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項和向有什麼歷史淵源

項和向有什麼歷史淵源

發布時間:2022-09-24 04:53:06

1. 向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向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1、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後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班固定為沛郡,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2、源於子姓。

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史稱「向父」氏的正宗祖宗。

3、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羊舌肸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羊舌肸的其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向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叔氏,世代相傳。

4、源於西南夷。

西南夷是黃帝後代,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

5、源自祁姓。

為帝堯之後。向附庸之國,沂州古向城,以國為氏。祁姓向氏後人無傳。

6、源自姜姓。

炎帝之裔,商時侯國,初封同州,故地在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後東遷今河南濟源南。周滅商後,遷向國於今尉氏西南,東周初為鄭國所並。

7、源於土家族。

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

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

2. 秦國真正歷史上有項少龍嗎 和項羽什麼關系

沒有這個人。
項羽的父親究竟是誰?

展開《項氏宗譜》一目瞭然:圖中第一代叔度為周武王的兒子伯禽之孫。叔度有三子,老大得常,老二橐,老三顏。得常和顏無後,項橐向後繁衍。項羽的祖父項燕為叔度的第八代孫。項燕生有三子,老大項超,老二項梁,老三項襄。超後籍,籍即項羽的名字。梁後里,襄後劉猷。襄即《項羽本紀》中的項伯。在中國古代史上有著較大的影響。項伯的兒子為可改姓劉了呢?李館長說,在世系圖中劉猷左旁的注釋。「字君載漢高祖即位封項伯為列侯賜姓劉氏猷伯之子也。」項羽兵敗烏江後,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由於項伯在鴻門宴事件中充當了叛徒的角色,救了劉邦一命,又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劉即位後封項伯為射陽侯,並賜姓劉氏,與漢同宗。對於賜姓封侯,與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項伯不僅位高權重,又成了皇親國舅。因而家興人旺,一代一代繁衍是順理成章的事。從《項氏宗譜》中明顯看出,項梁的第三代以後均是項伯的後裔。而項羽和項里兩支或無後,或有後卻因「成者王、敗者寇」而無記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盡管如此,但《項氏宗譜》將項羽以上的家世交待得十分清楚,千古之謎得以破解。項羽的父親既不叫項仲,更不是龍生鳳養,項羽的父親應是項燕的長子項超。

3. 項和向是個姓嗎

不是一個姓。
姓「項」的人(如項羽)和姓「向」的人(如
向警予
)不是同姓人。

4. 關於向姓跟項姓

向姓跟項姓沒有關系。

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9位(2007年數據)炎帝生的二十四個兒子之一,起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陝西建向國,以國名為氏,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

項姓是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姓氏,源流很單一,出自周封項國。項城在周朝初年為項子國。魯僖公十七年夏,魯國滅掉項子國,從此項子國國名即被取消,僅存項地名。子孫以項為姓。東周戰國時期,楚滅魯,項地即改屬於楚國。楚襄王時,將楚都由郢徙於陳,以項為別都(即陪都)。

(4)項和向有什麼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向姓名人:

1,向海明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2,向子韶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謚號忠毅。

項姓名人:

1,項羽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名籍,字羽。楚貴族出身。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從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敗死後領其軍。破釜沉舟,於鉅鹿擊敗秦軍主力,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

2,項昕

元朝人。為人勤奮好學,喜詞章,工繪畫。因母病為庸醫誤投葯而死,十分悲痛,乃立志學醫,以醫名世。

5. 項姓的來源

項姓
開放分類: 民俗、歷史、百家姓、姓氏文化

一、姓氏來源
項(Xiàng)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周朝有項國,其地在今河南項城一帶。項國是周朝的同姓(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7年被楚國所滅,項國國君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項氏。

2、出自羋姓,為楚國王族後裔。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建立了項國。後來,項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項」命姓,稱項姓。

