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隍廟的來歷
據《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
據《南史·邵陵攜王綸傳》中記載,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王綸到郢州,多次碰到怪異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護佑,將要烹牛之時,一條赤蛇從牛口中鑽出。
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1)城隍廟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城隍廟結構:
1、儀門
儀門是過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門。儀門前面有二副對聯。一副對聯的上聯是:陽世之間積善作惡皆由你;下聯是: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這副對聯的意思就是,在陽世,你生活中,做好事或者做壞事,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2、大殿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
3、元辰殿
元辰殿: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
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
2. 城隍廟的歷史沿革
據《彰德府志》載,安陽府城隍廟始建年代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至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之間,以後歷代都有修繕、擴建。等到朱元璋坐了江山,這位落魄時候經常住在城隍廟里的草莽皇帝不忘舊日恩情,大封天下城隍,安陽城隍爺被賜爵威靈公,安陽府城隍廟也應當在那時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建,成為豫北地區最龐大的城隍建築群落。其實,朱元璋封立天下城隍是有政治意圖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統治者可以下令將殿宇擴建,但真正讓安陽府城隍廟的樑柱垣壁挺拔堅固、雕紋繪圖栩栩如生的,是工匠的智慧;統治者有權給城隍爺封官賜爵,但真正讓城隍廟門前車水馬龍、充實繁榮,成為商業文化中心的,是民眾的生活熱情;統治者為了管制天下而苦心經營,但真正讓懲奸罰惡等樸素道德觀念在城隍老爺的一聲斷喝下,確鑿成銅規鐵律的,是老百姓的良心。
在安陽府城隍廟中欣賞建築藝術,我們彷彿看見留影於歷史的無名工匠們的身形;在鼓樓廣場上品味繁華,我們似乎聽見熔化於歲月的歷代老城居民們的話語。
3. 城隍廟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
4. 城隍廟有幾年歷史
上海市老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
5. 廣州城隍廟的歷史沿革
廣州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嶺南最大城隍廟。但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認為,其實早在唐代中期以前,廣州就應該有城隍廟了,唐代《通典》中有它的相關記載。
廣州城隍廟在明清時最為興盛,甚至在一些外國人的日誌里都描寫過當時的盛況。廣州博物館收到了1882年至1885年期間,一個美國水手Jay在廣州游覽時所寫的日記,其中他記錄了當時頗為風靡的「廣州一日游」路線:從沙面到越秀山「鎮海樓」,然後下山再到城隍廟和廣州貢院。
而廣州城隍廟當年盛景,也記錄在清代著名廣東畫家蘇六朋筆下。這位順德籍畫家最初到廣州定居時,就在城隍廟前設攤賣畫,他的畫中所記載的城隍廟大殿,面闊近二十五米、進深五間二十餘米,柱高九米,門前車馬喧闐,一派繁華景象。
廣州城隍廟位於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內的廣州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嶺南最大城隍廟,現存的城隍廟乃清代重建,僅余大殿與拜亭。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對城隍廟最早的記載是在唐朝,有個叫崔煒的讀書人進入趙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歸來後謁見城隍神,見其貌與羊城使者相同,於是備酒餚祭祀,並擴建了城隍廟。地方長官都要拜謁地方神,廣州府的城隍由於是受省級長官拜謁,地位於是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的高,廟自然也建得更為高大了,有儀門、中門、拜亭、大殿、廊廡等,到了清雍正年間,廣州府城隍升格為管轄全省的都城隍,廣州府城隍廟升格為廣東的都城隍廟。只可惜1920年拆廟建街時,只拆剩現有的大殿和拜亭。
到了清嘉道年間,廣州城隍廟盛極一時,它的盛況又被記錄在阮元所修的《廣東通志》中。當時,城隍廟附近還有關帝廟,林木繁多,地處高坡,向稱「禺山」。於是有了清代羊城八景中的「孤兀禺山」。只是後來高坡逐漸被削平,周圍被街道樓房圍攏,關帝廟沒有了,禺山書院沒有了,只剩下城隍廟形單影只。
2009年6月2日上午,張廣寧一行在檢查了中山四路城隍廟的修復情況後,張廣寧要求將城隍廟與南越王宮署古跡進行連片規劃和保護,珍惜寺廟道觀等古跡所沉澱的城市歷史,要保護好、利用好、管理好廣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城隍廟的歷史風貌,周邊環境也要同步整治,與城隍廟建築風格保持協調,給廣州增加一個「和諧的平台」。
6. 城隍廟名稱的來歷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6)城隍廟的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
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追溯歷史已有600多年,從明代開始始建到當代歷經滄桑,上海的城隍廟已成為上海著名的旅遊景點,作為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可謂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上海小旅遊圈,城隍廟道觀、城隍廟小吃、豫園環在周圍。
7. 城隍廟有什麼歷史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城隍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
8. 城隍廟的歷史介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是一座以城隍廟為主體的在位置上三廟合一的道教神廟。此廟群的初創年代不晚於元代,據歷史文獻記載:城隍廟曾因遭到火焚,於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54—1555)重修;到清代咸豐九年(1859),城隍廟又一次發生火災,廟群大面積被焚毀;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中,經過歷時6年的重修,大部分建築得以恢復。但在民國後的90年間,城隍廟屢遭人為的破壞,到20世紀初,其建築才徹底按原狀進行了修復,昔日的風採得以重現。城隍廟坐北向南,佔地7300平方米,廟門外木構架牌坊高豎,廟內格局與平遙縣衙署相對應。廟門至獻殿之間由戲台和鍾鼓樓分作兩進院,東、西廂皆有廊廡拱圍。獻殿左右,分別有灶君廟、財神廟橫向聯接。在中軸線上,從獻殿以北的城隍殿延伸至寢宮,上建閣樓。灶君廟之後是道院。財神廟的正位是財神殿,上建真武樓,前有獻殿,對面是一座建築工藝精湛的戲台,別出心裁地建在拱券山門之上。
