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宿遷由來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❷ 宿遷歷史上叫什麼
公元前113年,泗水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
❸ 宿遷的歷史有多久
在秦漢文化的風雲際會之地,有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史記》中說「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為現在的宿遷。
地級宿遷市1996年建市,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29萬。她是江蘇重要和新興的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一朵艷麗的新葩,作為江蘇、安徽兩省之通衢,宿遷人傑地靈、資源豐富。
宿遷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10毫米。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共有耕地675萬畝,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林業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意楊第一故鄉。
中國著名的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和中國為數不多的二級水質湖——駱馬湖,象一對孿生姐妹滋潤這個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河流縱橫,可供水產養殖的優質水面達303萬畝,盛產銀魚、鰻魚、甲魚、螃蟹、青蝦等50多種水產品。螃蟹產量全國第一,銀魚出口量江蘇省第一。
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是宿遷又一寶藏。洪澤湖、駱馬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珍禽比翼,漁舟泛影;始建於1681年的乾隆行宮氣勢非凡;楚霸王項羽的紀念館——項王故里雄偉壯觀;嶂山森林公園景色秀麗,自然典型。
宿遷市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噸,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好的基礎。建市以來,宿遷市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釀酒、紡織、建材、電子、化工、機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洋河、」雙溝「大麴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國十大名酒之列;spcc絹絲出口量佔全國絹絲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宿遷市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於凌縣,轄2.5萬多戶11.9萬人,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設宿遷市,屬泗宿縣。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屬淮陰市。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和宿豫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❹ 宿遷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1996年
❺ 宿遷市宿城區以前叫什麼,是屬於哪的
宿城區是以前的宿遷縣,1987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宿遷縣改為宿遷市(縣級),歸屬淮陰市。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
宿城區:
宿遷市轄區,地處江蘇省北部,位於東經118°10'07''~118°33'88''、北緯33°47'25''~34°1'16''之間,北和東與宿豫區接壤,南與泗陽、泗洪縣毗鄰、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相連,是、魯、豫、皖四省之通衢,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
歷史沿革: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宿遷城周邊建立宿遷縣、宿北縣、泗宿縣、睢宿縣和運河特區5個縣級民主政權。
1945年8月,中共泗宿縣委和縣總隊接管宿遷縣城,在縣城及近郊設立宿遷市。
1949年5月,撤銷泗宿縣和宿遷縣,泗宿縣部分地區和宿遷市並歸宿遷縣,隸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宿遷縣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宿遷縣改為宿遷市(縣級),仍屬淮陰市所轄。
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9月,宿城區轄10個鄉鎮、6個街道:耿車鎮、蔡集鎮、王官集鎮、埠子鎮、龍河鎮、洋北鎮、中揚鎮、陳集鎮、羅圩鄉、屠園鄉,幸福街道、項里街道、河濱街道、古城街道、雙庄街道、支口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5)宿遷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宿遷市:
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省北部,介於北緯33°12′17″~34°24′38″、東經117°6′19″~119°12′50″之間,南與淮安市毗連,東與連雲港市接壤,北與徐州市相連,西與安徽省交界,處於徐、淮、連的中心地帶,地處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西部與安徽省接壤。
歷史沿革:
1945年9月-1946年7月曾設宿遷,屬泗宿縣。
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
1970年,屬淮陰地區。
1983年,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
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市,設立地級宿遷市,由省直轄,下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4縣和宿城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豫縣設立宿豫區。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宿遷下轄:沭陽、泗陽、泗洪縣和宿豫區、宿城區、湖濱新區、洋河新區、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宿遷高新區、宿遷軟體園和蘇州宿遷工業園區。
❻ 江蘇省各市有多少年歷史
13個地級市:
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
南京: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築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歷史
無錫: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縣,因境內錫山錫、鉛源枯竭而取名「無錫」。自公元497年, 無錫縣名稱沿襲不變。1949年設無錫市。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❼ 宿遷的十年變化
1996年,地級宿遷市成立。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大力宏揚"團結奮進、敢試敢闖、務實苦幹、自立自強"的宿遷精神,艱苦創業,銳意改革,奮力拚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十年艱苦創業使宿遷快速崛起,十年改革創新為宿遷增添了無限活力,十年規劃建設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年基本經驗啟示著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新征程。
一、建市十年的主要成就