二、遷徙分布
在眾多的姓氏當中,項姓的姓源來歷是比較單一的。據史料記載,項姓源於羋姓。春秋時楚國的公子燕,他本是王族的後裔,因功被封於項地,並以封地的名為國名,建立了項國。公元前647年,這個小國被齊桓公所滅,從此以後,居住在項國的人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項。另據《廣韻》記載,項姓雖然源於羋姓,但羋姓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所以追本溯源,項姓的起源還是源於姬姓後人。項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項姓後來遼西國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遼西望。項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三位。尤以湖南、浙江、湖北、貴州等省多此姓,四省項姓約佔全國項姓人口的74%。

三、歷史名人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名籍,字羽。楚貴族出身。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從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敗死後領其軍。破釜沉舟,於鉅鹿擊敗秦軍主力,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繼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公元前202年,被劉邦困於垓下,後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
項槖:春秋時神童。相傳他七歲時與孔子辯難,使孔子窘困。被後世稱為「聖人之師」。
項昕:元朝人。為人勤奮好學,喜詞章,工繪畫。因母病為庸醫誤投葯而死,十分悲痛,乃立志學醫,以醫名世。
項炯:元代詩人。端行積學,通群經大義,為當時名儒,晦跡不仕。
項英:(1898——1941年),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湖北省總工會委員長兼黨團書記。是中共三至六屆中央委員,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2月調到中央蘇區,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兼軍委主席,後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副主席。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後,與陳毅等留在贛粵邊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副軍長。在皖南事變中,經過七晝夜激戰,與周子昆等沖出重圍,隱蔽在深山裡與打散的同志及地下黨取得聯系。因敵人搜捕很緊,3月12日拂曉,轉移到蜜蜂洞附近的一個石洞里。第二天拂曉,原軍部副官劉厚聰叛變,開槍打死熟睡中的項英和周子昆。叛徒劉厚聰投到旌縣國民黨部,後來被敵人打死。
項元淇: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工詩、古文辭。小楷嚴整,尤善草書。
項蘭貞:明代女詩人。黃卯錫之妻。有詩作《栽月》。
此外,還有唐代有詩人項斯,明代有兵部尚書項忠、書畫鑒賞收藏家項元汴、畫家項聖謨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遼西郡:戰國時燕國初設遼西郡。秦漢兩代沿襲。相當今河北省樂亭以東、遼寧省大凌河以西地區。
2、堂號
聖師堂:春秋時項槖七歲為孔子之師。
============================================================
【項姓宗祠通用對聯】
〖項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逢人說項;
舞劍掩劉。
——李文鄭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項斯,字子遷,台州樂安人,會昌年間進士,官丹徒尉。未中進士時,曾拿著自己的詩去拜見國子祭酒楊敬之,楊敬之寫詩贈他:「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風度)勝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從此,詩名聞於長安。著有《項斯詩集》一卷。下聯典指秦末下相人項伯,名纏,字伯,項羽的叔父,楚國貴族出身。項羽率軍四十萬,進駐鴻門,與范增定計擊劉邦。項伯因與劉邦的謀士張良相友善,當夜馳往劉邦軍中相告,並在項羽面前盡力為劉邦開脫。劉邦到鴻門見項羽,宴會上,范增命項庄(項羽的堂弟)舞劍,想乘機殺劉邦,他又以身掩護,劉邦得以免死。漢朝建立後,封射陽侯。
山襟水帶;
虎嘯龍吟。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項王祠聯,又稱霸王廟。
遼西世澤;
聖師家聲。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項橐,據說七歲時曾難倒孔子,而為孔子的老師。
鴻門舞劍;
渭水投錢。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鴻門宴項庄欲殺劉邦,項伯以身蔽沛公。下聯典指漢·項仲山,以清節著稱,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重華世澤;
七齡聖師。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項羽,目重瞳子,秦亡,自為「西楚霸王」。下聯典指春秋·項橐為孔子師。
政懷湖口;
績異關中。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項肆事典。下聯典指明·項忠事典。
-----------------------------------------------------------------
〖項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重瞳為楚主;
七歲作聖師。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楚國貴族出身,據說眼睛為重瞳(兩個瞳孔),力能扛鼎。秦二世初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困趙國,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救趙。宋義到安陽後逗留不進,他殺了宋義,率兵渡過漳水,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滅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王。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擊敗,最後從垓下突圍烏江,自殺而死。下聯典指春秋時少年項橐,據說七歲時曾難倒孔子而為他的老師。
雄為西楚王;
才作聖人師。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下聯典指春秋時神童項橐,傳七歲時與孔子辯難,使孔子窘困。後世稱為「聖人之師」。
-----------------------------------------------------------------
〖項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詩名臨海逢人說;
家學清溪世代傳。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詩人項桐,臨海人。工詩,有《可立集》。下聯典指項姓名人項思教。居家敦禮讓,有萬石家風之譽。
裁月雲露永放彩;
少岳山人長留芳。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女詩人項蘭貞,黃卯錫妻。有詩作《裁月》、《雲露》。下聯典指明代文學家、書法家項元淇,別號少岳。工詩古文辭,小楷嚴整,尤善草書,有《少岳山人集》。
天是低昂龍虎氣;
雌雄爭戰帝王才。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徐州市項羽祠聯。
鹿野沉舟王業兆;
鴻門斗碎霸嵊空。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項王祠聯。
打天春夢少成佛;
亂寫秋山老畫師。
