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遠名字的來歷
清遠市是一個有1600年歷史的古城,最早的名字中宿縣,因為境內有秀美的中宿峽而著名,於漢朝改名為清遠郡,清遠一名由此來。
早期歸韶關管轄,1983年劃為廣州,為清遠縣,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88年2月28號舉行成立大會,從一個粵北山區一躍而成廣東省佔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佔地1.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深圳)轄下兩市一區五縣,兩市,分別都是茶市,一個就是中國的五大紅茶之一的產地,知道是什麼市嗎?對了,是英德市。
大家都聽過英德紅茶吧?當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時,喝的就是英德的荔枝紅了,五大紅茶分別是:滇紅、祁紅、英紅、宜紅、川紅)英紅是中國出口量最大的紅茶,如果你有機會到國外好象英國,新加坡等地,80%你喝到的紅茶都是英紅。
而別一個茶市是那裡呢?它就在於是舊稱連縣的連州市了,來清遠旅遊的三部曲:"游飛霞,吃清遠雞,飲白茶!"白茶,也稱為藤婆茶,是連州三寶之一(黃精,蜜棗,藤婆茶),連州是廣東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兩次被國民黨定為廣東省的省會,其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廣州市,所以又有"小廣州"之稱。
② 清遠有多少年歷史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後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
??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於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並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
??
??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於湞陽縣設英州。
??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後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並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於縣級建制)。
??
??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佛岡縣曾先後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後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並為連南瑤族自治(後改為縣)。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並,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並,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並,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餘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並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
③ 有關清遠的歷史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於清遠的地圖像一隻鳳凰。鳳城之名還源自一傳說:在清遠市工人文化宮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樹上棲息了一窩鳳凰,樹下住一青年,名張易,靠泛舟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濫,俗語雲:「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佬無地走。」