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漵浦的歷史有多久

漵浦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9-24 00:14:29

⑴ 漵浦縣屬於哪個市管

漵浦縣屬於湖南省懷化市管轄。

漵浦是懷化市下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東北面,沅水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5′-111°01′、北緯27°19′-28°17′。轄7鄉18鎮。總面積3429.11平方公里。地處湘西中低山丘陵區東部,雪峰山區。縣境四周高中間低,境內涼風界主峰海拔1614米。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求索於漵浦並生活9年之久,寫下《離騷》、《九歌》、《涉江》等楚辭名篇,尤以「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聞名遐邇,漵浦乃屈原文化發祥地。受屈原文化影響,漵浦人才輩出。這里走出了抗英名將鄭國鴻、《辭海》第一任主編舒新城、歷史學家向達等名人。

漵浦龍潭是抗日戰爭最後一戰「湘西會戰」的主戰場。1945年4月,中國軍民在龍潭弓形山和青山界浴血奮戰,將日寇南犯的鐵蹄斬斷在雪峰山腳、漵水河畔,龍潭戰役成為抗日戰爭的決勝之戰。中國人民從此洗雪恥辱,揚眉吐氣,走向勝利。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被批准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漵浦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人文歷史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縣置縣,縣名是漵水之濱意。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分辰溪原漢義陵縣地,始置漵浦縣,屬辰州。唐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

廢沅陵郡復置辰州,領五縣,即沅陵(為辰州治所在地),瀘溪(從沅陵分出)、麻陽(從沅陵、辰溪分出)、辰溪、漵浦(從辰溪分出)。唐初曾封李縱為漵王(見《省志》)。天寶元年(742)辰州改為瀘溪郡,漵浦改屬瀘溪郡。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至後周廣順元年(951),漵浦為楚屬地,屬辰州。宋漵浦縣屬辰州瀘溪郡。漵浦首次在低庄鎮寧設「懸鼓寨」。宋至道三年(997)漵浦隨辰州轄屬湖州路(南宋稱荊湖北路)。元豐二年(1079),又於龍潭設龍潭堡。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辰州路,湖廣行中書省。改懸鼓寨為鎮寧堡。明洪武七年(1374)路改為府,漵浦縣隨屬辰州府。改鎮寧、龍潭兩堡為巡檢司。清康熙三年(1664)辰州府諸縣轄屬湖南省布政司。

民國元年(1912),府不轄縣,仍置辰沅永靖觀察使。民國二年為辰沅道所轄。民國十二年廢辰沅道,漵浦縣直屬湖南省。民國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漵浦縣轄屬沅陵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沅陵,後屬芷江、黔陽專區,1981年1月後屬懷化行署、懷化市。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漵浦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⑵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2)漵浦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⑶ 漵浦站的歷史沿革

始建於1972年。
1995年3月21日,漵浦火車站搬遷工作啟動。漵浦縣縣政府請示鐵道部及鐵道部建設局、計劃局,結合湘黔鐵路復線建設,將漵浦車站遷至該站以北3公里處的麻陽水鄉張家橋村,建成三等站。
2001年12月15日滬昆鐵路株六段復線建成通車,漵浦站搬遷至新站房。