——曾衍東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名人曾衍東贈項果園(浙江省永嘉人)聯。
-----------------------------------------------------------------
〖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穎悟奇童,堪作聖人師表;
文章名世,可為天下儒宗。
——佚名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項橐下典。下聯典指明代進士項煜事典。
群家夙號多才,竟這般聞望隆崇,直欲逢人天下說;
往事都堪借鑒,到那個功名際會,休教衣錦夜間行。
——沈嵩甫撰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安徽省松縣縣城項氏宗祠聯。
============================================================
附錄:【對聯故事——項劉斗聯】(另有版本為《項朱斗聯》)
相傳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楚漢相爭最終造成劉姓人和項姓人如同世仇,相鬥不止,始終不和。結果既影響了生產發展,又影響了社會穩定。某地有兩個村莊,一是劉姓,一是項姓,中間隔著一條河。劉項兩村人老死不相往來,但就是相互斗聯不止。每年的秋季將對聯懸掛於村口,無非都是抬高自己,貶低對方之意。
某年,劉姓人早早就掛出了這么一副對聯:
兩朝天子;
一代軍師。
此聯中上聯「兩朝天子」說的是漢高祖劉邦創立西漢,漢光武帝劉秀創立東漢的故事。下聯「一代軍師」說的是明朝軍師劉基(即劉伯溫)的故事。項姓人要想再高過劉姓人,看來很難了。其時剛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過項姓村莊,借宿村裡。聞說此事,心想總是爭斗下去,也不是辦法,便有心促和。於是隻身來到劉姓村莊,說明利害,勸說劉項和解,和睦相處,共享太平。劉姓人只當是項姓人想不出對聯,才派人來說和,便要求對方出示對聯,才肯言和。秀才沒有辦法,只好亮出一副對聯:
烹天子父;
作聖人師。
此聯中上聯「烹天子父」說的是項羽和劉邦爭霸期間,項羽將劉邦父親擒獲。於是派人告訴劉邦,劉邦要是不肯投降,他就要將劉父烹熟了吃。劉邦聽後,對來人說,若是烹了他父親,請分一杯羹,讓他也嘗嘗味道。項羽終是不忍,便放了劉父。此事對於劉姓人來說,劉邦是個毫無孝道、鮮廉寡恥之輩,極不光彩。下聯「作聖人師」說的是孔子東游,路遇小孩項橐,與他一番交談後,孔子說,小項橐「可以為師矣」。
劉姓人看到秀才抖出這副對聯,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確感如此斗下去,實是於家於國無益,遂同意和解。自此,劉項兩村和睦相處,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相安無事。但是斗聯的慣例仍然保留下來,只不過不再是「抬高自己,貶損他人」了,而是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塊陣地。
--------------------------------------------------------------------------------
【中國人民解放軍項姓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項英將軍
項英(1898.5-1941.3.13),原名德隆,化名江俊、江鈞,湖北省黃陂縣人。小學畢業後當織布工人。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下,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在工廠中自發組織工人同資本家進行斗爭。192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25年1月在中共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委員、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委員、中共第六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兼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在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國際監察委員。在中共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五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
1923年2月任京漢鐵路罷工委員會總幹事,1924年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長。先後在武漢、上海領導工人運動。是「二·七」大罷工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6年至1930年期間,曾任湖北省總工會組織部長、總工會黨團書記,武漢工人糾察隊總隊長,中共中央武漢臨時委員會委員,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兼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1928年7月任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和中央軍委委員,11月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成為我國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931年1月,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1月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1934年1月繼續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副主席。後任贛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贛南軍區司令員等職。
紅軍主力長征後,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書記,中央蘇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贛粵邊游擊戰爭,保存了革命武裝。遵義會議後繼續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38年1月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1938年11月改為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治委員。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第三戰區奉蔣介石之命,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悍然襲擊我遵令北移的新四軍部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遭到重大損失。事變中項英被叛徒殺害,是年僅43歲。
附註:新四軍副軍長項英遇害經過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皖南事變,以8萬軍隊於1月6日將9000餘人新四軍包圍於安徽涇縣的茂林地區。
1月14日晚,葉挺軍長前往敵營談判,遭到扣留。當晚國民黨軍隊發動總攻,新四軍除1000餘人突圍外,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等突圍時與大部隊失散,只能留在皖南山區,待機北上。在當地地下黨組織的掩護下,項英等10餘人隱蔽在濂坑的石牛塢村後山腰的一個石洞中。
3月23日夜,項英、周子昆與警衛員黃誠住宿於石洞中,其餘數人下山與地下黨聯系轉移事宜。副官劉厚總於3月24日凌晨2時用手槍將項英、周子昆打死,黃誠也中彈負傷。劉厚總殺人後劫走項、周攜帶的黃金、銀元、手錶、槍枝,逃下山去,投奔國民黨縣黨部報功請賞。
解放後,根據劉伯承元帥的指示,項英、周子昆的遺骨被移至南京雨花台。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在那裡為項英、周子昆以及在突圍中犧牲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造了三座墓,項英的墓置於中間,人們稱作「三烈士墓」。

