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杭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杭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西府和南宋行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㈡ 浙江的歷史沿革
時期 行政建制 行政區劃大事記 史前 於越原始氏族公社 浙江各地出現原始氏族公社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夏商 揚州 《禹貢》 春秋 分屬吳、越兩國 史學家杜佑:吳越分界處,在嘉興之語兒溪,後並於越。 戰國 屬楚國 楚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威王滅越,盡取浙江以北地 秦朝 分屬會稽、鄣、閩中等郡 在今浙江省境內設15個縣 西漢 分屬會稽、丹陽郡 增設5縣,共20縣,隸屬揚州 東漢 分屬會稽、吳、丹陽郡 山陰縣成為會稽郡政府所在地,隸屬揚州 三國 屬東吳 增設4個郡,縣共44個,隸屬揚州 晉朝 屬會稽國 都城會稽,隸屬揚州 南朝 屬東揚州 孝建初年(454年),置東揚州,分為5郡23縣,州治山陰 隋朝 屬揚州刺史部吳州總管府 分為5郡23縣,府治山陰。隋末,沈法興、李子通等割據於此。 唐朝 屬江南道/江南東道 分為11個州(郡) 五代十國 屬吳越國 設11州、1軍、63縣 北宋 屬兩浙路 設11州、府 南宋 分屬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遷都臨安。浙西治臨安,浙東治紹興。 元朝 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 元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元末,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於此 明朝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行政區域從此開始穩定少變 清朝 浙江省 有11府(地區)、63縣(州、廳) 參考資料:
㈢ 浙江越劇有多少年歷史了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㈣ 浙江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南翼,東邊是東海,南邊是福建省,西邊是江西省、安徽省,北邊是上海市、江蘇省。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域面積的1.1%。2019年末,常住人口5850萬人。
元朝時期,置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省級行政區劃的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
元朝末年,方國珍、張士誠等割據於此。
明朝時期,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浙江作為省名的開始。
清朝時期,為浙江省。
浙江多才子,尤其在民國時期達到鼎盛,民國四大才子,徐志摩(浙江嘉興)、郁達夫(浙江富陽)、邵洵美(浙江餘姚)、戴望舒(浙江杭州)都是浙江人。
截至2019年,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市,下分8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7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
分別是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紹興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衢州市、台州市、麗水市、舟山市。
㈤ 浙江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
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
㈥ 浙江麗水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麗水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處州,592年改為括州,607年改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景寧10縣。1911年辛亥革命後設立處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處州軍政分府,先後由甌海道和麗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區管轄,轄麗水、松陽、縉雲、龍泉、慶元、宣平、景寧、雲和8縣。1949年5月解放,10月設麗水專區,1952年撤銷專區,各縣分別劃入溫州、金華、衢州專區管轄。196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轄麗水、青田、縉雲、遂昌、雲和、龍泉6縣。1968年改稱麗水地區,1978年設立麗水地區行政公署。其中:1973年恢復慶元縣,1982年恢復松陽縣,1984年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1986年撤銷麗水縣,設立縣級麗水市,1990年撤銷龍泉縣,設立縣級龍泉市,2000年撤銷縣級麗水市,設立蓮都區。2000年7月19日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轄蓮都區、龍泉市和青田、縉雲、雲和、慶元、遂昌、松陽、景寧7縣。
㈦ 浙江的歷史是什麼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100萬年前境內已出現人類活動,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百餘處,最著名的有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1萬年的上山文化,近來在良渚遺址又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最大古城。
浙江春秋時分屬吳、越兩國,戰國時屬楚;秦時分屬會稽郡、鄣郡、閩中郡;漢時屬揚州刺史部;三國時入東吳版圖,仍屬揚州;唐朝時先屬江南道,後屬江南東道,又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度使,「浙江」作為行政區名稱自此始;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屬江南道;
北宋時屬兩浙路;南宋建都臨安(即今杭州),分置兩浙西路和兩浙東路;元代時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置浙江行中書省,簡稱浙江省,省名自此出現,後改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1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沿襲至今。
浙江省的宗教
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各宗教歷史悠久,信徒眾多。佛教、道教傳入浙江有1800餘年歷史,伊斯蘭教傳入浙江有近1400餘年歷史,天主教傳入浙江有近400餘年歷史,基督教傳入浙江有150餘年歷史。
佛教有全國重點寺院13座,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山國清講寺被日本、韓國佛教奉為天台宗祖庭,寧波天童寺被日本佛教尊為曹洞宗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浙江佔了三個。杭州鳳凰寺為我國東南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浙江省人民政府-歷史人文
㈧ 浙江歷史有多少大戰役
民國23年(1934)8月28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攻克慶元縣城。8月30日,在慶元縣竹口與國民黨浙江保安第三、四團遭遇,激戰數小時,殲敵300人。
24年(1934)1月,閩北紅軍第三團,攻克王村口白鶴尖,殲滅敵浙江保安第八連。
24年(1935)4月28日,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500餘人,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首戰慶元縣齋郎,打退浙江保安第一團、福建保安第二團和大刀會3000餘人的進攻,斃傷300餘人,俘200餘人,繳獲步槍150餘支,輕重機槍5挺,子彈萬余發。
24年(1935)5月中旬,浙江省政府調集4個保安團、11個保安大隊和1個稅警團,由浙江保安第四分處處長陳式正指揮,分4路向挺進師發起「清剿」。挺進師轉戰敵後,在遂昌縣塘嶺頭殲敵1個中隊、湖山殲敵1個排,在龍泉縣茶嶴嶺擊潰敵1個營、住溪殲滅地方武裝基幹隊30餘人,在松陽縣古市鎮壓俘國民黨地方武裝基幹隊10餘人
24年8月1日前後,襲擊仙居、遂昌、湯溪、龍游等地和衢州火車站,共繳獲長短槍200餘支,輕機槍2挺。挺進師從3個支隊發慌到5個縱隊,從500多人發慌到2000餘人。
24年(1935)8月,國民黨軍委會任命衛立煌為閩贛浙皖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總指揮,調集1個軍和1個縱隊,以及浙南「剿匪」指揮部4個保安團進行「清剿」。挺進師採取敵進我進的方針,在龍泉縣上田向國民黨第十一師1個團發起進攻,斃傷敵100餘人,俘敵40餘人。挺進師幾經奮戰,傷亡較大,到254年下半年只剩300多人。僅龍泉縣寶溪、竹 、住龍、岩樟鄉一帶被捕的游擊隊員和群眾就有800多人,有的慘遭殺害。
25年(1936年12月15日),蔣介石任命劉建緒為閩贛浙皖四省邊區主任公署主任,調集6個師、2個旅和4個保安團對挺進師進行「清剿」。挺進師採取側擊敵後,相向對進,易地而戰的戰術,一連打7仗,沖出包圍圈,進入松陽、遂昌縣游擊區。
㈨ 浙江有多少年歷史了
