步、繁榮與穩定,這就不對了。毛澤東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嗎?蔣介石真的是反動透頂的人民公敵嗎?根據現有的資料就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結論,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真相的,也是嚴重不符合我們的常識的。毛左們動不動就說誰誰誰,你們沒資格評價毛澤東。只要誰對毛澤東稍有負面的評價,馬上就會有毛左們跳出來,給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的進行批判。我想問問毛左們,你們毛左又有什麼資格不讓別人評價毛澤東呢?你們有什麼資格肯定、歌頌、崇拜、鼓吹毛澤東呢?那不是搞邪教嗎?毛左們的邏輯就是只許自己評價,不許別人評價,你毛左有什麼資格這么蠻橫和霸氣呢? 實際上,我覺得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根本不是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也是由人來評價的。我們社會應該開創一個人人都敢於探索歷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評價歷史,人人都敢於評價歷史的大好局面。我們絕對不能為尊者諱,絕不能讓歷史真相湮沒無聞,絕不能用虛假的經過包裝的偽歷史來誤導年輕一代,絕不能容許歷史的悲劇重演,絕不能因無知而讓社會陷入動盪和動亂。當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對歷史的評價肯定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甚至會荒謬絕倫。這沒什麼可怕的,必須允許別人評價,不懼怕別人評價,通過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討論、爭辯、驗證,歷史的真相必定會逐步浮出水面,歷史的結論也會慢慢的逼近客觀公正。 現在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評價為什麼爭議不斷,不同的群體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呢?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滿足幾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許多歷史的資料未解密,歷史的真相被人為掩蓋,當然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其次就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評價標准。不同的人出於各自的目的,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標准去進行評價,當然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樣不但不能形成共識,反而造成矛盾對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會的分裂。 1.評價歷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個民族不熟悉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現混亂和倒退,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 2.評價歷史的前提條件: 公開全部的歷史資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 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避免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拋棄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 3.評價歷史的標准: 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 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 4.評價歷史的主體: 人民才是評價歷史的主體。 必須全體公民參與,官方與民間互動,專家與草根合作,共同參與評價! 5.評價歷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明確發展方向。 減少分歧,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少走彎路。 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5. 你對哪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主流評價不同,怎麼評價的

我對曹操的評價就總量不同,在那個朝代那個時代,他不得不這樣做,我覺得他是一名俊傑。

6. 為什麼對於同一歷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同一個歷史事件,同一個歷史時期,由於撰寫歷史的人難免要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也就是政治觀點,雖然史官只如是的記錄歷史在措辭上還是能看出其人的政治觀點的,不同的記錄人不同的版本兒肯定也會有不同的觀點。舉個簡單的例子,《三國演義》雖然是比較真實的歷史演義,但畢竟是演義小說,肯定有虛構誇張等描寫手法,肯定有他的政治觀點看法,他認為曹操是叛逆的奸雄,劉備才是正統的英雄,因為劉備是皇族,比曹操更有資格成為皇帝,擁有權力,受人尊重,所以把劉備描寫的很好,但事實呢,《三國志》中就比較真實的記錄了歷史,曹操是有雄才大略的英雄,為歷史做了貢獻,為國家統一做了貢獻。就我們也不難看出,「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如此大氣豪氣,只有曹操有,孫劉哪有如此大氣豪氣。讀史要全面的看,立體的看,看到的才不會是一個點或者面,才會是一個比較真實的歷史。······

7.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

一、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說的就是從古代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對當下政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單純為了評價而評價,更重要的是發掘其對後世的現實意義,從中可以吸取哪些好的方面,去除一些不好的方面,使今人更好地看待我們的社會,看待他人與自己的關系,看待事業的成敗得失,從而升華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這便是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指導作用。