⑷ 關於漵浦縣歷史

基本概況編輯本段位於湘西與湘中結合部的漵浦縣是一塊古老而紅色的沃土。勤勞、勇敢的84.06萬漵浦人,在這塊沃土上既創造文明的歷史,又開創著美好的未來。漵浦,正和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追趕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迎著新世紀的曙光,闊步挺進。
漵浦縣境內高山聳峙,中間中溪河形成的河谷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6℃,無霜期280天,年降水量1,600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濕和,物產充裕,礦藏豐富,是投資開發的一塊沃土。
境內湘黔鐵路貫通東西,長80公里,設有10個車站,從漵浦起程,北到北京,南至廣州,東抵上海,西通西南各省。公路頒布密集,320國道,1802、1808、1840省道縱橫全縣,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沅水流經縣域24公里,設有5000噸級的江口碼頭,上通湘黔,下達洞庭,直入長江。已開通了2.5萬余門程式控制電話,建立了各種尋呼台,開通了行動電話,並建立了電腦網站,可辦理國內國外一切電報通訊業務。能源供應充沛,華中大電網10萬伏和3.5萬伏兩組「雙迴路」線橫貫東西十個鄉鎮200多公里,縣屬小電網3. 5萬伏線路縱橫全境,1萬伏線路已送至各鄉村,1994年被定為第一批農村電氣化建設達標縣。
漵浦物華天寶,特產資源極其豐富,水果品種370多種,年產量在35.2萬噸以上,尤以朱紅桔、臍橙、雞蛋棗、脆蜜桃、龍潭李、腰帶柿飲譽全國,被譽為「全國水果之鄉」,特別是十鄉百里十萬畝棗果基地享有成名,棗果年產量達5萬噸以上,有著「南方棗鄉」的美稱。此外,中葯材面積4.5萬畝,年產量達2,000噸,主要產品有金銀花、菊花、杜仲、厚朴、天麻等30多個品類,成為遠近聞名的「葯鄉」。境內河流密布,水量充沛,有大小河流240條,總流程2,194公里,其中漵水全長143公里,許多落差極大的飛瀑流泉和急流險灘,孕育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水能蘊藏總量達53萬千瓦,開發這些水能,單位投入為全國水電最低標准,水能作功為全國最大。漵浦的礦藏有金、銀、銅、鐵、錳、銻、硅、砂、瓷泥等37種,潛在價值達300多億元,其中青界球狀瓷泥質量極佳,是懷化「四珍」之一,列入「國寶」,特別是硅砂最大質優為全國之冠,儲量達10億噸之多,被國家定為重要優質硅砂基地。全縣煤炭儲量有8,000萬噸,石煤上億噸,為湘西的重要能源基地。 自然地理編輯本段漵浦縣處於雪峰山主峰的北向伸延地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南部涼風界海拔1614米,西部沅水出境地海拔118米,高低差1496米。縣境四周山巒重迭,地形有山地、崗地、丘陵地、江河、溪谷平原等多種類型。土壤屬於中亞熱帶紅壤、黃壤地帶范圍。板頁岩類風化物、紫色砂頁岩風化物、花崗岩風化物、石灰岩類風化物是漵浦縣的主要土壤母質。
漵浦縣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雪峰與武陵山脈之間,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漵浦縣境內最大山峰為雷坡山。
雪峰山脈
自越城嶺佛頂山以北為起點,向北經城步、黔陽、漵浦至安化等縣,長200多公里。呈弧線狀。山體主脊海拔在1000—1500米,最高峰二寶頂山海拔2021米。雪峰山脈西坡較緩,東坡較陡,成為湖南東西兩半部自然呈現的天然分界線,也是資水與沅水的分水嶺。
武陵山脈
武陵山脈屬雲貴高原雲霧山分支的東延部分。呈北向東,分布於湘西北。海拔多在800—1200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7米,山勢高大,氣勢雄偉。其山脈北支分布於湘川鄂邊界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龍山、東山峰、壺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幹流之北有天星山、紅星山、朝天關、張家界、白雲山等,南支從貴州省境內延伸過來進入省內有臘爾山、羊峰山、天門山、大龍山、六台山等。上述三支山脈均消失於洞庭湖平原。
漵浦境內溪河336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6條,屬沅水水系。主要幹流沅水流經縣境21.6公里,流域面積124.8平方公里。漵水為沅水支流之一。南起金子山、匯一、二、三、四都河西注沅江,包括支流全長1785公里,流域面積3295平方公里。
沅江
沅江又稱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雲霧山,北源重安江,源於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後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舞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漵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於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
漵浦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在地域上介於雪峰山北端安化多雨低溫中心與湘西高溫乾旱少雨的麻陽盆地之間,是得天獨厚的中間地帶;從而使該縣氣候不但具有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的共同特徵,更具有光熱並豐,雨水充足,光、熱、水基本同季,有效性好,時空變化大,各季分布不勻,小氣候多樣,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的地方特點。
多年年平均氣溫16.9℃,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7℃至29.8℃,極端最高氣溫40.5℃;元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6℃至7.1℃,極端最低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為1539.1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86天。
漵浦物華天寶,特產資源極其豐富,水果品種370多種,年產量在35.2萬噸以上,尤以朱紅桔、臍橙、雞蛋棗、脆蜜桃、龍潭李、腰帶柿飲譽全國,被譽為「全國水果之鄉」,特別是十鄉百里十萬畝棗果基地享有成名,棗果年產量達5萬噸以上,有著「南方棗鄉」的美稱。此外,中葯材面積4.5萬畝,年產量達2,000噸,主要產品有金銀花、菊花、杜仲、厚朴、天麻等30多個品類,成為遠近聞名的「葯鄉」。
漵浦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主要有煤、銻、鎢、釩、金、鈾、錳、銅、鐵、錫、銀、硅砂、瓷泥、金剛石、耐火泥、石灰石等37種,其中石灰石總儲量超過50億噸,硅砂礦儲量超過20億噸,煤炭儲量為8000萬噸,另外還有石煤1億噸。境內溪河密布,有大小河流204條,總流程2194公里,其中漵水河全長143公里。水能蘊藏量達33萬千瓦,可開發量15萬千瓦,淡水總面積8180公頃,可養面積1950公頃,淡水養殖潛力巨大。 歷史沿革編輯本段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縣置縣至今。縣名取漵水之濱意。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分辰溪原漢義陵縣地,始置漵浦縣,屬辰州。唐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廢沅陵郡復置辰州,領五縣,即沅陵(為辰州治所在地),瀘溪(從沅陵分出)、麻陽(從沅陵、辰溪分出)、辰溪、漵浦(從辰溪分出)。唐初曾封李縱為漵王(見《省志》)。 天寶元年(742)辰州改為瀘溪郡,漵浦改屬瀘溪郡。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至後周廣順元年(951),漵浦為楚屬地,屬辰州。宋漵浦縣屬辰州瀘溪郡。漵浦首次在低庄鎮寧設「懸鼓寨」。宋至道三年(997)漵浦隨辰州轄屬湖州路(南宋稱荊湖北路)。元豐二年(1097),又於龍潭設龍潭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辰州路,湖廣行中書省。改懸鼓寨為鎮寧堡。明洪武七年(1374)路改為府,漵浦縣隨屬辰州府。改鎮寧、龍潭兩堡為巡檢司。清康熙三年(1664)沉重府諸縣轄屬湖南省布政司。
民國元年(1912),府不轄縣,仍置辰沅永靖觀察使。民國二年為辰沅道所轄。民國十二年廢辰沅道、漵浦縣直屬湖南省。民國十六年至三十八年漵浦縣轄屬沅陵行署。
建國後初屬沅陵,後屬芷江、黔陽專區,1981年1月後屬懷化行署、懷化市至今。