6. 向姓起源於何地 有哪些歷史故事及代表人物

向姓由來: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 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諸侯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這次盟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在十餘年間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各國得以安寧生息積蓄力量。這在春秋亂世中是非常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後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今山東莒縣南部),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另外,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更明確地記載:「炎帝苗胄,四岳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雲:『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宛西三十里有呂城。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閑,晉惠公徙置陸渾。州、薄、甘、戲、露、怡,及齊之國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並,亡國時間在史籍《春秋·隱公二年》中有記載:「莒人入向。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 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諸侯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這次盟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在十餘年間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各國得以安寧生息積蓄力量。這在春秋亂世中是非常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羊舌肸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羊舌肸,亦稱叔肸、楊肹,字叔向,具體生卒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後再予刊載。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貴族,晉軍名將羊舌斗克之後,是春秋歷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動在晉悼公姬周、晉平公姬彪、晉昭公姬夷三代晉侯執政時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七公里處),故又稱楊肹。 羊舌氏家族是晉國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職即為大夫。到羊舌肸這一代,羊舌氏家族極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銅鞮伯華)、羊舌肸(叔向)、羊舌鮒(叔魚)、羊舌虎(叔虎),皆為晉國大夫,史稱「羊舌四族」,聲名四播,連當時的晉國世敵楚國人,都稱其為「強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向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西南夷,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 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准軍事力量占據。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征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 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其他個淵源 源於西南夷,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 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准軍事力量占據。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征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 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