9. 城隍廟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仕版城隍廟初建於宋代,初為一座簡陋小廟。村民自發集資,歷經元、明、清三代修建,至明末清初定型,清朝道光時廟堂壯觀,解放後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公園休閑地和老人活動之家與城隍廟逐漸連接在一起。
倫教仕版城隍廟也是廣東三大廟之一(另兩大廟是德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黃埔波羅廟)。
有關人士指出,仕版城隍廟已經民俗化了,它不單是民間信仰活動,還是農耕社會留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對當地經濟文化的具有促進作用。~
10. 上海城隍廟建立有怎樣的歷史
上海城隍廟位於黃浦區,是上海市重要的道教宮觀,原為金山廟,也稱霍光行祠,是漢代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的供奉之所。
明永樂年間,知縣張守約將霍光行祠改建為城隍廟,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的城隍神,廟內祀奉秦裕伯和霍光兩人,俗稱「前殿為霍,後殿為秦」、「一廟供二神」。
1535年,嘉靖皇帝下令改建山門,知縣馮杉題「保障海隅」4字鐫刻在山門的石碑坊上。後來在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擴建。
城隍廟的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是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總面積達33000平方米左右。
至後來,上海城隍廟稱為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在內的建築群,總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
城隍廟的大殿正門上懸掛有「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也就是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的坐像,左右陪侍有文判官、武判官、日巡、夜查以及八皂隸。
殿內的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
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
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
用來贊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有匾額「牧化黎民」。
第二對立柱上懸有對聯,用以警示世人:
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
姦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
元辰殿又稱「六十甲子殿」,面闊3間,為歇山頂式建築結構。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我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個人的年運有關。
我國古代以天乾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到癸亥結束,以60為一周,故也稱六十甲子,後來,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的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
在民間,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出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這種儀式被稱為「順星」。
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慈航大士和天後娘娘3位娘娘。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
中間懸有「慈航普度」4個鎏金大字的匾額。
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財神,主管功名利祿、平安和財運,香火最為旺盛。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作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廟內的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贊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
殿內另有一幅贊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凶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
城隍殿中央供奉的是神紅臉木雕像,城隍神正襟危坐,殿內整個布局仿照明代縣衙的公堂陳設,顯得儀仗而又森嚴。城隍殿西面為娘娘殿,供奉城隍神夫人儲氏,東首為父母殿,殿內供奉城隍神的父母。
文昌殿內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是主持文運功名的神。文昌帝君左右兩側供奉的是他的侍從天聾和地啞,文昌像雙目深邃、神情和善。
關聖殿內供關聖帝君,左右供周倉、關平二位將軍。關羽頭戴冕旒,身著帝裝,氣宇軒昂地端坐在龍椅上,周倉、關平神色恭謙微謹,神像造型豐滿,神態逼真。
1709年,清康熙皇帝下令在廟側起造東園,乾隆時,由全縣士商捐納,購買潘氏豫園故址並歸於城隍廟,稱為西園。
之後由重加興修,所費資產累巨萬,極泉石之美,以作娛神樂神之用。府基一度稱盛一時。豫園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灧,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具有濃郁的我國古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豫園園內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40餘處古代建築。
每幢建築都是飛檐翹角、雕梁畫棟,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
在老城隍廟內,還匯集了眾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桂花廳的鴿蛋圓子、松雲樓的八寶飯,還有南翔小籠和酒釀圓子,真可稱得上是小吃王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