⑸ 萬壽橋有多少年歷史

坐落於雙杭地區的萬壽橋有700多年的歷史,是舊時福州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萬壽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南台江橫無際涯,中亭街稱楞嚴洲,南台江分為南北兩港,行旅需借舟過渡。元祐八年(1093年),王祖道任福州郡守,決定建造兩座浮橋。他以20艘大船連接,船上鋪木板,兩旁設有扶欄,稱為「合沙北橋」(今小橋);以大船100艘連接,稱「合沙南橋」,南橋中間開有二門,以便大船通過。為防大風大雨、洪水沖擊,又埋下18根石柱;為方便行人躲避風雨,在橋上建造房屋亭子。王祖道還在中亭街以北設「泗州堂」,由和尚看守,後來成為守橋護軍的兵營,又在倉前山南麓建「濟川亭」,西面建庵堂一處,目的都是為了守護浮橋。
約在崇寧二年(1103年),南港江中又升起一座島嶼,形狀如鯉,邑人稱之為鯉魚洲(即今之中洲),浮橋遂分為三段,即南港、中港、北港。這時北港的「合沙北橋」也因沙洲面積的不斷擴大,只用船16艘了。王祖道此後購置諸多良田,以每年收成作為維修費,另有一說是由民間募捐。經常性的管理維修工作,由閩縣、侯官、懷安三縣佛教的30個大寺廟輪流主持。王祖道還在橋南建天寧寺(今天安寺),祈求佛祖保護浮橋,並以該寺主僧負管理維護主要責任。中亭街的地名,得益於王祖道在楞嚴洲蓋了「中亭」,「以憩行者」,後來沙洲變成陸地,遂成八閩第一街。後來的洲邊路,即在楞嚴洲以西,後洲則在中亭街以東,就是楞嚴洲的後面,可見地名的產生都是互相聯系的。
時光荏苒,南宋在臨安建都,主戰派丞相李綱被貶福州,曾居住在天寧寺松風堂。又過數十年,陸游來福州任決曹(掌管刑獄),他寫有《度浮橋至南台》,此詩當為南宋萬壽浮橋的寫真。
萬壽石橋的建設,首功當推「平海頭陀」法助和尚,他原先是宋末福州的佛教寺院管理浮橋的負責人。很早就發願要造大橋,以利行旅。主意一定,命徒弟吳道可進京上奏朝廷,得到朝廷批准。法助和尚在閩省廣泛募集錢財,福建行省都運鹽使王茂出力最多。工程於元大德七年(1303年)開工建造,期間,法助和尚以89歲的高齡去世,吳道可繼續主持建造,石橋終於在至治二年(1322年)竣工。
石橋全長389米,共有36孔,江中立有石墩,釃水29道。橋面兩側以石欄為翼,上面雕有佛像及花木圖案,石欄間綴有石柱,每一石柱上刻有形態不同的獅子。橋兩端建有小亭,有石階可上。700年前,閩江水深流急,可以想見施工的艱難。據說當初造橋,先拋石水中,等潮水退去後再加以整固,插上木樁作為大致范圍,然後再堆上石塊建橋基。橋墩呈「老鴉嘴」形,尖銳的橋墩可以減輕水的阻力,又可以分開水勢。
其中有一橋墩,下面傾斜,閩中傳說是鐵拐李助建的。鐵拐李是瘸腳,而此橋墩的歪斜正好附會了這一傳說。橋面的石板據說采自「好柴沒流閩安鎮」的閩江下游一帶,神乎其神的是,有一塊巨石采自閩安鎮對面的金剛腿,「金剛濯足」原是成雙的,如今,缺憾反而成了美麗的傳說。萬壽橋建成後,於元泰定年間請當朝榜眼、有元代四大文學家之稱的馬祖常撰寫碑銘,使此橋的價值愈加珍貴。法助和尚因而受到閩人的敬仰,人們在塢尾婆婆弄建「萬壽頭陀寺」,祀法助和尚於其中,元仁宗賜號「弘濟大行禪師」,成就了佛界最高的哀榮。
閩賢郭柏蒼《竹間十日話》記有一古代勵志故事。明代萬曆年間,琅岐人董應舉苦讀上進。董應舉祖上傳有良田數畝,正好與兩廣總督陳瑞的兒子陳長祚之田相連,陳為進士,官尚書,三番五次要買董應舉的田,董以祖遺相拒。陳長祚以勢壓人不成,想陷害董應舉。陳長祚的同年之子來閩督學,陳買通了他,誣告董應舉,要殺董強奪他的土地,一切都准備好了。督學手下一官員可憐董應舉,悄悄對董應舉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何必為了幾畝地,害了自己的性命呢?以你的才華,前途無量,還怕將來沒有良田?據說陳家出錢二百金,也不能算強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啊!」董應舉勉強接受了勸告,心裡卻十二萬分的不高興,他把二百金拿回來,經過萬壽橋,將金全部擲入大橋下水中,發誓道:「有朝一日,必報此仇!」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高中進士,官至工部侍郎。陳家這邊,陳長祚的兒子在鄉里幹了不少違法之事,董應舉收集他的罪狀,寄給福建巡撫李凌雲請求逮捕法辦。此事被陳長祚得知,托首輔、大學士葉向高居中調停,將女兒嫁給董應舉的兒子,兩家結為秦晉之好,以前所買董家土地完璧歸趙,作為嫁妝,陳子祚亦表示洗面革新,故事以大團圓為結局。後人把董應舉大橋頭擲金處稱為「擲金潭」。如在大橋頭立一碑,上鐫「擲金潭」,也有積極意義。
萬壽石橋在明清時期修過六次,1657年鄭成功從福州退兵時,曾燒斷萬壽橋石板,以防清兵追擊。民國19年(1930年),為適應通行汽車,又對萬壽橋進行較大的改造,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工程。翌年竣工,工程在原石樑基礎上加建鋼筋混凝土,橋面加寬至9米,改橋孔為25孔。從橋上拆下的石獅移置烏山圖書館的圍牆上。抗戰時,日機將自己修造的橋梁炸斷,一孔被炸斷後修復,另一孔炸彈炸偏了,但橋基嚴重受損,說明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萬壽橋命運多舛,1955年1月20日,美蔣飛機轟炸福州,原來是炸萬壽橋的,結果炸偏了,炸到台江汛和達道一帶,造成福州人民慘痛的損失。1967年8月13日,在大橋頭電鍾底下,「革造會」聚集了近十萬人,沙包、街壘、高壓電網堵在大橋頭新華書店和大眾照相館之間,槍聲大作,幾天幾夜如臨大敵,對岸則有近十萬老區農民高舉鋤頭等。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萬壽橋又成為十年浩劫的歷史見證。1970年,名將韓先楚任福建省革委會主任,福州市投資45萬元對大橋進行改建,以適應戰備需要,採取橋上架橋的方式,保持元代石樑橋和民國橋面,遂成為全國獨有的「橋上橋」奇觀。1995年,大橋又一次重建,新解放大橋兩側設置了四組鋼管弧形的空中吊橋,減輕了橋墩的負荷,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亦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點睛之筆。