1、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年來,全市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市經濟發展保持強勁勢頭。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9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遞增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9.02億元,年遞增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4.14億元,年遞增16.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3.79億元,年遞增14.8%。二、三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比GDP增速分別高4.0個和2.5個百分點。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70元,年遞增12.0%。
2005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5.85億元,年遞增14.4%。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8億元,年遞增16.8%。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29.36億元,是1996的4.4倍。其中居民儲蓄155.30億元,是1996年的3.9倍。
2、經濟結構趨向優化。建市以來,全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1996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47.8:30.8:21.4,呈"一二三"產業結構,當時農業是宿遷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經過十年的發展,宿遷已由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快速演變。200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5.6:45.0:29.4,呈"二三一"結構,農業退居末位,第二產業成長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就業結構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發生了變化,總的表現出"一產下降、二三產業上升"的格局。全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155.48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111.49萬人,佔全市比重由63.8%下降到41.6%;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由1996年的39.7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71.76萬人,佔全市比重由16.3%上升到26.8%;第三產業從員人員由1996年的48.4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84.43萬人,佔全市比重由19.9%上升到31.6%。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私營個體經濟所佔比重不斷提高。2005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37.97億元,是1996年的7.9倍,年遞增(現價)25.7%。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值的比重達61.5%,比1996年提高37.2個百分點。全市擁有私營企業13761戶,個體工商戶83854戶,分別是1997年的9.9倍和2.2倍。實現私營個體經濟入庫稅收8.27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32.0%,比1996年大幅度提高。宿遷經濟已由公有制為主發展成為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民營經濟佔主體的全新格局。
3、工業化進程加快。宿遷"九五"實施"主體突破"戰略,"十五"實施"工業突破"戰略,使宿遷的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1年以前,全市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慢於第三產業,但遠快於第一產業,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2002年實現了二產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之後,第二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佔全市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45.0%,奠定了第二產業在宿遷經濟中的主體地位。2004年,又實現了三產、工業雙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2005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5.16億元,十年來年遞增14.8%,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32.3%,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的工業化進程。
支柱產業發展較快。"九五"期間,全市以釀酒、紡織、建材、農用化工等四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和成本低廉型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葯五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市五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1.3%。其中,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化工醫葯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2.98億元、16.35億元、9.85億元、2.68億元和4.36億元,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2.8%、28.8%、17.3%、4.7%和7.7%。
4、開發區發展勢頭強勁。一方面按照"提升功能、強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加實力"的總體要求,全市大力度推進開發區的基礎建設,另一方面隨著招商引資項目的快速增加以及進區投產企業的效益不斷顯現,有力地推動了開發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全市8個開發區(工業園)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新亮點。2005年末,全市開發區進區項目1868個,其中已投產項目1048個,外資及港澳台資項目98個;累計完成總投入20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64億元,進區企業固定資產總投入139億元;累計合同利用資金560億元,實際到帳資金134億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資4.8億美元,實際到帳1.3億美元;累計實現業務總收入173億元,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億元,財政收入7.1億元,自營出口總額2.2億美元,吸收從業人員10.5萬人。
5、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建市以來,全市按照"強農富民"的發展戰略,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農業經濟實現穩步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99.02億元,年遞增5.5%。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開展了以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為核心的"八大創建"活動,全市省級以上龍頭共16家,實現銷售32億元。建立了種植基地119萬畝,水產養殖基地6萬畝,帶動農戶34萬戶。林業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末,全市楊樹成片林面積165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達9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木材加工企業達到220個,總資產15.0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2.78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2%,木材加工業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各項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相繼出台了相關惠農政策,農村"一免三補"政策得到較好貫徹落實。2005年八千多萬元的糧食直補資金及時發放到位,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發放辦法進一步規范。農村低保工作進展順利,年人均純收入不足720元的3.9萬農戶、12.9萬農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農村教育、醫療狀況繼續得到改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已經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初步建立,農村"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
