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辭 具指什麼 為什麼商代歷史稱為信史
「辭」的解釋http://ke..com/view/241445.htm
說商朝歷史是「信史」是因為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能稱為信史,而現在已經出土了商朝的甲骨文,如實反映了商朝的一些歷史信息,證實了歷史上確實有商朝的存在,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
基本信息
辭 拼音:cí
繁體字:辭
部首:辛,部外筆畫:6,總筆畫:13
五筆86&98:TDUH
倉頡:HRYTJ
筆順編號:3122514143112
四角號碼:20641
UniCode:CJK
[編輯本段]釋義
基本字義
● 辭
(辭)
cíㄘˊ
◎ 告別:告~.~訣.~行.~世.~別.
◎ 不接受,請求離去:~職.~呈.
◎ 躲避,推託:不~辛苦.~讓.~謝.推~.
◎ 解僱:~退.
◎ 同「詞」.
◎ 優美的語言:~藻.修~.
◎ 講話;告訴:「請~於軍」.
◎ 文體的一種:~賦.陶淵明《歸去來兮~》.
◎表示過去、往.
詳細字義
◎ 辭
辭、辤 cí
〈名〉
(1) (會意.本義:訴訟,打官司)
(2) 同本義 [legal case;lawsuit]
辭,訟也.——《說文》.按,分爭辯訟謂之辭.
善於辭案條教.——《後漢書·周紆傳》.注:「辭案猶今案牘也.」
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書·呂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於單辭,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書·呂刑》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禮記·大學》
其次不辱辭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辭布者.——《周禮·司市故書》.司農注:「辭布,辭訟泉物者也.」
獄辭無謀故者.——方苞《獄中雜記》
有詔即訊,辭服.——《漢書·趙君韓張兩王傳》
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柳宗元《斷刑論下》
(4) 言辭;文辭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辭.——《禮記·曲禮》.疏:「言語也.」
不以文害辭.——《孟子》.注:「詩人所歌詠之辭.」
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說事之言辭.」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5) 又
其次不辱辭令.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6) 又如:辭色(言辭和容色);辭容(表情;面色);辭旨(言語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詞 [order]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三國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實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
(9) 又如:辭頭(說法;借口)
(10) 中國古代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體裁,也叫賦,或辭賦並稱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梁啟超《譚嗣同傳》
(11) 又如:楚辭
(12) 古體詩的一種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蘭辭
詞性變化
◎ 辭
辭 cí
〈動〉
(1) 說講 [speak;talk]
使人辭於狐突.——《禮記·檀弓》.注:「告也.」
無辭不相接也.——《禮記·表記》.注:「辭所以通情也.」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2) 辭別;告別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辭白帝彩雲間.—— 李白《早發白帝城》
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呂氏春秋·士節》.注:「辭者別也.」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北朝樂府《木蘭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 又如:不辭而別;辭朝(進朝辭謝皇帝);辭世頌(遺書);辭年(辭歲.除夕之夜)
(4) 推卻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辭父命.——《公羊傳·哀公三年》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辭以軍中多務.——《資治通鑒》
(5) 又如:辭讓(推讓);辭不獲命(辭謝推讓而未獲允許)
(6) 審訊 [try]
單於使 衛律召 武受辭.—— 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左傳》
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8) 解僱,免職 [dismiss].如:他被張老闆辭了;辭館(辭去書塾的教職)
[編輯本段]漢英互譯
◎ 辭
diction phraseology take leave
English
◎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編輯本段]常用片語
◎ 辭別 cíbié
[bid farewell] 臨行前向親友等告別
◎ 辭不達意 cíbùdáyì
[the language fails to express the idea] 言辭不能把思想確切表達出來
◎ 辭呈 cíchéng
[(written)resignation] 辭職報告
◎ 辭典 cídiǎn
[dictionary] 詞典
◎ 辭賦 cífù
[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古代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代.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
◎ 辭格 cígé
[figures of speech] 修辭方式之一.亦稱「修辭格」