⑹ 漵浦一橋長多少米,寬多少米,高多少米,建於多少年

漵浦一橋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也就是1970年左右,大橋全長為285米,橋梁寬為15米,並沒有記載高為多少,只有上述數據。」

⑺ 漵浦縣的介紹

漵浦是懷化市下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東北面,沅水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5′-111°01′、北緯27°19′-28°17′。全縣轄14個鎮、29個鄉,總面積3438平方公里,總人口91萬人(2011年)。2015年,漵浦縣轄7鄉18鎮。1地處湘西中低山丘陵區東部,雪峰山區。縣境四周高中間低,境內涼風界主峰海拔1614米。沅江流經西隅,河流兩岸有狹長零星谷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湘黔鐵路和224、312、308、225省道公路過境。沅江、漵水可通航運。景點有「盧峰仙隱、漵水屈」等八景。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漵浦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⑻ 關於端午節思鄉的文章

每逢端午節,都會泛起思鄉的情懷,也許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更有端午節的氣氛。下面是有關於端午節思鄉的文章,歡迎參閱。

關於端午節思鄉的文章範文1

在我的家鄉,一個古老的山城,這里出了向警予這樣的革命先烈,這里有王躍文這樣的文壇才子,更是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地。

“漵浦”一詞,最早見諸屈原《涉江》一詩中的“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從該詩“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朝發汪渚兮,暮宿辰陽”等詩句可以明顯看出:屈原是著“奇服”、帶“長鋏”、冠“切雲”,帶著隨從,坐著馬車,乘著大船,一路從楚國的都城—郢出發,過長江、渡湘江、經洞庭、上沅水、歷汪渚、宿辰陽、入漵浦的。這“過、渡、經、上、歷、宿、入”的使用說明了:屈原的第二次被放逐,雖然一路跋涉,歷時經年,但他離開楚國都城郢之後,其目的地就是漵浦。從此,屈原就與我們家鄉漵浦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傅國瑞先生的《屈原年譜》說,屈原從公元前296年,也就他44歲時開始被流放,一路游歷,49歲時到漵浦,52歲時離開。在漵浦這個古老、神奇的地方,一共生活了4年,創作了《涉江》、《離騷》、《天問》、《橘頌》、《山鬼》等詩歌,完成了從政治家到詩人的角色轉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詩人。也正是因為成就楚王霸業理想的破滅,使他憂國、憂君、憂民思想在他的詩歌中深深滲透,從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漵浦,歷史悠久。據《漵浦縣志》記載:在洑水灣鄉楓香村發現的岔尾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期遺址,距今6500 -7000年。在橋江獨石村發現的龍家山遺址則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4500-5000年。還有商周時期的大江口鎮大江坪村的橋西遺址、商代的桔花園遺址、戰國的梁家坡遺址、西漢時期武陵郡義陵城遺址等等,古稱“蠻夷”。文獻告訴我們:漵浦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在近3000年前,楚威王就在此設立了黔中郡,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就在此置縣設郡。就是“漵浦”做為縣名也有了近1400年的歷史。從歷代帝王對這片土地的重視,足以說明漵浦這塊地方的古老、神奇、富庶、文明。