7. 歷史與向氏有什麼關系

我們經常看到報章上,「按姓氏筆劃為序「的方法來排列名單。這里的「姓氏」,指的就是「姓」。秦漢以降,姓、氏合一,通稱為姓,一直延續至今。然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

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民人群居,一個氏族組織由一位老祖母和她的子女以及她的女姓後代的子女所構成。母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女系計算,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從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個氏族就採用一種與自己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為其氏族血統的標志,並把它當做祖先來崇拜。這種被崇拜的對象或符號叫「圖騰」。圖騰(totem)是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圖騰崇拜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這種被崇拜的標志也就成了氏族的徽號和名稱。氏族名稱的功能,就在於保存具有這一名稱的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藉此把各個氏族區別開來,「姓」即相伴而生。「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清楚地說明同姓之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姓,正是母系氏族社會每一血緣關系人群的標記。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古姓有十幾個,如姬、姜、姚、姒、媯等。古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所崇拜的圖騰或居住地。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每個氏族都是不大的社會集團,由於實行氏族外婚制,也由於人口不斷增殖,一個氏族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分出女兒氏族以至孫女兒氏族來。這些新立的氏族,作為原來那個氏族的分支,也採用一種圖騰或居住地作為自己的名稱。這樣,姓就衍生出了它的分支。如在雲南怒江、德宏地區居住的僳僳族,解放前還保留著一些原始公社制的殘余,其中有一個熊氏族,後來發展為三個女兒氏族,跟隨而來就出現了狗熊、豬熊和大熊三個圖騰。這幾個氏族組成為一個胞族,原來氏族的圖騰也就成為胞族的圖騰,即把原來的「姓」保留下來作為胞族的「姓」。母系氏族社會的部落是若干個近親氏族的結合體,各個氏族都有著表示同其他氏族相區別的自己的名稱。可能居於首要地位的那個氏族的「姓」也就成了整個部落的標記,而其他氏族的名稱則成為「姓」的分支了。

姓原來是表示母系血緣關系,社會發展到以父系計算血緣關系以後,姓也轉變為表示父系血緣關系。由於人口的增多,也由於活動地域的不斷擴展,父系氏族社會姓氏的支派更多了。相傳黃帝的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為12姓:姬、■、酉、祁、己、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說,黃帝的子孫衍生成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表明氏是父系血緣關系宗族的稱號。當時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長制氏族都稱為氏。其首領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來專稱。如黃帝稱軒轅氏,堯稱陶唐氏等等。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只有貴族才稱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貴族男子是氏族的主體和代表,因此氏即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貴族女子則稱姓,這是因為姓表示出於某個氏族,在婚配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通志》中說「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古人從長期的實踐中逐漸領悟到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語》)。為了辨別男女間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婚娶與否,在貴族女子稱謂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待嫁的貴族女子往往在姓前冠以姊妹排行的次序,如孟姜、叔隗;如果嫁給國君做妻子,就在自己娘家的姓前冠丈夫的國名,如秦姬、息媯;嫁與卿大夫,則在姓前冠以夫家之氏,如棠姜、趙姬等等。

戰國之前貴族男子所以不稱姓,是因為姓與生俱來,言氏也可知姓。也因為始祖之姓已很久遠,單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現有的身份,但有必要讓人知道其祖父為何人。這是稱氏的關鍵所在。

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復稱公孫,而以其祖父的字為氏。如鄭穆公之子曰公子■,字子駟,其孫稱公孫夏,而公孫夏之子則稱駟乞。也有以父字為氏的,如公子遂之子曰歸父,字子家,其孫則稱子家氏。

稱什麼氏大致是用以下的方法來定。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虞氏、夏氏、周氏等。卿大夫以所受賜的采邑為氏,如齊國的崔氏、盧氏、鮑氏等。也有以職官為氏的,如師氏、史氏、司馬氏、司空氏等。