8000年。一、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1、遺址的發現。1990年6月1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經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學生提供線索,在湘湖區域的城廂磚瓦廠取土工地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由於遺址的位置處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橋畔,就把遺址定名為「跨湖橋遺址」。很快,市文管辦將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員到遺址現場調查,決定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將發掘計劃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遺址的發掘跨湖橋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於1990年10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並發現建築遺跡、灰坑等。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在8000-7000年間。第二次發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間進行。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豐富的動物遺骨。此次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次發掘於2002年10開始,至12月結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還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獨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3、下孫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了實現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與跨湖橋遺址同類型的遺址。蕭山博物館、省考古所於2002年6月起在蕭山境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終於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孫遺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於2002年5、6月間作了小范圍的拭掘。同年11月起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問題,隨著下孫遺址的發現而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須預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跨湖橋》考古報告必須在命名大會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須得到考古界權威人士的認可。為此,《跨湖橋》考古報告於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孫遺址發現與發掘情況後,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先生認為「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時機已經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從此誕生。三、 跨湖橋文化的特徵跨湖橋遺址的年代早於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獨樹一幟,不同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遺址內涵豐富,特徵明確,整體性強。除跨湖橋遺址外,還在附近地區發現下孫遺址。對照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可以認為,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具備了獨立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為跨湖橋文化。跨湖橋文化的基本特徵反映在以下幾方面:器物特徵、建築特徵、獨木舟、經濟形態、藝術與宗教、環境因素等。 四、跨湖橋文化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成熟性與發展高度。這種文化是從何而來,是受什麼文化的影響,或者是延續與傳承何地的文化?這個迷底隨著最近考古的新發現,而逐步被揭開。但同時,跨湖橋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與浙江乃至於長江下游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著何種聯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討與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橋影響?3、馬家浜文化是否與跨湖橋文化有聯系。4、諸暨樓家橋遺址樓家角遺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經過正式發掘、離跨湖橋文化遺址距離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卻未見有跨湖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典型器組合,還是動物形象的刻劃、堆塑裝飾,均不屬於跨湖橋文化傳統。5、其他遺址線索蕭山舜湖裡遺址,位於樓家橋遺址東北方約2公里處,內涵同樓家橋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約15公里處。遺址下層發現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夾炭繩紋有脊釜,年代距今約6500-6000年。蕭山金雞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10公里。遺址出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二層的鼎、豆類陶器。年代距今約6000-5800年。另外在蕭山境內還發現相當於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進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關於跨湖橋文化的趨向仍然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迷。五、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意義學術意義跨湖橋文化以其新穎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個性的文化特徵,給浙江乃至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以羅家角④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和以河姆渡④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分別屬於錢塘江南北兩岸並行發展的兩支浙江境內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已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徹底打破原來所認識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脈絡與格局,表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應該是有多個源流譜系。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今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豐富的遺物中如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況?是當時的船塢,還是製作獨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著非常豐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製作技術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頗出意外的文化現象的源流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跨湖橋文化」是繼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浙江省境內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而且是當時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內當時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史前考古學文化概念。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浙江及至長江下游的文明起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對浙江的史前考古學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意義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標志著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誕生。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也是中國考古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跨湖橋文化是我們的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浙江社會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必將對推動蕭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為蕭山的湘湖開發和建設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跨湖橋文化遺址顯示出蕭山乃至杭州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湖橋文化是開展歷史教育、鄉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將對杭州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博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湖橋文化是蕭山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