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重儒家,中國為什麼需要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符合我國社會歷史發展潮流的,它裡面融入了多種文化因素,而這些文化因素又是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儒家文化強調的是”禮制“,而禮就更側重於自律,自省。一個社會能夠和平發展下去,離不開一個能夠對人們進行約束的框架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是他人的約束,也可以是自我的約束。
現如今,文化軟實力越來越重要。如何成為一個文化強國,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儒家文化不僅對我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對我國周邊國家,甚至更遠的地方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儒家文化產生的作用不容我們忽略。並且,儒家文化也是我國優秀文化之一,需要我們將其傳承下去。
但是,我們也不能全盤的繼承儒家文化。畢竟,在儒家文化里,也有許多封建和腐朽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在弘揚儒家文化的同時,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B.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地位和作用
錢穆先生曾將中國儒學史分為六期:第一,先秦是創始期。第二,兩漢是奠定期,以經學為主,而落實在一切政治制度、社會風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養之中。第三,魏晉南北朝是擴大期,不但有義疏之學的創立,而且擴大到史學,從此經、史交稱。第四,隋唐是轉進期,儒學在經、史之外又向文學轉進,杜甫之詩與韓愈之文都為儒學別開生面。第五,宋元明是儒家之總匯期與別出期。所謂總匯,指上承經、史、詩文的傳統而加以融匯;所謂別出,則是理學。第六,清代儒學仍沿總匯與別出兩條路進行,但內容已大不相同。尤其清儒的別出在考據而不在理學,至於晚清公羊學的興起則更是別出中之別出了。
錢先生是以儒學的發展和領域的擴大、深化作為分期標準的。倘若我們改變分期標准,以儒學內涵在不同時期被突出了不同方面的角度來看,可分為重經學教育的兩漢時期,重禮制滲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重心性修養的宋明時期,等等。若以儒學是否為官方意識形態為標准,則可劃分為前兩漢的非官方意識形態期,和兩漢及其以降的官方意識形態期。總之,分期可隨標準的轉換而變。但是無論採用何種標准來劃分,每個階段都是極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因為,沒有這些階段的彼此相沿,相互滲透,以及其中極繁復的相關歷史現象的連續與斷裂、融合與排斥、碰撞與遷回的交織共存,就沒有近現代以來乃至今天的中國文化或日文化中國。
打開網路APP看高清圖片
那麼,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若欲給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以較為准確的定位,以兩漢時期為參照是一個重要的角度。上引錢穆先生對兩漢為奠定期的評價,我深以為然。即兩漢將儒學的官方意識形態化,既保證在制度層面日漸深入地實行了儒家主義,又幸有近四百年的積累沉澱,從而對儒學能夠占據中國文化傳統的主體地位起了最為重要的作用。簡言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體,兩漢是坐實期,亦即奠定期。
以兩漢的奠定期為參照,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如下所述:
其一,魏晉是奠定期後儒學三重角色互動期的起點。即自魏晉始,至民國前,中國儒學史嬗演的主線之一,就是儒學以文化傳統的身份,對其作為學術思想與官方意識形態兩重角色的涵攝與支撐,以及反過來,儒學作為學術思想和官方意識形態對儒學的文化傳統主體地位的擴充和夯實作用。
魏晉儒學的這一起點地位,給我們認識魏晉以降儒學史的嬗演提供了某些思路。比如,因為儒學的文化傳統主體地位
C. 為什麼儒家思想可以能千年不衰、延續至今呢
自從漢武帝八處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到現在已經過了上千年的時間,但儒家思想依然有其重要的地位,這與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密切融合有深刻的聯系,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1、首先,儒家思想與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不同,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主要部分都是漠視此世,而把希望放到來世的思想;因此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當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極意味在其中,而儒家思想卻注重此世的重要性,而不經常談論輪回與來世。在儒家思想當中,抱有儒家思想的人認為人的這一輩子就是要好好活著,不存在天堂和地獄的區別,畢竟中國文化當中關於天堂地獄的區分,主要來自於佛家的輪回思想,道家則把希望放在虛無縹緲的修仙永生之中,只有儒家注重在有限的生命中作出無限的價值,因此儒家思想當中沒有輪回這種東西。他注重於這一輩子的修身養性,認為把此世過好最重要,是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的思想觀念。
D. 儒家為什麼在漢朝得到重視為什麼儒家卻又成為當時最大的學派呢
儒家在漢朝得到重視的原因:因為儒家文化創辦於中國春秋末期的孟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從儒家思想的整體發展歷程而言,絕對性孟子秘授是說不出來的,韓非子就說過那樣的話:孔墨之後,儒分成八,墨移為三,他們都在稱自己是擒雄,誰可以區別秦代時儒家思想並不是整個社會主流思想,當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知識創造階段,稱為家喻戶曉,但從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以後,再沒有此情此景。
歷史時間站到了始皇帝改日換日,秦代用苛法,商鞅變法以後,秦帝國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張儀提議焚書香,家喻戶曉一去不回。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截點,用易中天老師的名言說,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八股取士以後,我國再也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家」。後來這些較多稱之為文人墨客或政論家,他的存有也只是帝國的鷹犬。時期站到了漢武帝劉徹,把自己的觀念都毀掉,採用董仲舒改編的儒家思想,所說「天人合一」的觀念。
E. 儒家為什麼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中國的歷史上,政治的核心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所以說對於統治者來說。
無論是法家還是儒家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儒學和法學在統治者看來都是維護統治的一種工具。
只是手段方法有輕微的不同而已。所以我的愚見是在歷代的統治者中儒學和法學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們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都是政治統治的一種工具而已。可能區別只是在於儒學和法學的比例誰占的更大一些罷了。
F. 為什麼中國歷史一直推崇儒家學說
原因如下:1、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2、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3、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G. 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地位
儒家是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學派。儒家學派綿延兩千多年,他的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 會的官方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學說一直處於正統地位,被視為儒家經典「十三經」的《周易》、《尚書》、 《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 《孝經》、《爾雅》等書中確立的儒家學說,滲透到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成為其思想文化的主導思想。
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