正因為氏是表明一個人身份的,所以並非一成不變。有時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一個人前後也可有不同的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大變革,舊貴族開始沒落,有許多還淪為奴隸,表示貴族身份的「氏」變得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姓氏制度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後,姓氏合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秦漢以後,姓和氏沒有區別,有時稱姓,有時稱氏。姓、氏可以混用,而有時姓氏並用。顧炎武《日知錄·氏族》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各民族經歷長期的繁衍發展、遷徙融合以及社會的嬗變,姓氏的數目也常有變化。那麼,從古到今,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歷來各家的著錄不同,數目相差懸殊,沒有統一的說法。南宋史學家鄭樵的《通志》收2117個。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收3736個。明代王圻的《續文獻通考》收4657個。明代吳沈等據明太祖洪武初年的戶部黃冊等官方檔案編寫的《千家姓》,證明當時保留了1968個姓。現在民間流傳的一本《百家姓》,傳說是北宋初年吳越國王錢霮時代的人編寫的。其中收單姓408個,復姓30個,共438個。《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的編撰者慕容翊說,中華民族古今姓氏總數有6300多個。據《中華姓氏大辭典》記載,目前我國56個民族的姓已達11969個。其中約4820個為漢族姓氏。竇學田所編的《中華古今姓名大辭典》收錄的古今姓氏更是多達12000個。也有資料說,見於文獻的姓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復姓2032,三字姓146。還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時移居中原的蒙、滿族人譯改的姓。邊疆少數民族的姓也未計算在內。

當代有人根據人口調查的資料統計,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45個大姓占總人口的70%以上,前120個大姓占總人口的90.11%。可知最常見的姓氏也就是120多個。

中國姓氏的產生和形成,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多姓同出一源者。從源頭上說,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

1、以圖騰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會的圖騰有關。例如,黃帝也稱有熊氏,可能由於熊是黃帝出生所在的氏族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所崇拜的圖騰。有熊後來演變為熊,這是熊姓的來源。其他一些表示某一氏族的圖騰或居住地的徽號也就成了後來的姓,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兩代均封侯賜地,西周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了其國君後代子孫的姓。如程、房、杜、鄭等。又如周文王封少系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的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其後代便有鼓姓。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齊、魯、晉、宋、秦、楚、衛、韓、趙、魏、陳、蔡等,都成為今天常見的姓。

3、以邑名作姓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某些人便以邑名作姓氏。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的後代便因而姓蘇。又如申姓源於楚國的封邑申邑。

4、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一些帶邱、門、鄉、呂等字的復姓,也和居住地有關。

5、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個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便姓林;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之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6、以兄弟排行順序取姓氏。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7、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後來都成為姓氏。又如漢代作過治粟都尉的人,其後代便有人姓粟。

8、以爵為姓氏。古代有王爵、侯爵,被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為氏。王和侯都是後來的大姓。

9、以技藝為姓氏。如巫、陶、甄、屠等。又如祝、史姓,就因為他們的祖先曾以算卜(祝)和記史為職業。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姓氏。楚莊王的庄字是謚號,楚莊王的後人就以庄為氏。衛康公的康字也是謚號,其後人就以康為氏。庄、康也都是後代的姓。

12、以事為姓氏。例如漢武帝的丞相車千秋,本姓田,皇帝念他年老,叫他每天乘車上朝,因此號為車丞相,他的後人就以車為姓。

由於各種歷史條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或因簡化原姓的寫法,或因避諱、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隨了別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賜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陽氏的後代在邾,邾國在春秋時代被楚國滅掉,邾姓的後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於,是周武王的兒子■氏的後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國王少康的後代,姓姒氏,越王勾踐的孫子無疆被楚國滅亡,姒氏子孫改姒為越。辛,夏啟把兒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後人把姓簡化為辛。冷,冷姓是從古代伶官伶倫傳下來的,伶倫的某一後人誤把伶寫作冷,其後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於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後代就用郭為姓。賀,賀姓的先人是齊國的公族慶封,其後人漢代的侍中慶純為避用漢安帝劉慶的號,改慶姓為賀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晉大夫籍偃的後代,籍偃的13代孫籍環要避項籍(即項羽)的諱,改籍姓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親夏侯嵩在做東漢中常侍曹騰的養子的時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孫也就姓曹了。帥,晉朝的尚書帥丙原姓師,因避晉帝先輩司馬師的諱,改師姓為帥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審知的王沈的諱,去沈字的水旁,改為尤姓,等等。