雖然自15歲在外求學後,就一直很少在家居住,但對於家鄉的愛,就像對根的依戀。在我們家鄉,端午節就是過五月十五,據說,因為消息閉塞,屈原死後十天,死訊才傳到我們那兒。所以,家鄉人們為了紀惦他,一直保留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包的棕子也與別處不同,肉棕子是長型的,包的程序很復雜,選擇的葉片也很講究,里三層、外三層,裡面再包上自製的臘肉,一蒸上鍋,香味彌漫,那種誘惑實在無法抵擋。記得兒時的我,總是嘴饞,每次棕子剛上鍋,我就催著爺爺奶奶要吃,肉棕子因為大,所以,需要大鍋,而且要煮上一天一夜才能吃,印象中,爺爺總是熬夜加柴火,而小小的我,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總在問同一個問題:“爺爺,爺爺,什麼時候能吃?”爺爺看我可憐樣,有一次,提前給我拿了一個,害我拉肚子,自此後,我再不敢嚷著吃熱棕子了。說實話,在外飄泊的我,已經好幾年沒有痛痛快快吃一頓肉棕子了,真是懷念那個味道。現在端午又近,濃濃的思鄉情湧上心頭。看新聞,知道家鄉又漲洪水了,還影響了高考,讓800多人轉移了考場,好在沒有人員傷亡,但前後兩次的洪災,已讓家鄉損失慘重,但願洪水不要再光顧我可愛的家鄉了。

縣城以下十公里新瀟湘八景之一的漵水思蒙,好山好水,令大批遊人慕名而來。

在思蒙,有個地方叫著離騷灣。這個地方就在十里屈子峽中。在二千多年前,當然就是“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如今要是身臨其境,這樣的地貌特徵是非常明顯的。相傳他就是在這里創作《離騷》的。

思蒙,過去叫絲茅。這里碧水藍天,煙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縱橫,香草遍地,絲茅葳蕤。每每登高望遠,只見四處奇峰突起,雲霧繚繞;天藍水碧,異花競艷;五佛靜修,破岩懸江。聽到山歌唱和,見到奇花異草,屈原便向當地的農民學習,當知道當地人叫絲茅(mao)為絲茅(meng),他就把這個絲茅改著思蒙了。《離騷》里的“茅”讀(meng),就是根據思蒙人的讀法來的。至今漵浦思蒙人還在把“蒙”、“茅”讀著(meng)。 (現特別傳些思蒙的照片,以感受我們的美景)

在漵水岸邊有一座小山,叫鹿鳴山。相傳屈原在這里住過一段時間。每到夜晚,他總是用琴聲來寄託自己的心聲,當地的百姓也總是到他的住處,陪著他高興,陪著他流淚。時間長了,屈原正彈著一首憂傷的曲子,寄託著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愁。彈著彈著,窗外竟傳來一陣陣梅花鹿的哀鳴。從些後,這山上的鹿也象老百姓一樣,天天晚上來聆聽屈原彈琴,也陪著他高興,陪著他流淚。一天,瘴氣流行,屈原和百姓都染上了瘟疫。他躺在床上,想到昏君誤國,民不聊生,不禁老淚縱橫。突然,一陣幽香撲鼻而來,頓覺舒服了許多。一群鹿嘴裡銜著帶露的蘭草,來到了茅屋。一頭老鹿還跪在地上,把犄角伸進屈原的嘴裡,不一會兒,屈原就覺得周身舒泰,病也就全好了。他望著這一群鹿,心裡感激不盡,但心裡惦記著生病的百姓,還是心神不寧。鹿們好象是明白了屈原的心思,紛紛跳下河,一邊將犄角在河邊的石頭上磨,一邊望著屈原叫。於是屈原就舀起鹿茸水,一家家送去,大家喝了鹿茸水,很快就好了。屈原離開漵浦的時候,百姓們相約送行,慟哭不已。這山上的鹿也都一個個來到路邊,含淚齊鳴。這就是記載於《漵浦縣志》上的關於“鹿鳴山”的傳說。這山不遠還有一個峽谷,人行其間,仰望藍天,猶如初月,所以就把它叫著明月洞。這洞口有一棵老樹,相傳每到薄霧蒙蒙的早晨,樹上就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在上面梳頭發。或許就是這個傳說,讓屈原得到啟發,在明月洞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絕美女鬼----

關於端午節思鄉的文章範文2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鄉切!

有個美麗的地方,是住在我心裡的人間天堂,那裡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將靈魂丟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莊。逢佳節,倍思鄉,思那一草一花,一樹一木,一磚一瓦。

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如今,卻是身處他鄉,西望銷魂。

端午節,農歷的五月初五,在我的家鄉亦稱五月單。這天,廟宇里香火很旺,前往敬拜的人兒絡繹不絕。懷著一份虔誠,揣著一份希冀,供奉上成熟的瓜果,自家秘制的粽子,還有嵌做成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圖案的五毒餅,寄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乘風揚起宣紙裁製的五彩帆,放飛夢想,揚帆理想。若有夢,勇敢去追逐。

十年前,在父親的引導下,我小心翼翼的揚起了五彩帆,放飛了我的夢想。從此,一路前行,跌跌撞撞,一直一直行走在追逐的路途中。有淚水,有歡笑,有失望,也有希望,盡管希望很渺茫,但還是有的。既已揚起夢想的帆,沒有理由不乘風使舵。