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用事實說話,讓事實說話
評價歷史人物說到底就是評價其一生的事跡及其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而這就要求對歷史事實進行負責任的考證和修訂,只有事實首先正確,才可能使結論正確,否則,基本史實不明,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須有」的史實,則從中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我們所要評價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會有眾多的歷史事件貫穿其一生,所以必須首先廣泛的了解、佔有這些基本的事實材料。通過佔有豐富的材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正確的史實進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必須堅持史論結合原則:論從史出、史由證來,這樣評價的歷史人物才具有真實性,可信性。
三、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將人物盡可能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
我們不能拿今天的標准去評判當時的古人,不能從今人的喜惡出發,去不負責任地指責古人的缺失和錯誤,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牽強附會的類比,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一文中講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這雖然是對孫中山個人作出的評價,但實際上,不苛求古人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評價歷史人物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列寧在《評經濟浪漫主義》一文中講得好:「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
四、評價歷史人物要做到一分為二,實事求是
鄧小平曾說過:「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
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評價,既高度贊揚了資產階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對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只有一分為二看待歷史人物的功與過兩個方面,才能真正了解歷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此外,評價歷史人物還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時代性原則: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史料的發現可能會顛覆之前的某些論證,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也要做到與時俱進;發展性原則:人物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對於不同的時代要賦予歷史人物不同的內涵;多邊性原則: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會產生不同評價,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評價也不盡相同,評價人的階級身份、個人修養、 知識儲備等不同也會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青史憑誰定是非?」「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歷史人物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功功過過都已成為過去,但是作為歷史工作者肩負著崇高的社會責任,必須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做好歷史人物評價這一重要工作,才能無愧我們的歷史,才能無愧我們的時代。