6、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建市以來,全市上下緊緊抓住新建市的機遇,大力實施"基礎先行"和"城鎮帶動"戰略,舉全社會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設。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十年來,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065.45億元,年遞增31.0%。2005年城市化率32.5%,比1996年提高22.4個百分點。中心城市規劃區面積擴大到2108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7倍。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20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6.6倍。市區道路里程達500公里,為建市之初的7倍。交通建設成效顯著。2005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6560公里,其中高等級公里208公里。新長鐵路客運已順利開通。
小城鎮建設趨向規范。建市以來,全市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力度,逐步做到用新的理念規劃設計,用新的機制開發建設,用新的體制管理經營。2005底,全市鄉鎮全部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小城鎮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全市涌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新型小城鎮,成為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建市以來,全市郵電、通信業得到長足發展,"網通"、"鐵通"、"衛通"紛紛在宿遷布點,打通了宿遷與外界的數字通道。2005年末全市電話用戶已達108.28萬戶,是1996年的10.6倍。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7.97萬戶,而建市初宿遷幾乎為零。
7、城鄉市場逐步繁榮。建市以來,宿遷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2005年末,全市共有現貨交易市場346個。其中綜合性市場260個,農副產品市場37個,工業品市場20個,生產資料市場23個,生產要素市場6個。特別是近年來,以"蘇果"、"華聯"、"華誠"為代表的一批超市佔領城鄉市場,各種專賣店在市區不斷涌現,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競爭及少流通環節的商品流通新格局。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9.6億元,十年來年遞增10.6%。
8、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建市以來,宿遷全方位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努力擴大對外出口。200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53億美元,是1996年的8.1倍,年遞增26.1%。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300萬美元,年遞增16.0%。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實現迅猛發展。全市完成外經營業額2109萬美元,年遞增63.0%。全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全市共引進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開工工業項目323個,計劃總投資120.6億元。竣工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9.5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118個,5000萬元上項目10個。
9、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建市以來,全市積極實施"強農富民"戰略,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1997年實現了以鄉鎮為單位脫貧,2000年實現了以縣為單位總體達小康目標。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2元,是1996年的2.4倍,年遞增10.5%;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是1996年的1.9倍,年遞增7.6%。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939元,是1996年的2.1倍,年遞增8.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628元,是1996年的1.8倍,年遞增7.0%。
10、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建市以來,全市積極探索社會事業發展的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制度,教育、衛生、科技等社會事業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教育工作按照"一保三放開"的總體要求,堅持多元化投入,走出了一條具有宿遷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高等教育實現"零"的突破。宿遷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在校生已超過1.2萬人,其中本科生超過1萬人。全市大力實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六有"工程共投入3.5億元,實現了農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環境在學校的願景。全面完成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優質教育資源惠及面進一步擴大。2005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8.5%,比上年提高8.3個百分點,位居蘇北第一。全市各類普通高校錄取18423人,創歷史新高。民辦教育不斷壯大。2005年全市累計引進民間教育投入16億元,民辦教育機構達到973所,在校生29.6萬人,佔全市在校生總數的26.5%。
公共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建設加快。2005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68個,比1996年增加401個。衛生技術人員9039人,比1996年增加513人。市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驗收,改變了宿遷無三級醫院的歷史。積極實施"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共籌集1.1億元資金為農民看病作保障,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8%。
科技事業取得較好成績。建市以來,全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顯著提升。2005年,全市共獲批各類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28項,獲批科技經費3023萬元,完成專利申報179件,新增省、市高新技術企業26家,高新技術產品64個,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穩步發展。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4.5‰,比1996年下降1.84個千分點;計劃生育率93.5%,比2000年提高7.0個百分點。