許是好多年未曾觸及家鄉的端午節,生在記憶里的美好都是小時候的片段,很親切。

天還沒有亮徹,我便隨著弟弟一路小跑至河邊,採集早露水。據村子裡的老人講,早露水為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它可以敗毒、除腳氣、止風濕。如此珍貴,誰願意落後。弟弟他很能幹,總是趕在別的小夥伴之前採到露水,然後集中到我拎著的水桶中。這個時候,我就是弟弟的小跟班,聽他使喚便可。

幾顆稀疏的星星散去了,月亮也嬌羞的躲到山的那一頭,天已經徹亮了。露水採集夠了,順手澇起河水洗洗臉,洗洗頭,洗去污穢頓覺神情氣爽。女孩們忍著疼痛拔下幾根頭發拋於河中,聽老人講是為了期許未來的夫君如屈原一般品德高尚。我一向怕疼,自然吝嗇我的頭發,一根也捨不得拔。

見別人還在洗梳,我已經悄悄溜到河岸邊采起了艾蒿。聽奶奶講,端午節這天採到的艾蒿能治百病,奇效顯著。如此功效,我巴不得全采了去,好治癒爺爺奶奶的長年頑固的病疾。

弟弟見我採到的艾蒿已夠多,他便去別處折柳枝條了。柳枝條碧綠鮮嫩,還沾有露滴。我用竹籃裝好採到的艾蒿拎起它,另一隻手拎著採集到的露水,弟弟則抱著柳枝條,和其它收獲頗豐的夥伴們一前一後各回各家了。

門楣、窗戶、大門,還有車頭,不一會兒的功夫,弟弟都已經插到了。出門走一圈,家家戶戶都被柳條裝飾的一片碧綠汪洋。插柳條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有驅毒之意,接陽之意,還有祈求吉祥之意。這一天,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隨風招搖的柳條,無論是行駛的機動車頭,還是攤販子的攤位上。

母親的手很巧,確切說每一個母親的手都很巧。這一天,她們都會為自家的孩子用綵線和錦帛縫制香囊,裡面裝著各種香料和葯粉。手工精緻,五彩斑斕,九色紛呈,無不彰顯著母親們的女紅品位。我和弟弟的香囊,自然是絲毫不遜色的,母親的女工活,那可是出了名的一絕。

不僅有香囊,還有五綵線做成的腳鏈和手鏈,戴上它可以克病防災。

母親她真的很細心,每年的端午節,她都准備的有頭有緒。誰對我們有恩,或是有過滴水的幫助,她都牢牢記在心裡。早早的准備好“追節”的禮物,感謝他們對我們曾經的幫助。自然,樂善好助的父母親同樣也贏得了鄉親近鄰的登門酬謝。

如果天色還早,母親一定會蹬起自行車,掛一籃子趕去外婆家。籃子里也不是什麼美味佳餚,就是粽子、五毒餅,還有涼粉和甜醅子,但我想,重的不是禮,是心意。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親人。

那些年,我還小,十歲左右。每年我都會采很多的艾蒿,比別人採的要多出一半,只是相信艾蒿真的有奇異功效,能包治好奶奶的病疾。

長大了,離開家,去了外地。再也沒有端午節采艾蒿的機會了,奶奶的病不但沒有好,而且永遠的離開了我。自此,名叫艾蒿的植物,它在我心裡和雜草一樣,無一用處。

逢佳節,總覺得缺了些什麼,是習俗?還是曾經記憶?現想來,這些都或缺。而更缺的是逝去的親人,我最親愛的奶奶。兩年多了,仍像夢一般不肯醒來。

原來,思念一個人,一個親人,真的和時間沒有關系。

關於端午節思鄉的文章範文3

每逢端午節,都會泛起思鄉的情懷。也許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更有端午節的氣氛。

不知道從何時起,就學會了包粽子,大概還在讀小學吧。每一年的端午節前一天,鄰里幾家都要包粽子,而且互相幫忙,尤為熱鬧。大人們要煮粽子,我們小孩子則要先睡覺,為的是端午節早早起來上山去踏青。這個“早”,一定是天不亮就起來,去山上采“百步草”,據說能包治百病。還要采艾蒿和黃花、芍葯、野百合等野花,回到家裡把家門口和窗戶旁都插上艾蒿和彩色的紙葫蘆,我們的還要帶上五綵線,脖子上帶著香包和小小的笤秫,據說能掃除病魔。回到家後,還要去牡丹江江邊去洗臉,並用軍用水壺帶回一壺水回家。女孩子們最喜歡去山上採花,拿回來插到盛水的罐頭瓶里,讓鮮花多開一段時間,給平淡的日子增添幾許炫麗。

兩個哥哥基本不帶我去踏青,主要是哥哥嫌我礙事。等長大一些了,就是跟自己的小夥伴去踏青,當然都是年齡相仿的女孩子。那個時候氣溫沒現在高,一般早起要穿線衣線褲,山上有點冷。幾個小夥伴兒互相叫起,興高采烈地騎著自行車互相帶著一起去上山。路上人很多,不用害怕夜路,都是踏青的人群。