8. 怎樣評價歷史,歷史人物

馬克思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而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可見,人在歷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一些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也應該正確地實事求是地給以敘述和評價。對歷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進行分析批判。」「老師應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歷史科考試說明》也明確地規定:學生要具有「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談談我的幾點建議。
一、樹立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准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是牢牢把握其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到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依據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們常見的具體標准有:是否完成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歷史發展;是否調整了政治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是否採取了促進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措施;是否反擊了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民族利益;是否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等。
二、遵循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復台灣、擊敗沙俄等,政績斐然,維護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不能因為功績顯著就完全對其大興文字獄的過錯視而不見、全盤否認。我們必須根據其在位時期的作為,一分為二地評價他。當然瑕不掩瑜,最後總體上我們還是認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視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後的,是一種剝削制度,因此,商鞅變法不值得被後人贊賞。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奴隸制度已不能適應這樣的生產力現狀,歷史潮流呼喚一種新制度去取代舊制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變法則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應該對商鞅變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改革者。
3、階級性原則。
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林則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卻在民族面臨外來侵略時,堅決抗擊,決不妥協,他領導的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意志,因此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接下來,我以秦始皇為評價對象,作一個示範。
首先,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我們按照「一分為二」的原則,將評價內容分成「功績」和「過失「兩個部分。
其次,根據教材所學或材料信息,先在頭腦中搜索秦始皇的相關活動、事跡,如統一六國、派人開鑿靈渠、修築萬里長城、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 增加賦稅、增重徭役等等。
再次,根據評價的原則,用科學標准作為判斷准繩,對其歷史活動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績、哪些是過失。例如:對於「修長城」,過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離子散,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匈奴人時常向南侵擾,奪取沿邊漢人的財富,嚴重干擾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產活動,破壞了經濟發展。秦帝國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綴起來,成為一條統一的防禦線,保證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產,是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築萬里長城應該是秦始皇的功績。最後,根據評價的標准,「焚書坑儒」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不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因此,比較其得失,這一活動就應該歸結在過失當中。
然後,就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分別評述功績和過失。先寫出主要活動,再對這一活動作簡單評價。例如,在功績方面,寫出史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再對其簡單評價:「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心願。」
最後,就是用簡單的一句話總結性地評價歷史人物。例如,在功績和過失都分別敘述、評價完之後,比較功過得失,最後總結得出:「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創立者,功大於過,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的皇帝。」
評價歷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記憶和理解的情況,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際運用之中出現的問題相比,本文僅僅是比較淺顯地談了談皮毛,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如何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教學中,為了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記憶和理解的情況,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與能力,經常會涉及到傑出人物的評價問題。該如何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呢?
一、堅持一分為二,辯證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為例外,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如對毛主席的評價,我們既要看到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卓著功勛,又應正視他在「文革」中的錯誤,並且是功大於過,功勞是主要的;又如拿破崙,在民族利益上,他反對外來干涉,保衛法國,具有歷史進步性,但他對外又實行侵略擴張,(客觀上有利於鏟除歐洲封建勢力,解放佔領地人民的作用),充分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本性。
二、結合歷史處境,具體分析
傑出人物是時代的產物,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環境、階級歸屬、家庭背景、個人的性格特徵等相關聯的,因而應把傑出人物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作具體分析。
如岳飛,處於南宋面臨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他屬於地主階級抵抗派,其抗金主張在當時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進步的,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但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再加上岳飛從小受「忠君」思想(其母在背上刻有「精忠報國」四個字)影響根深蒂固,結果造成了時代悲劇和個人的性格悲劇。對岳飛的思想和能力我們要具體分析,而不能脫離或超越當時社會發展的水平,用現代的思想去責備留下「遺憾」的英雄,更多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和吸取教訓。
三、堅持唯物主義,客觀分析
傑出人物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我們又不能陷入歷史決定論,而忽略了歷史人物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對歷史人物的評判又應實事求是,重視確鑿證據,堅持唯物史觀。
如曹操這種人物的出現是當時歷史的必然和客觀要求,但他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歷史作用卻主要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同時,初中歷史書對曹操的個人資料介紹不多,評價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的史實從哪獲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究竟是曹操還是梟雄?歷史史實不準確就可能評價不客觀、不公正、證據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頗。
總之,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聯系具體歷史背景作歷史的、階級的、辯證的分析。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快樂寶貝 2008-06-07 14:46 檢舉
始皇帝的功績,還需要說嗎?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最後也明白了應該把江山交給扶蘇,由他來推行仁政了,讓老百姓喘口氣了。可惜天不假人壽,被趙高這個閹人亂政了。即使今天看來,為很多人詬病的秦之暴政,也確實因為始皇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一個人做完全,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否則我們今天怎麼可能享受著都江堰、鄭國渠等的便利?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摘要:人類歷史源遠流長,眾多歷史人物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類歷史的推動者。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所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關鍵詞:評價歷史人物 標准 方法 原則
《初中歷史新課標》要求,「學習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是,對於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水平有限的初中學生,學會正確、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的學生以偏概全,要麼只看到人物的優點,要麼只看人物的缺點;有的以個人喜好為准,感情用事。
但是,對於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你要真讓他們詳細的說一說,很多學生又說不清,對人物的認識要麼很膚淺,要麼是一棍子打死,總之,這種現象在初中學生中是比較普遍的,所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如何引導初中學生對一個歷史人物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呢?結合我的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
這個標准就是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就是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這一標准比較抽象,可以在教學中循序漸進滲透,如學習商鞅變法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在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他被車裂而死。結合史實看,他的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組織變法的商鞅雖死,但變法成功了,商鞅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對於推動戰國時期秦國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可以說商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改革家,從而對商鞅和商鞅變法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教給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
首先要堅持以史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得出相應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歷史材料和史實。
如七年級歷史上冊歷史課本中關於秦始皇功過的評價:
功: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格局混戰的局面,符合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巨大影響,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皇帝。
過:但秦始皇又是個殘暴的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徵收沉重的賦稅、迫使百姓承擔繁重的徭役;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二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觀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一分為二,具體評價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既不要苟求,也不要溢美。
下面我們以評價曹操為例加以說明:一是要注意區分文學作品的曹操形象與歷史中真實的曹操。文學作品中,由於受到「忠奸論」與「正統」思想影響,將曹操醜化,評為亂世奸雄。戲劇舞台上定位之為「白臉」。問題出在文學作品脫離了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更多地是以個人的感情作為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違背了評價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二是要將曹操歷史作為中的「為政」與「為文」加以區分。政治上,曹操挾豪強之威,挾天子以令,注意發展生產,唯才是舉,掌握軍事計謀,運籌帷幄。文學上開創建安文學新氣象,作品流傳千古,如《短歌行》、《觀滄海》、《蒿里行》等,意蘊深遠。三是將「正統」思想與歷史人物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客觀性加以區分。東漢沒落瓦解,非曹操之過,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發動戰爭兼並戰爭,當然給人民帶來困苦,此為過。「正統」思想不可以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只有認清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確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四是注意曹操為統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戰。此乃條件不成熟之舉。要求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但違背歷史客觀,一意孤行,未能實現,此為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
再比如評價隋煬帝,我們不能因為他濫用民力、橫征暴斂、施行暴政就否定其一生。因為開鑿京杭大運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到現在仍然發揮著作用;還有科舉制的實行,更是開創了選拔人才的途徑。隋煬帝的這些創舉都是不容抹煞的,而學生往往片面誇大了其暴虐的一面,而忽視其進步的一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
三、教會學生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分析
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會超越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所以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不要苛求古人,避免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去評價古人。
如評價岳飛,我們稱他為「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是因為建立「金」政權的女真族從今天來講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岳飛,而應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認識到岳飛抗金也是他當時「愛國」表現,愛「南宋」這個「國家」。這樣,可讓學生真正理解岳飛,並正確客觀地評價岳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形成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和完成的,老師要注意引導滲透,最終使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9.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9)為什麼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不同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10.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有不同的標准,我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不能單就某一個事來看,而應當放在歷史的進程中

我覺得你說的挺對的,評價任何一個人物都不能片面的只看一件事情,而且不同的人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