可見洪水之洶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張易撐著小艇到處救人,救到梧桐樹下,聽到鳳凰吱吱喳喳,才發現水位快浸到樹頂,大鳳凰都出去找吃的,小鳳凰翅膀還沒長齊,眼看水已淹沒梧桐樹,張易趕緊游去樹中心抱起窩里的小鳳凰,但張易的腳被樹的寄生藤纏住,無法脫身,只好將小鳳凰放置艇中,自己卻不幸被水淹沒,母鳳凰飛回來,見此感人一幕,覺得人為救鳳凰也肯捨命相救,自己也應當完成年青人救人心願,就伏在水面,讓落水的人踩著它的背逃生,最後因體力不支,也犧牲了,化成清遠兩條街,所以清遠看上去像一隻鳳凰,而鳳凰犧牲的地方,稱為起鳳里,清城因此得名叫鳳城,而廣東有兩個鳳凰,是因另一父鳳凰飛回來發現愛妻已逝,傷心不已,帶著愛子飛走了,飛了去順德大良,故而順德大良也叫鳳城其歷史文化: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後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於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並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於湞陽縣設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後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並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於縣級建制)。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佛岡縣曾先後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後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並為連南瑤族自治(後改為縣)。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並,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並,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並,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餘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並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④ 清遠鳳城的由來
清遠概況及鳳城由來 清遠市是一個有1600年歷史的古城,最早的名字中宿縣,因為境內有秀美的中宿峽而著名,於漢朝改名為清遠郡,清遠一名由此來,早期歸韶關管轄,1983年劃為廣州,為清遠縣,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88年2月28號舉行成立大會,從一個粵北山區一躍而成廣東省佔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佔地1.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深圳)轄下兩市一區五縣,兩市,分別都是茶市,一個就是中國的五大紅茶之一的產地,知道是什麼市嗎?對了,是英德市,大家都聽過英德紅茶吧?當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時,喝的就是英德的荔枝紅了,(五大紅茶分別是:滇紅,祁紅,英紅,宜紅,川紅)英紅是中國出口量最大的紅茶,如果你有機會到國外好象英國,新加坡等地,80%你喝到的紅茶都是英紅.而別一個茶市是那裡呢?它就在於是舊稱連縣的連州市了,來清遠旅遊的三部曲:"游飛霞,吃清遠雞,飲白茶!"白茶,也稱為藤婆茶,是連州三寶之一(黃精,蜜棗,藤婆茶),連州是廣東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兩次被國民黨定為廣東省的省會,其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廣州市,所以又有"小廣州"之稱.一區是指清遠市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清城區,清城區一河兩岸,在河的南岸,是清遠市的新城區,主要是大的企事業單位,酒樓酒店,高尚住宅區以及市政設施的所在地,包括清遠市的市政府,國土局,國稅國等,也匯合了清遠市眾多四星級酒店,如華冠,迎賓館等.新城區是新規劃新發展的代表,又叫小市.而河的對岸就是就城區了,清遠市民習慣稱為清城,它是居民原住地及商務的集散地,清遠市總人口383萬,其中有少數民族有15萬,而清城區人口28萬,75%都是居住在舊城區,而舊城區就是逛街購物娛樂的中心.五縣都很出名,其中最為最名的,就是擁有一個全國唯一以溫泉文化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遊度假區-----清新溫礦泉旅遊度假區的清新縣了,清新溫礦泉是全國的第一個露天溫礦泉,還擁著全亞州的第一個滑草場,每年接待遊客200多萬,是清遠市旅遊業的龍頭,因而清新縣也成了五縣中首富了.另一個的出名卻是因為它的窮:它就是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形容為:"天下之窮兮莫出陽山矣"的陽山縣的,那裡可算是九分石頭一分土,一頂草帽一塊田.第三個呢,是廣東省的第一支礦泉水產地--佛岡縣.別外兩個都是少數民族自治縣:一個是廣東省特有的少數民族排瑤的聚居地-連南瑤族自治縣.