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飯有多少年歷史

飯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25 11:24:42

A. 中國飲食文化有多少年歷史啊

五千年的歷史

B. 美食有多少年的歷史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C. 飯是誰發明的

你能問我就能答~
先給你解釋什麼是「飯」。
水稻變成米之後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但基本上可依煮出來後的含水量來分類,最簡單的有以下兩種:
飯: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且整鍋不留水份,就是飯。
粥: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來的米軟爛,邊緣模糊,膨脹的比原來大三四倍,且整鍋還有相當多的水份,就是粥。
米是由水稻加工而成,我國是歷史上公認的水稻獨立起源地。
從20世紀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的至今7000年的稻穀,到1999年,在廣東英德市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經文物部門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的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而早在1963年,廣西邕寧、武鳴等地就出土了一萬年前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生產加工工具,與以上稻作栽培的時間相聯系,說明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穀的工具。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陳久金研究員指出:「無論是浙江河姆渡、廣東英德、還是湖南道縣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們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進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證明嶺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所以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飯是嶺南越人發明的。

D. 年夜飯,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E. 米飯的歷史出現在哪個時代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將軍富俊組織少數朝鮮族居民在沙河鎮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帶引水種稻,所產稻穀用石頭碾子碾成大米,其後成為清朝後期歷代皇帝的貢米。 哈爾濱的水稻面積已經達到了665萬畝,總產已經達到了70億斤。全國平均每人可以吃到5斤哈爾濱大米。全國水稻大縣米老師五常大米,水稻面積達到170萬畝,是建國初的17倍。

自五常於清乾隆年間開始有栽培水稻的歷史記載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里,五常大米名聲鵲起,譽滿天下,一直是皇室獨享的御貢米。改革開放後來更是屢獲殊榮,「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中國名牌」、「美國食品營養協會認證產品」、「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等桂冠獨享華夏。「五常米,帝王糧」的民諺在白山黑水間廣為傳唱。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後更是多次提起「非此米不能盡食」。

五常是從1835年開始種植水稻的,距今已有176年的歷史。

五常從1993年提出綠色戰略口號,率先舉起水稻這面「大旗」,樹綠色食品的品牌。

1993年五常有130萬畝稻田(2000年有160萬畝),提出的口號是:百萬無公害,10億精加工,佔領大市場,富裕老百姓。

1994年10月使用國家綠色食品的標志。

1995年成為中國僅有的7個大米名牌之一,也是我市唯一的中國名牌大米產品。

五常市於1999年成立了大米協會,同時組建了大型產業化龍頭———綠風優質米開發集團。(米老師)
2001年,五常市開始整合稻米資源及品牌,凡是在五常劃定產區所產稻穀,集中打「五常大米」一個品牌,根據不同品種,分別注冊「五常大米」、「五常香米」、「五常糯米」和「五常黑米」四個商品名稱。(米老師)