其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群眾文化趨向活躍,體育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十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為"十一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宿遷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面對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宿遷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同時宿遷擁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較低,嚴重影響了宿遷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尚未根本扭轉。2005年宿遷農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比全省高17.6個百分點。服務業仍以傳統行業為主,新興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小,不利於全市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徵更趨明顯。"九五"時期,宿遷二產比一產的增加值增速高7.1個百分點,"十五"時期擴大到13.1個百分點;"九五"時期,宿遷三產比一產的增加值增速高7.2個百分點,"十五"時期擴大到10.1個百分點;"九五"時期,宿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相同,但到"十五"時期城鎮快於農村3.9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與農村經濟的滯後形成了較大反差,不利於全市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更不利於建設和諧社會。
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
1、確立科學的發展戰略,牢牢把握住前進的方向。建市初,按照全省的戰略部署和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五四三二一"發展思路。其中實施五大戰略:即"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城鎮帶動、全面開放、科教興市";實現四大目標:即"改革開放大突破、經濟結構大調整、中心城市大推進、區域發展大跨越";調整三大結構:即"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城鄉結構";提高兩大收入:即提高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建設一座城市:即舉社會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十年來,全市人民在五大戰略的指引下,突出重點,奮力拚搏,確保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2、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外部生產要素。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務,作為宿遷突破的主抓手,作為擴充總量的主渠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通對外通道。目前,宿遷已初步建成四通八達的高等級公路網路,特別是市區對外道路十分通暢。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緩解。二是以強化服務為中心,不斷改善投資軟環境。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規范了政府行為,壓縮了收費項目,成立了招商引資服務中心,採用一站式服務,一個窗口對外,大大減化了辦事手續,改善了投資軟環境。三是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富集外來生產要素。各地區、各部門都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強力推進,強行入軌,取得了較好成績,有效地擴大了經濟總量。
3、堅持改革不動搖,不斷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改革創新是破除發展障礙的有效手段,全市抓住全省唯一經濟社會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從宿遷實際出發,堅持敢試敢闖,敢於突破,有力地推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一是加快推進改革。按照市場化的要求,用改革的辦法不斷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堅持用新思路、新辦法發展經濟,不斷化解前進中的困難和矛盾。二是堅持重點突破。工業興,則全市興,"工業突破"是全市振興的關鍵。十年來,全市上下把"主體突破"和"工業突破"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一些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深化改革、加強管理、開發市場等,生產經營重新煥發生機。三是堅持"三化"化"三農"。堅持把提高農村生產力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不斷破除"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來化解"三農"問題。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4、堅持三大需求同步啟動,保持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拉動力。一是加大投資力度。全市上下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努力擴大投資規模。十年來,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累計達1065.45億元,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二是積極啟動和擴大消費。全市大力推進市場建設,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市場功能,優化市場結構,新建了一批具有引導示範作用的市場和商場,對市民的消費觀念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居民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消費方式,拓展了消費領域,促進了全市消費穩定增長。"十五"期間,全市消費品零售年遞增11.9%,比"九五"期間快2.6個百分點。三是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抓住世界經濟貿易形勢好轉的有利時機,拓展出口市場,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年來,全市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外經營業額都保持了較高增速。
5、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針對宿遷實際,全市把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總體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2005年末,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入庫稅收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32.0%,比"九五"末提高10.8個百分點。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達8.39萬戶和1.38萬戶,分別是1996年的9.9倍和2.2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
三、"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議
"十一五"期間,宿遷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步伐加快,全球經濟處於緩和增長態勢。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加大對宿遷的扶持力度,這是宿遷必須緊緊抓住的難得機遇。