◎ 辭工 cígōng
[dismiss;discharge] 辭掉僱工;僱工辭掉工作
她一氣之下,辭工另尋他主了
◎ 辭令 cílìng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社交、外交場合中得體的應對言辭;口才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為人忠厚,不善辭令
◎ 辭書 císhū
[dictionary;word book] 字典、詞典、網路全書的統稱
◎ 辭色 císè
[one's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 說的話和說話時的神態
辭色壯烈,眾皆慨嘆.——《晉書·祖逖傳》
◎ 辭訟 císòng
[lawsuit] 訴訟
◎ 辭退 cítuì
[dismiss] 停止僱用;解僱
◎ 辭謝 cíxiè
[politely decline] 彬彬有禮地托辭拒收
辭謝紅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辭行 cíxíng
[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urney] 出門遠行前向親友等告別
◎ 辭嚴義正 cíyán-yìzhèng
[speak out sternly from a sense of justice] 言辭嚴密貼切,義理正大
◎ 辭藻 cízǎo
[flowery language] 精妙的詞彙;辭令
故意玩弄辭藻,毫無誠意
◎ 辭章 cízhāng
(1) [poetry and prose]
(2) 詩詞文章等的總稱
(3) 指文章的修辭;寫作技巧
◎ 辭職 cízhí
[resign;hand in (send in) one's resignation] 辭去所擔任的職務
他向上級提出了辭職要求
[編輯本段]康熙字典
【未集下】【舌字部】 辭
【正韻】詳茲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從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
【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從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亂.
(辭)〔古文〕𤔧【唐韻】似茲切【集韻】詳茲切,𠀤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𠛬】明淸於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又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辭 (1) 辭、辤 cí (2) (會意.本義:訴訟,打官司) (3) 同本義 [legal case;lawsuit] 辭,訟也.――《說文》.按,分爭辯訟謂之辭.善於辭案條教.――《後漢書·周紆傳》.注:「辭案猶今案牘也.」 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書·呂刑》 (4)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於單辭,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書·呂刑》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禮記·大學》其次不辱辭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辭布者.――《周禮·司市故書》.司農注:「辭布,辭訟泉物者也.」 獄辭無謀故者.――方苞《獄中雜記》有詔即訊,辭服.――《漢書·趙君韓張兩王傳》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柳宗元《斷刑論下》 (5) 言辭;文辭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辭.――《禮記·曲禮》.疏:「言語也.」 不以文害辭.――《孟子》.注:「詩人所歌詠之辭.」 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說事之言辭.」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6) 又其次不辱辭令.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7) 又如:辭色(言辭和容色);辭容(表情;面色);辭旨(言語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8) 特指政令之詞 [order]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9) 借口,口實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 (10) 又如:辭頭(說法;借口) (11) 中國古代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體裁,也叫賦,或辭賦並稱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梁啟超《譚嗣同傳》 (12) 又如:楚辭 (13) 古體詩的一種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蘭辭辭 (1) 辭 cí (2) 說講 [speak;talk] 使人辭於狐突.――《禮記·檀弓》.注:「告也.」 無辭不相接也.――《禮記·表記》.注:「辭所以通情也.」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3) 辭別;告別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辭白帝彩雲間.――李白《早發白帝城》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呂氏春秋·士節》.注:「辭者別也.」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北朝樂府《木蘭詩》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 又如:不辭而別;辭朝(進朝辭謝皇帝);辭世頌(遺書);辭年(辭歲.除夕之夜) (5) 推卻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辭父命.――《公羊傳·哀公三年》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辭以軍中多務.