另一個是廣東省唯一一個一腳踏三省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清遠市地處於廣東省的西北部,南靠廣州,佛山,北倚湖南,東鄰韶關,西接肇慶,廣西.是粵北山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粵北山區主要是指韶關,清遠兩市.)它距離省會廣州才60多公里且全程高速.是廣東,湖南,廣西三省通衢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屬亞熱帶氣候,平均氣溫21度.以前人們都說,清遠清遠,清貧而偏遠,不過呢,在交通發達的今天,清遠清遠,清香而溢遠!2002年2月28日被評為中國的優秀旅遊城市,主要有三大旅遊資源:一游山,二玩水,三賞民族風情!山有:飛霞山,石坑崆,英西峰林,萬山朝王等!水還分冷熱,冷水有小北江,漂流,湟川三峽等,熱的就有眾多的溫泉水,如清新溫礦泉,銀盞溫泉,石螺森林溫泉等,民族風情有連南瑤族篝火晚會,三排瑤寨,連山壯鄉歌舞等. 現在就由我帶領大家游覽我們山清水秀的清遠吧!現在我們經過的這條橋是清遠市舊的北江大橋,全長1057米,寬16米,有16座橋墩,它於1981年籌建,1983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1985年建成,五年工程三年完成,總投資2227萬,這是清遠人的驕傲,這條橋開通前,清遠人民只能靠渡船.這條溝通南北的主要橋梁不但提前完工,還於次年10月就被評為廣東省全優樣板工程,1987年3月獲得國家1986年度優質工程銀獎呢.而大家的左手面那條橋,是清遠的新北江大橋,建成於1995年,兩橋相隔十年,所用的資金也是十倍,那條橋花費2億元,全長1410米,主要是為了減少舊橋的承載量和外省車通過城區所造成的擁擠所建,把107國道改道不經過市區,現在舊橋是溝通新舊城的主要橋梁,而新橋是溝通南北的主要橋梁了,當時新橋還是前省長盧瑞華親自剪綵的呢.不過,清遠市為了加快發展的步伐,將開通北江三橋,看看你們的右手面,那裡就是北江三橋的施工場所!下面這條就是清遠的母親河--北江了,它是珠江三大主要河流之一,(東江,西江,北江)發源於江西的信豐縣,省內全全586公里,是廣東省水力開發量及蘊藏量之冠.河畔邊的是全長3800米的情人路江濱公園,是清遠市政府分三期,總投資4000多萬為清遠市人民所興建的,全開放式的露天公園,也是清遠市人民最喜愛的民心工程之一.在這里,老人家可以散散步,跳跳交誼舞,小朋友呢,放風箏,玩游戲,而情侶們則可以在這里曬曬月光,弄弄草皮了.江濱公園有多個廣場,其中最大的兩個,主廣場每逢晚上八點正,就開始播放交誼舞曲,那些,就有很多老人家匯聚在那裡,一展舞林高手的風范了.你看,那邊有個雕塑的就是主廣場了,那個雕塑被稱為"北江之母",喻意,北江河就是懷抱清遠,哺育清遠人民的偉大母親,而另一個較大的廣場呢,是年青人和外省民工的樂園,到了晚上,來這里"蹦的",揮霍他們青春的精力了. 河的這邊就是舊城區了,停放著很多船的地方叫三碼頭,知道清遠又叫什麼嗎?是鳳城!知道為什麼叫鳳城嗎?不,和清遠雞沒有關系,叫鳳城是因為清遠的版圖從上空看下來就象一隻鳳凰,所以叫鳳城,三碼頭就是鳳頭的所在地.在這里有一個很美麗的傳說,據說,以前,在現在清遠市工人文化宮附近,那裡長著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樹上棲息著一窩鳳凰,而樹下,就住著一個叫張易的年青人,他自少父母雙亡,靠一隻小舢艇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北江水的俚語?"南雄落水灑濕石,落到韶關漲三尺,去到英德浸半壁,浸到清遠佬"冇錠滴"(清遠話沒地方跑的意思)北江水來勢洶猛,一下子就把清遠給淹沒了,張易呢,就撐著他的小舢艇到處去救那些在水裡掙扎的人,救了一批又一批,在經過家門前時,發現梧桐樹里傳來一陣吱吱喳喳的聲音,原來水快要漫上樹頂了,而兩只大鳳凰飛出去找吃的了,因為鳳凰是非梧桐不棲,非寶地不落,非泉眼不喝,非新牙不吃,所以要飛好遠才能找到食物,不知道這里發生了水災,而那窩小鳳凰連翅膀都沒長出來,眼看著就要被水淹沒了,張易一看,連忙跳下水,游到樹中心把小鳳凰整窩捧了出來,放到船上,可自已卻怎麼也上不了船,因為那棵老樹長了好多寄生藤,把張易的腳纏住了,怎麼也掙扎不出來,只好讓船漂走了,他自己就慢慢的被水淹沒了,而這里,母鳳凰回來了,見到這感人的一幕,覺得人可以為救一窩小鳳凰而奮不顧身,覺得很感動,看到那些仍在水裡掙扎的人,於是就伏在水面上,讓那些落水的人踩著她的鳳背逃生.因為體力透支,最後也犧牲了,最後化成了這個小城,所以清遠看上去就像一隻鳳凰,三碼頭是鳳頭,原本是弧形,只是現在建護堤弄平了.上,下廓就是清遠的鳳翅,而鳳背就是新世紀廣場所在地,(舊區府)鳳尾呢,一直從松崗路延伸到北架山了,而就在鳳凰犧牲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起鳳里(是希望鳳凰再次起來的意思)所以清遠就叫做鳳城了.大家又知不知道廣東一共是有兩個鳳城的,除了清遠之外,順德大良也稱為鳳城,為什麼呢?據說,就是清遠的公鳳凰回來了,見到自己的妻子犧牲了,很傷心,就帶著小鳳凰飛離了這塊傷心之地,一飛就飛到了順德,所以廣東省就了了兩個鳳城,我們這個是母鳳城,順德呢,是個公鳳城來的.