我國經過了幾次民族大融合,有許多原先是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經過和漢族融合,也改稱漢姓。最大規模改姓是在北魏時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時改姓為元,鮮卑族的其他一些貴族如勿忸於氏、賀樓氏、尉遲氏等100多姓分別改為於、賀、尉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因為接受漢族王朝的冊封賜姓而改為漢姓的,如北宋時西夏國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趙姓,稱為趙元昊;沙陀族的首領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賜姓,改姓為李,他的兒子就是五代時著名的李克用。

由於各種歷史條件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或因簡化原姓的寫法,或因避諱、避事,有些人是因故隨了別人的姓,也有的是因帝王賜姓而改姓,等等。例如:朱,朱的本姓是邾,周代封高陽氏的後代在邾,邾國在春秋時代被楚國滅掉,邾姓的後人就去掉「阝」旁而改姓朱。於,是周武王的兒子■氏的後人改的姓。越,越是夏代國王少康的後代,姓姒氏,越王勾踐的孫子無疆被楚國滅亡,姒氏子孫改姒為越。辛,夏啟把兒子封在莘,莘、辛相近,莘氏的後人把姓簡化為辛。冷,冷姓是從古代伶官伶倫傳下來的,伶倫的某一後人誤把伶寫作冷,其後代也就用冷做姓。郭,周文王封季弟虢叔於虢,虢、郭音相近,虢叔的後代就用郭為姓。賀,賀姓的先人是齊國的公族慶封,其後人漢代的侍中慶純為避用漢安帝劉慶的號,改慶姓為賀姓。席,席的本姓是籍,是晉大夫籍偃的後代,籍偃的13代孫籍環要避項籍(即項羽)的諱,改籍姓為席姓。曹,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親夏侯嵩在做東漢中常侍曹騰的養子的時候,改姓曹,叫曹嵩,曹操及其子孫也就姓曹了。帥,晉朝的尚書帥丙原姓師,因避晉帝先輩司馬師的諱,改師姓為帥姓。尤,福建的沈姓,要避在福建做審知的王沈的諱,去沈字的水旁,改為尤姓,等等。

我國經過了幾次民族大融合,有許多原先是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經過和漢族融合,也改稱漢姓。最大規模改姓是在北魏時期,北魏的皇室拓跋氏在孝文帝時改姓為元,鮮卑族的其他一些貴族如勿忸於氏、賀樓氏、尉遲氏等100多姓分別改為於、賀、尉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因為接受漢族王朝的冊封賜姓而改為漢姓的,如北宋時西夏國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帝的趙姓,稱為趙元昊;沙陀族的首領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帝的賜姓,改姓為李,他的兒子就是五代時著名的李克用。

在中國歷史上常有女子出嫁後改姓夫家的姓,這種情況就是到了現代仍可見到。女子把娘家的姓帶到夫家,讓夫家的人跟著她改姓的事較為少見,但也不乏例證。如,《新唐書》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中說:「河南劉氏,本出匈奴之族。漢高祖(劉邦)以宗女妻冒頓,其俗,貴人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由上述可知,中國姓氏文化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姓氏史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河洛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歷史悠久,長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搖籃,因而也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統計表明,當今120個大姓中,源於河洛地區和部分源頭在河洛地區的姓氏佔了絕大部分。研究河洛地區姓氏的孕育、產生、發展、融合、分化、演變、定型、播遷,對於研究中國歷史、海外華人尋根問祖、建設和諧社會、加強民族團結、完成國家統一大業,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8. 項和向是個姓嗎