印象很深的有兩次,一次是上初二那年,六個小女孩兒夜裡一點多就出發了,騎了三台自行車,不到三點鍾,連人帶車一起到達北山山頂。坐在山頂最高處,俯瞰牡丹江市的夜景,別有一番情趣。另一次是上初三那年,聯合幾個學校的同齡女孩兒,大概二十多人,在西三條路一個路口集合,浩浩盪盪地騎車去西山。那一次走得遠,採得花也多,非常興奮。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鍾愛,也許清香的荷葉味兒更具有端午節的氣息。

來到大慶,沒有一次端午節讓我找回從前的影子,因為大慶沒有山,更沒有蜿蜒的江河。

從前與我一起踏青的小夥伴兒,能聯繫上的所剩無幾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無人與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覺思鄉。

端午來臨,信筆在手機屏幕上寫下:

每逢端午尤思鄉

晨起踏青路人忙

艾蒿鮮花手中握

粽子雞蛋已飄香

端午節前夕,與閨蜜一起去大慶“綠色草原”采黃花,牧場的草原上黃花開得正旺,肆無忌憚地宣洩著花兒的美麗。我們采黃花的時候,意外地發現草原上竟然還有蘑菇,據說當地人叫它“雷窩子”,說是打雷後就長出來的。蘑菇正面是白色的,比較平,背面是黑色的,有著均勻的褶皺。我們似乎被“雷窩子”蘑菇誘惑著,都顧不得蚊子的叮咬,要不是飯店那邊催我們過去,估計還要采一些呢。

⑼ 漵浦縣美食

漵浦縣美食有漵浦鵝、漵浦黑木耳、朱紅橘、漵浦蓮藕、漵浦糍粑、柴火臘肉等。1、漵浦鵝:漵浦鵝是優良的地方鵝品種,採用傳統生態自然放牧模式,放牧時間一天長達10個小時以上,採食野生天然牧草。2、漵浦黑木耳:漵浦黑木耳是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的特產。漵浦縣優質的冬木耳具有肉質肥厚、口感細膩嫩滑的特點。

漵浦縣美食有漵浦鵝、漵浦黑木耳、朱紅橘、漵浦蓮藕、漵浦糍粑、柴火臘肉等。

1、漵浦鵝:漵浦鵝是優良的地方鵝品種,採用傳統生態自然放牧模式,放牧時間一天長達10個小時以上,採食野生天然牧草,具有生長速度快、產蛋率高、覓食力強、耐粗飼等優點,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2、漵浦黑木耳:漵浦黑木耳是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的特產。漵浦縣生產的優質冬木耳,具有肉質肥厚、口感細膩嫩滑的特點。

3、朱紅橘:朱紅橘是漵浦傳統特色柑橘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果皮光滑、鮮艷美觀、風味較濃、甜酸適度、果皮易剝、較耐貯運。

4、漵浦蓮藕:蓮藕漵浦種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縣城西部蓮花洞,是洞庭蓮花仙子發跡的種塘。仙女離開時,將自己培育的五色蓮子撒在這里,從此漵浦就廣種蓮藕。