2003年,五常大米商品量達4億多公斤,每公斤比其他大米售價高出0.12元,稻農增收5000多萬元。

F. 米飯的歷史出現在哪個時代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即從今泰國、越南等地進口稻米了,也就是說,中國人在宋代已開始吃進口大米了。
秦漢人喜歡吃「干飯」
秦漢時期,人們吃得最多的是一種「干飯」。這種干飯與現代一些地方將區別於粥的米飯說成的干飯完全不一樣,是真正的干飯——曬干沒水分的飯。
秦漢時的干飯又稱為「糒」。《說文解字》稱:「糒,干也。」《釋名·釋飲食》說得更具體,「干飯,飯而曝干之也」。干飯的製作方法是:將做熟的米飯曬成干飯。當然,這種干飯並不一定要用大米來做,小麥也可以。
干飯做好後一般放在陶罐一類盛器中,隨食隨取。吃時把干飯投進湯水中,這叫「飧」;如果是米與大豆一起製作出來的干飯,稱為「糗」。因為糗與糒兩種食物形態差不多,往往並稱為「糗糒」。
干飯易於長期保存,攜帶和食用都很方便,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方便飯」。所以,干飯在漢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們往往將干飯隨身攜帶,部隊行軍打仗,士兵也都帶著干飯。
魏晉人推崇「菜飯」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把米飯吃出花樣來。現代人所吃的各式米飯,在這一時期基本都出現了,如現代人喜歡吃的菜飯,就是魏晉人最早製作出來的。
菜飯,在當時叫「蔬飯」,或「蔬菜飯」,做法很簡單,就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後烹飪成飯。與現代人吃菜飯是為了調劑口味不同,在魏晉時,吃菜飯是為彌補主糧的不足,以菜充飯,填飽肚皮。
當時的稻米飯稱為「白米飯」,因稻米產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後期,隨著水稻種植推廣,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飯了。
隋唐以後,古代米飯吃法與現代幾無不同,特別在宋代,米飯的吃法最為豐富,宋人喜歡用米與其他食材一起做飯,根據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等等。
正是宋人對「米飯」的深度開發,稻米的消費量激增,國產稻米已不能滿足國民消費,於是「進口米飯」開始端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宋代最早引進國外稻種
早在北宋趙恆(真宗)當皇帝時,即有從國外進口稻穀的記載。宋代僧人文瑩撰《湘山野錄》:「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
這批稻穀並不是用來直接消費的,而是做稻種,中國吃「進口大米」是不是在這個時候,尚不能肯定。《湘山野錄》中稱,在取得占城稻種後,宋真宗親自在皇宮後苑中種植,秋收後還特地請身邊的侍臣品嘗新稻米做出的飯。
這事發生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這一年被國內農學界視為中國推廣國外進口耐旱水稻的元年。吃進口水稻做出的米飯,從此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康熙鼓勵進口「泰國大米」
當時的泰國叫「暹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已69歲的清聖祖玄燁,聽暹羅來使說他們國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決定進口「泰國大米」,並親自過問進口事宜。
據《清史稿·屬國列傳三·暹羅》,康熙對禮部官員說:「暹羅米甚豐足,若運米赴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十萬石貿易,有裨地方,免其稅。」禮部官員遂和暹羅使臣議定,「年運三十萬石」。這是中國官方大批量進口泰國大米的最早貿易記載。
雍正二年(1724年),暹羅商人將首批大米運到了廣東,同時向中國貢獻了稻種和果樹苗。時康熙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廣東官員按當時中國的市場價從速銷售這批泰國大米,而且一律免稅。
廣東的老百姓就是在這個時候首先吃上了泰國大米。此後,進口大米便與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繫到了一起。

G. 我大漢族的年夜飯,究竟有多久的歷史

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歷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農歷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 ,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在南方大年三十才是過年,大年初一是新年,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才對,表示一年將過去。
節日時間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並且小年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別相差一天。
小年
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抬頭)。
從陽歷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歷二月二(龍抬頭),年才算過完。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歷正月初一為"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里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H. 米飯的歷史要追溯到多少年前

關於米的起源,有很多的學說,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按一般的說法,水稻的栽培大都出現在六千年前,由居住在印度和印中邊境(阿薩姆地方)的民族開始的。但在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人們發現一處新時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遺存,距信約七千年,這樣,中國便成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在當時,人們最初是收集食用水邊的野生稻(水稻的祖先),進而掌握了關於野生稻的生長習性,將種子播種、成熟後收獲等技術。當然僅僅是停留在利用低濕的沼澤地、採用簡單的直播方式,在收獲時也只是使用石器採摘穗部。隨著經驗的積累,人們開始使用水利技術,從河川湖泊中引水,區劃田塊,小規模地生產。當金屬技術使用於農業生產之後,稻作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進入專業化較高的栽培階段,成為今日稻作的基礎。

I. 中國有多少年飲食文化歷史中國有多少年會食史

中國的飲食文化要追到太古時期 6800年前,中國四川自貢一帶為出現恐龍化石開始 就出土了不少太古和春秋催具,還出土了一套:《御膳》,中國的飲食就開始了 ,後來就是埃及《卡魯撒》具歷史記載是在中國御膳之後了 只有5200年 中國飲食文化淵源流傳 足以征服世界 ,像現在的印度尼西亞 受到東西方的影響 本國是沒有,炒菜 鹵菜 蒸菜 冷盤 。很是悲哀 應為他們不懂得 中式餐廳在這里很是受歡迎 就像上次我們去吃的 湖南菜館 川菜館 (小辣妹) 還要排隊吃 都說中國出來的人嘴很挑剔 到哪裡都很講究 這句話我算是印證了 也可以說中國的廚師很不容易 經過歲月的磨練 才有如此的成就 中國的菜遠銷海外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 泰國 緬甸 朝鮮 韓國 日本 以至於歐美 都能看到中國餐館的招牌,中國上下五千多年 也很不容易

閱讀全文

與飯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