⑤ 清遠名字由來
清遠市是一個有1600年歷史的古城,最早的名字中宿縣,因為境內有秀美的中宿峽而著名,於漢朝改名為清遠郡,清遠一名由此來。
早期歸韶關管轄,1983年劃為廣州,為清遠縣,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1988年2月28號舉行成立大會,從一個粵北山區一躍而成廣東省佔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佔地1.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深圳)轄下兩市一區五縣,兩市,分別都是茶市,一個就是中國的五大紅茶之一的產地,知道是什麼市嗎?對了,是英德市。
大家都聽過英德紅茶吧?當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時,喝的就是英德的荔枝紅了,五大紅茶分別是:滇紅、祁紅、英紅、宜紅、川紅)英紅是中國出口量最大的紅茶,如果你有機會到國外好象英國,新加坡等地,80%你喝到的紅茶都是英紅。
而別一個茶市是那裡呢?它就在於是舊稱連縣的連州市了,來清遠旅遊的三部曲:"游飛霞,吃清遠雞,飲白茶!"白茶,也稱為藤婆茶,是連州三寶之一(黃精,蜜棗,藤婆茶),連州是廣東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兩次被國民黨定為廣東省的省會,其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廣州市,所以又有"小廣州"之稱。
⑥ 清遠市位於哪個
是廣東省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市(地級),市委、市政府駐地為清遠縣清城鎮。同時,撤銷清遠縣,設立清城、清郊(清郊區於1992年改為清新縣)兩個市轄區(縣級)。將廣州市所轄的清遠縣、佛岡縣和韶關市所轄的英德縣(英德縣於1994年改為英德市)、陽山縣、連縣(連縣於1994年改為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劃歸清遠市管轄。2月28日,清遠市正式成立。
清遠市現轄一區(清城區)、三縣(清新、佛岡、陽山)、兩個民族自治縣(連山、連南)和兩個縣級市(連州、英德)。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廣東省面積的1/10,是廣東省土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它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為主。南接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西與韶關、肇慶為鄰。現有戶籍人口近39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2萬人,廣東全省有三個民族自治縣,清遠占兩個: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民族地區總人口的63%。
清遠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上建制沿革變動繁多。春秋戰國時期屬百越(粵)之地。秦統一天下後,屬南海郡和長沙郡(內設有冽江縣)。漢代有桂陽(今連州)、中宿、陽山、含洭、湞陽(今英德)等。三國時期清遠屬吳國。南北朝時期置清遠郡,隸廣州,「清遠之名由此開始」(公元581年)。唐時設有連山郡,南宋時曾設英德府。清雍正時曾設佛岡直隸廳。新中國建立後,也多次變動。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清遠市現行的隸屬關系。
清遠地區歷史上開發較早,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薈萃。如唐代大詩人韓愈、劉禹錫,宋代大書法家米芾都曾在清遠供職;唐代宰相劉瞻,中國末代科舉榜眼朱汝珍,北伐名將、詩人陳可鈺是清遠本土人。清遠人文風景優雅,故留下了眾多文人墨客傳世之作。如唐代張九齡、韓愈、劉禹錫,宋代蘇軾、米芾、楊萬里、胡銓、文天祥,元代郭考基,明代湯顯祖、海瑞,清代袁枚、翁方綱、李調元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鴻蹤和力作,與清遠秀麗河山交相輝映。英德、連州兩市,已被定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近代的清遠,還突顯其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人文精神。抗日戰爭時期,連州(連縣)成了廣東省政府所在地,清遠地區是抗日和反對當時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游擊區、根據地之一,有豐富的革命傳統。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清遠也常常成為廣東省或中南(華南)地區各項中心工作等運動的試點地。清遠人民為清遠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清遠地區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融會之地,故其文化有較突出的包容性、開放性、創造性。這些特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清遠現在與今後的社會發展。
⑦ 清遠屬於哪個市
清遠是地級市
屬於廣東省。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部;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與韶關市相鄰,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界,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10;清遠市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2002年末有少數民族人口20.22萬人,以瑤、壯族居多。