5、漵浦糍粑:用龍潭糯米做出的糍粑香軟可口,白如雪、拉如絲、軟如棉,曾是皇宮貢品。

6、柴火臘肉:柴火臘肉是草食喂養大的土豬肉,用柴火慢慢熏烤製成的,看起來土氣,黑乎乎的,但吃起來特別風味、瘦不塞牙、肥不膩口。

⑽ 一個地方的歷史

歷史沿革 宋代以「懷柔歸化」之意設懷化砦,1942年設縣。1998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懷化地區和縣級懷化市,設立地級懷化市。
懷化市(指地級懷化市,下同)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里棲秘繁衍,遺址遍及全市各縣,遺址出土文物極為豐富。遠古為禹貢九州之荊州地。但直到春秋末期楚國向南開發湖南地區並開始征服今貴州一帶才開始建立統治。戰國時楚設黔中郡,懷化市境基本屬楚黔中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08),派司馬錯發兵伐楚,攻佔楚黔中郡地。三十年,重新設立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今天沅陵縣城南窯頭村有秦黔中郡故城遺址。但當時設縣狀況已不可考。
秦亡後,西漢政權建立,懷化市境為荊州刺史轄地武陵郡,但郡治改治義陵,即今漵浦縣城南。設立的縣主要有:沅陵(今沅陵、瀘溪、麻陽縣地)、鐔成(今鶴城區、中方縣和洪江市,以及靖州會同、通道、綏寧縣地,並錯入貴州省境)、無陽(今芷江、新晃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縣及鶴城區地,又錯入貴州省境)、義陵(今漵浦縣地)等。東漢武陵郡改治臨沅(今常德市區),建武六年(30年),省無陽、義陵2縣並入辰陽縣。
三國時屬孫吳,仍為武陵郡地;以後多有變遷,東晉時省鐔成縣並入舞陽縣;南朝齊時改舞陽縣為氵舞陽縣;南朝梁時,辰陽縣改名建昌縣,氵舞漾縣改名龍檦縣。設南陽郡,治建昌;析沅陵縣置夜郎郡。南朝陳將建昌縣復名辰陽縣,析武陵郡置沅陵郡。
隋統一後,懷化市地屬武陵郡、沅陵郡。
唐代州郡並稱。為加強對州郡的監督管理,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又依山河形勢分天下為10道,玄宗時增為15道。懷化市境屬黔中道,治所在今重慶市彭水縣。懷化市境設立的州郡有:辰州盧溪郡,治沅陵;錦州盧陽郡,治盧陽(今麻陽縣地);敘州潭陽郡,治龍檦(今洪江市地);獎州龍溪郡,治峨山(今新晃縣地);晃州,羈縻州,治所在今新晃縣涼傘。除原有的沅陵、龍標(龍檦改名)外,新設置的縣有漵浦(今縣地)、麻陽(今麻陽、鳳凰縣地)、盧陽(今麻陽縣西南)、招諭(今麻陽縣東北及鳳凰縣地)、朗溪(今洪江市及靖州、會同、通道縣地)、潭陽(今芷江縣及鶴城區、中方縣地)、峨山(今新晃縣地)、渭溪(今新晃、芷江縣地)等。
五代十國湖南境內馬殷創立了楚國,懷化市境分屬辰州、錦州、敘州等。
宋代懷化市境屬荊湖北路,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基本上分屬辰、沅、靖三州。設縣主要有沅陵、漵浦、辰溪、麻陽、盧陽(潭陽縣地改置。今芷江、新晃及鶴城區地)、黔陽(先置於黔江城,後改置黔陽縣)、永平(先改沅州貫保砦為渠陽縣,後改名。紹興八年省入靖州為州治。今靖縣)、會同(三江縣改名。今縣地)等。
元代懷化市地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分屬辰州路(宋辰州)、沅州路(宋沅州)、靖州路(宋靖州)。
明代屬湖廣布政司(治武昌)。省下改路為府,府領州、縣,部分州直隸布政司,也領縣。懷化市境屬辰州府(治沅陵)和靖州(直隸州)。
清康熙三年湖南設省,懷化市境劃歸湖南省,屬辰沅永靖道。設辰州府,治沅陵,轄沅陵縣、辰溪縣、瀘溪縣、漵浦縣;沅州府,治芷江縣(縣丞駐榆樹灣),轄芷江縣、黔陽縣、麻陽縣;靖州直隸州,本轄,下轄會同縣、通道縣、綏寧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析芷江縣晃州堡置晃州直隸廳。
民國成立後,廢府存縣,保留「道」一級,清辰沅永靖道被改為辰沅道,靖州直隸州改為靖縣。晃州直隸廳改為晃縣。民國11年(1922年),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民國24年(1935年),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年),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年)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縣長。其中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順、瀘溪、辰溪7縣,專員駐沅陵;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7縣,專員駐黔陽;麻陽縣屬第四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又將全省重新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沅陵縣、漵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會同縣洪江市,轄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1942年設縣)。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後,將原來的行政督察區改為「行政專員行政公署區」,簡稱「專區」。原第九、十區被改為沅陵專區和會同專區。並設立湘西行政區,轄永順、沅陵、會同專區。同時,懷化縣駐地由懷化驛(瀘陽鎮)遷至榆樹灣,黔陽縣駐地由黔城鎮遷至安江鎮。
1950年3月,會同縣駐地由洪江鎮遷至今城關鎮;10月以會同縣洪江鎮行政區域設立洪江市。
1952年9月,撤消湘西行政區和所轄的三個專區,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和芷江專區。芷江專區轄洪江市及芷江、黔陽、漵浦、綏寧、通道、靖縣、會同、晃縣、懷化、麻陽、辰溪、沅陵12縣,同年11月,芷江專區改名黔陽專區,行署駐地由芷江遷至於黔陽縣安江鎮。今天懷化市的行政區域基本成型。
1953年6月,撤銷洪江市,並入黔陽縣,黔陽縣駐地由安江鎮遷至洪江鎮。同年9月再設洪江市。
1954年5月,撤銷通道縣,設立通道侗族自治縣
1956年6月,撤銷晃縣,設立新晃侗族自治縣。以晃縣以及芷江縣部分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8年6月,黔陽專區的綏寧縣劃歸邵陽專區。
1959年3月,撤銷靖縣,並入通道侗族自治縣。
1961年7月,設立安江市,以黔陽縣的安江鎮及其周邊部分區域為行政區域。1962年10月撤消。同時復設靖縣。
1963年5月,撤消洪江市,並入黔陽縣。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行政專員行署被改為地區行政公署,簡稱「地區」。
1978年12月30日,黔陽地區駐地由黔陽縣遷至懷化縣榆樹灣鎮,並更名為懷化鎮。
1979年4月4日,設立懷化市,以懷化縣的懷化鎮、盈可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同年9月1日,復設洪江市。
1981年6月30日,黔陽地區更名為懷化地區。
1982年12月24日,撤消懷化縣,並入懷化市。
1986年9月22日,撤銷芷江縣,設立芷江侗族自治縣。
1987年2月19日,撤銷靖縣,設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988年10月31日撤銷麻陽縣,設立麻陽苗族自治縣。
1997年11月29日,撤消懷化地區,設立地級懷化市。懷化市轄原懷化地區的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中方縣、鶴城區。合並原黔陽縣和洪江市,新設立的洪江市駐黔城鎮,由省直轄,懷化市代管。
1999年,洪江市雄溪鎮(原洪江市)發生群體事件,為平息事態,以原洪江市行政區域(原黔城鄉除外)從新洪江市分離,設立懷化市洪江管理區,為懷化市政府派出機構。

閱讀全文

與漵浦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