1、以發展總攬全局。全市上下要以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為總目標,把加快發展作為主題,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抓手,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主動力,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只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努力工作,強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宿遷才能在"十一五"再創新的輝煌。
2、以改革增添活力。宿遷因改革而得益。要抓住省確定宿遷為全省唯一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在深化完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改革的同時,在經濟體制、機制、動力等方面繼續探索改革的新舉措。要在工業化進程中探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途徑,在城市化進程中解決入城入市門檻,在推進發展中創新發展環境,在轉變政府職能中提高工作效率。要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動力,以改革促創新,讓改革在新一輪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化是宿遷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注重以科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來推進工業化進程,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4、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宿遷的中心城市和縣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日益明顯。要保持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格局。要加快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盡快解除進城人口在就業、入學等方面的限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要為進城人口營造公平舒心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城鄉平等。要解決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營造寬松的創業投資和公平競爭的環境。要培育壯大城市產業體系,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入市,以積累財富、吸納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真正發揮城市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
5、大力突破外向型經濟。利用好外部資源、資金是發展宿遷經濟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要緊緊抓住招商引資這一重要舉措,推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要抓住和蘇州共建工業園的機遇,利用蘇州外資實力雄厚、對外開放度高的優勢,把共建工業園建成出口加工區、外資集中區和對外開放先導區,從而突破宿遷利用外資不高、對外經濟發展不快的局面,在經濟國際化進程中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❽ 宿遷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它的歷史悠久嗎
宿遷相比較於江蘇的其他城市來說,在經濟發展上還是較為落後。但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楚漢相爭中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流傳了數千年的霸王別姬也是始於這個地方,這也是宿遷悠久的歷史。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從宿遷城內而過,這是宿遷城市中一道非常亮麗的景觀。當年隋煬帝下令修建的京杭大運河,到如今仍然在造福著兩岸的百姓。在宿遷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千年前的景觀,欣賞歷史上最長的運河。
這又是一座充滿情調的城市,各類圖書館和咖啡廳坐落其中,約上幾個小夥伴在其中暢談人生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行景點。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的支持,宿遷已經成為一座有潛力的新城市了。
❾ 宿遷躍進門至今多少年
宿遷躍進門源於大躍進時期,距今有七十多年歷史了。
❿ 宿遷的歷史發展
宿遷是悠久的,早在5萬年前的下草灣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關於宿遷在歷史上有文字
記載以來的滄桑變革,本報「民生話題」欄目也曾刊登過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體詳細,近日,記者從宿城
區博物館搜集到《宿遷的歷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宿遷,這塊土地相傳上古時候為少昊氏的領地。《禹貢》記載為當時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層堆積深厚。舊石器時期因年代久遠,有待進一步考證。最早發現的文化遺存為新石器時代,距
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駱馬湖以東地區隨處可見層疊的文化層,上層為普遍存在的60厘米厚的漢文化層,下為
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層。其中著名的有屬於龍山文化體系的黃泥灘遺址(關廟)、井兒頭遺址、黃營遺址(來龍)。商
周時期有尖墩遺址(來龍)、青墩遺址(曉店),這些遺址表明,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時期,這里產生了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鍾吾和猶國。北有鍾吾,都城在今宿遷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腳下,猶
國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區鄭樓附近。而後到戰國,這里的屬地不斷變更,先後屬過魯、宋、楚、秦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郡縣制,這里為下相縣,屬臨淮郡。下相古城遺址在今市經濟開發區古城居委會。漢朝承
襲秦朝的郡縣制,又在原鍾吾國的土地上置司吾縣。至兩漢時,這里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區的漢文化
向這兒輻射,我們能從侍嶺的漢城遺址、洪武墩的漢墓群以及曉店的清涼院遺址看出當時商業發達、城市繁華、人口
集中。
西晉太康無年(公元305年),設立宿豫縣、宿豫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宿豫這個名稱。
北魏時屬徐州,東魏時屬東楚州,梁時改屬泗州郡,宿豫為當時的州治所在地。
隋時,宿豫屬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為避唐代宗李豫諱,將宿豫改為宿遷,屬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五代時與唐朝的隸屬關系相同。宋時屬河東路淮陰軍邳州郡。北宋時,宿遷縣境包括今新沂、泗陽、睢寧和淮陰縣的
漁溝鎮,為歷史最大。
南宋時,宿遷為金、宋對峙之地,連年戰爭,城垣毀壞,1193年,黃河水患,宿遷縣城遷到今城南項王故里處。
元、明、清時期宿遷屬淮安府。1576年,黃河決口,今項王故里附近的宿遷縣城地勢低窪,受洪水威脅遷至城北馬陵
山附近,築土城,即今馬陵公園南首。
清初,宿遷又改屬徐州。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廢除州府制,宿遷先直屬江蘇省政府,後隸屬淮陰專署。
在人民革命斗爭中,成立的泗宿縣、宿遷縣歸華中軍區六分區領導,屬淮海區。
解放後,泗宿縣並入宿遷縣,隸屬淮陰專區,歸仁地區劃歸泗洪縣,洋河地區劃歸泗陽縣,原宿遷北部沂河以北劃歸
宿北縣(今新沂市),宿遷縣的規模比以前縮小。
1987年12月,宿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宿遷市,轄四縣一區(即泗陽縣、泗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