清遠市是於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轄清城區、佛岡縣、陽山縣、清新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清城區。
清遠市是廣東省地域最遼闊的地級市,全市有耕地面積28.9萬公頃,林地面積118.8萬公頃,園地面積3.0萬公頃,水域面積6.4萬公頃,未利用土地26.6萬公頃;是廣東省的主要礦產市之一,已發現的礦種有62種,已探明儲量的有44種,居全省前三位的有15種;水力資源豐富,可供開發利用87.62萬千瓦,至2003年底,已開發建設小水電裝機容量62萬千瓦;土特產品頗具特色,清遠麻黃雞、烏棕鵝、乳豬、乳鴿,陽山三黃雞,連山麻鴨,英德紅茶,北江冬菇,駱坑筍,連州水晶梨,陽山同冠梨和板栗,連山沙田柚等,均有口皆碑。
清遠市歷來有粵、湘、桂「三省通衢」之稱,有連通境內的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國道、107國道,並與大、小北江航道溝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路,至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008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8.8公里,國道505公里,省道1287.8公里,縣道937公里,公路密度為52.8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鄉鎮均通公路,所有村委通機動車;全市通信暢順。2003年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6.9萬門;能源充足,電力自給有餘,年供電量17.28億千瓦時,年售電量16.03億千瓦時。
清遠已有2100多年的人文歷史,具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其中5處可列入「廣東之最」:廣東最大的古建築群飛霞風景區;廣東儲量最大、水質最好的清新三坑溫礦泉;廣東第一高峰陽山石坑崆風景區;廣東最長的地下河連州地下河游覽區;廣東最具民族特色的連南瑤族風情游覽區。此外,英德寶晶宮、佛岡黃花湖、銀盞溫泉度假區、清新太和古洞等旅遊景區也頗負盛名。
⑧ 清遠的歷史沿革和歷史名人
清遠歷史沿革
發布: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局) 發布時間:2009-11-09
在距今十萬年前,本域(即今清遠市域。下同)就已有人類活動。《禹貢》劃本域分屬荊、揚二州,春秋為百越地,戰國屬楚。但楚國尚未在本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其時在今陽山境有陽禺小國,是嶺南原始部落聯盟發展的產物。
[秦漢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本域今之連州市和連南、連山縣,以及陽山縣之北部屬長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嶺南設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區和清新、英德、佛岡縣以及陽山縣的南部屬南海郡。
秦亡之際,秦將趙佗在嶺南立南越國。本域以秦陽山關為界,關南屬南越國南海郡;關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屬長沙郡之地),漢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陽縣,屬漢長沙國桂陽郡。桂陽縣是本域建置最早的縣份。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陽山、含洭、湞陽4縣,劃陽山、含洭、湞陽三縣與桂陽縣並屬桂陽郡,統於荊州剌史部;中宿縣屬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本域全境屬吳。黃武五年(226年)析交州東部置廣州,中宿縣隨南海郡屬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陽、南海二郡置始興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陽、陽山、含洭、湞陽五縣屬之,統於荊州。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始興郡改屬廣州。懷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荊、廣二州置湘州,本域五縣隨始興郡屬之。
南朝齊析桂陽縣置希平縣(治在今連山縣北部),又置齊樂郡於希平縣,屬廣州。梁天鑒六年(507年),分湘、廣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興郡置清遠郡(治在今清遠市區)、陽山郡(治在含洭)、梁樂郡(治在今陽山縣南部);分桂陽縣置廣惠縣(今連山縣地,一作廣德縣)。清遠郡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五縣均為漢以來之中宿縣析置)。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惠4縣。梁樂郡轄梁樂(今陽山縣南部)、洊安二縣(洊安縣在今懷集縣西北,漢時地屬蒼梧郡封陽縣,南齊置洊安縣,仍屬蒼梧郡,此時來屬新郡)。清遠、陽山、梁樂三郡及其領縣統屬衡州。湞陽縣仍屬始興郡 ,亦統於衡州。 梁承聖二年(553年),在始興郡置東衡州(治曲江),湞陽縣隨郡屬之。梁承聖末年(555年),分湞陽東部置翁源縣,入屬清遠郡 。 陳天嘉間(560年——566年),清遠郡移治翁源,領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六縣,入廣州。同時,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領陽山郡 、梁樂郡和齊樂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入隋,地方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湞陽縣屬之。