――《資治通鑒》 (6) 又如:辭讓(推讓);辭不獲命(辭謝推讓而未獲允許) (7) 審訊 [try] 單於使衛律召武受辭.――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 (8) 遣去 [dispatch;expel]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左傳》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9) 解僱,免職 [dismiss].如:他被張老闆辭了;辭館(辭去書塾的教職) 辭別 cíbié [bid farewell] 臨行前向親友等告別辭不達意 cíbùdáyì [the language fails to express the idea] 言辭不能把思想確切表達出來辭呈 cíchéng [(written)resignation] 辭職報告辭典 cídiǎn [dictionary] 詞典辭賦 cífù [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古代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代.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辭格 cígé [figures of speech] 修辭方式之一.亦稱「修辭格」 辭工 cígōng [dismiss;discharge] 辭掉僱工;僱工辭掉工作她一氣之下,辭工另尋他主了辭令 cílìng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社交、外交場合中得體的應對言辭;口才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人忠厚,不善辭令辭書 císhū [dictionary;word book] 字典、詞典、網路全書的統稱辭色 císè [one's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 說的話和說話時的神態辭色壯烈,眾皆慨嘆.――《晉書·祖逖傳》辭訟 císòng [lawsuit] 訴訟辭退 cítuì [dismiss] 停止僱用;解僱辭謝 cíxiè [politely decline] 彬彬有禮地托辭拒收辭謝紅包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辭行 cíxíng [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urney] 出門遠行前向親友等告別辭嚴義正 cíyán-yìzhèng [speak out sternly from a sense of justice] 言辭嚴密貼切,義理正大辭藻 cízǎo [flowery language] 精妙的詞彙;辭令故意玩弄辭藻,毫無誠意辭章 cízhāng (1) [poetry and prose] (2) 詩詞文章等的總稱 (3) 指文章的修辭;寫作技巧辭職 cízhí [resign;hand in (send in) one's resignation] 辭去所擔任的職務他向上級提出了辭職要求辭(辭) cí ㄘˊ (1) 告別:告~.~訣.~行.~世.~別. (2) 不接受,請求離去:~職.~呈. (3) 躲避,推託:不~辛苦.~讓.~謝.推~. (4) 解僱:~退. (5) 同「詞」. (6) 優美的語言:~藻.修~. (7) 講話;告訴:「請~於軍」. (8) 文體的一種:~賦.陶淵明《歸去來兮~》.鄭碼:MISE,U:8F9E,GBK:B4C7 筆畫數:13,部首:辛,筆順編號:3122514143112
② 河南安陽殷墟為什麼被稱為信史
出土大量遺址、甲骨文、青銅器。
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③ 為何商代被稱為信史時代
因為商朝以前的歷史都是口口相傳的,沒有真實的文字記載,直到甲骨文的發現,人們才有實物證明商朝的歷史,所以商朝被稱為信史時代的開始。
④ 商朝歷史被稱為_______。
商朝的歷史被稱為「信史」
說商朝歷史是「信史」是因為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能稱為信史,而現在已經出土了商朝的甲骨文,如實反映了商朝的一些歷史信息,證實了歷史上確實有商朝的存在,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並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
⑤ 為什麼說商代史學屬於中國早期的可信歷史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興起於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弟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5)商朝的歷史為什麼是信史擴展閱讀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的文之一(岩壁圖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銘文、金文、木櫝竹簡大篆文、木櫝竹簡隸書文、木櫝竹簡小篆文、石刻文、漢隸書文、魏晉楷書文等)。(伏羲氏、黃帝、倉頡、文王、王羲之)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甲骨文
⑥ 為什麼商朝是信史的開始
商朝有出土文物作證,是可信的歷史,夏朝一直在考古界未發現文物佐證
⑦ 為什麼說商朝的歷史是信史
西方歷史學者一般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只是中國傳說中的朝代,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歷史上夏朝的存在。按照他們所定的歷史時代標准,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隻能從商朝的甲骨文發明(公元前1600年)算起,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時代最多隻有3600年,而不是中國學者所說的4000年(因「信史」(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不過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之前,這些學者同樣認為商朝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現在已經沒有學者再對此持懷疑的態度了,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