不是一個姓。
姓「項」的人(如項羽)和姓「向」的人(如向警予)不是同姓人。

9. 項姓的起源是什麼

項姓氏是源自古代周國的姓氏。 來自周國的來源非常簡單。襄城是周朝初年的一個國家。公元17年的夏天,魯國摧毀了這個國家,國家的名字被取消了。

只保存了地名。 後代使用該項作為姓氏。 在東周和戰國時期,楚汝魯,土地被改為屬於楚國。 當楚王為王時,他從楚遷到陳,並將該物品用作另一物(即伴隨著首都)。

從姓氏。 有人說是吉。以國家為家庭。春秋時期,楚國公子晏被封入湘國(今河南襄城)。於公元前647年去世。 「左傳」說,陸國功摧毀了這個國家,「公羊傳」和「古梁傳」被齊恆功摧毀。 後代是原始國家。 楚霸王項羽是湘國貴族之後。

關於「物品」的最早記載是「左傳」,「公羊」和「古良傳」,但說法不同。「左傳」記載「魯迅公明十七年降級」,而「公羊傳」和「古良傳」則記載為「齊衡公民」。

這三本書記載,雖然在「滅絕」中存在爭議,但來源的方向是相同的,即周峰國家,然後滅絕。 還有楚王的後裔的姓氏記錄。春秋時期,楚國公子岩被封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並建立了國家。 後來,該國被齊國摧毀,其後裔以該國的名字命名。

(9)項和向有什麼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項姓名人: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名籍,字羽。楚貴族出身。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從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敗死後領其軍。

破釜沉舟,於鉅鹿擊敗秦軍主力,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繼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公元前202年,被劉邦困於垓下,後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

項槖:春秋時神童。相傳他七歲時與孔子辯難,使孔子窘困。被後世稱為「聖人之師」。

項昕:元朝人。為人勤奮好學,喜詞章,工繪畫。因母病為庸醫誤投葯而死,十分悲痛,乃立志學醫,以醫名世。

項炯:元代詩人。端行積學,通群經大義,為當時名儒,晦跡不仕。

項英:(1898──1941年),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湖北省總工會委員長兼黨團書記。是中共三至六屆中央委員,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12月調到中央蘇區,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兼軍委主席。

後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副主席。1934年主力紅軍長征後,與陳毅等留在贛粵邊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副軍長。在皖南事變中,經過七晝夜激戰,與周子昆等沖出重圍,隱蔽在深山裡與打散的同志及地下黨取得聯系。

因敵人搜捕很緊,3月12日拂曉,轉移到蜜蜂洞附近的一個石洞里。第二天拂曉,原軍部副官劉厚聰叛變,開槍打死熟睡中的項英和周子昆。叛徒劉厚聰投到旌縣國民黨部,後來被敵人打死。

項元淇: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工詩、古文辭。小楷嚴整,尤善草書。

項蘭貞:明代女詩人。黃卯錫之妻。有詩作《栽月》。

此外,還有唐代有詩人項斯,明代有兵部尚書項忠、書畫鑒賞收藏家項元汴、畫家項聖謨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姓

10. 請問向姓有什麼淵源

向姓起源參考之一
出自祁姓。傳說上古時的炎帝的後裔的封國為向國〈今山東省莒縣〉,春秋時被莒國所吞並,不過他們的後人仍以向為姓,以突出炎帝子孫的榮耀。另一種說法,仍與炎帝有關,炎帝有一後人,名向,而向的後人就以向為姓。春秋時,宋桓公之子公子莒,字向父。他的孫子戎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任宋平公時左師。他曾為當時的戰國爭霸的糾紛局面的調停做出了很大的汞獻,換來數年的和平。向氏因此在朝中一直力掌大權。向秀,魏晉之際哲學家。文學家,河內懷人,「竹林七賢」之一。他曾為《莊子》作注,但未竟而死。他擅長詩賦。為哀弔嵇康、呂安所作的《思舊賦》,情辭沉痛,十分有名。

閱讀全文

與項和向有什麼歷史淵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