開皇十年,改西衡州為洭州 ,領含洭一縣;廢陽山、梁樂 、齊樂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陽山、梁樂、洊安、廣澤(隋初以廣惠改)、桂陽六縣置連州;廢清遠郡及所屬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以郡及五縣地置清遠、政賓縣 ,與翁源縣同入廣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貞陽縣(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湞陽改)並入曲江縣。開皇十八年,梁樂縣易名宣樂縣。二十年(600年),廢洭州,含洭縣改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年)廣州改置番州,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之。同年,廣澤縣改名連山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連州改置熙平郡,桂陽、陽山、連山、宣樂、洊安、熙平六縣屬之;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南海郡。大業十三年(617年),宣樂縣並入陽山縣。
唐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復置連州(治桂陽),省熙平縣入連山縣。連州領桂陽、陽山、連山三縣,屬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復置洭州,領含洭 、貞陽(是年從曲江析置)、翁源三縣。又次年,省政賓縣入清遠縣,屬廣州。廣、洭二州統於嶺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復廢洭州;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名浛洭縣。湞、浛二縣與翁源縣改屬廣州。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縣:屬廣州的有清遠、浛洭、湞陽三縣;屬連州的有桂陽、陽山、連山三縣。二州統於嶺南道。隋屬熙平郡的洊安縣(今地不在本域),此時也已改屬廣州。光化三年(900年),連州為馬楚所據,連州遂屬楚。
五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 在廣州建南漢國,改廣州作興王府,本域清遠、浛洭 、湞陽3縣屬之。南漢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於湞陽,領湞陽一縣。乾和九年(951年),劉晟略定連州,連州及所領之桂陽、連山、陽山3縣改屬南漢。
[宋元明清時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縣三級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縣:連州,領桂陽、連山、陽山3縣;英州,領浛洸(開寶四年以浛洭改)、真陽(乾興元年以湞陽改)2縣;清遠縣屬廣州。2州與廣州統屬廣南東路。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改連山縣為程山縣。慶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縣4級。至元十三年(1276年)於程山縣置安撫司,領程山、陽山2縣。十五年復程山縣為連山縣。十七年(1280年)廢安撫司,置連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稱連州,治在連山。同年,升桂陽縣為散州,稱桂陽州,治在今連州,割連州之陽山縣來屬。於是,治於連山的連州僅領連山1縣。2州同屬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順元年(1330年)改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為英德州,領真陽、浛洸 、翁源三縣。延佑元年(1314年)廢真陽、浛洸2縣入英德州,州領翁源1縣。屬江西行省廣東道。有元一代,清遠縣屬廣東道廣州路,統於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縣三級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為英德縣;撤連州置連山縣;撤桂陽州置陽山縣;英德、連山、陽山3縣同屬韶州府。次年省陽山縣入連山縣;又次年改連山縣作陽山縣;與清遠縣同屬廣州府。英德縣仍屬韶州府。韶、廣二府統於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本域全境屬廣東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陽山縣復連山縣。十四年復設連州於桂陽,領陽山、連山2縣;屬廣州府。本域此1州4縣之建置及隸屬關系延續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三級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連州為直隸州,領連山、陽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析清遠、英德二地置佛岡直隸軍民廳(簡稱佛岡廳)。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升連山縣為綏瑤直隸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廳3縣:連州直隸州、連山直隸廳、佛岡直隸廳、清遠縣、英德縣和陽山縣。清遠縣屬廣州府;英德縣屬韶州府;陽山縣屬連州;州、廳直隸廣東行省。
[民國時期 ] 民國初地方行省、道、縣三級制。元年(1912年)廢州置縣:本域撤連州置連縣;撤連山綏瑤直隸廳復連山縣;民國3年撤佛岡廳置佛岡縣。於是本域有佛岡、清遠、英德、陽山、連山、連縣等6縣。佛岡、清遠二縣屬粵海道;後四縣屬嶺南道;統於廣東省。民國9年(1920年)撤去道一級,縣統於省。
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省政府在全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本域全境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曲江)。
民國35年(1946年)置連南縣。於是本域共置7縣。
民國38年(1949年)4月,廣東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劃。本域的英德、清遠、佛岡3縣屬第三專署督察區(署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屬第五專署督察區(署連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繼解放,成立英德、佛岡、清遠、連縣、連山和陽山等6個縣人民政府。1950年5月,連南縣也成立人民政府。7縣由設在韶關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旋改稱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改置韶關專員公署)管轄。隸於廣東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連南、連山兩縣合並置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次年2月復連山縣。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更名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公社化」運動撤小縣並大縣:佛岡縣並入廣州市從化縣;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並置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復陽山縣,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廣州市復置佛岡縣。同年,撤連州各族自治縣置連縣、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含原連山縣)。1962年9月,析連南縣置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1965年改「僮族」為「壯族」)和連南瑤族自治縣。1963年7月,佛岡縣改屬韶關專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本域各縣分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當地的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隸於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在韶關改置韶關地區行政公署。本域清遠、英德、佛岡、連縣、連山、連南和陽山7縣屬之。
1983年6月,劃清遠、佛岡2縣入廣州市;同時,撤韶關地區行政公署,升韶關市為地級市,下轄12縣,本域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5縣屬之。
1988年2月28日,清遠撤縣建市。下轄由清遠縣析置的清城、清郊兩區和佛岡縣、英德縣、連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92年6月,改清郊區為清新縣。
1988年,廣東省英紅華僑茶場下放給清遠市領導,1994年升英紅華僑茶場為英紅綜合經濟區(縣級),1999年3月更名為清遠市英紅華僑管理區。2002年11月,撤英紅區置英紅鎮,劃屬英德市。
1994年4月,撤連縣、英德縣,分置縣級的連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為配合飛來峽水利工程建設、安置庫區移民,劃英德市黎溪、連江口、水邊3鎮及清新縣的昇平鎮設立飛來峽管理區(縣級)。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滿結束,撤銷飛來峽管理區,4鎮回歸英德市、清新縣。
2006年,清遠市下轄8個縣級行政區:清城區、連州市、英德市、清新縣、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連南瑤族自治縣。
鍾偉文(清遠歷史名人) 韓 愈(清遠歷史名人) 馮 光(清遠歷史名人) 黃渠成(清遠歷史名人) 宋 華(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黃 損(清遠歷史名人) 熊真沛(清遠歷史名人) 林名勛(清遠歷史名人) 劉裕光(清遠歷史名人) 鄔 強(清遠歷史名人) 莫 維(清遠歷史名人) 賴松柏(清遠歷史名人) 朱汝珍(清遠歷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經發送到你的郵箱里了
⑨ 請教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如題 謝謝了
連山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 古為禹貢荊州之城,自南朝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置廣德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稱廣澤縣,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改稱連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連山郡。 紹興十八年(1148年)改稱程山縣,元初復稱連山縣,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為連山綏瑤直隸廳,民國元年(1912年)復連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為粵北行署連南瑤族自治區,1954年設置粵北行署連山縣,1958年為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又設置連山縣。 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現隸屬清遠市,縣人民政府駐吉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